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6月10日星期一

“教师满堂灌”与“学生为中心” ——东西方教育理念之差异

“教师满堂灌”与“学生为中心” ——东西方教育理念之差异 By 楼兰 From CND.org “教师满堂灌”还是“学生为中心”,是检验学校和教师能否适应新世纪的标准。 高中的中文课开始了,今天要开始新的一课——内容与天气和季节相关。按照事先设计的课 堂程序,本老师先主持一个承上启下的开场活动(Opener)。同学们每人一张纸,先折叠后写笔记,四个角上分别写下四季信息。我的开场还没完,五六个学 生已经上了讲台站成一排,还催促说:“老师,我们能不能开讲了?” 原来,我采取的是叫作“拼图小组”(Jigsaw Groups)的教学方式,将学生们分成若干小组,每个组准备教一课书。如今美国时兴“主题单元教学法”,而中文二级的这几课书的内容分别是衣、食、住、 行、体育、及天气季节,都是很实用的日常生活话题,正好作为单元主题。老师安排好课时计划,各组学生经过讨论自学备课,安排每堂课分别教生词、句型与课 文、文化等内容,并组织游戏等活动。今天这次课就是由这个小组的学生教本课生词。因此这些美国高中生都跃跃欲试等不及上讲台了,居然催促本老师让位下台, 那我何乐而不为,教课的目的就是让学生主动应用嘛。 这个组的五六个学生先逐个自报姓名,因为我还给所有学生发了“讲课评估表”,要给每个讲课的同学打分,因此讲课的学生要注意表现,听课的学生也得关注每个 “讲员”的言行。该小组已有分工合作,今天由两名学生主讲生词。屏幕上打出他们制作的PPT,已经把生词分类归纳,边讲解发音和词义,边让其他同学抄写到 笔记本上。学生讲课当然不会十全十美,例如他们的PPT上就把“暖和”写成了“暖火”,这时就需要老师拨乱反正,指出这里不应该是“火”。讲课的学生马上 反应过来:“啊,应该是‘和’!”并写在黑板上。我趁机讲了“和”作为多音字的几种读法和如何使用。将错就错,这样一来反而让学生们印象深刻,恐怕以后再 不会写错这个词儿了。 词汇讲解过后,讲课小组将自己编写并复印好的作业纸发给全班学生,让他们当堂做练习。做完了交来,由讲课组的学生批改,然后交给我登记成绩。这一堂课,本 老师基本没费多少口舌,只在教室里到处转悠,看看学生们写得怎样或有什么问题。这是一节典型的“学生为中心”课堂,是美国提倡的21世纪教学方式。如今, 如果你有机会到美国主流中小学去看看上课情况,就会发现,很少见到一位老师站在前面讲一堂课的。课堂的主角是学生们,他们或者分组讨论,或者登台演示,或 者自学分享,而老师的责任则是组织和指导学生。 “学生为中心”(Students-centered)是针对传统的“教师为中心”(Teacher-centered)而言,是美国在20世纪末提出的 “21世纪教学方式”中之一项,旨在创造适合新世纪教育理念的学习环境,也是本文要论述的21世纪中美教育理念的一项差别。 所谓“教师为中心”即咱们中国人很熟悉的传统教学法,老师一言堂,不管学生水平是否参差不齐,是否听得进去,老师一门心思按自己准备的去讲。这样的授课方 式通常由老师从头讲到尾满堂灌,连让学生提问回答的的机会都很少,更别说给学生展示自我互教互学了。就是在美国,直到数十年前学校也实行这套教师为中心教 学法。20世纪下半期,教育心理学在美国发展起来,引入启发式教学法,课堂重心逐渐从教师意志转到学生需要。 进入21世纪,美国学校全面提倡“学生为中心”,即教学内容和方法首先要考虑学生的需求。不能老师想怎么教就怎么教,而是要看学生想怎么学你就得怎么安 排。经过实践证明,老师们若要了解什么是当今学生们喜欢的教学方式,最好就给学生们机会自学互教。在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里,老师的角色是当主持人 (Facilitator)及组织协调人(Collaborator),也可以说是导演(Director)。如果一个电视访谈节目的主持人自己讲话太 多,抢了嘉宾、专家和观众的话语权,大家肯定觉得这主持人太话痨不称职。如果一个导演不能调动出演员们的潜能充分表演,光靠自己登台,那能叫好导演吗?其 实,做主持人要比一个人滔滔不绝讲一通的挑战性大多了。因此说,21世纪“学生为中心”的课堂,对教师们的能力提出更高要求。 我是在21世纪初进入美国公立学校当中文教师的,有幸的是,一入行接受的就是外语教学的5C标准和适用于所有学科的21世纪教学方式,一向乐于学习新东西的我也很认 同这些新理念。然而,过去自己在中国所受的传统教育的烙印,和在社区中文学校教书多年养成的刻板教学风格,却难以一下子消除,因此在教书实践中经历过很多 矛盾纠结。 刚开始在公立学校教课时,我以为凭咱从小对中国语言文化的认知和多年在中文学校教书的经验,教教中文〇起点的美国孩子还不容易么。但很快就体会到,在公立 学校当老师不容易,除了要考取教师执照,每学期还要经受校长和本教研部主任的数次听课评估。美国主流学校进行教师评估的目的,主要是监督检核教师是否称职 并督促他们提高业务水平,因此要由具有雇佣权的领导实施。私立学校可以自行确定评估标准,而公立学校则由各州教育局设立一套统一标准,通常包括对所教科目 的知识、教学计划与组织、教学方法和活动、课堂纪律管理、与学生关系、新技术的应用等几方面,各学校在此基础上可根据本校具体情况修增一些条款。为了有资 格对教师进行评估,校行政领导和业务主管们还需要经过特别培训。有时州里还派评估考察团到各校视察。因此人家那评估报告写得很专业,一堂课从开头到结尾, 每时每刻老师说了啥学生做了啥都记录在案,然后对照那几条标准分析得有理有据。 起初每次领导们来听我的课,都对我的中文知识渊博给予高度评价,也对计划和准备工作和教课能力加以肯定。但却常指出:老师讲得太多,给学生表现机会不够。 记得当初校长曾对我说:“你讲课时容光焕发妙语连珠,很生动有号召力。看得出来你准备充分又能即时发挥,而且你自己很享受教课过程。但是,如今的课堂不该 是老师一个人的舞台,应该把舞台中心的位置更多的让给学生们。” 在21世纪的美国,主流学校的教师评估当然要以那套21世纪教学法为衡量准则,因此是否“学生为中心”是重要的一条。但跟我类似的中文教师们多是成年后才 来到美国,自己没在美国上过中小学,多数也并非学教育出身,而是趁近年中文热改行教书的。即便有些人在中国上过师范教过书,到了美国也会因知识结构老化和 教学理念差异而不适应。越是受中国式教育影响深的老师,越不乐意轻易把教学舞台让给学生,也就不会被美国学生甚至社区中文学校的华裔学生所欢迎。这是很多 华人老师到美国主流学校后面临的严重挑战。 有一次在美东中文学校年会上,听一位在大学教了几十年中文的著名美国教授讲演,他指出:“在新世纪的语言课堂里,必须给学生应用语言的机会。每一位老师都 应该回顾一下,每堂课你自己讲话的时间占多少比例?如果老师讲话超过一半,那你就不是好老师!”当时与会的一些中文学校老师听了觉得有点危言耸听。但回去 跟公立学校美国老师们一念叨,人家都说言之有理。新世纪的课堂就是要打破“教师满堂灌”,提倡“学生为中心”,尤其语言课,必须多给学生练习使用语言的机 会。 经过公立高中几年熏陶,我努力改变中国式的教师满堂灌教学方式,尽量多给学生练习机会,课上常安排学生互相对话、做课题演示、小组讨论和分享等活动。其后领导们再来听课,如果遇上学生参与多的,往往评价较好;遇到那堂课学生参与较少,则仍会指出不足。 在一个富裕郊区好学区教了几年中文之后,我换到一个多元化城市校区成为全职教师,工作量加大,学生难管教,对老师的评估却更专业更严格。但好在学区给予教 师更多培训和指导。有时我觉得课上给了学生很多时间对话讨论,但教研部主任听课时仍会指出:这还属于教师指导管理下(Teacher-directed) 进行的学生活动,不能算真正意义上的“学生为中心”, 并建议我采用“拼图小组”(Jigsaw Groups)方法安排学生自学互教。尤其在这样的 多元化校区,每班学生人数多,学生水准和用功程度差距很大,靠老师一人教课往往顾此失彼。而根据不同学生的需要,鼓励学生们既独立思考又互动分享,可达到 互相督促帮助共同提高的目的。除了“拼图小组”,我还在教师培训中学到很多美国适合学生中心课堂的“教学策略”,比如“脑力激荡” (Brainstorm)、“思考-组对-分享”(think-pair-share)等等。我也从学生们的教课中学到了很多新一代喜闻乐见的课堂游戏。 我在实践中茅塞渐开,从此本文开头时的学生主导的场景就经常出现在我的课堂中。后来教研部主任再来听我的课,也正赶上一个小组的学生在教课,并且将语法中 挺难分辨的“在、有、是”的用法讲得很清楚。课后,主任赞许地对我说:“你终于掌握了,这才叫学生为中心!”人家这次给我的评价也相当好,尤其那句“这是 一个完全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令我感到很自豪。 看到美国学生们的进步与成就,我真正理解了“学生为中心”的意义,这并非只是追求表面形式,而是配合美国培养21世纪人才具备四项能力(4Cs)的需要。 这四项能力是: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Critical thinking and problem solving),交流沟通(Communication),合作(Collaboration), 创造和革新能力(Creativity and Innovation)。给学生机会讨论自学互教,可以锻炼所有四项能力——他们需要互相交流讨论协商,需要团队合作,要批判地去思考提问并解决问题,要 创造新颖有趣的教学方式。说实话,学生们设计的很多课堂活动和游戏,我都想不出来,但孩子们却知道什么教学形式更适合他们自己,学起来更有趣有效。这样学 生为中心的课堂,令我也颇有收获,真是“教学相长”。 走在学校的走廊中,我时常从门外看看其他各科老师的课堂,学生们或者一团一伙的学习讨论,或者自己读书写作,或者在向全班做演示,或者观看屏幕上的影像, 甚至热闹喧嚣地做游戏活动……有时都不知道老师在哪儿,仔细看才发现老师混在学生小组里或坐在后边。无论什么科目,在学生中心的课堂里,老师都会先让学生 自学讨论并尝试解答问题,学生遇到不会的难题才会引发思考,并试图通过努力想办法解答。学生们或许采用各异的方法得出不同的答案,互相分享争论的过程也是 体验另类思考。最后,老师只需点明正确方法答案,学生们就豁然开朗。与老师范范讲一通相比,学生通过自己动脑分享学得的知识肯定理解更深,记得更牢固。老 师也可以从学生分享中发现容易出错的地方,从而重点说明。 “学生为中心”为善于动脑思维活跃的学生提供表现机会,也能督促比较懒惰有依赖性的学生主动学习。如今美国中小学生们对这样的课堂氛围和学习方法早已习以 为常,但这却与中国人印象中的学校课堂大相径庭。很多华人家长也因不了解美国21世纪的教学新理念而对学校提出外行的质疑。有的华人家长说上小学的孩子拿 回数学题不会做,家长便责怪美国老师怎么这样,教都没教的内容就让孩子做题。家长还把题目拿出来请朋友甚至网友一起解答,闹得连大学数学方法都用出来解小 学题。其实人家美国小学老师就是先让学生自学思考,次日同学们分享各自的解法,老师再教正确方法,孩子马上就会了。也有的家长抱怨美国老师总是辅导班里几 个差学生,却让好学生一块自学。其实,这是老师根据不同水平学生的需要,给好学生更具挑战的任务让其思考分享,其后老师一点就通;而对理解力差的学生就得 多花点工夫启发。华人家长对美国学校的误解,多是因为不了解美国的“学生为中心”教学理念,不大会配合学校。要培养好学生,除了要培训教师外,更得教育家 长跟上形势啊! “教师满堂灌”与“学生为中心”,中美这两种课堂教学法理念的差异和冲突,在华人聚集的社区表现更明显。例如一些华人办的中文学校依然盛行传统的“教师满 堂灌”上课方式,华人家长们也觉得那才叫“教书”,而丝毫没有考虑学生们是否能接受。也难怪很多在美国生长的孩子不喜欢上中文学校,其实问题并不在于中文 是否难学,而是因为那套陈旧的教学法让习惯美式学校的少儿们感到枯燥无聊学不进去。有在大学教中文的老师说,不少ABC到了大学才开始学中文101,问他 们为何家里有中文环境却没学点汉语。那些学生说小时候本来还会用中文对话,就因上过中文学校讨厌那教学方式,反而开始抵触中国语言文化,直到上大学才又从 头开始学。听到这样的结局,难道中文学校们不该汗颜? 我也曾在周末社区中文学校教过多年。自从到主流学校接受了专业培训,我开始反省中文学校的教学方法,并尽己所能将“学生为中心”应用到中文学校课堂里,社区学校也应该与美国主流教育接轨么。我在中文学校教的也是高年级,而且学生都是华人家庭出身,因此中文水平要比美国学生好很多。本来采用“学生中心”让孩子们发挥应比在美国高中更有条件,然而,我却遇到了跟主流学校完全相反的阻力。 数年前我刚开始在中文学校采用请学生备课讲课方式时,有些家长找校领导提意见,说是“老师不备课讲课,让学生讲能学到啥”?家长不懂教学不奇怪,如果遇到校领导也外行保守,那矛盾就大了。但我坚信这种主流学校推行的教育理念是正确可行的,跟我同教最高年级的一位年轻老师也赞同并采用了学生讲课方式。经过若干年坚持,中文学校的很多学生和家长也逐渐理解并习惯了这样的学生中心课堂,并确实在学生们身上看到了成果。有个学生曾经因为讨厌上中文学校而成为令老师们头痛的捣蛋鬼,到了我的班里却对学生教课的方式很感兴趣。他母亲也在本中文学校教书,说这么多年来,儿子头一次积极主动请妈妈帮忙准备中文课,而且将那课书准备得很充分。那位母亲后来也学我采用鼓励学生多分享的教学方法。她说幸亏儿子跟我学了两年,不仅启发出对中文的兴趣,还增强了自信心,品行也有很大进步。当年出名的调皮鬼,如今懂礼貌爱学习乐于表达,即将进入常春藤布朗大学。 海外社区中文学校普遍面临越到高年级学生越少的问题,原因就是那套中国式的满堂灌教学法不被在美国长大的孩子所接受。孩子小时被家长逼迫上中文学校,到了中学年龄青春逆反期,有主见的学生就不肯再每周末来听一个老师喋喋不休了。而自从我们一些志同道合的老师采用学生中心教学,留住了更多的高年级学生,每年总有三四十名学生坚持学完十年级毕业。我还在中文学校年会上介绍过如何吸引高年级华裔学生继续学中文的经验。 然而,在中文学校对老师进行评估时,却反对我们采用“学生中心”教学法。我本来还想趁评估小组来听课时,请他们见识一下如何将主流 学校的上课方式移植到中文学校。我的每堂课都类似公立高中有多项教学环节,先有开场(Opener),末有结尾(Closer),中间转换三次不同课堂活 动,分别是教师授课、学生小组讨论、和学生讲课演示。但听课小组没一个人走过去看看学生们讨论什么,却因为学生讲课时说中文发音不够准声音小等问题,在评估报告中写到“学生讲授基本没达到效果”、“使用这种方法还需对学生有一个培养的过程,中文学校一周一节课的形式,是否适合这样的挑战?”“建议能否加大老师参与的比例”云云。这跟公立学校的评估正好截然相反。 我和公立高中外语部主任及其他老师谈起中文学校如此评估,人家都觉得很外行,起码对如今实行的主流教学理念缺少概念,跟不上大形势。还是按以往中国式的老观念,认为只有老师满堂灌的“教”才算“有效利用课堂时间”,而不认为学生思索分享是更重要的“学”。学校上课就是培养学生的过程,无论是一周一次还是天天有课,你学校和老师不利用上课过程全面培养锻炼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给他们创造使用语言机会,难道等着让家长培养或学生自己修炼好了吗?那人家何必周末来上这中文学校呢? 我作为身兼主流学校和社区学校的一名教师,都觉得在两种针锋相对的教学理念中执教很难平衡,加上公立高中的工作繁忙,因此不再去中文学校服务。我更同情那些华裔学童们的痛苦挣扎,周一到周五在“学生中心”的主流学校学习,到了周末去中文学校,却得老老实实坐着听一个老师满堂灌一俩小时。想想这些华人孩子怎能适应两种截然不同的教学方式?在主流环境中如鱼得水的学生,到了中文学校肯定不乐意听老师满堂灌;而若是被家长和中文学校管束得能坐住听讲的孩子,主动 发言和创意就差,在主流学校会不大被看好。主流学校的老师们也都公认,亚裔学生们虽然刻苦好学但普遍性格内向不善于展示表现,因此要重点培养他们这些能 力。我们也发现,越是上过多年中文学校的学生,这种毛病越严重,可见落伍教学方式反倒使他们的弱点更弱,那绝对是误人子弟。 有位在主流私立学校教中文近二十年的资深老师,应邀为中文学校老师提供培训。这位经验丰富的老师指出,作为学校根本的教材、教师、教学法都必须跟上现代形势的要求。如今,如果老师不考虑学生需要,只按自己的路子教课,那就不是好老师。她说的这些其实只不过是“学生中心”的基本原则,但却引发不少中文学校教师的反弹,说是我们辛辛苦苦备课教课传播中华文化,怎么就不是好老师了?可见不仅华人家长们孤陋寡闻,中文学校的老师们也缺乏对美国整个教学环境与理念的起码认知。“学生中心”等美国教育理念,完全不是那位老师或我个人的发明,我们只是因为在美国从事教育这行而早一步受到职业培训并具体执行这些教学方法,也觉得有义务向还不了解情况的华人社区介绍。 如今就是在中国,也有开始学习西方教学理念的趋势,主张多给学生发挥展示的机会以培养实用技能。可美国中文学校和华人老师家长们如果还当井底之蛙,目光短浅死守传统,只会与主流教育渐行渐远。虽然华人社区学校与主流教育的方针有所不同,但既然培养对象都是在美国生活的孩子,教师和家长们还是应该对美国21世纪的教育形势有大体的认识,不然连培养自家的孩子都会出偏差。而办学者若依然固守陈规抱着满堂灌教学方法不放,那误人子弟不仅误了学生,还会误了老师。在21世纪初中文热刚刚兴起教师缺乏之时,社区中文学校确实为主流学校输送了不少中文师资,但随着越来越多的海峡两岸对外汉语专业及美国本土年轻老师加入中文教学行列,中文学校出身的教师已失去了优势,如果再观念落伍习惯于陈旧教学方式,更不会受主流学校青睐。 当年海外中文学校之所以兴起,是因为华裔想让后代保持中文能力的心愿无法在主流学校得到满足。而如今美国越来越多的主流公私立中小学校开设了中文课程,华人学童们更乐意在自己的学校中学习本族裔的语言,而不去浪费周末娱乐时光。社区中文学校面临着生源挑战,因此有些有远见卓识的中文学校也已经按主流标准设置课程和教学法。“教师满堂灌”还是“学生为中心”,是检验学校和教师能否适应新世纪的标准。我写此文的目的,也是希望华人家长们多少了解一些21世纪美国的教学理念,才能配合学校,让孩子更加全面的成长。

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