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om ChinaNewsNet
中国有句古话,三岁看老。如果三岁以前由祖父母带,父母与子女的亲子关系很难建立,从小养成的坏习惯也难以改变。如果三岁以前由父母亲自抚养,孩子的生活习惯可以掌握。
中新网10月5日电 据美国《世界周刊》报道,胖妹来自福建长乐,在纽约法拉盛开家小商店。2000年,她从长乐偷渡来美,嫁给一个有美国居留权的老乡。几年过去了,她生下两个女儿,大的刚5岁,小的还不到2岁。两个女儿都在几个月大时被送回老家,由女儿的外婆照料。
她说,福建人一般喜欢男孩,是“生男止”。“美国的好处可以多生。”如果第一胎生个儿子,有人就不再生了。如果想要女儿,可能还会再生一个。如果前两胎是女儿,他们一般还要继续努力。但是,如果再生两个女儿,那么只好算了。
她生下大女儿后,因和丈夫都要上班,就请了一个保母照看孩子。“每月的保母费就要花一千多元。”在大女儿五个多月时,她将孩子送回长乐。女儿和外婆住在长乐市,女儿上当地幼儿园,讲的是普通话。
学校对孩子来说是个陌生的环境。因此,家长们陪伴孩子入学,可以给孩子信心,对返美孩童尤其如此。
开学了,孩子开始上学。面对新环境,返美孩童常会感到无所适从。
她说,福州人都是在孩子在出生几个月后送回老家,交给孩子的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照看。如果夫妻两人经济条件好,孩子在两、三岁时接回来。如果经济条件不好,小孩都是在5、6岁时再回来,因为孩子在6、7岁时要上小学了。但是,她的大女儿在2岁半就回到美国。她说,这是因为她要上移民法庭,“法官要看到孩子”。后来,法官批准了她的庇护申请。
在她丈夫的亲戚将大女儿带回美国时,她一家和亲戚一家都开车前往机场接机。“女儿见到我不要我,要上那位亲戚的汽车。”她就骗女儿说,要给她买东西,“但是,她一进到汽车内就大哭”。回到家里,她不要妈妈抱,要求回外婆家,这让她心里很难过。
不良习惯 狠心纠正
胖妹说,因为大女儿自小由外婆带大,养成一些坏习惯。例如,吃饭时东张西望,学习时三心二意。她说,要趁孩子还小的时候赶快纠正,不然的话,将来就像美国孩子那样“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了。
后来,一个朋友送给她两根竹子末梢,用做教育孩子的鞭子。“鞭子很细,打在身上很痛,皮肤上会起红印子,但不会伤到皮肉。”一到吃饭,她就把鞭子放在饭桌旁。“如果她不好好吃饭,我就把鞭子拿出来亮亮。”这样,女儿就会专心吃饭。
她说,她把这个鞭子称作牛鞭。如果女儿不听话,她就威胁要拿出牛鞭。“一听说要拿牛鞭,女儿很听话。”有一天,一个朋友带着孩子来到胖妹家做客,这个孩子听说胖妹要拿牛鞭,就以为是好吃的菜,嚷着要吃牛鞭。“大人们笑了起来。”
等到女儿3岁时,她把孩子送到法拉盛一家华人创办的幼儿园。幼儿园的老师告诉她,别的孩子都能从1数到100,而她的女儿只能从1数到10。“我听到后很生气,回到家就用鞭子打了她一顿。”结果,两周后,女儿从1就数到100。“老师感到很惊奇,还问怎么进步得这么快。”
胖妹说,因为女儿长期不在身边,和母亲有隔阂。如果一味地打女儿,女儿就会和母亲不亲。因此,既要打,也要讲道理。女儿到纽约不久,有一次尿床,她就用鞭子打了女儿一顿。“打过后,我就让女儿闻闻床上的尿味。”女儿知道自己错了,从此再也不尿床了。她说,女儿现在和她很亲。
孩子送回 夫妻打拼
在纽约福州人小区,将孩子送回国抚养成为一个普遍现象。来自福州的移民陈林说,纽约福州人主要集中在三个地方:第八大道、华埠和法拉盛。许多福州人在外州餐馆做工,怀孕后就回到第八大道待产,生产后几个月就把孩子送回中国大陆。她估计,住在第八大道附近的福州人应该最多。
陈林自己也是这种情况。她于10年前从福州来到美国,和同乡结婚后,生下两个女儿,分别为7岁和4岁。她说,公公和婆婆经常打电话催促,希望他们再生个男孩。“我就告诉他们‘等有空再说’。”她和丈夫达成共识,两个女儿就够了,不想再生了。
在大女儿3个月的时候,她把女儿送回自己福州农村的家中,由自己父母负责抚养。她和丈夫美国挣钱,每月给母亲几百元的抚养费。后来,他们用挣的钱在长乐市买下一个公寓。“当时价格是30多万,现在已经翻倍了。”女儿在长乐市就读私人幼儿园。
从中国来的孩子必须打疫苗,才能在美国读书。她女儿打疫苗的医院是育幼医院。“每到打疫苗时,医院会打电话通知。”因此,女儿的疫苗针没有错过。外公外婆比较溺爱大女儿。“她想要什么他们都给,想要月亮也会给她。”
她说,大女儿脾气很倔强,想要什么就要拿到。“不是她的东西,她也要。如果不给,她就哭。”一次,他们带大女儿去玩具城,大女儿看中一个玩具。“我对女儿说,这种玩具家里有。”但是,大女儿认为这个玩具与家里的玩具不同,坚持要买,不买就哭着不走。他们没有办法,只好买下玩具。现在,大女儿懂事多了,知道父母工作很辛苦,不再吵着要买玩具了。
大女儿刚到美国时,什么都不习惯。英语一点都不会。她将女儿送进学前班,每天补习半个小时的英语。一年后,女儿的英语进步很快。“现在讲得已经很好了。”
专职母亲 抚养孩子
陈林说,两个女儿都在几个月时离开父母,而这段时间正是孩子生长发育的重要阶段。她非常遗憾,就是女儿走路、长牙齿和牙牙学语的过程没有看到。“这都是没办法的事情,因为生活所迫。”她说,福州人差不多都是这样。老人在美国孩子就不送走,老人不在就送回中国。
大女儿在中国时,他们经常给大女儿打电话,大女儿和他们也有交流。但是,大女儿刚来美国时,见到她不叫妈妈,只叫阿姨,她感到很难过。“一个多星期后才叫我妈妈。”她感觉与大女儿分别久了,相互之间不太亲近。去年,他们决定把小女儿早点接回美国。今年1月,小女儿回到美国,刚好4岁。她认为,母亲自己带孩子,对孩子好,对大人也好。
她说,当小女儿在中国时,他们经常在视频上交流。因此,小女儿比较随和。小女儿一回来比大女儿好很多。“她一来到就叫我妈妈。”如果小女儿要什么,他们说不要,小女儿就说不要了。9月份,小女儿上了幼儿园。
她现在辞去工作,专职带两个女儿。她和妹妹在纽约法拉盛租下一个两房公寓。“我和孩子住一间,妹妹住一间。”但是,有时孩子也去妹妹房间住。丈夫在外州和朋友合伙开餐馆,每两周回来一次,一次能够待上3、4天,一家人的感情越来越亲密。
孩子回国 减轻负担
美国福建同乡会总顾问陈清泉说,他每次从长乐机场登机,就会发现一些5、6岁的孩子在大哭,因为不愿意离开养育他们几年的祖父母。他说,把孩子送回中国大陆抚养, 在美国福建人中相当普遍。他说,没有统计到底有多少小孩送回中国,但估计数目不少。
这位前福建同乡会主席称,送小孩回国的主要原因是父母都要打工,无暇照顾子女。他说,“在美国,母亲都要工作,请个保母要花费一千多元。”在中国,有的祖父母帮助照顾,有的请保母带。国内的幼儿园既教中文,也教英文。孩子等到5、6岁时再回到美国上小学,语言一般没有障碍。
在中国大陆,孩子普遍都打预防疫苗。“这些疫苗基本上和美国的一样。”他说,孩子的父母到美国后,挣钱寄回家乡,在当地城市买房子,也有的人为了孩子也在城市租房子。因此,孩子送回福建后,大多数都在城市。如果住在农村,打疫苗也没有问题。“村里用广播通知打针。”
他认为,部分孩子没有上幼儿园,来美后学习上有困难,小学英语跟不上。但是,小孩的智力不是问题。他认为,孩子送回的好处是,孩子可以学习中文。现在中国经济高速发展,许多外国公司在中国做生意,会中文可以优先聘用。因此鼓励孩子多讲中文,对他们将来好。
返美孩童 越来越多
纽约市第2小学位于曼哈坦华埠的亨利街(Henry St.),距离福州移民集中的东百老汇仅有一街之隔。该校校长高百利(Brett Gustafson)说,第2小学有750名学生,华裔学生占86%,其中福建籍占多数。他发现,过去5、6年中,从中国回来的华裔学生越来越多。这些孩子一般都是5岁左右回到美国。
他说,这种现象就像把孩子从一个熟悉的环境突然移植到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中,语言和生活完全不同,孩子适应起来有困难。这类孩子一般一年后会逐步适应。他说,一年看起来时间不长,但与孩子的年龄相比,这个时间不能算短。
为了帮助这类孩子的过渡,学校设立双语班,老师都会说中文和英文。同时,学校还有会讲中文的社会工作者,辅导父母如何教育孩子。他说,许多华人父母听说不能打、不能骂,感到很难管教这些返美儿童。他建议,父母要在孩子身上花费时间,多和孩子交流。
他说,这些孩子的父母专心挣钱、买房子、开商店,心思不在孩子身上。把孩子接回美国后,就交给学校,自己不管。他认为,这与以前的华人不同。他的华人朋友的父母不是这样。那些父母来美前都是专业人士,在美国只能找个一般工作。但是,他们千方百计把子女教育好,希望他们有个光明的前途。
返美孩童 问题很多
高百利认为,许多孩子8月从中国回来,9月就开始上课,子女和父母互相“不认识”,对其他人也不了解,语言不通,有的在中国没有上过学,因此问题很多。
从学业上来说,这些孩子与在美国生活的孩子差距很大,他们不知道26个英语字母,不会读也不会写,讲话听不懂,“甚至简单的一句话都听不懂”。在情绪上,这些孩子要什么就要有什么。“如果不给,他们就在地上打滚。”有的孩子见人就打,甚至还打老师。有的孩子自己随便跑出教室。他估计,这些孩子都是由祖父母或亲戚带大,受到过分宠爱。
有的小学生整天泡在网吧里,因为不想回家,甚至待到凌晨。有的孩子一早就赶到网吧门口,等着网吧开门,比老板去的还早。有的孩子逃学。有的孩子为了交朋友,就从家里偷钱,把钱分给同学,“讨好他们”。例如,一个孩子从家里偷了两、三百元,分给同学。
纽约华人家长会会长朱宝玲曾经接待很多家长,发现这类孩子都有这些问题:不合群,他们以自我为中心,别的孩子不愿意和他们玩,因此他们没有朋友,感到孤独;抢别人的东西,不给不高兴,打别人,学校发现这种情况,只好把家长叫到学校。“有的家长说,她一个月被叫去学校几趟。”学业上不一定跟得上。学习不好,老师不喜欢。有的孩子染上祖父母的坏习惯,如抽烟、喝酒、打牌。有的小学生就会抽烟。
法拉盛韦波教育中心专门向孩子提供课后教育和中文教育,其服务的对象是4岁至14岁的学生,现有学生100个左右。校长韦剑波说,把孩子送回大陆抚养的主要是福州人和温州人,占其学生人数的10%至15%。她认为,送回去的孩子有许多问题。一、喜欢拿别人的东西,别人不给,就偷偷拿走。二、说谎。美国老师问拿了没有,回答“没有”,实际上拿了。三、屡教不改。答应过不再犯的错,仍照样做。
专心赚钱 忽略教育
高百利说,孩子出现这样的问题,父母有责任。许多父母把很小的孩子送回中国,接来美国后仅在一起住上两周,赶快去外州开餐馆。有的父母只管挣钱,没有时间照顾孩子。有的父母没有经验,不知道如何管教孩子。
他说,这样的学生面临很多困难,对学校、家庭需要重新适应。孩子与父母没有建立感情,这些孩子不相信家人,甚至父母。有的孩子在国内有许多朋友,现在来到一个陌生的环境中,没有任何朋友,甚至住在亲戚的家里。
华埠的第130小学也是返美学生的就读学校之一。校长伍小珍说,该校的学生80%是华裔。她认为,华裔父母大部分都关心孩子的学习,不关心的家长是少数。有人为了自己上班,在早上7点多钟就把孩子送到学校门口,到晚上下班后才来接回孩子。孩子希望父母注意他们,有的孩子说谎,说自己有病,实际上想回家和父母在一起。有个孩子哭了一整年,就是想念爷爷,因为爷爷把他带大。
她认为,这些孩子特别需要父母的关心和爱。但是,一些父母与孩子没有建立亲情关系,孩子不听父母的话。有的父亲在外州开餐馆,几个月回来一次,和这些回来的孩子几乎没有感情上的交流。父母总是要求孩子做这做那,而孩子则觉得自己像个无人关心的孤儿。“他们没有感受到父母的爱,因此表现出来的一种方式就是不听话。”
她说,美国法律规定,6岁至16岁的孩子必须读书,不读书学校要报告警察局,警察局要把父母送进监狱。有的华人父母让孩子帮忙卖东西,不去上学,就违反法律。有的父母经常带孩子回大陆,说是有急事,一去两个月。结果,孩子考试过不了。学校每天向市教育局报告,如果有学生不上课,教育局就要追问孩子去向。
母子亲密 非常重要
韦剑波说,孩子1至5岁是个宝贵的经历。子女与父母要相互信任,没有信任,孩子感到不安全,也无法学习。从教育学的角度讲,这些孩子与父母没有建立“亲密关系”。他们回到美国后,需要与父母重建这种关系。
她曾经遇到这样一个孩子。母亲在指甲店工作,孩子送给中国大陆的奶奶抚养,奶奶认为孩子很聪明,但是妈妈说儿子不听话,认为是奶奶宠坏了。韦剑波认为,孩子与奶奶建立了互相信任,经常鼓励孩子。儿子来到美国后,没有与妈妈建立互相信任,马上就学英语,当然不行。妈妈早出晚归,每天只和儿子见面一个小时,无法建立亲密关系。
有的人家里环境不好,一家人挤在一个房间,大床挨着小床。她说,这类孩子的教育与家庭有关。例如,一名福州籍的孩子,母亲生个妹妹,在两个月时送回中国,但是母亲喜欢赌博。母亲一发脾气,孩子就知道母亲把钱赌输了,但是没有办法。
有的母亲是知识女性。孩子回美后,母亲抓紧教育,培养孩子的学习习惯。孩子虽然来得很晚,但是学习没有耽误。例如,一名孩子11岁才从福州来美,英语自然跟不上。妈妈逼迫他跟上,不行就打。孩子每天背10个到15个单字。“只要书上有不认识的单字,就请老师讲解。”结果,孩子进步很快。现在,孩子不讲中文,全讲英文。老师也感到吃惊,说“从来没有见过这样像海绵一样吸收知识的孩子”。
母子关系的建立很重要。例如,一个孩子到7岁才来美国,上二年级。因为听不懂英语,成绩最差,感到很沮丧。但是,一打起游戏机,两眼就放光。他很排斥英语,感到学不好英语,曾经透露“想自杀”。但是,妈妈很有爱心,母子关系建立得很好。她说,这个孩子的问题是没有建立自信,如果自信建立起来,这个小孩很有前途。“我看好这个孩子。”
她说,孩子回美后,如果家人不帮,孩子学习就跟不上。“老师压根不看这些学生。”好的学生给作业,差的学生不给作业。例如,一个孩子原来数学很好,来到美国后,老师光给数学作业,没有英语作业。孩子如何提高英语?
教育孩子 注意方法
华人有个传统的观念,认为孩子不打不成器。但是,高百利认为,有的孩子调皮,做错事情,父母打一下屁股是可以的。但是,如果父母多次打孩子,给孩子造成身体伤害,学校发现后就要报告纽约州儿童保护局(Child Service),该局就会报告警察局。他说,学校有这个责任,如果发现,一定会报告。但是,许多华人父母不知道。
第124小学位于曼哈坦华埠的地威臣街(Division St.),与东百老汇相隔一条街。该校华裔校长谭玲芳说,从中国回来的孩子与在美国生活的孩子有些不同。他们很难完成作业,不听话,喜欢争论,不按要求做。“但是,美国的文化是尊重孩子。”因此,学校教育父母帮助孩子完成作业。她建议父母与子女多交流,对孩子投入时间,要鼓励,不能逼迫。
朱宝玲说,部分这类孩子对父母有怨恨心理,对伤害父母有“成就感”。但是,在美国,打孩子犯法,如果打孩子,孩子可能报告学校。也有的孩子故意弄伤自己,然后让其它孩子知道,由他们再报告老师。学校获知消息后,要在24个小时内报告州政府有关部门。
如果发现父母“虐待”孩子,政府就会把孩子送到领养家庭(foster family)。有的非洲裔家庭收入不高,也申请领养儿童,获得政府补助。儿童保护局把孩子领走后,负责分配领养家庭。有的孩子送到领养家庭后就后悔了。
自己能带 尽量不送
朱宝玲认为,三岁以前是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中国有句古话,三岁看老。如果三岁以前由祖父母带,父母与子女的亲子关系很难建立,从小养成的坏习惯也难以改变。如果三岁以前由父母亲自抚养,孩子的生活习惯可以掌握。
她说,不仅福州人把孩子送回中国大陆,而且许多高学历的人也把子女交给保母,以便自己拚事业。她认为,作父母要负起这个责任。既然生子,就要养育。如果把小孩送回中国大陆,祖父母和外祖父母四个大人围着小孩转,还有姑姑阿姨从旁协助,良好的行为规范很难建立。
陈林说,她经常劝其它人不要把孩子送回中国大陆,别人就会反问她:为何你把自己的孩子送回中国大陆?她的回答是,因为自己有过这样的经验,所以不赞成别人也这样做。她说,送与不送是个矛盾。“讲是这样讲,但是没有办法还是要送回去。”
她说,因为没有和孩子一起成长,对孩子的许多动作代表意义不了解。刚来时,孩子发脾气,她不知道是发脾气,就打电话回去问母亲。母亲就告诉她孩子生气是什么样子。同时,女儿也不知道母亲生气是什么样子。“现在,我们都互相了解了。”
福州籍的林太太也同意这个观点。她一共生了3个孩子,分别为6岁、4岁和2岁。前两个是女儿,第三个才是男孩。因为她的父母在台湾,公婆在加拿大,她只好请大陆亲戚帮助照看两个女儿,她和丈夫在法拉盛开家商店,就自己抚养儿子。
她的两个女儿分别在福州市和长乐市长大,她说,两个女儿和照看他们的亲戚建立了感情,刚到美国一段时间,他们还要求回到中国去。因为两个女儿回来得早,很快就适应了这里的生活。现在,他们在法拉盛分别上小学一年级和幼儿园。她的建议是,“如果自己能够带,就不要送回去了”。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