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月25日星期二

也说虎妈

也说虎妈

马二

最近,华裔教授蔡美儿的新书<<虎妈的战歌>>引起了中英文媒介的广泛讨论和强烈
反响,也宣起了一场有关中美教育的激烈论战。众说纷纭, 褒贬不一, 甚至“谈虎
色变”。有的人指责虎妈的中国式教育严厉极端,甚至是残酷无情的儿童虐待,有
的人批评中国的教育片面追求考试技能和 机械训练,抹杀学生的个性和创新, 但
也有人钦佩虎妈对孩子教育的全力以赴满腔热情,高标准严要求使孩子学有所成,
有的人赞赏中国教育的严厉和中国人刻苦努力的精神,更有人借题发挥别有用心,
竭力宣扬中国威胁论, 挑起种族仇恨。不过,真正仔细全文阅读过<<虎妈战歌>>一
书的人似乎并不多,对虎妈的教育方式进行专业分析的专家学者更是凤毛麟角,大
部分讨论和争辩只是以媒体发表的书评, 访谈和摘录为依据而断章取意,感情用事
借题发挥,难免捉襟见肘,以偏概全误导众人。无论虎妈对错与否, 中美教育优劣
与否,毫无疑问的是,在这场急风暴雨般的媒体炒作中, 虎妈蔡美二是唯一真正的
赢家,赚得金银满钵, 声名远扬, 家喻户晓。
教育一直是社会大众关心的话题,尤其有关中美教育的比较更是近年来人们讨论的
焦点。一方面是因为在美国各级各类学校中,众多优秀的华裔学生纷纷脱颖而出,出
类拔萃引人注目,人们不禁好奇并思考和探讨华裔学生的成功秘诀;另一方面,中
国社会和经济的飞速发展,在全球性经济萎缩下仍然一枝独秀, 中美两国间的贸易
和货币之争激烈升温使中国威胁论甚嚣尘上,而 国际经合组织的教育报告更是火上
加油,政治家和广大 民众都不得不开始严肃探究 中国教育反思美国教育。 正是在
这种国际国内的大环境下, 对全球化研究学有专攻的蔡教授不失时机地推出<<虎妈
>>一书,难免有哗众取宠之嫌,其成功的媒体炒作可能也远在她的意料之外。就这
样一本非学术非专业性的大众通俗读物, 在其出版商的精心策划下,将书中的部分
摘录以一个招摇惑众耸人听闻的醒目标题<<中国父母更胜一筹>>登上主流媒体,使
虎妈一夜成名, 家喻户晓,也不幸成为众矢之的, 声名狼藉。姑且不论其教育方
式的对错,由<<虎妈>>引起的一场有关中美文化和教育的大讨论无疑具有积极深远
的意义, 值得每一位关心子女的 家长研读和反思。
正如虎妈在书中所作的明确说明, 该书不是一本家庭教育指南, 而是一本个人育
儿的回忆录。 书中生动详细地记录了两个女儿学习音乐的经历和成长,特别是 虎妈
为培养女儿所作的不懈努力。有成功的喜悦和自豪, 也有挫败的沮丧和无奈,有温
馨感人的母女亲情,也有严厉无情的压力与反叛,有族裔认同的迷茫和文化差异的
纠葛,有骄傲有叹息,有自以为是有妥协放弃,有矛盾有和解, 有认同有误解,
有刻骨铭心的经验, 也有痛心疾首的教训。 我觉得, 它不仅是虎妈自己的育儿经
和 极其个人化的回忆录, 而且它更是虎妈对有关 子女教养和中美文化教育的深刻
反省,是一本教育反思录,甚至忏悔录。
也许虎妈在很大程度上无法代表华裔甚至中国父母,她的父母是来自菲律宾的华侨,
父亲是美国名校的工程学博士和知名教授, 她本人在美国出生长大,先生是美国犹
太裔,夫妇都从名校毕业并在名校任教,事业成功, 家庭美满。但 用心通读<<虎妈
>>, 我们一定可以在她的某些思想和行为,背景和经历上或多或少地多少看到一点
自己的影子,引起一些共鸣, 或引以为戒下不为例,或望尘莫及自叹不如,或推陈
出新发扬光大。褒奖取舍,悉随尊便

2011年1月24日星期一

中年的困惑

中年的困惑

马二

俗话说, “三十而立, 四十而不惑, 五十而知天命。” 正值坐四(十)望五 (十
)的中年,我既未豁然开朗也不知命向何方,反倒觉得越活越糊涂。 可谓人到中年,
困惑无边, 老来更钻牛角尖。

为什么当年留学很风光, 而现在海龟更吃香, 难道真的是风水轮流转?
为什么夫妻吵架总是老婆对, 难道家真不是讲理的地方?
为什么说美国的教育比中国的糟, 难道中国的科技创新比美国高?
为什么如今的中国比美国好, 有钱的老板都爱往美国跑?
为什么人在美国心在中华,说中国话揣美国护照,真的是“ 身在汉营心在曹”?
为什么自己是虎爸或虎妈, 对忏悔的虎妈却痛骂,口诛又笔伐?
为什么每天喝咖啡和牛奶,最喜欢的还是一壶龙井热茶?
为什么十个指头有长短,而 家长总爱将孩子作比较?
为什么自己平凡却梦想孩子伟大, 不管能力大小或兴趣爱好,两眼只紧紧盯着藤校?

为什么挣美元讲美国话, 住豪宅游世界, 但最爱吃的还是四川麻辣?
为什么美国没钱中国借,难道 中国真的比美国更发达?
为什么美国的商品中国造, 中国的物价反比美国高, 难道中国真的钱多得没处烧?

为什么红酒开胃牛排解馋,但只有二锅头最令我淋漓酣畅?
为什么西方的月亮不比中国的圆,但是中国的月亮没有美国的亮?
为什么钱赚得越多越嫌少, 房子豪大还嫌小, 物欲横流何时了?
为什么人生无常,该死的不死, 该活的不活, 生老病死谁作主?
为什么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而有的人活着他却死了, 生不如死, 死不复生?
为什么一夜夫妻百日恩,十年夫妻变仇人,而于今的中国流行一夜情?
为什么少年无畏,老年痴呆, 人的想象力随年龄和教育的 增长而衰退?
为什么真作假时假亦真,假作真时真也假, 人性的真善美也兴讨价还价?
为什么男怕入错行,女怕嫁错郎, 如今中国社会笑贫不笑娼?
为什么坏事传千里好事不出门, 狗咬人不怪,人咬狗倒是大新闻?
为什么有钱能使鬼推蘑,无钱不怕鬼敲门?
为什么小人得志好人受气, 难得真是人在江湖, 身不由己?
为什么美国的房价有涨有跌,而中国的房价只涨不跌,涨价的速度像高铁?
为什么私车遍布京广海,交通堵塞成公害,走路要比开车快?
为什么中国人口十三亿, 每年春晚一台戏, 而不大的亚城华人竟有两台戏?
为什么拥有的时候不珍惜, 失去之后才哭涕, 难道只要曾经拥有,不在乎是否天
长地久?
为什么同甘共苦知患难, 总是苦到尽头甜才来?
为什么奥巴马有黑也有白, 大家只说总统是黑人, 更说黑人总统是克林顿?
。。。。。。

有道是,世事难料, 人生无常。 难得糊涂才是最高境界

2011年1月14日星期五

儿童教育: 中国的严教 v.s. 美国的“放羊”

By 云 易
(cnd.org)

  Amy Chua的书“Battle Hymn of Tiger Mother”的前奏曲文章“Why Chinese mothers are superior”一举打响,书的出版成功将是不可避免的。虽然本人对此人的育女方式极端不齿,但认为她的这一出名之举的后果还是有几分积极的社会意义。

  首先,她的书与文章将向西方社会暴露在中国传统文化(孝文华)中一直潜在着的不被大多数中国人察觉和认同的儿童虐待。*

  虽然象这个Amy Chua一样,很多中国父母都是在以为儿女好的旗子下,在对人性和儿童心理的缺乏认识的心态下,严重地剥夺了中国儿童(包括海外)的童年幸福和人生自由。即使这样的剥夺没有肉体惩罚的参与,也是严重的心理虐待,是在儿女的人格完善的道路上最大的阻碍,是对儿女的自信的最有力的摧毁方式(参见我以前的文章“自尊与自贱”;“童年与自爱”)。

  这个暴露对中国人是好事。因为,我们中国文化的进步,几乎从来不会来自内部,而是全靠外来的冲击。总之万事都要“洋人”说了算。这是很可悲的现象,也是很无奈的现象。

  所以在“家丑”曝光之后应该会有更多的来自外部的批评,导致更多的中国父母接纳西方父母的教育方式,或者至少中西结合。

  其次,Chua的书将会对美国人的儿童教育起到非常积极的作用。美国人“放羊式”的教育现在已经被证明是有很多问题的。过度的娇宠,过度的正面表扬,让儿童对自己的不足没有认识,长大后不是经不起打击就是严重的个人中心人格,对社会有百害而无一益。这也是美国国情衰退的内因,是美国国力恢复的内患。

  之所以美国人有这样的“放羊市”教育儿女的习惯,是因为美国人普遍相信人的天生才能,忽略后天培养的重要(这和中国人完全忽略天生才能,认为人的事业成功全靠后天培养的认识是刚好完全相反)。Chua的书将向美国人展示“严教”的优势——虽然不能培养出天才,但至少能把凡人培养成人才(或者说机器)。

  自然,美国人是不会走到Chua的极端上去,培养一大批只会弹琴不会作曲的音乐“机器”,但Chua的书会让美国人看到,那么多的中国“神童”,原来不是他们以前认为的那样都是“天生”,而是被逼出来的,所以,很多明智一些的美国人将会用心调整自己的养育方式,收敛自己的娇宠儿女的态度,之后,美国人的人格素质将会渐渐得到提高。

  前面两点都是正面的社会影响。最后,我认为此书的出版,将对Chua的女儿们会有负面的影响。母亲成了名人,可能会给女儿们施加更大的压力。这两个女儿,将是Amy Chua的权力意志的最大牺牲品。也许她们成人后也会像自己的母亲一样,认为没有母亲的“付出”,就没有自己的今天。她们有可能永远都不知道,人生还会有一种更大的满足,是不需要这些外在的学位和地位来支撑的。当然,如果这两个女儿悟性强的话,她们完全有可能在今后的人生中,在美国的多元文化中重建自己的人格,不再重蹈母亲的覆辙。

  *无论有多少中国人否认Amy Chua的代表性,但她的严教方式却是中国传统的儒家文化的经典教育方式:黄金棍下出状元。这样教育儿女的方式,不仅是在中国大陆,而是在所有的受儒家文化影响的国家:日本,韩国,新加坡,台湾,甚至越南,印尼等东南亚国家。


Why Chinese Mothers Are Superior by Amy Chua
http://online.wsj.com/article/SB10001424052748704111504576059713528698754.html

2011年1月11日星期二

远亲不如近邻

远亲不如近邻


中国有句俗话,“远亲不如近邻。”今年,亚城的一场暴风雪使我更亲身感受到美国邻居助人为乐的可贵精神。

我们一家在亚城北郊的别墅小区已经住了十一个年头,是小区内60余户中少有的几户华人家庭之一。尽管大家同住一个小区,在一个大门口进出,低头不见抬头见,但是在美国,人们互相尊重个人生活和隐私,非亲朋好友很少串门聊天, 过着“鸡犬之声相闻, 老死不相往来”的日子, 难免使人觉得彼此之间人情淡漠。社区内平常往日, 大家独门独户,忙于生计,除偶尔在周末饭后遛狗散步之际,碰上面而礼貌性地招呼一声外,连左邻右舍尊姓大名都不清楚,更不会冒然串门家访。多年以来,大家就这样睦邻友好,相安无事,享受着和谐平静的小区生活。而今年的一场罕见的大雪将小区住户紧密地团结在一起,给我留下一段温馨的记忆。

一月十日星期一, 我和平时一样,习惯性地清晨起床后,撩开窗帘向外望去, 不觉户外一片银装素裹,洁白晶莹。原来,昨晚一场纷纷扬扬的暴风雪已经一夜之间将亚城变成了一个冰雪的世界,也把我们的小区严严实实地包裹在一块巨大松软的雪毯之下,如童话一般美丽多姿。急忙打开电视一看,果然这是亚城二十多年来最大的一场暴风雪。突如其来的冰天雪地令习惯了寒冬无雪的南方人不知所措,足不敢出户。但是冰雪封城, 学校关门,也为不畏严寒的人们带来了一个难得的休闲机会。我毫不犹豫地将酐睡中的儿子叫醒,一块去户外尽情玩雪。
来到后院,我们在雪地上兴奋的奔跑呼喊,打雪仗, 堆雪人,拍摄雪景, 不亦乐乎。在儿子的提议下,我们灵机一动,因地制宜就地取材,迅速将车库门前倾斜的停车道变成了简易的滑雪道,用废纸箱,塑料盒盖,甚至飞碟作临时滑雪板,尽情享受高山雪区才有的滑雪乐趣。很快,小区的其它小朋友们见我们如此这般自得其乐,也不请自来,自告奋勇地加入到我们的滑雪活动,我家的车库前也迅即变成了热闹的社区滑雪场。午饭后,我想趁孩子们滑雪的间隙将车道上的积雪铲除,以免夜间冰冻影响第二天倒车上路,便找出仅有的一把铁锹开始忙活。一定是铁锹铲冰的声响惊动了孩子们,他们闻声而来,坚决要求停止铲雪,保留滑雪道。在他们的强烈要求下,为了不致影响孩子们滑雪的兴致,我只好收起铁锹,让小朋友们继续享受这自主创新得天独厚的雪上运动。
第二天一大早, 我照常起床, 隔窗外望, 冰雪依然,路面无痕, 显然昨夜的低温已将积雪牢固地冰冻起来,又是一个冰雪封城的日子。但今天可能要去公司上班,而且家里的食物储备很快“弹尽粮绝”,看来非出车上路不可,想趁孩子们熟睡之际摧毁滑雪道铲平门前的停车道。于是我轻手轻脚地下楼,打开车库,操起铁锹就开始行动起来。 可一锹下去,双手震得发麻,昨天的滑雪道已经冰冻得像石头一样坚硬, 我发挥愚公移山的精神,坚持边敲边铲,慢慢地将积雪和冰块一锹一锹地移到路边的草地里。不一会,我已是全身发热,额头冒汗,累得够呛,正想半途而废。这时,隔壁的迈克先生突然手持宽大轻便的雪锹走了过来,简单的一句“早安”问候后,不由分说就帮我铲起雪来。迈克一面熟练地铲雪一面夸耀他的雪锹如何方便实用。他们一家十五年前从北方的密西根州搬来亚城,很高兴今年的暴风雪终于使他收藏已久的雪锹发挥了应有的作用。 不久, 住在马路对面的克罗格先生也闻声持锹而来, 加入了我们的铲雪行动。 克罗格一家也是美国北方人,十年前从波士顿地区搬来亚城。迈克和克罗格都是电脑行业的专业人士,今天因冰雪封城,他们在家上班,照常工作。这场南方少有的大雪对他们只是小巫见大巫,不足为奇,难怪他们笑话美国南方佬少见多怪,一场小雪竟把亚城整得瘫痪不动。
中国俗话说,“各人自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可在美国,迈克和克罗格对我无私的帮助令我非常感动。为表谢意,我热诚地邀请他们进门喝杯热的牛奶巧克力时, 他们只是微微一笑,握手道别。克罗格还幽默风趣地说,铲雪是一项很好的运动,省得今天去健身房 了。 迈克也说, 昨天儿子免费使用了社区滑雪场,今天铲雪算是义务劳动, 礼尚往来。
又说又笑,干活有效。很快,我家门前的停车道被打扫的一干二净,我家的滑雪场也像这场十年不遇的暴风雪一样来去匆匆,消失得无影无踪。但邻居们那助人为乐的精神,却像坚实的车道一样在我心中留下了长久的记忆。无论华人美国人,友好邻居似亲人。

你们究竟要我们怎样生存? What Do You Really Want from Us?

美国纽约州立大学水牛城分校退休华裔物理学荣誉教授林良多(Duo-Liang Lin)在美国《华盛顿邮报》上发表了一首英文诗《你们究竟要我们怎样生存?》,随后在互联网上热传并引起中西方网友热议。这首诗表达了许多美籍华人长期以来内心的压抑和愤慨,因此被评论为是多年来受到双重标准困扰的海外华人向西方偏见“射出的一记利箭”。该诗全文翻译如下:

  你们究竟要我们怎样生存?

  林良多

  当我们是东亚病夫时,我们被说成是黄祸;

  当我们被预言将成为超级大国时,又被称为主要威胁。

  当我们闭关自守时,你们走私鸦片强开门户;

  当我们拥抱自由贸易时,却被责骂抢走了你们的饭碗。

  当我们风雨飘摇时,你们铁蹄入侵要求机会均等;

  当我们整合破碎山河时,你们却叫嚣“给西藏自由”。

  当我们推行马列救国时,你们痛恨我们信仰共产主义;

  当我们实行市场经济时,你们又嫉妒我们有了资本。

  当我们的人口超过十亿时,你们说我们摧毁地球;

  当我们限制人口增长时,你们又说我们践踏人权。

  当我们一贫如洗时,你们视我们低贱如狗;

  当我们借钱给你们时,你们又埋怨使你们国债累累。

  当我们发展工业时,你们说我们是污染源;

  当我们把产品卖给你们时,你们又说造成地球变暖。

  当我们购买石油时,你们说我们掠夺资源、灭绝种族;

  当你们为石油开战时,却说自己解救生灵。

  当我们动乱无序时,你们说我们没有法治;

  当我们依法平暴时,你们又说我们违反人权。

  当我们保持沉默时,你们说我们没有言论自由;

  当我们敢于发声时,又被说成是洗过脑的暴民。

  我们不禁要问:“为什么你们这样憎恨我们?”

  你们回答说:“不,我们不恨你们。”

  “我们也不恨你们,只是,你们了解我们吗?”

  “当然了解,我们消息多的是,有法新社、美国有线新闻网、还有英国广播公司……”

  你们究竟要我们怎样生存?

  回答之前请仔细想一想,因为你们的机会是有限的。

  够了,这个世界已经容不下太多的伪善。

  我们要的是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太平盛世。

  这个辽阔的蓝色地球, 容得下你们,也容得下我们。

  附:英文原作如下:

  《What Do You Really Want from Us?》

  When we were the sick man of Asia, we were called the yellow peril.

  When we are billed to be the next superpower, we are called the threat.

  When we closed our doors, you smuggled drugs to open markets.

  When we embrace free trade, you blame us for taking away your jobs.

  When we were falling apart, you marched in your troops and wanted your fair share.

  When we tried to put the broken pieces back together again,

  free Tibet you screamed, It was an invasion!

  When tried communism, you hated us for being communist.

  When we embrace capitalism, you hate us for being capitalist.

  When we have a billion people, you said we were destroying the planet.

  When we tried limiting our numbers, you said we abused human rights.

  When we were poor, you thought we were dogs.

  When we loan you cash, you blame us for your national debts.

  When we build our industries, you call us polluters.

  When we sell you goods, you blame us for global warming.

  When we buy oil, you call it exploitation and genocide.

  When you go to war for oil, you call it liberation.

  When we were lost in chaos and rampage, you demanded rules of law.

  When we uphold law and order against violence, you call it violating human rights.

  When we were silent, you said you wanted us to have free speech.

  When we are silent no more, you say we are brainwashed-xenophobes.

  “Why do you hate us so much﹖”we asked.

  “No,” you answered, “we don't hate you.”

  We don't hate you either, but, do you understand us?

  “Of course we do, ”you said, “We have AFP, CNN and BBC's ……”

  What do you really want from us?

  Think hard first, then answer, Because you only get so many chances.

  Enough is enough, enough hypocrisy for this one world.

  We want one world, one dream, and peace on earth.

  This big blue earth is big enough for all of us.

2011年1月9日星期日

夜宿哈丁

夜宿哈丁

马二

去年夏天的美国西部之旅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尤其是其中的一个意外插曲更
令我记忆犹新,那就是夜宿哈丁镇。
哈丁是美国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镇, 位于美国西北部蒙塔拿州的东南部, 紧靠卡
斯特 印第安人保留地,只有两千不到的长驻人口。在地广人稀的蒙塔拿州, 前不着
村后不着店的哈丁镇更是偏僻冷清, 在美国地图上连一个小不点都没有。 可是在
2010年7月4日, 美国独立节的特殊日子里, 一群来自远方的不速之客突然打破了
小镇的宁静,我与哈丁的不期而遇也永久地留在了我的记忆中。
去年夏天, 正值孩子们暑假休闲, 赖不住南方夏季的闷热和单调, 我们一家与
友人相约去闻名的黄石公园一游。 经各方查询, 我们决定一起参加由加州一家华
人旅 游公司组织的美西七天 六夜游旅 行团, 线路横跨西部七个州,包览 黄石国
家公园,总统 巨石雕像, 红土拱门,风马巨雕, 魔鬼峰等著名景点 。 当机立断,
我们定下行程买好机票后, 便开始一面 搜索游旅资料,一面收拾行装,对盼望已
久的美西之游翘首以待。
6月30日下午,按预定计划,我们乘飞机顺利到达拉斯维加斯(内华达州)后,便急
忙打的赶往旅 游公司约定的地点与来自加州始发的 旅 行团会合,乘坐旅 游大巴旅
游大巴士奔赴当日的目的地--- 犹他州的圣-乔治城, 真正开始了我们的美西之游。
旅 行团一共60人,大多数是来自美国各地的华人, 也有几家来自大陆, 台湾,日
本,和印度的游客,以拖家带口的中老年为主。导游是一位来自香港的华人,和蔼
友好,能说会道, 能讲汉语, 英语, 和广东话。 巴士司机是一个面目和善但沉
默寡言的西班牙裔人。 从拉斯维加斯经亚尼桑纳州到圣-乔治城, 从圣-乔治到丹
佛(科罗拉多州), 从丹佛经钱尼(怀和明州)到总统巨石雕像(南德科达州), 从魔
鬼峰到疯马巨雕,于7月3日傍晚,我们按既定行程顺利抵达 德木镇, 为第二天向
黄石公园进发进行休整和准备。 一路上我们早起晚睡,行色匆匆,走走停停。 每
当 旅 游大巴在景点短暂停留, 团员们便紧急上厕所,绕景点急行军, 抢拍风景
照, 算是到此一游, 立此存照,然后匆忙上车继续赶路, 慢慢地在大巴上摇摇晃
晃进入梦乡。 这正是风尘仆仆, 日夜兼程,典型的走马看花式团体旅 游。幸好导
游先生能说会道,幽默风趣,一路上以华语, 英语和广东话不停地向大家讲解沿途
的自然风光, 风土人情和历史典故,并不失时机恰如其分地串叉一些喜剧性的趣闻
轶事,为漫长疲乏的旅途增添了几分难得的乐趣。
7月4日凌晨,我们按时从睡梦中醒来,以军事化化速度完成洗漱早餐收拾行李整装
上车,兴高采烈地踏上了通往黄石国家公园的高速公路, 导游先生也开始绘声绘色
地讲述将在黄石公园游览的著名景点和活动计划, 充分激发起所有游客想象力和好
奇心。黄石国家公园以其美丽多姿的湖光山色,色彩斑斓的温泉,和丰富多样的野
生动植物闻名世界,是我们梦寐以求的旅 游胜地, 也是这次 旅 游公司美西七州
之游的真正买点。 按既定旅 游行程, 旅 行团将于当日傍晚时分抵达黄石国家公
园,入住公园内专供游客休闲驻足的具有原生态特色的小木屋,然后在森林公园远
足,晚间去忠实泉观赏独立节喜庆焰火。
但是人算不如天算。就在大家憧憬和期待着即将与黄石公园亲密接触的时候, 疲
惫不堪的旅 游大巴在马不停蹄的长途跋涉中,几声吃力的踹息后悄然趴下, 将我们
无可奈何地停涉在遥距黄石公园五小时车程的荒山野岭中。大家还来不及反应, 只
见沉默寡言的西裔司机不动声色的开门下车,对巴士进行短暂的检修后,又若无其
事地发动引擎继续赶路。几分钟后, 司机将巴士缓缓地驶向路口的一个高坡,在坡
顶的礼品店门前停下。 导游轻松自然的告诉大家, 巴士有点小问题需要简单维修,
请团员们原地短暂休息, 随时待命出发。 也不多想, 下车一看,礼品店前的招牌
清楚地显示我们就在位于蒙它拿州的卡斯特印第安人保留地。 大家若无其事地纷纷
下车, 上洗手间, 逛店购物,抢拍独具印第安人特色的景物,并为这旅途中的意
外收获窃窃私喜。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一个小时, 两个小时后,只见 司机还在一个人不停地在巴
士前后左右忙碌著,丝毫没有检修完毕的迹象, 导游也没有向大家有任何说明,独
自一人不停地度前踮后抱着手机叽哩咕噜,但其焦虑的神情透露出几许无奈甚至束
手无策。户外骄阳似火, 店内人满为患。在漫长的等待中,团员们开始烦躁不安起
来,焦急地围绕著司机和导游议论纷纷,出谋划策,更为可能当晚无法抵达黄石公
园而与期待已久的原生态小木屋失之交臂感到愤愤不平。 卡斯特保留地附近没有修
车行, 离最近的小城比林市相距至少一小时车程。 而当天正是美国独立节假日,
比林市的所有汽车修理行关门休息, 当地旅游公司所有巴士已带团外出,就连当
地学校的校车也不巧已载学生去外地游学。 在焦急烦躁的等待中, 不知不觉已是
下午六点,礼品店要关门打烊, 夜幕开始降临,可一行60个来自外地的游客还是束
手无策,饮食住宿没有着落, 男女老少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团团转。就在这时,一
辆警车来到面前, 好像救世主从天而降, 大家一拥而上把警车围得水泄不通。 原
来是所在地大牛角县的警察局长先生得知我们的求助电话后从繁忙的独立节警务中
专程赶来帮忙。警长先生向导游和司机了解情况后, 断定等待当晚修好车赶达黄石
公园只是梦想,便建议 旅 行团在当地旅馆住下然后再想办法。 可一打听,当地距
离最近的旅馆也在20分钟高速公路车程外的哈丁镇! 警长先生先是提议调来两辆警
车将大家分批轮流送往哈丁镇的旅馆, 但男女老少共62人不太容易, 甚至想到要
调用警局的囚车, 特事特办。正当大家一筹莫展, 礼品店老板终于联系上当地一
家教会, 教友们自告奋勇地驾车来送我们去旅馆, 真是上帝保佑, 天助我也!
仅一刻工夫, 一溜十来辆教会自愿者的车来到上坡上, 不用任何客套寒喧迅速将
团员们三人一伙五人一群安全顺利地送往约定的旅馆。 途中得知, 这群助人为乐
的教会自愿者是来自维及利亚州的基督教徒, 趁暑假期间专程携家带口来印第安人
保留地做传教和义工。
就这样,在一群素昧平生的好心人士帮助下, 我们旅 行团所有成员当晚顺利住进
旅馆, 留宿哈丁。第二天凌晨, 旅 行团乘坐由 旅游公司临时从外地紧急调派的大
巴,继续预定的行程。
这就是我和哈丁短暂的不期而遇,美西之游 插曲, 也是我人生旅途上一段难忘的
经历, 温馨的回忆。

黄石湖, 红土拱桥

黄石湖

马二

绚丽多彩湖
鲜美鱼虾文火煮
沸腾麻辣锅


红土拱桥

红土通天桥
荒漠深山我自俏
鬼斧神工造

2011年1月8日星期六

美西游

美西游

马二

有惊无险美西游,
哈丁夜宿警民助。
不驻黄石小木屋,
也享一路风景秀。

魔鬼峰

魔鬼峰

马二

平地耸奇峰
七星追月躲恶熊
魔鬼不现踪

2011年1月7日星期五

我想海归的N 条理由

我想海归的N 条理由

马二

既然老婆放下狠话,“海归就是瞎折腾”,我 也只好遵命, 不敢一意孤行。 可是,我口服心不服,海归之心不死。 于是便 东施效颦,如法炮制出N条海归的理由,对其“折腾论”进行针锋相对的反驳。

1. 发财致富。在美国, 我只是一个普通的工薪阶级 一员,靠为老板 辛苦打工挣钱, 薪水之外没有任何其他收入,除非奇迹发生,这 辈子恐怕发不了大财。 况且全球金融海啸以来,美国经济 不景气, 房价下跌,工资停涨,美元贬值,我们 在美国多年 省吃俭用所 积累的资产 也大幅度 缩水。而中国经济一枝独秀,房价飙升,人民币升值。 如果海归的话, 以 我 二十年来的美金积蓄 只要在中国买下 一套房 产,就可能一夜暴富,从此告别打工 族的生活。
2. 调剂生活。在美国,我多年来生活 有序,长期坚持户外运动,身强体健,从不生病吃药。最近年度体检,一切身体指标 正常。但是,长期有序的生活 觉得实在单调无聊。 每天吃饭,工作,睡觉 的“老三篇” 使生活逐渐失去 了活力和目标。但在中国, 人们的业余 生活丰富多彩,日日翻新。 茶楼酒楼歌舞厅比比皆是,桑那按 摩洗脚屋到处都有。吃喝南北风味,滋补冬虫夏草,壮阳补肾活得青春年少。如果海归的话, 工作娱乐两不误,生活一定更美好。
3. 孝敬父母。在美国,人际关系 平 淡 ,左邻右舍老死不相往来。 但是在中国,父老乡亲,手足 情深,左邻右舍如同家人。古人云,“父母在不远游”。孝敬父母是中华传统美德。可我 少小离家,为求学谋生, 远涉重洋,不知不觉中 二十年 光阴如 白驹过隙,青春不再,华发已生,而父母也年事已高,体弱多病, 需要照应。千山万水隔不断 父母的思念, 手机视频替代不了手足亲情。如果海归的话,我可以陪伴父母左右,切实地照顾老人的生活起居,聊尽一份 孝子之心。
4. 出人头地。 想当年,我大学刚毕业就幸运的加入八十年代的出国潮,获得留学美国的全额奖学金, 万里挑一,天之骄子,羡煞多少同窗好友。在美国二十年多年来,为求学谋生转战南北,孜孜以求,兢兢业业,虽说没有作出 惊人业绩,与诺奖无缘, 到如今也算是苦尽甘来,好不容易熬到 大学终身正教授的职位,基本上混到了头, 在事业上不再会有 大的 发展空间。 可是 在中国,当年没有出国的同学朋友 如今各个事业 有成, 生活 滋润。自己的房子基本不住,自己的工资基本不花, 自己的老婆基本不 睡。即使在大学科研机构 坚守学 术阵地的昔日同窗如今也是教授博导, 所长主任局长校长,甚至学霸一方。 如果海归的话,凭着美国教授的 金字招牌, 我还可以 混个“某某学者”特聘教授首席科学家的 名号, 衣 锦 还 乡, 过 过成功人士的瘾,做 做出人头地 的梦。
5. 落叶归根。“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 改鬓毛衰“。 月是故乡明,人是故乡亲。 落叶归根是中国人的文化传统。在美国辛苦打拼二十年,成家立业, 照章纳税,已经积累 了最少起码的社会保障金和一笔养老金,应该趁现在身心健全,手脚 灵 便, 回归 故里 ,享受天伦之乐。不然的话,在美国继续 艰苦奋斗 几十年至 到风烛残年,可能会死不冥眸, 葬身异乡,沦为孤魂野鬼。
6. 报效祖国。 当年满怀抱负,背井离乡远涉重洋, 为的是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帮助中国早日实现现代化。由于历史的因缘 际会,我学成后涉留 未归,为美国资本家打工。多年来虽说事业小有所成,但总觉得 怀才不遇或大材小用,丝毫 没有成就感和归属感。 如今的中国正向现代化飞跃,国富民强,在可以预见的将来赶英超美不是梦想。创新教育, 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正是我的专长。我的年龄也许偏大,但古人云,“有志不在年高, 无志痴长 百 岁。” 切 记, 精忠报国,二十年不晚。

总而言之,归还是不归,不是个问题。好男儿志在四方。当年追赶出国潮,如今 应赶海归潮。如果说当年出国是错误的话,那现在不海归的话可能是错上加错。时不待我,机不可失。 老婆你就高抬贵手,放我一马吧!你非说是放虎归山也罢。

2011年1月6日星期四

我不海归的N条理由

我不海归的N条理由
马二
套用一句莎 士比亚的话,归还是不归,这是个问题。 在海外华人社区中,海归 无疑是人 们 茶余饭后的热门话题。近年来,随 着 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 海归之潮正汹涌澎湃。同 事和朋友中前赴后继的海归也不乏其人。 面对前所未有的 机遇 和诱惑, 我也蠢蠢欲动。但是,老婆的一番规劝和威胁 犹如给我当头浇下一瓢冰水,使我 心灰意冷。 为了说服我不得海归,老婆 竟然一口气列举了N条理由。
1. 现金太少。全球金融海啸以来,美国经济 不景气, 房价下跌,美元贬值,我们 在美国多年 省吃俭用所 积累的资产 也大幅度 缩水。而中国经济一枝独秀,房价飙升,人民币升值,物价上涨。 如果海归的话, 以 我有限的美金积蓄 肯定在中国大都市买不起 一套像样的公寓,更不可能拥有像在美国一样的独 栋别墅,恐怕只能租住政府的廉 价公寓。
2. 身体不好。在美国,我多年来生活 有序,长期坚持户外运动,身强体健,从不生病吃药。 但在中国, 各种社交应酬 频繁。 如果海归的话, 吃喝娱乐 太多很快会 使你的身体透支,血压,血糖,血脂超标,肝肾亏损, 未老先衰。
3. 年龄偏大。 在美国,一个人四十出头 正 当年华,生活 事业如日中天。 但在中国,各种人才 招聘都有 年龄限制,就业市场似乎 基本上只 对四十岁以下的年轻人开放, 四十岁以上好像就该下岗。 即使 国内企业,高校,和政府机构在海外 招聘人才也一般要求原则上年龄在四十五岁以下。而我 已届四十有六,年龄已经超标。
4. 关系太少。 在美国,社会人际关系简单,我们 靠 自己 的 勤劳和智慧, 公平竞争,安居乐业, 早已养成了按章行事,独往独来的为人处事习惯。 但在中国,社会人际关系十分复杂, 而你背后既没有靠山,圈内也没有 私交,更不会 甚至不屑于 行贿受贿,稍有 不周, 办起事来连 门都找不到。 况且,像我这种 一出中国大学校门便跨入美国国门的人,在中国没有工作经历,缺乏社会阅历,毫无社会根基,海归也许意味着一切从头开始。
5. 孩子太小。 在美国,没有计划生育 的 政策, 一家四口 非常 典型。 为求学谋生,我们 晚婚晚育,中年 得 子,现在 两个孩子 还分别 在中小学 读书, 享受完全免费的 义务公立学校教育,轻松自由, 可 中文 是文盲程度。 但在中国, 孩子的教育 费用昂贵,考试 升学就业压力庞大。 要是我海归的话,可能会以 牺牲孩子的教育成长为代价。
6. 行业不对。在美国,大家靠本事吃饭, 学习一门实用专业 或 掌握一项应用技术 非常必要。对我们第一代移民更是如此。为了谋生 , 很多人不惜放弃 原本 酷爱的专业 , 改行学习 就业 前景热门的 职业。 中国在海外的人才招聘紧紧盯着国际高科技前沿, 理工科和经济金融领域,拥有国外专利技术或外资的海归备受青睐,而对人文社会学科 似乎毫无兴趣。
而我 一个 文科 专业的 书生, 多年来在美国仅靠 教书育人著 书立说为 生,既无专利技术 又无巨额 资金 , 如果海归的话,也不过是同样混碗教书的饭吃, 既吃不开也吃不 香。
7. 前途有限。 在美国,我 已 经是多年的媳妇熬成婆,好不容易从博士后打工 一步一步 混到如今的大学终身正教授, 只要不出意外,一路下去基本上会 生活平稳,安居乐业, 大红大紫不敢 妄想, 养家糊口应该 不成问题。 我对权力没有 欲望,对做官毫无 兴趣,对财富也没有 幻想。 如果海归的话,也不过 是 从美国大学到中国大学,从美国教授到中国教授的 简单 空间和身份专换。


总而言之,海归之于我 就是瞎折腾, 有害无益。 家有妻 小, 还是少点折腾好。老婆孩子热炕头,生活很美好。当然,老婆也放下 狠话,如果我不 听劝告,非要一意孤行,那我们就 一刀两断,分道扬镳。 老婆如 是说,我还敢海归 吗?这年头,我真是 有贼心 无贼胆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