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在西方社会里,一个很大的不同于中国的感受是,听到的赞美永远多于批评。尽管知道有些不完全属实,但总是能赚得个好心情。这种情况在学校表现尤其突出,美国教育强调鼓励,所以孩子的作业、学期报告上大多是好话,不好的话呢,往往小心翼翼地用希望的方式提出。因此,美国的在校孩子个个自我感觉绝好,实在没有过人之处的呢,还会说,我很特别。
一般认为,赞美是有益无害的,所以多多益善。成年人大多有自知之明,对赞美有甄别能力。但成长中的孩子却缺少这个能力,对于让自己感觉良好的赞美他们照单全收。对人褒多于贬永远没有错,但所有的赞美都对孩子有益吗?
心理专家研究的结果是:不是所有的赞美都有益于孩子!如果对一个孩子说,你很棒,你很出色,你很聪明,无论做什么都是这种赞赏,不仅不总是好的,长期来看还有害处。
斯坦福大学的心理学家Carol Dweck曾经为赞美的效果做了一系列的实验研究。她在一所小学五年级的孩子中,抽样一百多个十岁左右的孩子,然后把他们随机分成两组。所有的孩子被要求作三套题。无论做的结果好坏,一律给与正面的肯定。
当第一组孩子做完了题后,实验者给出的反馈是,“你真聪明(you are so intelligent, so smart)”。当然所有的孩子都感觉不错。在第二组的孩子完成了题目后,给出的反馈有所不同,其赞赏是,“哇,你真努力,做题非常认真(you put so much effort into it, you worked so hard)”。
然后,对同一群孩子做了第二部分实验。给两组孩子同样的两道题,其中一道相对简单,很容易做出答案;另一道则非常困难,但能从解题中学到很多东西。两组孩子可以随意选择其中一个做。结果,被赞美“聪明伶俐(praise for intelligence)”小组的孩子,50%的选择了简单的题目,另外50%选了难的题目。被赞美“努力认真(praise for hard work)”的小组,90%的孩子选择了困难的题目。
第三部分实验是,让同一群孩子做一道非常难的题目,这道题基本上无解。这组实验是想测试两组孩子面对困难和挫折时所作出的反应。实验的结果是,被赞赏“聪明”组的孩子没有坚持多久很快就放弃了努力,而且因为解不出题来表现得很沮丧。相反,被赞赏“努力”组的孩子则能坚持很长的时间。即使最后他们也没有解开这道题,但在整个解题的过程中表现得兴致盎然,也即他们享受了解题的过程。
Carol Dweck对于她的研究所作的结论是,赞赏聪明比赞赏努力对学生的成就动机有更多的负面效果。被赞赏聪明的孩子以绩效为目标,而被赞赏努力的孩子则以学习为目标。当他们都遇到挫败时,相对于被赞赏努力的孩子,被赞赏聪明的孩子表现为更差的耐性和持久力,更少享受做事的过程,更多低能特征,以及最终导致终极成效更糟。此外,被赞赏智力的孩子也表现为封固的心态,而被赞赏努力的孩子则有拓展的和发展的思维模式 。(praise for intelligence had more negative consequences for students' achievement motivation than praise for effort. Fifth graders praised for intelligence were found to care more about performance goals relative to learning goals than children praised for effort. After failure, they also displayed less task persistence, less task enjoyment, more low-ability attributions, and worse task performance than children praised for effort. Finally, children praised for intelligence described it as a fixed trait more than children praised for hard work, who believed it to be subject to improvement. These findings have important implications for how achievement is best encouraged, as well as for more theoretical issues, such as the potential cost of performance goals and the socialization of contingent self-worth. 注1)
换言之,智力赞赏方式是奖赏结果,努力赞赏方式则是奖励过程。被赞赏聪明的人更多关注的是结果,用一个一个的结果来证明自己的聪明从而获得进一步的赞赏。于是,他们会选择容易一点能达到好的结果的任务。如果没有显而易见的成功的机会,大多数人都不敢去试一试,因为他们畏惧失败害怕被人认为不聪明。有些人即使试了也很容易放弃,然后对于试了没有成功的事失去了兴趣,更甚者走极端地认为自己不再聪明。事实上,这种智力赞赏也是造成完美主义心态因素之一,而完美主义心态是个人走向成功的障碍。因为任何成功都是由一系列的失败铺就的,完美主义者最害怕的就是失败。结果奖赏的另一个潜在的危险是,容易造成孩子为了达到目的而不择手段。相反,那些被称赞努力的孩子,在困难面前不会轻易气馁,有些人甚至越是困难越有斗志,因为他们的努力的过程被赞赏了从而有了愉快的体验。
中国孩子没有美国孩子幸运,平时能得到老师嘉许的机会不多。但每个孩子有个终极的奖赏,即考试分数,也即结果奖赏。从小学到高中的考试分数,不仅没有隐私地被高高挂起人人皆知,而且成了学习的终极目标,即学习的目的就是为了考得一个好分数。这个分数不仅决定了孩子们大学选择和将来的职业走向,而且奠定了他们一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
那么,这种分数奖赏的结果到底如何呢?2009年中国校友会网发布了《中国高考状元调查报告》(注2),报告对1977-2008年中国各地区高考状元的求学和职业等状况展开调查研究。报告显示,恢复高考32年来中国大陆有1000余位高考状元,毕业后职业发展较少“出类拔萃”,无一位是学界、商界、政界等方面的顶尖人才,他们的职业成就远远低于社会预期。
当然,高考状元并不必然成为顶尖人才,也不必然成就斐然。如果一开始只把他们当成普通学生成员而不做特别宣传,让他们自然发展,就没有什么社会预期的来源。但是,社会每年大张旗鼓地炒作高考状元,很明确地在告诉人们因高分而高能高智,是未来的精英,对他们有了高成就的社会期望就不可避免。同时这种变相高分奖赏,不仅催生了整个基础教育以高分为目的,而且压抑或埋没了在非主流方面突出的学生。对状元们本身,也非幸事。能在历次考试中名列前茅的孩子的智力肯定不低,如果不是这种有害无益的高分奖赏,说不定他们能因重视努力过程而非短期结果而成为某方面的人才的。高分数并不代表高智商高成就早有共识,但是我们的各种媒体每年仍然继续炒作高考状元,各名校更是以抢状元为荣。
努力赞赏(过程奖励)并不是说让孩子们忽视做事目标,而是强调改变我们的奖赏习惯。在给孩子们设置目标后,眼睛不要总是盯着结果的好坏,而是奖励他们为达到目标所作的各种正当的努力,让他们在努力过程中得到愉快从而不惧失败。可是,整个社会习惯了奖赏结果(目的),为成就而欢呼。大多数人被教育着以成就一番事业为生活目标,用某种成就来衡量一个人的一切,如果没有某种成就被认为是不成功的人。尤其是当年学业突出的人,被各种赞许鼓励着以致对自己期望过高。一旦没能达到某种目标,终身生活中挫败感中而体会不到幸福。大多不幸福者的背后,实际上就是对自己有不适当的期望。如果调整心态,以平常心态对待自己,享受做每一件的过程,生活应该会是不一样。
参见 Claudia M. Mueller and Carol S. Dweck. Praise for Intelligence Can Undermine Children's Motivation and Performance。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998, Vol. 75, No. 1, 33-52
(By 艾 约 From CND.org)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