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中文学校今昔
近年来,移民美国的华人急剧增加,华人社区迅速发展。为使中华语言文化在异国他乡薪火相传,各地华人家长和社团纷纷组织起来,齐心协力开办中文学校。如今,放眼美洲大地,只要有华人社区, 就有中文学校。 中文学校已经逐步成为华人社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但是,中文学校在美国的发展走过了一条漫长而曲折的道路。可以说,一部中文学校史也是一部华人移民史。始于1850年代的加利福利亚淘金潮,华人移居美国已有两百五十年的历史。早期华人移民主要以男性劳工为主,来美的唯一目的是淘金积财,稍有积蓄便告老还乡,落叶归根。 当时华人多视美国为短暂谋生之地,而非安居乐业之所,很少有人在美国结婚生子,成家立业,所以并不存在对子女的中文教育问题。十九世纪末期, 华人妇女逐渐以不同途径入境美国,华人移民家庭不断增加,对华裔子女的教育需要也日益迫切。 但当时的美国社会对华人极力歧视和排斥,华人子弟无权享受政府的公立学校教育。 直至1885年,三藩市学区才开始准许华人子弟入读公校,在华埠设置一间专门收纳华人子弟的远东学校, 实施与其他公校学生隔离的教育。 倍受歧视与排斥的华人华侨无论在美居留多久都不得以入籍美国,从有寄人篱下之感,“独在异乡为异客”,“怎把他乡作故乡”。 为有朝一日落叶归根时使新生代华人子弟与国内教育同步并进,热心活跃的华人会馆开始设立华文专馆即早期的中文学校, 教授传统的四书五经,传播和继承中华文化。第一间由中国清政府支持开办的华侨学校为1888年的中西学堂, 后几经易手更名,于1927年民国期间演变为中华学校,直到今日,附属于中华总会馆。 其间,其他团体和教会也纷纷在全美各地华埠开办华文学校,服务侨社侨民。
美国国会于1885年通过的排华法案对华人社会造成了严重的冲击。 在其后长达六十年之久的时期内, 华人移民美国的人数急剧减少,许多华人家庭团聚美国的梦想化为泡影,华人社区日渐萎缩,新生代华裔接受美国文化教育,淡无父辈特有的“母国情结”,继承和发展中国文化的愿望也变得渺茫,因而中文学校并无长足发展,仅有的华文学校也几乎处于自生自灭,苟延残踹的境地。直至二战时期,中美变为政治和军事盟友, 美国国会才于1943年废除排华法案以及六十年代实施新的移民法之后, 华人才得以大量移民美国, 为濒临瓦解消亡的华人社区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新鲜血液和活力。 新移民潮也使长期低糜的海外中文教育如枯木逢春,盎然生机。 新移民普遍与母国有著千丝万缕的联系,对中国语言文化传统有强烈的认同感,希望下一代能继承和发扬中华文化,於是纷纷送子女上中文学校。 由于众所周知的历史和政治原因, 这一时期的中文学校基本上是以传统广东侨社和 东南亚华人移民为对象的中文学校, 以广东方言为主;以及由来自台湾的新移民开设的中文学校, 以国语为教学语言。 而中文学校真正在美国遍地开花,蓬勃发展则是1980年代以后出现的。
1978年, 中国大陆实行“改革开放”的政策;1979年中美建立正常外交关系,政府和民间的教育文化交流展开。自此,来自中国大陆的留学生和新移民大量涌人美国,给华人社区带来了深刻的变化。大陆新移民使用的中文以普通话,汉语拼音和简体字为主,已有的中文学校无法满足大陆移民子弟的要求,於是,在各个大陆移民和留学生集中的地区, 热心的中国家长们团结协力,因陋就简,纷纷开办中文学校, 为下一代的中国语言文化教育创造条件。目前, 几乎全美各中小城市都有中文学校, 并具相当规模。而且,还有全国性的中文学校协会,促进中文学校间的经验交流,共同为海外中文教育的发展繁荣而努力。
随著华人移民的持续增加, 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和国际竞争力加强,中文也越来越成为重要的交流工具之一,同时掌握好英语和中文已是新生代华人教育和事业成功的重要基础。 除来自华人侨社的民间努力以外,海峡两岸的侨务委员会也积极投入海外中文教育,为中国语言文化的传播和发展提供多种形式的支持和帮助。由于华人社会的不懈努力, 中文学校已经逐步得到美国主流社会的认可, 中文的地位也在不断提高。1994年,美国最流行的大学入学考试SAT增设了中国语文科目; 同年, 加州三藩市学区也开始认可中文学校的课程和学分。但由于政治文化教育和语言等因素,华人移民对美国教育体制缺乏深入了解, 美国主流社会对中文学校也理解不够,中文学校基本上还是处于自生自灭的状态,没有来自美国政府,教育部门,或社会团体,或财团的经济支持,缺乏稳定的专业师资队伍和行政管理人员,也没有固定场地和基本的教学设备,这些都使中文学校的持续稳定发展困难重重。华人社会必须团结一致,共同努力,有钱的出钱,没钱的出力,无钱无力的出主意,力求使中文学校成为美国教育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 “路漫漫其休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