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月29日星期四

平等观念与中国的法治

Unequal opportunity in China

平等观念与中国的法治

·华宏勋·

From CND.org

在通电话向住在北京的北大校友问候春节好的时候,我问起了最近报纸报道关于百元人民币假钞的事。他说他也遇到了这样的事。他拿了一张真钞去买东西。商贩说找不开。商贩假装代他找别人换零钱的时候说没有换成,而换成了一张假钞还给了他。我说这样你遭受了损失。他说,还好,他的儿子在买菜付钱时把这张假钞票给了农民。我说这要使这位农民损失一天的收入!他说农民工在春节前领工资时,不少人拿到的是假钞票。因为农民工不如城市人精明,容易上当受骗。上面的情况再一次说明了我们中国人在自己遇到不幸的时候所采取的“有效措施”。那就是很容易就可以把自己的不幸转移到农民的头上!这样的事我们听到,见到的还少吗?

据资料介绍,北京市的考生在报考北京大学时,录取的分数线要比农村考生低50分左右!这不禁想起多年前看到的一个悲惨故事的报道。这说的是一个农村的高中毕业生在连续三年的高考里都因为只差了一分没有录取(如果他有城市户口的话,他早就考取了)。他考虑到父母的艰难就撒了一个太可怜的谎。说自己已经被某大学录取了。在欢天喜地地庆祝之后,他背着包裹到了邻近的城市打工。到了该放暑假,寒假的时候,他装扮成一个大学生的模样回到家中。不幸的是有一年他找不到工作。到应该回家的时候,路费还没有,他走投无路就去偷。在他偷时被担任看守的老人发现了。他在挣扎时,老人因心脏病发作而死亡。最后,这位不幸的,因差一分没有考上大学的青年被判处了死刑!这一事件能够在报纸上报道已经说明中国比过去有了进步。但是,这个青年的死对改变不合理的现状并没有产生丝毫的作用。城市里的人(其中也包括了我自己)因为自己的孩子是这种不平等对待的受益者而装着看不见,而农民的不满被置之不理。所以这样的极端的不平等延续至今而没有丝毫改变。城市学生与农村学生在考大学上的不平等还仅仅是众多不平等中的其中之一。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宪法中明明白白写着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公民人人平等。但是,我们处处看到的是人与人的不平等!而且这种情况已经延续了整整六十年。如果我们现在不行动的话,中国人中间的不平等还要无限期的延续下去!

中国人对不平等的态度在鲁迅先生的“阿Q正传”中有过最生动的描述。阿Q在被假洋鬼子用“哭丧棒”痛打的时候,他不敢反抗。而他的一帮同伴也不来制止,反而在一旁幸灾乐祸。阿Q此时的痛苦不是来自身体的疼痛,而是来自同伴的奚落,他失去了他的体面和“面子”!就在这个时刻走来了小尼姑。阿Q走上前去欺负小尼姑。在小尼姑哭着离去的时候阿Q洋洋得意,因为他成功地把自己的不幸转移到小尼姑的身上,他赢回了自己的体面!以上对中国人被分成等级。上一等的有特权欺负下一等。以阿Q为代表的中国人的劣根性被描述得真是入木三分!阿Q的年代已经过去了百年。而今天中国人的劣根性没有比过去减少,反而是更加恶劣了!因为古时候中国大概还不存在户口问题!

中国历代的统治者非常会使用“分而治之”的办法把被统治者划分成三流九等。使得他们在受压迫的时候想到的是“比上不足,比下有余”而不是团结起来进行反抗。在农民受到最深重的压迫时,想到自己比地富和他们的子女还是要好一些。心中的愤怒经这样的自我安慰之后就此平息了。

与分而治之截然不同的平等观念的可贵之处还不在于自己可以不受其它人压迫,而是在于自己在任何情况下都不以任何借口压迫他人。我们中国人的可悲特别是表现在头脑里有根深蒂固的压迫他人的强烈愿望!我们从小接受的是“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的教育。其实这是先做人下人,再做人上人。先乖乖地做奴隶,再做奴隶主!在自己当上了人上人的时候,就对受苦受难的农民同胞的苦难视而不见,听而不闻。所以我们中国人的平等观念很可能是最欠缺的。平等观念对于现代人特别重要。因为平等观念是人类现代文明的基础。

法国革命中提出的“自由,平等,博爱”的口号开启了人类进步的新篇章。如果我们深入思考就不难发现自由,平等和博爱这三者之间并不是平行,互不相干的。如果社会中人与人不平等,就不可能有普遍的自由。在不平等的人际关系中也不可能存在真诚的爱。以此,平等是自由和博爱的基础。“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真理面前人人平等”更加说明平等是现代法治和科学进步的基础。所以在没有平等观念的中国要实现真正的法治几乎是不太可能的。反过来也说明中国为什么不能实现法治,实行宪政的根本原因是平等观念在中国处处碰壁。

大哲学家罗素在他的自传中写道:“三种简单的但又极为强烈的激情支配着我的一生:对爱的渴望,对知识 的追求和对人类苦难不堪忍受的悲哀”。这其中的“对人类苦难不堪忍受的悲哀”指的是人类感情中的“同情心”。这种同情心可能是人类之外任何动物所不具有的。我个人认为这种同情心是人类道德的源泉!什么是道德?道德并不是什么抽象的东西,那就是孔子说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仅此而已!同情就是把他人和自己放在同等的地位来考虑。这不是平等吗?而我们中国的城市人把好的独占,却把自己不愿意要的假钞票,儿女考不上大学的痛苦转移到比我们更穷,更苦的农民的身上而心安理得!做这样的中国人实在可悲!

中国的农村人口占了全部人口的三分之二,到四分之三。在中国,如果少数人对多数同胞的欺负不停止,不真正消灭中国目前存在的城市与农村之间的不平等,中国人就谈不上道德,中国的法治也只能是一句空话。

农村生比例减半:教育机会成中国最大不公平

The widenning gap: Unequal educational opprtunity in China

农村生比例减半:教育机会成中国最大不公平

太阳报/岁末年初,北京官方喉舌日前播发了温家宝的一篇署名文章,其中提到「过去我们上大学的时候,班里农村的孩子几乎佔到八成,甚至还要高。现在不同了,农村学生的比重下降了。这是我常想的一件事情。」这一句农村大学生比例逐年下降的感叹,引起不少人的共鸣,折射出内地因贫富分化而造成教育机会不公平,这实际上为中国埋下一颗定时炸弹。

目前全国城乡大学生的比例分别是八成二和一成八,而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高校中农村生源还佔三成以上。也就是说,农村孩子在大学生源中的比例,三十年来几乎下降了近一半。据中国青少年基金会调查,六成以上的农村学生在接受完义务教育之后,没能力接受高中和大学教育,只得回乡务农或外出打工。

毫无疑问,这是一个相当危险的讯号。对于穷人来说,教育是改变贫穷现状的一个根本途径,因为教育可以缩小贫富差距,可以让所有人站在一个公平的起跑线上,可以推动不同社会阶层之间的人员流动。

倘若教育不公平,不断地拒绝穷人,无异于在剥夺农村小孩改变自己命运的机会,如此,社会就容易陷入穷人愈穷、富人愈富的恶性循环。长此以往,只能是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法官的儿子还是法官,小偷的儿子永远是小偷」.

农村教育资源匮乏

农村大学生比重的下降,一方面是现在农村的教育质量不高,特别是在师资配备和教学设备上,存在严重问题。中国独特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决定了农村在教学设施和教育投入上的远远落后。当城市集中大批优势教育资源,从师资力量到教学设施,农村学校却面临尠师资流失短缺、教学设备严重不足的困难。教育一旦患上「嫌贫爱富病」,则意味尠愈来愈多的农村学生不得不止步于高校校门之外。

另一方面是家长对大学毕业生的就业不乐观。许多大学生找不到工作,甚至走向了「零就业」,而家长为孩子读大学付出的代价极大,尤其是高昂的学费压得家长喘不过气来。「花上十多万元,用去四年光阴,最后还是怀揣文凭去打工,晚打工不如早打工挣钱。」农村的家长和学生看不到读大学的希望,却明显感觉到读大学的艰辛,放弃,就成了他们的最佳选择。

教育公平本是最基础的公平,受教育的权利是每个公民的基本权利,同时,教育也以其巨大的力量,塑造了社会的机会均等。英国哲学家培根说过:「只要维持公平的教育机会,贫穷就不会变成世袭,就不会一代一代世世代代地穷。」

但现在的教育,不但没有起到缩小贫富差距和城乡差距的作用,反而因为教育资源的不公而加深了贫富差距和城乡差距,这不能不引起关注。

2009年1月26日星期一

U.S. school children need less work, more play

U.S. school children need less work, more play: study

By Michael Conlon Michael Conlon – Mon Jan 26, 1:53 am ETCHICAGO (Reuters) – All work and no play may be a hazard for some U.S. school children.

Researchers reported on Monday that a growing trend of curbing free time at school may lead to unruly classrooms and rob youngsters of needed exercise and an important chance to socialize.

A look at more than 10,000 children aged 8 and 9 found better classroom behavior among those who had at least a 15-minute break during the school day compared to those who did not, Dr. Romina Barros and colleagues at the Albert Einstein College of Medicine in New York reported.

The behavior assessments were general in nature and not made at any particular time of the school day, their report said.

"The available research suggests that recess may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learning, social development, and health of children in elementary school," the research team said in a study published in Pediatrics, the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Pediatrics.

But today many children get less free time and fewer physical outlets at school "because many school districts responded to the No Child Left Behind Act of 2001 by reducing time committed to recess, the creative arts, and even physical education in an effort to focus on reading and mathematics," they added.

The researchers also found that children not getting recess were more likely to be black, from poor families and attending public schools in large cities.

"This raises concern in light of evidence that many children from disadvantaged backgrounds are not free to roam their neighborhoods or even their own yards unless they are accompanied by adults," the team said. "For many of these children, recess periods may be the only opportunity for them to practice their social skills with other children."

Barros told Reuters that previously published research indicates that poor children often are deprived of recess because "those schools are located in very violent neighborhoods, and there is the concern that children may get exposed to fights or gun shooting while in recess."

In addition, she said, such schools are often overcrowded, with space designated for recess or physical activity turned into classrooms.

The study also said the growing problem of childhood obesity needs to be addressed by more activity, especially at school where children spend so much of their day.

One earlier study found that free time has shrunk for U.S. children in and out of school since the 1970s, the report said. At the same time most elementary schools in Asia provide a 10-minute break after every 40 to 50 minutes of instruction, it added.

2009年1月24日星期六

HAPPY 牛 YEAR!

HAPPY 牛 YEAR TO YOU!!!

2009年1月23日星期五

中国人的怯场心理及成因

怯场的背后——中国人中普遍存在的心理疾病及成因

·云 易·
From CND.org


  在海外读过书的人都知道,“洋学堂”与中国传统课堂的最大区别,就是师生关系的平等,学生的言论自由。然而,在课堂里享受这一平等和自由的,却几乎清一色地是西方人,东方人是几乎是绝对不开口提问的。一到了作口头报告的时候,东方同学们(本人也在内)更是如临大敌。十有九个亚洲同学在要作报告时都会紧张的不知所以。

  记得一次我们的英语老师上课前拿起一根棒球棒把同学们赶到地下室,先扯开嗓子“嚎叫”一声,然后要我们每一个同学模仿她,“威胁”者说如果谁不干就要打谁。几秒钟后没人反应,相对似乎比较有“领导才能”的我,终于迫于责任感而大叫了一声,但觉得很不像自己,很尴尬。不过老师还是给以嘉奖。然后她说,在美国,你们不说话,没有人替你们说话,没有人会知道你们。当时,她的口气似乎很沉重。

  多年之后想起此事,感慨万千。在美国,不会说话,吃亏太大。老师的箴言句句为实。很多中国人,很有才能,却永远在工作单位得不到提升。可以说,怯场,或者不敢表达自己,是中国人(包括亚洲其他国家的人)的通病,也是事业成功的最大障碍之一。

  为什么我们中国人会有如此多的人怯场?是先天的民族特点?还是文化环境对个人的影响?学过心理学的人都知道,人的行为和思想是最复杂的科学研究对象。虽然早在古希腊时期心理学就开始萌芽,可直到今天,在心理学已经发展得相对成熟之后,科学家们仍然明白我们人类目前对自己的心理了解得非常之少。所以,要完全地回答这个问题决不是我的能力所及,本文只想就自己对心理学和中国文化的了解,以及自己的经历,在一定的程度和范围内作一些探讨。

  根据心理学的定义,怯场,是对公共演讲的恐惧。它是众多的心理恐惧症(焦虑症)之一。其症状简单地讲主要有三点:

  1.在要演讲之前(甚至在想象要演讲之前)的极度焦虑和恐慌;
  2.采取各种手段回避遭遇集体注意力的场合;
  3.在演讲之前出现具体的生理反应:如出汗,心跳加快,肠胃不适,等等。

  轻微的怯场非常普遍,比如在演讲之前感到紧张情绪,但在做好充分准备之后能应付自如的,或者在说了几句话以后就能控制住自己的紧张情绪的,应该属于正常范围,谈不上恐惧症。这样轻度的心理反映,随着生活阅历的丰富就会自然消除。而本文所说的,是那种非常严重的,在有了丰富的工作和生活经历之后仍然没有被克服的心理障碍。

  公共演讲恐惧症(焦虑症)属于各种恐惧症的一种,也是最普遍的一种。据美国国家(以及国际)心理健康协会的统计,受公共演讲恐惧症影响(不同程度)的比例占总人数的75%。在最普遍的十种恐惧症中,对演讲的恐惧首当其冲,被列在第一,胜过了对死亡的恐惧*!

  不过,虽然有这样的统计数字,从我个人的经历来说,美国人的演说才能是大大地超过了中国人。在美国的华人,可能很多都有这样的体会,美国人太会演讲了!随便找个贫民窟的人,都可以在新闻采访的话筒面前滔滔不绝!从我个人的经历来说,从学校到公司,我至今没有在生活中见过怯场的美国人,只有偶尔在电视里见到几次。由此我们可以推断,在我们中国人中怯场(不同程度)的比例应该大大地大于75%!

  然而我们中国人似乎还没有正面地对待过这个普遍存在的心理疾病,而是将之简单地归于一个天生的性格特征:害羞,从而不了了之。而且,中国社会一般不太鼓励个人表现,集体场合都有领导们霸占了,所以很多怯场的人都有机会掩盖自己的病症。而在美国和其他西方国家,由于对个体的重视,导致几乎任何职业都有表现个人的场合,于是中国人的这一普遍心理弱势日益显示出来。

  在美国的中国人,多半从事技术行业,或者独立经商,进入领导行业的少之又少。而美国人一般都不作具体的技术工作。比如在IT行业中,具体作技术工作的都基本上是中国人和印度人。为什么?美国人不够聪明?有可能。但个人认为,还有一个原因,美国人普遍禀赋演讲才能,导致他们轻而易举地占据了领导位置。既然能够凭三寸不烂之舌轻而易举地挣更多的钱,为何还要去做那些做技术性的“笨功夫”?以前在网上见过一篇文章,美国人做父母最担心自己孩子的问题不是功课不好,而是朋友的缺乏。据那篇文章的作者分析,在以后的社会,任何一种实际的技术——不论电脑,医学甚至法律——都不过是“体力劳动”而已,真正的“脑力劳动”是社交——与人打交道,作人事管理。所以,很多美国人(包括那些被称为“头发颜色越浅智商越低”的金发女郎)几乎都选择作管理,尤其人事工作。

  当然,人各有志。不喜欢与人打交道并不为过。可是,怯场,却是一种心理不健康的体现。它能阻碍一个人发挥自己的全部才能。比如好多在公司里工作的中国人,正是由于怯场,不善于表现自己,给人一种不愿意合群的印象,于是工作多年也仍然不得不停留在“手工劳作”的状态,职位得不到提升。再如在美国电视新闻上,你可以看到白人,黑人,甚至墨西哥人的声音,但你却听不到中国人(包括其他亚洲国家的人)的声音。这种不参与的精神,让中国人,中国文化一直不能得到太多的理解和认识,并且也是中国人很难打入美国的主流社会的最主要的原因。

  对于怯场的成因,心理学的各个流派也有不同认识。生理心理学强调先天遗传因素,发展和认知心理学相对强调后天的影响。当然各个流派都公认的是两者的因素都有。怯场性格的最早迹象出现在儿童期,而其形成是在青春期。成因当然是多种的。出了先天因素以外,后天的因素也是多种。很多情况是始于个别的,或者多次的导致心理创伤的经历。比如被同学同伴嘲笑过,觉得难堪,于是从此开始回避当众说话,久而久之不再有勇气当众说话。另外,心理学家们发现,怯场的人大多都是完美主义者。这些完美主义者往往都有高标准高要求的父母。这些人因为有一定要做的完美,否则就一钱不值的心态,所以上台后心理压力就特别的大。这一点很符合我们中国人的情况。家庭中中国父母一般都对自己的孩子采取高压。学校里,中国试教育也一向推崇“不鸣则以,一鸣惊人”的行为,导致学生在课堂上从不敢发言。当然,每个怯场者都有自己不同于他人的独特原因,但我个人认为,造成中国人普遍怯场的,是中国社会从家庭到学校的普遍压制个人表现的社会现实。

  怯场人的最大的特点,就是不敢成为自己。其实,很多怯场的人非常聪明,“会上”不说,“会下”说得头头是道。要是在“会上”他们能像他们在“会下”“雄辩”的那个样子,一切问题都没有了。可是,一到了“会上”,他们就觉得一定要成为一个什么样子——明星,名家的样子——大脑所专注的,就从演讲的内容转到了自己的表现上去,担忧自己的一举一动是否得体,担忧别人如何评价自己的一举一动,从而无法流畅地表述该表述的内容。由此可见,阻碍他们成为自己的,就是一种不自信的心理状态:认为自己要是呈现自己的本来面目,一定是非常不能被人接受的。这,在中国的社会环境中,不幸地是事实。即:社会整体不接受个体的特殊性。

  我们中国是个个体主义被长期压制的国度。从封建主义到共产主义,这个表面上大相径庭的意识形态,实际上是一脉相承的集体主义社会意识形态。这种集体主义的社会结构导致个体的特殊性得不到承认。不但不承认,还压制。从最小的集体单位——家庭,到学校和社会,个体,都不得不挣扎在如何被他人承认的现实中。在家庭里,我们要挣扎着赢得家长的认可。发表意见观点,是大人的事,小孩子是不被鼓励表达自己的观点的。在学校也一样。除了固定的几个学生代表有机会发言,其余的同学们都不过是哑巴。在社会中,我们很多中国人也极度重视他人对自己的看法,几乎任何事,成就,都有做给人看的动机。这种活在他人眼里的社会风气,导致了人对自己的真实价值产生怀疑,也导致了很多人一种根深蒂固的观念:自己的本来面目是拿不出手的。所以一到了台上,他们就力图扮演他人。然而毕竟不是每个人都有演戏的才能。少数会演的,在台上大获成功,成了那些充实在我们中国大陆新闻界表演界和政界的各色人物,而不成功的,则只有闭上嘴,在旁边观戏,做沉默而安全的大多数。

  怯场,其实只是个表面现象,这个现实真正导致的,是个体内在自信的全面丧失。从怯场者不敢成为自己这一点来看,自信的缺失,或者说自卑,是怯场者的最大心理原因。我们很多中国人认为,一个人之所以自信,是因为他/她的一些能为别人首肯的特征:地位,学识,才能,容貌,种族等等。当自己拥有这些属性时,他们就显得很自信,而失去这些属性之后,自信也就随之而去。其实,这样的自信是表面的,也是虚假的。真正的自信,是建立在自爱上面。自爱,就是对自己无条件的接受:不管自己是什么人种,地位,不管自己的相貌如何,才能如何,都能接受自己,并爱自己。有了充分的自爱,人不会太在乎别人如何评价,心灵才由此得到自由,人生才开始真正潇洒起来。

  在英语中,Self-esteem,是一个包含了自信,自爱和自尊的词。在心理学对人生的幸福的研究中,这个Self-esteem是最重要的。财富,地位等等外在因素都不可能保障人生幸福,而自爱,自信,这个Self-esteem,却能使人在任何条件下保持自己的心灵的平静。几乎任何一种焦虑症,都是这个Self-esteem的缺乏所致。

  自爱的形成,和儿童期的培养关系最大。对自我的认识,一开始就是从父母那里得来的。如果父母对自己的孩子缺乏爱,孩子是会有感应的。如果把人生比作建筑,父母的爱就是基础。这个爱,决不是所谓的良好的教育,优裕的经济条件,而是一种对孩子生命的充分肯定。美国的父母一般不会因为孩子的成绩不好而训斥他们,只要他们尽了自己的努力。因为他们一般都懂得一个基本的人生道理:无论孩子的智力如何,他们都是一个生命的奇迹,值得尊重的奇迹。而中国的父母,一般都要给自己的孩子施压,生怕他们不如别人,看不到自己孩子的独特的个性,从而让孩子感到自己不是个“东西”。这样的结果,孩子的自卑感就会与日俱增,再加上社会的影响,渐渐形成各种社交障碍症,导致心理的极度不健康。

  当然,一个建筑如果基础不好,就可能要彻底倒塌,而人,却有比建筑优越的特点:可塑性。怯场,从众多的心理学研究和试验结果来看,是能改变的。如何帮助患者克服焦虑症,从而完全地享受人生,是现代健康心理学家们的主要任务。另一方面,由于怯场者的自卑感是在儿童期就形成的,要改变它当然也不是容易的事。所谓“江山易改,本性难移”。目前,认知心理学走在前列,对焦虑症的诊断和治疗作了很多有效的努力。这些心理学家们很多自己都曾经是焦虑症患者,所以对其认识更深刻,治疗的手段更有效。

  对已经有了焦虑症的人来说,积极寻找专家帮助,或者自己积极地阅读有关书籍,都能或多或少地改变自己,从新让生活变得美好。而本文更想要表达的,是想提醒现在的家长们:对我们已有的传统价值观念——如孝文化等等——不能不加思考地“继承”。在对儿童的教育上,多多地吸取西方科学,尤其是儿童心理学,对下一代的幸福至关重要。

  从中国人非常普遍的演讲障碍来看,不管中国人自己认不认可,根据心理学的标准,有大部分的人都处在严重的精神亚健康状态。这种大规模的心理弱势,不能不让人追究到传统文化中去。从我个人的观察,几乎所有“孝文化”发达的国家,怯场的人都很多。在和西方人比较之后,我认为中国人,或者东方人缺乏的,不是技术,学位,金钱,而是自爱,自尊。所以,在中国已经不缺高楼大厦,很多人已经不再缺金钱之际,如何在这片从来不给予个体价值和尊严的土地上,树立个人的自爱和自信,将是重建中国人形象的最艰巨的任务。

2009年1月21日星期三

奥巴马就职演说全文(中文+英文)

美国当选总统、民主党人奥巴马20日在美国国会大厦西侧的露天平台上正式宣誓就任美国第44任总统。宣誓就职后,奥巴马发表就职演说。以下为演说的中文和英文版全文:

各位同胞:

今天我站在这里,为眼前的重责大任感到谦卑,对各位的信任心怀感激,对先贤的牺牲铭记在心。我要谢谢布什总统为这个国家的服务,也感谢他在政权转移期间的宽厚和配合。

四十四位美国人发表过总统就职誓言,这些誓词或是在繁荣富强及和平宁静之际发表,或是在乌云密布,时局动荡之时。在艰困的时候,美国能箕裘相继,不仅因为居高位者有能力或愿景,也因为人民持续对先人的抱负有信心,也忠于创建我国的法统。

因此,美国才能承继下来。因此,这一代美国人必须承继下去。

现在大家都知道我们正置身危机核心,我国正处于对抗深远暴力和憎恨的战争。我们的经济元气大伤,是某些人贪婪且不负责任的后果,也是大众未能做出艰难的选择,为国家进入新时代做淮备所致。许多人失去房子,丢了工作,生意垮了。我们的医疗照护太昂贵,学校教育辜负了许多人。每天都有更多证据显示,我们利用能源的方式壮大我们的对敌,威胁我们的星球。

这些都是得自资料和统计数据的危机指标。比较无法测量但同样深沉的,是举国信心尽失─持续担心美国将无可避免地衰退,也害怕下一代一定会眼界变低。

今天我要告诉各位,我们面临的挑战是真的,挑战非常严重,且不在少数。它们不是可以轻易,或在短时间内解决。但是,美国要了解,这些挑战会被解决。

在这一天,我们聚在一起,因为我们选择希望而非恐惧,有意义的团结而非纷争和不合。

在这一天,我们来此宣示,那些无用的抱怨和虚伪的承诺已终结,那些扭曲我们政治已久的相互指控和陈旧教条已终结。

我们仍是个年轻的国家,但借用圣经的话,摆脱幼稚事物的时刻到来了,重申我们坚忍精神的时刻到来了,选择我们更好的历史,实践那种代代传承的珍贵权利,那种高贵的理念:就是上帝的应许,我们每个人都是平等的,每个人都是自由的,每个人都应该有机会追求全然的幸福。

再次肯定我们国家的伟大,我们了解伟大绝非赐予而来,必须努力达成。我们的旅程从来就不是抄捷径或很容易就满足。这条路一直都不是给不勇敢的人走的,那些偏好逸乐胜过工作,或者只想追求名利就满足的人。恰恰相反,走这条路的始终是勇于冒险的人,做事的人,成事的人,其中有些人很出名,但更常见的是在各自岗位上的男男女女无名英雄,在这条漫长崎岖的道路上支撑我们,迈向繁荣与自由。

为了我们,他们携带很少的家当,远渡重洋,追寻新生活。

为了我们,他们胼手胝足,在西部安顿下来;忍受风吹雨打,筚路蓝缕。

为了我们,他们奋斗不懈,在康科特和盖茨堡,诺曼地和溪山等地葬身。

前人不断的奋斗与牺牲,直到双手皮开肉绽,我们才能享有比较好的生活。他们将美国视为大于所有个人企图心总和的整体,超越出身、财富或小圈圈的差异。

这是我们今天继续前进的旅程。我们仍旧是全球最繁荣强盛的国家。这场危机爆发时,我们的劳工生产力并未减弱。我们的心智一样创新,我们的产品和劳务和上周或上个月或去年相比,一样是必需品。我们的能力并未减损。但是我们墨守成规、维护狭小利益、推迟引人不悦的决定,这段时期肯定已经过去。从今天起,我们必须重新出发、再次展开再造美国的工程。

我们无论朝何处望去,都有工作必须完成。经济情势需要大胆、迅速的行动,我们将有所行动,不光是创造新工作,更要奠定成长的新基础。我们将造桥铺路,为企业兴建电力网格与数位线路,将我们联系在一起。我们将让科学回归合适的用途,运用科技的奇蹟来提高医疗品质并降低费用。我们将利用太阳能、风力和土壤作为汽车的燃料和工厂的能源。我们将让中小学及大专院校转型,因应新时代的需要。这些我们可以作到。我们也将会作到。

现在,有人质疑我们的企图心规模,暗示说我们的体系无法承受太多的大计画。这些人的记性不好。因为他们忘记了这个国家已经完成的成就,当创造力朝同一个目标发展,不受约束的男男女女可以完成何等成就,必要的是勇气。

怀疑者无法理解的是他们的主张已经站不住脚,长期以来折磨我们的陈腐政治争议已经行不通。我们今天的问题不是政府太大或太小,而是有无功效,是否能帮助家庭找到薪水不错的工作,支付得起照顾费用,有尊严的退休。哪个方向能够提供肯定的答案,我们就往那里走。答案是否定的地方,计画就会停止。所有我们这些管理大众金钱的人都将负起责任,花钱要精明,改掉恶习,正大光明作事情,只有这样我们才能重建政府与人民间最重要的信任。

我们眼前的问题也不是说市场的力量是善或恶。市场创造财富和增加自由的力量无与伦比,但是这场危机提醒我们没有监督时,市场发展将失控,当市场只偏爱有钱人时,国家无法永续繁荣。我们经济成功的依据,不只是国内生产毛额的规模,还有繁荣可及的范围,以及我们将机会拓展给每个愿意打拼的人,不是因为施舍,而是因为这就是达到我们共同利益最稳健的途径。

至于我们的共同防卫,我们认为必须在我们的自由和理想之间作一抉择是不确实的,我们拒绝接受。我们建国诸父在我们难以想像的危难之中。拟具了确保法治和人权的宪章,被一代代以鲜血扩大充实的宪章。这些理想依然照亮这个世界,我们不会为了便宜行事而扬弃它。同样地,今日在观看此情此景的其他民族和政府,从最宏伟的都城到家父出生的小村庄,我要说:任何一个国家、男、女、和孩童,只要你在追求一个和平且有尊严的未来,美国就是你的朋友,我们淮备再次带领大家。

回想先前的世代力抗法西斯主义和共产主义,靠的除了飞弹和战车之外,还有强固的联盟和持久的信念。他们知道单单力量本身不足以让我们自保,也不能让我们为所欲为。相反地,他们知道我们的力量因为谨慎使用而增强,我们的安全源自我们理想的正当性,我们所树立楷模的力量,以及谦逊和克制所具有的调和特质。

我们是这些遗产的保存者。在这些原则的再次指引下,我们可以面对那些新的威胁,这些威胁有赖国与国间更大的合作与谅解方能因应。我们将开始以负责任的方式把伊拉克还给它的人民,并在阿富汗建立赢来不易的和平。我们会努力不懈地与老朋友和昔日的对手合作,以减轻核子威胁,和地球的暖化。我们不会为我们的生活方式而道歉,也会毫不动摇地保护它,对那些想要藉由带来恐怖与杀害无辜以遂其目的者,我们现在告诉你,我们的精神强过你们,无法摧折,你们不可能比我们长久,我们必定打败你们。

因为我们知道,我们拼凑组合而成的遗产是我们的强处,而非弱点。我们是由基督徒和穆斯林,犹太教徒和印度教徒,以及非信徒组成的国家。我们由取自世界四面八方的各种语文和文化所形塑。而且由於我们曾尝过内战和种族隔离的苦果,并且在走出那黑暗时期之後变得更坚强和团结,这让我们不得不相信旧日的仇恨终究会过去,部族之间的界线很快就会泯灭。随着世界越来越小,我们共通的人性也会彰显,而美国必须扮演引进新和平时代的角色。

对穆斯林世界,我们寻求一种新的前进方式,以共同的利益和尊重为基础。那些想播植冲突并把自己社会的问题怪罪於西方的领袖,须知你的国民藉以判断你的,是你能建立什麽,而非你能毁坏什麽。那些靠着贪腐欺骗和箝制异己保住权势的人,须知你门站在历史错误的一边,而只要你愿意松手,我们就会帮忙。

那些穷国的人民,我们保证会和你们合作,让们的农场丰收,让清流涌入,滋补饿坏的身体,喂养饥饿的心灵。而对那些和我们一样比较富裕的国家,我要说,我们不能再对国界以外的苦痛视而不见,也不能再消耗世上的资源而不计後果。因为世界已经变了,我们也要跟着改变。

在我们思索眼前道路的此际,我们以谦虚感激的心想到,有些勇敢的美国同胞正在遥远的沙漠和山岭上巡逻。今天他们有话要对我们说,就和躺在阿灵顿(公墓)的英雄们世世代代轻声诉说的一样。我们尊荣他们,不只因为他们扞卫我们的自由,更因为他们代表着服务的精神;愿意在比自己更大的事物上找寻意义。而在此刻,能够界定一个世代的此刻,必须常驻你我心中的,正是这种精神。

即使政府能做和必须做,这个国家最终仍得靠美国人民的信念与决心。在堤防决堤时,是人们的善心,让他们招待陌生人。是工作人员的无私,让他们宁可减工时,也不愿看到朋友失业,陪伴我们度过最黑暗时期。是消防员的勇气,让他们冲进满是浓烟的楼梯间。是父母心甘情愿培育孩子,最终决定我们的命运。

我们的挑战也许是新的,我们迎接挑战的工具也许是新的,但我们赖以成功的价值观─辛勤工作和诚实、勇气和公平竞争、容忍和好奇心、忠实和爱国心─这些都是固有的。这些价值是真实的,是我们历史上进步的沈默力量。我们有必要找回这些真实价值。我们现在需要一个勇於负责的新时代,每一个美国人都体认到我们对自己、对国家、对世界负有责任,我们不是不情愿地接受这些责任,而是欣然接受,坚信没有什麽比全力以赴完成艰难的工作,更能得到精神上的满足,更能找到自我。

这是公民的代价和承诺。

这是我们信心的来源,体认上帝召唤我们创造不确定的命运。

这是我们的自由和信条的真谛,为什麽不同种族和信仰的男女老幼能在这个大草坪上共同庆祝,为什麽一个人的父亲在不到六十年前也许还不能进当地的餐厅用餐,现在却能站在你们面前做最神圣的宣誓。

让我们记住这一天,记住我们是谁、我们走了多远。在美国诞生这一年,在最寒冷的几个月,在结冰的河岸,一群爱国人士抱着垂死的同志。首都弃守,敌人进逼,雪沾了血。在那时,我们革命的成果受到质疑,我们的国父下令向人民宣读这段话:

「让这段话流传后世,在深冬,只剩下希望和美德,这个城市和这个国家,面临共同危险,站起来迎向它。」

美国,面对我们共同的危险,在这个艰困的冬天,让我们记得这些永恒的话语。怀着希望和美德,让我们再度冲破结冰的逆流,度过接下来可能来临的暴风雪。让我们孩子的孩子继续流传下去,说我们受到考验时,我们拒绝让旅程结束,我们不回头,也不踌躇;眼睛注视着远方,上帝的恩典降临我们,我们带着自由这个伟大的礼物,安全送达未来的世世代代。


My fellow citizens:

I stand here today humbled by the task before us, grateful for the trust you have bestowed, mindful of the sacrifices borne by our ancestors. I thank President Bush for his service to our nation, as well as the generosity and cooperation he has shown throughout this transition.

Forty-four Americans have now taken the presidential oath. The words have been spoken during rising tides of prosperity and the still waters of peace. Yet, every so often, the oath is taken amidst gathering clouds and raging storms. At these moments, America has carried on not simply because of the skill or vision of those in high office, but because We the People have remained faithful to the ideals of our forebearers, and true to our founding documents.

So it has been. So it must be with this generation of Americans.

That we are in the midst of crisis is now well understood. Our nation is at war, against a far-reaching network of violence and hatred. Our economy is badly weakened, a consequence of greed and irresponsibility on the part of some, but also our collective failure to make hard choices and prepare the nation for a new age. Homes have been lost; jobs shed; businesses shuttered. Our health care is too costly; our schools fail too many; and each day brings further evidence that the ways we use energy strengthen our adversaries and threaten our planet.

These are the indicators of crisis, subject to data and statistics. Less measurable but no less profound is a sapping of confidence across our land -- a nagging fear that America's decline is inevitable, and that the next generation must lower its sights.

Today I say to you that the challenges we face are real. They are serious and they are many. They will not be met easily or in a short span of time. But know this, America: They will be met.


On this day, we gather because we have chosen hope over fear, unity of purpose over conflict and discord.

On this day, we come to proclaim an end to the petty grievances and false promises, the recriminations and worn-out dogmas, that for far too long have strangled our politics.

We remain a young nation, but in the words of Scripture, the time has come to set aside childish things. The time has come to reaffirm our enduring spirit; to choose our better history; to carry forward that precious gift, that noble idea, passed on from generation to generation: the God-given promise that all are equal, all are free, and all deserve a chance to pursue their full measure of happiness.

In reaffirming the greatness of our nation, we understand that greatness is never a given. It must be earned. Our journey has never been one of shortcuts or settling for less. It has not been the path for the fainthearted -- for those who prefer leisure over work, or seek only the pleasures of riches and fame. Rather, it has been the risk-takers, the doers, the makers of things -- some celebrated, but more often men and women obscure in their labor -- who have carried us up the long, rugged path toward prosperity and freedom.

For us, they packed up their few worldly possessions and traveled across oceans in search of a new life.

For us, they toiled in sweatshops and settled the West; endured the lash of the whip and plowed the hard earth.

For us, they fought and died, in places like Concord and Gettysburg; Normandy and Khe Sahn.

Time and again, these men and women struggled and sacrificed and worked till their hands were raw so that we might live a better life. They saw America as bigger than the sum of our individual ambitions; greater than all the differences of birth or wealth or faction.
This is the journey we continue today. We remain the most prosperous, powerful nation on Earth. Our workers are no less productive than when this crisis began. Our minds are no less inventive, our goods and services no less needed than they were last week or last month or last year. Our capacity remains undiminished. But our time of standing pat, of protecting narrow interests and putting off unpleasant decisions -- that time has surely passed. Starting today, we must pick ourselves up, dust ourselves off, and begin again the work of remaking America.

For everywhere we look, there is work to be done. The state of the economy calls for action, bold and swift, and we will act -- not only to create new jobs, but to lay a new foundation for growth. We will build the roads and bridges, the electric grids and digital lines that feed our commerce and bind us together. We will restore science to its rightful place, and wield technology's wonders to raise health care's quality and lower its cost. We will harness the sun and the winds and the soil to fuel our cars and run our factories. And we will transform our schools and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o meet the demands of a new age. All this we can do. And all this we will do.

Now, there are some who question the scale of our ambitions -- who suggest that our system cannot tolerate too many big plans. Their memories are short. For they have forgotten what this country has already done; what free men and women can achieve when imagination is joined to common purpose, and necessity to courage.

What the cynics fail to understand is that the ground has shifted beneath them -- that the stale political arguments that have consumed us for so long no longer apply. The question we ask today is not whether our government is too big or too small, but whether it works -- whether it helps families find jobs at a decent wage, care they can afford, a retirement that is dignified. Where the answer is yes, we intend to move forward. Where the answer is no, programs will end. And those of us who manage the public's dollars will be held to account -- to spend wisely, reform bad habits, and do our business in the light of day -- because only then can we restore the vital trust between a people and their government.

Nor is the question before us whether the market is a force for good or ill. Its power to generate wealth and expand freedom is unmatched, but this crisis has reminded us that without a watchful eye, the market can spin out of control -- and that a nation cannot prosper long when it favors only the prosperous. The success of our economy has always depended not just on the size of our gross domestic product, but on the reach of our prosperity; on our ability to extend opportunity to every willing heart -- not out of charity, but because it is the surest route to our common good.
As for our common defense, we reject as false the choice between our safety and our ideals. Our Founding Fathers, faced with perils we can scarcely imagine, drafted a charter to assure the rule of law and the rights of man, a charter expanded by the blood of generations. Those ideals still light the world, and we will not give them up for expedience's sake. And so to all other peoples and governments who are watching today, from the grandest capitals to the small village where my father was born: Know that America is a friend of each nation and every man, woman and child who seeks a future of peace and dignity, and that we are ready to lead once more.

Recall that earlier generations faced down fascism and communism not just with missiles and tanks, but with sturdy alliances and enduring convictions. They understood that our power alone cannot protect us, nor does it entitle us to do as we please. Instead, they knew that our power grows through its prudent use; our security emanates from the justness of our cause, the force of our example, the tempering qualities of humility and restraint.

We are the keepers of this legacy. Guided by these principles once more, we can meet those new threats that demand even greater effort -- even greater cooperation and understanding between nations. We will begin to responsibly leave Iraq to its people, and forge a hard-earned peace in Afghanistan. With old friends and former foes, we will work tirelessly to lessen the nuclear threat, and roll back the specter of a warming planet. We will not apologize for our way of life, nor will we waver in its defense, and for those who seek to advance their aims by inducing terror and slaughtering innocents, we say to you now that our spirit is stronger and cannot be broken; you cannot outlast us, and we will defeat you.

For we know that our patchwork heritage is a strength, not a weakness. We are a nation of Christians and Muslims, Jews and Hindus -- and nonbelievers. We are shaped by every language and culture, drawn from every end of this Earth; and because we have tasted the bitter swill of civil war and segregation, and emerged from that dark chapter stronger and more united, we cannot help but believe that the old hatreds shall someday pass; that the lines of tribe shall soon dissolve; that as the world grows smaller, our common humanity shall reveal itself; and that America must play its role in ushering in a new era of peace.
To the Muslim world, we seek a new way forward, based on mutual interest and mutual respect. To those leaders around the globe who seek to sow conflict, or blame their society's ills on the West: Know that your people will judge you on what you can build, not what you destroy. To those who cling to power through corruption and deceit and the silencing of dissent, know that you are on the wrong side of history; but that we will extend a hand if you are willing to unclench your fist.

To the people of poor nations, we pledge to work alongside you to make your farms flourish and let clean waters flow; to nourish starved bodies and feed hungry minds. And to those nations like ours that enjoy relative plenty, we say we can no longer afford indifference to suffering outside our borders; nor can we consume the world's resources without regard to effect. For the world has changed, and we must change with it.

As we consider the road that unfolds before us, we remember with humble gratitude those brave Americans who, at this very hour, patrol far-off deserts and distant mountains. They have something to tell us today, just as the fallen heroes who lie in Arlington whisper through the ages. We honor them not only because they are guardians of our liberty, but because they embody the spirit of service; a willingness to find meaning in something greater than themselves. And yet, at this moment -- a moment that will define a generation -- it is precisely this spirit that must inhabit us all.

For as much as government can do and must do, it is ultimately the faith and determination of the American people upon which this nation relies. It is the kindness to take in a stranger when the levees break, the selflessness of workers who would rather cut their hours than see a friend lose their job which sees us through our darkest hours. It is the firefighter's courage to storm a stairway filled with smoke, but also a parent's willingness to nurture a child, that finally decides our fate.

Our challenges may be new. The instruments with which we meet them may be new. But those values upon which our success depends -- hard work and honesty, courage and fair play, tolerance and curiosity, loyalty and patriotism -- these things are old. These things are true. They have been the quiet force of progress throughout our history. What is demanded then is a return to these truths. What is required of us now is a new era of responsibility -- a recognition, on the part of every American, that we have duties to ourselves, our nation and the world; duties that we do not grudgingly accept but rather seize gladly, firm in the knowledge that there is nothing so satisfying to the spirit, so defining of our character, than giving our all to a difficult task.
This is the price and the promise of citizenship.

This is the source of our confidence -- the knowledge that God calls on us to shape an uncertain destiny.

This is the meaning of our liberty and our creed -- why men and women and children of every race and every faith can join in celebration across this magnificent Mall, and why a man whose father less than 60 years ago might not have been served at a local restaurant can now stand before you to take a most sacred oath.

So let us mark this day with remembrance, of who we are and how far we have traveled. In the year of America's birth, in the coldest of months, a small band of patriots huddled by dying campfires on the shores of an icy river. The capital was abandoned. The enemy was advancing. The snow was stained with blood. At a moment when the outcome of our revolution was most in doubt, the father of our nation ordered these words be read to the people:

"Let it be told to the future world ... that in the depth of winter, when nothing but hope and virtue could survive... that the city and the country, alarmed at one common danger, came forth to meet [it]."

America. In the face of our common dangers, in this winter of our hardship, let us remember these timeless words. With hope and virtue, let us brave once more the icy currents, and endure what storms may come. Let it be said by our children's children that when we were tested, we refused to let this journey end, that we did not turn back, nor did we falter; and with eyes fixed on the horizon and God's grace upon us, we carried forth that great gift of freedom and delivered it safely to future generations.

2009年1月16日星期五

Letter to my daughters by Obama 奥巴马给女儿写信

奥巴马给女儿写信

科学网/美国准总统欧巴马在即将上任之际,写了封感性足的公开信给两个尚未成年的女儿,为这两年多半时间没能陪在她们身旁致上歉意,并为自己为何选择迈向白宫之路做了番解释.
这封信发表在美国大观杂志上,全文翻译如下:

亲爱的马莉亚和莎夏:

我知道这两年你们俩随我一路竞选都有过不少乐子,野餐、游行、逛州博览会,吃了各种或许我和你妈不该让你们吃的垃圾食物。然而我也知道,你们俩和你妈的日子,有时候并不惬意。新来的小狗虽然令你们兴奋,却无法弥补我们不在一起的所有时光。我明白这两年我错过的太多了,今天我要再向你们说说为何我决定带领我们一家走上这趟旅程。

当我还年轻的时候,我认为生活就该绕着我转:我如何在这世上得心应手,成功立业,得到我想要的。后来,你们俩进入了我的世界,带来的种种好奇、淘气和微笑,总能填充我的心,照亮我的日子。突然之间,我为自己谱写的伟大计画显得不再那么重要了。我很快便发现,我在你们生命中看到的快乐,就是我自己生命中最大的快乐。而我也同时体认到,如果我不能确保你们此生能够拥有追求幸福和自我实现的一切机会,我自己的生命也没多大价值。总而言之,我的女儿,这就是我竞选总统的原因:我要让你们俩和这个国家的每一个孩子,都能拥有我想要给他们的东西。

我要让所有儿童都在能够发掘他们潜能的学校就读;这些学校要能挑战他们,激励他们,并灌输他们对身处的这个世界的好奇心。我要他们有机会上大学,那怕他们的父母并不富有。而且我要他们能找到好的任务:薪酬高还附带健康保险的任务,让他们有时间陪孩子、并且能带着尊严退休的任务.



我要大家向发现的极限挑战,让你在有生之年能够看见优化我们生活、使这个行星更干净、更安全的新科技和发明。我也要大家向自己的人际界限挑战,跨越使我们看不到对方长处的种族、地域、性别和宗教樊篱。

有时候为了保护我们的国家,我们不得不把青年男女派到战场或其他危险的地方,然而当我们这么做的时候,我要确保师出有名,我们尽了全力以和平方式化解与他人的争执,也想尽了一切办法保障男女官兵的安全。我要每个孩子都明白,这些勇敢的美国人在战场上捍卫的福祉是无法平白得到的:在享有作为这个国家公民的伟大特权之际,重责大任也随之而来。

这正是我在你们这年纪时,外婆想要教我的功课,她把独立宣言开头几行念给我听,告诉我有一些男女为了争取平等挺身而出游行抗议,因为他们认为两个世纪前白纸黑字写下来的这些句子,不应只是空话。

她让我了解到,美国所以伟大,不是因为它完美,而是因为我们可以不断让它变得更好,而让它更好的未竟任务,就落在我们每个人的身上。这是我们交给孩子们的责任,每过一代,美国就更接近我们的理想。

我希望你们俩都愿接下这个任务,看到不对的事要想办法改正,努力帮助别人获得你们有过的机会。这并非只因国家给了我们一家这么多,你们也当有所反馈,虽然你们的确有这个义务,而是因为你们对自己负有义务。因为,唯有在把你的马车套在更大的东西上时,你才会明白自己真正的潜能有多大。

这些是我想要让你们得到的东西:在一个梦想不受限制、无事不能成就的世界中长大,长成具慈悲心、坚持理想,能帮忙打造这样一个世界的女性。我要每个孩子都有和你们一样的机会,去学习、梦想、成长、发展。这就是我带领我们一家展开这趟大冒险的原因。

我深以你俩为荣,你们从不会明白我有多爱你们,在我们准备一同在白宫开端新生活之际,我没有一天不为你们的忍耐、沉稳、明理和幽默而心存感激。

爱你们的老爹

美国人怎样教育小学生 Elementary Education in USA

美国人怎样教育小学生

来源: 一一德一
wenxuecity.com

美国小学生在学什么
  即使是在美国的华人,都不是太清楚美国小学生究竟要达到什么样的知识水平,这里只有一个粗略的标准可以参考:

  1、幼儿园毕业 能识别数字,能用小石头、小纸片、小木棍等具体的物体,表达抽象的数学概念;认识26个英文字母,区别元音和辅音;区别不同职业的人大致做什么事,譬如医生、教师、邮递员、警察、消防人员……了解生物生命的演变过程,包括人的生、老、病、死,毛毛虫变蝴蝶;从地球仪、拼图上学习地理,了解地球上有很多居民、很多国家、不同的肤色;懂得人要住在房子里,孩子要上学,成年人要上班。

  2、一年级 能够从1数到100,能数双数或者5的倍数,知道奇数和偶数,会简单的加减法;学会观察,对不同的事物和物品分门别类;能例证生命的演变过程,了解自然界动植物之间互相依存的关系;学习使用图片和照片来表达文字以外的意思;懂得衣、食、住之于一个家庭的必要性;明白家庭成员之间、邻里之间的关系。

  3、二年级 会读、写三位数的数字,从随意取的五个数中,能够从小数到大或从大数到小;熟练运用两位数的加减法,会用英寸或厘米等度量单位测量长度,看懂钟表上的时间;坚持写读书笔记或日记,学会写总结,懂得区别诗、散文、小说、传记等不同的文学形式,了解虚构作品与非虚构作品之间的区别;开始学习独立研究动物,诸如昆虫生态等问题。

  4、三年级 学会如何把资料做成曲线图;会比较10万以内数字的大小及加法,熟练三位数的加、减、乘、除法;能够从周围的环境就地取材,搜集、组织材料;了解人如何保持健康,明白青蛙、蝴蝶、小鸡、小白鼠等小动物的生命演变过程;懂得如何使用字典;能够明白自己所喜爱的作家、书画家透过作品所表达的思想,善于阅读不同文化背景的文学作品。

  5、四年级 用计算机运算很大的数字,比较100万以内的数字大小,学习小数和分数,画图表;能通过地图、照片、图表来解释世界上各地区气候的不同;通过阅读,进一步了解不同的文学形式,譬如科幻作品、传记等。

  6、五年级 会列、读各种表格,熟练分数的加、减、乘、除运算;能够利用图书馆的系统和资料进行研究;通过做笔记对各种信息进行比较和综合;开始撰写非虚拟的报告和五段体式的短文;学会写正式、非正式,以及朋友间的书信;懂得对不同类型的书籍进行分门别类,能掌握一本书的主要内容,并针对其构思、背景、人物塑造、表达方式、语言艺术进行评论。

  美国小学生要打的“基础”,是做人的底线

  也许国内的读者会觉得,一个已经读到五年级、马上就要毕业的美国小学生,对其数学能力的要求,仅仅限于加、减、乘、除运算,未免水平太低了。

   我婆婆退休前是搞幼儿教育的,她看到美国小学生整天“都在玩”不免叹气,她对我说,施嘉特今年五年级,马上就小学毕业了,要是在中国,学生的压力已经很大,整天埋头做功课。可是你看这孩子,每天放学就出去和一群野孩子打美式橄榄球、踢足球……疯玩,做作业、弹钢琴的时间那么少,你做母亲的要抓紧啊!我说,施嘉特在学校成绩几乎全A,除了偶尔失手,有时候连着拿几个100分回来。对美国小学生来说,我觉得够了。小学教育不是精英教育,我更注重他运动、课外活动、交友联谊等的全面发展。

  当然,婆婆还是不满意,她说美国的功课太松、作业太浅,估计考试也很容易。她强调,我们中国人讲究打基础———扎实的基础。其实,美国人也讲究打基础。只是中国的所谓的“基础”,和美国人的不同罢了。美国人讲究做人的底线,这种观念就是从小培养起来的。美国小学生要打的基础是做人的自信、诚实、善良、公正、包容,以及独立自主的意识,也就是说,他们从小就学会了美国文化的核心价值,而不是为这个核心价值服务的知识。

  然而,与我婆婆持相同观点的大有人在,更有甚者把美国的中小学教育贬为“一塌糊涂”,其中措辞最激烈、情绪最激动的多是从中国来的中小学教师。他们得意的是,每年国际数学竞赛名列前茅的都是中国学生,美国的中小学教育简直无法和中国的相比。有时候,美国中文报纸上还有大标题:“数学比一比,美国只能算发展中国家”。

  有一次华人聚会,孩子们的父母回忆起自己年轻时的故事,在场的女士坦白,当年找丈夫的标准几乎都是要“学习好”,也就是“成绩好”的,外形、性情、修养都在其次。女生们的眼睛都盯着班上的学习尖子,成绩排名在班上第一名的就是好,全年级第一的更好……而眼下自己的下一代,如果你问她们班上男生谁的学习成绩最好,她们很茫然,但学校里哪个男生运动最出色,绝对了如指掌。如果你恭维某个漂亮的女生,说她可以嫁给一个学习状元,她多数会很不屑,甚至觉得受污辱,“什么呀,谁要那些书虫?”学习尖子(如果只会学习,没有其他爱好、专长的话)多被同学孤立。为了避免失去友谊,保持原有的知名度和受欢迎程度,不少成绩优异的学生拒绝去荣誉班,怕的就是失去原来普通班的旧朋友,甚至一些学生故意在考试中失手,变得和大家一样普通。在美国孩子眼里,朋友、友情、快乐,比成绩重要多了。

  博士生不敢碰的课题,小学生敢碰

  一位带着9岁儿子来美国的父亲感叹,把儿子交给美国学校真是忧心忡忡,那是什么样的学校呀!课堂上随意得像自由讨论,可以放声大笑;老师和学生常常坐在地上没大没小;上学就像在玩游戏;每天下午3点就放学;还居然没有统一的教科书。

  他给老师看儿子在中国读的四年级的小学课本,老师告诉他,到六年级他的儿子都不用再学数学了。他当时就后悔了,把儿子带到美国耽误了学业。在中国,小学生的书包都是沉甸甸地透着知识的分量,再看儿子现在,每天背着空空的书包,还高高兴兴地上学放学,一个学期眨眼就过去了。他不免心虚,问儿子,来美国上学印象最深的是什么,儿子回答:“自由。”

  再过一阵子,孩子放学后直奔图书馆,倒是常常背满满一袋书回来,可是没两天就还了。他又问,借这么多书干吗?儿子回答:“做作业。”然后,看到儿子在电脑上打出作业的题目《中国的昨天和今天》,他惊得差点跌地,这都是什么题目?试问哪位在读博士生敢去做这么大的课题?他责问儿子这是谁的主意,儿子正色道:“老师说,美国是个移民的国家,每个同学都要写一篇关于自己祖先生活国度的文章,还要根据地理、历史、人文,分析与美国的不同,并阐述自己的观点和看法。”这位父亲没有做声。

  过几天,他看到儿子的作业出来了,一本20多页的小册子,从九曲黄河到象形文字;从丝绸之路到五星红旗……整篇文章气势磅礴,有理有据,分章断节,特别是最后列出的一串参考书目,做父亲的大气不敢出,这种博士论文的气派,他是30岁过后才开始学到的。等到孩子六年级学期快结束的时候,他更是瞠目结舌,老师留给学生一连串关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问题,简直像是国会议员候选人的前期训练:

  “你认为谁应该对这场战争负责?”

  “你认为纳粹德国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如果你是杜鲁门总统的高级顾问,你将对美国投原子弹持什么态度?”

  “你是否认为,当时结束战争最好的办法就只有投原子弹?”

  “你认为今天避免战争最好的办法是什么?”

  美国历史只有区区200年,却足以开启学生们的智慧大门。

2009年1月9日星期五

孝道与儿童虐待 Child Abuse in China

Children are human beings, not animals or properties of their parents. They should be treated with love, care, dignity, and respect. Parents love for their children should be unconditional. Put children's wellbeing and warefare first! Children's rights to safety, health, and education should be protected. Child abuse in any form and by any means, physical, verbal, or psychological, is a crime and should not be tolerated. The cultural tradition of parents' absolute authority over their children and children's absolute obedience to parents should come to an end!
jf

孝道与儿童虐待

·云 易·
From CND.org

  绝大多数中国人都有一个不加思考的认识:父母无论对儿女犯了什么错误,儿女都仍然要孝顺他们,要对他们感恩。原因很简单,他们至少给了儿女生命。

  细查这个逻辑,其实是建立在一个很简单的基础上:生命本身就是幸福。当然,能吃能喝能做爱,甚至高尚一点,能有精神创造,这些,都得靠一个具体的肉体去完成。所以中国人有一个牢不可破的观念,活着就是幸福,所谓“好死不如赖活”。由此,对父母的无论什么程度的自私,甚至对儿女的残忍,都靠着这个理由去原谅,甚至感恩。

  然而,任何事情都是辩证的。一个不难理解的道理:生命既可以是幸福的来源,也可以是痛苦的根源。人生除享乐外,还有痛苦。不但有生老病死的肉体痛苦,还有精神上的各种痛苦。这样一个简单道理足以推翻这个传统的人生观:活着就是幸福。由此,给以生命这个事实就并非想象那么伟大。

  更何况,父母还可能是人生痛苦的根源!请看这个发生在上个世纪90年代(也才不过十几年前)在中国青海省的事:一个母亲把自己的亲生女儿活活折磨致死!

  这个女人一方面娇宠自己的小儿子,另一方面对自己的女儿百般虐待,其手段胜过法西斯。她在女儿才三岁时就因女儿饿了叫着要吃东西而用针将女儿的嘴缝起来,被邻居撞见,立即撤线,不顾女儿痛得死去活来。后来又逢过不止一次,平时也打骂和其它各种折磨不止。最后有一次因女儿要吃东西,这女人用烧烫的菜油喂进女儿的嘴里。终于,在长达几天的饥饿和无以想象的肉体痛苦中,这个小女孩睁着眼死去了……

  她的名字叫苏丽,离开人世时只有6岁。

  小苏丽仅仅六年的生命,对她来说,还不如没有的好。对小苏丽的母亲,我想,谁也不会说出“感恩”二字。

  当然这只是一个极端的个别例子,但程度不同的父母虐待儿女的事例却多的难以胜举。我们在报上网上读到的被亲生父母打死杀死的决不是可以数得清的一两次。

  不能否认的事,天下绝大多数的父母都是爱自己的儿女的,但这个规律并不能保证所有的父母都是这样。这些被父母打残害的孩子们就是证据。而在这些看得见的例子外,还有更多的看不见的例子:心理虐待的牺牲品。他们是“正常”的人,可能是你,可能是我,可能是你我的朋友。他们生活在父母的阴影下,不健康地,不幸福地消度我们宝贵的人生光阴。

  人生的幸福多种多样,人生的痛苦也是如此:有先天的疾病,有后天的灾祸,等等。而心理疾病的一种——自卑,这个人生幸福的最大绊脚石——却多半是由儿童时期的被虐待造成的。心理学早就证明,人的精神健康和儿童期间的受到的待遇,尤其是父母的待遇,有最大最直接的联系。好比一棵树,在它幼小时就被人一直扭曲着,那么它长大了也会是扭曲的。人也同样,一个人如果童年充满不幸,她/他的成年后的生活也很难幸福。

  试想小苏丽如果没有被折磨死,她长大后能轻易地成为一个心理健康的人么?我相信不会。除非有非凡的奇迹产生。

  根据美国的警察和犯罪心理协会(Society of police and criminal psychology)2005的统计,连锁变态杀人犯几乎毫无例外的都是儿童虐待的牺牲品(其中肉体虐待占36%,性虐待26%,心理虐待50%,还有8%时被父母严重忽略了的)。可见儿童虐待的严重后果。杀人犯当然是严重的例子,但除此之外,由儿童虐待导致的无数程度不同的心理疾病,也严重妨碍了患者的人生幸福。这些患者中,有自觉地,主动寻求治疗帮助的,也有不自觉地,认为自己生来就是这个样子的从而带着自己的心病走到生命的终点得人。这些人,性格古怪,常常充满莫名的怒火,把自己从父母那里受到的压抑宣泄在自己身边的弱者身上:妻子,丈夫,下属,或者性格软弱的朋友。当然,更多的情况是:宣泄在自己的孩子身上。这些人,虽然不是杀人犯,但他们的人生几乎毫无幸福二字可言,甚至还把痛苦带给身边的人。

  在汉语中“儿童虐待”是个非常现代的词汇,在古代,我们中国人没有这个概念。“郭巨埋儿”这样残忍的儿童虐待故事还被作为“孝”的道德范例。在传统中国人的思维中,孝,赋予了父母一切的权力,甚至剥夺儿女生命的权力:父要子死,子不得不死。“儿童虐待”在中国是一种自然的可以理解的现象,而不是犯罪。俗话说:“下雨天打孩子,闲着也是闲着”。可见对小孩的肉体摧残是多么平常的事。

  可笑又可气的是,刚到欧美国家的一些中国人接触到“儿童虐待”这个词汇,还“天真”地认为这是“洋人”才犯的罪,跟我们中国人无关!殊不知,如果根据现代心理学的概念,很大一部分中国父母都可以被称得上是儿童虐待者,而根据西方国家的法律,更不知道有好多中国父母都可能得蹲监狱。

  儿童虐待,简单地讲,主要包括肉体虐待(打),语言虐待(骂),性虐待(强奸)。在美国,对儿童的忽略也是包含在儿童保护法里的:12岁以下的孩子必须都要有成年人的陪伴。

  儿童虐待是个在世界任何地方都存在的现象。而儿童保护法却产生在西方国家。这是因为西方心理科学的发展,对人性的深入了解和认识,认识到人性的复杂性,多样性,认识到父母并不是像我们中国人想当然的那样,只要是父母做什么都是为了孩子的好。并且,儿童,作为幼小的生命,当自己的亲生父母成为虐待自己的对手时,他们无处躲藏,更毫无自卫能力,唯一的反应就是接受:接受对自己的践踏。而这个行为,导致强烈的无助感,对权威的畏惧感,是人自爱和自信缺失的根源,是奴性的根源。

  由于受害者往往是一生来就被当成“低等品”虐待,受害者顺理成章地把自己当成“低等人”待遇。并且,由于自己省下来就没有受到过尊重,这样的人也不懂得“尊重”是怎么回事,如何尊重别人。他们不是把别人看成自己的压迫者就是看成被压迫者。儿童虐待的牺牲者一般都把自己人生的失败或失落完全归结于自己的错误(或者完全归于别人),把自己的一切性格弱点归于自己的天性——无法改变的属性,而由此产生极大的挫折感,失望感,从而无法积极地对待生活。这样的牺牲者,虽然有很大一部分能在表面上可以伪装得很自信,但内心是非常脆弱的。所以,针对这样的心理症患者,首先的和最重要的办法就是找到问题的起因——父母。这个做法的目的不是把自己的责任推给父母了事,而是由此让患者知道自己的心理缺陷不是天生的,而是外在的强加的,从而是可以改变的,从而使患者树立找回自我的信心。

  而对我们中国的儿童虐待牺牲者来说,这个真正的病因在心理修复的路程中却是个盲区。由于“孝”,我们不可能拷问父母。父母被无条件的保护起来了。所以所有的积怨只有寻找其他的出口。中国的父母,不但可以虐待儿女不受任何惩罚,老了还理所当然地要向儿女索取自己的所需,以偿还自己的“养育之恩”。这样不公平的人伦关系,是被中国人完全认可了的。其实有起码良心和逻辑思考能力的人都知道,在受害者和施害者的关系中,首先要给受害者提供援助和理解,可我们中国人说到了父母那儿就忘了这个道理:不由分说地站在父母一方,不由分说地要儿女原谅,儿女们再大的冤屈都得往肚子里吞。这样单方面的付出和牺牲,是儿女心理健康的最大敌人。它剥夺了儿女的自我,又使儿女在生活中找不到正当的情绪出口从而把怨恨施加给无辜的人,导致社会上“变态”人格比比皆是。

  曾几何时,父母爱儿女,这个连动物都有的属性,却在人类的一部分人中消失了。自从有了文明以来,人,变得似乎比动物复杂得多。孝道,这个封建社会的道德基石,曾经给社会带来稳定和进步,却在历史发展中成了人性退化的现象之一——对自己的亲生孩子都没有爱。试问中国人的生儿育女有多少是因为自己的需要?有多少是因为自己的父母的需要?“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这一出于他人需要的生育动机,本身就导致了爱的缺失。由于没有爱,虐待就很难免。说中国社会上下几千年普遍地存在虐待儿童现象,我个人认为一点都不过分。

  当然,孝道本身并不导致儿童虐待(前面提到过儿童虐待在世界上的普遍存在),但孝道夸大了在两代人中间父母的权力意志,扭曲了人的爱孩子的天性,削弱了人对儿童天生的保护和同情心态,使少数受到严重虐待的儿童得不到保护,也使多数人不自觉地把儿童的看成“低等类”(所谓“孙子”),从而使儿童在有意无意中饱受人格践踏。

  再看小苏丽的例子。其实在1991年苏丽才3岁时,青海的“人民公安报”就报到了她被母亲缝上嘴的事,但小苏丽并没有因此而得到社会的保护,她仍然被留在恶魔一般的母亲手里,被继续折磨3年多而死亡。从这一点来看,社会意识形态:孝道,其实是这个恶母的同谋!

  正是这个根深蒂固的“孝”的意识,使儿童虐待在中国几千年成为习惯,成为自然。动物都知道要保护自己的幼子,可对中国人来说,“打孩子算个什么?”当然,打孩子这个事实不能完全一概而论地都是虐待。打孩子也有原因,程度等等的不同,但是,孝道的存在,使那些自私的父母,真正虐待儿女的父母得不到应有的谴责。所以,孝道虽然不是儿童虐待的直接原因,但它却加强和巩固了这一人性恶,使这一现象在中国普遍地存在了几千年!

  并且,由于孝道约束,很多中国人在成年后,在人生最有创造力,最辉煌的中年,一方面背负着心理创伤,另一方面还要满足老了的父母的一切愿望(有理的和无理的),由是无法实现自我理想。这个事实,使中国这个文化社会环境很难有天才的出现(注)。而更不幸的是,很多人在中年自己有了孩子之后,负担更为繁重,于是这一切的压抑顺其自然地向孩子发泄,导致儿童虐待的恶性循环。

  我们中国人的习惯性道德思维对老人的同情远远大于儿童,因为中国人觉得儿童有未来,老人却快要死了,很可怜。殊不知老年人遇到不孝儿女,不幸的只是人生的最后几年,而被父母虐待的儿童可能为之而葬送的却是一生的幸福!所以对那些儿童虐待的牺牲者,我想说一句:不要以自己的父母老了为借口而让他们继续剥夺你们的人生,不要让“不孝之子”这个将会过时的罪名毁了自己一生的幸福。

  生儿育女本身是人的天性,是动物都能做到的事。既然如此,就不是什么值得千歌万颂的奇迹;生儿育女更是父母的选择。既然是父母的选择,抚养儿女,就是父母起码的责任,不是什么要儿女回报的恩德(而只要是真爱,真心的付出,作为父母也应该知道,绝大多数的情况下儿女都不会不回报)。

  当然,另一方面我决不是说儿女就可以由此向父母们索取他们需要的一切(人生的幸福还有很多其他因素),但,爱,这个动物都具备的天性,却是做父母的最起码的“职业道德”。我写本文的目的,不是要去要求每一个父母都一定要培养出健康的儿女(人格健康也有遗传因素,社会环境因素等等)。在现代心理学,尤其是儿童心理学中,培养健康人格是其中心研究课题。如何当好父母,培养健康的儿童,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和艰巨的任务。所以,没有培养出健康儿童,很多时候也不完全是因为父母的失职。写本文的目的,也不是要对每一个没有尽责任的父母进行报复。写此文的目的,是要想让人明白:在我们中国人的群体意识形态的深处,不自觉地潜藏着严重的儿童虐待的倾向。对于正在虐待儿女的父母,社会要逐步建立完善的儿童保护法去谴责和惩罚他们。而对曾经虐待过儿女的父母,儿女们应该勇于站出来维护自己的权力。

  据说中国已经有了原始的儿童保护法。这是一个进步。但我个人认为,不把“孝道”这个群体意识形态推翻,中国人的个体自信很难普遍建立。

  是的,生命可以是美好的,同时也可以是很痛苦的。如果父母生下儿女然后又折磨虐待他们,这样的生命,不如没有,这样的生育,无异于作恶。这样的父母,受到的不应该是感激,而是谴责和惩罚。

  对自己的施恩者感恩,是人性;而对于自己的虐待者(包括父母)的感恩,是奴性。我们中国人的奴性,就是从家庭开始的(参见“‘孝’的孙子效应”)。我真心希望我们中国人有一天能彻底摆脱封建的甚至是罪恶的孝道,懂得“爱”的艺术,在两代人之间建立真爱的关系,而不是,或者仅仅是血源的和责任的,甚至是奴性的关系。

  救救孩子!

  中国人,不要忘记小苏丽!

  注:天才的才能需要人为环境的成全。中国人不是没有才能,而是有才能的人的才能被无才能的人“平均”掉了。好比在一个家庭里,出了一个有能力的人,于是成为全家的“希望”,大家都要来靠着你,沾你的光,要你的钱,要你的时间和精力,而不是大家反过来,给你帮助,更好地成全你的才能。这种集体主义的社会习惯势力可以被叫做“能力共产”,使消灭天才的最好土壤。

  附:另外我想在此简单地涉及一下当今中国人现在的两代人关系。虽然中国在最近几十年中像以前那样对儿女的肉体虐待相对减少,但另一种既不健康的方式仍然存在:对儿女的精神自由的剥夺。如果说以前的父母是以“黄金棍”虐待孩子,而现在的父母,是以另一种方式:物质上的娇宠和精神上的专制摧毁儿女的精神和意志自由。现在有钱人多起来,这些富有的父母们对孩子的物质要求百般顺从,同时对儿女的精神需要实行包办,一切由父母做主。这样的儿女,物质上骄横,精神上脆弱,毫无意志力和独立性,即使是从名校出来,一样是废物一个。这种育儿方式,无非是另一种虐待:心理虐待。它同样是儿女人生幸福的巨大障碍。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Education Reform and Development in China

An overhaul of the education system in China is long overdue. Testing is but one means of assessing learning in the education process and the goal of education should be to develop each individual's full potential. It is mis-education when testing becomes both the means and the end, which is the case in China. Get rid of the exam-driven education, focus on developing the whole person (head, heart and hand). Reform China's education NOW for quality and equality!
jf

教改公开征询意见引关注 关键要改高考"指挥棒"

来源:新华日报 
  素质教育如何落地?减轻中小学课业负担的出路究竟在哪里?如何进一步促进教育公平?《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向社会各界征集意见的消息昨日通过媒体发布后,引起各方人士热烈关注,积极献计献策。

  教学“满堂灌”,课业负担太重一定要改
  “女儿的课业负担太重了,除了语、数、外课本作业以外,还有厚厚一沓各式各样辅导性教材,每天晚上都要熬到十来点,看着实在心疼。”女儿上小学三年级的胡先生说。
  从教20年的倪老师指出,目前一个高中生每天在校时间16个小时,从周一到周六都是如此,而这16个小时的时间多是坐在教室里由老师“满堂灌”,根本没有阅读、思考、动手的机会,这样的现实亟需改变。
  她认为,实施素质教育要改变评价方式。省教育部门一再强调不要考试、不要排名,可现在考试之风愈演愈烈,全市都要统考,还美其名曰“调研”。因此,教育部门应该加强督导,最好是不打招呼,直接检查,可以走访教师、群众和学生,这样才能查出实效。她建议,要不分重点学校、重点班级,严格执行学生在校时间不超过规定,在单位时间内提高师生的效率,老师授课方式从学生的兴趣出发,遏制教辅用书在学校泛滥成灾的趋势。

  中小学“减负”,应从改革高考“指挥棒”做起
  “高考‘指挥棒’如果不改革,素质教育、减轻中小学生负担,都只会流于空谈。”在省级机关工作的张女士快人快语。
  张女士的女儿高一时在美国的学校进行了一年的文化交流学习。她分析说,国外的中小学生为什么不像我们国家的孩子压力这么大呢?跟他们的高考制度有很密切的关系。以美国为例,高校录取学生不仅仅看分数,还要看做义工的记录、课外活动等素质指标。所以学生和家长的兴奋点都不全放在分数上,加上美国高校实行“宽进严出”,高考的门槛不是太高,高考分数对学生的压力就相对轻多了。相比之下,我们的高考门槛太高,高校录取学生基本上还是以分数为标准,家长、学生怎么能对分数不趋之若鹜呢?兴趣、爱好全顾不上,实践力、创造力怎么能不萎缩呢?
  “孩子能否全面发展,直接关系到国家和每个家庭的未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应该对高考制度的改革、完善有更加明确的导向,找准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的结合点。”张女士建议。

  教育公平,“重头戏”是缩小城乡差距
  省淮中教育集团的李双明老师认为,当前影响教育公平的主要因素之一是城乡之间教育发展差距较大,其中又集中表现在师资水平上。教师的专业水平是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的根本,我省的大部分学校在农村,因此提高农村教师的专业水平尤为重要。她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帮学,通过举办各级各类的培训来实现;导学,对教师业务学习提出明确而具体的要求;乐学,对业务学习投入大收效好的老师在使用、奖励等多方面倾斜。另外,我省近年实施了“千校万师支援农村教育工程”,李老师建议将对象扩大到学校的高层领导上,“因为校领导观念的转变直接影响学校发展的方向。”

  破骄气娇气,重在加强思想品德教育
  “现在的孩子学习太苦太累很可怜,但有时也让人生气。”
  有着10年教龄的李老师回忆说,10年前的学生会发自内心地主动给老师让座,现在的学生在校车上见到教师不让座的现象时有发生。“一方面课业负担重,孩子们一个个都成了考试机器;另一方面,学校、家长都把眼睛盯在孩子的成绩上,忽略了对孩子的思想品德教育和素质教育,孩子在学校里动手能力差,骄气、娇气兼而有之,老师都快成了保姆。”
  一位学生家长抱怨说,儿子都快成人了,可是一点不知道感恩和敬重父母,家长为他花钱、做事好像都是应该的,脏衣服、脏袜子带回家洗,连个“谢”字也不会说,真不知道在学校学了什么,这种状况应该改变。(蒋延玉 任松筠 李月宁)

2009年1月8日星期四

中国幼儿园也掀“哈佛热”Harvard Kindergarten in China

Let children be children. It's a crime to rob a child of childhood. Children need time to grow and freedom to explore. A child's work is play.
jf

小哈佛幼儿园:中国幼儿园也掀“哈佛热”

朝鲜日报驻北京特派记者李明振

“如果能把子女送到哈佛(Harvard)大学……”中国学生家长的教育热潮在世界上可以说是首屈一指。
最近,把子女送进被誉为“常青藤(Ivy league)”的美国名牌大学,这就成为了部分中国父母至高无上的目标。中国父母纷纷奔向书店,阅览《走进哈佛秘诀》之类的书籍,还牵着年幼子女的小手敲开设有“哈佛升学补习班”的私立培训学校的大门。
1999年,中国天才少女(IQ 183)刘亦婷被哈佛大学录取并获得全额奖学金,她的父母第二年撰写出版了一本题为《哈佛女孩刘亦婷》的书籍,从而成为在中国国内掀起“哈佛热潮”的一个契机。该书介绍了刘亦婷父母将女儿培养成“哈佛大学生”的独特教育方法,例如,“让孩子拿着冰冷的冰淇淋,直到无法忍受,从而培养了她的耐心”、“上小学时让她在家里最吵的地方写作业,培养她的集中力”等。该书销量达200万册以上,从而成为中国学生家长教育子女的必读书。
位于中国北京中心街王府井的新华书店“家庭教育”区。在这个专区内,书名以“哈佛”开头的书籍有10多种。这本书畅销以后,书店内又陆续出现了《斯坦福的银色子弹》(2005年)、《我们这样把孩子送进耶鲁大学》(2007年)等效仿作品,《哈佛家训》等以“哈佛”开头的书籍就达数十种。5日遇见的中国最大书店连锁企业新华书店的一位负责人表示:“去年整个书店行业都不景气,但教育相关书籍的销量却增加了30%.
“走进哈佛升学作战”从幼儿园就已经打响。据当地媒体透露,要想进入“100%英语授课、100%英语母语教师”的上海“小哈佛国际幼儿园”,至少要在两年前报名。
该幼儿园一年的学费达6万元人民币(约1200万韩元),是普通幼儿园的20倍,但学生家长一点都不吝于花钱。学生家长通过网络不断搜索和交换“斯坦福特效药”、“哈佛升学秘诀”等教育相关信息。
经济增长给家庭带来了经济上的富余,但因为中国政府实施的计划生育政策一对夫妻只能生下一个孩子,这就是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之一。因此,父母望子成龙,并且还希望通过子女使自己的老年生活也得到保障。就父母而言,投资子女教育,可以说是一种“保险”。得益于此,报考哈佛大学的中国高中生从1999年的44人(2人合格)增加到去年的484人(5人合格),在九年时间里增加了10倍。
但中国国内也有不少人谴责说,“总是要求年幼的子女‘成为最优秀的人才’已经失去了教育的真正意义”、“能考入美国名牌大学的人非常有限,众多学生家长只会被商业目的所骗取”。

2009年1月7日星期三

透视中国:权力傲慢下的贱教授

I am speechless! Maybe there are too many professors now in China, and some only have credentials that would qualify them to work as receptionists or security guards.
jf

透视中国:权力傲慢下的贱教授

张鸣
From CND.org

北大医学部某研究所要求教授轮流值班做门卫,据该所办公室的一位负责人说,“教授只是一个职称,不是什么特殊人物,即使是特殊人物也要和其他员工一视同仁。”
这样平等观,真是绝妙好辞,是的,一个学校,教授跟扫地和看门的员工,的确应该是平等的,但不意味着教授就应该去做门卫和扫地的工作,如果这样的“平等”成立,我们是不是应该要求门卫和扫地的进试验室,进教室呢?进一步,教授不是特殊人物,那么领导,包括这位办公室的负责人,是不是也应该不是特殊人物,更应该扫地和做门卫呢?

中国的大学,教授已经相当贱了,在学校发的各种表格里,教授跟扫地和做饭的人一样,属于教职工,或者员工。在住房改革之前,分房子的时候,教授绝对竞争不过做饭的大师傅,至于小车班的司机,更是难以望其项背。当年我们学校的一位负责人多次说过,学校的三大支柱,一是机关干部,二是后勤人员,第三才是教师。在另外一些人眼里,学校最重要的是干部和后勤人员,一个是领导,一个是经济基础,教授当然不能没有,但是三条腿的蛤蟆不好找,两条腿的教授却有的是,实在不行,找个有学历的,给他个职称就结了。
即使在社会上看起来教授还相当风光的今天,一个所谓的大牌教授,到了校领导面前,还不是大气都不敢出?

一直研究高等教育的熊丙奇教授告诉我一个故事,1950年前后,当时的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校长也就是后来的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邀请该校著名物理学教授Rabi作演讲。Rabi是1944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艾森豪威尔在开场白中客气地说:“在众多雇员(Employee)里,你能够获得那么重要的奖项,学校以此为荣。”但是Rabi回敬说:“尊敬的校长,我是这个学校的教授,你才是学校的雇员。”其实,这样的事情,在过去的中国也有,民国时的大学,从来没有人认为教授是学校的员工,教授的聘书,都是校长亲自恭恭敬敬送上门的,周作人先生从日本留学归来,蔡元培先生一次次登门拜访,请他来北大教书。反过来,如果哪个教授觉得学校有所不敬,那么转身就走,连招呼都不打。那个时候,中国有很多牛教授,因此才教出来很多牛学生,至今让我们感慨不已。教授牛不起来,是因为学校已经变成了衙门。

我曾经说过,现在大学,很像一个县衙,校长是县太爷,说一不二,谁见了都怕,机关干部是六房书吏,跟县太爷分享一点权力,而教授则是三班衙役,跟扫地看门的一样,都是从事贱业的贱民,只要混进机关干部队伍,弄个处长副处长干干,才会有点出息。而学生则处在最低层,属于交粮纳赋的百姓,好在他们只不过临时在这个交粮纳赋而已,而教授则在一个单位,差不多要干一辈子。在大学里,不仅校长、院长和系主任是教授的领导,连机关里的一个小科长,也一样以领导自居,说起话来颐使气指。

从来没有听过世界上有哪个国家,即使在非洲,让教授值班做门卫的,如果这是中国特色,那么实在特的也出格了。这样的出格之举,出了格还理直气壮,无非是权力的傲慢,衙门里特有的权力傲慢,除了领导之外,所有的人,无非都是奴才,让你做什么,就得做什么,在权力面前,教授算个屁,不过一介有职称的杂役而已。

Corporal Punishment in Schools: Another example of the brutal and inhumane education in China

This is but one example of the brutal and inhumane education in China. Students should be treated as human beings with dignity, not as animals. Good education should be nurturing, not forced. Students' rights to safety should be protected. This teacher has committed a crime and should be prosecuted and barred from teaching for life.
jf

恐怖!教师将小学生脸皮撕掉 医生52针才缝回
大河网

核心提示:河南镇平县涅阳第六小学五年级学生郑超群因没有及时完成作业,被老师撕脱脸皮,急救医生缝合52针才重新将脸皮缝上。事后该教师对施暴行为供认不讳,公安机关认定其行为已构成轻伤。该班其他学生称“郭老师经常撕拧我们的脸”。

1月7日报道 镇平县涅阳第六小学五年级二班学生郑超群因没有及时完成作业,而被教师郭亚彬撕脱脸皮,急救医生缝合了52针才将撕脱并粘在老师手上的一块脸皮鸡蛋大的脸皮重新缝在学生的脸上。据镇平县公安局鉴定,郑超群的伤情已构成轻伤。

10龄童病床上讲述老师施暴经过
昨天,记者在镇平县公疗医院看到,已住院17天的郑超群依然躺在病床上,他的父亲郑荣发在一边抹着眼泪。记者看到郑超群右脸上缝合上的脸皮呈葫芦型,面积有鸡蛋大小,伤口四周是密密麻麻的针线。
急救医生缝合了52针才将撕脱并粘在老师手上的一块脸皮鸡蛋大的脸皮重新缝在学生的脸上
这起老师在课堂上施暴的事件发生于2008年12月18日下午第二节堂课上。据郑超群讲,郭亚彬是我们班主任,也是语文老师。当天下午第二节是作文课,上课后郭亚彬老师逐个检查上一周布置给我们的作文是否写完。当检查到我的时候,郭老师问我:“郑超群,你的作文写完了吗?”我回答说:“只写了一半。”郭亚彬老师一听十分生气,她二话没说,用双手分别撕拧着我的左右脸,然后将我拎得脚离了地。此时,只觉得一阵刺骨的疼痛,右脚扑通一声落了地。我一看,老师手里捏着一块脸皮,我脸上的血顿时顺着脖子往下流。老师看了很着急,并急忙将粘在她手上的脸皮重修贴在我的脸上,然后用手捂着我的右脸,把我送回了家。

医生缝合52针
郑超群的家距离学校有300米远。郑荣发告诉记者:“那天下午,郭亚彬老师捂着俺儿子的右脸将他送到了家,我走近一看,孩子满脸都是血。我顿时蒙了,急切地问:“到底咋了?到底咋了?”郭亚彬说:“我拧了一下孩子的脸,不小心将孩子的脸皮给拧下来了!”老师说着,将捂着孩子的脸的手拿开,我一看顿时吓呆了:孩子的脸皮竟然粘在了老师的手上!
慌乱中我来不及问清缘由,就急忙将孩子带到了镇平县公疗医院。
医院主治医师武志强等两名医生对郑超群进行检查,发现郑超群右面部布满血迹,脸颊部可见一面积为5x6厘米皮肤缺损区,撕脱皮肤尚在,保存完好,于是急忙实施了清创、缝合手术。
郑荣发告诉记者:“撕脱的脸皮面积太大,一共缝了52针,最长的伤口的长有12厘米。”

郭亚彬对施暴行为供认不讳
“孩子手术期间,郭亚彬一直呆在医院,她反复向我求情:‘别报警,别给学校说,医疗费我全出!’但是考虑到事态严重,我还是在当晚向镇平县公安局城关派出所报了案。”郑荣发说。
镇平县公安局城关派出所接到报案后立即赶到医院了解情况,同时传讯了郭亚彬,做了笔录。郭亚彬对当天下午课堂上撕脱学生郑超群的犯罪事实供认不讳。因考虑到伤情鉴定未做出,派出所让郭亚彬交了2万元押金后,将其放出。

伤者家人对鉴定结果不服
2008年12月26日,镇平县公安局法医马九胜对郑超群的伤情进行了检查,鉴定结果为:“郑超群右面部皮肤撕脱伤,已构成轻伤。”
对于此一鉴定结果,郑荣发表示不服。他告诉记者:“《人体重伤害鉴定标准》显示,面部损伤留有明显块状疤痕,单块面积大于4平方厘米就构成重伤。面部条状伤痕单条长于5厘米,两条累计长度长于8厘米的也构成重伤。而郑超群面部撕脱面积为5x6厘米,最长的伤口的长有12厘米,咋能是轻伤害呢?”
2008年12月30日,郑荣发不服镇平县公安局作出的伤情鉴定,向南阳市公安局申请再次鉴定。同时要求镇平县公安局立即将犯罪嫌疑人郭亚彬实施拘留。

昨天,镇平县城关派出所所长戴云科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郑超群构成轻伤的结果出来后,镇平县公安局迅速作出决定,对郭亚彬采取强制措施。但此时,郭亚彬的家人向派出所提供了一份由一家医院开具的郭亚彬患精神病的诊断证明,并说郭亚彬因此惊吓精神失常。
戴云科说,虽然该证明不属于法定的医学鉴定机构的鉴定结果,不具有法律效力。但为了慎重期间,我们还是委托精神病司法鉴定委员会对郭亚彬进行鉴定,现在结果还没有出来。我们的意见是:如郭亚彬的确因惊吓患精神病,公安机关则依法办理监视居住或取保候审手续,如郭亚彬没有患精神病,则立即对其刑事拘留。

“郭老师经常撕拧我们的脸”
据一位与郑超群同班的男生用自己的双手使劲撕着自己的脸说:“郭老师经常用双手撕拧我们学生的脸。郑超群被撕破脸皮的时候,我们全班都吓了一跳,班长都吓哭了。”
镇平县涅阳第六小学的一位学生家长告诉记者:“事发后我的儿子对我说,郭亚彬也拧过他的脸,并说除了班长之外,全班学生的脸都让郭老师拧过。”
昨天下午,记者采访了镇平县涅阳第六小学的曹校长。曹校长说,郭亚彬老师在多年担任该校语文老师的过程中教学成绩一直不错,此前在日常教学中精神状态也未见异常。“出现这种事情校方感到很震惊,也很重视。”
曹校长说,今年37岁的郭亚彬育有一男一女。事故发生后,受害学生家长提出了80万元的赔偿金额。由于在事件中受到过度惊吓和承受法律制裁的压力,郭亚彬的精神状态很差,目前正住在南阳市第四医院接受治疗。至于是否已患精神病,医院还没有鉴定结果。
受害学生家长郑荣发说:“孩子的脸皮已经被撕脱,相当于毁容。这给孩子身体和精神带来了很大伤害。80万的赔偿费主要是基于孩子脸皮被撕脱以后的整容手术。”
曹校长说,虽然校方在赔偿问题上一直在努力给双方做协调,但是目前为止仍没有达成协议。针对此事,镇平县教育局已通报全县,并做出相关处理:对郭亚彬进行记大过处分,对负有管理责任的镇平县城关镇中心学校校长、涅阳第六小学校长提出批评,并通报全县。

2009年1月2日星期五

中国“神童教育”留争议

The Chinese education system by and large is driven by exams and narrowly focused on knowledge acquisition. It is so brutal and inhumane that it is actually detrimental to human development. Education should be developmentally appropriate, focus o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whole person, and help each child reach his potential. Students are not machenical subjects but human beings and should be treated with dignity. Invasive parenting or teaching hinders child development. Let a child be a child. It is a crime to rob a child of his childhood.
jf


中国第一神童宁铂出家为僧,“神童教育”留争议
《江南都市报》记者杜金存

  他,曾是全国瞩目的“神童”,他,曾是全国的风云人物。1977年,他成为中科大少年班破格录取的第一人;他,曾让全国不少父母为“制造”神童着迷,成为无数孩子的榜样,“制造神童”成为一种风气。时至今日,在人们谈到神童教育都离不开他的名字——宁铂。
  19岁,宁铂成为全国最年轻的讲师,而他醉心佛学,两度出家,再次引来关注的目光。这个从赣州市走出的天才,成为一个充满争议的天才人物。
  记者巧遇宁铂听其讲课
  去年秋天,记者到离南昌不远的某寺采访时无意中得知,素有“中国第一天才少年”之称的宁铂就在该寺院出家,担任该寺佛教学院的讲师。这令记者大感意外。毕竟,此时全国有许多记者都在找寻宁铂,但无人清楚其下落。
  经与该寺院的住持沟通,记者被允许到佛教学院听宁铂讲课。
  在住持的带领下,记者进入课堂坐在最后一排。几分钟后,一个身高不到一米七,圆脸、微胖的僧人捧着一大摞经书走进教室,放在讲台上。他就是宁铂,赣州市人。
  他讲课的语速很快,有着惊人的记忆力,从不翻教材,却能说出哪个内容在教材的哪一章哪一页。昔日神童,今朝高僧,宁铂需要的是一份宁静的生活。
  三十年前的“中国第一神童”
  1977年9月,教育部召开全国高等学校招生工作会议,决定恢复已经停止了10年的全国高等院校招生考试。此时,一封信引起了高层的注意。这封信是原江西冶金学院教师倪霖写给当时的国务院副总理方毅的推荐信。信中举荐的正是宁铂。
  1964年,宁铂出生在赣州市一个普通的知识分子家庭,两岁半便能背30多首毛泽东诗词,3 岁时就能从1数到 100,4岁时认得400多个汉字。宁铂看什么会什么,6岁的他看完《中医学概论》就能替人开药方,看完围棋书后就可以与高手对弈,看完唐诗宋词,便能吟诗作对,宁铂的一系列行为让父亲宁恩意识到,这个孩子不寻常。
  倪霖是宁铂父亲的朋友。11月3日,方毅将倪霖的举荐信转给中国科技大学,且批示,如属实,应破格收入大学学习。经过考察,宁铂成为中科大少年班第一人。
  此后,全国的报纸、杂志、电视都在报道这位少年天才,极大地激励了各个家庭对孩子的教育,这在当时被称为“宁铂现象”。在中科大之后,众多高校的少年班风起云涌,最后的成功者屈指可数,中科大是少数的成功者之一。
  宁铂电视上炮轰“神童教育”?
  2002年,宁铂离开中科大前往五台山出家,被校方找回;2003年,宁铂再次出家,这次他成功了。
  据媒体报道:宁铂入校一年后告诉班主任汪惠迪:“科大的系没有我喜欢的。”汪惠迪打了一份报告给学校,希望学校根据宁铂的兴趣转至南京大学天文系。学校的答复是,既来之,则安之。宁铂被安排选择了自己在赣州八中时就不喜欢的理论物理专业。 1982年,宁铂本科毕业留校,19岁的他成为中国最年轻的讲师。在中国科大任教期间,宁铂并没有将时间花在物理研究上,而是开始了对宗教、气功的研究。 1993年,他开始学习佛教。
  1998年,宁铂参加中央电视台《实话实说》栏目一期有关神童教育的讨论,针对神童教育,他表达出不予肯定的态度。这期节目,被传为是宁铂向神童教育开炮。
  “宁铂现象”及“神童教育”留下的争议
  宁铂及属于他的时代已经过去,而宁铂及“制造神童”,留给人们的思考很多。
  省社会学学会会长王明美谈到,“神童教育”在本质上是违反教育规律和人的智力发展规律的。一般情况下,人的受教育过程都要经历幼儿园、小学、中学到大学的过程,这是正常的一般的教育规律,而“神童教育”却贸然提前了学习时间,导致违背教育规律。人在违背规律的情况下,受到来自各方的压力,在沉重的压力和过高的外界期望之下是难以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的。
  但也有不同观点者。江西师大的李教授说,著名画家李叔同是在出家后,方才找到艺术创造的崭新天地的。宁铂何以不能成为第二位李叔同?或者成为一名高僧呢?
  关于宁铂及神童教育的争论并不会很快结束,或许永远没有结束。不管如何,宁铂及神童教育,均在社会留下了一道深刻印记。

教育失败的中国应学习日本什么?

China's education reform in recent years is having disastrous consequences, a direct result of commercializing public education in the name of market economy. This dire situation will worsen and eventually weaken the nation IF the trend is not reversed soon. Money is important but not the real issue. It is an issue of poor quality and unequality. It is how educational policies are made and implemented. China values knowledge not education, recitation over thinking, submission over creativity or decision-making, book knowledge over problem-solving. China is destined to follow the west if China's education continues on its traditional path of trainning only students how to carry out orders not how to problem-solve. Public education should be a primary responsibility of the government. STOP commercializing the national education system in China NOW!

亚洲周刊
邱立本

中国要向日本学习什麽?从鲁迅到郁达夫,都在日本土壤里发现灵感的泉源。百年以来,日本成为中国现代化过程中挥之不去的镜子,不断在镜子中看到自己的痛苦。
其实所有的留学日本的学生,都看到日本社会的特色,就是全民对学习的重视,对基础教育的重视。一八六八年明治维新,就投下巨大资源消除文盲,全面提升识字率,从娃娃抓起。日本基础教育的特色就是要求平等,不管是多麽穷困的地区,都争取拥有和繁荣都会区一样的资源。中央政府在这方面极为重视,确保不会因为家贫而使学龄儿童失学。偏远地区的学生,从北海道到冲绳,都会有说东京口音的小学老师,保证学生的「国语」标准。
但这项日本现代化的传统,却映照出今日中国的悲哀。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却是面对基础教育崩坏。一九七七年文革结束后第二年,中国迎向教育改革的狂喜,恢复高考,走出四人帮泛政治化的阴影,但却一步又一步走向基础教育被遗忘的阴影。教育逐渐被市场化,尤其在全国向「钱」看的氛围下,越来越多的穷困地区的学子失学,义务教育不能落实,成为中国人胸口的最痛。
基础教育的失败,其实不仅是贫困的地区,还包括了繁华都市约两亿民工,他们由于没有城市户籍,子女都不能进当地的学校,不少就因此失学,或是进去简陋的民工学校,让「二等公民」的烙印延伸到下一代。
九十年代香港、台湾和海外华人所发起的「希望工程」,其实就是对中国基础教育的失望。为何中国的基础教育还要靠境外的协助?尤其近年中国的外汇储备逐渐跃居世界前列,中国在全球的影响力越来越大。但到了二零零八年,中国的教育经费,只佔中央财政支出的百分之四点四,而日本的教育经费,近十年都是佔百分之八以上。这巨大的落差,难道还不值得全球中国人警惕吗?
事实上,中国现在的教育经费,只相当于日本的一九二五年;中国教育支出佔政府预算的比率,在全球一百五十一个国家中,排名极低,不仅落后于资本主义的发达国家,也落后于社会主义的发展中国家,像古巴、朝鲜等,甚至是落后于很多非洲穷国.
基础教育的崩坏,不仅是道德的问题,也是国力的问题。当中国很多官员都表示关心中日国力比较时,他们为何看不到中国基础教育失败的恶果——中国的文盲率估计近人口百分之十,也就是约一点二亿人,等于日本的人口.

再穷也不能穷孩子。但中国无论在穷困的三十年前,或是在相对富裕的今天,还都是在穷孩子,还是在歧视最无助、最不能争取自己权益的群体。
日本是一个没有文盲的国家,中国要向日本学习,首先就要从基础教育开始.

Corruption in China 腐败污染了中国生活

Corruption is a cancer and it is so wide spread in China. It will destroy the society eventually if not cured soon.
jf


Corruption tains every facet of life in China
Mark Magnier
Los Angeles Times


廖梦君的父母最后一次见到自己的鲜活的儿子,是在儿子去学校领他的初中文凭之前。

几个小时之后,他们接到了电话,要他们赶到停尸间去。到了那里,他们看到的是,他们的15岁大的瘦削的儿子,额头已塌陷,右膝连骨头都露了出来,两只胳膊全被打断。身上有几处刀伤,内脏损伤和脚面青肿。儿子的食指还被往下弯曲,这表明,折磨他的人曾试图让儿子用他自己手蘸自己的血来写下一点什么东西。
使人感到事情不简单,或者说事情更令人吃惊的是,身为作家的廖祖笙和他的妻子陈国英(Chen Guoying,音译),由此得出的结论是,他们明白杀害了他们的儿子的,是谁:他的老师。而且他们确信,他们知道儿子被害的原因:因为廖祖笙曾经写文章将该学校一些人乱收费的劣行公之于众,因为在学校、在教育系统和整个中国社会,都存在着体制性的腐败。

洛杉矶时报北京分社社长迈马克(Mark Magnier)一篇题为“腐败污染了中国生活中的方方面面”(Corruption taints every facet of life in China)的报导说,对亿万中国人来说,腐败已经是司空见惯的日常经验,受腐败污染的,不只是工商企业,农村和工厂,还有学校,而且从潜在意义上说,包括了任何有可能与官场有接触的公民。
分析中国社会问题的专家说,佛山市似乎并不比中国其他任何城市有更多的腐败。值得注意的只是,廖家的悲剧,只是一个有普遍意义的例子,显示了威胁到中国的与政治制度稳定的一个普遍性问题。
一些老资格的共产党官员都意识道,假如任由贪污贿赂横行,让贫富差距不断扩大的话,改革开放几十年所取得的进步就有毁于一旦的危险。但是,打击腐败又只能是在有限的范围内回旋。任何有实质意义的反腐努力,都可能危害到共产党对权力的继续垄断。这样一个系统,它的运行,依靠的是大批警察,地方党委和政府官员来执行北京的政策和打击异议份子。批评这种制度的人士常常指出,地方官员都把在位当成利用职权化公为私的机会。全国上下,在惊人的经济增长速度下,产生的是一种“淘金”的心态。在取消了毛泽东时代的社会安全网的保障和开启了各种机会的大门之后,中国亿万人正在通过合法或非法的途经在致富。
在中国的7万亿的国民生产总值中,被贪污腐败的数量占了估计3%至15%的比例,入党可以成为一种参与贿赂的邀请,可以决定最终的非法土地交易达成。到2007年底,党员达到7400万人,比2002年增加了10%,作为赚钱的机会越来越凌驾于意识形态的纯洁性之上了。在过去一年中,惩处了腐败的5000名县或县级以上的官员,官方媒体的报导说。“当然,每个人都痛恨腐败,但每个人又都希望成为其中的一份子。”北京律师巧占祥说。其结果,是腐败受益者和腐败受害者之间的鸿沟越来越大。
在民间和受虐待的草根阶层中,像廖祖笙的家庭,可以最真切地感受到这种鸿沟存在的严酷性。“普通的中国人是在地狱里,”中山大学教授艾晓明(Ai Xiaoming,音译)说,他也是纪录片制作人。“这个地狱不是未来,而是现在。”

佛山也是这么个地方洛杉矶时报的这篇报导说,发生廖梦君惨案的广东佛山,或者说,这个字面意思是“佛祖之山”的城市,是武术明星李小龙的家乡,也是严重急性呼吸系统综合症,或称非典病例最先被发现的地方,这里还是珠江三角洲工业腹地中空气污染最严重的地区。这里的工厂生产陶瓷,家具,玩具和家用电器,包括在沃尔玛,凯玛特(Kmart),雅芳(Avon)和家得宝(Home Depot)出售的产品。但如果你花点时间在佛山市走一走,那么你会发现,这座有590万居民和230万农民工的城市,也是一个发生过桥梁和房屋倒塌地方的知名地方。在这里你会看到建到一半的“烂尾”摩天大楼,成了倾斜的危楼。这里,还是假币在自动取款机和工资袋里出没的地方。它是这么一个地方,在这里,外地民工可能被敲诈、殴打,据说有时甚至可能被保安残酷杀害。在这里,现金“红包”塞到医生手里,就可以确保这个医生在手术室会尽全力,或者现金“红包”塞到监考官手里,就能保证通过的驾驶考试,即使你坐在那里一动不动。在中国,佛山,算是一个不那么起眼的城市,清华大学廉政与治理研究中心副主任任建明说,

“你在佛山看到的这一切,在全中国,一定程度上,都可以看到。”廖祖笙的15岁儿子在学校离奇死亡。官方的结论是自杀,但是廖祖笙夫妇认为这不是事实。他们认为是老师杀害了他们的儿子。因为廖祖笙曾经写文章揭露该学校乱收费和其他劣行。逆水行舟还是随波逐流报导说,作家廖祖笙是一位复员军人,也是入党多年的共产党员。他的妻子说,黄岐中学的官员在廖祖笙将学校乱收费的事情公开后,学校就将矛头对准了他们家。廖祖笙曾撰文揭露校方以“择校费”为名,收取每位学生相当于3900美元的费用,甚至连收据都不给开。他还在互联网上发布过数篇文章,揭露中国无处不在的腐败和浪费。他们说,令他们感到挫折的是,警察对他们的骚扰和体制成为他们伸张正义的障碍,包括官方拒绝公布他们儿子的验尸报告。这促使廖祖笙夫妇决定,自己来调查清楚儿子的死因。他们说,他们了解到,一些目击证人受到警方的恐吓,这更使得他们相信他们了解到的事实:两年前的那个晚上,儿子廖梦君所在班级的班主任、两名教师和一名校警攻击了廖梦君。但是,他们的观点又是难以核实的,因为目击证人由于害怕报复,往往保持缄默。而中国并没有独立的警察,法院系统或媒体。
照佛山市的宣传部长所说,廖梦君是因为偷窃被抓获,继而攻击他的教师,最后自杀的。而警方和负责处理此案的政府有关人士都拒绝就此发表评论。其中一名据说涉案的、叫梁西波(Liang Xibo,音译)的教师说,那一天他一直在他的办公室里,没有看到或听到任何关于此案的东西。后来当地政府官员希望,给廖祖笙夫妇一大笔钱来了结此事。但是对廖祖笙来说,这是想用钱来封住他们的嘴,不让他们为怨死的儿子伸张正义。当地政府最先是提出,如果廖家销毁掉所有的证据和不在追究此案,就给廖家相当于2万美元的人民币,后来又涨到5万美元。最后,增加到7万美元-这相当于廖家几年的收入了。
他们还催着42岁的陈国英和38岁的廖祖笙,在严格的一胎政策下,再生一个孩子,来“替代”失去的孩子,以“减轻痛苦”。廖祖笙表示,对政府给钱不感兴趣。“这是血腥的钱,”他说。不过在中国,还是有许多人是愿意玩这种游戏的。

在佛山,记者见到一名叫莉莉的40岁左右的家庭妇女。她就像中国的大多数的父母一样,愿意为她唯一的儿子有个好前途进行贿赂。不过莉莉不愿意将自己的全名告诉记者,她一边抿着茶,一边解释说,贿赂,是要讲究艺术的。她并且描述,她是如何去进行贿赂的:9年前,当她的儿子到了上小学的年龄时,想到一间好学校去。她发现自己的一个朋友认识当地教育部门的高层官员。于是,他们到了该名男子的办公室,留下了大约相当于370美元的人民币,就离开了,并不需要说太多。结果她的儿子就如愿进了这间学校。几年前,她的儿子又到了该上初中的年龄,但入学考试没考好。她说,于是她请几个朋友帮忙,请到一位关键人物吃饭。同时,给教育部门的几个人共送了相当1200美元的人民币,并且向那所想进的学校“捐”了1600美元。最近,莉莉的儿子进入高中。尽管花费了数千美元的打通关系,但是最后关系还是不够硬,只能进了一所相对不太著名的学校。莉莉说,她仍然认为,在这上面花的钱还是值得的,即使任何父母都知道,入学毕竟仅仅是第一步。学生家长们面对的,是学校擅自定出的各种收费,包括对书本、校服和午餐等方面的收费。而各方面串通一气,主管部门多半是放任不管的,包括送红包封给有关人,尤其给红包给那些承担毕业生高考课目的教师。“如果有50名学生,其中40人给你送了礼,你肯定不会对那另外的10个学生非常尽力,”

一位也是为人父的教育系统的官员如是说,“不幸的是,这就是我们的制度,没有办法。”对腐败的麻木和习以为常陶军(Tao Jun,音译)说,他已经看到了同样的腐败情形也在一个财富和机会的新舞台上活龙活现,那就是在私营企业。一些私营公司的高层表示,那些掌握有签订合同或颁发许可证的地方政府和党的官员,会伸手要钱和滥用权力。那些跟官员耍滑头的公司,或者是得罪了官员的企业将会很快接到通知说,有关部门将要来进行例行检查,这可能就意味着这家企业的一场噩梦要来临了。

“即使你有租用地方50年的合同,他们也可以说,近期将要把这个地方收回来,”佛山市一位担心受到报复而不愿透露姓名的商人说。给现金,当然是一种最简便的做法,不过私营公司主管表示,百货公司的礼品劵及饭店的就餐券更难追踪,还有就是,送艺术品和股票,支付“学习考察”行程费用,三陪小姐或支付官员的子女的留学费用,等等。高税率施加进一步的压力,一个佛山市的互联网公司发放140美元的贿赂,以避免每月$1400的税。“这我都知道,因为我签过就餐券,”陶军表示,“在中国,要当好人很难。这个制度和系统会使你麻木,完全不辨对错了。”公司之间也互相贿赂,然后将这种费用作为成本转嫁给客户,并利用贿赂来偷工减料,加快发展或打击竞争对手。

有时候,丑闻被公开,显示涉及到数量惊人的钱财。例如,近年来高调报导过的一个案子,就是民营企业家冯明昌贷款诈骗案,牵涉到相当于1.2亿美元的人民币贷款,据说,他行贿了223位银行工作人员和政府官员。他最后被判处终身监禁,还有一位涉案的银行工作人员被判死刑。
□ 一读者推荐

2009年1月1日星期四

HAPPY 2009

HAPPY NEW YEAR!!!

WISH YOU A YEAR OF HEALTH, SUCCESS, AND HAPPINESS!

Happiness is an attitude.

Life is better when you think positive.

Be positive, be happy, and enjoy life.

Do your best, be your best, and you shall have no regr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