启迪与激励
﹙代序﹚
展现在读者面前的这本《文集》汇集了50篇短小精悍、内容丰富的杂
文, 分为教育、社会、文化、生活四个部分。这些短文反映了作者冯建华教
授在美国20年生涯中一些深刻的体验和感受, 表现了作者对旅美华人及其
子女的热情关心, 并从几个侧面展示了作者做人、做事、做学问的精神风貌。
《文集》以定居美国的中国朋友为主要服务对象, 因为最近十几年来,
越来越多的中国学子和中国移民正在美国定居、谋职、求发展。然而, 今日
的美国社会和美国文化教育同我25年前在美国肯特大学﹙Kent State Univer-
sity﹚学习时看到的有了许多的变化, 尤具有不同于当今中国社会及其文化
教育的显著特点。定居美国的华人朋友如不熟悉这一切, 必难在谋职、创业
以及教育子女方面掌握主动权。冯建华博士把这一切看在眼里, 想在心里。
他收集了有关美国社会、文化、教育、生活的重要信息, 结合自己的经验和
看法, 撰写了一篇篇观点鲜明、生动具体、简明扼要、重点突出的, 富有思
想性、知识性和趣味性的短文。读了这些短文, 身居异国他乡的中国朋友定
能得到深刻的启示和有力的鼓舞。
建华博士格外关心旅美华人子女的教育问题。他希望华人子女都能主动
地学习, 健康地成长, 成为一个个大有作为的人。为此, 他首先向这些孩子的
家长介绍了美国政府和学校所坚持的“机会均等、因材施教”等教育理念以
及体现这些教育理念的一系列教育法规、教育政策和教育措施, 反复提醒华
人朋友要竭力维护子女的教育权益。其次, 阐述了儿童和青少年身心发展的
特点以及他们的智慧潜能, 强调 “情商” 对儿童成人、成才的重要作用, 并对
家长全面关心和正确教育孩子提出了一连串中肯的建议。第三, 特别关注华
人所办中文学校的教学质量。以对华人子女高度负责的态度, 果敢地揭露了
某些中文教师存在的教学问题, 力图促进中文学校进行教学改革。
《文集》是启迪集。它启迪人们自觉把握美国社会及其文化教育的特点,
以深邃的智慧去解决自己面临的种种问题。《文集》又是激励书。它洋溢着
作者对华人朋友的关心和爱护之情, 激励大家迎难而进, 勇往直前。我愿
大家借助《文集》放射的智和情, 去开辟一条展示我们华人自身价值的发展
道路。
廖哲勋
二00七年八月六日
于美国麻州
2007年8月12日星期日
2007年8月1日星期三
少年也识愁滋味
阿华
人们常常以为,儿童年幼,天真无邪,无忧无虑,可谓“少年不识愁滋。但现代心理学学研究发现,少年儿童的心理其实十分复杂,敏感而脆弱,喜怒哀乐是人之常情。家长教师一定要重视儿童的心理发展健康。其中儿童抑郁症即是一种多发的心理疾病,需要谨慎对待。
2007年4月, 发生在维吉利亚理工学院 (Virginia Tech) 的枪杀惨案震惊了美国, 更因为杀人凶手的韩裔背景, 该枪杀惨案几乎被媒体炒作成种族和国际事件, 令亚裔美国人如坐针毡, 坐立不安. 随着案件调查的展开, 知情人士透露, 凶手赵承熙生前语言和行为举止异常, 不善交际, 独往独来, 孤僻怪异, 并在写作中流露出暴力意念, 疑有心理疾病. 之后警方的调查证实, 凶手于案发前曾被心理医生诊断患有抑郁症. 严重的心理疾病才是枪杀惨案的元凶, 连 凶手本人也是心理疾病的不幸受害者.
抑郁症是一类严重危害人类心身健康的常见精神疾病. 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日益加快, 竞争的日益加剧而又缺乏缓解压力的有效途径, 越来越多的人遭受到抑郁症的折磨, 严重影响人们乃至整个社会正常的生活. 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 全球抑郁症的发病比例约为11%, 目前全球抑郁人口多达1.2亿人, 抑郁症已经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第四大疾病, 预计到2020年抑郁症可能将成为仅次于心脏病的人类第二大疾患. 抑郁症有多种表现形式, 严重的抑郁症患者可能采取极端的自杀或他杀行为. 在华语世界曾经家喻户晓的文艺名人如三毛, 阮玲玉和张国荣, 以及美籍华裔作家张纯如等就是因为得了抑郁症没有及时治疗而自杀身亡的.
可见, 心理疾病必须早防早治, 否则, 后患无穷, 损己害人. 这对於生活在异国他乡的华人移民和子弟更是如此. 尤其是作为少数族裔的新移民家庭, 由于文化隔阂, 语言障碍, 人际关系淡漠等, 在谋生, 求学和就业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如歧视, 孤独, 失业, 破产, 失去亲人等, 遭受沉重的身心压力, 自尊心自信心可能受到严重打击, 而引起心理疾病, 抑郁症即是常见的一种.
人们常常以为,儿童年幼,天真无邪,无忧无虑,可谓“少年不识愁滋味”。但现代心理学学研究发现, 少年儿童的心理其实十分复杂,敏感而脆弱,喜怒哀乐是人之常情。家长教师一定要重视儿童的心理发展健康。其中儿童抑郁症即是一种多发的心理疾病,需要谨慎对待。 抑郁症是以情感低落, 思维迟缓以及言语动作减少, 迟缓为典型症状的一组情绪障碍综合症. 概括起来为三少六无: 即情感低落, 思维迟钝, 行为减少, 无趣, 无助, 无能, 无力, 无望, 无价值, 严重时有自杀意向和行为. 具体表现为心情抑郁, 情绪低沉, 悲观绝望; 兴趣丧失, 无精打彩, 回避社交, 闭门独居, 疏远亲友; 躯体不适, 睡眠障碍; 自卑自责等等. 儿童抑郁症通常可分为急性抑郁、慢性抑郁、隐匿性抑郁三种。
急性忧郁:这一类儿童发病前常有明显的精神诱因,如父母离异或突然死亡,遭受意外灾害,或因病住院而离开父母等。这类儿童病前精神正常,发病时抑郁症状明显,如整天流泪、动作迟缓、声音低、食欲不振、乏力、失眠、恶梦、日渐消瘦,常常独进独出,不与其他儿童交往,有时可流露出绝望感。
慢性抑郁:这一类儿童过去常有与父母多次分离的经历,或有其他的精神创伤的病史,但并无重大的突然的诱因。病前适应能力差,忧郁症状呈逐渐加重,表现为胆小、害差异、容易受惊、不合群、学习成绩下降,睡眠少而浅。检查时可发现其行为退缩、表情淡漠,并有厌世观念和自杀企图等。
隐匿性抑郁:这一类儿童的抑郁症状常常相当隐匿,多表现为其他方面的问题,如不听话、多动、执拗、反抗、攻击、不守纪律、学习困难、冲动捣乱或其他不良行为。也可出现头痛、呕吐、腹痛、腹泻、厌食、过食、大小便失禁等身心问题。多数儿童抑郁不明显,但有的儿童可周期性地出现抑郁症状。
常见的青少年心理障碍
1。 适应性反应:环境的变化、学习内容的变化、成绩的波动、交往范围的变化等,使青少年容易出现适应不良的情况。例如,从中学进入大学,环境变了,从家庭生活转为集体生活,学习要靠自己,生活要自理,社交范围扩大,人际关系更加复杂,就可能出现种种苦恼、烦躁、彷徨、贲嫉、失望等反应。
2。 抑郁、焦虑:这是对各种困难和挫折而产生的一种消极情绪。青少年主要因学习、生活、人际关系受挫而产生抑郁、焦虑。如自尊心受损、学习成绩不佳、人际关系紧张等。表现为悲观失望、情绪低落、内心痛苦等。
3。 恐惧:即在不应害怕时却时刻处于莫名其妙的胆怯中,主要因为学习长期紧张,竞争激烈,表现为心跳不加速、脸红或苍白、智力水平下降、记忆力衰退、情绪起伏多变等。
4。 自卑:对自己的能力和品质做过低评价,其实质是自我贬低,表现为自信心不足、缩手缩脚、胆小怕事、性情孤独,对前途茫然而失望。
5。 猜疑:对客观事物无根据地怀疑,表现为敏感、多心,易把周围的一切与自己相联系,过多地做悲观的预测,常为小事而耿耿于怀。
6。 人际敏感:与人相处谨小慎微,患得患失,表现为多疑多虑,坚信人心难测而孤僻封闭。
7。 单相思:自己在心里树立起爱恋的对象,产生过分激动的情绪,表现为念念不忘、神魂颠倒、精神萎靡、不能自持。
8。 自杀:是一种最严重的心理障碍后果,多因学习、名誉、恋爱、理想等受挫,为了求得解脱,回避现实,或为了抗争而以死相对。自杀者多有情绪不稳、自卑、敏感、执拗、脆弱的性格特点,是一种反社会的极端行为,是怯懦胆小者的生活选择。
迄今为止, 专家学者对抑郁症的致病原因并不十分清楚, 但普遍认为, 抑郁症与遗传因素, 社会环境因素, 个性特质, =自身内分泌功能, 脑功能等有很大关系. 抑郁症跟家族病史有密切的关系. 研究表明, 父母其中一人得抑郁症, 子女得病的可能性为25%. 充满压力的生活事件及失落感可以诱发抑郁症, 如丧偶, 失业, 离婚, 财务危机, 重病等. 社会的竞争激烈, 心理压力过大, 家庭结构以及婚姻变化, 语言障碍, 文化隔阂, 种族歧视等, 是造成抑郁症人数增加的社会心理因素. 抑郁症也和人的性格有关. 乐观豁达, 积极向上的人群较少会得抑郁症. 通常两类人比较容易得抑郁症. 已是自卑, 自责, 悲观, 多愁善感的人; 另一类是追求完美无缺的人, 这类人凡事认真, 追求完美, 自尊心极强但很脆弱, 不能正确面对失败或挫折. 对年幼的青少年而言, 在日常生活中, 学业考评, 亲子关系, 男女恋情等如果处理不当, 也会诱发抑郁症.
家长应正确对待有抑郁症状的儿童
1.要改变对孩子的不正确的态度。要多关心他们,更重要的是要理解他们,对他们多加开导,避免专制的家长作风,让孩子把自己心中的积郁倾吐出来,想办法解决或合理地解释,使孩子满意。让孩子能从内心深处感到父母是他最亲近的人,是世上最疼爱他的人。这样,孩子的忧郁心境就会得到改善。
2.不要对孩子管得太多、太厉害。因为孩子大了,有自己的思想,有自己的权利和自由,他们喜欢在同代人中寻找欢乐,寻求共处。他们往往对父母过多的干涉表示反感,家长们应充分认识到这一点。
3.要努力为他们创造一个愉快的环境,尽量安排他们参加集体活动,增进他们与同龄儿童的交往,丰富他们的精神生活,开阔他们的心理境界。
4. 症状明显的抑郁症儿童,应在心理医生的指导下,服用抗忧郁药物。
5.儿童抑郁症有时伴有危及生命的消极言行,尤其是对于已有自杀企图或有过自杀行为的儿童,家长必须高度警惕,严密监护,以防其自杀。
阿华
人们常常以为,儿童年幼,天真无邪,无忧无虑,可谓“少年不识愁滋。但现代心理学学研究发现,少年儿童的心理其实十分复杂,敏感而脆弱,喜怒哀乐是人之常情。家长教师一定要重视儿童的心理发展健康。其中儿童抑郁症即是一种多发的心理疾病,需要谨慎对待。
2007年4月, 发生在维吉利亚理工学院 (Virginia Tech) 的枪杀惨案震惊了美国, 更因为杀人凶手的韩裔背景, 该枪杀惨案几乎被媒体炒作成种族和国际事件, 令亚裔美国人如坐针毡, 坐立不安. 随着案件调查的展开, 知情人士透露, 凶手赵承熙生前语言和行为举止异常, 不善交际, 独往独来, 孤僻怪异, 并在写作中流露出暴力意念, 疑有心理疾病. 之后警方的调查证实, 凶手于案发前曾被心理医生诊断患有抑郁症. 严重的心理疾病才是枪杀惨案的元凶, 连 凶手本人也是心理疾病的不幸受害者.
抑郁症是一类严重危害人类心身健康的常见精神疾病. 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日益加快, 竞争的日益加剧而又缺乏缓解压力的有效途径, 越来越多的人遭受到抑郁症的折磨, 严重影响人们乃至整个社会正常的生活. 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 全球抑郁症的发病比例约为11%, 目前全球抑郁人口多达1.2亿人, 抑郁症已经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第四大疾病, 预计到2020年抑郁症可能将成为仅次于心脏病的人类第二大疾患. 抑郁症有多种表现形式, 严重的抑郁症患者可能采取极端的自杀或他杀行为. 在华语世界曾经家喻户晓的文艺名人如三毛, 阮玲玉和张国荣, 以及美籍华裔作家张纯如等就是因为得了抑郁症没有及时治疗而自杀身亡的.
可见, 心理疾病必须早防早治, 否则, 后患无穷, 损己害人. 这对於生活在异国他乡的华人移民和子弟更是如此. 尤其是作为少数族裔的新移民家庭, 由于文化隔阂, 语言障碍, 人际关系淡漠等, 在谋生, 求学和就业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如歧视, 孤独, 失业, 破产, 失去亲人等, 遭受沉重的身心压力, 自尊心自信心可能受到严重打击, 而引起心理疾病, 抑郁症即是常见的一种.
人们常常以为,儿童年幼,天真无邪,无忧无虑,可谓“少年不识愁滋味”。但现代心理学学研究发现, 少年儿童的心理其实十分复杂,敏感而脆弱,喜怒哀乐是人之常情。家长教师一定要重视儿童的心理发展健康。其中儿童抑郁症即是一种多发的心理疾病,需要谨慎对待。 抑郁症是以情感低落, 思维迟缓以及言语动作减少, 迟缓为典型症状的一组情绪障碍综合症. 概括起来为三少六无: 即情感低落, 思维迟钝, 行为减少, 无趣, 无助, 无能, 无力, 无望, 无价值, 严重时有自杀意向和行为. 具体表现为心情抑郁, 情绪低沉, 悲观绝望; 兴趣丧失, 无精打彩, 回避社交, 闭门独居, 疏远亲友; 躯体不适, 睡眠障碍; 自卑自责等等. 儿童抑郁症通常可分为急性抑郁、慢性抑郁、隐匿性抑郁三种。
急性忧郁:这一类儿童发病前常有明显的精神诱因,如父母离异或突然死亡,遭受意外灾害,或因病住院而离开父母等。这类儿童病前精神正常,发病时抑郁症状明显,如整天流泪、动作迟缓、声音低、食欲不振、乏力、失眠、恶梦、日渐消瘦,常常独进独出,不与其他儿童交往,有时可流露出绝望感。
慢性抑郁:这一类儿童过去常有与父母多次分离的经历,或有其他的精神创伤的病史,但并无重大的突然的诱因。病前适应能力差,忧郁症状呈逐渐加重,表现为胆小、害差异、容易受惊、不合群、学习成绩下降,睡眠少而浅。检查时可发现其行为退缩、表情淡漠,并有厌世观念和自杀企图等。
隐匿性抑郁:这一类儿童的抑郁症状常常相当隐匿,多表现为其他方面的问题,如不听话、多动、执拗、反抗、攻击、不守纪律、学习困难、冲动捣乱或其他不良行为。也可出现头痛、呕吐、腹痛、腹泻、厌食、过食、大小便失禁等身心问题。多数儿童抑郁不明显,但有的儿童可周期性地出现抑郁症状。
常见的青少年心理障碍
1。 适应性反应:环境的变化、学习内容的变化、成绩的波动、交往范围的变化等,使青少年容易出现适应不良的情况。例如,从中学进入大学,环境变了,从家庭生活转为集体生活,学习要靠自己,生活要自理,社交范围扩大,人际关系更加复杂,就可能出现种种苦恼、烦躁、彷徨、贲嫉、失望等反应。
2。 抑郁、焦虑:这是对各种困难和挫折而产生的一种消极情绪。青少年主要因学习、生活、人际关系受挫而产生抑郁、焦虑。如自尊心受损、学习成绩不佳、人际关系紧张等。表现为悲观失望、情绪低落、内心痛苦等。
3。 恐惧:即在不应害怕时却时刻处于莫名其妙的胆怯中,主要因为学习长期紧张,竞争激烈,表现为心跳不加速、脸红或苍白、智力水平下降、记忆力衰退、情绪起伏多变等。
4。 自卑:对自己的能力和品质做过低评价,其实质是自我贬低,表现为自信心不足、缩手缩脚、胆小怕事、性情孤独,对前途茫然而失望。
5。 猜疑:对客观事物无根据地怀疑,表现为敏感、多心,易把周围的一切与自己相联系,过多地做悲观的预测,常为小事而耿耿于怀。
6。 人际敏感:与人相处谨小慎微,患得患失,表现为多疑多虑,坚信人心难测而孤僻封闭。
7。 单相思:自己在心里树立起爱恋的对象,产生过分激动的情绪,表现为念念不忘、神魂颠倒、精神萎靡、不能自持。
8。 自杀:是一种最严重的心理障碍后果,多因学习、名誉、恋爱、理想等受挫,为了求得解脱,回避现实,或为了抗争而以死相对。自杀者多有情绪不稳、自卑、敏感、执拗、脆弱的性格特点,是一种反社会的极端行为,是怯懦胆小者的生活选择。
迄今为止, 专家学者对抑郁症的致病原因并不十分清楚, 但普遍认为, 抑郁症与遗传因素, 社会环境因素, 个性特质, =自身内分泌功能, 脑功能等有很大关系. 抑郁症跟家族病史有密切的关系. 研究表明, 父母其中一人得抑郁症, 子女得病的可能性为25%. 充满压力的生活事件及失落感可以诱发抑郁症, 如丧偶, 失业, 离婚, 财务危机, 重病等. 社会的竞争激烈, 心理压力过大, 家庭结构以及婚姻变化, 语言障碍, 文化隔阂, 种族歧视等, 是造成抑郁症人数增加的社会心理因素. 抑郁症也和人的性格有关. 乐观豁达, 积极向上的人群较少会得抑郁症. 通常两类人比较容易得抑郁症. 已是自卑, 自责, 悲观, 多愁善感的人; 另一类是追求完美无缺的人, 这类人凡事认真, 追求完美, 自尊心极强但很脆弱, 不能正确面对失败或挫折. 对年幼的青少年而言, 在日常生活中, 学业考评, 亲子关系, 男女恋情等如果处理不当, 也会诱发抑郁症.
家长应正确对待有抑郁症状的儿童
1.要改变对孩子的不正确的态度。要多关心他们,更重要的是要理解他们,对他们多加开导,避免专制的家长作风,让孩子把自己心中的积郁倾吐出来,想办法解决或合理地解释,使孩子满意。让孩子能从内心深处感到父母是他最亲近的人,是世上最疼爱他的人。这样,孩子的忧郁心境就会得到改善。
2.不要对孩子管得太多、太厉害。因为孩子大了,有自己的思想,有自己的权利和自由,他们喜欢在同代人中寻找欢乐,寻求共处。他们往往对父母过多的干涉表示反感,家长们应充分认识到这一点。
3.要努力为他们创造一个愉快的环境,尽量安排他们参加集体活动,增进他们与同龄儿童的交往,丰富他们的精神生活,开阔他们的心理境界。
4. 症状明显的抑郁症儿童,应在心理医生的指导下,服用抗忧郁药物。
5.儿童抑郁症有时伴有危及生命的消极言行,尤其是对于已有自杀企图或有过自杀行为的儿童,家长必须高度警惕,严密监护,以防其自杀。
据理力争, 维护子女的教育权益
冯建华
美国是一个民主法治的国家,也是一个教育高度普及与发达的国家。 在这里, 每一个儿童,无论种族,宗教,性别,或贫富, 都享有平等的机会接受公立教育。 但在现实社会和实际生活中,由于种种复杂的原因, 儿童的正当教育权益也有可能受到忽视甚至侵犯。 为保护子女正当的教育权益, 家长必须积极尽力地参与子女的学校教育活动,时刻关心和了解子女所在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和发展动态; 若有疑问应当立即与学校和老师取得联系,以求及时圆满的加以解决。 以下, 我与各位分享一点个人经验。
今年新学年开始, 我女儿高高兴兴地进入本地区小学的Kindergarten学习。 每天放学回家, 书包里都有一个folder, 这是学校和老师与学生家长交流信息的一个重要工具。 通过这个folder里的材料, 家长可以及时了解孩子在校的学习内容和行为表现, 也可以了解孩子所在班级和学校的动态。 几天前的一个下午, 我女儿的Folder里带回一封校长致家长的信,告知我女儿已被抽调到一个新组成的Kindergarten班, 新班教学将于下星期二正式开始, 并邀请家长和学生第二天下午与薪老师见面。 信中并说明了重新组班的原因和方法。 自开学以来的每周简报 (Weekly Newsletter), 我早已知道, 根据最终在校注册学生数,学校有可能对班级进行调整,所以,对女儿的分班并不感到惊奇。 倒是分班的方法引起了我的好奇。 信中说, 新班的学生是从现有Kindergarten 班中随机抽选的,但同时也考虑了学生的语文水平,种族 和性别因素, 以保证新班的多元性 (Diversity). 因此, 我决定抽时间参加去学校参加新班见面会。 恰巧我早已预定好那一天去学校义务服务,在 电脑房帮忙。 於是,第二天我提前到达后,与女儿的现任老师进行了简短的寒喧。 寒喧中得知, 我女儿的语文水平属上等,该班只有我女儿和另一位亚裔学生被调往新班,而他们是该班目前仅有的两名亚裔学生。 一旦他们去了新班, 原班将只有白人学生加一个非裔学生,而无亚裔学生。 这似乎违背学校分班的多元性原则。 因此, 我决定探个究竟,立即与校长约定面谈。
从电脑房出来后, 我来到校长办公室。说明来意后,便请校长再次说明这次组建新班的程序和方法。 校长一再强调 分班的随机性与多元性相结合的原则,随机性以保证抽调机会均等, 多元性以保证学生的代表性。果真如此,那么,作为班上仅有的两名亚裔学生被同时调中 的概率是很低的。 我向校长说明了我的疑虑并要求看看该校Kindergarten 学生的班级, 人数,及族裔构成。 学生资料显示, 152 名Kindergarten 学生中,亚裔学生占25名,即6%。 按八个班每班平均19人算, 每班应有三个亚裔。而重新分班后, 我女儿的原班将没有一位亚裔,显然违背多元性原则。於是, 我建议将我的女儿保留原班不动。但校长此时无意更改已经分班的决定。
新班见面会时间到了, 家长和学生陆续来到薪教室与新老师见面。 进入教室,在场新班学生的构成令我大吃一惊。 粗略一数, 到会的亚裔学生便有七名, 占新班学生数的28%,远远高于应有的6%。 有些家长似乎也对新班的构成产生了疑问,纷纷小声议论起来。 校长和新老师讲完话后,一些家长对组班过程提出了质疑, 我也趁热打铁,要求校长认真考虑我的建议, 保留我女儿原班不动。 新班过多的亚裔面孔和家长的强烈反应似乎也出乎校长的意料之外,令他有点措手不及, 连忙答应第二天一定给我回话后, 便悄然离开了见面会。
次日早上, 等不及校长的回话, 我便主动电话预约面谈,订于当日下午两点。 午饭前, 突然接到校长电话,很诚恳地说明校方在这次分班中出了一些差错导致亚裔学生过分集中在新班,而有些班连一个亚裔也没有, 不符合学校的初衷, 并同意进行适当调整。 顺水推舟, 校长当即答应将我女儿留在原班不动。 现在, 分班调整已经完成,我女儿一如既往地和原班老师和同学每天一起共享学习和成长 的欢乐。
冯建华
美国是一个民主法治的国家,也是一个教育高度普及与发达的国家。 在这里, 每一个儿童,无论种族,宗教,性别,或贫富, 都享有平等的机会接受公立教育。 但在现实社会和实际生活中,由于种种复杂的原因, 儿童的正当教育权益也有可能受到忽视甚至侵犯。 为保护子女正当的教育权益, 家长必须积极尽力地参与子女的学校教育活动,时刻关心和了解子女所在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和发展动态; 若有疑问应当立即与学校和老师取得联系,以求及时圆满的加以解决。 以下, 我与各位分享一点个人经验。
今年新学年开始, 我女儿高高兴兴地进入本地区小学的Kindergarten学习。 每天放学回家, 书包里都有一个folder, 这是学校和老师与学生家长交流信息的一个重要工具。 通过这个folder里的材料, 家长可以及时了解孩子在校的学习内容和行为表现, 也可以了解孩子所在班级和学校的动态。 几天前的一个下午, 我女儿的Folder里带回一封校长致家长的信,告知我女儿已被抽调到一个新组成的Kindergarten班, 新班教学将于下星期二正式开始, 并邀请家长和学生第二天下午与薪老师见面。 信中并说明了重新组班的原因和方法。 自开学以来的每周简报 (Weekly Newsletter), 我早已知道, 根据最终在校注册学生数,学校有可能对班级进行调整,所以,对女儿的分班并不感到惊奇。 倒是分班的方法引起了我的好奇。 信中说, 新班的学生是从现有Kindergarten 班中随机抽选的,但同时也考虑了学生的语文水平,种族 和性别因素, 以保证新班的多元性 (Diversity). 因此, 我决定抽时间参加去学校参加新班见面会。 恰巧我早已预定好那一天去学校义务服务,在 电脑房帮忙。 於是,第二天我提前到达后,与女儿的现任老师进行了简短的寒喧。 寒喧中得知, 我女儿的语文水平属上等,该班只有我女儿和另一位亚裔学生被调往新班,而他们是该班目前仅有的两名亚裔学生。 一旦他们去了新班, 原班将只有白人学生加一个非裔学生,而无亚裔学生。 这似乎违背学校分班的多元性原则。 因此, 我决定探个究竟,立即与校长约定面谈。
从电脑房出来后, 我来到校长办公室。说明来意后,便请校长再次说明这次组建新班的程序和方法。 校长一再强调 分班的随机性与多元性相结合的原则,随机性以保证抽调机会均等, 多元性以保证学生的代表性。果真如此,那么,作为班上仅有的两名亚裔学生被同时调中 的概率是很低的。 我向校长说明了我的疑虑并要求看看该校Kindergarten 学生的班级, 人数,及族裔构成。 学生资料显示, 152 名Kindergarten 学生中,亚裔学生占25名,即6%。 按八个班每班平均19人算, 每班应有三个亚裔。而重新分班后, 我女儿的原班将没有一位亚裔,显然违背多元性原则。於是, 我建议将我的女儿保留原班不动。但校长此时无意更改已经分班的决定。
新班见面会时间到了, 家长和学生陆续来到薪教室与新老师见面。 进入教室,在场新班学生的构成令我大吃一惊。 粗略一数, 到会的亚裔学生便有七名, 占新班学生数的28%,远远高于应有的6%。 有些家长似乎也对新班的构成产生了疑问,纷纷小声议论起来。 校长和新老师讲完话后,一些家长对组班过程提出了质疑, 我也趁热打铁,要求校长认真考虑我的建议, 保留我女儿原班不动。 新班过多的亚裔面孔和家长的强烈反应似乎也出乎校长的意料之外,令他有点措手不及, 连忙答应第二天一定给我回话后, 便悄然离开了见面会。
次日早上, 等不及校长的回话, 我便主动电话预约面谈,订于当日下午两点。 午饭前, 突然接到校长电话,很诚恳地说明校方在这次分班中出了一些差错导致亚裔学生过分集中在新班,而有些班连一个亚裔也没有, 不符合学校的初衷, 并同意进行适当调整。 顺水推舟, 校长当即答应将我女儿留在原班不动。 现在, 分班调整已经完成,我女儿一如既往地和原班老师和同学每天一起共享学习和成长 的欢乐。
陪女儿吃午餐
冯建华
自从今年秋季女儿上Kindergarten以后, 我每周紧张繁忙的工作日程中又增加了一个新的活动项目-- 那就是去女儿学校陪她吃午餐.
一般而言, 美国学校非常重视与学生的父母进行交流沟通, 并且鼓励家长以多种方式积极参与子女的学校教育. 除加入家长会, 为学校募捐, 帮老师制作教具等义务服务活动以外, 家长还可以在午餐时间去学校餐厅和子女一起吃午饭.
女儿一向在饮食方面非常挑剔偏食, 对喜欢吃的食品总是狼吞虎咽,而对不喜欢的食品则敬而远之, 哪怕对她连哄带骗, 甚至金钱贿赂也无济于事. 如何培养女儿健康的饮食习惯一直是我关心的问题. 女儿上学以后每天中午在学校餐厅吃饭, 每天的菜单都有几项选择, 营养搭配很是充分. 一开始我以为女儿会满心欢喜, 可以不再为她的营养不全而担忧. 但我很快发现, 每天放学一回到家里, 她便迫不急待地抱着零食狼吞虎咽. 一探究竟, 才知道她连日来在学校的午餐都是千篇一律的Yogurt Fruit Plate, 而Yogurt 才是她中午唯一真正的主食. 於是, 我决定抽空去学校与女儿共进午餐, 进行实地调查和现场监督, 也给女儿一个惊喜.
一天上午, 我打电话到学校, 得知女儿所在班午餐时间是上午10点37分. 十点三十分我准时抵达学校, 迅速进门Sign in, 然后坐在餐厅门口等待. 很快, 孩子们在老师的带领下列队向餐厅走来。 女儿一眼便发现了我,先惊后喜,快步跑过来给我一个热烈拥抱,然后与我携手步入餐厅。 其间, 我与女儿的老师进行了简短的寒喧,并且得知当家长陪吃饭时,孩子可以选一个同班朋友共进午餐。 於是, 我在餐厅靠后的地方选定一张餐桌,摆好三把椅子。 很快, 女儿和她的一位朋友端着午餐, 有说有笑地来到了桌前。 一看盘中餐, 又是意料中的Yogurt Fruit Plate. 我热情地招呼小朋友坐下, 并表示非常高兴她能和我们共进午餐。一面吃饭, 一面聊天, 使我有机会进一步了解女儿在学校的行为表现, 交朋结友, 兴趣爱好, 课堂和课间活动, 既密切了我和女儿的亲子关系,也促进了女儿在校的人际交往,真是一举多得。 饭后, 我拿出一块钱让女儿给自己和朋友各买一个冰淇淋作为奖赏。 看着她们满心欢喜,得意洋洋的神情, 我感到由衷的高兴。 子女的健康快乐不就是父母的幸福么?
此后, 每周去学校陪女儿吃一次午餐便成了我生活的一部分。 每一次, 女儿都选一个不同的朋友。 久而久之,女儿的朋友越来越多, 我也仿佛成了一个倍受欢迎的“明星”,小朋友们总是争先恐后地恳求和我们共进午餐。 那可能是饭后一支冰淇淋的魅力吧。 现在,我每次还带去一本女儿喜欢的儿童故事书, 午饭后去教室里为全班学生朗读, 女儿则紧靠我身边坐下,为我翻动书页,让同学们看故事图片并提问,俨然一位出色的助教。於是, 饭后一本书已经成为冰淇淋以外的又一个保留节目。
冯建华
自从今年秋季女儿上Kindergarten以后, 我每周紧张繁忙的工作日程中又增加了一个新的活动项目-- 那就是去女儿学校陪她吃午餐.
一般而言, 美国学校非常重视与学生的父母进行交流沟通, 并且鼓励家长以多种方式积极参与子女的学校教育. 除加入家长会, 为学校募捐, 帮老师制作教具等义务服务活动以外, 家长还可以在午餐时间去学校餐厅和子女一起吃午饭.
女儿一向在饮食方面非常挑剔偏食, 对喜欢吃的食品总是狼吞虎咽,而对不喜欢的食品则敬而远之, 哪怕对她连哄带骗, 甚至金钱贿赂也无济于事. 如何培养女儿健康的饮食习惯一直是我关心的问题. 女儿上学以后每天中午在学校餐厅吃饭, 每天的菜单都有几项选择, 营养搭配很是充分. 一开始我以为女儿会满心欢喜, 可以不再为她的营养不全而担忧. 但我很快发现, 每天放学一回到家里, 她便迫不急待地抱着零食狼吞虎咽. 一探究竟, 才知道她连日来在学校的午餐都是千篇一律的Yogurt Fruit Plate, 而Yogurt 才是她中午唯一真正的主食. 於是, 我决定抽空去学校与女儿共进午餐, 进行实地调查和现场监督, 也给女儿一个惊喜.
一天上午, 我打电话到学校, 得知女儿所在班午餐时间是上午10点37分. 十点三十分我准时抵达学校, 迅速进门Sign in, 然后坐在餐厅门口等待. 很快, 孩子们在老师的带领下列队向餐厅走来。 女儿一眼便发现了我,先惊后喜,快步跑过来给我一个热烈拥抱,然后与我携手步入餐厅。 其间, 我与女儿的老师进行了简短的寒喧,并且得知当家长陪吃饭时,孩子可以选一个同班朋友共进午餐。 於是, 我在餐厅靠后的地方选定一张餐桌,摆好三把椅子。 很快, 女儿和她的一位朋友端着午餐, 有说有笑地来到了桌前。 一看盘中餐, 又是意料中的Yogurt Fruit Plate. 我热情地招呼小朋友坐下, 并表示非常高兴她能和我们共进午餐。一面吃饭, 一面聊天, 使我有机会进一步了解女儿在学校的行为表现, 交朋结友, 兴趣爱好, 课堂和课间活动, 既密切了我和女儿的亲子关系,也促进了女儿在校的人际交往,真是一举多得。 饭后, 我拿出一块钱让女儿给自己和朋友各买一个冰淇淋作为奖赏。 看着她们满心欢喜,得意洋洋的神情, 我感到由衷的高兴。 子女的健康快乐不就是父母的幸福么?
此后, 每周去学校陪女儿吃一次午餐便成了我生活的一部分。 每一次, 女儿都选一个不同的朋友。 久而久之,女儿的朋友越来越多, 我也仿佛成了一个倍受欢迎的“明星”,小朋友们总是争先恐后地恳求和我们共进午餐。 那可能是饭后一支冰淇淋的魅力吧。 现在,我每次还带去一本女儿喜欢的儿童故事书, 午饭后去教室里为全班学生朗读, 女儿则紧靠我身边坐下,为我翻动书页,让同学们看故事图片并提问,俨然一位出色的助教。於是, 饭后一本书已经成为冰淇淋以外的又一个保留节目。
因材施教话TAG
冯建华
近日接获来自女儿学校的通知,经老师推荐和学校鉴定, 女儿在心智和学习各方面均达到或超过既定的标准,将有资格进入该校资优生班Talented and Gifted (TAG) program 学习。 对许多华人朋友而言, 这也许微不足道。 可对于一个刚入学前班Kindergarten且年龄不足六岁的孩子来说, 这当然是一件可喜可贺的事。愿女儿再接再励,更上层楼。
记得上学期女儿刚上Kindergarten不久,我和太太与学校老师进行了一次面对面的会谈(parent conference), 就女儿校内外的学习生活情况交换意见, 促进了解,密切老师和家长间的配合,以便为孩子创造最佳的教育环境,使她健康活泼聪明地成长。 会谈中, 积老师主动提出女儿表现突出,应该有机会试试 TAG. 但又强调在学前班进入TAG 的竞争性很强,要真正得到这样的机会是非常不容易的。 我们也心知肚明,不敢奢望,所以没有将TAG 放在心上, 更没有针对TAG 为女儿作任何特殊的准备。 只是一如既往,为孩子的健康快乐和教育尽心尽力。
中国人历来重视教育,海外华人对子女的教育更是不遗余力。在美国社会, 华人尊师重教的文化传统,可谓有目共睹,有口皆碑。 无论是好的幼儿园,好的校区,还是TAG, IB(International Baccalaureate), AP(Advanced Placement) program,亦或长春藤名校, 华人家长都趋之若鹜,大有“咬定青山不放松,不达目的誓不休”的气慨。可是,真正对美国教育体制,理念和方法有深入了解的人恐怕屈指可数。 这就难免在现实生活中,家长的主观愿望与子女的兴趣特长,中式教育与美式教育之间矛盾重重,甚至事与愿为,事倍功半。这就需要我们静下心来认识美国教育,扬长避短,为我所用。
美国的教育理念基本上是“机会均等,各显其能;因材施教,各尽其能”。自十八世纪后期的公校运动和义务教育运动以来,美国各级各类学校无不致力于为来自不同社会文化,族裔,宗教和能力背景的儿童提供全面的教育服务,使每个人的潜力得到充分发展的机会。历年来,美国社会之所以人材辈出,科技超群,其教育理念与实践功不可沫。 尤其是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来,如火如荼的民权运动更使美国的教育理念如虎添翼,日益深化。从1965年的“教育机会均等法”到2002年的“No Child Left Behind", 美国政府先后通过了多项法案保障儿童的教育权益, 其中包括极具影响力的“残障儿童教育法”(1975),“残疾人教育法”(1991), “资优学生教育法” (1994)。 为贯彻实施这些教育法,由美国联邦政府拨款, 美国各级政府教育部门和学校采取具体措施为学生提供最适合其发展的教育计划, 力求“机会均等, 因材施教”。 尽管受国内政治影响,美国联邦教育拨款一直向为残障儿童服务的特殊教育(special education)倾斜, 各级学校也为发展资优教育不遗余。 诸如 TAG, AP 和IB program 等就是专为心智卓越,学业优秀或具有超群特长的学生提供的特殊教育服务。TAG 主要在小学阶段,AP 和IB 则主要针对的是中学生。
但对于TAG资优学生的选拔和鉴定,各州各学区并无整齐划一的标准,因为教育心理学界至今对资优学生的定义和测量尚无统一认识,也使资优教育计划进展缓慢。 不过总体而言, 一个学生要取得资优教育的资格,必须首先得到当班老师的推荐,然后由学校指定的教师小组进行个别考核评审后做出决定。 对TAG候选人的考评主要涉及心智能力(mental ability/intelligence),想象力与创造力(creativity),语言表达和交流能力(communication skills),解决问题的能力(problem-solving), 学科成绩(阅读和数学)以及主观能动性(motivation)等方面。 当班老师和任课老师主要是依据平时教学中对学生行为表现的观察,作业的批改和考试成绩,向学校TAG program 评审小组提出推荐。然后,由专职的TAG 老师采用指定的标准化考试分期分批地对被推荐学生进行个别测试,将测试结果进行标准化分析,与学生同年龄组或同年级组比较。各项测试和总评成绩达到90th percentile 或 top 10 percent以上的才可以获得入选TAG的资格。学校将评审结果通知家长, 征得家长同意后,入选学生便可以开始资优班TAG program的学习。如果对评审过程或结果有疑问,家长有权向学校提出复议并需提供充分的理由和依据。家长也有权拒绝学校对孩子的选评或入选。进入资优班后,专职TAG 教师与TAG 学生的当班和任课老师密切配合,共同协商教学计划对TAG学生因材施教。根据各校的政策和教员及经费情况,TAG学生可能被安排单科或多科提前升级或跳级,与高年级学生同步并进;也可能留在原班,按兵不动,但由TAG老师深入班级为TAG学生“开小灶”,提供个别教学辅导;学校也可能将年龄,年级或程度相近的TAG学生单独编班,每周集中一天由专职TAG老师按特定的课程大纲教学。无论何种方式,其教育目标基本上上是一致的,那就是对TAG学生目前的学习内容加宽加深,尤其注重在已有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造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研究能力和交流能力。 总而言之,和AP,IB 一样, TAG 也是美国学校成功的一项资优教育计划,备受家长和学生的青睐。
但是,和针对中学生的以学科为基础的AP,IB不同的是,家长和学生对小学阶段的TAG考试并没有特别的准备方法,因为用于TAG选拔的标准化测验基本上以心智(IQ & EQ)测验为主,而儿童心智的发展主要依靠平时的生活和学习积累。所以,最重要的是,在日常生活中,家长应激发孩子的好奇心求知欲,鼓励提问,耐心答疑;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合理安排作息时间,为孩子提供充分的自由活动的时间空间; 利用周末和节假日带孩子远足,参访博物馆,美术馆,植物园,开阔眼界;与孩子多交谈,一起读书,讲故事,玩游戏;尊重孩子的个人爱好和意愿,给孩子参与家庭和个人决策的机会;多看孩子的长处,以鼓励表扬为主, 培养自尊心自信心。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孩子的教育要以科学的教育观为指导,从小抓起,一以贯之。
冯建华
近日接获来自女儿学校的通知,经老师推荐和学校鉴定, 女儿在心智和学习各方面均达到或超过既定的标准,将有资格进入该校资优生班Talented and Gifted (TAG) program 学习。 对许多华人朋友而言, 这也许微不足道。 可对于一个刚入学前班Kindergarten且年龄不足六岁的孩子来说, 这当然是一件可喜可贺的事。愿女儿再接再励,更上层楼。
记得上学期女儿刚上Kindergarten不久,我和太太与学校老师进行了一次面对面的会谈(parent conference), 就女儿校内外的学习生活情况交换意见, 促进了解,密切老师和家长间的配合,以便为孩子创造最佳的教育环境,使她健康活泼聪明地成长。 会谈中, 积老师主动提出女儿表现突出,应该有机会试试 TAG. 但又强调在学前班进入TAG 的竞争性很强,要真正得到这样的机会是非常不容易的。 我们也心知肚明,不敢奢望,所以没有将TAG 放在心上, 更没有针对TAG 为女儿作任何特殊的准备。 只是一如既往,为孩子的健康快乐和教育尽心尽力。
中国人历来重视教育,海外华人对子女的教育更是不遗余力。在美国社会, 华人尊师重教的文化传统,可谓有目共睹,有口皆碑。 无论是好的幼儿园,好的校区,还是TAG, IB(International Baccalaureate), AP(Advanced Placement) program,亦或长春藤名校, 华人家长都趋之若鹜,大有“咬定青山不放松,不达目的誓不休”的气慨。可是,真正对美国教育体制,理念和方法有深入了解的人恐怕屈指可数。 这就难免在现实生活中,家长的主观愿望与子女的兴趣特长,中式教育与美式教育之间矛盾重重,甚至事与愿为,事倍功半。这就需要我们静下心来认识美国教育,扬长避短,为我所用。
美国的教育理念基本上是“机会均等,各显其能;因材施教,各尽其能”。自十八世纪后期的公校运动和义务教育运动以来,美国各级各类学校无不致力于为来自不同社会文化,族裔,宗教和能力背景的儿童提供全面的教育服务,使每个人的潜力得到充分发展的机会。历年来,美国社会之所以人材辈出,科技超群,其教育理念与实践功不可沫。 尤其是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来,如火如荼的民权运动更使美国的教育理念如虎添翼,日益深化。从1965年的“教育机会均等法”到2002年的“No Child Left Behind", 美国政府先后通过了多项法案保障儿童的教育权益, 其中包括极具影响力的“残障儿童教育法”(1975),“残疾人教育法”(1991), “资优学生教育法” (1994)。 为贯彻实施这些教育法,由美国联邦政府拨款, 美国各级政府教育部门和学校采取具体措施为学生提供最适合其发展的教育计划, 力求“机会均等, 因材施教”。 尽管受国内政治影响,美国联邦教育拨款一直向为残障儿童服务的特殊教育(special education)倾斜, 各级学校也为发展资优教育不遗余。 诸如 TAG, AP 和IB program 等就是专为心智卓越,学业优秀或具有超群特长的学生提供的特殊教育服务。TAG 主要在小学阶段,AP 和IB 则主要针对的是中学生。
但对于TAG资优学生的选拔和鉴定,各州各学区并无整齐划一的标准,因为教育心理学界至今对资优学生的定义和测量尚无统一认识,也使资优教育计划进展缓慢。 不过总体而言, 一个学生要取得资优教育的资格,必须首先得到当班老师的推荐,然后由学校指定的教师小组进行个别考核评审后做出决定。 对TAG候选人的考评主要涉及心智能力(mental ability/intelligence),想象力与创造力(creativity),语言表达和交流能力(communication skills),解决问题的能力(problem-solving), 学科成绩(阅读和数学)以及主观能动性(motivation)等方面。 当班老师和任课老师主要是依据平时教学中对学生行为表现的观察,作业的批改和考试成绩,向学校TAG program 评审小组提出推荐。然后,由专职的TAG 老师采用指定的标准化考试分期分批地对被推荐学生进行个别测试,将测试结果进行标准化分析,与学生同年龄组或同年级组比较。各项测试和总评成绩达到90th percentile 或 top 10 percent以上的才可以获得入选TAG的资格。学校将评审结果通知家长, 征得家长同意后,入选学生便可以开始资优班TAG program的学习。如果对评审过程或结果有疑问,家长有权向学校提出复议并需提供充分的理由和依据。家长也有权拒绝学校对孩子的选评或入选。进入资优班后,专职TAG 教师与TAG 学生的当班和任课老师密切配合,共同协商教学计划对TAG学生因材施教。根据各校的政策和教员及经费情况,TAG学生可能被安排单科或多科提前升级或跳级,与高年级学生同步并进;也可能留在原班,按兵不动,但由TAG老师深入班级为TAG学生“开小灶”,提供个别教学辅导;学校也可能将年龄,年级或程度相近的TAG学生单独编班,每周集中一天由专职TAG老师按特定的课程大纲教学。无论何种方式,其教育目标基本上上是一致的,那就是对TAG学生目前的学习内容加宽加深,尤其注重在已有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造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研究能力和交流能力。 总而言之,和AP,IB 一样, TAG 也是美国学校成功的一项资优教育计划,备受家长和学生的青睐。
但是,和针对中学生的以学科为基础的AP,IB不同的是,家长和学生对小学阶段的TAG考试并没有特别的准备方法,因为用于TAG选拔的标准化测验基本上以心智(IQ & EQ)测验为主,而儿童心智的发展主要依靠平时的生活和学习积累。所以,最重要的是,在日常生活中,家长应激发孩子的好奇心求知欲,鼓励提问,耐心答疑;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合理安排作息时间,为孩子提供充分的自由活动的时间空间; 利用周末和节假日带孩子远足,参访博物馆,美术馆,植物园,开阔眼界;与孩子多交谈,一起读书,讲故事,玩游戏;尊重孩子的个人爱好和意愿,给孩子参与家庭和个人决策的机会;多看孩子的长处,以鼓励表扬为主, 培养自尊心自信心。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孩子的教育要以科学的教育观为指导,从小抓起,一以贯之。
订阅:
博文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