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昶·
近日,在西方媒体闹得沸沸扬扬的一件事是:加拿大总理哈珀日前访问中国,中国总理温家宝在致欢迎词时说到加拿大总理5年没有访问中国了。原文为“这是你首次中国之行,也是近五年来中加两国总理的第一次会晤。五年的时间,对于中加关系来讲,确实太长了。因此有的媒体讲,这是一次来迟的访问。”但在西方媒体中,此事被炒作成为了中国总理对加拿大总理的指责。而温总理还提到他2003年访问加拿大时,引用过“行合趋同,千里相从”来形容中加关系。
这里问题的核心出在哪里了呢?是出在交流的方面。是不同文化对语汇用法和理解上的不同。
在华人看来,温总理表达的是一种温和的谦逊,是对这种迟来的友谊表示有点惋惜,是指加中两国没有根本利益上的冲突,所以我们的友谊早就应该更好。这本是一种善意的表达。
然而,由于文化上理解的不同,温总理的和颜善意,被西方媒体曲解成为了对加国总理的公开批评指责,并暗示中国有失大国风范和礼仪。真正的问题是:温总理恰恰想表达的是大国的风范和礼仪,想表达的是谦逊和友好。
这就是交流方面出了问题,根源是在文化基础不一样。笔者来西方多年,慢慢无论是在学习、研究、工作、观察中,体会到了东西方在交流上面的不同之点,特撰文谈谈。
先举点例子:
我在英、美、加等国,读了多年研究生。在课堂上,洋人黑人学生发言踊跃。而亚裔学生,一般比较沉默。这里抛开语言能力不谈。亚裔(华人)学生,明明知道答案,研讨时也不一定马上说出来,总觉得要谦虚一点,这是美德。洋人黑人其他族裔的学生,争着发言。有些人我们认为是半罐子水,也响叮当。有些华人学生,如一罐子的水,也不一定会发言倒出来。
问题在于,西方教授们是怎么看的。他们认为积极发言、积极参与的,才是有创意的学生。不是在于你能说多少精辟之言,而是在于你发言,你讨论,你不同意,你争辩。在这样一个过程中,才能活跃你的思想,才能激发你的创造性,你才真正学到了属于自己的东西。这样的学生,才有创意和创新能力。西方的教授,不是看学生能背多少东西,而是看一个学生是否有独到的见解。
那么说到职场上,面试就是交流。许多华人去求职,去在什么华人培训学校搞什么面试技巧,但不一定得要领。我从自己多年走过来的经验,从自己找工作、去面谈,到这些年作为专业主管,面试应试的人。我自己的感受有两点最关键,其一、西方人看重工作经验,那么你去谈时,不一定要谈很多,但一定要从工作经验上的体会谈起;其二、要谈到关键的点子上,表明你是真正理解了此问题的核心层面,如果在这个层面上你答对了,其他地方没答全面,不是很理想,也没多大关系,这也是东西方交流文化上的不同。
我面试应试人员时,如果一开口,他/她说出来的答案,一听就知道他/她是理解问题的核心部分,我们管理人员一般会印象很好,也就不再多问了。而不少华人去面试,总是以为是要把问题回答得越全面越好。
先给两个我专业方面的例子。如果问到吃东西或食物功能紊乱(eating disorder),对方答说这不是吃东西或食物方面的问题,这是精神方面的问题。我会马上接上请他/她解释。他/她说这是这位患者对生活对自身的期待值出了问题,导致的精神障碍,我一听知道对方是懂的,也就不再多问了。
又如家庭暴力。如果对方去谈发火、谈脾气不好、谈怎样制怒方面的问题,他/她可能会失去这次面谈机会。家庭暴力的心理核心机制是控制欲和操纵对方。如果面试人答的是后者,我知道此人真正是懂的。
举一反三。任何专业,都有一些核心基本的概念和理解。在西方,进行任何专业的交流,都需在一种核心的层面上,只要在在这个层面上答对了,谈得出自己的见解,别的专业人士就会觉得你有水平。
又如,在西方与人交流时,一般需要双目对视(keep eye contact)。不能保持目光接触的人,一般会被理解为此人不诚实或不真诚。而在华人文化中,过度的目光接触,会让人不舒服。如果是这样去对待女士,还可能会被认为有性方面的不怀好意。你看,这东西文化在这点上,对交流的习惯和理解有多大的区别。
又如,目前在多伦多上演的电视连续剧《蝴蝶》,主要是由大陆编演人员编导演出并在多伦多拍摄的,就是典型的对西方文化和生活不太了解的例子。比如出了车祸,私下想复仇(这是全剧发展主线),而西方实际上是应该由保险公司或法律程序来解决的。在手术急诊室里大哭大闹,而在西方医院,手术抢救室是除医护人员以外他人是不可进入的。又如警车去送不用于调查的私人物品却闪着警车灯,而在西方警车只有在执行紧急公务时才会闪警灯。这里不允许在室内吸烟,而剧中人物在旅馆工作人员休息室内吸烟。此类的由文化差异而导致的剧本内容上的误差,让人看了觉得不伦不类。
华人的谦虚文化,本来是美德。但是谦虚也要看地方、看形势。华人做出了成绩,有了进步,上司表扬,还自己说:“我不行。”在西方,如果你说自己不行,洋人可能会当真,以为你真不行。在西方,你就应表示你行。
洋人想要什么,被问到时,会说Yes。而华人,心中想要,也可能说No。而华人,在不同意时,也可能说Yes。这是洋人最搞不清楚东方人,尤其是中国人、日本人、韩国人,在这方面的态度。
又如著名的贺梅案。前期败诉,并不是亲生父母不占理,而是有理不让人,去法庭上又哭又闹,以为像在中国一样。美国法官还认为这是不是精神方面有问题,他们才败诉。有理也要讲理,这才是西方的文化核心。
还有,就是处理工作场合的人际关系。在西方,出了矛盾,切忌不要像在中国那样,私下去告诉其他同事,传小道消息。我就知道有人因此丢了工作,而她恰恰是专业上很优秀的员工。西方的管理层,一般来讲,非常看重团队精神和人际交流能力。我个人的观察,这点的重要性,甚至可以超越对专业能力的重视。
另外还有,出了与直接上司的矛盾,可以要求约个时间面谈,把心中的想法,比较正面地、积极地谈出来。也可以越级汇报,但不要去指责、批评对方,而要多谈不同和误会之处,表明想把问题解决的善意。这种态度,往往会得到上级管理层的理解和支持。反之,可能招致上司的不满。
另外比如文化理解方面的问题。在西方生存、在西方的单位上,一定要按条例办事。有的华人认为西人死板,循规蹈矩,不善变通。有些华人,喜欢耍点小聪明,到头来聪明反被聪明误。这循规习惯,在西方,实际上是很重要的。恰恰在于这种按条例和循规蹈矩,在西方文化中人们才能避免人为主观因素可能导致的错误,还有保险等问题。
打个比方,去年冬天大雪多,一日下午放学,我去接孩子,校车误点老不来。我给学校打电话,学校说校车按时出来了,但中途给挡住了,警察已到现场指挥帮忙。我和其他一两位家长等了约一个小时,校车才到。问及孩子,才知就在我们附近,因路两旁堆积的冰雪,恰好两边各停一辆车,校车给堵住过不来,叫来警察,警察又叫来拖车,问题才解决。可是,家附近小路很多,如绕一绕,我估计也就是两三分钟的路,要不让孩子下车,转过弯就是家长们等的地方。但西方人不是这样理解的。校车只能在规定路线上走,孩子们只能在规定停站的地方上下,否则如果出了问题,保险公司不予赔偿。我多年在西人公司干,深知过中缘由。
总之,交流能力和技巧,是在西方生存的核心之一。可惜的是,中国的教育制度,不教学生交流技巧和能力。我们要在西方生存,要学会西方的游戏规则,其中之一就是要学会交流技巧。另外,也要学习理解不同的文化习惯。要学会正面、善意地理解他人并进行谈话。我处理过一些很艰难的人际关系。凭着善意、公正和按常识出牌,最后事情都得到比较完满地解决。比如,很多时候,先发个电子邮件,先要求约对方、大家谈一谈,并简要善意地说明你想要谈什么。真正见了面,再直接地、不回避地、比较公正地谈出自己的想法看法。切不要去指责。这种做法,往往可能会导致比较满意的结果,至少我处理过、或帮助处理过的人际关系,结局都还比较理想。
以上纯属个人意见,仅供参考。
from cnd.org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