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国育儿的“痛苦”经历
董月玲
中国青年报
2008-12-24
十多年前,蔡真妮移居到了北美,那时,儿子小州7岁。后来她又生了女儿凯莉、儿子三猪。现在,他们一家住在美国的宾夕法尼亚州,仨孩子分别上高中、小学和幼儿园。
蔡真妮大学念的是师范,在国内当过老师,教育孩子有自己一套想法。但到美国生活后,异质文化的冲击,使她的育儿方法不得不改变,先前习以为常的手段,被硬生生地拧了过来。 经历过用国外方式管教孩子的“痛苦”后,蔡真妮真切地领悟到了中美教育观念上的差异。 咱们拿孩子当“物”,他们把孩子当“人” 出于职业习惯和当妈的责任,来到国外,蔡真妮特别留心人家是怎么管教孩子的,通过点滴生活小事,细细地品味观察着。
“老外当父母的,特别尊重孩子,跟小孩说话,父母都要蹲下来,平视孩子。他们把孩子看成一个完全独立的人,从小就让孩子自主,学会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比如,到人家做客,主人拿东西给小孩吃。这时,一般中国孩子都要看父母的眼色行事,等爸妈发话才敢动手。老外的父母绝对不表态,拿不拿,吃不吃,是孩子的事,你自己决定好了。
“看他们给小婴儿换尿布,妈妈嘴里会唠唠叨叨的:宝贝,我要给你换尿布了,可能你会有些凉呵,没关系,马上就好。咱们会觉得,小婴孩能听懂啥呀!可人家从孩子很小时起,无论对孩子做什么事,会告诉孩子为什么这样做,父母总是平等地对待孩子。” 在美国这些年,蔡真妮说她没见过一个老外的小孩是大人追着喂饭的,都是自己吃。几个月能抱住奶瓶时,就自己抱奶瓶喝,等到一岁左右,大人给系个大饭兜,小孩就用自己的一套小盘小碗,坐在小孩吃饭的特制椅上,用手抓着吃,抹得到处都是。 “我家老大生在国内,老二从小是姥姥带的,吃饭那叫费劲儿,都是追着喂的。等到三猪时,我自己带得可轻松了。说了你可能都不信,我家三猪现在3岁半,饿了,能自己烤面包、抹果酱吃,拉开冰箱自己倒牛奶喝。凯莉9岁,早餐都是自己弄,吃完了上学去。老大更不用说,从高中开始我就没给他做过早饭,而且到了周末,他还会为全家人做顿早餐呢。老外从小就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不像咱们,只要孩子学习好,生活上的事老妈全包了。”
有了三猪后,蔡真妮参加了当地的“妈妈俱乐部”。这个俱乐部有五六十人,全是在家带孩子的母亲,每周活动一次。大家聚在一块,分享育儿心得,带着孩子一起玩。跟这些美国妈妈比,蔡真妮感觉美国妈妈对孩子更放手。 “咱们见孩子摔了,会赶紧扶起来,她们不。两岁小孩摔趴了,妈妈顶多看一眼,该干嘛干嘛。像我女儿小时候跌倒,姥姥不仅要去扶,还要哄着,什么东西磕绊的,还得打那东西几下。这样其实会让孩子有一种心理,不管出了什么错,都怨别人,是别人的责任。老外不这样,你摔跤了,那是你自己不小心,是你的责任。摔痛了吧,下回该知道注意了。”
在“妈妈俱乐部”里,蔡真妮不断地进行比较,自我调整,有意识地接受美国好的育儿观念。她说跟这边华人妈妈比,觉得自己做得不错,但与美国妈妈比,还差得挺远。 美国人牙齿都很整齐,因为大多是经过矫正的,他们认为一个人的笑容很重要。蔡真妮认识的一个中国女孩牙不好,向妈妈提出想矫正牙齿,她妈就说:矫什么矫,好几千块钱呢,不耽误你吃饭就行了。女孩本来就内向,现在笑得越来越少,走路都是低着头。 “想想,她心里该多自卑,多苦恼!老外的孩子牙不齐,脸上长个青春痘什么的,家长可在意了,马上带孩子去看医生。那些美国孩子,不管学习好坏、高矮胖瘦,个个都是趾高气扬,神气活现的,谁都觉得自己特重要,是个人物。” 美国父母不仅注重培养孩子的自信和自尊,对于孩子的品德教育,也极其看重。 有天下午,邻居茹娜让蔡真妮的大儿子小州帮她家割草,蔡真妮也领着三猪在外边玩。突然,她看见邻居家4岁半的卡顿,紧张兮兮地从身边跑了过来,跟他打招呼也不理睬,一溜烟儿地窜进自家后门。 “割完草,小州见我劈头就问:妈,你有没有拿信?我说:没有啊!”原来茹娜要出门,把装着割草工钱的信封放在信箱里,等小州完工了,却发现信箱里是空的。或许是茹娜走时忘了,蔡真妮这么认为,但小州说肯定是让谁拿走了。 做晚饭时,门铃响了,蔡真妮开门一看,是卡顿和妈妈茹娜站在门外。卡顿两眼通红,显然哭得不轻。他手里拿着一个破损的信封,看到蔡真妮就递了过来,信封上写着:给小州,茹娜。 卡顿的妈妈问他:“你要说什么?” “对不起,我知道做错了,我不会再做这种事了。”卡顿抽泣着说,蔡真妮一下恍然大悟。
卡顿的妈妈讲,她发现儿子在房间里鬼鬼祟祟的,进去一查看,结果在枕头底下找到了钱。最初以为拿的是姐姐的钱,证实是小州的钱后,她马上领儿子还钱、道歉来了。
“为了缓解尴尬气氛,我和她开玩笑说,这孩子这么小,就对钱的兴趣这么大,将来可以去华尔街管理基金了。她叹口气说,卡顿是她家4 个孩子中最聪明的,又是老小,被宠坏了。越聪明的孩子越难管教,现在,已到了让他知道什么是正确,什么是错误的时候了,而且犯了错误要去面对,要自己亲自改正才行。” 送走了卡顿娘俩,一个念头不停地在蔡真妮脑子里转悠着:假如三猪偷了别人的钱,我是否也会有勇气领孩子上门道歉? 任何一种惩罚,都会给孩子心里留下阴影 天底下,哪有小孩子不犯错的。犯了错咋办?打呀!“咱小时候,不就是这样被‘教育’出来的,不打不成器。”没出国时,蔡真妮认为打屁股,是管教孩子正确合理且立竿见影的办法。 “这边,别说老师打学生,我们在家里,都不敢打。”打孩子的后果有多严重,华人老严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
自认为智力超群的老严,来美国的奋斗目标是当科学院院士,得诺贝尔奖。岂料他的远大前程,竟断送在自己的几巴掌上。 老严的女儿比较迟钝,有一回他辅导女儿学习,一个问题讲了若干遍女儿仍是不懂,老严失去耐心,打了女儿两巴掌。第二天上学,老师见孩子胳膊上有瘀痕,不像是摔伤的,问咋回事,小孩子说是昨晚爸爸打的。这可不得了了,老师马上通知校长,校长立即召集学校负责儿童心理、特殊教育的老师,详细询问孩子挨打的细节,最后通知了警察,警察当即就把孩子领走。很快,老严收到警局通知,他被控虐待女儿,在法院正式判决前,孩子将被放在寄养家庭里,不许老严两口子探望。官司打了近一年,老严被判虐待罪成立,剥夺孩子的抚养权,罚社区劳动几百小时。不得已,老婆和他办了离婚手续,自己申请将女儿从寄养家庭领了回来。 来美国后辛辛苦苦攒下的几万美金,老严全贡献给了律师不说,判决后不久,老板就找了个借口炒了他的鱿鱼。在参加社区劳动的同时,老严满世界地发简历,可没一家单位接收他,因为他有“犯罪记录”。走投无路的老严,最后带着满腔的愤懑和遗憾,领着老婆孩子海归了。
千万不能打!于是,蔡真妮试着用美国方式惩罚犯了错的孩子,这个办法叫“time out”。“这个词,用中文很难直接翻译,有人译成‘隔离反省’,让犯错的小孩单独待在某个地方。这个地方,可以是教室的某个角落,或者家里单独的房间,只要与其他人隔离,不参与众人活动就行。反省时间的长短,一般根据孩子的年龄而定。老外使这招儿特管用。”但蔡真妮用得不顺手,在博客里,她细述了自己使“time out”时的“痛苦”。 凯莉6岁大时,一天,又把蔡真妮气得七窍生烟,她决定使出这个撒手锏。“Time out!”一听到这个词,凯莉当即色变,抓住妈妈的衣服大喊:“我不要!不要!”看来,她在学校里一定见识过这种处罚。蔡真妮听了,暗自解气,呵呵,终于有你怕的事了。 怕关厕所里吓坏她,折中一下,让凯莉回自己房内反省10分钟。“我想,屋里有书、有玩具,随便干点什么,时间一蹭就过去了。可因为我说的是‘time out’,在她心里,这几分钟就是很严重的惩罚。所以,她死死地拽住我的衣服,不肯挪步。” 连拖带拽拉女儿回了屋,这时的凯莉已是嚎啕大哭。蔡真妮说当时都想起了小时候在农村看杀猪,猪被捆绑时的凄厉叫声。等她把女儿拖进屋时,发现自己难以脱身了。 “凯莉两手紧紧抱住我的腰,头伏在我的胸前扭动着,鼻涕一把、眼泪一把全抹在我身上,嘴里还呜噜呜噜地为自己申辩。我想掰开她的手,每次就要脱身时,只听她又是一声惨叫,我一愣神的功夫,她就又缠了上来。天哪!是她被‘time out’了,还是我被‘time out’了?”。
时钟指针一秒一秒地挪动,真是度秒如日,看凯莉痛苦的样儿,当妈的怎能不心疼?挨过了6分钟,蔡真妮受不了了,提前宣布“time out”结束。 经此,女儿的行为好多了,每到关键处,只要一说出这个词,她立刻会收敛,但蔡真妮轻易也不敢再使了。有回到姑姑家玩,凯莉又一次屡错屡犯后,蔡真妮忍无可忍,下决心一定要“time out”。因为知道女儿接下来的反应,蔡真妮对老公说:“我判决完了,轮到你执行了。” “我老公上前拉女儿的手,一下子就被她像八爪章鱼一样缠上身,连哭带嚎,老公一下子就懵了。转头看我,想让我放女儿一马。我想,岂能就让我一人被女儿‘time out’,我严肃地摇摇头。老公无奈地连抱带拖拉凯莉上楼,女儿凄厉的哭声和老公殷殷劝告声,延绵不绝地沿楼梯向上飘去。可不一会儿,老公就下来了,身上的衣服皱皱巴巴,还沾着黏黏糊糊的东西。” “这么快就下来了,还不到10分钟呢!”老公抹着头上的汗,说:“6分钟可以了,我已经到极限了!” 三猪因为特别调皮,在他3岁时,蔡真妮不得已就使了这一招,但效果却不尽如人意。
第一次出招前,蔡真妮先解释了无数遍什么是“time out”,但三猪依旧我行我素。开始执行了,他也只是瞪着小眼睛冷静地看着妈妈。蔡真妮把他关进主卧室,又在外头听了,没哭也没闹,看来不会有什么大问题,她回厨房做饭。炒好一个菜后,蔡真妮又返身回去查看,一开门,看到的景象,让她的血压一下子蹿升上来。 “三猪坐在地上,身上、脸上、手上,到处抹着黑乎乎的巧克力,嘴里还大嚼着。看我进来,冲我笑着,一丝褐色的口水顺着嘴角流下来。因为他嗜吃巧克力,我把家里的巧克力都藏在了卧室。这下可好了,趁没人,他翻出来大吃特吃。这哪里是在受惩罚,分明是开洋荤呀!” 第二次,蔡真妮狠狠心,把三猪关进厕所。刚一转身,就听见里边“哗——”的冲水声,过一会儿,又是“哗哗哗”的水声。这小子在厕所里玩起水了。蔡真妮打开门,三猪嬉皮笑脸地,好快活的样儿,“time out”无效。 第三次终于出效果了。这回犯错后,蔡真妮把三猪放进封闭阳台。阳台有落地门和屋里连着,他在外面可以看到屋内人在干什么。“我和他的哥哥姐姐,在屋里又说又笑地吃东西,他趴在门上看着,两只小手使劲拍门上的玻璃,嘴里喊着:让我进去,让我进去!看我们都不理他,小嘴慢慢地瘪起来,眼泪在眼圈里打转。小州看不下去,说:妈妈,让他进来吧!我说再等等,这才一分钟呢。”又过了两分钟,小脸憋得通红的三猪才被放进来,他扑到妈妈身上抽噎不已,蔡真妮就此谆谆教育了一番,希望这次能够生效。 效果是显著的。后来,只要三猪一调皮,当妈的指指阳台,说一句“Time out”,他马上就老实了。但也落下了后遗症,三猪从此不单独到阳台,也不和妈妈一起去,看到蔡真妮一个人进了阳台,他一定要过去把门关上。
“这让我反思:任何一种惩罚,都会给孩子心里留下阴影,还是要少用,不得不用时,也要点到为止。” 美式教育的“绝活” 凯莉上的小学,一年开两次家长会。开会时,老师不是把全体家长召集到一块儿讲,而是单独谈,打开文件夹给家长看,孩子这学期,哪哪哪有进步。比如语文,以前能造俩句子,现在能造4个啦。人际交往上,知道与同学分享自己的东西啦…… “老师不但不告孩子的状,而且说的全是好话。照咱中国父母的思维,就想知道孩子有啥缺点,改正了才进步不是?开始,我直截了当地问,老师绝对不直接讲孩子哪里不好。”
知道凯莉话特别多,蔡真妮忍不住问:她喜欢说话,会不会影响到你上课呢? “你猜人家咋回答?老师乐呵呵地说:凯莉太开朗了,我非常喜欢。她哪天没来上课,我会觉得教室里少了点什么,一下子没有了生气。瞧瞧,人家多会讲话。我自己的孩子,有时候我都觉得她太吵了,老师能一点没感觉?但她会从好的角度想,把凯莉的多话,绝对看成优点,加以赞扬。” 后来,再开家长会,蔡真妮转弯抹角地问老师:我家凯莉,有没有什么地方,我们可以帮到她,让她做得更好?这么着,老师才会提到不足的地方:“在单词拼写上,凯莉要是再努力一点,可能会减少错误率。”呵,蔡真妮明白了凯莉拼写不太好。 凯莉班上有个男孩,照蔡真妮看,智力肯定有问题,别人做对10道数学题,他能做对一道就不错了。就这样的,老师还不停地表扬他有进步。 从上一年级开始,班干部就是大家轮流当,上讲台演说,人人都有资格,怎么讲都行。那么小的孩子讲话也没个章法,嗑嗑巴巴的,可老师同学都热烈鼓掌,夸好好好!你太棒了!
刚开始,蔡真妮捉摸:是不是就这一个老师这样?她留心观察后发现,不同年级、不同班级的老师全一样,这边的教师受到的基本训练就是如此,否则不够资格。 蔡真妮悟出了美国人教育孩子的最大特色,或者说“绝活”——鼓励。 “他们是千方百计地挑出孩子的优点、亮点,可劲儿地表扬,忽略不足的地方。久而久之,小孩子好的地方就会越来越好,长处会越来越长,而缺点却被慢慢地弱化了。”
小小年纪的三猪有了一句口头禅,不管自己还是别人做了什么,他都要喊一句“Good job!(干得好)”。有一天,幼儿园的老师说起这事儿,笑着问蔡真妮:平时,你都怎样表扬他的?蔡真妮想了想,好像自己说的就是这句“Good job”。 “这就对了。”老师讲:“孩子都是跟外界学的,无论是行为还是语言。这句话,一定是被你用了无数次后,在他心里成了最有力量的表扬话。”老师建议试试用其他表扬、鼓励孩子的词,淡化这句“Good job”。“咱中国人不太习惯,也不擅长夸别人。老外的特点是不说不好、不行这样否定的话,说‘Good’(好),那基本上就是做得很一般,不甚满意了。这里的孩子,无论做完一件多小的事,比如画了一幅画,写了一个字,剪了一个东西,帮了别人一下等等,老师和家长都会表扬。很多时候,还要拥抱孩子给以鼓励。妈妈们‘我爱你’不离口,说得可自然了。他们认为正面的表扬、鼓励和爱,永远都不嫌多。” 隔天,三猪的老师给了蔡真妮一张纸,说:“这个或许对你有帮助。”纸上打印的是,《101种表扬孩子的话》,蔡真妮看了大受启发。 这里边的好多话,现在常挂在她的嘴边:Excellent!(太出色了);Great work!(做得太好了);Beautiful!(漂亮); Fantastic!(太奇妙了);Awesome!(真了不起);What a great imagination!(多妙的想象);Super work!(超级棒);Super!(极好); I'm proud of you!(我为你骄傲);You really tried!(你确实尽力了)……
蔡真妮的体会是,常说这些表扬话,不光孩子受用,就是大人听了,也会感觉很好。“可以用在夫妻、朋友、同事、上下级等所有和人打交道的时候,用得恰当,一定比‘挺好’、‘不错’、‘对’这样普普通通的字眼效果好,会成为人际关系中绝佳的润滑剂。” 《101种表扬孩子的话》,最后一句是:常对孩子说“I love you”。
蔡真妮特别提醒道:这句“我爱你”,一定要挂在嘴上,时常对孩子讲。 尊重孩子选择的权利,这是做父母最起码的原则 小学四年级的孩子,可以在学校学一门乐器,至于学什么,由学生自己选,老师负责教。因为小孩还在长,所用的乐器也是由小到大,不能固定。所以,乐器一般先不买,由家长到店里租。 选乐器那天,教室里放了各种各样的乐器,蔡真妮没料到凯莉选了中提琴,这琴她压根儿没怎么听过。“大提琴吧,知道有个马友友。小提琴,更是路人皆知。我周围中国人的小孩,想学弦乐的,都选小提琴。小提琴在乐队里多重要,可以拉到首席,而且曲目丰富,有很多协奏曲、独奏曲。那个中提琴,在乐队里只是个伴奏的,几乎没什么独奏曲目。”
蔡真妮又习惯性地从中国父母的角度想,反正都是拉,你干嘛要拉中提琴,换小提琴多好,等到了五年级参加乐队,演出机会也多。她带孩子去乐器店租琴,发现小孩用的中提琴和小提琴大小是一样的,相差的只是一根弦而已。 老公想起他姐姐家就有一把小孩拉的小提琴,寄来就行。琴到了,蔡真妮得到琴店换弦,人工加琴弦要100多美元,她心里更别扭了。又做女儿的思想工作:咱有现成的琴,要不你就学小提琴吧,都是拉,一样的。
“不要!我不喜欢小提琴的声音,太高,中提琴的声音好听。”凯莉坚持不换。 “要在国内,我肯定会想办法把她给拧过来。现在,我也不是不敢,是我不愿意那样做。虽然心里别扭,但我知道这不是孩子的问题,是我的问题。毕竟学琴的是凯莉,她有这个选择的权利,我得尊重她,这是做父母最起码的原则。在这边,凡事都是这样,强调孩子的选择权,大人必须尊重。所以,小孩一个个特别有主意,他们打小就被培养出了这种态度。”
有一天,凯莉高高兴兴地放学回来,告诉妈妈自己是下一周班上的“明星学生”。在一学年里,她们班上每个人都有一次机会做“明星学生”,每周谁来当,以抽签方式决定。成为“明星学生”的孩子,在一周里要做的事是:给全班同学读一本自己最喜欢的书;把自己做的贴纸挂在教室里供大家浏览;给同学介绍自己和家人的照片;最重要的是要在全班做一次报告,向同学、老师介绍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和大家分享自己的生活。 蔡真妮饶有兴趣地看着凯莉带回来的那张大硬纸,右上方凯莉贴上了自己的大照片,下面填上年龄、生日、住址、年级、老师的名字、家里有几口人等等信息。左下方罗列了一些她最喜欢的事物,如最喜欢的颜色、动物、食物、运动,最喜欢在学校做的事,最喜欢在家里做的事等等。蔡真妮瞅着瞅着,忍不住偷偷地乐:这不是那些大明星们才回答的问题嘛。贴纸最下边,是列举出三样自己超酷的事,凯莉第一条写的是她足球踢得好,第二条是她会说、会写中文,第三条是她数学好。最后一个问题是你长大后想干什么,凯莉回答是当老师。学校用这种方式,给每个孩子当“明星”的机会,让学生展示真实的自己。
蔡真妮在当地学校做义工,学校会给每位申请当义工的家长发一本小册子,里面详细写了注意事项,其中有这么几点:
★学生的名字是非常重要的,要尽最大努力去记住你要面对的那些学生们的名字,也一定要让学生们知道你的名字。 ★通过向学生问问题,来表现你对他们正在进行的活动的兴趣,然后——聆听。
★不断地指出学生们在学习、遵守纪律和文体活动等各方面的点滴进步,以此来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心。即使在帮助孩子改正作业中的错误,或是提醒他注意纪律时,也要从他做的好的地方开始谈。
★只和老师谈论学生们的行为问题,决不能当着孩子的面议论。
★如果要给学生留纸条,上面写的一定是鼓励和友好的话。
★要记住,学生们会模仿周围大人的言行,不管这个大人是老师还是义工。
寥寥数语,蔡真妮已经清楚地知道了对待学生的基本态度,那就是鼓励和尊重。 学习只是很小一部分,健全人格的培养更重要 时至今日,蔡真妮仍感到对不起大儿子。“刚来美国时,我还是用国内那套对待小州,现在想想太粗暴了,心里很愧疚。但我最大的成就感,就是在这里把他培养成了一个有爱心、负责任、善良勤劳的孩子。” 在爷爷奶奶们的眼里,小州简直就是一个“模范孩子”。蔡真妮的妈妈说她:你真好命呵,现在就得儿子济了!
从高中开始,小州就打工挣钱,除了在餐馆工作外,他还为周围的邻居夏天割草、冬天除雪。蔡真妮夸儿子特能干,说他现在即使不上大学,也完全可以在社会上独立生活。妈妈忙不过来时,只要喊他帮忙,小州二话不说,马上洗碗、吸地、做饭,照顾弟弟妹妹。家里花园的活儿,他也全包了。“如果还在国内上学,小州肯定是另外一个样子。”国内的亲朋好友,对孩子的要求只有学习好。 小州今年上11年级,相当于国内的高三。“美国的高中生很忙,课业很重,也有压力。他们没有班级,只有辅导员。你选了什么课,到时间自己去上,跟咱们的大学生一样。他们写的报告,就像写论文,要自己查资料。”
小州带回家一份选课单,看得蔡真妮眼花缭乱,她仔细数了数,天哪!整个高中期间一共有120多门课可以选。 “课分得特别细,像音乐课,就包括了:音乐理论、电子配乐、钢琴、古典吉他、爵士乐、声乐、交响乐等14门科目。英语部分,开设了大学英语、演讲、写作、新闻采访、语法、美国文学、世界文学、戏剧创作等26门课。就连家政这类课,也细分为烹饪科学、生活管理技能、室内设计、驾驶员教育等。” 蔡真妮明显地感觉,美国的高中,不光是教学生文化知识,更注重学生的兴趣爱好、生活技能、自理自律、人际交往等方面的培养。上大学,除了要看高中成绩,要参加入学考试外,还有一项重要内容就是,看学生有什么特长爱好,组织参加过什么社团,做过哪些社会服务等等。
小州的学校,学生社团有上百种,还有各式各样的运动队。每天下午两点多就放学,学生个个都要利用课后时间参加社团活动啦、训练啦、比赛啦。还得忙着谈恋爱,开Party,打工去。 “很疯狂、也很快乐!可以留下很多记忆。看我儿子的高中生活,是那么丰富多彩,让人羡慕。我真觉得,学习只是很小一部分,健全人格的培养,能力的培养更重要。”
蔡真妮在国内有个表姐,她女儿学习很好,考上了市里最好的重点中学,成绩在年级排名第一,表姐特骄傲,同事也都羡慕。为了让孩子一心学习,表姐从小到大不用孩子干一点活,连鞋带都是出门前妈妈蹲地下给系好的。高考前三个月,表姐的女儿一人得了三项优秀学生奖,有同学妒嫉不服气,对她挖苦讽刺。本来不善跟人打交道,被人中伤又不知怎么处理,加上高考的巨大压力,表姐的女儿精神崩溃了:紧张焦虑,出现幻觉,只要一想到上学,就头疼得满地打滚。表姐领着女儿四处求医后,状况才好转。虽说最后几个月没看书,可这孩子高考成绩依然达到了重点大学录取线。但除了清华北大,别的学校她都不想上,觉得丢人,最后家里送她出国自费留学。 “她就是会学习,在语言学校学了一年日语后,拿到日本一所著名大学的录取通知书,现在,在大学成绩还是名列前茅。但我知道,表姐俩口子每天是提心吊胆地过日子。女儿的精神问题就像一颗炸弹,不知在她以后的人生路上,会被什么东西再次引爆。”
蔡真妮觉得这不能全怨孩子,表姐的育儿观念和方式都有问题。“中国有句老话:天下没有不是的父母。意思是讲父母对孩子干什么,叫孩子干什么,都是为了孩子好。孩子读高中、上大学了,当爹妈的还不撒手,事事操心,样样干涉,代替孩子作选择,这实际上是让孩子为父母活,是在精神上控制孩子,孩子成了父母的傀儡。中国父母最喜欢跟孩子说的一句话就是:我都是为了你好,大了,你就明白了。其实根本不是那回儿事。”
在美国,蔡真妮亲眼看见不少华人家庭,因为教育观念上的矛盾引发家庭大战。一方面,华人父母用传统观念和手段对待孩子,比如独断专行,过度关心、管教、干涉等等;另一方面,他们的子女受到的是美式教育,强调个人独立意志的实现和自由。所以,双方免不了会强烈地冲突、碰撞。 也许,无论中国还是美国的父母们,都要习惯一件事:别把孩子当成自己的附属物,别对孩子为所欲为,别紧紧抓牢孩子不撒手。给他们一片属于自己的天空,给他们一个自由成长的空间。相信你的孩子。 (XYS20081224)
2008年12月29日星期一
2008年12月18日星期四
投诉湖北省襄樊职业技术学院:教学实习沦为自行就业
尊敬的梁书记, 蔡校长:
您好!
我是贵校一名三年级学生的家长, 为襄樊职业技术学院近年来在您的得力领导下所取得的快速发展倍感欣慰. 但是, 今年以来贵校有关教学管理的做法令我十分忧心, 特此向您简报如下, 望请调查处理.
我家的孩子现为贵校三年级商务专业的学生, 按学校学习计划本应该是完成规定的课程后于下学期开始实习. 可是, 本学期不到一半, 学校便要求学生自行联系实习离校就业, 而我家孩子不得不开始在一家餐饮单位打工, 从事与所学专业好不相干的廉价劳动. 等於是变相就业.
据了解, 学校对学生的实习没有具体的规划安排, 不为学生联系实习基地, 没有对实习单位, 实习内容, 实习指导, 实习评估等详细要求, 所谓的学生实习完全是学生自行就业, 既不与学校实习要求挂钩也没有教师指导, 对学生的所学专业的职业培训毫无意义.
学生实习是职业技术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 通过有计划有系统的教学实习, 学生得以在有经验的教师和技术人员的精心指导下学习和掌握行业所需的专门技能, 为就业做好充分的准备. 但是, 襄樊职业技术学院对学生实习的不作为, 已经将教学实习沦落为学生自行就业, 这不仅严重违背职业教育的课程标准和教学规范, 而且严重损害学生的教育权益, 误人子弟.
本人严正恳求学校领导正视问题的严重性并立即采取有效措施, 保障学生的教育权益, 保护襄樊职业技术学院的声誉.
此致,
一学生家长
抄送:
中国教育部高等教育司
湖北省教育厅
襄樊职业技术学院
尊敬的梁书记, 蔡校长:
您好!
我是贵校一名三年级学生的家长, 为襄樊职业技术学院近年来在您的得力领导下所取得的快速发展倍感欣慰. 但是, 今年以来贵校有关教学管理的做法令我十分忧心, 特此向您简报如下, 望请调查处理.
我家的孩子现为贵校三年级商务专业的学生, 按学校学习计划本应该是完成规定的课程后于下学期开始实习. 可是, 本学期不到一半, 学校便要求学生自行联系实习离校就业, 而我家孩子不得不开始在一家餐饮单位打工, 从事与所学专业好不相干的廉价劳动. 等於是变相就业.
据了解, 学校对学生的实习没有具体的规划安排, 不为学生联系实习基地, 没有对实习单位, 实习内容, 实习指导, 实习评估等详细要求, 所谓的学生实习完全是学生自行就业, 既不与学校实习要求挂钩也没有教师指导, 对学生的所学专业的职业培训毫无意义.
学生实习是职业技术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 通过有计划有系统的教学实习, 学生得以在有经验的教师和技术人员的精心指导下学习和掌握行业所需的专门技能, 为就业做好充分的准备. 但是, 襄樊职业技术学院对学生实习的不作为, 已经将教学实习沦落为学生自行就业, 这不仅严重违背职业教育的课程标准和教学规范, 而且严重损害学生的教育权益, 误人子弟.
本人严正恳求学校领导正视问题的严重性并立即采取有效措施, 保障学生的教育权益, 保护襄樊职业技术学院的声誉.
此致,
一学生家长
抄送:
中国教育部高等教育司
湖北省教育厅
襄樊职业技术学院
2008年12月6日星期六
“高、大、全": 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思维惯式模式
试析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惯式思维模式
From DWNEWS.COM
刘道玉 (武汉大学前校长、教授,湖北省刘道玉教育基金会会长)
近十年以来,我国高等教育以超常的速度发展,虽然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同时也出现了诸多的问题,有些问题是十分严重的。教育界对于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曾从多方面进行了讨论,但鲜有人从思维模式上进行剖析的。作者首次提出了中国高等教育发展中的“高、大、全”的思维惯式模式,列举了它的种种表现,剖析了产生这种思维模式的认识、体制和文化的根源
近十年以来,我国高等教育以超乎寻常的速度发展,2008年大学毛入学率已达23%,大学生在校人数已达2700万人,就其规模已经超过了美国居世界第一位。但是,无可讳言的是,同时也出现了许多严重的问题,如学生质量下降、大学毕业生就业困难、学风浮夸、学费变相上涨、债台高筑、教学评估弄虚作假、研究生质量泡沫化、等等。这些问题已经引起了教育界和社会各界的广泛的关注和舆论,甚至存在严重的不满情绪.
这些问题是怎么造成的呢?对此,论者颇多,有的认为是教育产业化,有的认为是大学体制问题,还有的人从大学理念、官本位和左倾冒进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应当说,他们从不同的角度指出了我国高等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也确有某些参考的价值。但是,直到目前为止,我尚没有看到从思想根源上进行分析的,如果不刨根溯源,即使其他因素消除了,仍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我国高等教育上的问题。我所说的思想根源,就是“高、大、全”的思维模式,它已经成为国人的思维惯式,不仅根深蒂固,而且陈陈相因,几乎渗透到一切方面。因此,只有转变了国人的思维模式,不仅能够从根本上解决我国教育上的问题,而且还可以消除在诸如经济、政治宣传、思想教育、科学和文化等方面存在的痼疾
(一)乍看起来,“高大全”似乎是一个人名,但它不是人,而是中国人的一种思维模式,而且已经似乎已成了一种思维惯式.
什么叫思维惯式?我在文章中用了一个“惯”字,“惯”即习惯之意。所谓惯式思维,就是一种习惯性的思维模式。日本哲学家三本清(1897—1945)在谈到习惯时说:“一般以为习惯是同样行为的反复所造成的。”⑴一个民族的思维习惯,是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的,受着社会形态、群体生活方式、文字、语言等因素的影响。三本清甚至认为,“可以说东方的传统文化是习惯文化。就如习惯是自然一样,东方文化的基础中存在的也是某种自然。”习惯是非纯粹的精神形式,它们是在人们思考和行事的时候表现出来。
一般说来,惯式思维有以下的特点:第一是定势型,即我们常常所说的“脑子不转弯”。这种思维方法是从事发明创造最忌讳的,因为他们总是见怪不怪,把现存的一切都看成是天经地义的,从不想要去改变它们。持这种思维方法的人,当面对多种并存复杂的事物时,不注意多种纵向线索之间的互相关系,往往按照自己所需要的那一条线索进行精心处理,而忽视了其他可能性的选择。
第二是趋同型,也即随大流的思维方法。总体上,我国不少人有人云亦云、随波逐流的毛病,以至于形成了一种保守的思维习惯。为什么我国经济或教育建设中出现重复建设,为什么我国常常出现“热点”,如下海热、出国热、考研热、从政热……这些都是趋同思维导致的结果。
第三是形而上学型,即只图表面而不注重实质的思维方法。持这种思维方法的人,容易走极端,只求数量而忽视质量,只看形式不注重实质,只图表面不顾内容。其实,形而上学的思维方法是一种省心的懒汉思想,对事物不作具体分析,抹杀事物的个性,用简单化、程式化、固定化的思维看问题,从而抹杀了人们的创造性。
东西方各民族,由于种种因素的影响,如历史进程、科学文化、宗教信仰和民族个性等,他们的思维的特点是完全不同的。据我个人的观察与归纳,中国人与欧美人在思维方法上至少有三点不同:中国人“求多不求新,求同不求异,求稳不求变”,而西方人则恰恰相反。也有人说,中国人夸多识,而西方人夸新知,也许这正是我国知识分子缺乏创造性的原因。
为什么“高、大、全”是中国人的一种思维模式?因为自古到今,无论是官员或是老百姓,也无论是商人或是科学研究人员,他们崇尚“高、大、全”,我们只要打开媒体看一看,冠以“高、大、全”或变相的最、快、多等词句,简直是满天飞。既然“高、大、全”成了中国人思考问题和行事的出发点和追求的目标,那么事实上也就形成了一种习惯的思维模式。
日本作家中野美代子(1933—)曾经写了一本书,书名是《中国人的思维模式》,读后感慨颇多。⑷作为一个日本人,居然通过中国近代小说,分析了中国人的思维模式,我们至少应当感到愧疚,因为至今还没有看到由我国学者写出有一定力度的这类著作。在书中,她罗列了中国人思维上的弱点,如缺少立体思维、缺少好奇心、缺少虚幻思想、缺乏游戏意思、缺乏幽默感等。她毫不隐讳地指出:“历史上所谓的中华‘思想’阻碍了人们对未知世界的认识,这种阻碍渗透到小说中,使周游异国的故事变得无聊乏味。”她进而说道:“与欧洲人常常为开拓认识世界奔向未知土地而进行的鲁莽旅行及冒险的传统不同,中国人的伦理理念是把认识的疆界限定在五官可及、手足可触摸的领域中……”。她的分析不仅说明了为什么近代科学技术没有诞生在中国的原因,而且也指出我国国民当今仍然缺少创造性思维的根源。
习惯的力量是巨大的。英国哲学家培根(Francis Bacon,1561—1626)曾说:“但是假如个人的单独的习惯其力量是很大的,那么共有的联合的习惯,其力量就更大得多了。”⑵对此,列宁也深有感慨地说:“千百万人的习惯势力是最可怕的势力。”⑶因此,如果人的习惯一旦形成了一种思维模式,那么它的破坏作用就是十分巨大的,我国高等教育出现的种种问题,正是这种惯式思维模式所造成的。
(二)
在惯式思维模式中,“高”居于首位,它在我国高等教育发展中所起的副作用是非常明显的。我这里所说的“高”,是指在发展高等教育中所表现出来的高速度、高指标、高跨越等,以及在办学过程中为数不少人所追求的“高级”(级别)、“高攀”、(高攀名校)“高峰”(高峰论坛)、“高规格”(建筑和装修)、“高职称”、“高学历”、“高学位”,等等。然而,却偏偏忘记了高质量(教学)、高素质(人才)高标准(论文)、高难度(科学研究),而舍弃了这些真正意义上的高标准和严要求,只能导致进行评估弄虚作假和研究生教育的泡沫化。
近10年的大学扩招,最明显不过反映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中高速度、高指标的指导思想。自1999年开始,我国大学开始以超常的速度扩招,当年高校招生160万人,比上一年净增加52万人,增幅速度高达48%,相当于新建了52所万人大学。这是典型的冒进,是1958年教育大跃进在新形式下的翻版。问题是自1999年到2008年的10年中,一直保持着较高的发展速度,平均增速为19.2%,头7年的增速为25.3%。与此同时,研究生的招生也急剧增加,自2000年到2008年,平均增速为23.06%,最高年份增速为46.2%。
据国家教育部网站消息称:“中国高等教育规模超过俄罗斯、印度、美国,成为是世界第一。经过短短数年的努力,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实现了从精英教育到大众化,走完了其他国家需要三五十年甚至更长时间的道路。”值得注意的是,我国既没有经过产业革命,又没有现代工业基础,在高等教育基础十分薄弱的情况下,用10年时间走过了西方国家50到100年需要走的道路,这不是冒进又是什么呢?在师资、设备条件很差的条件下,怎样能够保证教育的质量呢?可是,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的负责人竟然说,10年扩招没有方向问题,但是政府投入不足严重的制约了教学质量。这绝不是实事求是的态度,教育质量严重下降、学风严重浮夸、教学评估弄虚作假,这不是方向问题,那还有什么是方向问题呢?
根据我国经济建设的需要,不是不可以适当扩大招生的规模,但必须与经济发展的速度和市场对人才的需要相适应。可是,我国在扩大招生问题上,既违反了经济的规律又违反教育发展的规律。在具体执行扩招时,又犯了一刀切的错误,重点大学本是肩负提高的任务,完全不应该扩招,但也下达高指标的扩招计划,以至于造成了师资、设备、图书馆、宿舍、运动场所等严重紧张的局面。
为什么历时10年的扩招运动能够得以顺利地推行呢?除了跟风的同向思维以外,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受自身的利益所驱使,因为扩招会给大学带来数千万甚至数亿元的学费收入。
据我所知,全国只有中国科技大学例外,该校10年不扩招,每年招生的数字是1860人,它被认为是一个恒数。在全国大合并、大扩招和搞大而全之风盛行的情况下,中国科技大学是个另类,他们不跟风、不合并、不扩招,“行不改名、坐不改姓”,保持自己的办学特色,这的确是难能可贵的。有了这种独立精神,还愁培养不出杰出的人才和做出创造性的成果吗?
(三)
阿尔温·托夫勒(Alvin Toffler,1928—)是美国著名未来学家,他在《第三次浪潮》中对“好大狂”的思维模式,进行了猛烈的抨击。他说:“第二次浪潮文明的‘好大狂’也受到了攻击。‘大就是好’的鼓吹者从来没有象现在那样受到‘小就是漂亮’鼓吹者的非难。只是到了七十年代,一本《小就是漂亮》为题的书,才在全世界范围内成为极有影响的畅销书。”⑸
随着新的技术革命的深入,人们的观念已经发生了转变,树立了“小就是好”的生产、消费理念和审美观点,而抛弃了“好大狂”的思维方法。可是,我国虽然初步实现了市场经济体制,但大多数人的观念仍然停留在工业文明初期阶段,抱着“大就是好”的老观念不放。从历史上看,中国人对“大”情有独钟,它几乎渗透到一切领域里。例如,讲朝代要加上“大汉”、“大唐”、“大宋”、“大明”、“大清”;街道要命名为大街、大道;楼房要叫“大厦”、“大楼”;破旧立新要叫“大破大立”;整风远动叫“大鸣大放”;形容有智慧的人叫“大智大勇”;结婚叫“大婚”,出自传叫“大传”;有关“大开发、大跨越、大发展”的标题,在各种媒体上屡见不鲜。建设现代化的城市,也是高喊“大上海”、“大武汉”、“大西北”、“大都市”。1990年提出了国际化,于是就有47个城市要建国际化的大都市。这是明显的浮夸,西方发达国家一般也只有一两个国际化的大都市,中国怎么可能建成这么多的国际化的大都市呢?⑹近年大兴“论坛”和“讲坛”之风,但觉得不过瘾,又纷纷推出了各种“高峰论坛”、“百家大讲坛”、“世纪大讲坛”、“和谐社会发展大讲坛”、“健康大讲坛”、“长江美联大讲坛”等。甚至连月饼、保健品包装盒越来越大,书刊的版本也越来越大,街心花园和草坪也越来越大。每思及此,我都感到心痛,国人的这种思维方法是多么的不合时宜呀!
同样地,我国在发展高等教育上“好大狂”的思想表现得尤为突出。自1992年开始的大学改名、升格和合并浪潮,就是“好大狂”典型的表现。据统计,自1992年到2000年,历时8年进行大学的大调整、大合并,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60多个部委参与了这次合并远动,全国900多所大学受到这次浪潮的冲击。大学合并始于1992年,把江西大学和江西工业大学合并为南昌大学,目的是要挤进“211工程”,打造全国的名校。接着,1998年把浙江农业大学、浙江医科大学、杭州大学与浙江大学合并,从而掀起了全国大学合并的浪潮,2000年达到了高潮。当时,似乎已经造成了一种舆论:“合并则兴,不合并则亡”,由各部委和各省政府出面,强行进行合并,甚至搞“拉郎配”式的合并。
值得指出的是,这次高校大合并的指导思想是值得怀疑的。指导思想之一是所谓的实现“强强”联合,这是根本站不住脚的,因为很多被合并的大学并不是重点大学,甚至把一些专科学校和干部管理学院合并进来,这怎么是“强强”联合呢?相反地,真正的重点大学并没有实现合并,所以很显然合并的指导思想强调的是“大”,而并非是“强”。
合并指导思想之二是建设一流的研究型的大学,这也是不能自圆其说的,因为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与学校的规模没有线性关系。大并不意味着强,这是人所共知的浅显道理,为什么国家主管教育的领导人就不明白呢?问题在于,他们追求的不是真正的强,而是“好大狂”。
指导思想之三是中国大学多了,不便管理,所以需要调整、合并,这也是与事实不符的。真的中国大学多了吗?结论是否定的。美国只有2.81亿人,有4000所大学,而13亿人口的中国只有1900所大学,怎么能说我国大学多了呢?到底是分散超大型大学好管理拟或是小型大学好管理,道理也是很明显的,这只不过是强词夺理而已。
我们不妨看一看几个具体的例子。例如,吉林大学是由原吉林大学、吉林工业大学、白求恩医科大学、长春科技大学、长春邮电学院、解放军军需大学等6所大学合并的,合并后的吉林大学分散在6个校区、9个校园,占地661万平方米,在校学生7万多人,堪为全国第一。白求恩医科大学是一所既有特色又有纪念意义的大学,为什么把她取消?当地群众讽刺地说,要找长春市就到美丽的吉林大学校园里去找。更为荒唐的是在遥远的珠海,建立一个分校,占地居然达到330万平方米,这到底是办教育还是搞创收?合并后的吉林大学,水平和效益到底是提高呢抑或是降低了呢?事实事实胜于雄辩,除了规模居全国第一以外,剩下的恐怕就是30亿的高额债务了。
另一个例子是贵州大学,她是经过几次合并,最后由6所大专学校合并的,其中专科和干部管理培训机构就占了4所。合并后的贵州大学,有24个学院、101个专业,在校本科生为45000多人,研究生3030人,一下子进入全国规模最大的大学之列。据说,合并后顺利地进入了“211工程”,如果不合并就进不了。这是典型的拉郎配,是纯粹“好大狂”的表现,明显的是以功利主义推动大学的合并。
对于这场大学改名与合并,舆论纷纷,反对者亦众。但是,当政者置群众的舆论于不顾,完全由上而下,由长官意志拍板决定。为了指导大学的改名与合并,国家教育部制定了大学改名的7个必备条件,规定学生在8000人以上,正教授在100人以上,硕士点需要10个以上,必须具备3大门类学科,等等。正是在这种“求大”的指导原则下,掀起了大学改名的浪潮,并导致了全国范围内各大学追求大、求多的风气。
目前,专科学校都改成学院,而学院统统改成大学了,而大学的名称是一改再改。纵观这场改名与合并的浪潮,反映出了“求大”的普遍规律:一是地名越改越大,如由城市、省名、大区(如华东、中南、西南等)直到冠以“中国”才罢休;二是学科内容涵盖越广越好,如原来的工学院改为理工大学,后又改为科技大学;三是原来的化工、煤矿、石油等学院,也都改成“工程大学”了。
随着大学的改名,大学中的系也水涨船高,统统地升格为学院了,如数学—数学与统计学院,物理—物理与技术学院,化学—化学与分子科学学院、生物系——生命科学学院、环境科学系——环境资源学院、中文系——文学院,历史系——历史学院(也有改为旅游学院)、经济系—经济与管理学院、图书馆学系—信息情报学院、政治学系——行政公共关系学院、哲学系——哲学学院、新闻系——新闻与传播学院……不一而足。
这场轰轰烈烈的大学改名与合并远动,是世界从没有的先例,完全是违背科学和教育规律的。如果按照中国教育官员的逻辑,那么美国的麻省理工学院、加州理工学院、威廉·玛丽学院和法国的巴黎高等师范专科学校、巴黎高等工业专科学校、巴黎行政管理学校等,早就应该改名了,但他们却坚持不改名。可是,这些学校,有的是拥有“媒体实验室”的发明创造的摇篮,有的是诺贝尔奖获得者的大户,有的却囊括了世界最多的菲尔兹奖(7人),有的培养了多名总统。然而,即使中国拥有再多的“航母型”的大学,与包括上述那些大学在内的世界著名大学相比,也是难以望其项背的。从与国外大学办学思想的对比看出,中国人的形而上学思维方法是多么的严重,“好大狂”的思想又是何等的狂热啊!与大学合并的同时,国内又掀起了一股“人为造城”的运动。自1999年北京外企投资建设廊坊东方大学城奠基开始,又拉开了大建大学城远动的序幕。⑺据不完全的统计,到2003年12月,全国已建成和正在建设的大学城共有54座,占用耕地1646万亩,占我国耕地面积减少的65.6%。这股人为的“造城运动”有以下上个特点:
第一,相互攀比,规模越来越大。最初,上海松江大学城只有几平方公里,可是后来大学城的规模越来越大,如广州大学城一期工程是17平方公里,二期工程又扩大到43平方公里;岳麓山大学城是44平方公里,湖北黄家湖大学城占地50平方公里,陕西西部大学城占地400公顷,辽宁大学城占地543公顷,而重庆和江南大学城占地居然达到5万平方公里。据说,南京市的大学城的规模相当于26个北京大学,严重的供大于需。
第二,追求时髦,越来越洋气。一些大学城中建设了度假村、娱乐设施,东方大学城中居然建了占地6640平方米的高尔夫球场。
第三,上行下效,中等城市也建大学城。例如人口不到200万人的郑州,仅有20多所大学,规划要建4座大学城。其他的还有:甘肃渝中大学城占地18——24平方公里,无锡大学城占地10平方公里,常州、泰州、大庆等也都争先恐后地建设大学城。
值得指出的是,“大学城”这个名称是从国外舶的,但我国对大学城的理解的片面的,建设大学城的方向是错误的。国外的大学城是历史逐渐形成的,是围绕着大学自然形成的为学校服务的社区。我国大学城是人为建造的,是政府与开发商联手促成的,开发商是为了赚钱,而政府是为了炫耀政绩。所以,群众讽刺说,大学城中没有大学,大学城不是为学生服务的,像这样的大学城恐怕也是世界上绝无仅有的。
(四)
在中国传统思维模式中,求全是其中之一。成语“十全十美”,是形容事物完美无缺,把它作为人们追求理想的目标,当然也是无可指责的。但是,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所以任何完美无缺的事物是没有的。同样地,在创办世界一流大学中,盲目追求“高”和“大”是是不可取的,而求全也是不可能的。
可是,在近10年高等教育大发展中,一股追赶时髦和贪大求全之风盛极一时,又掀起了一股“大办文科的远动”。⑻例如,关于发展法学教育就是典型的例子。在文革以前,我国大学中只有6个法律系。可是,在恢复和发展法学教育时,又出现了一哄而起的情况,不仅普通综合大学、工科大学统统建立了法学院,而且师范大学、农业大学、海洋大学以及各民办大学,也都建立了法学院。据统计,目前我国已有600多所法学院(系),培养的毕业生严重过剩,大约只有30%的毕业生能够就业。这是贪大求全思想造成的。有人讽刺说,全国砍掉60%的法学院,也不会影响法学教育的生态平衡。
)再一个例子是生命科学学院,这是在“21世纪是生命科学时代”口号的导向下出现的一窝蜂现象。其实,所谓的生命科学学院,绝大多数都是由原来大学中的生物系升格而建立的,现在全国几乎没有一所大学没有生命科学学院。生命科学涵盖极其广泛,包括植物、动物、微生物、病毒、遗传学、分子生物学、农业、医学、人体科学、古人类学等。实事求是地说,现在各大学里的生命科学学院绝大多数都名不副实,充其量只是挂一漏万而已。目前,不仅普通大学都建立了生命科学学院,甚至出现了“院中院”的现象,如九江学院生命科学学院、湖南文理学院生命科学学院、湖州师范学院生命科学学院、临沂师范学院生命科学学院、佛山科技学院生命科学学院、中国计量学院生命科学学院……其实,这些所谓的生命科学学院多是由师专或中专升格而建立的,如果由他们来培养生命科学的人才,那怎么能够保证质量呢?
在大学办学的过程中,求全的表现是多方面的,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表现之一是,什么是热门就上什么专业,如随着开放,为了迎合人们出国的心理,又出现了大办国际经济、国际金融、国际贸易、国际财会等专业的热潮。表现之二是,什么时髦就办什么专业,如WTO(World Trande Organization)学院、国际软件学院、艺术学院、城市学院、边界学院等。表现之三是,什么吃香就上什么专业,如艺术、广播电视、节目主持人一时很吃香,于是不少大学争先恐后地上这些系科,甚至连一个艺术教授也没有,也要办艺术系,这是求全的思想作怪。
国际著名大学的办学经验表明,建设研究型和一流水平的大学,并不要求规模大和学科齐全。在这方面,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堪为一个成功的典范。雪莉·蒂尔曼(Shirley Tilgman)是该校建校260年历史上的第一位女校长,她认为:“规模不大,学科不全,恰好是我们的优势之所在,正因为我们不需要什么都做,我们才能够集中所有的精力和资源来干两件事:一是非常严格的本科生教育,二是非常学术化的研究生教育。我们把这两件事情做到了极致。我认为,小就是一种美!”⑼令人难于想象的是,普林斯顿大学居然没有被认为最热门的医学院、商学院和法学院,这正是他们独特性的表现。对此,蒂尔曼认为:“不设这三大学院的理由是,一旦设立,会分散我们的精力,干扰我们从事最主要的工作。”
我相信,国外这些大学的经验,我国大学的校长们不可能不知道,“小而精”的道理也不是不懂。但是,为什么还要追求“高、大、全”呢?这充分的说明,形式主义、形而上学的思想对他们影响是多么的巨大,已经深深陷入到了传统的“高、大、全”的思维模式而不能自拔的地步!
(五)
中国传统的“高、大、全”的思维模式,对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破坏作用是巨大的。要转变这种思维模式,就必须要剖析产生这种思想的根源,采取必要的和坚决有力的措施。那么,产生“高、大、全”的思维模式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呢?通过学习与思考,我认为主要有三个原因:
首先是认识的原因。一般认为,人类的认识大致可以分为两种:一是以逻辑分析为代表的言传认识,西方人的逻辑分析发达,故言传认识论较强;东方人直觉领悟源远,故会意认识论较强。刘仲林先生认为:“一个民族的语言,潜含着这个民族思维的全部奥秘。谈到中华传统思维,我们不能不谈及中华的语言,特别是汉字。”⑽众所周知,中国的文字起源于象形文字,在5000多年的发展历史中,对华夏民族的智慧与思维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
从整体上说,中华传统思维可以称为“象思维”,或“意象思维。中国人的思维方法直接或间接地受《周易》影响很大,意象思维不仅是贯穿于《周易》思维的主线,也是贯穿于中华思维的主线。这种思维的特点,是从形式上用相似、象征的手段进行思维的一种方式,这就很容易演变成为“高、大、全”的思维模式。本来,长于”象思维“的民族,其想象力很丰富,应当富有创造精神。但是,由于长期封建社会的小农经济、专制制度和经文化,就形同“三道紧箍咒”,把人们的思想束缚得死死的,从而失去了由传统思维向现代思维转变的活力,同时也丧失了创造精神。
其次是体制的原因。我国近代大学起源于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期间,是在“中体西用”的实用主义思想下从西方舶来的,从一开始就被置于集权统治之下。1952年院系调整,取消了教会大学和私立大学,使公办大学成为独霸的一统天下,教育集权的体制不仅没有改变,而且是越来越严重了。目前,我国教育依然是“大一统”的领导体制,它的特点是:教育领导部门垄断了一切教育资源,把持了一切教育的决策与管理大权。这种体制最大的弊端是“政出一门”,剥夺了大学本来应当具有的独立自主权。实际上,这种集权教育体制是与国家的集权政治体制相一致的,它们相辅相成。
十分可怕的是,一旦教育主管领导部门的决策错了,那么各级学校都会跟着犯错误。事实上,我国高等教育所出现的诸多问题,都是主管部门错误政策所造成的。例如,大学合并、学院升格、大学改名、系升格为学院、大学扩招、兴建大学城、教学假评估、特聘教授假引进,以及用计划经济指导思想制定的许多“教育工程”,没有一项不是出自教育主管部门,或是由他批准和倡导的。在官本位盛行的情况下,如果领导部门不转变观念,这些错误是很难纠正的,甚至会用新的错误来掩盖旧的错误。这就从反面说明,教育当局必须尽快彻底放权,实行大学独立自主,即使大学自己决策有了失误,他们不难进行自我调整和纠正。
再次是文化的原因。在我国历史上,“高、大、全”一直是文学创作的指导思想,无论是帝王或是圣贤、领袖人物、英雄人物,都是“高、大、全”的象征。由于受文学作品的熏陶,大多数人都有追寻圣人的足迹,立志做一个完人的愿望。于是,在国人的心目中,圣明都是完人,如孔圣人、孟贤人、诸葛孔明、关圣人、神医华佗,等等。在这种视野之下,国人的思维方式发生了扭曲,形而上学的思维方法占据了主导地位,要么肯定一切,要么否定一切。这是一种简单化、程式化的思维方式,扼杀了人们的创造性,具有极大的破坏性,我国高等教育出现的种种问题,就是这种思维模式造成的。
冰冻三日,非一日之寒。“高、大、全”的思维模式是一种循旧性的惯性思维方式,是中国人劣根性的一种表现,它是通过陈陈相因、代代相传沉淀而形成的,根深蒂固。“高、大、全”是传统思维中的三种表现,它们不是孤立的,往往是你中有我,而我走有你,相互影响,并由它们衍生出其他种种表现。由于惯性的作用,要克服这种传统思维模式是极其困难的。我们必须要从幼儿教育抓起,趁他们思维尚没有定势以前,培养他们的创造性的个性,训练他们的创造思维方法,并把这一教育原则贯穿到各各级各类学校中。唯有如此,才能开发我中华民族本具有的创造潜力!
From DWNEWS.COM
刘道玉 (武汉大学前校长、教授,湖北省刘道玉教育基金会会长)
近十年以来,我国高等教育以超常的速度发展,虽然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同时也出现了诸多的问题,有些问题是十分严重的。教育界对于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曾从多方面进行了讨论,但鲜有人从思维模式上进行剖析的。作者首次提出了中国高等教育发展中的“高、大、全”的思维惯式模式,列举了它的种种表现,剖析了产生这种思维模式的认识、体制和文化的根源
近十年以来,我国高等教育以超乎寻常的速度发展,2008年大学毛入学率已达23%,大学生在校人数已达2700万人,就其规模已经超过了美国居世界第一位。但是,无可讳言的是,同时也出现了许多严重的问题,如学生质量下降、大学毕业生就业困难、学风浮夸、学费变相上涨、债台高筑、教学评估弄虚作假、研究生质量泡沫化、等等。这些问题已经引起了教育界和社会各界的广泛的关注和舆论,甚至存在严重的不满情绪.
这些问题是怎么造成的呢?对此,论者颇多,有的认为是教育产业化,有的认为是大学体制问题,还有的人从大学理念、官本位和左倾冒进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应当说,他们从不同的角度指出了我国高等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也确有某些参考的价值。但是,直到目前为止,我尚没有看到从思想根源上进行分析的,如果不刨根溯源,即使其他因素消除了,仍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我国高等教育上的问题。我所说的思想根源,就是“高、大、全”的思维模式,它已经成为国人的思维惯式,不仅根深蒂固,而且陈陈相因,几乎渗透到一切方面。因此,只有转变了国人的思维模式,不仅能够从根本上解决我国教育上的问题,而且还可以消除在诸如经济、政治宣传、思想教育、科学和文化等方面存在的痼疾
(一)乍看起来,“高大全”似乎是一个人名,但它不是人,而是中国人的一种思维模式,而且已经似乎已成了一种思维惯式.
什么叫思维惯式?我在文章中用了一个“惯”字,“惯”即习惯之意。所谓惯式思维,就是一种习惯性的思维模式。日本哲学家三本清(1897—1945)在谈到习惯时说:“一般以为习惯是同样行为的反复所造成的。”⑴一个民族的思维习惯,是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的,受着社会形态、群体生活方式、文字、语言等因素的影响。三本清甚至认为,“可以说东方的传统文化是习惯文化。就如习惯是自然一样,东方文化的基础中存在的也是某种自然。”习惯是非纯粹的精神形式,它们是在人们思考和行事的时候表现出来。
一般说来,惯式思维有以下的特点:第一是定势型,即我们常常所说的“脑子不转弯”。这种思维方法是从事发明创造最忌讳的,因为他们总是见怪不怪,把现存的一切都看成是天经地义的,从不想要去改变它们。持这种思维方法的人,当面对多种并存复杂的事物时,不注意多种纵向线索之间的互相关系,往往按照自己所需要的那一条线索进行精心处理,而忽视了其他可能性的选择。
第二是趋同型,也即随大流的思维方法。总体上,我国不少人有人云亦云、随波逐流的毛病,以至于形成了一种保守的思维习惯。为什么我国经济或教育建设中出现重复建设,为什么我国常常出现“热点”,如下海热、出国热、考研热、从政热……这些都是趋同思维导致的结果。
第三是形而上学型,即只图表面而不注重实质的思维方法。持这种思维方法的人,容易走极端,只求数量而忽视质量,只看形式不注重实质,只图表面不顾内容。其实,形而上学的思维方法是一种省心的懒汉思想,对事物不作具体分析,抹杀事物的个性,用简单化、程式化、固定化的思维看问题,从而抹杀了人们的创造性。
东西方各民族,由于种种因素的影响,如历史进程、科学文化、宗教信仰和民族个性等,他们的思维的特点是完全不同的。据我个人的观察与归纳,中国人与欧美人在思维方法上至少有三点不同:中国人“求多不求新,求同不求异,求稳不求变”,而西方人则恰恰相反。也有人说,中国人夸多识,而西方人夸新知,也许这正是我国知识分子缺乏创造性的原因。
为什么“高、大、全”是中国人的一种思维模式?因为自古到今,无论是官员或是老百姓,也无论是商人或是科学研究人员,他们崇尚“高、大、全”,我们只要打开媒体看一看,冠以“高、大、全”或变相的最、快、多等词句,简直是满天飞。既然“高、大、全”成了中国人思考问题和行事的出发点和追求的目标,那么事实上也就形成了一种习惯的思维模式。
日本作家中野美代子(1933—)曾经写了一本书,书名是《中国人的思维模式》,读后感慨颇多。⑷作为一个日本人,居然通过中国近代小说,分析了中国人的思维模式,我们至少应当感到愧疚,因为至今还没有看到由我国学者写出有一定力度的这类著作。在书中,她罗列了中国人思维上的弱点,如缺少立体思维、缺少好奇心、缺少虚幻思想、缺乏游戏意思、缺乏幽默感等。她毫不隐讳地指出:“历史上所谓的中华‘思想’阻碍了人们对未知世界的认识,这种阻碍渗透到小说中,使周游异国的故事变得无聊乏味。”她进而说道:“与欧洲人常常为开拓认识世界奔向未知土地而进行的鲁莽旅行及冒险的传统不同,中国人的伦理理念是把认识的疆界限定在五官可及、手足可触摸的领域中……”。她的分析不仅说明了为什么近代科学技术没有诞生在中国的原因,而且也指出我国国民当今仍然缺少创造性思维的根源。
习惯的力量是巨大的。英国哲学家培根(Francis Bacon,1561—1626)曾说:“但是假如个人的单独的习惯其力量是很大的,那么共有的联合的习惯,其力量就更大得多了。”⑵对此,列宁也深有感慨地说:“千百万人的习惯势力是最可怕的势力。”⑶因此,如果人的习惯一旦形成了一种思维模式,那么它的破坏作用就是十分巨大的,我国高等教育出现的种种问题,正是这种惯式思维模式所造成的。
(二)
在惯式思维模式中,“高”居于首位,它在我国高等教育发展中所起的副作用是非常明显的。我这里所说的“高”,是指在发展高等教育中所表现出来的高速度、高指标、高跨越等,以及在办学过程中为数不少人所追求的“高级”(级别)、“高攀”、(高攀名校)“高峰”(高峰论坛)、“高规格”(建筑和装修)、“高职称”、“高学历”、“高学位”,等等。然而,却偏偏忘记了高质量(教学)、高素质(人才)高标准(论文)、高难度(科学研究),而舍弃了这些真正意义上的高标准和严要求,只能导致进行评估弄虚作假和研究生教育的泡沫化。
近10年的大学扩招,最明显不过反映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中高速度、高指标的指导思想。自1999年开始,我国大学开始以超常的速度扩招,当年高校招生160万人,比上一年净增加52万人,增幅速度高达48%,相当于新建了52所万人大学。这是典型的冒进,是1958年教育大跃进在新形式下的翻版。问题是自1999年到2008年的10年中,一直保持着较高的发展速度,平均增速为19.2%,头7年的增速为25.3%。与此同时,研究生的招生也急剧增加,自2000年到2008年,平均增速为23.06%,最高年份增速为46.2%。
据国家教育部网站消息称:“中国高等教育规模超过俄罗斯、印度、美国,成为是世界第一。经过短短数年的努力,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实现了从精英教育到大众化,走完了其他国家需要三五十年甚至更长时间的道路。”值得注意的是,我国既没有经过产业革命,又没有现代工业基础,在高等教育基础十分薄弱的情况下,用10年时间走过了西方国家50到100年需要走的道路,这不是冒进又是什么呢?在师资、设备条件很差的条件下,怎样能够保证教育的质量呢?可是,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的负责人竟然说,10年扩招没有方向问题,但是政府投入不足严重的制约了教学质量。这绝不是实事求是的态度,教育质量严重下降、学风严重浮夸、教学评估弄虚作假,这不是方向问题,那还有什么是方向问题呢?
根据我国经济建设的需要,不是不可以适当扩大招生的规模,但必须与经济发展的速度和市场对人才的需要相适应。可是,我国在扩大招生问题上,既违反了经济的规律又违反教育发展的规律。在具体执行扩招时,又犯了一刀切的错误,重点大学本是肩负提高的任务,完全不应该扩招,但也下达高指标的扩招计划,以至于造成了师资、设备、图书馆、宿舍、运动场所等严重紧张的局面。
为什么历时10年的扩招运动能够得以顺利地推行呢?除了跟风的同向思维以外,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受自身的利益所驱使,因为扩招会给大学带来数千万甚至数亿元的学费收入。
据我所知,全国只有中国科技大学例外,该校10年不扩招,每年招生的数字是1860人,它被认为是一个恒数。在全国大合并、大扩招和搞大而全之风盛行的情况下,中国科技大学是个另类,他们不跟风、不合并、不扩招,“行不改名、坐不改姓”,保持自己的办学特色,这的确是难能可贵的。有了这种独立精神,还愁培养不出杰出的人才和做出创造性的成果吗?
(三)
阿尔温·托夫勒(Alvin Toffler,1928—)是美国著名未来学家,他在《第三次浪潮》中对“好大狂”的思维模式,进行了猛烈的抨击。他说:“第二次浪潮文明的‘好大狂’也受到了攻击。‘大就是好’的鼓吹者从来没有象现在那样受到‘小就是漂亮’鼓吹者的非难。只是到了七十年代,一本《小就是漂亮》为题的书,才在全世界范围内成为极有影响的畅销书。”⑸
随着新的技术革命的深入,人们的观念已经发生了转变,树立了“小就是好”的生产、消费理念和审美观点,而抛弃了“好大狂”的思维方法。可是,我国虽然初步实现了市场经济体制,但大多数人的观念仍然停留在工业文明初期阶段,抱着“大就是好”的老观念不放。从历史上看,中国人对“大”情有独钟,它几乎渗透到一切领域里。例如,讲朝代要加上“大汉”、“大唐”、“大宋”、“大明”、“大清”;街道要命名为大街、大道;楼房要叫“大厦”、“大楼”;破旧立新要叫“大破大立”;整风远动叫“大鸣大放”;形容有智慧的人叫“大智大勇”;结婚叫“大婚”,出自传叫“大传”;有关“大开发、大跨越、大发展”的标题,在各种媒体上屡见不鲜。建设现代化的城市,也是高喊“大上海”、“大武汉”、“大西北”、“大都市”。1990年提出了国际化,于是就有47个城市要建国际化的大都市。这是明显的浮夸,西方发达国家一般也只有一两个国际化的大都市,中国怎么可能建成这么多的国际化的大都市呢?⑹近年大兴“论坛”和“讲坛”之风,但觉得不过瘾,又纷纷推出了各种“高峰论坛”、“百家大讲坛”、“世纪大讲坛”、“和谐社会发展大讲坛”、“健康大讲坛”、“长江美联大讲坛”等。甚至连月饼、保健品包装盒越来越大,书刊的版本也越来越大,街心花园和草坪也越来越大。每思及此,我都感到心痛,国人的这种思维方法是多么的不合时宜呀!
同样地,我国在发展高等教育上“好大狂”的思想表现得尤为突出。自1992年开始的大学改名、升格和合并浪潮,就是“好大狂”典型的表现。据统计,自1992年到2000年,历时8年进行大学的大调整、大合并,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60多个部委参与了这次合并远动,全国900多所大学受到这次浪潮的冲击。大学合并始于1992年,把江西大学和江西工业大学合并为南昌大学,目的是要挤进“211工程”,打造全国的名校。接着,1998年把浙江农业大学、浙江医科大学、杭州大学与浙江大学合并,从而掀起了全国大学合并的浪潮,2000年达到了高潮。当时,似乎已经造成了一种舆论:“合并则兴,不合并则亡”,由各部委和各省政府出面,强行进行合并,甚至搞“拉郎配”式的合并。
值得指出的是,这次高校大合并的指导思想是值得怀疑的。指导思想之一是所谓的实现“强强”联合,这是根本站不住脚的,因为很多被合并的大学并不是重点大学,甚至把一些专科学校和干部管理学院合并进来,这怎么是“强强”联合呢?相反地,真正的重点大学并没有实现合并,所以很显然合并的指导思想强调的是“大”,而并非是“强”。
合并指导思想之二是建设一流的研究型的大学,这也是不能自圆其说的,因为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与学校的规模没有线性关系。大并不意味着强,这是人所共知的浅显道理,为什么国家主管教育的领导人就不明白呢?问题在于,他们追求的不是真正的强,而是“好大狂”。
指导思想之三是中国大学多了,不便管理,所以需要调整、合并,这也是与事实不符的。真的中国大学多了吗?结论是否定的。美国只有2.81亿人,有4000所大学,而13亿人口的中国只有1900所大学,怎么能说我国大学多了呢?到底是分散超大型大学好管理拟或是小型大学好管理,道理也是很明显的,这只不过是强词夺理而已。
我们不妨看一看几个具体的例子。例如,吉林大学是由原吉林大学、吉林工业大学、白求恩医科大学、长春科技大学、长春邮电学院、解放军军需大学等6所大学合并的,合并后的吉林大学分散在6个校区、9个校园,占地661万平方米,在校学生7万多人,堪为全国第一。白求恩医科大学是一所既有特色又有纪念意义的大学,为什么把她取消?当地群众讽刺地说,要找长春市就到美丽的吉林大学校园里去找。更为荒唐的是在遥远的珠海,建立一个分校,占地居然达到330万平方米,这到底是办教育还是搞创收?合并后的吉林大学,水平和效益到底是提高呢抑或是降低了呢?事实事实胜于雄辩,除了规模居全国第一以外,剩下的恐怕就是30亿的高额债务了。
另一个例子是贵州大学,她是经过几次合并,最后由6所大专学校合并的,其中专科和干部管理培训机构就占了4所。合并后的贵州大学,有24个学院、101个专业,在校本科生为45000多人,研究生3030人,一下子进入全国规模最大的大学之列。据说,合并后顺利地进入了“211工程”,如果不合并就进不了。这是典型的拉郎配,是纯粹“好大狂”的表现,明显的是以功利主义推动大学的合并。
对于这场大学改名与合并,舆论纷纷,反对者亦众。但是,当政者置群众的舆论于不顾,完全由上而下,由长官意志拍板决定。为了指导大学的改名与合并,国家教育部制定了大学改名的7个必备条件,规定学生在8000人以上,正教授在100人以上,硕士点需要10个以上,必须具备3大门类学科,等等。正是在这种“求大”的指导原则下,掀起了大学改名的浪潮,并导致了全国范围内各大学追求大、求多的风气。
目前,专科学校都改成学院,而学院统统改成大学了,而大学的名称是一改再改。纵观这场改名与合并的浪潮,反映出了“求大”的普遍规律:一是地名越改越大,如由城市、省名、大区(如华东、中南、西南等)直到冠以“中国”才罢休;二是学科内容涵盖越广越好,如原来的工学院改为理工大学,后又改为科技大学;三是原来的化工、煤矿、石油等学院,也都改成“工程大学”了。
随着大学的改名,大学中的系也水涨船高,统统地升格为学院了,如数学—数学与统计学院,物理—物理与技术学院,化学—化学与分子科学学院、生物系——生命科学学院、环境科学系——环境资源学院、中文系——文学院,历史系——历史学院(也有改为旅游学院)、经济系—经济与管理学院、图书馆学系—信息情报学院、政治学系——行政公共关系学院、哲学系——哲学学院、新闻系——新闻与传播学院……不一而足。
这场轰轰烈烈的大学改名与合并远动,是世界从没有的先例,完全是违背科学和教育规律的。如果按照中国教育官员的逻辑,那么美国的麻省理工学院、加州理工学院、威廉·玛丽学院和法国的巴黎高等师范专科学校、巴黎高等工业专科学校、巴黎行政管理学校等,早就应该改名了,但他们却坚持不改名。可是,这些学校,有的是拥有“媒体实验室”的发明创造的摇篮,有的是诺贝尔奖获得者的大户,有的却囊括了世界最多的菲尔兹奖(7人),有的培养了多名总统。然而,即使中国拥有再多的“航母型”的大学,与包括上述那些大学在内的世界著名大学相比,也是难以望其项背的。从与国外大学办学思想的对比看出,中国人的形而上学思维方法是多么的严重,“好大狂”的思想又是何等的狂热啊!与大学合并的同时,国内又掀起了一股“人为造城”的运动。自1999年北京外企投资建设廊坊东方大学城奠基开始,又拉开了大建大学城远动的序幕。⑺据不完全的统计,到2003年12月,全国已建成和正在建设的大学城共有54座,占用耕地1646万亩,占我国耕地面积减少的65.6%。这股人为的“造城运动”有以下上个特点:
第一,相互攀比,规模越来越大。最初,上海松江大学城只有几平方公里,可是后来大学城的规模越来越大,如广州大学城一期工程是17平方公里,二期工程又扩大到43平方公里;岳麓山大学城是44平方公里,湖北黄家湖大学城占地50平方公里,陕西西部大学城占地400公顷,辽宁大学城占地543公顷,而重庆和江南大学城占地居然达到5万平方公里。据说,南京市的大学城的规模相当于26个北京大学,严重的供大于需。
第二,追求时髦,越来越洋气。一些大学城中建设了度假村、娱乐设施,东方大学城中居然建了占地6640平方米的高尔夫球场。
第三,上行下效,中等城市也建大学城。例如人口不到200万人的郑州,仅有20多所大学,规划要建4座大学城。其他的还有:甘肃渝中大学城占地18——24平方公里,无锡大学城占地10平方公里,常州、泰州、大庆等也都争先恐后地建设大学城。
值得指出的是,“大学城”这个名称是从国外舶的,但我国对大学城的理解的片面的,建设大学城的方向是错误的。国外的大学城是历史逐渐形成的,是围绕着大学自然形成的为学校服务的社区。我国大学城是人为建造的,是政府与开发商联手促成的,开发商是为了赚钱,而政府是为了炫耀政绩。所以,群众讽刺说,大学城中没有大学,大学城不是为学生服务的,像这样的大学城恐怕也是世界上绝无仅有的。
(四)
在中国传统思维模式中,求全是其中之一。成语“十全十美”,是形容事物完美无缺,把它作为人们追求理想的目标,当然也是无可指责的。但是,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所以任何完美无缺的事物是没有的。同样地,在创办世界一流大学中,盲目追求“高”和“大”是是不可取的,而求全也是不可能的。
可是,在近10年高等教育大发展中,一股追赶时髦和贪大求全之风盛极一时,又掀起了一股“大办文科的远动”。⑻例如,关于发展法学教育就是典型的例子。在文革以前,我国大学中只有6个法律系。可是,在恢复和发展法学教育时,又出现了一哄而起的情况,不仅普通综合大学、工科大学统统建立了法学院,而且师范大学、农业大学、海洋大学以及各民办大学,也都建立了法学院。据统计,目前我国已有600多所法学院(系),培养的毕业生严重过剩,大约只有30%的毕业生能够就业。这是贪大求全思想造成的。有人讽刺说,全国砍掉60%的法学院,也不会影响法学教育的生态平衡。
)再一个例子是生命科学学院,这是在“21世纪是生命科学时代”口号的导向下出现的一窝蜂现象。其实,所谓的生命科学学院,绝大多数都是由原来大学中的生物系升格而建立的,现在全国几乎没有一所大学没有生命科学学院。生命科学涵盖极其广泛,包括植物、动物、微生物、病毒、遗传学、分子生物学、农业、医学、人体科学、古人类学等。实事求是地说,现在各大学里的生命科学学院绝大多数都名不副实,充其量只是挂一漏万而已。目前,不仅普通大学都建立了生命科学学院,甚至出现了“院中院”的现象,如九江学院生命科学学院、湖南文理学院生命科学学院、湖州师范学院生命科学学院、临沂师范学院生命科学学院、佛山科技学院生命科学学院、中国计量学院生命科学学院……其实,这些所谓的生命科学学院多是由师专或中专升格而建立的,如果由他们来培养生命科学的人才,那怎么能够保证质量呢?
在大学办学的过程中,求全的表现是多方面的,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表现之一是,什么是热门就上什么专业,如随着开放,为了迎合人们出国的心理,又出现了大办国际经济、国际金融、国际贸易、国际财会等专业的热潮。表现之二是,什么时髦就办什么专业,如WTO(World Trande Organization)学院、国际软件学院、艺术学院、城市学院、边界学院等。表现之三是,什么吃香就上什么专业,如艺术、广播电视、节目主持人一时很吃香,于是不少大学争先恐后地上这些系科,甚至连一个艺术教授也没有,也要办艺术系,这是求全的思想作怪。
国际著名大学的办学经验表明,建设研究型和一流水平的大学,并不要求规模大和学科齐全。在这方面,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堪为一个成功的典范。雪莉·蒂尔曼(Shirley Tilgman)是该校建校260年历史上的第一位女校长,她认为:“规模不大,学科不全,恰好是我们的优势之所在,正因为我们不需要什么都做,我们才能够集中所有的精力和资源来干两件事:一是非常严格的本科生教育,二是非常学术化的研究生教育。我们把这两件事情做到了极致。我认为,小就是一种美!”⑼令人难于想象的是,普林斯顿大学居然没有被认为最热门的医学院、商学院和法学院,这正是他们独特性的表现。对此,蒂尔曼认为:“不设这三大学院的理由是,一旦设立,会分散我们的精力,干扰我们从事最主要的工作。”
我相信,国外这些大学的经验,我国大学的校长们不可能不知道,“小而精”的道理也不是不懂。但是,为什么还要追求“高、大、全”呢?这充分的说明,形式主义、形而上学的思想对他们影响是多么的巨大,已经深深陷入到了传统的“高、大、全”的思维模式而不能自拔的地步!
(五)
中国传统的“高、大、全”的思维模式,对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破坏作用是巨大的。要转变这种思维模式,就必须要剖析产生这种思想的根源,采取必要的和坚决有力的措施。那么,产生“高、大、全”的思维模式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呢?通过学习与思考,我认为主要有三个原因:
首先是认识的原因。一般认为,人类的认识大致可以分为两种:一是以逻辑分析为代表的言传认识,西方人的逻辑分析发达,故言传认识论较强;东方人直觉领悟源远,故会意认识论较强。刘仲林先生认为:“一个民族的语言,潜含着这个民族思维的全部奥秘。谈到中华传统思维,我们不能不谈及中华的语言,特别是汉字。”⑽众所周知,中国的文字起源于象形文字,在5000多年的发展历史中,对华夏民族的智慧与思维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
从整体上说,中华传统思维可以称为“象思维”,或“意象思维。中国人的思维方法直接或间接地受《周易》影响很大,意象思维不仅是贯穿于《周易》思维的主线,也是贯穿于中华思维的主线。这种思维的特点,是从形式上用相似、象征的手段进行思维的一种方式,这就很容易演变成为“高、大、全”的思维模式。本来,长于”象思维“的民族,其想象力很丰富,应当富有创造精神。但是,由于长期封建社会的小农经济、专制制度和经文化,就形同“三道紧箍咒”,把人们的思想束缚得死死的,从而失去了由传统思维向现代思维转变的活力,同时也丧失了创造精神。
其次是体制的原因。我国近代大学起源于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期间,是在“中体西用”的实用主义思想下从西方舶来的,从一开始就被置于集权统治之下。1952年院系调整,取消了教会大学和私立大学,使公办大学成为独霸的一统天下,教育集权的体制不仅没有改变,而且是越来越严重了。目前,我国教育依然是“大一统”的领导体制,它的特点是:教育领导部门垄断了一切教育资源,把持了一切教育的决策与管理大权。这种体制最大的弊端是“政出一门”,剥夺了大学本来应当具有的独立自主权。实际上,这种集权教育体制是与国家的集权政治体制相一致的,它们相辅相成。
十分可怕的是,一旦教育主管领导部门的决策错了,那么各级学校都会跟着犯错误。事实上,我国高等教育所出现的诸多问题,都是主管部门错误政策所造成的。例如,大学合并、学院升格、大学改名、系升格为学院、大学扩招、兴建大学城、教学假评估、特聘教授假引进,以及用计划经济指导思想制定的许多“教育工程”,没有一项不是出自教育主管部门,或是由他批准和倡导的。在官本位盛行的情况下,如果领导部门不转变观念,这些错误是很难纠正的,甚至会用新的错误来掩盖旧的错误。这就从反面说明,教育当局必须尽快彻底放权,实行大学独立自主,即使大学自己决策有了失误,他们不难进行自我调整和纠正。
再次是文化的原因。在我国历史上,“高、大、全”一直是文学创作的指导思想,无论是帝王或是圣贤、领袖人物、英雄人物,都是“高、大、全”的象征。由于受文学作品的熏陶,大多数人都有追寻圣人的足迹,立志做一个完人的愿望。于是,在国人的心目中,圣明都是完人,如孔圣人、孟贤人、诸葛孔明、关圣人、神医华佗,等等。在这种视野之下,国人的思维方式发生了扭曲,形而上学的思维方法占据了主导地位,要么肯定一切,要么否定一切。这是一种简单化、程式化的思维方式,扼杀了人们的创造性,具有极大的破坏性,我国高等教育出现的种种问题,就是这种思维模式造成的。
冰冻三日,非一日之寒。“高、大、全”的思维模式是一种循旧性的惯性思维方式,是中国人劣根性的一种表现,它是通过陈陈相因、代代相传沉淀而形成的,根深蒂固。“高、大、全”是传统思维中的三种表现,它们不是孤立的,往往是你中有我,而我走有你,相互影响,并由它们衍生出其他种种表现。由于惯性的作用,要克服这种传统思维模式是极其困难的。我们必须要从幼儿教育抓起,趁他们思维尚没有定势以前,培养他们的创造性的个性,训练他们的创造思维方法,并把这一教育原则贯穿到各各级各类学校中。唯有如此,才能开发我中华民族本具有的创造潜力!
2008年12月4日星期四
教授上课批评政府,学生竟告发其“反革命”??? (A case about teachers' rights and responsibilities)
It appears that this case, if it's true, has to do with the rights and responsibilities of teachers and students. One must bear in mind, one's rights always come with responsibilities. To exercise your rights, you must also be prepared to take responsibility and face the consequence. A teacher has the right to freedom of religion but is not free to indoctrinate students with his or any particular religion; a teacher has the right to academic freedom but is not free to impose his personal beliefs or political opinions onto students. A teacher's job is to teach not to preach. What is taught and how it is taught must be based on solid academic ground and sound professional judgement, not merely on personal opinion. -jf
教授上课批评政府,学生竟赴公安局告发其“反革命”
From cnd.org
近日,一条题为《有同学告我是“反革命”》的帖子引起网友热议。帖子转载了一篇华东政法大学人文学院杨师群教授的博客文章,透露两名女大学生到上海市公安局和市教委检举他在上课时有批评政府等内容,有关部门已立案侦查。对此网友议论纷纷,有人理解学生,有人则力挺杨师群。
新快报报导,近日,在各大论坛博客上,一条题为《有同学告我是“反革命”》的帖子引起网友热议。帖子转载了一篇华东政法大学人文学院杨师群教授于11月24日的博客(blog)文章,博客透露两名女大学生到上海市公安局和市教委检举他在上课时有批评政府等内容,有关部门已立案侦查。记者追踪到杨师群先生的博客时,相关内容已经被删去,无法得知最新的情况进展,但是有不少网友留言,支持杨师群表达自己观点的权利。同时,也有网友表示学生宣示自己立场的做法也是无可厚非的。对于华东政法大学一教授的博客爆料,网友希望双方能对质说明真相。杨师群,华东政法大学人文学院教授,他在博客(blog)“个性介绍”中称:“江湖小隐,隐而不驯,超凡脱俗。”他的博客名称是“还原历史,正视当前,探索未来”。
11月24日,华东政法大学教授杨师群在其私人博客(blog)上发表了题为《有同学告我是“反革命”》的博客文章。在文章中他透露,由于在上《古代汉语》课时批评政府被两名女大学生告密而遭到相关部门的调查。杨师群教授在博客中称:“今天被领导叫去谈话,说有上《古代汉语》课的学生到公安局和市教委告了我,说我在上课时有批评政府等内容,上面已立案侦查”,“为了告发老师为反革命,可以不择手段。可悲啊!”他披露道:“记得在上《古代汉语》课时,我当然会批判一些与课文有关的中国传统文化,在某些传统文化问题上如果与当今有一些关系的话,我也会联系当今和批评政府。记得下课时有两位女同学找我,愤慨地指责我怎么能批评中国文化!批评政府!甚至眼睛里已经含有泪水”,“我很敬佩,你们有这样的权利!但为什么我就没有批评中国文化和政府的权利呢?所以我告诉她们:我也有发表自己看法的权利,如果你们不愿意听我的课,以后不要选我的课就是了。
不料,她们居然到上面去告我,甚至还添油加醋地加给我一些‘莫须有’的罪名,真让我大跌眼镜。”杨教授继而写道:“这种事情发生在21世纪的中国,并且发生在中国的大学里,这就太让人匪夷所思了。想到最近中国的学校中发生的一系列怪事,我只有默默地为中国的社会和人民祈祷:什么时候中国社会才能走出愚昧?中国教育才能走上正轨?中国的学生才能比较正常的思维?”在论坛上,有不少人对两位女生的行为表示难以理解。
网友“冬天的梦”认为:“如果在大学课堂里老师还没有言论自由,那大学还叫大学吗?”网友“jinxiao7318”也表示认同:“这位杨老师到底说了什么我们尚且无从得知,但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思想,大学生是思想价值观成型的关键时期,大学老师也扮演着思想传播者的角色,他的言论应该受到尊重的。至于那两个学生,并不足以代表这个时代的所有大学生!”网友“傅琰”也以身说法:“我现在的民法老师也经常在课堂上说一些我不认同的观点,但我始终捍卫着他说话的权利。”
网友“guibshey”还搬出了有关法规来加以说明:“《宪法》第三十五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宪法》第四十一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对于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有提出批评和建议的权利;《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第十条:国家依法保障高等学校中科学研究、文学艺术创作和其他文化活动的自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第七条:作为教师享有从事教育教学活动、从事科研并在学术活动中‘充分发表意见’、指导和评定学生、参与学校民主管理等权利。”
网友“guduyixiao”感慨道:“杨师群老师,您委屈了!”对于事件双方,网友们也并非一边倒。网友“形散神聚”认为:“光提老师言论自由,学生有举报的自由么?如果有,学生做的也没错。而且学生是光明正大地质问后去反映举报的,怎么给扣上告密的帽子?你要认为老师的言论属于秘密,那在课堂上讲就很不合适了。”网友“星期天不休息”的想法则颇具体:“作为一个大学老师,你对政府的哪条政策不满意,或者说是对政府的哪个部门有意见,你可以去检举,可以去控告,这是你在宪法上有明文规定的权利。要是还不行的话,还觉得不过瘾,你可以写文章,发论文,或者是在有关的学术研讨会上讨论。你可以有自己的观点,但你不能把你的政治观点在课堂上强加给你的学生,并不是人人都喜欢你那套,作为成年人的大学生也有人家自己的政治观点。你可别忘了,课堂虽不是什么沙龙,可也算是个公共场合。你的一些偏激、不恰当的观点在讲课的时候不能也不应该单方面强行灌输给你的学生,你的学生没有义务成为你忠实的听众,你也没有权利要求他们这样做。如果你这样做了,那么你就是没有职业道德的。”
网友“风吹草动”则质疑道:“1.学生有没有权利公开报案?这是告密吗?2.有什么证据说学生告他反革命罪?3.杨先生因言获罪了吗?”多数网友都认为杨师群事件应该对事不对人,一位署名为“ymw_521”的网友跟帖说:“大学之大,不在于有无高楼大厦,而在于有无大师。大楼已经遍地开花,而我们的大师呢?曾经大师已经逝去,他们去后继无人。大师,全国还有几个?”网友“浩天”也称:“其实想想也不能怪学生。以前我上班时总会经过一个小学,每天经过时就是他们做课间操的时间,大喇叭每天广播要同学们报告身边没有好好做操的同学。”对于此事,知名时评家、也是大学教师的张鸣说:“我本来以为,文革结束以后,中国人因言而获罪的时代,已经过去了。现在,我发现我实在太乐观了,完全低估了传统管理模式对学生和老师的影响力,即使在讲究和谐的今天,在人们互相敌视、互相告发的文化环境还没有完全消除的情况下,无论发生什么事情,都有可能。”也有不少网友希望能理性地看待此事。网友“罗伯特”说:“不知道杨老师到底说了什么,希望他把那些言论贴出来,以正视听。”网友“德老先生”也认为:“事情需要真相,举报师长,总比菜刀弑师理性许多。学生是公民,老师也是公民,大家平等,还是让事实说话!”
网友“牛皮不是这样吹的”则强调:“我觉得应该知道那个老师到底说了什么以后才发表评论才好一点。批评政府可以,但是也要批评得有理有据,不能见风就是雨。”网友“海枯石烂”也谈了自己的揣测:“我感觉这事不会像杨师群在他的博客上写的那么简单,一定牵扯到一些令人激愤的事情,弄得自己学法律的学生认为自己的老师可能触犯了我们国家的某条法律。立案侦查这个结果恐怕不是两个学生能够决定的吧?没有重大的事情发生警察局会立案?警察能立案,说明问题不小。不信你随便去警察局举报谁,要求立案试试。”网友“海叶”认为:“到现在为止我们听的都是该老师的一面之词而已,我们现在所知的所有消息来源,也就仅仅是该老师的博客的一篇为自己辩解的博文而已。在更多资料出台以前,无论对谁做出怎样的评价,都是不公平的。老师没有天然正确的权利,学生也不见得就都是错误的。当然,我们更希望双方能对质说明真相,真理越辩越明。”
记者查到杨师群的博客,发现引发事件已被删去,但网友的跟帖评论与日俱增,已达3000多条。附:杨师群博客文有同学告我是“反革命”杨师群今天被领导叫去谈话,说有上《古代汉语》课的学生到公安局和市教委告了我,说我在上课时批评政府等内容,上面已立案侦查。真令我啼笑皆非:政法大学的学生居然还和文化大革命时的思路一样,为了告发老师为反革命,可以不择手段。可悲啊!这几个中国的大学生。记得在上《古代汉语》课时,我当然会批判一些与课文有关的中国传统文化,在某些传统文化问题上如果与当今有一些关系的话,我也会联系当今和批评政府。记得下课时有二位女同学找我,愤慨地指责我怎么能批评中国文化!批评政府!甚至眼睛里已经含有泪水。这样热爱中国文化与中国政府的同学,我很敬佩,你们有这样的权利!但为什么我就没有批评中国文化和政府的权利呢?所以我告诉她们:我也有发表自己看法的权利,如果你们不愿意听我的课,以后不要选我的课就是了。
不料,她们居然到上面去告我,甚至还添油加醋地给加我一些“莫须有”的罪名,真让我大跌眼镜。要知道,这种事情如果说它发生在清朝末年,可能还会有人相信;而要说它发生在民国初年的“五·四”时期,就不会有人相信了。你们知道那时候的青年,已经基本接受了“民主”、“自由”、“人权”的理念,所以一般不会发生这样的怪事了。而如今,却依然还会时常发生在21世纪的中国,并且就发生在中国的大学里,这就太让人匪夷所思了。
想到最近中国的学校中发生的一系列怪事,我只有默默地为中国的社会和人民祈祷:什么时候中国社会才能走出愚昧?中国教育才能走上正轨?中国的学生才能比较正常的思维?
教授上课批评政府,学生竟赴公安局告发其“反革命”
From cnd.org
近日,一条题为《有同学告我是“反革命”》的帖子引起网友热议。帖子转载了一篇华东政法大学人文学院杨师群教授的博客文章,透露两名女大学生到上海市公安局和市教委检举他在上课时有批评政府等内容,有关部门已立案侦查。对此网友议论纷纷,有人理解学生,有人则力挺杨师群。
新快报报导,近日,在各大论坛博客上,一条题为《有同学告我是“反革命”》的帖子引起网友热议。帖子转载了一篇华东政法大学人文学院杨师群教授于11月24日的博客(blog)文章,博客透露两名女大学生到上海市公安局和市教委检举他在上课时有批评政府等内容,有关部门已立案侦查。记者追踪到杨师群先生的博客时,相关内容已经被删去,无法得知最新的情况进展,但是有不少网友留言,支持杨师群表达自己观点的权利。同时,也有网友表示学生宣示自己立场的做法也是无可厚非的。对于华东政法大学一教授的博客爆料,网友希望双方能对质说明真相。杨师群,华东政法大学人文学院教授,他在博客(blog)“个性介绍”中称:“江湖小隐,隐而不驯,超凡脱俗。”他的博客名称是“还原历史,正视当前,探索未来”。
11月24日,华东政法大学教授杨师群在其私人博客(blog)上发表了题为《有同学告我是“反革命”》的博客文章。在文章中他透露,由于在上《古代汉语》课时批评政府被两名女大学生告密而遭到相关部门的调查。杨师群教授在博客中称:“今天被领导叫去谈话,说有上《古代汉语》课的学生到公安局和市教委告了我,说我在上课时有批评政府等内容,上面已立案侦查”,“为了告发老师为反革命,可以不择手段。可悲啊!”他披露道:“记得在上《古代汉语》课时,我当然会批判一些与课文有关的中国传统文化,在某些传统文化问题上如果与当今有一些关系的话,我也会联系当今和批评政府。记得下课时有两位女同学找我,愤慨地指责我怎么能批评中国文化!批评政府!甚至眼睛里已经含有泪水”,“我很敬佩,你们有这样的权利!但为什么我就没有批评中国文化和政府的权利呢?所以我告诉她们:我也有发表自己看法的权利,如果你们不愿意听我的课,以后不要选我的课就是了。
不料,她们居然到上面去告我,甚至还添油加醋地加给我一些‘莫须有’的罪名,真让我大跌眼镜。”杨教授继而写道:“这种事情发生在21世纪的中国,并且发生在中国的大学里,这就太让人匪夷所思了。想到最近中国的学校中发生的一系列怪事,我只有默默地为中国的社会和人民祈祷:什么时候中国社会才能走出愚昧?中国教育才能走上正轨?中国的学生才能比较正常的思维?”在论坛上,有不少人对两位女生的行为表示难以理解。
网友“冬天的梦”认为:“如果在大学课堂里老师还没有言论自由,那大学还叫大学吗?”网友“jinxiao7318”也表示认同:“这位杨老师到底说了什么我们尚且无从得知,但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思想,大学生是思想价值观成型的关键时期,大学老师也扮演着思想传播者的角色,他的言论应该受到尊重的。至于那两个学生,并不足以代表这个时代的所有大学生!”网友“傅琰”也以身说法:“我现在的民法老师也经常在课堂上说一些我不认同的观点,但我始终捍卫着他说话的权利。”
网友“guibshey”还搬出了有关法规来加以说明:“《宪法》第三十五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宪法》第四十一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对于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有提出批评和建议的权利;《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第十条:国家依法保障高等学校中科学研究、文学艺术创作和其他文化活动的自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第七条:作为教师享有从事教育教学活动、从事科研并在学术活动中‘充分发表意见’、指导和评定学生、参与学校民主管理等权利。”
网友“guduyixiao”感慨道:“杨师群老师,您委屈了!”对于事件双方,网友们也并非一边倒。网友“形散神聚”认为:“光提老师言论自由,学生有举报的自由么?如果有,学生做的也没错。而且学生是光明正大地质问后去反映举报的,怎么给扣上告密的帽子?你要认为老师的言论属于秘密,那在课堂上讲就很不合适了。”网友“星期天不休息”的想法则颇具体:“作为一个大学老师,你对政府的哪条政策不满意,或者说是对政府的哪个部门有意见,你可以去检举,可以去控告,这是你在宪法上有明文规定的权利。要是还不行的话,还觉得不过瘾,你可以写文章,发论文,或者是在有关的学术研讨会上讨论。你可以有自己的观点,但你不能把你的政治观点在课堂上强加给你的学生,并不是人人都喜欢你那套,作为成年人的大学生也有人家自己的政治观点。你可别忘了,课堂虽不是什么沙龙,可也算是个公共场合。你的一些偏激、不恰当的观点在讲课的时候不能也不应该单方面强行灌输给你的学生,你的学生没有义务成为你忠实的听众,你也没有权利要求他们这样做。如果你这样做了,那么你就是没有职业道德的。”
网友“风吹草动”则质疑道:“1.学生有没有权利公开报案?这是告密吗?2.有什么证据说学生告他反革命罪?3.杨先生因言获罪了吗?”多数网友都认为杨师群事件应该对事不对人,一位署名为“ymw_521”的网友跟帖说:“大学之大,不在于有无高楼大厦,而在于有无大师。大楼已经遍地开花,而我们的大师呢?曾经大师已经逝去,他们去后继无人。大师,全国还有几个?”网友“浩天”也称:“其实想想也不能怪学生。以前我上班时总会经过一个小学,每天经过时就是他们做课间操的时间,大喇叭每天广播要同学们报告身边没有好好做操的同学。”对于此事,知名时评家、也是大学教师的张鸣说:“我本来以为,文革结束以后,中国人因言而获罪的时代,已经过去了。现在,我发现我实在太乐观了,完全低估了传统管理模式对学生和老师的影响力,即使在讲究和谐的今天,在人们互相敌视、互相告发的文化环境还没有完全消除的情况下,无论发生什么事情,都有可能。”也有不少网友希望能理性地看待此事。网友“罗伯特”说:“不知道杨老师到底说了什么,希望他把那些言论贴出来,以正视听。”网友“德老先生”也认为:“事情需要真相,举报师长,总比菜刀弑师理性许多。学生是公民,老师也是公民,大家平等,还是让事实说话!”
网友“牛皮不是这样吹的”则强调:“我觉得应该知道那个老师到底说了什么以后才发表评论才好一点。批评政府可以,但是也要批评得有理有据,不能见风就是雨。”网友“海枯石烂”也谈了自己的揣测:“我感觉这事不会像杨师群在他的博客上写的那么简单,一定牵扯到一些令人激愤的事情,弄得自己学法律的学生认为自己的老师可能触犯了我们国家的某条法律。立案侦查这个结果恐怕不是两个学生能够决定的吧?没有重大的事情发生警察局会立案?警察能立案,说明问题不小。不信你随便去警察局举报谁,要求立案试试。”网友“海叶”认为:“到现在为止我们听的都是该老师的一面之词而已,我们现在所知的所有消息来源,也就仅仅是该老师的博客的一篇为自己辩解的博文而已。在更多资料出台以前,无论对谁做出怎样的评价,都是不公平的。老师没有天然正确的权利,学生也不见得就都是错误的。当然,我们更希望双方能对质说明真相,真理越辩越明。”
记者查到杨师群的博客,发现引发事件已被删去,但网友的跟帖评论与日俱增,已达3000多条。附:杨师群博客文有同学告我是“反革命”杨师群今天被领导叫去谈话,说有上《古代汉语》课的学生到公安局和市教委告了我,说我在上课时批评政府等内容,上面已立案侦查。真令我啼笑皆非:政法大学的学生居然还和文化大革命时的思路一样,为了告发老师为反革命,可以不择手段。可悲啊!这几个中国的大学生。记得在上《古代汉语》课时,我当然会批判一些与课文有关的中国传统文化,在某些传统文化问题上如果与当今有一些关系的话,我也会联系当今和批评政府。记得下课时有二位女同学找我,愤慨地指责我怎么能批评中国文化!批评政府!甚至眼睛里已经含有泪水。这样热爱中国文化与中国政府的同学,我很敬佩,你们有这样的权利!但为什么我就没有批评中国文化和政府的权利呢?所以我告诉她们:我也有发表自己看法的权利,如果你们不愿意听我的课,以后不要选我的课就是了。
不料,她们居然到上面去告我,甚至还添油加醋地给加我一些“莫须有”的罪名,真让我大跌眼镜。要知道,这种事情如果说它发生在清朝末年,可能还会有人相信;而要说它发生在民国初年的“五·四”时期,就不会有人相信了。你们知道那时候的青年,已经基本接受了“民主”、“自由”、“人权”的理念,所以一般不会发生这样的怪事了。而如今,却依然还会时常发生在21世纪的中国,并且就发生在中国的大学里,这就太让人匪夷所思了。
想到最近中国的学校中发生的一系列怪事,我只有默默地为中国的社会和人民祈祷:什么时候中国社会才能走出愚昧?中国教育才能走上正轨?中国的学生才能比较正常的思维?
Recipe for WOW!!!
Recipe for WOW!!!
By Lulu Feng (age 11)
· 1 tablespoon of fun
· 2 teaspoons of surprise
· 1 ½ cups of thrill
· 3 tablespoons of phenomenon
· 1 ounce of screams (delight)
· 2 fluid ounces of amazing
· 1 cup of excellence
· A dash of humor
Preheat the oven to 250 degrees Fahrenheit. Mix all the ingredients except humor and ½ of the excellence in a large mixing bowl. Once well mixed, pour onto a baking sheet that is greased with the other half of excellence. Spread the mixture of WOW!!! evenly all over the baking sheet. Place the baking sheet in the oven and bake for about 25-30 minutes or until golden brown and more exciting. Take the golden WOW!!! out of the oven and cut them into bite-sized pieces. Take them out of the baking sheet and sprinkle with a dash of humor to taste. Serve hot with an event.
By Lulu Feng (age 11)
· 1 tablespoon of fun
· 2 teaspoons of surprise
· 1 ½ cups of thrill
· 3 tablespoons of phenomenon
· 1 ounce of screams (delight)
· 2 fluid ounces of amazing
· 1 cup of excellence
· A dash of humor
Preheat the oven to 250 degrees Fahrenheit. Mix all the ingredients except humor and ½ of the excellence in a large mixing bowl. Once well mixed, pour onto a baking sheet that is greased with the other half of excellence. Spread the mixture of WOW!!! evenly all over the baking sheet. Place the baking sheet in the oven and bake for about 25-30 minutes or until golden brown and more exciting. Take the golden WOW!!! out of the oven and cut them into bite-sized pieces. Take them out of the baking sheet and sprinkle with a dash of humor to taste. Serve hot with an event.
The BEST Thanksgiving Ever
The BEST Thanksgiving Ever! (Fiction)
By Lulu Feng (age 11)
“SSSSSSSSSS……” Picking up the hair curler off my carpet, I desperately tried to wrestle my hair into ringlets for the billionth time. I plopped criss-crossed in front of my mirror and carefully wrapped my rat-tail hair around the curler almost burning my poor fingers. Unfortunately for me, I stunk at doing this sort of thing and I would probably never get finished before the guests started arriving for Thanksgiving dinner in two hours.
“LIAN!!!!” My mom’s voice screeched as I quickly put up the hair curler. “COME DOWN HERE RIGHT NOW AND STOP WASTING TIME UP THERE!!!!!
“Coming, Mom!” I shouted as I threw on my sweater and bounded downstairs.
“Ohhh…Is Lian in trouble again?” My think-he-knows-everything-little-creep brother, Jayson, asked innocently in that smooth voice of his as he sat at the kitchen table mixing the batter for our carrot cake.
“No, Jayson, now do be quiet unless you have something reasonable to say.” Mom said as she opened the oven to check on the sweet potato fries. “Lian, do you mind finishing making the mashed potatoes? Please don’t get angry when I say this, but Grandma and Grandpa might not make it here in time from New York with the turkey. It started snowing over there and the airline might delay their flight if the snow doesn’t clear up—“
“WHAT?!”I cried stopping mid-way to the kitchen counter and turning to goggle at her.
“Yes, I know----“ A loud ring filled the house and was silenced abruptly signaling that my dad had picked up the phone. It was amazing what one call could do to our whole house. Not knowing how important this phone call was or even who was calling, I rapped my fingers on the table and grabbed the mixing bowl from Jayson. Judging by the looks on my mom and Jayson’s faces, I could make out that something extremely important was going on. I swear I saw my mom’s ears prick up like my friend’s dog, Cookie, does when he’s listening hard. Seconds later my dad walked into the kitchen with a grim expression on his face.
“The light snow just turned into a blizzard in New York.” He sighed.
“So?” I asked even though I already knew the answer.
“To sum it up, we don’t have a turkey for dinner.” No turkey for Thanksgiving?! I put my face in my hands and hurtled up the stairs and into my room slamming the door.
Tears came pouring down my face by the millions. I buried my face in my mom’s velvet blanket and tried to hold back some hiccups. My eyes burned from all the tears and my head felt as if it had expanded to the size of a hot air balloon. My body shook and swayed and I pressed the blanket closer to my face to muffle my cries and gurgles. I cried until I had no tears left in my body to cry. Feeling dizzy, I pressed my head against the cool post of my bed. Why did this Thanksgiving have to be so awful?
Lifting my head slightly I stared into my mirror when the doorbell rang. I sat up so hurriedly that I crashed my head on my bedpost. The Thanksgiving feast! I completely forgot about it!
Jumping off my bed, I sprinted to my closet. I quickly pulled on my party dress and hastily brushed the knots out of my hair. After washing my face quickly and placing a little dab of lip-gloss here and there, I rushed down into the kitchen hoping that I looked nice.
I entered the kitchen and was greeted with a mixture of overwhelming scents filling my nostrils and enveloping me with a warm, happy feeling. Most of the guests were already here mulling around eating some appetizers. I glanced at the table. The stuffing and everything else was there. Even the turkey looked beautifully seasoned and crisp! Wait, the turkey?
My mom came out of the bathroom and wiped her hands on her apron. She noticed me and smiled. I ran up to her and threw my arms around her neck.
“Where did you get the turkey?” I murmured quietly into her ear.
“The turkey? Well, your dad went out and bought a full ready-made chicken. Do you think the guests will be fooled?”
“Are you kidding? Even I was tricked!” I laughed. Then, I saw my best friend Kathryn standing by the kitchen doorway holding a beautifully wrapped gift. I didn’t really expect anything that happened, but I was pretty sure now that this was going to be my best Thanksgiving ever!
By Lulu Feng (age 11)
“SSSSSSSSSS……” Picking up the hair curler off my carpet, I desperately tried to wrestle my hair into ringlets for the billionth time. I plopped criss-crossed in front of my mirror and carefully wrapped my rat-tail hair around the curler almost burning my poor fingers. Unfortunately for me, I stunk at doing this sort of thing and I would probably never get finished before the guests started arriving for Thanksgiving dinner in two hours.
“LIAN!!!!” My mom’s voice screeched as I quickly put up the hair curler. “COME DOWN HERE RIGHT NOW AND STOP WASTING TIME UP THERE!!!!!
“Coming, Mom!” I shouted as I threw on my sweater and bounded downstairs.
“Ohhh…Is Lian in trouble again?” My think-he-knows-everything-little-creep brother, Jayson, asked innocently in that smooth voice of his as he sat at the kitchen table mixing the batter for our carrot cake.
“No, Jayson, now do be quiet unless you have something reasonable to say.” Mom said as she opened the oven to check on the sweet potato fries. “Lian, do you mind finishing making the mashed potatoes? Please don’t get angry when I say this, but Grandma and Grandpa might not make it here in time from New York with the turkey. It started snowing over there and the airline might delay their flight if the snow doesn’t clear up—“
“WHAT?!”I cried stopping mid-way to the kitchen counter and turning to goggle at her.
“Yes, I know----“ A loud ring filled the house and was silenced abruptly signaling that my dad had picked up the phone. It was amazing what one call could do to our whole house. Not knowing how important this phone call was or even who was calling, I rapped my fingers on the table and grabbed the mixing bowl from Jayson. Judging by the looks on my mom and Jayson’s faces, I could make out that something extremely important was going on. I swear I saw my mom’s ears prick up like my friend’s dog, Cookie, does when he’s listening hard. Seconds later my dad walked into the kitchen with a grim expression on his face.
“The light snow just turned into a blizzard in New York.” He sighed.
“So?” I asked even though I already knew the answer.
“To sum it up, we don’t have a turkey for dinner.” No turkey for Thanksgiving?! I put my face in my hands and hurtled up the stairs and into my room slamming the door.
Tears came pouring down my face by the millions. I buried my face in my mom’s velvet blanket and tried to hold back some hiccups. My eyes burned from all the tears and my head felt as if it had expanded to the size of a hot air balloon. My body shook and swayed and I pressed the blanket closer to my face to muffle my cries and gurgles. I cried until I had no tears left in my body to cry. Feeling dizzy, I pressed my head against the cool post of my bed. Why did this Thanksgiving have to be so awful?
Lifting my head slightly I stared into my mirror when the doorbell rang. I sat up so hurriedly that I crashed my head on my bedpost. The Thanksgiving feast! I completely forgot about it!
Jumping off my bed, I sprinted to my closet. I quickly pulled on my party dress and hastily brushed the knots out of my hair. After washing my face quickly and placing a little dab of lip-gloss here and there, I rushed down into the kitchen hoping that I looked nice.
I entered the kitchen and was greeted with a mixture of overwhelming scents filling my nostrils and enveloping me with a warm, happy feeling. Most of the guests were already here mulling around eating some appetizers. I glanced at the table. The stuffing and everything else was there. Even the turkey looked beautifully seasoned and crisp! Wait, the turkey?
My mom came out of the bathroom and wiped her hands on her apron. She noticed me and smiled. I ran up to her and threw my arms around her neck.
“Where did you get the turkey?” I murmured quietly into her ear.
“The turkey? Well, your dad went out and bought a full ready-made chicken. Do you think the guests will be fooled?”
“Are you kidding? Even I was tricked!” I laughed. Then, I saw my best friend Kathryn standing by the kitchen doorway holding a beautifully wrapped gift. I didn’t really expect anything that happened, but I was pretty sure now that this was going to be my best Thanksgiving ever!
订阅:
博文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