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东方”:科举留洋的怪胎
饶毅
XYS.org
我出国的时候,没有“新东方”。我回国以后体会到“新东方”在国内的过
分影响。
需要说明,我在美国做教授的时候,多年参与或者负责录取中国研究生。所
以,我和一些同事知道哪些因素对于美国学校选拔研究生重要。而由没有出国留
学的人创办“新东方”等机构,一是猜测录取委员会的意图,二是以偏概全误导
中国很多学生。
“新东方”及其领导人代表的,不是中国的未来,而是中国的过去:他们推
波助澜的是科举考试的现代翻版,而且试图将科举模式的影响扩展到国外。
“新东方”的专长是强化培训学生考试,比如留学美国的GRE和TOEFL,及其
类似物。
这样做,不是帮助学生,是损害学生。美国学校录取中国学生的数量,取决
于经费和美国本身生源数量和质量。中国学生考分高并不增加录取总数。每年给
中国的数量,一般是分开确定的。所以,中国学生考分高只是造成中国学生之间
的竞争,而不提高中国学生与其他国家学生的竞争优势。
美国本土学生,绝大多数不上任何预备班准备这些标准考试。这些标准考试
不能检测故意准备者的程度。“新东方”大规模培训考试的结果,是使美国学校
失去鉴别中国学生能力的一个标准。
事实上,中国学生考分增加后,美国很多学校都不认同中国学生GRE高分,
许多学校认为中国学生的高分是假的。我曾多次不得不向录取委员会说明,不能
说中国学生的GRE是假的,而是不用太看重。
而国内一些机构,包括“新东方”,为高中生申请美国大学本科包办代替写
申请信,与作弊没有差别。美国大学录取需要看学生作文,包括思想和写作,其
中包含基本的信任:由学生自己写。而如果出钱由公司包办,就是舞弊。目前还
规模不大的本科申请舞弊,一旦发展,将损害中国高中生和低年级大学生在国际
上的名誉。其罪魁祸首,是这些推出包办申请的中国企业。
大量得利的是商人,一时得意的是投机取巧的学生;受害的是有真才实学的
诚实的学生,损毁的是中国学生整体的名誉,浪费的是中国教育资源。
希望批评文章给学生一滴清凉油(不敢说是一瓶,因为作用肯定很小)。国
内目前把“新东方”看作一个令人羡慕的成功企业,过分佩服、崇拜“新东方”
及其领导人。这样的形势将使“新东方”代表的现代科举愈演愈烈。
我希望,越来越多的学生将视受“新东方”影响为耻辱。大家GRE分数掉下
来没有关系。省出时间、精力、经费来,发展专业特长,平时积累英文和其他专
业素质。专业的优势、有用的素质,远比英语考试成绩重要。我自己就没有考过
GRE。当学生迷信考试或者中了商人的计谋,没有发展实质才能时,考试就占你
们记录很大的组分。而如果你们有专长,GRE等考试就不重要。
“新东方”式考试企业日渐萎缩之时,将标志着中国大众重视教育、鄙视考
试之日。
2009年6月13日星期六
海归子女教育问题 Chinese schools vs international schools
海归遭遇子女教育问题,传统国际学校难适应
CND.org
国力日强的中国越来越像“人才磁石”,吸引海外游子归国发展,但子女教育问题随之而来。
对从小在海外接受西方教育的孩子,他们的中文水平和学习习惯很难适应课业相对沉重的中国式教育。另外,很多家长又希望孩子在高中阶段或毕业后到海外接受高等教育。
于是,既具备深厚的中国教育功底、又能较好地接轨国际教育惯例与理念的国际学校,成为海归或外籍人士的首选。侨报记者近日对大陆几所知名国际学校进行了深入探访。
中西差异小海归读书不快乐
一位从美国返华的海归人士在受访中介绍,他最大的困扰是儿子回中国上学后出现了极大的不适应。以前在美国读小学时,儿子学习成绩优异,很少让父母操心。回中国后转学到北京某大学的附属小学,课堂上儿子爱提问,经常打断老师的讲课思路,让老师十分恼火,认为他儿子不“尊师重道”,缺乏礼貌。
这位海归指出,他的儿子是在美国出生长大的ABC,西方强调开放式教育,注重启发孩子思考,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大胆发问,中国这种大量考试及大量作业的教育模式,在国外很少见到。儿子突然面对这么多的考试、作业难免反弹。
以前在美国时,儿子一直很快乐,现在一天到晚垂头丧气,情绪低落,这令他非常心痛,“难道这就是海归的代价么?”
事实上,子女的就读问题困扰了很多海归。2000年回到中国的Nina和孙哲也为儿子Royce的读书问题苦恼了很久。
1993年在纽约出生的Royce回中国前正读小学4年级,回国后转学到上海中学国际部。这是上海最大的国际学校,学生上千人,但Royce在学校一点也不快乐。
“有一次他老师给我打电话,讲了十多分钟,Royce怎么调皮、怎么不好。但我们在家批评他,一般都得先表扬一下,所以我问老师Royce有什么好的地方,结果她完全说不出来。”虽然已过去很久,但孙哲说起这件事,语气中还是有些微不满,“儿子本来在美国成绩很优秀,是很开朗、活泼的小孩,但回国后,过得很不快乐。”
孙哲将原因归结为学校规模大了,招收的老师很多只是会说英语的年轻姑娘,“自己没有孩子,也没有西方式的教育经验,说话不是那么回事。”
其实Royce的经历还不算最糟糕的。被父母送往当地公立学校就读的小海归们不少转校后不久,就被学校里考试测验的排名吓坏了。有的孩子晚上做噩梦,白天不肯去学校。
据介绍,很多在美国的华人有回国发展之意,但担忧孩子回到中国后的教育,因此要么选择不回来,要么就是夫妻两地分居。
国际学校艰难的选择
作为1980年代末期到美国留学的中国人,有着艰苦求学路的孙哲和Nina对中国传统文化皆有自己的偏好,当然也不想儿子偏废这方面的学习。
而大多数海外华人都希望子女能兼通中西,“最好是中英文都达到母语水平”。
“但这其实很难,除非孩子有特别的语言天赋。”孙哲说,因此家长得做出选择。
在孙哲看来,中国的优秀高中和好的国际学校,其实各有各的优势。“如果小孩比较坚韧,能适应中国的教育环境,完全可以就读当地公立学校;但有些在西方长大的孩子在应试教育的环境中很不快乐,那还是应该选择国际学校”。
孙哲夫妇选择了后者,“我们认为,孩子未来的工作、生活中,英语还是比中文重要,因为我们想让他上美国的大学。”Nina说,这是个艰难的选择,因为选择国际学校,孩子未来的中国文化相对而言必然要差些,但“孩子快乐最重要” 。
传统国际学校难适应需求
中国目前的国际学校其实不少。据2007年10月中国公布的“教育部批准设立91所外籍人员子女学校名单”,北京、上海、广东、江苏、福建、浙江等中国15个主要省市,都创建了针对外籍子女的国际学校。其中上海和北京各有20多所。
孙哲将这些国际学校分为三类:一是纯西方式学校,比如全美学校;二是香港人或新加坡等英联邦国家华人开办的国际学校;三是大陆人开办的双语学校。他认为,这三种学校各有缺点。
孙哲介绍,当初,Royce之所以没有就读全美学校,一个原因是因为排队者众,“美国总领事都得排队”。更重要的原因则是他们不想让孩子完全美国化。全美学校不但学费贵,而且中文教育不行,只适合纯欧美血统的孩子,并不适合需要与中国社会打交道的“ABC孩子”。
第二种国际学校学费较便宜,但香港、新加坡老师的中英文口音都不太标准,而且一般是以IB(国际文凭)国际课程、教材为主,真正好的IB教师在中国很少,不太适合希望孩子个性化发展的家庭。
第三种其实就是中国学校,中国式教育再多加一点英文,教学方法比较死板,孩子将来考美国一流大学的竞争力不够强。
由于一直没有给孩子找到合适的学校,2006年,Nina和孙哲干脆“撺掇”上海复旦大学附属中学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合作,创建了复旦附中国际部。今年3月,基于同样的考虑,北京清华大学附属中学也建立了国际部。
在中国读书学美国课程
“这两个学校的教学目的,就是把孩子送进美国、加拿大等地的名牌大学。”Nina说。
这两所学校里70%的教师是毕业于耶鲁大学、哥伦比亚大学、伦敦政治学院等世界名校的外籍人士,剩余的30%则是复旦附中和清华附中本部教师。
由于学生以美籍华人居多,教授的课程和教育模式大部分使用美国教材和方式,“我们与美国最好的小学和初中——纽约银行街学校和道尔顿学校合作,共享教材、教案和其他教育资源,让孩子学习到最符合时代需要的知识。”清华附中国际部执行校长刘俊介绍,以后该校甚至可能实现所有课程电子化,让两边的老师一起通过网络给学生上课。
Nina透露,清华附中国际部目前确定的小学部教师就是美国道尔顿学校一名非常有经验的教师。
很多家长希望孩子小学、中学在中国的公立学校读,打好中文基础,高中再转到国际学校,为考取美国大学做准备。
而按Nina的介绍,清华和复旦附中的国际部高中阶段将实行全英文教学,学习的是美国AP课程,“成绩是美国高校都承认的,学校老师也将针对美国名校的要求去包装学生,考取美国高校会比较容易。所以,如果学生进高中时英文太差,将根本就没法上课。”
复旦附中国际部教务长Peter Shon透露,复旦附中的师生比例是1:1,学费是1至5年级每学期(一年两个学期)3.6万元(人民币,下同);6至8年级3.8万元;9至12年级4 万元;对两个以上子女同时入读的家庭,给予5%的学费优惠;9年级以上学生提供住宿,每学期住宿费8000元(两人一间,有独立浴室)。
据介绍,复旦附中国际部自2006年成立以来,已有来自19个国家和地区的学生就读,已经毕业的十几位学生都考上了美国或加拿大的名牌大学。
千万奖学金资助小海归
值得注意的是,国际学校学费普遍昂贵,比如北京顺义国际学校每个学生一年学费高达19万元(人民币,下同),对一般家庭来说是个沉重负担。
之前,许多外资企业都为驻外人员子女百分百报销学费,作为福利。但金融风暴出现后,有的公司已取消了这项福利。不少学生家庭难以为继,只好让子女退学或转学。
虽然华人因有储蓄美德,在这方面受影响较小,但为了让更多孩子能接受合适的教育,清华附中国际部与复旦大学附中国际部今年3月联手筹措总额高达1000万元人民币的奖学金,用以资助品学兼优的国际学生。
该计划将面向两校1至12年级的所有在校生,每年大约有30%的学生可以最终获得奖学金。
清华附中国际部执行校长刘俊解释,创立千万元奖学金正是为了帮助金融危机下仍希望留在中国发展的国际人才缓解子女学费压力。这也是中国学校首次向国际中小学生提供如此高额的奖学金。
中国教育部和外交部的官员对清华和复旦的行为给予了支持。
北京大学、人民大学等大陆知名高校代表都希望能与清华附中国际部签约,帮助本校海归教授和外籍专家子女获得优先录取资格。业内人士相信,这样的国际学校,在中国会越来越多。
□ 美国《侨报》
CND.org
国力日强的中国越来越像“人才磁石”,吸引海外游子归国发展,但子女教育问题随之而来。
对从小在海外接受西方教育的孩子,他们的中文水平和学习习惯很难适应课业相对沉重的中国式教育。另外,很多家长又希望孩子在高中阶段或毕业后到海外接受高等教育。
于是,既具备深厚的中国教育功底、又能较好地接轨国际教育惯例与理念的国际学校,成为海归或外籍人士的首选。侨报记者近日对大陆几所知名国际学校进行了深入探访。
中西差异小海归读书不快乐
一位从美国返华的海归人士在受访中介绍,他最大的困扰是儿子回中国上学后出现了极大的不适应。以前在美国读小学时,儿子学习成绩优异,很少让父母操心。回中国后转学到北京某大学的附属小学,课堂上儿子爱提问,经常打断老师的讲课思路,让老师十分恼火,认为他儿子不“尊师重道”,缺乏礼貌。
这位海归指出,他的儿子是在美国出生长大的ABC,西方强调开放式教育,注重启发孩子思考,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大胆发问,中国这种大量考试及大量作业的教育模式,在国外很少见到。儿子突然面对这么多的考试、作业难免反弹。
以前在美国时,儿子一直很快乐,现在一天到晚垂头丧气,情绪低落,这令他非常心痛,“难道这就是海归的代价么?”
事实上,子女的就读问题困扰了很多海归。2000年回到中国的Nina和孙哲也为儿子Royce的读书问题苦恼了很久。
1993年在纽约出生的Royce回中国前正读小学4年级,回国后转学到上海中学国际部。这是上海最大的国际学校,学生上千人,但Royce在学校一点也不快乐。
“有一次他老师给我打电话,讲了十多分钟,Royce怎么调皮、怎么不好。但我们在家批评他,一般都得先表扬一下,所以我问老师Royce有什么好的地方,结果她完全说不出来。”虽然已过去很久,但孙哲说起这件事,语气中还是有些微不满,“儿子本来在美国成绩很优秀,是很开朗、活泼的小孩,但回国后,过得很不快乐。”
孙哲将原因归结为学校规模大了,招收的老师很多只是会说英语的年轻姑娘,“自己没有孩子,也没有西方式的教育经验,说话不是那么回事。”
其实Royce的经历还不算最糟糕的。被父母送往当地公立学校就读的小海归们不少转校后不久,就被学校里考试测验的排名吓坏了。有的孩子晚上做噩梦,白天不肯去学校。
据介绍,很多在美国的华人有回国发展之意,但担忧孩子回到中国后的教育,因此要么选择不回来,要么就是夫妻两地分居。
国际学校艰难的选择
作为1980年代末期到美国留学的中国人,有着艰苦求学路的孙哲和Nina对中国传统文化皆有自己的偏好,当然也不想儿子偏废这方面的学习。
而大多数海外华人都希望子女能兼通中西,“最好是中英文都达到母语水平”。
“但这其实很难,除非孩子有特别的语言天赋。”孙哲说,因此家长得做出选择。
在孙哲看来,中国的优秀高中和好的国际学校,其实各有各的优势。“如果小孩比较坚韧,能适应中国的教育环境,完全可以就读当地公立学校;但有些在西方长大的孩子在应试教育的环境中很不快乐,那还是应该选择国际学校”。
孙哲夫妇选择了后者,“我们认为,孩子未来的工作、生活中,英语还是比中文重要,因为我们想让他上美国的大学。”Nina说,这是个艰难的选择,因为选择国际学校,孩子未来的中国文化相对而言必然要差些,但“孩子快乐最重要” 。
传统国际学校难适应需求
中国目前的国际学校其实不少。据2007年10月中国公布的“教育部批准设立91所外籍人员子女学校名单”,北京、上海、广东、江苏、福建、浙江等中国15个主要省市,都创建了针对外籍子女的国际学校。其中上海和北京各有20多所。
孙哲将这些国际学校分为三类:一是纯西方式学校,比如全美学校;二是香港人或新加坡等英联邦国家华人开办的国际学校;三是大陆人开办的双语学校。他认为,这三种学校各有缺点。
孙哲介绍,当初,Royce之所以没有就读全美学校,一个原因是因为排队者众,“美国总领事都得排队”。更重要的原因则是他们不想让孩子完全美国化。全美学校不但学费贵,而且中文教育不行,只适合纯欧美血统的孩子,并不适合需要与中国社会打交道的“ABC孩子”。
第二种国际学校学费较便宜,但香港、新加坡老师的中英文口音都不太标准,而且一般是以IB(国际文凭)国际课程、教材为主,真正好的IB教师在中国很少,不太适合希望孩子个性化发展的家庭。
第三种其实就是中国学校,中国式教育再多加一点英文,教学方法比较死板,孩子将来考美国一流大学的竞争力不够强。
由于一直没有给孩子找到合适的学校,2006年,Nina和孙哲干脆“撺掇”上海复旦大学附属中学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合作,创建了复旦附中国际部。今年3月,基于同样的考虑,北京清华大学附属中学也建立了国际部。
在中国读书学美国课程
“这两个学校的教学目的,就是把孩子送进美国、加拿大等地的名牌大学。”Nina说。
这两所学校里70%的教师是毕业于耶鲁大学、哥伦比亚大学、伦敦政治学院等世界名校的外籍人士,剩余的30%则是复旦附中和清华附中本部教师。
由于学生以美籍华人居多,教授的课程和教育模式大部分使用美国教材和方式,“我们与美国最好的小学和初中——纽约银行街学校和道尔顿学校合作,共享教材、教案和其他教育资源,让孩子学习到最符合时代需要的知识。”清华附中国际部执行校长刘俊介绍,以后该校甚至可能实现所有课程电子化,让两边的老师一起通过网络给学生上课。
Nina透露,清华附中国际部目前确定的小学部教师就是美国道尔顿学校一名非常有经验的教师。
很多家长希望孩子小学、中学在中国的公立学校读,打好中文基础,高中再转到国际学校,为考取美国大学做准备。
而按Nina的介绍,清华和复旦附中的国际部高中阶段将实行全英文教学,学习的是美国AP课程,“成绩是美国高校都承认的,学校老师也将针对美国名校的要求去包装学生,考取美国高校会比较容易。所以,如果学生进高中时英文太差,将根本就没法上课。”
复旦附中国际部教务长Peter Shon透露,复旦附中的师生比例是1:1,学费是1至5年级每学期(一年两个学期)3.6万元(人民币,下同);6至8年级3.8万元;9至12年级4 万元;对两个以上子女同时入读的家庭,给予5%的学费优惠;9年级以上学生提供住宿,每学期住宿费8000元(两人一间,有独立浴室)。
据介绍,复旦附中国际部自2006年成立以来,已有来自19个国家和地区的学生就读,已经毕业的十几位学生都考上了美国或加拿大的名牌大学。
千万奖学金资助小海归
值得注意的是,国际学校学费普遍昂贵,比如北京顺义国际学校每个学生一年学费高达19万元(人民币,下同),对一般家庭来说是个沉重负担。
之前,许多外资企业都为驻外人员子女百分百报销学费,作为福利。但金融风暴出现后,有的公司已取消了这项福利。不少学生家庭难以为继,只好让子女退学或转学。
虽然华人因有储蓄美德,在这方面受影响较小,但为了让更多孩子能接受合适的教育,清华附中国际部与复旦大学附中国际部今年3月联手筹措总额高达1000万元人民币的奖学金,用以资助品学兼优的国际学生。
该计划将面向两校1至12年级的所有在校生,每年大约有30%的学生可以最终获得奖学金。
清华附中国际部执行校长刘俊解释,创立千万元奖学金正是为了帮助金融危机下仍希望留在中国发展的国际人才缓解子女学费压力。这也是中国学校首次向国际中小学生提供如此高额的奖学金。
中国教育部和外交部的官员对清华和复旦的行为给予了支持。
北京大学、人民大学等大陆知名高校代表都希望能与清华附中国际部签约,帮助本校海归教授和外籍专家子女获得优先录取资格。业内人士相信,这样的国际学校,在中国会越来越多。
□ 美国《侨报》
2009年6月12日星期五
"Chinese Mom": Parenting Chinese Style? 你是"中国妈妈"?
你是人们常说的中国妈妈吗?
CND.org
岭南
四月初的大地,百花盛开,处处是一片春意盎然的景色。在社区的球场上,阳光灿烂,蓝天白云,偶尔吹来的北风似乎在告诉人们这里的冬天还没有完全结束,可是此时的球场内已经是人头涌涌,热闹非凡,原来今天是春季少年足球赛季的开始日。小女孩们穿着自己的队服,顶着寒风,列队入场。参加活动的有社区的主要政治人物,还有全国出名的本地职业队员。入场完毕后,看着一个个活泼可爱的小女孩们觉得好像少了什么,再仔细一看,原来她们几乎是清一色的白人,基本上没有老中小孩参加,在我们这个亚裔占有20%的社区里,这的确令人感到奇怪,这些老中小孩都上哪里去了?
最近有报道在华裔集中的地方流行“中国妈妈”(Chinese Mom)一词,大意是她们喜欢一哄而上,互相攀比,总喜欢自己的孩子出人头地,自己好脸上有光。这些妈妈在孩子小时就经常强迫他们做这做那,也不考虑小孩的兴趣爱好,总认为小孩小,不懂事,而自己的决定是为了他们好,等他们长大后他们就会理解当时父母的一片苦心。她们当中不乏在她们小时被家长老师强迫做这做那的,因此她们这样做也是一种好了伤疤忘了疼的现象。
这些妈妈基本上把中国的那一套原封不动地搬到美国。她们还要去学校闹,要老师多布置作业,增加学习难度,搞得其他非亚裔家长抱怨学校功课太多,太难,剥夺了孩子的玩和自由探索世界的时间,有的家长为了避开亚裔,特意搬到白人居多的郊区去。从这可以知道他们除了做作业外,剩下的时间不是在家补习开小灶就是练习钢琴,这样下去他们哪有时间去参加户外活动?更不用说参加集体的球类活动了。他们就是有时间也不去参加集体运动,而是选择单项的,比如乒乓球,网球,游泳等,这样很难培养出团队的意识,更谈不上领导才能,将来也只是独来独往的特殊人才。
中国的教育制度基本上是以应试教育为主,从这个系统出来的人都知道能死记硬背的,搞题海战术的往往可以得高分,这种制度用于知识扫盲比较有效果,但这并不意味着毕业的学生有很高的创造力,相反这种制度是发明创造的杀手。众所周知,美国的教育是基于理解的基础上,老师通过问题和解释以及动手做项目来理解和认识事物,学生从中学到知识并且同时得到乐趣。从表面来看,他们的学习内容和项目都很简单,但喜欢继续深究的学生可以进一步了解和探索。他们可以从图书馆和网络上进一步学到许多课堂上没有的知识。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他们来说,只要兴趣来了,谁也挡不住。
对比中西的教育方式,大家不难看出被动和主动学习的差别。从发明创造的角度来说,后者成功的可能性远比前者高。这就是考分远高于其它族裔的老中拿到诺贝尔奖的并不多,在其他人的眼里,这也是不公平的,因为你花在学习上的时间比别人多,考分比别人高那是正常的,并不能说明什么问题。
美国是个资源丰富的国家,学习的机会很多,不像中国,往往是一场高考定终身。这些妈妈来到美国后为什么不好好地安置下来,融入社会,而是一定要照搬中国的那套东西呢?如果说她们作为第一代的华人,经历过一些艰苦的生活,但作为第二代根本不需要有这样的顾虑才是,这是令人费解的地方。几年前在一周刊上看到一篇有关亚裔的文章,里面说到现在的亚裔和当年的犹太人来美时差不多。那时的犹太人的小孩选择的专业都是以服务业为主,比如医生,律师等旱涝保收的行业,类似于游泳王麦克·菲尔德的选择根本是不可思议。现在的这些华人妈妈基本上还是重走犹太人的道路,给自己的孩子设计前途,而不是让他们自由自在地度过一个愉快的童年,学会如何和别人合作,培养合作以及领导才能,最终让他们自己选择他们的爱好。她们这样做的结果往往会是不愉快的,给孩子的精神上带来创伤。
总之认识到这些妈妈做法的危害性以后,希望这些妈妈给孩子多一点空间,对他们不要那么紧张,他们长大后不一定都能像李云迪,朗朗那样,也不可能人人都得到诺贝尔奖,但起码他们是幸福的,因为路是他们自己选择的,对某些人来说也是他们所爱好的。归根结底,互相攀比以及经济上的不安全感加上缺乏自信是这些问题的根源。
CND.org
岭南
四月初的大地,百花盛开,处处是一片春意盎然的景色。在社区的球场上,阳光灿烂,蓝天白云,偶尔吹来的北风似乎在告诉人们这里的冬天还没有完全结束,可是此时的球场内已经是人头涌涌,热闹非凡,原来今天是春季少年足球赛季的开始日。小女孩们穿着自己的队服,顶着寒风,列队入场。参加活动的有社区的主要政治人物,还有全国出名的本地职业队员。入场完毕后,看着一个个活泼可爱的小女孩们觉得好像少了什么,再仔细一看,原来她们几乎是清一色的白人,基本上没有老中小孩参加,在我们这个亚裔占有20%的社区里,这的确令人感到奇怪,这些老中小孩都上哪里去了?
最近有报道在华裔集中的地方流行“中国妈妈”(Chinese Mom)一词,大意是她们喜欢一哄而上,互相攀比,总喜欢自己的孩子出人头地,自己好脸上有光。这些妈妈在孩子小时就经常强迫他们做这做那,也不考虑小孩的兴趣爱好,总认为小孩小,不懂事,而自己的决定是为了他们好,等他们长大后他们就会理解当时父母的一片苦心。她们当中不乏在她们小时被家长老师强迫做这做那的,因此她们这样做也是一种好了伤疤忘了疼的现象。
这些妈妈基本上把中国的那一套原封不动地搬到美国。她们还要去学校闹,要老师多布置作业,增加学习难度,搞得其他非亚裔家长抱怨学校功课太多,太难,剥夺了孩子的玩和自由探索世界的时间,有的家长为了避开亚裔,特意搬到白人居多的郊区去。从这可以知道他们除了做作业外,剩下的时间不是在家补习开小灶就是练习钢琴,这样下去他们哪有时间去参加户外活动?更不用说参加集体的球类活动了。他们就是有时间也不去参加集体运动,而是选择单项的,比如乒乓球,网球,游泳等,这样很难培养出团队的意识,更谈不上领导才能,将来也只是独来独往的特殊人才。
中国的教育制度基本上是以应试教育为主,从这个系统出来的人都知道能死记硬背的,搞题海战术的往往可以得高分,这种制度用于知识扫盲比较有效果,但这并不意味着毕业的学生有很高的创造力,相反这种制度是发明创造的杀手。众所周知,美国的教育是基于理解的基础上,老师通过问题和解释以及动手做项目来理解和认识事物,学生从中学到知识并且同时得到乐趣。从表面来看,他们的学习内容和项目都很简单,但喜欢继续深究的学生可以进一步了解和探索。他们可以从图书馆和网络上进一步学到许多课堂上没有的知识。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他们来说,只要兴趣来了,谁也挡不住。
对比中西的教育方式,大家不难看出被动和主动学习的差别。从发明创造的角度来说,后者成功的可能性远比前者高。这就是考分远高于其它族裔的老中拿到诺贝尔奖的并不多,在其他人的眼里,这也是不公平的,因为你花在学习上的时间比别人多,考分比别人高那是正常的,并不能说明什么问题。
美国是个资源丰富的国家,学习的机会很多,不像中国,往往是一场高考定终身。这些妈妈来到美国后为什么不好好地安置下来,融入社会,而是一定要照搬中国的那套东西呢?如果说她们作为第一代的华人,经历过一些艰苦的生活,但作为第二代根本不需要有这样的顾虑才是,这是令人费解的地方。几年前在一周刊上看到一篇有关亚裔的文章,里面说到现在的亚裔和当年的犹太人来美时差不多。那时的犹太人的小孩选择的专业都是以服务业为主,比如医生,律师等旱涝保收的行业,类似于游泳王麦克·菲尔德的选择根本是不可思议。现在的这些华人妈妈基本上还是重走犹太人的道路,给自己的孩子设计前途,而不是让他们自由自在地度过一个愉快的童年,学会如何和别人合作,培养合作以及领导才能,最终让他们自己选择他们的爱好。她们这样做的结果往往会是不愉快的,给孩子的精神上带来创伤。
总之认识到这些妈妈做法的危害性以后,希望这些妈妈给孩子多一点空间,对他们不要那么紧张,他们长大后不一定都能像李云迪,朗朗那样,也不可能人人都得到诺贝尔奖,但起码他们是幸福的,因为路是他们自己选择的,对某些人来说也是他们所爱好的。归根结底,互相攀比以及经济上的不安全感加上缺乏自信是这些问题的根源。
2009年6月11日星期四
美国高校十年间发生十大变化
DWNEWS.COM
来源:美国之音
记者: 大卫
华盛顿
Jun 11, 2009
进入公元两千年以来,美国在各方面都有了显著改变,大学教育也不例外。
《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周刊最近报导说,比起10年前,今日的美国大学至少在以下十个方面,出现显著变化。
首先是注册学生人数激增。1999年,大学生注册人数为1500万,现在是1900万。平均每年增加4%。
其次是大学学费平均每年上涨6%。越来越多的公立甚至私立大学,不得不依靠政府补助。
三,学生结构越来越多样化。在大多数大学里,男女比例为60%对40%,高达40%的学生年龄超过25岁。
新泽西州荷姆代尔郡学区委员郑琼英分析说,现在有这么多大学生的年纪超过25岁,这和美国社会的整体经济状况有关。
“10年前美国的经济非常蓬勃,许多年轻人因此先去赚钱,学习方面就耽搁了。那时候可能也有许多大学生中途辍学去就业,因为那时候有很多很好的就业机会。现在因为经济衰退,许多这样的年轻人再回校园来充实,所以这种情况就出现了。”
四,在现在的大学生当中,许多是家族里的第一代大学生;此外,外国学生和少数族裔学生比10年前更多了。
五,10年前,妇女担任大学校长的比例只有19%。但今天,以常春藤学校为例,妇女担任校长的占到将近40%。
六,就读社区学院的学生人数暴增。目前,有超过40%的学生选择就读社区学院。
原因很简单,新泽西州荷姆代尔郡学区委员郑琼英说:“第一就是学费比较负担得起,半工半读的机会也比较多,再加上入学的门槛也没那么高。就我所知,这些社区学院的学生很多都是半工半读的。”
七,过去,大部分美国大学生选择的外语课程不外是法语、西班牙语,或德语。现在,汉语、阿拉伯语和日语也成为很多人的首选。
特别是中文。新泽西州荷姆代尔郡学区委员郑琼英说:“中文现在受到很大的重视。我的孩子目前在公立学校,从7年级开始,他们就可以选修中文课。当然也可以选修其他许多语言,而且规定一修就要两年。”
八,越来越强调“学习与服务并重”。各大学的许多课程秉持义工精神,将课程直接设在需要服务的社区乃至国外。例如,校方鼓励选读医学科目的大学生在诊所或医院担任义工,选读艺术教育的学生到公立中小学去义务辅导,选读环境科学的学生协助商家减少碳排放。
九,上网搜寻资料几乎已取代图书馆。此外,每一门课程都有自己的专属网页,学生们甚至可以在网页上和同学、甚至和教授交换意见。但是另一方面,校方为了防范学生从网路上剽窃,因此也给教授们提供防剽窃的电脑软件。一旦被发现剽窃,学生就只有退学一途。
十,越来越多大学生四年还毕不了业。相反,那些五年、六年、甚至七年才毕业的大学生,越来越多。
但与此同时,不到四年就提前毕业的大学生也不在少数。新泽西州荷姆代尔郡学区委员郑琼英说,这是因为现在有许多高中提供大学先修课程,提前学了这些课程的高中生就有可能缩短在大学就读的时间。所以,在很多大学生延后毕业的同时,也有越来越多的孩子提前毕业。
DWNEWS.COM
来源:美国之音
记者: 大卫
华盛顿
Jun 11, 2009
进入公元两千年以来,美国在各方面都有了显著改变,大学教育也不例外。
《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周刊最近报导说,比起10年前,今日的美国大学至少在以下十个方面,出现显著变化。
首先是注册学生人数激增。1999年,大学生注册人数为1500万,现在是1900万。平均每年增加4%。
其次是大学学费平均每年上涨6%。越来越多的公立甚至私立大学,不得不依靠政府补助。
三,学生结构越来越多样化。在大多数大学里,男女比例为60%对40%,高达40%的学生年龄超过25岁。
新泽西州荷姆代尔郡学区委员郑琼英分析说,现在有这么多大学生的年纪超过25岁,这和美国社会的整体经济状况有关。
“10年前美国的经济非常蓬勃,许多年轻人因此先去赚钱,学习方面就耽搁了。那时候可能也有许多大学生中途辍学去就业,因为那时候有很多很好的就业机会。现在因为经济衰退,许多这样的年轻人再回校园来充实,所以这种情况就出现了。”
四,在现在的大学生当中,许多是家族里的第一代大学生;此外,外国学生和少数族裔学生比10年前更多了。
五,10年前,妇女担任大学校长的比例只有19%。但今天,以常春藤学校为例,妇女担任校长的占到将近40%。
六,就读社区学院的学生人数暴增。目前,有超过40%的学生选择就读社区学院。
原因很简单,新泽西州荷姆代尔郡学区委员郑琼英说:“第一就是学费比较负担得起,半工半读的机会也比较多,再加上入学的门槛也没那么高。就我所知,这些社区学院的学生很多都是半工半读的。”
七,过去,大部分美国大学生选择的外语课程不外是法语、西班牙语,或德语。现在,汉语、阿拉伯语和日语也成为很多人的首选。
特别是中文。新泽西州荷姆代尔郡学区委员郑琼英说:“中文现在受到很大的重视。我的孩子目前在公立学校,从7年级开始,他们就可以选修中文课。当然也可以选修其他许多语言,而且规定一修就要两年。”
八,越来越强调“学习与服务并重”。各大学的许多课程秉持义工精神,将课程直接设在需要服务的社区乃至国外。例如,校方鼓励选读医学科目的大学生在诊所或医院担任义工,选读艺术教育的学生到公立中小学去义务辅导,选读环境科学的学生协助商家减少碳排放。
九,上网搜寻资料几乎已取代图书馆。此外,每一门课程都有自己的专属网页,学生们甚至可以在网页上和同学、甚至和教授交换意见。但是另一方面,校方为了防范学生从网路上剽窃,因此也给教授们提供防剽窃的电脑软件。一旦被发现剽窃,学生就只有退学一途。
十,越来越多大学生四年还毕不了业。相反,那些五年、六年、甚至七年才毕业的大学生,越来越多。
但与此同时,不到四年就提前毕业的大学生也不在少数。新泽西州荷姆代尔郡学区委员郑琼英说,这是因为现在有许多高中提供大学先修课程,提前学了这些课程的高中生就有可能缩短在大学就读的时间。所以,在很多大学生延后毕业的同时,也有越来越多的孩子提前毕业。
2009年6月9日星期二
美国高中生辍学率逐年攀升
DWNEWS.COM
来源:美国之音
记者: 大卫
华盛顿
Jun 9, 2009
2007年,美国有将近620万名16岁至24岁的高中生辍学,相当于全美这个年龄段人口的16%。这种现象促使美国教育部最近公布了一份报告,称这种现象为“持续不断的高中生辍学危机”。
研究人员发现,这些高中辍学生以男性和不论男女的非洲裔及拉美裔比例最高。东北大学“劳动力市场研究中心”的研究也发现,2007年,每5名16岁到24岁的男性中,就有将近一人辍学。包括新移民在内,2007年每10名拉美裔高中生就有近3人辍学;每5名非洲裔高中生中有超过1个人辍学。
与此同时,白人高中生的辍学率也达到12.2%。就地区而言,2007年,加州的高中生辍学人数居各州之冠,达71万人。乔治亚州则辍学率最高,达22.1%。
依据美国政府历来对公共教育的承诺:无论你来自何方,出身如何,都必须在学习的道路上不断前行,直到毕业。美国前总统布什更在上台之初,提出“不让一个孩子落后”的教育政策,但将近10年下来,这个政策似乎收效甚微。
新泽西州荷姆代尔郡学区委员郑琼英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因为这项政策而被挪用的经费,实际上危害到一般正常的教育和对资优生的培育:“几年下来我们可以肯定,这项计划对低学习力的孩子是有帮助的,可是也因为那时在如火如荼地实施这个政策,很多学校和学区为了配合这个政策,挪用了很多正常的教学经费,把经费挪给特殊需要或学习力差的孩子身上。很多事常有正面和反面的,正面是对这些孩子有帮助,反面来说,对一般的孩子或资优的孩子,就相对减少了他们的权利。”
纽约时报说,美国高中生辍学人数日益增多,已达到将近30%,大大超乎人们的想象。究竟这是教育出了问题?还是人们的观念发生了改变?
一项对467名年龄在16岁到25岁之间高中辍学生进行的调查发现,他们大多并非成绩糟糕的学生或调皮捣蛋分子。尽管三分之一的被调查者认为自己学业上失败,但他们中超过60%的人在离校时各科平均成绩都保持在C以上,也就是在平均水平以上。近一半的人说,他们选择辍学,是因为对学校生活感到厌倦,觉得课堂上所学内容与自己的生活毫不相干。
一名辍学生说:“老师只不过是照本宣科而已,他们根本不在乎你是否听得进去。”
另一名辍学生说:“当时没有什么人能让我继续心甘情愿地留在校园里。”
还有辍学生抱怨说:“在课堂上其实学不到什么东西,他们让你在学校里学这学那,而这些知识在你日后生活中根本就派不上用场。”
调查报告作者之一的约翰.兰德说:“这些中途辍学的孩子在接受调查时显得既有口才又有能力,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他们原本希望自己日后能够成为医生、护士、工程师或宇航员,但由于整天面对毫无灵感、毫无吸引力且时常混乱无序的学习环境,他们最终选择辍学。”
新泽西州荷姆代尔郡学区委员郑琼英表示,由这些研究报告来看,改善学习环境,加强师资培育,鼓励家庭配合,可能才是降低高中生辍学率的根本解决之道。
DWNEWS.COM
来源:美国之音
记者: 大卫
华盛顿
Jun 9, 2009
2007年,美国有将近620万名16岁至24岁的高中生辍学,相当于全美这个年龄段人口的16%。这种现象促使美国教育部最近公布了一份报告,称这种现象为“持续不断的高中生辍学危机”。
研究人员发现,这些高中辍学生以男性和不论男女的非洲裔及拉美裔比例最高。东北大学“劳动力市场研究中心”的研究也发现,2007年,每5名16岁到24岁的男性中,就有将近一人辍学。包括新移民在内,2007年每10名拉美裔高中生就有近3人辍学;每5名非洲裔高中生中有超过1个人辍学。
与此同时,白人高中生的辍学率也达到12.2%。就地区而言,2007年,加州的高中生辍学人数居各州之冠,达71万人。乔治亚州则辍学率最高,达22.1%。
依据美国政府历来对公共教育的承诺:无论你来自何方,出身如何,都必须在学习的道路上不断前行,直到毕业。美国前总统布什更在上台之初,提出“不让一个孩子落后”的教育政策,但将近10年下来,这个政策似乎收效甚微。
新泽西州荷姆代尔郡学区委员郑琼英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因为这项政策而被挪用的经费,实际上危害到一般正常的教育和对资优生的培育:“几年下来我们可以肯定,这项计划对低学习力的孩子是有帮助的,可是也因为那时在如火如荼地实施这个政策,很多学校和学区为了配合这个政策,挪用了很多正常的教学经费,把经费挪给特殊需要或学习力差的孩子身上。很多事常有正面和反面的,正面是对这些孩子有帮助,反面来说,对一般的孩子或资优的孩子,就相对减少了他们的权利。”
纽约时报说,美国高中生辍学人数日益增多,已达到将近30%,大大超乎人们的想象。究竟这是教育出了问题?还是人们的观念发生了改变?
一项对467名年龄在16岁到25岁之间高中辍学生进行的调查发现,他们大多并非成绩糟糕的学生或调皮捣蛋分子。尽管三分之一的被调查者认为自己学业上失败,但他们中超过60%的人在离校时各科平均成绩都保持在C以上,也就是在平均水平以上。近一半的人说,他们选择辍学,是因为对学校生活感到厌倦,觉得课堂上所学内容与自己的生活毫不相干。
一名辍学生说:“老师只不过是照本宣科而已,他们根本不在乎你是否听得进去。”
另一名辍学生说:“当时没有什么人能让我继续心甘情愿地留在校园里。”
还有辍学生抱怨说:“在课堂上其实学不到什么东西,他们让你在学校里学这学那,而这些知识在你日后生活中根本就派不上用场。”
调查报告作者之一的约翰.兰德说:“这些中途辍学的孩子在接受调查时显得既有口才又有能力,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他们原本希望自己日后能够成为医生、护士、工程师或宇航员,但由于整天面对毫无灵感、毫无吸引力且时常混乱无序的学习环境,他们最终选择辍学。”
新泽西州荷姆代尔郡学区委员郑琼英表示,由这些研究报告来看,改善学习环境,加强师资培育,鼓励家庭配合,可能才是降低高中生辍学率的根本解决之道。
订阅:
博文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