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法先·
每年三月底,四月初,许多大学向申请该校的学生发出了一封令许多学生和他们的家长都捉摸不定的来信。信的大意是您(指学生)已经达到了本校录取标准。但由于学校容量有限,我校暂时不能录取您。您若同意,您将被放在候补名单上。一有机会,我们将会尽快通知您。看完这封信以后,学生和家长会自然地提出一个问题,如若同意,会有多大的几率被录取?如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了解美国大学的招生程序,或者说,大学为什么要这样做?然后,以上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如果美国高中毕业生准备申请四年制大学,他们往往要申请六所以上的大学。近年来,这个数目又有上升的趋势。2006年部分高中生申请了11所大学。高中负责升学的老师往往会建议学生至少申请两所理想的大学,两所与自己实力相当的大学,两所保底的大学。无论大学规模大小,声誉如何,美国所有的大学都是各自独立招生。这一点与中国大陆国家统一招生有着根本的区别。除某些特殊情况以外,在具体录取哪些学生的问题上,各大学之间一般互不通气。因此,某一名高中生应当同时申请多所大学,而这名高中生又会同时被多所大学录取。有趣的是,四月一日发榜以前,大学挑学生。四月一日发榜以后,学生挑大学。在大学和高中学生各自现有的条件下,这种双向的自由选择使大学和学生都达到了最大的满意。
受师资,教室,在校学生的毕业人数,学生宿舍等多种因素的制约,每一所大学每年招生的人数是有计划和确定的。一般来讲,根据往年的经验,大学招生办公室要考虑有多少申请者在得到录取通知书后不来报到。因此,各大学发出的录取通知书一定要比计划录取的学生人数多。但究竟需要多发出多少录取通知书,因校而异。无论是竞争最激烈的八所常青藤大学,还是普通的区域性大学都不例外。对于这最著名的八所大学来说,近年这个比例在1.27:1到2.18:1之间。一般而言,如果一所著名的私立大学只有正常的招生计划(没有Early Decision或Early Action),并计划招两千名学生入学,这所大学至少应当发出四千张录取通知书。但即便如此,这些大学也不能保证一定会有二千名学生会承诺来上学。同样即使承诺来上学,也不意味着一定来报到。如果,某学生承诺去A大学,但B大学将该生从候补录取中转为正式录取。而B大学是该生的理想学校。在这种情况下,A大学就流失了一名学生。还有的学生由于健康和个人的原因要求推迟一年入学。凡此种种,各大学出于自己利益的考虑,它们必须保证按计划招满学生。为了防患于未然,候补录取制度应运而生了。
那么,如果同意把自己放在候补录取名单上,有多少可能性最后被录取呢?对于这个问题永远没有一个明确的答案。一般而言,大学名气愈大,机会愈小。对于最著名的大学来说,无论州立还是私立,这个机会有时会小到一个也没有。即使有,这个比例也在5%以下。也就是100名同意把自己放在候补录取名单上的申请者,最后得到录取通知书的不多于5人。这个比例低于任何一所美国大学的录取率。例如,多年来被《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排名第一的那所大学,在2005年曾向1,207名申请者发出了候补录取通知,794名申请者接受候补录取,最后没有人收到录取通知。而那所相对最容易被录取的常青藤大学在2008年曾向3,444名申请者发出了候补录取通知,2,163名申请者接受候补录取,最后44人收到录取通知。当然,某一年某一校也会有些例外。例如,某著名州立大学2008年曾向2,320名申请者发出了候补录取通知,1,420名申请者接受候补录取,最后453人收到录取通知。七姐妹之一的某著名女子学院2008年曾向581名申请者发出了候补录取通知,353名申请者接受候补录取,最后127人收到录取通知。
事实上,各大学自己也不知道究竟有多少得到正式入学通知书的学生会来报到。他们所能做的只是根据以往的经验来估计。例如,某大学按2:1比例发录取通知书,而实际上,发录取通知书与承诺来的学生的比例是2:1.02,在这种情况下,任何候补申请者都不会被录取。反之,发录取通知书与承诺来的学生的比例是2:0.98,在这种情况下,候补录取机制即刻启动了。而录取多少人完全取决于计划招生人数与承诺来上学人数之间的差额。
综上所述,当学生和他们的家长收到的候补录取通知书时,特别是最著名的大学,须认识到自己的处境,并可考虑采取以下对策。
由于不会有任何损失,当收到候补录取通知书以后,应同意把自己列入候补录取名单。并尽快答复学校,学生和家长要做好相应的纪录。然后,尽快忘掉这件事。虽然,仍有被正式录取的机会,但不应有任何不切实际的期望。把握住已被录取的学校,是当务之急。
如果学生和家长准备向学校补寄任何材料,或与校方进行任何形式的联系,则应当非常审慎,切勿弄巧成拙。学生及家长的心情固然可以理解。但若寄材料,无疑给招生办公室工作人员徒增许多麻烦。这所大学对于某位学生可能是今生唯一的机会。但对于这所大学的招生办的工作人员而言,该生只是今年一两万申请者之一。他们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看这些申请材料,谁又可能洞察他们对这些申请者的心理与情绪?
如实在想疏通关节,应当请所在高中负责升学的老师给发出候补通知书的大学招生办公室打电话。对于一些每年都向著名大学输送学生的高中而言,高中负责升学的老师与某大学负责在本地区招生的工作人员早也建立了相互信赖的工作关系。因此,老师的说项远比家长对大学的求情有力的多。但老师是否肯帮这个忙,则完全取决于学生平日的表现,以及家长与老师的关系。平日不烧香,急时抱佛脚,是绝对不行的。这里的‘香’,主要是指平日家长与老师的沟通与联系。
根据八所常青藤大学的一贯方针政策,无论申请者是否申请助学金(need based financial aid),对是否录取该学生均不发生任何影响。但八所常青藤大学以外的著名私立大学,则不是所有大学都有此政策。因此,这类大学会更倾向于将正式录取通知书发给没有申请助学金的申请者。尤其在目前的形势下,更是如此。
当美国的医学院录取住院医生时,采取类似于中国大陆的大学招生办法。除此以外,美国大学的本科,研究生招生都采用上述办法。读者一定可以想象,由于美国大学招生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给各校招生办增加了许多工作。为了克服上述种种弊端,哈佛大学,耶鲁大学,普林斯顿大学在1954-1955年试行提前录取制度(Early Application System)。它是Early Decision和Early Action的前身。提前录取,特别是Early Decision,减轻了招生办的工作负担与招生成本,但也带来了新的问题。有关这部分内容,将在以后陆续介绍。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