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 涣·
每个人的一生都有一个只属于他自己的使命。——维克多·弗兰克尔
我从小到大一直很顺利。一向是刻苦用功的好学生,从来没有被学业难倒过。上了好大学。找到了好工作。
但找到了好工作的那一年却也正是我找不到了人生方向的那一年。我心想事成,却并不感到兴奋。
我有生以来第一次问起这样的问题:我每天努力从事的这份事业是不是我自己真想要做的?我开始怀疑以往这一切奋斗的意义何在。一只越飞越高的风筝突然断了线。
这来的路是我自己一直愿意走的路吗?这去的路将是我喜欢走下去的路吗?
我不知道。我只知道我这样走来,是因为父母朋友都说该这样走。
我发现我一直汲汲以求的那个理想实际上从来都没有感动过我。那个理想是别人的,不是我的。
我终于鼓起了勇气来承认这个幻灭的现实。
既然是肥皂泡,何不就让它破灭?我感到前所未有的释然。
……………………………………………
你从小被告知的是你长大后“应当”树立某某理想、“应当”成为这样那样的人物。你似乎是个流水线上柔软的面团,只等别人的模具从天而降,把你捏成形状已经被指定好的月饼。
你不是柔软的面团。你是世界上独一无二形状的丑石。你不是最聪明的、最有闯劲的、最幸运的,但你是不可取代的。世界上再没有第二个人有与你完全相同的经历和情感——它们塑造了独一无二的你,也写就了独一无二的你的理想,把它藏于你心中的某个角落。
它就是你一生交响乐的低音部。假如你发现了它,并始终不渝地忠实于它,你将是这个世界上少有的快乐与智慧满溢的幸运儿之一。
但在你忙于谱写你的旋律部时,你却完全忽略了它。你甚至从未意识到过它的存在。因为你只看到这个世界是掌握在别人手里;他们占据了你所有的注意力。他们让你相信只有追逐他们放飞的美丽的肥皂泡才有饭碗、才有荣耀。你以为你的心在这一场大戏中只是个无足轻重的小角色。
……………………………………………
但你迟早有一天会发现,你费尽力气去寻找的快乐总是与你无缘。你觉得你在疲于奔命吗?你觉得人生如梦吗?你看破红尘了吗?
那只是因为任何与低音不和谐的旋律都是刺耳的。
除了只属于你的那个低音部,所有别的理想,不管是别人给你的,还是你自己想象出来的,都只是把你扭曲为病梅的努力。
病梅是没有快乐的。在这样扭曲的路上多一分执著,你的人生就多一分烦恼和不幸。
你只能去发现、不是去发明你的理想。
……………………………………………
曾有记者问一位体操名将,“如果你能再选择一次职业,你还会选体操吗?” 世界冠军的回答是非常坚决的否定。理由是“太苦了”。
我惊讶于冠军的回答。这是一位成功者的回答吗?抑或是病梅的呻吟?
做不发自本心之事而能做到极致,令人叹为观止。
做自己不喜欢的事,无异于嫁给自己不爱的人。就算你做这样的事到极致,就算你嫁的夫婿平步青云,你得到了无上的荣耀,那份荣耀给你的也只是快感,而不是快乐。
……………………………………………
一位同事有一天下班时在电梯里碰到了副总。她打招呼说:“该回家了!”副总苦笑道:“我的一天才刚刚开始。”
这位副总成功吗?
答案取决于他自己。如果他以这样的生活方式为享受,那他是成功的。反之则不然。
……………………………………………
当有人在职场中哀叹人在江湖身不由己时,我想问他,难道你不是已经远远过了有做事自主权的合法年龄了吗?
如果你想去做能“由己”的事,何不鼓起勇气去做呢?如果没有这份勇气,何不在这江湖之中找到自己那一份平安呢?
……………………………………………
从孩提时起,你就被要求听话——听别人的话。没有人关心过你自己想的是什么。在你的字典中,“乖”与“好”是不折不扣的同义词。所以你从小就习惯了把自己乖乖交在更有权力的人的手中,让他们来为你的生命掌舵。孩子被要求听命于父母师长,百姓被要求听命于上司;芝麻官唯大官之命是从,大官唯皇帝、领袖之命是从。十数亿人以有形或无形的双膝向着同一个方向下跪,搭起一座举世无双的超级金字塔。这样的奇观,连上帝看了恐怕也要甘拜下风。
可惜的是,“乖”与“诚实”却几近不折不扣的反义词。乖就是顺从权力,而顺从权力就意味着背叛你自己。
你丢失了自己,于是你只能把权力作为生活的所有意义。顺从权力时,你被别人操纵;挥霍权力时,你操纵别人,并赢来你这一场忙碌的最高报酬:快感。
别人就这样成了你生活里每一场戏的主角。
你终日忙于这样的经营,而有一天你忽然发现你找不到快乐,是吗?
经营别人只能带给你快感。经营自己带给你的才是快乐。
……………………………………………
在中国历史人物中,我最钦佩的不是岳飞,也不是李世民,而是玄奘。
在中国文学人物中,我最认同的不是关云长,也不是诸葛亮,而是贾宝玉。
不管关云长们和诸葛亮们有何等超出常人的大智大勇,主宰他们一切行为的价值观是别人给他们的。他们只是中国社会这架吞并一切的大机器中忠实的零件。贾宝玉则敢于在这架大机器中拥有自己的精神世界。
每个人都该能从那个“都说是…我只要…”的句式中领悟到点什么。
轻视自己生命、也轻视别人生命的关云长之勇,比起在众人的痴妄之中珍视自己生命价值的贾宝玉之勇,哪一个更可贵呢?
……………………………………………
美国有一句言简意赅的俗语:“做你自己(Be yourself)”。一个美国人在一生中恐怕要听到亲人、朋友和师长几百次这样的告诫。重视个人价值的美国人却也时常慑于社会大机器的淫威而忍不住要丢掉自己,而需要不断被这样提醒,足见人天然的惰性。
做你自己并不是件简单的事。蛰伏在你喧嚣变幻的旋律之下的低音如此微弱,你只有不懈努力才能捕捉得到。反过来,照别人的样子去做则要容易得多。
但你可以模仿别人的衣着,却模仿不了别人的气质。你可以从别人那里搬来知识,却搬不来价值观。
爱默生在《自强》(Self Reliance)中写道:
“每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早晚会认识到:嫉妒是愚昧,模仿是自杀;每个人只能领受属于他自己的那一份,不论是好是坏;这世界上虽然物产富饶,但是只有他在自己那块贫瘠土地上辛苦劳作而得的谷物才是他能享用的。”
From CND.org
2009年10月26日星期一
2009年10月20日星期二
美国,一个终身学习型社会
美国,一个终身学习型社会
叶宝生
在中国,走进大学课堂,满眼是青年人,年龄相差不了几岁。进入硕士生课堂,也是以年轻人为主,少数几个大龄的,也就大个十几岁。博士生年龄要大,但也到不了五、六十岁。中国古训“三十不学艺”,似乎学习是孩童和青年人的事。虽然,中国倡导终身学习,高考和硕士、博士都没有了年龄限制,但大龄读书,似乎有一种“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的窘迫。
作为从中国来的访问学者,走进美国课堂,我非常惊讶!先是参加一个教育学院本科生的开学前的短会,就是教师介绍学校的教育理念,强调学习要求,辅导专业学习计划。我产生疑问,这就是本科生吗?看面相,看体形,为数不少的显然是中年妇女,在中国都称为孩子他妈了。后来,随着听了几个研究生的课,再看,不光有中年的男子和妇女,还有可以称为老太太和老顽童似的的学生。相差很大年龄的学生们,坐在一个教室内上课,老太太学生,讨论发言,喋喋不休,说着,比划着,与年轻学生辩论;老顽童似的学生,举手发言,参加课堂的各种活动,天真得像个小孩。看不到他(她)们有一点点羞涩,一切都是那么常态!毛主席说“人要活到老,学到老”,在美国,可以换一换,“人活到老,可以上课到老”。什么是终身学习型社会,莫过于此了吧!
终身学习何以这么普通和普遍?现象背后的原因是什么?一方面,随经济的发展运行,当热门行业从业人员过剩,就有一部分人通过学习,拿到资格证书,改变工作;另一方面,像教师职业,可以通过提升学历,增加薪水,有一部分人要读研究生。这是任何一个年龄的人都有可能的。美国的教育一方面培养新生的劳动力量;另一方面也为这种情况做好了准备。首先,上大学,读研究生,没有年龄限制,只要达到入学标准,谁都可以上学。其次,进行学分制管理,时间充裕,可以尽量多修读课程,多得学分,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工作,安排自己的修读计划。修满要求的学分,就可以取得相应的文凭。再次,美国的一些大学会根据地区的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安排学生的学习。如上课时间问题,可根据实际情况安排。像Mercer大学Tift教育学院在道格拉斯校区,只有教室和几位教学管理人员,就是为当地附近学生上学方便所设。
可以看到,美国教育的开放性和灵活性,与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的适切性,为这种终身学习型社会的构建提供了保障。
叶宝生
在中国,走进大学课堂,满眼是青年人,年龄相差不了几岁。进入硕士生课堂,也是以年轻人为主,少数几个大龄的,也就大个十几岁。博士生年龄要大,但也到不了五、六十岁。中国古训“三十不学艺”,似乎学习是孩童和青年人的事。虽然,中国倡导终身学习,高考和硕士、博士都没有了年龄限制,但大龄读书,似乎有一种“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的窘迫。
作为从中国来的访问学者,走进美国课堂,我非常惊讶!先是参加一个教育学院本科生的开学前的短会,就是教师介绍学校的教育理念,强调学习要求,辅导专业学习计划。我产生疑问,这就是本科生吗?看面相,看体形,为数不少的显然是中年妇女,在中国都称为孩子他妈了。后来,随着听了几个研究生的课,再看,不光有中年的男子和妇女,还有可以称为老太太和老顽童似的的学生。相差很大年龄的学生们,坐在一个教室内上课,老太太学生,讨论发言,喋喋不休,说着,比划着,与年轻学生辩论;老顽童似的学生,举手发言,参加课堂的各种活动,天真得像个小孩。看不到他(她)们有一点点羞涩,一切都是那么常态!毛主席说“人要活到老,学到老”,在美国,可以换一换,“人活到老,可以上课到老”。什么是终身学习型社会,莫过于此了吧!
终身学习何以这么普通和普遍?现象背后的原因是什么?一方面,随经济的发展运行,当热门行业从业人员过剩,就有一部分人通过学习,拿到资格证书,改变工作;另一方面,像教师职业,可以通过提升学历,增加薪水,有一部分人要读研究生。这是任何一个年龄的人都有可能的。美国的教育一方面培养新生的劳动力量;另一方面也为这种情况做好了准备。首先,上大学,读研究生,没有年龄限制,只要达到入学标准,谁都可以上学。其次,进行学分制管理,时间充裕,可以尽量多修读课程,多得学分,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工作,安排自己的修读计划。修满要求的学分,就可以取得相应的文凭。再次,美国的一些大学会根据地区的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安排学生的学习。如上课时间问题,可根据实际情况安排。像Mercer大学Tift教育学院在道格拉斯校区,只有教室和几位教学管理人员,就是为当地附近学生上学方便所设。
可以看到,美国教育的开放性和灵活性,与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的适切性,为这种终身学习型社会的构建提供了保障。
吸烟——在美国
吸烟——在美国
叶宝生
吸烟有害健康。吸烟引发吸烟者呼吸系统疾病和心脑血管疾病,对被动吸烟者也有很大影响,烟草生产要耗费土地资源,同时吸烟也是一种安全隐患。包括中国、美国等世界上众多国家都展开了禁烟运动。作为一个有吸烟嗜好的来自中国大陆的访美学者,确实感受到美国民众对吸烟的态度和各种禁烟措施的力度。
第一,吸烟有害健康的健康理念。美国从小学生开始,就在“健康、营养和安全”课程中学习烟、酒、毒品对人体成长和发育的危害。成年人,以“营养加运动”作为健康信念,从而远离烟草。吸烟有害他人健康和污染环境,已成为一种社会公德,被大家自觉遵守。
第二,各种禁烟措施具体而有力度。美国大多数州颁布有禁烟法令,严厉程度不近相同,但都强调不准售烟给不满18岁的青少年,售烟摊位或柜台不得置于明显位置,烟盒上要有至少三分之一面积用于吸烟有害宣传。学校,不管哪级哪类,都不允许出售香烟。像笔者所在的乔治亚州,是可以吸烟的,但不允许在任何建筑物内吸烟,吸烟必须到远离建筑物15码距离以外。换句话说,就是吸烟也是很麻烦的事,吸烟带给吸烟者的乐趣也就很小或没有了。
第三,吸烟代价高。在国内,常常以“吸烟没穷,不吸烟也没富”作为自己花钱买烟的借口。美国禁烟的一项措施就是烟草涨价!比这更甚的是保险。买人寿保险,要问你烟不吸烟,吸烟则保险费翻倍;买健康保险,也要问是否吸烟,吸烟保险费也要涨三分之一。隐瞒吸烟史,是可以检查出来的,则保险公司是拒付保险金的。因此,吸烟,不光是烟草本身的价钱,还有保险的多付出的价钱。
另外,吸烟在国内还有交际功能。见面递上一根烟,往往是办事或谈话的序曲。中国拜访亲戚、朋友,讲究烟、酒、茶、糖,虽然是旧传统了,但还可以看出烟的交际作用。难怪从国内出来时爱人提议“给美国朋友带两条好烟!”。
在中国,集中了世界30%的烟民,吸烟对国民体质的危害同样很大,甚至更大。但我们在提倡戒烟,还没有严厉的措施禁烟。在健康教育方面,烟草的危害还没有同儿童身体的生长发育和健康的生活方式紧密联系。看来,美国在禁烟方面,多管齐下,确实力度大。
叶宝生
吸烟有害健康。吸烟引发吸烟者呼吸系统疾病和心脑血管疾病,对被动吸烟者也有很大影响,烟草生产要耗费土地资源,同时吸烟也是一种安全隐患。包括中国、美国等世界上众多国家都展开了禁烟运动。作为一个有吸烟嗜好的来自中国大陆的访美学者,确实感受到美国民众对吸烟的态度和各种禁烟措施的力度。
第一,吸烟有害健康的健康理念。美国从小学生开始,就在“健康、营养和安全”课程中学习烟、酒、毒品对人体成长和发育的危害。成年人,以“营养加运动”作为健康信念,从而远离烟草。吸烟有害他人健康和污染环境,已成为一种社会公德,被大家自觉遵守。
第二,各种禁烟措施具体而有力度。美国大多数州颁布有禁烟法令,严厉程度不近相同,但都强调不准售烟给不满18岁的青少年,售烟摊位或柜台不得置于明显位置,烟盒上要有至少三分之一面积用于吸烟有害宣传。学校,不管哪级哪类,都不允许出售香烟。像笔者所在的乔治亚州,是可以吸烟的,但不允许在任何建筑物内吸烟,吸烟必须到远离建筑物15码距离以外。换句话说,就是吸烟也是很麻烦的事,吸烟带给吸烟者的乐趣也就很小或没有了。
第三,吸烟代价高。在国内,常常以“吸烟没穷,不吸烟也没富”作为自己花钱买烟的借口。美国禁烟的一项措施就是烟草涨价!比这更甚的是保险。买人寿保险,要问你烟不吸烟,吸烟则保险费翻倍;买健康保险,也要问是否吸烟,吸烟保险费也要涨三分之一。隐瞒吸烟史,是可以检查出来的,则保险公司是拒付保险金的。因此,吸烟,不光是烟草本身的价钱,还有保险的多付出的价钱。
另外,吸烟在国内还有交际功能。见面递上一根烟,往往是办事或谈话的序曲。中国拜访亲戚、朋友,讲究烟、酒、茶、糖,虽然是旧传统了,但还可以看出烟的交际作用。难怪从国内出来时爱人提议“给美国朋友带两条好烟!”。
在中国,集中了世界30%的烟民,吸烟对国民体质的危害同样很大,甚至更大。但我们在提倡戒烟,还没有严厉的措施禁烟。在健康教育方面,烟草的危害还没有同儿童身体的生长发育和健康的生活方式紧密联系。看来,美国在禁烟方面,多管齐下,确实力度大。
谁在建设美国?
谁在建设美国?
叶宝生
中国人,黄皮肤、黑眼睛、黑头发;俄罗斯人,白皮肤、深眼窝、黄头发;非洲人,黑皮肤、厚嘴唇、卷头发……等等。每个民族或人种,都有自己共同的主流特征。
但是,到了美国,你找不到美国人的主流特征了!美国黑人,又有美洲黑人和非洲黑人的区分;美国白人,既有英国式的,也有东欧式的。还有挺多很难按大类区分。皮肤颜色,有黑褐棕,抑或黄红白;鼻子,有高矮,有尖钝,鼻托有宽窄;头发形态,有长短,有直曲;头发颜色,有黑有白,有棕有褐,有黄有红。还有头型,注意不是发型,我们说的前额突出,后脑突出的头型。形容一下吧,有冬瓜、西瓜式的,有茄子、鸭梨型,等等。再看体形,真有胖大魁梧的,也有娇小玲珑的。膀瘦都有,在国内见过胖子,真没见过这么胖的,腰围肯定超过身高。归纳一下吧,美国人什么样?说不清楚?美国人就这样,这就是一个移民国家的特征。是不是美国人,是看其是否拥有美国国籍。因此只有法律意义上的美国人!因此也才有中国美国人、非洲美国人、墨西哥美国人……等等区分。身处美国,才强烈感受到其移民国家特点。就像一份华文报纸所说,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美国人,只有先来后到的区别。
美国,作为一个移民国家,汇聚了世界各色不同种族、不同民族、不同宗教信仰、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才。中国,也同样有一大批优秀人才,在美国工作。有些已经成为美国社会和美国经济、科技建设的中坚分子。在同朋友的交谈中,还了解到美国大学的理工科教授,十之七、八非美国本土教育产生的,是中国人、印度人等。中国的顶尖学府——清华大学、北京大学,被戏称为留美预备班。作为中国人,我们很清楚,清华大学、北京大学,聚集了中国顶尖的高中生,是我们国家的精英。但有为数众多的人,来到了美国。在美国访学,旁听科学教育研究生的课。这些学生对一些基本的科学知识和基本的科学方法都很困难,因此产生了很大困惑:这是将来的科学教师吗?在美国的报纸上也看到,美国高中缺乏数学教师和科学教师。美国的社会文化在建设,美国的经济科技也在建设。建设人才来源于哪?或者说,谁在建设美国?
美国,产生了第一位非洲裔总统——奥巴马。美国以其发达的经济,吸引了世界上众多国家的优秀人才,先求学,后工作,成为源源不断的新生建设力量。中国坚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以自己的力量建设自己的祖国,这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试想,当美国经济衰退对世界优秀人才吸引力减弱时,美国怎么办?这是我初到美国的粗浅感受,完全可能是片面的。
叶宝生
中国人,黄皮肤、黑眼睛、黑头发;俄罗斯人,白皮肤、深眼窝、黄头发;非洲人,黑皮肤、厚嘴唇、卷头发……等等。每个民族或人种,都有自己共同的主流特征。
但是,到了美国,你找不到美国人的主流特征了!美国黑人,又有美洲黑人和非洲黑人的区分;美国白人,既有英国式的,也有东欧式的。还有挺多很难按大类区分。皮肤颜色,有黑褐棕,抑或黄红白;鼻子,有高矮,有尖钝,鼻托有宽窄;头发形态,有长短,有直曲;头发颜色,有黑有白,有棕有褐,有黄有红。还有头型,注意不是发型,我们说的前额突出,后脑突出的头型。形容一下吧,有冬瓜、西瓜式的,有茄子、鸭梨型,等等。再看体形,真有胖大魁梧的,也有娇小玲珑的。膀瘦都有,在国内见过胖子,真没见过这么胖的,腰围肯定超过身高。归纳一下吧,美国人什么样?说不清楚?美国人就这样,这就是一个移民国家的特征。是不是美国人,是看其是否拥有美国国籍。因此只有法律意义上的美国人!因此也才有中国美国人、非洲美国人、墨西哥美国人……等等区分。身处美国,才强烈感受到其移民国家特点。就像一份华文报纸所说,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美国人,只有先来后到的区别。
美国,作为一个移民国家,汇聚了世界各色不同种族、不同民族、不同宗教信仰、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才。中国,也同样有一大批优秀人才,在美国工作。有些已经成为美国社会和美国经济、科技建设的中坚分子。在同朋友的交谈中,还了解到美国大学的理工科教授,十之七、八非美国本土教育产生的,是中国人、印度人等。中国的顶尖学府——清华大学、北京大学,被戏称为留美预备班。作为中国人,我们很清楚,清华大学、北京大学,聚集了中国顶尖的高中生,是我们国家的精英。但有为数众多的人,来到了美国。在美国访学,旁听科学教育研究生的课。这些学生对一些基本的科学知识和基本的科学方法都很困难,因此产生了很大困惑:这是将来的科学教师吗?在美国的报纸上也看到,美国高中缺乏数学教师和科学教师。美国的社会文化在建设,美国的经济科技也在建设。建设人才来源于哪?或者说,谁在建设美国?
美国,产生了第一位非洲裔总统——奥巴马。美国以其发达的经济,吸引了世界上众多国家的优秀人才,先求学,后工作,成为源源不断的新生建设力量。中国坚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以自己的力量建设自己的祖国,这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试想,当美国经济衰退对世界优秀人才吸引力减弱时,美国怎么办?这是我初到美国的粗浅感受,完全可能是片面的。
美国,一个浪费型社会
美国,一个浪费型社会
叶宝生
初次踏上美国土地,对其各种生活设施的完备和环境的美化,有着真切的感受。随之也发现各种浪费现象比比皆是。
八月份,在美国南方,天气是很热的,不管是商店里、公寓内,还是办公室、教室,甚至楼道内,都出奇的凉。与美国朋友聊天得知,冷气(是国内一般称之为中央空调的)都24小时开着。到了秋天,天气已经变凉了,已经需要穿外套了,但美国的室内仍然温度很低。会议室内有人披上毛披肩,有人穿着西服或者厚衣服,但就是不把冷气的温度调高。在中国,办公室温度不能低于26摄氏度,家庭空调也是在感觉热才开,很少有24小时总开着的。须知空调制冷需要电能,而电能是要利用煤、石油、天然气等自然资源转化而成的。这种超自然需求的使用,显然是浪费。
由于时差的关系吧,有时候产生错觉。开始感觉所在的亚特兰大,总是晚上下雨,天一亮就停。好像在夜晚,雨把花、草、树木冲刷一新,白天又停了,既干净也不影响出行。等到一天早晨起来稍早,去散步,才发现,草丛中有喷水装置,齐刷刷转着圈在喷水,水柱喷得高,距离远。在看看下水道处,如注的水流哗哗涌入。洗衣服,用水。用洗衣机,尤其是全自动洗衣机最废水。在美国,似乎洗衣服就是得用洗衣机,还就是完全自动的,这样才是正常的。你在中国的社区宣传栏,在北京的很多公共汽车站公益广告栏,都可以看到节约用水宣传,包括节约用水计划、节约用水小窍门等等。水在自然界中是循环的。但生活用水,也包括很多工业用水,都是通过水厂加工、净化或处理的,这个过程是要耗费能源的。
随计算机技术发展,办公实现自动化。印刷,告别了铅与火,迎来了光与电。复印纸是我们办公的一种基本耗材。在美国,经常可以看到,写了几个字的复印纸,撕掉,随手扔进垃圾桶。一次会议结束,整摞的复印资料扔进垃圾桶。在他们眼里,可能是太正常的事情了:工作结束,没用的材料、纸张,要收拾打扫,收拾打扫完毕要扔掉。在国内,正式材料,一定要用全新复印纸的,但一些草稿性的打印材料,经常用复印纸的背面打印,可以传看、阅读就可以,节省复印纸。须知,纸张制作,要耗费大量木材,而木材的再生要较长周期的。
美国是汽车大国,同时也是用油大国。美国很多东西比中国的要贵,但汽油同级别相比,比中国要便宜,甚至便宜得比较多。很多西方国家担心中国发展导致石油用量增加而影响世界石油使用。他们应该看看,美国满街跑的汽车对石油的耗费!我一直认为,中国饮食,尤其是宴席,浪费太严重。也一直对英国、日本等国家对食品的珍惜与节俭表示赞赏。但对美国人食品浪费感到吃惊。
我感到,与美国经济发达相对应的是美国的浪费。美国堪称一个浪费型社会!想起我国倡导建设节约型社会,在美国有了新的感触。美国和中国,都是资源大国,但美国三亿人口,中国十三亿人口,因此中国又是人均资源小国,考虑到可持续发展,我们必须勤俭节约。需要强调,不管是中国、美国,还是别的国家,为了世界的可持续发展,我们都必须珍惜地球资源。
叶宝生
初次踏上美国土地,对其各种生活设施的完备和环境的美化,有着真切的感受。随之也发现各种浪费现象比比皆是。
八月份,在美国南方,天气是很热的,不管是商店里、公寓内,还是办公室、教室,甚至楼道内,都出奇的凉。与美国朋友聊天得知,冷气(是国内一般称之为中央空调的)都24小时开着。到了秋天,天气已经变凉了,已经需要穿外套了,但美国的室内仍然温度很低。会议室内有人披上毛披肩,有人穿着西服或者厚衣服,但就是不把冷气的温度调高。在中国,办公室温度不能低于26摄氏度,家庭空调也是在感觉热才开,很少有24小时总开着的。须知空调制冷需要电能,而电能是要利用煤、石油、天然气等自然资源转化而成的。这种超自然需求的使用,显然是浪费。
由于时差的关系吧,有时候产生错觉。开始感觉所在的亚特兰大,总是晚上下雨,天一亮就停。好像在夜晚,雨把花、草、树木冲刷一新,白天又停了,既干净也不影响出行。等到一天早晨起来稍早,去散步,才发现,草丛中有喷水装置,齐刷刷转着圈在喷水,水柱喷得高,距离远。在看看下水道处,如注的水流哗哗涌入。洗衣服,用水。用洗衣机,尤其是全自动洗衣机最废水。在美国,似乎洗衣服就是得用洗衣机,还就是完全自动的,这样才是正常的。你在中国的社区宣传栏,在北京的很多公共汽车站公益广告栏,都可以看到节约用水宣传,包括节约用水计划、节约用水小窍门等等。水在自然界中是循环的。但生活用水,也包括很多工业用水,都是通过水厂加工、净化或处理的,这个过程是要耗费能源的。
随计算机技术发展,办公实现自动化。印刷,告别了铅与火,迎来了光与电。复印纸是我们办公的一种基本耗材。在美国,经常可以看到,写了几个字的复印纸,撕掉,随手扔进垃圾桶。一次会议结束,整摞的复印资料扔进垃圾桶。在他们眼里,可能是太正常的事情了:工作结束,没用的材料、纸张,要收拾打扫,收拾打扫完毕要扔掉。在国内,正式材料,一定要用全新复印纸的,但一些草稿性的打印材料,经常用复印纸的背面打印,可以传看、阅读就可以,节省复印纸。须知,纸张制作,要耗费大量木材,而木材的再生要较长周期的。
美国是汽车大国,同时也是用油大国。美国很多东西比中国的要贵,但汽油同级别相比,比中国要便宜,甚至便宜得比较多。很多西方国家担心中国发展导致石油用量增加而影响世界石油使用。他们应该看看,美国满街跑的汽车对石油的耗费!我一直认为,中国饮食,尤其是宴席,浪费太严重。也一直对英国、日本等国家对食品的珍惜与节俭表示赞赏。但对美国人食品浪费感到吃惊。
我感到,与美国经济发达相对应的是美国的浪费。美国堪称一个浪费型社会!想起我国倡导建设节约型社会,在美国有了新的感触。美国和中国,都是资源大国,但美国三亿人口,中国十三亿人口,因此中国又是人均资源小国,考虑到可持续发展,我们必须勤俭节约。需要强调,不管是中国、美国,还是别的国家,为了世界的可持续发展,我们都必须珍惜地球资源。
美国人,北京出租司机式的生活
美国人,北京出租司机式的生活
叶宝生
一次,在北京乘坐出租车,与出租司机聊天。对于像我们这样要按时上班,准点下班的上班的人,很羡慕出租司机工作的自由:出车、收车,或早、或晚,全自己定啊。没想到司机却叹口气:“您哪知道我们的辛苦,睁开眼就先欠公司200块钱份钱,挣够200才是自己的”。“份钱”,源于老北京拉洋车的。到车行租一辆人力两轮车,每月要给车行一份钱,就简称为“份钱”。
美国,是一个保险制的国家。保险,本质上讲是大家将钱放到一起,谁遇事情时可以得到帮助的自我救助形式或制度。在美国,生老病死、住房出行,都必须买保险,而且是不能中断的。医疗保险、人寿保险、养老保险,开车有车险,买房有房屋保险,等等等等。我在美国的一个朋友告诉我,一家四口,各种保险费用一年需一万多美元。那你必须得去工作!因为你先欠着钱呢。我刚到美国,办事情,发现接待我的老太太,脸保养得似凝脂,深深的皱纹像用小刀在奶油上轻轻刻出来的,但颈部、肘部皮肤下垂,随着动作晃动。很疑惑,老太太得多大年纪呀?决不是五、六十!七十?……不敢往下猜了。中国人可以问:“您高寿了?”美国人是忌讳问年龄的。不明白美国的退休制度。后来打听得知,美国的退休很有弹性。如果你愿意工作,身体状况允许你工作,也有部门聘用你,则你就可以工作下去。这一方面可解释为充分发挥人的潜力;另一方面也有一个隐含的内容:就是工作部门要为职工买一些保险的,如果退休,则所有保险都要自己负担,且退休金比工资要少得多。难怪偌大年龄也得去工作。
还有一个因素,就是美国人的消费观念就是超前消费。贷款,先花钱享受,再挣钱还帐,反正明天更美好。特别是信用卡的普及,由于其可以透支,更使超前消费遍及各个角落。在经济形势一片大好的情况下确实没有问题可言。就像北京的出租汽车司机在生意好的情况下不会担心“份钱”的,但当生意不好的时候,“份钱”就是压力了。在美国,看报纸,会发现很多广告是“银行回收屋拍卖!”或“银行回收屋出售”。什么是“回收屋”?贷款买房,往往是用房子本身做抵押的,无力还贷,则房屋被银行收走。银行不是存房子的地方,它还得把房子卖出去。一位美国朋友讲,今天是经济危机,明天就是信用危机。为什么?信用卡透支后还不上了。
还是毛主席他老人家说得好“量体裁衣,看菜吃饭”。谨慎点说,小心撑得万年船。豪迈点说,要做到可持续发展。
叶宝生
一次,在北京乘坐出租车,与出租司机聊天。对于像我们这样要按时上班,准点下班的上班的人,很羡慕出租司机工作的自由:出车、收车,或早、或晚,全自己定啊。没想到司机却叹口气:“您哪知道我们的辛苦,睁开眼就先欠公司200块钱份钱,挣够200才是自己的”。“份钱”,源于老北京拉洋车的。到车行租一辆人力两轮车,每月要给车行一份钱,就简称为“份钱”。
美国,是一个保险制的国家。保险,本质上讲是大家将钱放到一起,谁遇事情时可以得到帮助的自我救助形式或制度。在美国,生老病死、住房出行,都必须买保险,而且是不能中断的。医疗保险、人寿保险、养老保险,开车有车险,买房有房屋保险,等等等等。我在美国的一个朋友告诉我,一家四口,各种保险费用一年需一万多美元。那你必须得去工作!因为你先欠着钱呢。我刚到美国,办事情,发现接待我的老太太,脸保养得似凝脂,深深的皱纹像用小刀在奶油上轻轻刻出来的,但颈部、肘部皮肤下垂,随着动作晃动。很疑惑,老太太得多大年纪呀?决不是五、六十!七十?……不敢往下猜了。中国人可以问:“您高寿了?”美国人是忌讳问年龄的。不明白美国的退休制度。后来打听得知,美国的退休很有弹性。如果你愿意工作,身体状况允许你工作,也有部门聘用你,则你就可以工作下去。这一方面可解释为充分发挥人的潜力;另一方面也有一个隐含的内容:就是工作部门要为职工买一些保险的,如果退休,则所有保险都要自己负担,且退休金比工资要少得多。难怪偌大年龄也得去工作。
还有一个因素,就是美国人的消费观念就是超前消费。贷款,先花钱享受,再挣钱还帐,反正明天更美好。特别是信用卡的普及,由于其可以透支,更使超前消费遍及各个角落。在经济形势一片大好的情况下确实没有问题可言。就像北京的出租汽车司机在生意好的情况下不会担心“份钱”的,但当生意不好的时候,“份钱”就是压力了。在美国,看报纸,会发现很多广告是“银行回收屋拍卖!”或“银行回收屋出售”。什么是“回收屋”?贷款买房,往往是用房子本身做抵押的,无力还贷,则房屋被银行收走。银行不是存房子的地方,它还得把房子卖出去。一位美国朋友讲,今天是经济危机,明天就是信用危机。为什么?信用卡透支后还不上了。
还是毛主席他老人家说得好“量体裁衣,看菜吃饭”。谨慎点说,小心撑得万年船。豪迈点说,要做到可持续发展。
做学问还是长本领
做学问还是长本领
——有感于中美对待知识的态度
叶宝生
在美国大学听课,发现教师总在问问题,一个学生回答,又有学生有其它想法,接着说。学生们此起彼落的发表意见,举了一个又一个例子,变成讨论了。教师呢?一直在关注地听,有时候发表一些自己的见解,有时候回答一些问题,有时候做一下概括总结。一次三个小时的课结束,总感觉不知教师讲了哪些主要内容。反观中国大学课堂,教师在讲台前,滔滔不绝,口若悬河,挥汗如雨。虽然学生精神不起来,但教师是绝对敬业的。课上也举例子,但那是教师精心选择的典型地支撑其理论的例子或说是最符合其理论要求的例子。课堂上也会组织讨论,但好像不是学生自发的内在需求,而是教师寻求的某种形式的改变。仔细想来,美国课堂是一个个实际例子与理论的接触和冲突,寻求知识的应用;中国课堂是教师储备的知识源源不断地向外传递,体现的是教师的学问。这种差异,使我产生疑问:做学问还是长本领?
想起华裔美国朋友对中国大学奢华校门的痛斥:“建豪华的大门,花去纳税人那么多钱,为什么不把这些钱用在学生身上?美国大学校门,都是很简单的!”我无语。我进出过很多中国大学,由那些大门进去又出来,有时候也感叹这些大门的华丽,但基本上是熟视无睹的。打开电脑,搜索大学校门。中国大学校门确实一般都很气派,美国大学校门都难称得上叫门,一堵矮墙写上大学名字,顶多有个体现学校特征的装饰,不过是一个标志而矣,相当于一户人家的门牌号。但是我发现,中国大学校门不是现在才如此讲究。看看北京大学的校门,清华大学的牌楼,都是威严庄重。不是简单的钱的问题,也不是说中国人好面子的事,往深处想想,那是对待知识的态度问题。大学——高等学府,是做学问的地方,学问被推崇倍至,做学问的府第自然台阶得高,门脸得阔,威严得像高衙大内,因为那是“才高八斗,学富五车”的人进出的地方。这种传统却沿袭至今,又逢中国经济发展,扩增大学,于是大兴土木,拿国家的钱拼富斗阔,奢华大门到处矗立。美国大学是什么地方?也是作研究搞学问的地方,但对多数学子来说,是学习谋生本领的地方。吸引学生的不是大学建筑的气派豪华,是走出校门是否获得了更好的生存生活本领。其实中国的教育也已经大众化,更多的人已经不是“博闻强记”、“满腹经纶”为学习目的,而是确实需要有服务社会的本领,求得自己的生存空间。中国大学的教师和学生,都要关注现实的社会,教授与学习现实社会需要的本事。
中国人对待知识的态度,得改。不是不做学问,是既要做学问又要长本领,学问不求其多,但求其有用!
——有感于中美对待知识的态度
叶宝生
在美国大学听课,发现教师总在问问题,一个学生回答,又有学生有其它想法,接着说。学生们此起彼落的发表意见,举了一个又一个例子,变成讨论了。教师呢?一直在关注地听,有时候发表一些自己的见解,有时候回答一些问题,有时候做一下概括总结。一次三个小时的课结束,总感觉不知教师讲了哪些主要内容。反观中国大学课堂,教师在讲台前,滔滔不绝,口若悬河,挥汗如雨。虽然学生精神不起来,但教师是绝对敬业的。课上也举例子,但那是教师精心选择的典型地支撑其理论的例子或说是最符合其理论要求的例子。课堂上也会组织讨论,但好像不是学生自发的内在需求,而是教师寻求的某种形式的改变。仔细想来,美国课堂是一个个实际例子与理论的接触和冲突,寻求知识的应用;中国课堂是教师储备的知识源源不断地向外传递,体现的是教师的学问。这种差异,使我产生疑问:做学问还是长本领?
想起华裔美国朋友对中国大学奢华校门的痛斥:“建豪华的大门,花去纳税人那么多钱,为什么不把这些钱用在学生身上?美国大学校门,都是很简单的!”我无语。我进出过很多中国大学,由那些大门进去又出来,有时候也感叹这些大门的华丽,但基本上是熟视无睹的。打开电脑,搜索大学校门。中国大学校门确实一般都很气派,美国大学校门都难称得上叫门,一堵矮墙写上大学名字,顶多有个体现学校特征的装饰,不过是一个标志而矣,相当于一户人家的门牌号。但是我发现,中国大学校门不是现在才如此讲究。看看北京大学的校门,清华大学的牌楼,都是威严庄重。不是简单的钱的问题,也不是说中国人好面子的事,往深处想想,那是对待知识的态度问题。大学——高等学府,是做学问的地方,学问被推崇倍至,做学问的府第自然台阶得高,门脸得阔,威严得像高衙大内,因为那是“才高八斗,学富五车”的人进出的地方。这种传统却沿袭至今,又逢中国经济发展,扩增大学,于是大兴土木,拿国家的钱拼富斗阔,奢华大门到处矗立。美国大学是什么地方?也是作研究搞学问的地方,但对多数学子来说,是学习谋生本领的地方。吸引学生的不是大学建筑的气派豪华,是走出校门是否获得了更好的生存生活本领。其实中国的教育也已经大众化,更多的人已经不是“博闻强记”、“满腹经纶”为学习目的,而是确实需要有服务社会的本领,求得自己的生存空间。中国大学的教师和学生,都要关注现实的社会,教授与学习现实社会需要的本事。
中国人对待知识的态度,得改。不是不做学问,是既要做学问又要长本领,学问不求其多,但求其有用!
2009年10月13日星期二
未来十年的中国科技图景
未来十年的中国科技图景
方舟子
《经济观察报》
一
中国的科研经费基本上由国家提供,而且重大的科研项目大多由政府部门
先立项再由科研人员申请,政府如何资助科研项目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中国
科研的未来走向。政府部门显然也很有信心指导中国科学的发展,最面面俱到
的部署是2006年2月发布的《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
距离这个规划的完成恰好还有10年的时间。我们要展望未来10年中国的科学发
展,不妨就以这个纲要做为蓝本。
这份长达4万多字的纲要几乎涵盖了科学技术的所有领域,当前科研前沿
的问题都没有遗漏,紧跟世界科技潮流,并不具有多少中国特色。如果把其中
关于发展中医药的寥寥几句剔除掉,也可以把它当成世界科学技术发展的规划
纲要。
这份纲要把科技发展分成“重点领域及其优先主题”、“重大专项”、
“前沿技术”、“基础研究”等4个方面部署。重点领域是指在国民经济、社
会发展和国防安全中重点发展、亟待科技提供支撑的产业和行业,涉及能源等
11个领域。重大专项是指要在一定时限内完成的重大战略产品、关键共性技术
和重大工程,共有16项。前沿技术方面涵盖生物技术、信息技术、新材料技术、
先进制造技术、先进能源技术、海洋技术、激光技术、空天技术等领域的27项
前沿技术项。基础研究方面除了基础学科、交叉学科和新兴学科建设,还确定
要解决生命过程的定量研究和系统整合等8个科学前沿问题,开展人类健康与
疾病的生物学基础等10个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基础研究,部署蛋白质研究、
量子调控研究、纳米研究、发育与生殖研究等4项重大科学研究计划。
在这些规划中,最引人注目的是被称为“重中之重”的重大专项。16个重
大专项中民用的9个现在已全面启动,预计共投入6900亿元。随后发布的课题
申报指南,更让人感到这些专项手笔之大。例如“重大新药创制”科技重大专
项今年5月5日正式启动实施,“十一五”阶段(2008-2010年)已确定970项
课题,课题经费53亿元人民币,要完成30个新药临床研究,提出新药注册申请
或取得新药证书,并完成100个创新药物的临床前研究,获得临床研究批件或
提出临床研究申请。
这份纲要计划实现8个目标,这些目标非常宏伟,在各个领域都想要成
为世界一流:掌握一批事关国家竞争力的装备制造业和信息产业核心技术,制
造业和信息产业技术水平进入世界先进行列;农业科技整体实力进入世界前
列,促进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提高,有效保障国家食物安全;能源开发、节能
技术和清洁能源技术取得突破,促进能源结构优化,主要工业产品单位能耗指
标达到或接近世界先进水平;在重点行业和重点城市建立循环经济的技术发展
模式,为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提供科技支持;重大疾病防治水平
显著提高,艾滋病、肝炎等重大疾病得到遏制,新药创制和关键医疗器械研制
取得突破,具备产业发展的技术能力;国防科技基本满足现代武器装备自主研
制和信息化建设的需要,为维护国家安全提供保障;涌现出一批具有世界水平
的科学家和研究团队,在科学发展的主流方向上取得一批具有重大影响的创新
成果,信息、生物、材料和航天等领域的前沿技术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建成若
干世界一流的科研院所和大学以及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研究开发机构,形成
比较完善的中国特色国家创新体系。
二
这些目标如果能够全部实现,甚至只要部分实现,中国在10年后就会成为
在各个科研领域都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的科技强国。但是,制定雄心勃勃的规划
是一回事,能否实现则是另外一回事。中国许多科技官员的思维仍然停留在计
划经济的时代,认为科技发展是可以精确、定量地规划,按部就班地实现的。
然而,这种类似于工程建设的做法,只适用于某些技术应用项目,这些项目的
科学问题已经基本解决,也已具备了比较成熟的技术,只要有足够的经费和人
手,就基本可以得到想要的结果,其实现只是个时间问题。这份规划列举的新
中国成立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例如“两弹一星”、载人航天、杂交水稻、陆
相成油理论与应用、高性能计算机等,都属于此类。
这份规划确定的16项重大项目中的大部分,例如新一代宽带无线移动通信、
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载人航天与探月工程等,也属于这种情况,其实现是
可以预料的,有的已经部分实现。例如载人航天工程已三次成功发射载人飞船,
并实现了航天员在空间出舱按计划活动,接下来将利用载人飞船技术改装、发
射空间实验室,开展微重力科学和空间生命科学、空间天文和空间物理等方面
的科学研究。探月工程工程已经实现绕月探测,接下来,在2012年前后将实现
月球软着陆和自动巡视勘察,2017年前后实现自动采样返回。
有的项目的技术已经相当成熟,早已有了现成的产品,但是受社会因素的
干扰而阻碍了其推广。例如计划投入约200亿元的“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
科技重大专项。人类种植转基因作物已有近20年的历史。转基因技术通过在传
统作物中转入外源基因,让其具有抗虫、抗病、抗除草剂等性能,减少农药和
杀虫剂的使用,既能增加产量,也有利于保护环境。对转基因新品种的研究,
美国一枝独秀。欧洲则由于受政客和极端环保组织的打压,转基因作物被有系
统地妖魔化,公众对转基因作物的安全性问题产生了疑虑。尽管欧洲委员会曾
经认定过转基因新品种与传统育种的新品种相比并非更不安全,甚至更为安全,
但是其在欧洲的发展仍然举步维艰。在这种情况下,正是中国乘机赶上的大好
机会,在转基因品种的研发和推广方面有望进入世界先进水平的行列。但是,
欧洲反对转基因作物的声音近年来也传入了中国,更有国外极端环保组织在中
国的代言人经常在国内媒体上发布反对转基因作物的新闻,在中国公众中制造
恐慌。导致早已研发出来并完成各种安全评价程序的抗虫害转基因水稻迟迟无
法进行商业化种植。在未来的10年,中国很可能培育出更多的转基因生物新品
种,但是能否获得批准种植,则不是个科学研究问题,而是个科普问题和政治
社会问题,取决于中国公众对转基因作物能否有更理性的认识,中国政府部门
是否有在这个问题上对抗社会舆论的决心。
还有的项目则有很大的不确定性,而且限于中国现在的科技水平,能否如
期实现就很成问题。以“重大新药创制”科技重大专项为例。中国在新药研
发方面本来非常落后,与发达国家的水平相差极大。60年来中国自主研究的新
药获得国际承认的寥寥无几,经常在国内媒体上被提及的只有青蒿素一种。但
是这个“重大新药创制”专项给每个新药研究课题的经费不超过500万元,却要
在短短的两年时间完成30个新药临床研究,这无异于试图实现科技大跃进。即
使在新药创制最为发达的美国,也不太可能实现这个目标。在美国,一种新药
从开始研发到获得批准,平均需要8.5年,花费数亿美元。
不过申请到这个重大专项的科研人员是不会担心在明年交不了差的。他们
想必不至于相信在短短的两年内就能奇迹般地发现、验证这么多的新药。他们
大概会以这几种方法交差:把模仿国外药物的仿制药当成新药向药监局申报;
不遵循新药验证的规范程序,缩短研制时间;用中成药申报;把已有的药物稍
做改变,包装成新药申报。这是历年来的常规做法,不然中国哪来那么多“新
药”?
这样的“新药”当然只能在国内自己用,无法获得国际认可,成了中国人
自己使用的中国特色的药。一个药物如果被证明了真正有效,是会很快传遍世
界各国的。药物的疗效没有国界。一种只在一个国家使用的药物,其真实疗效
如何总是令人起疑。规划的制定者很清楚这一点,所以还希望能走向世界,
“重大新药创制”科技重大专项还要求在十一五期间“争取1-2个具有我国自
主知识产权的创新药物能够在发达国家完成或基本完成临床试验”,就是想要
让它获得发达国家的承认。新药的临床研究一般分成三期,I期临床试验时间
持续数月,II期临床试验时间持续几个月到两年,III期临床试验时间持续一
年到四年,即使试验过程一切顺利,并把各期临床试验完成后总结、申请下一
期试验所需要的时间忽略,至少也要花上两、三年的时间才有可能基本完成临
床试验。这个专项现在距离十一五结束还只剩1年,连临床试验的时间都没有了,
还好那只是“争取”,而不是强求。
现代药物的开发是大军团作战,需要众多不同领域学科的专家的通力合作:
生理学家、生物化学家和分子生物学家在细胞、分子水平上研究生理、病理和设
计药物,有机化学家合成药物,毒物学家研究药物的毒理,药理学家研究药物的
药理,计算机专家对药物进行模拟和分析,医生对药物进行临床试验和观察疗效,
统计学家统计治疗结果,等等。而新药开发的第一步,是从研究人体的生理功能
开始的:生理学家研究人体在正常状态下的各种生理功能和变化规律,生物化学
家研究生命过程中的化学变化,分子生物学家则研究参与生命过程的各种分子的
功能和相互作用。因此新药研发是建立在生物医学基础研究之上的。中国新药研
发的落后,首先体现的是基础研究的落后。
三
规划纲要对中国基础研究也进行了面面俱到的规划。但是基础研究与技术应
用、工程建设不同,它的发展更具有不确定性。在科学史上,重大的科学成果很
少是被事先规划出来的,很多重大科学发现纯属偶然。基础研究更依赖长期的积
累和循序渐进,不是靠短期的激励就能取得成效的。基础研究的发展固然离不
开经费的支持,但是基础研究成果却不是靠加大资金投入就能生产出来的,至少
还有两个因素至关重要:学术人才和学术环境。这两个因素的提升,却不是短时
间内可以做到的。
一流的学术研究需要由一流的学术人才来从事。科学研究在现在的中国已经
不是一个很吸引人的职业,难以吸引到最好的学生,这从近年来各省的高考状元
普遍选择经济、金融专业即可看出。学习科学专业的学生,最好的一部分又选择
到国外深造,之后又选择留在了国外。如果从世界科学的发展来看,这并非坏事,
这些人才也许在国外更能发挥其才能,对科学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但是对中国
本土的科学发展而言,人才流失却是一个严重的挑战。另一方面,教育腐败和浮
夸的社会风气,严重影响着国内科技人才的培养。虽然历经多年的扩招,中国获
得博士学位的人数在2008年已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但是其中大部分缺乏必要
的学术素质和学术训练。而占据学术高位的资深科研人员却未必有能力、热情或
精力真正领导科研。这就导致了这样一种局面,即使政府加大对基础研究的支持,
却难以找到胜任的人员来承担重大课题。
从国外引入人才是一个救急的办法。从“长江学者”、“百人计划”到新近
启动的“千人计划”,都以吸引留学人才回国为目标。“千人计划”更是号称以
从国外引进高层次的学者为重点,以期大幅度提升中国的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和
自主创新实力。但是,这些人才引进计划在实施中都出现了种种问题。享受这些
计划的待遇的归国人员很多并没有符合其引进要求,算不上杰出。虽然也有许多
已在国外学术界证明了自己的实力的华人学者被以这些计划的名义引进,而实际
上他们仍然全职在国外工作,到国内的活动不过相当于度假,对国内的科研并无
实质性的参与,国内院校不过是利用他们的名声来获取国家科研经费。少数高层
次人才即使真正全职回国,往往也异化成科技官员和公众人物,而不再是潜心科
研的学者。获取在国外无法得到的权力和名声,本来就是其回国的动机。这些人
的回国,很难说能对中国科学发展起到多大的正面推动作用。
中国与发达国家差距最大的,还在于科研体制的落后。现在的科研体制仍然
在沿用计划经济时代的官本位体制,学术权力掌握在行政官员手中。一批非专业
出身或已脱离专业研究的行政官员决定着重大项目的资金分配和成果评估。在这
种体制下,科研经费的发放就可能成为关系户的分钱游戏,有时到了荒谬的地步。
还以“重大新药创制”科技重大专项为例,“十一五”计划第一批课题申报指南
的发布时间为2008年8月29日,受理申报材料的截止日期为2008年9月4日;第二
批课题申报指南的发布时间为2008年9月23日,受理申报材料的截止日期为2008
年10月13日。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完成如此多的科研经费的申报,其效率之高,称
得上奇迹。这样的经费发放,显然只是在方便那些事先知道信息的关系户。难怪
获得这一项目经费支持的人,很多也是其他重大项目经费的常客,并无新药创制
的背景或经验。这样的重大项目会取得什么样的实际成果,也就可想而知。
重大科研项目究竟取得了什么成果,是否如期完成,同样由官员决定。他们
并无进行专业评估的能力,但是至少会数数,论文的数量成了评价一项科学项目
的成果的“客观”标准。从来没有一个国家像中国这样如此看重论文数量,特别
是所谓SCI(科学引文索引)收录的期刊上发表的论文的数量。即使是从国外引
进的高层次人才,也入乡随俗地宣传自己曾经在高档次期刊上发表过多少篇论文,
并保证在某个课题完成时将发表多少篇论文交差。中国国际科技论文总数已跃居
美国之后的世界第二位,在未来的10年内成为世界第一论文强国也并非不可能。
但是发表论文固然是发表科研成果的正常渠道,论文本身却不等于科研成果,论
文数量的膨胀更不等于科学成就的跃进。何况,如果考虑到在这种重数量不重质
量的学术评估体系刺激下的数据造假、抄袭和一稿多发,论文数量所代表的意义
更要大打折扣。
总之,在未来的10年,也许我们可以看到这样的一幅前景:在某些已较成熟
的技术应用和工程领域,在有足够资金保证的情况下,中国有望如期完成规划,
例如空间科学和技术方面。在其他一些更为落后的领域,难以有实质性的成果,
大量的资金投入最终收入的可能只是一些表面文章,例如新药创制项目。而基础
研究领域的前景更不容乐观,或许不过是制造出更多的论文,让一个个重大项目
变成了一串串论文数目。科学的发展有自己的规律,并不存在大跃进。中国科学
要快速发展,更迫切需要的是科技人才的培养、科研体制的改革和学术环境的改
善。这必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计划通过加大资金投入在短短的10年内让中国一
跃成为科技强国,只是一个美好的梦想。
方舟子
《经济观察报》
一
中国的科研经费基本上由国家提供,而且重大的科研项目大多由政府部门
先立项再由科研人员申请,政府如何资助科研项目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中国
科研的未来走向。政府部门显然也很有信心指导中国科学的发展,最面面俱到
的部署是2006年2月发布的《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
距离这个规划的完成恰好还有10年的时间。我们要展望未来10年中国的科学发
展,不妨就以这个纲要做为蓝本。
这份长达4万多字的纲要几乎涵盖了科学技术的所有领域,当前科研前沿
的问题都没有遗漏,紧跟世界科技潮流,并不具有多少中国特色。如果把其中
关于发展中医药的寥寥几句剔除掉,也可以把它当成世界科学技术发展的规划
纲要。
这份纲要把科技发展分成“重点领域及其优先主题”、“重大专项”、
“前沿技术”、“基础研究”等4个方面部署。重点领域是指在国民经济、社
会发展和国防安全中重点发展、亟待科技提供支撑的产业和行业,涉及能源等
11个领域。重大专项是指要在一定时限内完成的重大战略产品、关键共性技术
和重大工程,共有16项。前沿技术方面涵盖生物技术、信息技术、新材料技术、
先进制造技术、先进能源技术、海洋技术、激光技术、空天技术等领域的27项
前沿技术项。基础研究方面除了基础学科、交叉学科和新兴学科建设,还确定
要解决生命过程的定量研究和系统整合等8个科学前沿问题,开展人类健康与
疾病的生物学基础等10个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基础研究,部署蛋白质研究、
量子调控研究、纳米研究、发育与生殖研究等4项重大科学研究计划。
在这些规划中,最引人注目的是被称为“重中之重”的重大专项。16个重
大专项中民用的9个现在已全面启动,预计共投入6900亿元。随后发布的课题
申报指南,更让人感到这些专项手笔之大。例如“重大新药创制”科技重大专
项今年5月5日正式启动实施,“十一五”阶段(2008-2010年)已确定970项
课题,课题经费53亿元人民币,要完成30个新药临床研究,提出新药注册申请
或取得新药证书,并完成100个创新药物的临床前研究,获得临床研究批件或
提出临床研究申请。
这份纲要计划实现8个目标,这些目标非常宏伟,在各个领域都想要成
为世界一流:掌握一批事关国家竞争力的装备制造业和信息产业核心技术,制
造业和信息产业技术水平进入世界先进行列;农业科技整体实力进入世界前
列,促进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提高,有效保障国家食物安全;能源开发、节能
技术和清洁能源技术取得突破,促进能源结构优化,主要工业产品单位能耗指
标达到或接近世界先进水平;在重点行业和重点城市建立循环经济的技术发展
模式,为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提供科技支持;重大疾病防治水平
显著提高,艾滋病、肝炎等重大疾病得到遏制,新药创制和关键医疗器械研制
取得突破,具备产业发展的技术能力;国防科技基本满足现代武器装备自主研
制和信息化建设的需要,为维护国家安全提供保障;涌现出一批具有世界水平
的科学家和研究团队,在科学发展的主流方向上取得一批具有重大影响的创新
成果,信息、生物、材料和航天等领域的前沿技术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建成若
干世界一流的科研院所和大学以及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研究开发机构,形成
比较完善的中国特色国家创新体系。
二
这些目标如果能够全部实现,甚至只要部分实现,中国在10年后就会成为
在各个科研领域都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的科技强国。但是,制定雄心勃勃的规划
是一回事,能否实现则是另外一回事。中国许多科技官员的思维仍然停留在计
划经济的时代,认为科技发展是可以精确、定量地规划,按部就班地实现的。
然而,这种类似于工程建设的做法,只适用于某些技术应用项目,这些项目的
科学问题已经基本解决,也已具备了比较成熟的技术,只要有足够的经费和人
手,就基本可以得到想要的结果,其实现只是个时间问题。这份规划列举的新
中国成立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例如“两弹一星”、载人航天、杂交水稻、陆
相成油理论与应用、高性能计算机等,都属于此类。
这份规划确定的16项重大项目中的大部分,例如新一代宽带无线移动通信、
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载人航天与探月工程等,也属于这种情况,其实现是
可以预料的,有的已经部分实现。例如载人航天工程已三次成功发射载人飞船,
并实现了航天员在空间出舱按计划活动,接下来将利用载人飞船技术改装、发
射空间实验室,开展微重力科学和空间生命科学、空间天文和空间物理等方面
的科学研究。探月工程工程已经实现绕月探测,接下来,在2012年前后将实现
月球软着陆和自动巡视勘察,2017年前后实现自动采样返回。
有的项目的技术已经相当成熟,早已有了现成的产品,但是受社会因素的
干扰而阻碍了其推广。例如计划投入约200亿元的“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
科技重大专项。人类种植转基因作物已有近20年的历史。转基因技术通过在传
统作物中转入外源基因,让其具有抗虫、抗病、抗除草剂等性能,减少农药和
杀虫剂的使用,既能增加产量,也有利于保护环境。对转基因新品种的研究,
美国一枝独秀。欧洲则由于受政客和极端环保组织的打压,转基因作物被有系
统地妖魔化,公众对转基因作物的安全性问题产生了疑虑。尽管欧洲委员会曾
经认定过转基因新品种与传统育种的新品种相比并非更不安全,甚至更为安全,
但是其在欧洲的发展仍然举步维艰。在这种情况下,正是中国乘机赶上的大好
机会,在转基因品种的研发和推广方面有望进入世界先进水平的行列。但是,
欧洲反对转基因作物的声音近年来也传入了中国,更有国外极端环保组织在中
国的代言人经常在国内媒体上发布反对转基因作物的新闻,在中国公众中制造
恐慌。导致早已研发出来并完成各种安全评价程序的抗虫害转基因水稻迟迟无
法进行商业化种植。在未来的10年,中国很可能培育出更多的转基因生物新品
种,但是能否获得批准种植,则不是个科学研究问题,而是个科普问题和政治
社会问题,取决于中国公众对转基因作物能否有更理性的认识,中国政府部门
是否有在这个问题上对抗社会舆论的决心。
还有的项目则有很大的不确定性,而且限于中国现在的科技水平,能否如
期实现就很成问题。以“重大新药创制”科技重大专项为例。中国在新药研
发方面本来非常落后,与发达国家的水平相差极大。60年来中国自主研究的新
药获得国际承认的寥寥无几,经常在国内媒体上被提及的只有青蒿素一种。但
是这个“重大新药创制”专项给每个新药研究课题的经费不超过500万元,却要
在短短的两年时间完成30个新药临床研究,这无异于试图实现科技大跃进。即
使在新药创制最为发达的美国,也不太可能实现这个目标。在美国,一种新药
从开始研发到获得批准,平均需要8.5年,花费数亿美元。
不过申请到这个重大专项的科研人员是不会担心在明年交不了差的。他们
想必不至于相信在短短的两年内就能奇迹般地发现、验证这么多的新药。他们
大概会以这几种方法交差:把模仿国外药物的仿制药当成新药向药监局申报;
不遵循新药验证的规范程序,缩短研制时间;用中成药申报;把已有的药物稍
做改变,包装成新药申报。这是历年来的常规做法,不然中国哪来那么多“新
药”?
这样的“新药”当然只能在国内自己用,无法获得国际认可,成了中国人
自己使用的中国特色的药。一个药物如果被证明了真正有效,是会很快传遍世
界各国的。药物的疗效没有国界。一种只在一个国家使用的药物,其真实疗效
如何总是令人起疑。规划的制定者很清楚这一点,所以还希望能走向世界,
“重大新药创制”科技重大专项还要求在十一五期间“争取1-2个具有我国自
主知识产权的创新药物能够在发达国家完成或基本完成临床试验”,就是想要
让它获得发达国家的承认。新药的临床研究一般分成三期,I期临床试验时间
持续数月,II期临床试验时间持续几个月到两年,III期临床试验时间持续一
年到四年,即使试验过程一切顺利,并把各期临床试验完成后总结、申请下一
期试验所需要的时间忽略,至少也要花上两、三年的时间才有可能基本完成临
床试验。这个专项现在距离十一五结束还只剩1年,连临床试验的时间都没有了,
还好那只是“争取”,而不是强求。
现代药物的开发是大军团作战,需要众多不同领域学科的专家的通力合作:
生理学家、生物化学家和分子生物学家在细胞、分子水平上研究生理、病理和设
计药物,有机化学家合成药物,毒物学家研究药物的毒理,药理学家研究药物的
药理,计算机专家对药物进行模拟和分析,医生对药物进行临床试验和观察疗效,
统计学家统计治疗结果,等等。而新药开发的第一步,是从研究人体的生理功能
开始的:生理学家研究人体在正常状态下的各种生理功能和变化规律,生物化学
家研究生命过程中的化学变化,分子生物学家则研究参与生命过程的各种分子的
功能和相互作用。因此新药研发是建立在生物医学基础研究之上的。中国新药研
发的落后,首先体现的是基础研究的落后。
三
规划纲要对中国基础研究也进行了面面俱到的规划。但是基础研究与技术应
用、工程建设不同,它的发展更具有不确定性。在科学史上,重大的科学成果很
少是被事先规划出来的,很多重大科学发现纯属偶然。基础研究更依赖长期的积
累和循序渐进,不是靠短期的激励就能取得成效的。基础研究的发展固然离不
开经费的支持,但是基础研究成果却不是靠加大资金投入就能生产出来的,至少
还有两个因素至关重要:学术人才和学术环境。这两个因素的提升,却不是短时
间内可以做到的。
一流的学术研究需要由一流的学术人才来从事。科学研究在现在的中国已经
不是一个很吸引人的职业,难以吸引到最好的学生,这从近年来各省的高考状元
普遍选择经济、金融专业即可看出。学习科学专业的学生,最好的一部分又选择
到国外深造,之后又选择留在了国外。如果从世界科学的发展来看,这并非坏事,
这些人才也许在国外更能发挥其才能,对科学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但是对中国
本土的科学发展而言,人才流失却是一个严重的挑战。另一方面,教育腐败和浮
夸的社会风气,严重影响着国内科技人才的培养。虽然历经多年的扩招,中国获
得博士学位的人数在2008年已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但是其中大部分缺乏必要
的学术素质和学术训练。而占据学术高位的资深科研人员却未必有能力、热情或
精力真正领导科研。这就导致了这样一种局面,即使政府加大对基础研究的支持,
却难以找到胜任的人员来承担重大课题。
从国外引入人才是一个救急的办法。从“长江学者”、“百人计划”到新近
启动的“千人计划”,都以吸引留学人才回国为目标。“千人计划”更是号称以
从国外引进高层次的学者为重点,以期大幅度提升中国的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和
自主创新实力。但是,这些人才引进计划在实施中都出现了种种问题。享受这些
计划的待遇的归国人员很多并没有符合其引进要求,算不上杰出。虽然也有许多
已在国外学术界证明了自己的实力的华人学者被以这些计划的名义引进,而实际
上他们仍然全职在国外工作,到国内的活动不过相当于度假,对国内的科研并无
实质性的参与,国内院校不过是利用他们的名声来获取国家科研经费。少数高层
次人才即使真正全职回国,往往也异化成科技官员和公众人物,而不再是潜心科
研的学者。获取在国外无法得到的权力和名声,本来就是其回国的动机。这些人
的回国,很难说能对中国科学发展起到多大的正面推动作用。
中国与发达国家差距最大的,还在于科研体制的落后。现在的科研体制仍然
在沿用计划经济时代的官本位体制,学术权力掌握在行政官员手中。一批非专业
出身或已脱离专业研究的行政官员决定着重大项目的资金分配和成果评估。在这
种体制下,科研经费的发放就可能成为关系户的分钱游戏,有时到了荒谬的地步。
还以“重大新药创制”科技重大专项为例,“十一五”计划第一批课题申报指南
的发布时间为2008年8月29日,受理申报材料的截止日期为2008年9月4日;第二
批课题申报指南的发布时间为2008年9月23日,受理申报材料的截止日期为2008
年10月13日。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完成如此多的科研经费的申报,其效率之高,称
得上奇迹。这样的经费发放,显然只是在方便那些事先知道信息的关系户。难怪
获得这一项目经费支持的人,很多也是其他重大项目经费的常客,并无新药创制
的背景或经验。这样的重大项目会取得什么样的实际成果,也就可想而知。
重大科研项目究竟取得了什么成果,是否如期完成,同样由官员决定。他们
并无进行专业评估的能力,但是至少会数数,论文的数量成了评价一项科学项目
的成果的“客观”标准。从来没有一个国家像中国这样如此看重论文数量,特别
是所谓SCI(科学引文索引)收录的期刊上发表的论文的数量。即使是从国外引
进的高层次人才,也入乡随俗地宣传自己曾经在高档次期刊上发表过多少篇论文,
并保证在某个课题完成时将发表多少篇论文交差。中国国际科技论文总数已跃居
美国之后的世界第二位,在未来的10年内成为世界第一论文强国也并非不可能。
但是发表论文固然是发表科研成果的正常渠道,论文本身却不等于科研成果,论
文数量的膨胀更不等于科学成就的跃进。何况,如果考虑到在这种重数量不重质
量的学术评估体系刺激下的数据造假、抄袭和一稿多发,论文数量所代表的意义
更要大打折扣。
总之,在未来的10年,也许我们可以看到这样的一幅前景:在某些已较成熟
的技术应用和工程领域,在有足够资金保证的情况下,中国有望如期完成规划,
例如空间科学和技术方面。在其他一些更为落后的领域,难以有实质性的成果,
大量的资金投入最终收入的可能只是一些表面文章,例如新药创制项目。而基础
研究领域的前景更不容乐观,或许不过是制造出更多的论文,让一个个重大项目
变成了一串串论文数目。科学的发展有自己的规律,并不存在大跃进。中国科学
要快速发展,更迫切需要的是科技人才的培养、科研体制的改革和学术环境的改
善。这必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计划通过加大资金投入在短短的10年内让中国一
跃成为科技强国,只是一个美好的梦想。
不能获诺奖源自中国传统文化
不能获诺奖源自中国传统文化
邱波
联合早报
随着新一届诺贝尔奖的陆续公布,有关中国本土学者至今无一入选的尴尬现
实,便又成为中国媒体和网友共同展开讨论的热门话题。中国学者之所以总只能
扮演诺贝尔奖的看客角色,其原委肯定是多方面的;其中既有中国学者的开创性
存在不足的欠缺,恐怕也有诺奖评委可能存在偏见的因素。但不管怎么说,不论
是自然科学领域,还是人文科学领域,中国学者至今均未有产生足以引发世情激
荡的研究成果,则是有目共睹的。要令13亿中国人无诺奖的受挫局面发生深刻改
变,准确探询问题根源则恐怕是当务之急;而在笔者看来,低俗的好面子做派是
中国人的最大短腿。
需要强调,不论是现象层面的诺奖荣誉,还是实际层面的社会发展,其根本
推动力几乎都源自各国大学的相关表现,这也是笔者将大学表现优异与否来作为
探讨主旨的动因所在。其实,中国人好面子的行为方式不仅传承久远,而且表现
万端。多少年来,由于诸多令人啼笑皆非的好面子作为几乎层出不穷,豪华的大
学校门曾经成为议论热点的事实便是又一例证。
豪华校门只是缩影而已
尽管很多遭贬斥的大学都对网络上流传的关于自己校门的高昂造价予以了否
定,甚至还以自己校门的造价仅有几百万元的事实来标榜自己的节省意识,但人
们的质疑是,仅仅一个校门便要投资数百万元,这难道还不够铺张吗?如果将这
些钱用来解决贫困学生的学费问题,不是承担了更多的社会责任吗?甚至还有网
友贴出了美国哈佛大学的校门照片,并加了注释:“已经灰黑的红砖垛,一个黑
色的铁栅门,红砖垛上嵌了刻着校名的石头。我不能不相信,这就是哈佛大学的
大门。”
毫无疑问,国内高等教育的管理者肯定都知道当了20年哈佛校长的科南特关
于大学地位的评价,那就是:“大学的荣誉,不在它的校舍和人数,而在于它一
代一代人的质量”。
对于这样一则彰显大学精神的至理名言,国内高等教育的管理者却置若罔闻,
显然,弥漫于整个社会的好面子做派已然将这些“未来精英的塑造者”裹挟进去。
国内诸大学竞相在门脸上展开角逐固然荒谬,但这何尝不是整个社会好面子
风潮的一个缩影?且不说全国各地究竟遍布多少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单就新闻
媒体在关于某地发展成就的相关报道时,也都更倾向于展现诸多形象工程的实际
情况来看,好面子作为之所以在中国历久不衰,实际上是由上层需要与下层逐利
等多种因素共同催生的结果,虽然其中也附着了诸多文化层面的内涵。
好面子源自急功近利
正是由于文化积淀与社会现实的交互作用,从而也就使得中国人的好面子作
为对自己的创造活力构成了万劫不复的损害。情况很清楚,潜隐于好面子作为背
后的,是强烈的“显摆”心理。一所大学要靠不断涌现的杰出人才来展现自己的
实力,那需要在默默无闻的状态下进行多么漫长时间的努力啊;如果光鲜的外表
便能达至展示成就的目的(而中国的传统文化也确实习惯于以外表是否光鲜来作
为判断标准),那又何必去埋头苦干呢?
笔者曾看过中国某电视机构拍摄的关于神农架野人的专题片,尽管片长达两
百多分钟,却没有任何野人的影象。据片中介绍,摄制组曾于一天上午登上了神
农架顶,下午便撤了下来;这与英国一个摄影师为了拍摄豹子的生活习性而在非
洲草原呆了半年之久的情形,形成了多么鲜明的对照啊!
正因为任何一项伟大的创造都是艰辛求索的结果,因而,充分体现着急功近
利特点的好面子作为,也便从根本上扼杀了中国人的创造活力;虽然传承五千年
的辉煌文明,虽然建国以来的经济成就举世瞩目,但中国本土却迄今未能产生一
个诺奖获得者,这不是非常生动地印证了中国人那种急于展示成就的好面子作为
对自己创造活力所造成的严重戕害吗?!
邱波
联合早报
随着新一届诺贝尔奖的陆续公布,有关中国本土学者至今无一入选的尴尬现
实,便又成为中国媒体和网友共同展开讨论的热门话题。中国学者之所以总只能
扮演诺贝尔奖的看客角色,其原委肯定是多方面的;其中既有中国学者的开创性
存在不足的欠缺,恐怕也有诺奖评委可能存在偏见的因素。但不管怎么说,不论
是自然科学领域,还是人文科学领域,中国学者至今均未有产生足以引发世情激
荡的研究成果,则是有目共睹的。要令13亿中国人无诺奖的受挫局面发生深刻改
变,准确探询问题根源则恐怕是当务之急;而在笔者看来,低俗的好面子做派是
中国人的最大短腿。
需要强调,不论是现象层面的诺奖荣誉,还是实际层面的社会发展,其根本
推动力几乎都源自各国大学的相关表现,这也是笔者将大学表现优异与否来作为
探讨主旨的动因所在。其实,中国人好面子的行为方式不仅传承久远,而且表现
万端。多少年来,由于诸多令人啼笑皆非的好面子作为几乎层出不穷,豪华的大
学校门曾经成为议论热点的事实便是又一例证。
豪华校门只是缩影而已
尽管很多遭贬斥的大学都对网络上流传的关于自己校门的高昂造价予以了否
定,甚至还以自己校门的造价仅有几百万元的事实来标榜自己的节省意识,但人
们的质疑是,仅仅一个校门便要投资数百万元,这难道还不够铺张吗?如果将这
些钱用来解决贫困学生的学费问题,不是承担了更多的社会责任吗?甚至还有网
友贴出了美国哈佛大学的校门照片,并加了注释:“已经灰黑的红砖垛,一个黑
色的铁栅门,红砖垛上嵌了刻着校名的石头。我不能不相信,这就是哈佛大学的
大门。”
毫无疑问,国内高等教育的管理者肯定都知道当了20年哈佛校长的科南特关
于大学地位的评价,那就是:“大学的荣誉,不在它的校舍和人数,而在于它一
代一代人的质量”。
对于这样一则彰显大学精神的至理名言,国内高等教育的管理者却置若罔闻,
显然,弥漫于整个社会的好面子做派已然将这些“未来精英的塑造者”裹挟进去。
国内诸大学竞相在门脸上展开角逐固然荒谬,但这何尝不是整个社会好面子
风潮的一个缩影?且不说全国各地究竟遍布多少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单就新闻
媒体在关于某地发展成就的相关报道时,也都更倾向于展现诸多形象工程的实际
情况来看,好面子作为之所以在中国历久不衰,实际上是由上层需要与下层逐利
等多种因素共同催生的结果,虽然其中也附着了诸多文化层面的内涵。
好面子源自急功近利
正是由于文化积淀与社会现实的交互作用,从而也就使得中国人的好面子作
为对自己的创造活力构成了万劫不复的损害。情况很清楚,潜隐于好面子作为背
后的,是强烈的“显摆”心理。一所大学要靠不断涌现的杰出人才来展现自己的
实力,那需要在默默无闻的状态下进行多么漫长时间的努力啊;如果光鲜的外表
便能达至展示成就的目的(而中国的传统文化也确实习惯于以外表是否光鲜来作
为判断标准),那又何必去埋头苦干呢?
笔者曾看过中国某电视机构拍摄的关于神农架野人的专题片,尽管片长达两
百多分钟,却没有任何野人的影象。据片中介绍,摄制组曾于一天上午登上了神
农架顶,下午便撤了下来;这与英国一个摄影师为了拍摄豹子的生活习性而在非
洲草原呆了半年之久的情形,形成了多么鲜明的对照啊!
正因为任何一项伟大的创造都是艰辛求索的结果,因而,充分体现着急功近
利特点的好面子作为,也便从根本上扼杀了中国人的创造活力;虽然传承五千年
的辉煌文明,虽然建国以来的经济成就举世瞩目,但中国本土却迄今未能产生一
个诺奖获得者,这不是非常生动地印证了中国人那种急于展示成就的好面子作为
对自己创造活力所造成的严重戕害吗?!
美国名牌大学和普通大学之间的选择
美国名牌大学和普通大学之间的选择
刘以栋
From CND.org
虽然在美国考上大学不难,但是怎样选择一所合适的大学去上,每年还会牵动许多考生家长的心。作为一名普通的华人家长,我想在这里提一些个人看法,供大家参考和指正。
平心而论,美国的高等教育是世界一流。美国考生考大学,我看更象是选大学。只要想上大学,没有考不上这回事,不同的仅是去不同的大学而已。
但是,美国的大学上千所,其中的质量好坏相差甚远,所以大家都想把小孩子送到美国的名校去读书。网上对是否送小孩去名校讨论很多,我认为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小孩是否去名校也是各有利弊。
上名校的好处
名校之所以成为名校,是因为它们有比较杰出的地方。如果你名牌大学毕业,至少大家心理上认为你很聪明,不会立刻把你拒之门外。
美国的名牌大学一般都是私立大学。我认为美国的名校的优点包括:学校比较小,师资力量比较雄厚,学校经费比较充足,学生质量比较整齐,班级比较小,学校校友会力量比较大等。
因为美国名校的这些优势,所以它们的毕业生也容易受到市场的亲睐。许多投资银行和咨询公司只招名校毕业生。在一般的公司招聘中,名校的毕业生也会得到优先考虑,并且许多大公司经常会到名校的校园来招聘。
这样就形成了良性循环,名校的毕业生去向较好,好学生努力去名校,成功的名校毕业生再回报母校,使得名校长久不衰。
上名校的代价
既然上名校有许多优点,所以很多人都想送子女去名校,这样就产生了供求关系的不平衡,增加了上名校的代价。
要想上名校,就要提早做准备,尽可能满足名校的那些苛刻而不明确的录取要求。因为大家都这样去准备,所以很难讲你准备得很充分,肯定能被哈佛等一流名校录取。
即使你的小孩被一所名校录取,名校高昂的学费也是一笔不小的负担。许多美国人在小孩学费和自己退休金之间,宁愿送小孩去普通的州立大学,给自己的退休留下保障。美国的华人家长更容易倾其全力供子女去上私立名校,延伸自己的梦想。
上名校的另一个代价是心理压力。美国名校的学生大致分为两类:豪门子弟和聪明孩子。豪门子弟有自己的圈子,根本不在乎学习,象布什那样的B类学生后来一样可以当总统。聪明的孩子自然比较刻苦用功,所以竞争就会比较激烈。你小孩在高中是尖子学生,如果现在却变成了普通学生,他或她的心理是否能承受。
冷静看名校
在美国的大学中,前一、二百所学校都不错。只要你的孩子努力,这前两百所学校都不会耽误你孩子的前途。
根据古人田仲赛马的故事,名校的中等学生和美国普通大学里的尖子学生相比,前途也未必好到哪里去。
况且华尔街的投资银行和咨询公司的那种高收入,以后未必还能持续下去。即使能进那样的公司,那种工作方式也未必有益于身心健康。
长远来看,一个本科文凭未必能走多远。我的一位年长的朋友讲,三、四十年前,20%的年轻人上大学,现在,20%的年轻人上研究生。三、四十年前,凭高中文凭就可以找到一份稳定的产业工作,而今天,这些产业工人则承受着巨大的工作前景的压力。谁说现在大学生的状况不会跟以前的高中生一样。如果以后上研究生,那么本科是否去名校就不是那么重要。
上名校因人而异
我曾跟许多美国同事讨论是否去名校的利弊。总的感觉是,如果你以后要做生意,或者想当律师,那么最好去名校,那个圈子认那个牌子。名校的牌子有利于你融资和引人注目。
如果以后想当医生,除非你想当全国有名的医生,否则一般的大学就可以。以后去医学院,去当住院医,去做专科医生,还有许多机会做调整。
如果学普通的工程或科学,那么去哪个学校影响都不大,因为你以后还是要读研究生。
我的许多美国朋友倾向于送他们小孩子去小的私立学校。不是为了学校多么有名,而是为了给小孩有一个好的学习和成长环境。
孩子都是自己的好!但是,在这个世界上,绝大部分人是普通人,所以我们也不要对自己的小孩寄托太高的期望,否则对大家的身心健康都不好。
刘以栋
From CND.org
虽然在美国考上大学不难,但是怎样选择一所合适的大学去上,每年还会牵动许多考生家长的心。作为一名普通的华人家长,我想在这里提一些个人看法,供大家参考和指正。
平心而论,美国的高等教育是世界一流。美国考生考大学,我看更象是选大学。只要想上大学,没有考不上这回事,不同的仅是去不同的大学而已。
但是,美国的大学上千所,其中的质量好坏相差甚远,所以大家都想把小孩子送到美国的名校去读书。网上对是否送小孩去名校讨论很多,我认为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小孩是否去名校也是各有利弊。
上名校的好处
名校之所以成为名校,是因为它们有比较杰出的地方。如果你名牌大学毕业,至少大家心理上认为你很聪明,不会立刻把你拒之门外。
美国的名牌大学一般都是私立大学。我认为美国的名校的优点包括:学校比较小,师资力量比较雄厚,学校经费比较充足,学生质量比较整齐,班级比较小,学校校友会力量比较大等。
因为美国名校的这些优势,所以它们的毕业生也容易受到市场的亲睐。许多投资银行和咨询公司只招名校毕业生。在一般的公司招聘中,名校的毕业生也会得到优先考虑,并且许多大公司经常会到名校的校园来招聘。
这样就形成了良性循环,名校的毕业生去向较好,好学生努力去名校,成功的名校毕业生再回报母校,使得名校长久不衰。
上名校的代价
既然上名校有许多优点,所以很多人都想送子女去名校,这样就产生了供求关系的不平衡,增加了上名校的代价。
要想上名校,就要提早做准备,尽可能满足名校的那些苛刻而不明确的录取要求。因为大家都这样去准备,所以很难讲你准备得很充分,肯定能被哈佛等一流名校录取。
即使你的小孩被一所名校录取,名校高昂的学费也是一笔不小的负担。许多美国人在小孩学费和自己退休金之间,宁愿送小孩去普通的州立大学,给自己的退休留下保障。美国的华人家长更容易倾其全力供子女去上私立名校,延伸自己的梦想。
上名校的另一个代价是心理压力。美国名校的学生大致分为两类:豪门子弟和聪明孩子。豪门子弟有自己的圈子,根本不在乎学习,象布什那样的B类学生后来一样可以当总统。聪明的孩子自然比较刻苦用功,所以竞争就会比较激烈。你小孩在高中是尖子学生,如果现在却变成了普通学生,他或她的心理是否能承受。
冷静看名校
在美国的大学中,前一、二百所学校都不错。只要你的孩子努力,这前两百所学校都不会耽误你孩子的前途。
根据古人田仲赛马的故事,名校的中等学生和美国普通大学里的尖子学生相比,前途也未必好到哪里去。
况且华尔街的投资银行和咨询公司的那种高收入,以后未必还能持续下去。即使能进那样的公司,那种工作方式也未必有益于身心健康。
长远来看,一个本科文凭未必能走多远。我的一位年长的朋友讲,三、四十年前,20%的年轻人上大学,现在,20%的年轻人上研究生。三、四十年前,凭高中文凭就可以找到一份稳定的产业工作,而今天,这些产业工人则承受着巨大的工作前景的压力。谁说现在大学生的状况不会跟以前的高中生一样。如果以后上研究生,那么本科是否去名校就不是那么重要。
上名校因人而异
我曾跟许多美国同事讨论是否去名校的利弊。总的感觉是,如果你以后要做生意,或者想当律师,那么最好去名校,那个圈子认那个牌子。名校的牌子有利于你融资和引人注目。
如果以后想当医生,除非你想当全国有名的医生,否则一般的大学就可以。以后去医学院,去当住院医,去做专科医生,还有许多机会做调整。
如果学普通的工程或科学,那么去哪个学校影响都不大,因为你以后还是要读研究生。
我的许多美国朋友倾向于送他们小孩子去小的私立学校。不是为了学校多么有名,而是为了给小孩有一个好的学习和成长环境。
孩子都是自己的好!但是,在这个世界上,绝大部分人是普通人,所以我们也不要对自己的小孩寄托太高的期望,否则对大家的身心健康都不好。
订阅:
博文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