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的扭曲人格: “儿童成人” 和“成人儿童”
人的成长,大凡是从简单到复杂,从被动到自主的一个发展过程。童年,是一个人的全新生命的开始,所以儿童都自然地兴高采烈地接受这个世上的一切信息。童年也是人生最好奇的阶段 – 任何一个发育正常的孩子,都会对很多在成人看来毫无意义的现象和事物惊叹不已。所以有“儿童最热爱生命”的说法(这个说法也或多或少地“印证”了“人之初,性本善”伦理观)。除了这个“纯真性”以外,儿童的另一面是体现在肉体和精神两方面的“脆弱性”,所以他们需要得到成人的保护。随着人的成长,这个 “简单”渐渐地变得“复杂”起来,这个“脆弱”也渐渐变得坚强起来,由此个性逐渐成熟,最终成为一个独立自主个体。这就是人的成长的自然性。
顺应这个自然性,人就会成长得健康,反之,就会出现扭曲的人格。扭曲的人格(即“病态心理”)是复杂的和多样的,但本文将主要分析两种我个人认为在中国人中普遍存在的情况:在不该复杂的时候(童年)复杂,在该独立的时候(成年)不独立,即“儿童成人” 和“成人儿童”。
1. “儿童成人”
“儿童成人”就是指那些在儿童时期就因各种原因或多或少地禀赋了成人人格的儿童。这主要体现在两方面:1,儿童的“脆弱性”受到破坏;2,儿童的“单纯性”受到破坏。前者往往是因为一些特殊原因导致儿童从被保护的对象变成了责任的承担者;后者是由于特殊的外界影响,儿童失去了本来的单纯性,出现一些像成人一样复杂的心理状态(注:当然不是所有的体现在儿童身上的成人复杂性都是消极的。有些“小大人”也很可爱,就像有些成人具备儿童的单纯性也很难的一样)。一个儿童如果在二者中具备一点,就可以被称为“儿童成人”,当然更不必说两者都具备的了(并且这两者也往往是携手并行的)。
造就“儿童成人”的因素是多方面的。第一种“儿童成人”- 儿童不得不承担成人义务的情况,在经济贫困的条件下出现的最多。很多家庭因为家境贫困而不得不让未成年的孩子操持家务,甚至让他们当童工以补充家庭收入。所以我认为这种“儿童成人”在全世界都能找到很多例子,尤其在经济落后的国家中。第二种“儿童成人” – 儿童禀赋成人的复杂心态的这一情况,则不一定出现(或只出现)在经济境况窘迫的家庭中。因为,儿童的复杂心态并不只和物质条件有关,而是和他们所遇到的物质和精神环境的“复杂性”有关。我认为儿童的复杂心态多产生于在他们的基本欲望得不到满足的时候。因为正是在这个时候,儿童对全新的世界的兴奋感才遭受到打击,大脑中才开始出现了“为什么”的问题。当然,适当的合理的“压制”,能够让儿童懂得一些责任感,懂得这个世界并不是万事都能如愿,但如果长期地压制儿童的一切合理愿望,儿童就会出现忧郁情绪,并开始把心思用在如何寻找一种一方面能够满足自己的需要,另一方面又能不遭受惩罚的方式上。这就是复杂心态的开始。
如果我们把生活在农村和城市的下层劳动人口都算成“中国人”的话,第一种“儿童成人” 在中国的存在不容分说地是很多的。这些贫穷的家庭中的孩子们,不得不从小就承担很多不该他们承担的事物,所以他们是“当之无愧”的“儿童成人”。这样的例子太多,就不一一细述了,因为本文着重强调的,还不是中国的这种很明显的被经济状况所迫的“儿童成人”,而是那些生长在优裕的家境中看似健康却其实心理复杂的 “儿童成人”。
如果说中国父母和其他国家的父母一样,有着对自己孩子的一份父母爱,但他们却普遍有一个与众不同的特点,即:自觉或不自觉地对孩子进行“高压型”养育方式。这种方式具体地说,主要体现在一方面不满足孩子的纯真需要:比如无忧无虑的玩耍,游戏等等,另一方面给孩子灌输不符合他们年龄的技术和知识。中国父母最在乎的,就是自己孩子如何提前地掌握超龄的技能和知识。本着把孩子培养成少年天才的目的,家长们你追我赶地剥夺孩子玩耍的时间,睡眠的时间,三五两下就把孩子折腾成少年老成,成天哭丧着脸,看不到半点幸福感。如果说和其他国家的孩子作比较,在中国孩子中看到的笑脸相对很少,此话决不是主观判断,而是客观事实。所以我认为我们中国存在着这个世界上最多的“儿童成人”:他们在人生中最需要快乐和轻松的时候,却被强加了一份苦闷和沉重。
我把这个现象归因于中国传统对后天教育的过份注重。作为中国传统思想主流的儒家文化,其育人之根本就在于“继承”和 “教训”,因为儒家把古人(祖先)看成不可超越的膜拜对象。由此,“后天教育”基本成为中国人默认的唯一的育人方式(道家思想充满灵气,充满对自然天性的尊崇,但是道家并没有成为中国社会教育的主流思想)。正是这种把人生的一切成功都看成后天教育的结果的认识,导致了中国人特有的“灌输型”教育方式。而灌输型教育的后果,不但带给孩子一份超出他们承受能力的沉重,还在另一方面抹煞了人性中最珍贵的那一部分 – 我们与生俱来的一些天性。而恰恰是这个天性 - 一些与生俱来的才能,如直觉,激情等等 – 才是一个人在后天的生活中心理健康和富于创造力的保障。所以我们中国从家庭到学校的高压教育,其实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的弄巧成拙的方法,造就了一大批技术匠人,抹煞了人的创造力,更让愁眉苦脸的“儿童成人”在中国人中比比皆是。
2. “成人儿童”
“成人儿童”自然和“儿童成人”刚好相反:是指一个成年人具备未成年人的品格。这体现在1,性格过份天真;2,性格的极其被动性 – 即缺乏自主的性格上。
本文一开始提到,人的生长,一是从简单到复杂,二是从被动到主动的发展过程。如果前者(从简单到复杂)出现障碍,会使一个成年人禀赋过份天真地性格。这其实没有什么不好,但可能会导致为人处事中的一些不利,因为世界是复杂的。而“成人儿童”的第二种,即在成长中“从被动到自主的”这个过程中出现障碍,则会使人遭受多种负面影响,导致人生的不完整。为什么呢?
要回答这个问题,首要要搞清楚“自主”的重要性。“自主”,是指一个人在面对多种复杂现象的时候能做出自己的判断,从而导致相应的选择和行为。所以“自主”这个词是从“选择”的角度来定义的。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从不懂得如何选择(一切靠父母帮助做出选择)开始,到渐渐懂得如何自己做出判断,作出自己的选择,这个过程,就是人的成熟的过程。所以“自主”是人性成熟的最重要的标志。
人对自主的需要,还在于人是思想的动物这个事实。思想 – 这个人区别于动物的最大特性,决定了我们在多种选择面前必定有自己的判断。所以有思想,就会有选择;有选择,才有自主;而有了自主,人才有自由。“自主” 不但让人最终成为独立的人,还成为自由的人。所以不能感受“自主”的人,其实就是他人的奴隶,也就是没有真正享受过生命的人(由此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刘晓波语:“奴隶状态就是非生命状态”)。
正因为懂得选择,成熟的人才懂得为自己的选择负责。由此,越是自由的人,越有承担责任的可能性(所以弗洛姆认为人有逃避自由的潜在心理动机,因为承担责任的可能性是在自由的情况下才出现)。中国的俗语:“大丈夫敢做敢当”,就是这个意思。从这个意义上看,一个人做错事(错误的选择)并不可怕,可怕的事做错了事而把责任推给别人。一个不能为自己行为负责的人,把所有的事(好事坏事)都推给别人的人,其实就是一个心理未成熟的人。这样的人,不管他们的知识有多丰富,心态有多么复杂,他们仍然是在人格成长中的不健康类型 – “成人儿童”。
“成人儿童”在任何一个文化中都存在,但在中国人中,我认为是一个相对普遍的现象。前面分析的第一种“成人儿童”的类型 – 性格天真性,在中国并不普遍(中国社会恰恰是“复杂”的人太多了),但第二种 – 缺乏自主的人格的“成人儿童”,却非常普遍地存在着。之所以这样,我认为是因为和前面分析“儿童成人”是一样的原因:中国传统式的教育方式:高压灌输型。这种育人方式,无视儿童的自主需要,一切都由家长和教师做主,不给儿童以选择的机会,所以自然地,这些儿童就渐渐养成了一切都是被动接受的习惯。
习惯形成之后,这些“成人儿童”一方面懒于思索,万事不求胜解,另一方面,人生又有一种强烈的不满足感:一种不能自主地受压迫感。所以这样的人往往最缺乏自信,因为他们永远都觉得自己的生活是“被动”的。就拿很多中国人的例子来说,很多都有很好的学习才能,记忆能力也超强,成绩全优,但一旦面临多重选择,就优柔寡断,拿不出半点主意。所以,很多中国人不管有多高的学位,多少的财富,“自信心”仍然非常不足。
不自信的结果,还导致人在其他方面 – 诸如财富,地位等等 – 的贪婪。因为他们往往认为,自己的一切不幸福感都来源于这些外在因素,所以他们拼命地攀比着,追求着。然而人的自信是来自于自身,而不是外在条件,所以这样的追求,因为不是“地方”,自然会如海水止渴,愈饮愈渴。
另外,从社会后果来看,正是这种的“成人儿童”的普遍存在,使中国人大多数只有充当 “被别人领导”的料,任人宰割,使得中国社会在几千年中都冲不出专制的牢笼。
3. 高压灌输型教育方式之不合理性
一个个体对压力的承受力,应该和年龄成正比,因为人随着年龄的增长,生理上和心理上的能力也在增长(老年人的生理功能衰退,导致生理承受能力的下降,但心理的能力应该是更成熟的)。所以一个健康个体的健康发展,其实就是一个承受能力从弱到强的发展过程。人的教育,只有顺应这个自然过程,才能培养出健康的人。所以父母最重要的责任,首先就是保护孩子的纯真和脆弱,尽量满足孩子合理的需要,其次是在有机会时尽量给孩子以选择的机会,以护持孩子的独立意识的滋长。然而这两个最重要的方面,中国式的父母都做得最失败。中国式的父母,恰恰是扼杀孩子的纯真,同时不给孩子以选择的机会,扼杀孩子的独立自主意识。
中国的学校教育体制,也刚好体现在和前面提到的自然规律相反的方面,在儿童还很脆弱的时候,压力很大(中小学的压力),等儿童渐渐长大,读到大学时,又一切都变得容易而轻松。这种和人的自然发展相对立的教育方式,和父母的家庭教育一起,一前一后,前呼后应,成功地在中国人中造就了大量的“儿童成人”和“成人儿童”。
4. “成人儿童”的大量存在造就了中国的病态社会
“儿童成人”与“成人儿童”两者之间在很多情况下也相互关联着:多数“成人儿童”都有这一番从小当“儿童成人”的经历。比如迈克尔·杰克逊。他从小被迫承受了儿童不可能承受的压力,所以他在成人期就成了一个为所欲为的“大儿童”,以满足自己对一份真正的童年的需要。中国人在成人中普遍存在的非自主性人格,更和“儿童成人”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所以童年是一个人的一生中最重要的时段。
童年的不幸,必定影响着一个人一生的心理健康,因为对一个人的成长,童年的经历,几乎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而太多的病态成人,又直接影响着一个社会的健康,因为由病态的人组成的社会,不可能是健康的社会。所以大量的“儿童成人”,必然导致大量的“成人儿童”,而大量的“成人儿童”,必然导致病态的社会。
当然,大多数生活在其中的人可能并不觉得这个社会有什么不健康,因为当太多的“成人儿童”成为社会的“主流”,“病态”就成了“正常”。所以在中国社会中,从古到今都大家都习惯了一种“正常”的文化现象 – 病态文艺:伤痕累累的文学,哀伤凄楚的艺术,更不必提凄凄惨惨的诗词歌赋。唱“哀”唱“衰”几乎是音乐的唯一功用。当代的流行歌曲,也充满了失恋,苦恋,失落感等等不健康的内容。
正是由于好多中国人从小就习惯了“被压迫”,“被剥夺”,他们才如此强烈地感受到自己的无能为力,感受到人生的无奈,才如此认可社会的不公。民主在中国的迟迟不行,表层的原因自然是“制度”,但深层的的原因,还在于人的“质量”:中国人中“成人儿童”太多,太缺乏真正能自主的能承担责任的人。所以,儿童教育,这个看似很小的问题,其实是中国社会一切问题的病根。中国社会,只有在改变了其传统的教育方式(从家庭到学校)之后,才能培养健康人,才可最终有健康的社会出现。
(by 云易 from cnd.org)
2011年11月30日星期三
2011年11月10日星期四
真正的成功不能复制——关于专业选择与发展
华人重视孩子的教育,是公认的。但是,我总觉得不少华人父母,在孩子的专业选择与专业发展上,干预太多,看法太片面。同时,不少华人相信:成功是可以被复制的。
这里首先的误区在于:不少华人,是乎只认同少数一些专业,如医学、生化、法律、计算机、金融、财会、化工、机型、企业管理等。认为学这些专业好就业找工作。此话不假,但是只对了一半。(注:当然,能学出来当行家固然很好。)
因为其一、大学里的各种专业,加起来应该有上千,至少有数百。行行可以出状元。其二、我认为一个人要成为某行业的专才人才,其核心是他真正要觉得此专业此行业是适合他的特质气质,而他本人也喜爱,觉得自己真正能投入进去,钻的进去,摸深搞透。这才是真正适合他的专业。
心理学上讲动机和行为。即一个人,只有当真正有了动机,有了热情时,加上悟性,行为上才可能去拼命钻研,去把一个问题或专业钻深搞透,最终成为某行业的专才。
好些年前,有这么一家人,儿子在大学报考前不久,忽然对其父母说:他不想去学大家原商量好要报考的专业,他想去学音乐。他给的理由是原选定的专业,并不一定适合他的个人兴趣和发展,而他觉得学音乐才是他的本能。他的父母听了,倒吸一口冷气。好在其父母开明,又是医生和大学老师,同亲友商量了一下,便同意了他的意见。而音乐艺术类的专业,是要提前预考专业课程的。他几乎在没有甚么时间准备的情况下就上了考场。结果是,他考上了。学习很努力。毕业后,自己和同样是搞艺术的妻子的专业发展都很好。在中国全国竞赛中拿了居前茅的名次,重庆市政府为此奖励了他们一套120平米的住房。再后来,他们的女儿步了父母的后尘,小小年纪,于2010年在意大利就拿了小提琴(少年组)比赛的世界冠军。(见薄熙来有关红歌的讲话,提到这小女孩。)
我认识一些无论是搞专业、还是经商的成功之士。谈起来,大家还是认为:无论搞甚么专业行业,关键是你要感到对你的路子,适合你,你真正能感到投入得进去。那么,你就会搞得比本行业的其他人要好得多。因为你的本能,能让你在此行业中站得高看得远。你就能比较快的拼搏出来奔达目的。
海内外华人很流行的一句话:成功是可以复制的。而我个人认为:真正意义上的成功,是不能被复制的。其原因在于:成功的人,在本行业中有一种本能的直觉和反应能力。那种悟性,是特定特有的。很多人可以去搞同一行业专业,但是没有具备那种直觉和本能的反应能力。行家和匠人的区别,就在于此。
每个人都自己的潜在的特质和长处,就看你能不能找到,并将其发挥出来。但是同时,正因为我们每个人的素质、特质、个性、心态、看问题的方法、行为方式的不同,加上生存生长的环境各异。这些在本质上,就决定了成功是不能复制的。
还有更复杂的因素:一个人生长生存的特定环境,也可以帮助或制约他的发展。这也是不能复制的。比如,奥巴马总统小的时候,其母亲每天早上要他四五点钟就起来读书,你能做到吗?
同许多人一样,我认识不少的专业人士。在同学朋友亲戚中,也有学很偏的专业的。有学地质的,有学道教的,有学中国古代文学的,有学护士的。不同的是,这几位都在海外或港澳地区获得博士学位,当上了教授或搞高端的专业研究工作。而上述的这些专业,在许多华人看来,都是不会去学的。
有一位朋友,学古籍整理。她曾经对我说过,她一拿起线装书来,就有一种亲切感;一翻开,就觉得那些古文字向她扑来,与她交流。现在,她在中国某大学当古籍整理和博物管理的副教授。这就是我此文讲的人的特质和悟性。
我要想说明的是:其实,行行出状元。只要你自己喜爱,能够真正钻进去,只要你觉得适合自己,你就应该去学并学下去。
最可悲的是:听信别人的。别人说该学什么专业,好挣钱,你就去跟风追潮。
许多人(相当一部分),学了某个专业(包括热门专业),一生无甚了了,庸庸碌碌,一生计较蝇头小利。我个人的看法,那就是没有真正学进去,还没真正进门。
我在专业学习上,曾经深受父亲的影响。他历来认为:在每个专业中,都有专家和匠人。父亲是中国古代历史的教授,隋唐史专家。在我生长的那个环境里,亲友中,好些都是学医学和搞科技的专家们。我多次听见过有人评论:说我父亲学那历史,干什么用?
各种学科的存在,就有其道理。就我所知道的,家父身前被英国剑桥的《二十世纪世界知识界名人录》,印度的《亚洲名人录》,以及好几本中国名人录收录于其中。这至少证明了他没有白学他的专业并有一点成就。
年青人学习选择专业,不要只想着这专业学了能挣钱多少,还要考虑这专业与我的个人素质和兴趣是否符合。比如,学医能挣大钱不假。但是,如果你是一个很焦虑的人,害怕血和细菌病毒,害怕死人,那么这种心理素质,就决定了你一定不会成为一个好医生的。
本文要想说明的是:在学习专业的选择中,一定要根据个人的情况来考虑(my cup of tea),不要一味地随潮流,只听别人的,或一开始就去考虑学了这专业将来能挣多少钱。把考虑个人利益作为第一要素来选择专业的人,太急功近利的人,将来一定不会有太大的出息。
因为,每一个行业,都有专家和匠人。还有,行行出状元,关键是在你自己。你不要想去复制别人的成功,而是要走出自己的路子,到达成功,这才是最重要的。
(By 李昶 from cnd.org)
这里首先的误区在于:不少华人,是乎只认同少数一些专业,如医学、生化、法律、计算机、金融、财会、化工、机型、企业管理等。认为学这些专业好就业找工作。此话不假,但是只对了一半。(注:当然,能学出来当行家固然很好。)
因为其一、大学里的各种专业,加起来应该有上千,至少有数百。行行可以出状元。其二、我认为一个人要成为某行业的专才人才,其核心是他真正要觉得此专业此行业是适合他的特质气质,而他本人也喜爱,觉得自己真正能投入进去,钻的进去,摸深搞透。这才是真正适合他的专业。
心理学上讲动机和行为。即一个人,只有当真正有了动机,有了热情时,加上悟性,行为上才可能去拼命钻研,去把一个问题或专业钻深搞透,最终成为某行业的专才。
好些年前,有这么一家人,儿子在大学报考前不久,忽然对其父母说:他不想去学大家原商量好要报考的专业,他想去学音乐。他给的理由是原选定的专业,并不一定适合他的个人兴趣和发展,而他觉得学音乐才是他的本能。他的父母听了,倒吸一口冷气。好在其父母开明,又是医生和大学老师,同亲友商量了一下,便同意了他的意见。而音乐艺术类的专业,是要提前预考专业课程的。他几乎在没有甚么时间准备的情况下就上了考场。结果是,他考上了。学习很努力。毕业后,自己和同样是搞艺术的妻子的专业发展都很好。在中国全国竞赛中拿了居前茅的名次,重庆市政府为此奖励了他们一套120平米的住房。再后来,他们的女儿步了父母的后尘,小小年纪,于2010年在意大利就拿了小提琴(少年组)比赛的世界冠军。(见薄熙来有关红歌的讲话,提到这小女孩。)
我认识一些无论是搞专业、还是经商的成功之士。谈起来,大家还是认为:无论搞甚么专业行业,关键是你要感到对你的路子,适合你,你真正能感到投入得进去。那么,你就会搞得比本行业的其他人要好得多。因为你的本能,能让你在此行业中站得高看得远。你就能比较快的拼搏出来奔达目的。
海内外华人很流行的一句话:成功是可以复制的。而我个人认为:真正意义上的成功,是不能被复制的。其原因在于:成功的人,在本行业中有一种本能的直觉和反应能力。那种悟性,是特定特有的。很多人可以去搞同一行业专业,但是没有具备那种直觉和本能的反应能力。行家和匠人的区别,就在于此。
每个人都自己的潜在的特质和长处,就看你能不能找到,并将其发挥出来。但是同时,正因为我们每个人的素质、特质、个性、心态、看问题的方法、行为方式的不同,加上生存生长的环境各异。这些在本质上,就决定了成功是不能复制的。
还有更复杂的因素:一个人生长生存的特定环境,也可以帮助或制约他的发展。这也是不能复制的。比如,奥巴马总统小的时候,其母亲每天早上要他四五点钟就起来读书,你能做到吗?
同许多人一样,我认识不少的专业人士。在同学朋友亲戚中,也有学很偏的专业的。有学地质的,有学道教的,有学中国古代文学的,有学护士的。不同的是,这几位都在海外或港澳地区获得博士学位,当上了教授或搞高端的专业研究工作。而上述的这些专业,在许多华人看来,都是不会去学的。
有一位朋友,学古籍整理。她曾经对我说过,她一拿起线装书来,就有一种亲切感;一翻开,就觉得那些古文字向她扑来,与她交流。现在,她在中国某大学当古籍整理和博物管理的副教授。这就是我此文讲的人的特质和悟性。
我要想说明的是:其实,行行出状元。只要你自己喜爱,能够真正钻进去,只要你觉得适合自己,你就应该去学并学下去。
最可悲的是:听信别人的。别人说该学什么专业,好挣钱,你就去跟风追潮。
许多人(相当一部分),学了某个专业(包括热门专业),一生无甚了了,庸庸碌碌,一生计较蝇头小利。我个人的看法,那就是没有真正学进去,还没真正进门。
我在专业学习上,曾经深受父亲的影响。他历来认为:在每个专业中,都有专家和匠人。父亲是中国古代历史的教授,隋唐史专家。在我生长的那个环境里,亲友中,好些都是学医学和搞科技的专家们。我多次听见过有人评论:说我父亲学那历史,干什么用?
各种学科的存在,就有其道理。就我所知道的,家父身前被英国剑桥的《二十世纪世界知识界名人录》,印度的《亚洲名人录》,以及好几本中国名人录收录于其中。这至少证明了他没有白学他的专业并有一点成就。
年青人学习选择专业,不要只想着这专业学了能挣钱多少,还要考虑这专业与我的个人素质和兴趣是否符合。比如,学医能挣大钱不假。但是,如果你是一个很焦虑的人,害怕血和细菌病毒,害怕死人,那么这种心理素质,就决定了你一定不会成为一个好医生的。
本文要想说明的是:在学习专业的选择中,一定要根据个人的情况来考虑(my cup of tea),不要一味地随潮流,只听别人的,或一开始就去考虑学了这专业将来能挣多少钱。把考虑个人利益作为第一要素来选择专业的人,太急功近利的人,将来一定不会有太大的出息。
因为,每一个行业,都有专家和匠人。还有,行行出状元,关键是在你自己。你不要想去复制别人的成功,而是要走出自己的路子,到达成功,这才是最重要的。
(By 李昶 from cnd.org)
2011年11月2日星期三
与好莱坞有约
马二
人到中年,早已没有名人情结,对追星族的狂热更是不以为然。但是,最近与好莱
坞的不期而遇还是令我有些激动,都因为好友张师傅与好莱坞有约。
张师傅(Peter Chang) 是享誉亚城餐饮业的金牌大厨,其主理的Peter Chang川娃
儿II中餐馆以风味独特口味地道的川菜吸引各路食客。张氏川菜不仅受到华人的喜
爱,而且得到美国人的追捧。金秋十月的一天,一群特殊的客人也慕名而来,从好
莱坞悄然而至,为的不只是亲口品尝张师傅的精湛厨艺,更是为了拍摄Peter Chang
的精彩传奇。作为Peter的朋友,我也有幸应邀全程陪同,因此而有机会与好莱坞亲
密接触,使我不仅大饱口福而且大开眼界。
张师傅是国家级的川菜大师,曾经是国家领导人的御用厨师,多次主理过大型国宴。
2006年来到乔治亚州加盟川娃儿中餐馆后,将奄奄一息的Tasty China起死回生,家
喻户晓门庭若市,在亚城刮起了一阵张式川菜的旋风。 但是,真正引起好莱坞对张
师傅注意和兴趣的却是一批张氏川菜的美国铁杆粉丝, 作家 崔林(Calvin Trillin)即
是其中之一。 2010年3月1日, 美国知名的文学杂志<<纽约客>> (New Yorker) 刊发
了崔林的一篇文章 “张师傅在哪里? (Where is Chang?)", 使Peter Chang名声远
扬。崔林在文章中以优美煽情的笔调讲述了张氏粉丝们对张师傅高超厨艺的迷恋和
追寻,以及张师傅如何来无影去无踪的传奇故事。文章中提到的一位退休的美国经
济学家 约翰-宾克利 (John Binkley) 就是一位忠实的铁杆张氏粉丝。自从2002年
在首府华盛顿第一次吃到张师傅的川菜以后,约翰就迷上了张氏川菜,一直追寻张
师傅的足迹,从华盛顿到亚特兰大,从亚特兰大到纳西维尔,从纳西维尔到维吉利
亚,从维吉利亚又到亚特兰大,只为了每周能够饱餐一顿张师傅亲手烹调的川菜。
张师傅的传奇故事因此而引起了好莱坞的兴趣,福克斯(Fox)电影公司通过与张师傅
联系交流后,有意将他的传奇故事拍成电影搬上银屏。于是,今年十月下旬,福克
斯公司一行五人专程从好莱坞来到亚特兰大的Peter Chang川娃儿II中餐馆探访张师
傅,作为Peter的朋友, 我也有幸应邀作陪,与好莱坞不期而遇。
好莱坞一行五人,分别是兼演员导演作家于一身的Stanley Tucci 先生及其助理
Amy小姐, 曾获奥斯卡奖的剧作家Daniel先生, 导演兼制片人Eric Steel先生, 以
及福克斯电影公司的执行助理兼创意策划Richard Gold先生。应邀作陪的还有<<纽
约客>>杂志上”张师傅在哪里?”一文中提到的铁杆粉丝 John Binkley及夫人。
Stanley Tucci 先生是一位知名的意大利裔演员,在纽约出生长大,纽约州立大学
戏剧专业科班出身,从80年中期起先后出演过多部电视剧和电影,如 Miami Vice,
Monk, Frasier, ER, The Big Night, 还担任过多部儿童片的配音演员,如Space
Chimps, Robots, The One and Only Shrek, 并且在2009年出品的Julie & Julia
电影故事片中饰演女主角Julie 的丈夫,更因在 The Lovely Bones中的出色表演分
别获得2009年的金球奖提名和奥斯卡最佳男配角奖提名。而且,他还 因为出演电影
Winchell 获得 过Emmy 奖, 因 The One and Only Shrek 获得Grammy 最佳儿童
片配音奖提名,现在正参加电影 The Hunger Game的演出,将于2012年出品发行。
Eric Steel 先生1985年毕业于耶鲁大学,身兼导演和制片人,曾经因受到<<纽约
客>>上“跳桥人” The Jumper (2003) 一文的启发,花费一年多的时间守护在旧金
山的金门大桥周围,于2006年成功地拍摄制作了“桥”(The Bridge)。它是一部讲
述有关在金门大桥跳桥自杀的纪实影片,在美国纪实电影界引起强烈反响和广泛关
注,Steel也 因此一炮走红。
好莱坞一行来到亚城的Peter Chang餐馆,都是便装出行,各人身作普通服装,得
体随意,或茄克,休闲西装外套,或牛仔裤休闲裤,或球鞋休闲鞋,就连Tucci 先生
的助理Amy小姐也没有浓妆艳抹或花枝招展,美丽而朴实。只是他们谈话时丰富的表
情手势及偶尔漫不经心的提起沙郎-史东(演员)或杰夫瑞(导演),我才意识到这是一
群真正的好莱坞客人。 他们如此低调友好,亲切随和,幽默风趣,和他们在一起同
桌吃饭谈笑 就像和老美邻居或同事闲话家常一样,轻松愉快,给我留下了美好而深
刻的影响。
为了款待这群特殊的好莱坞客人,张师傅拿出自己的看家本领,献上了一桌精美丰
盛的国宴级美食大餐。从开胃头菜凤凰展翅,孔雀开屏,山城烟熏鸭,山药海鲜汤,
到主菜乞丐烤鸭,麻辣牛肉干,东坡红烧肉,麻辣香脆鱼,麻辣干煸茄,松鼠桂花
鱼,鲜蒸仙鹤,将军烧鸭,到餐后甜点,武汉风味小吃糯米鸡芝麻球,泡泡饼和三
鲜豆皮。 每一道菜都有一个寓意深刻的美名和一个美妙的传说故事,也是一件精美
的艺术珍品,色香味俱全。服务员每次端上一道菜,客人们都惊奇地登大双眼,仔
细端详,问长问短。 制片人Steel先生更是不停地 拍照留影,剧作家Daniel先生也
在笔记本上写写画画,对用料作法刨根问底,人人都细细品尝,啧啧称赞。显然,
张师傅的精湛厨艺也令见过世面的好莱坞客人大开眼界,大饱眼福和口福,赞叹不
已。边吃边聊,从中华饮食,烧煮蒸炒烤焖油炸,港式饮茶兰州拉面,麻辣火锅生
猛海鲜,到中药入菜,冬虫夏草滋补养生。饮食男女 (由华人李安导演的电影),随
兴所致,美酒佳肴,欢声笑语。不知不觉中一顿午饭竟从中午十二点吃到了下午五
点,大家似乎意尤未尽,迟迟不愿离席而去。只因为客人们要赶搭飞机回好莱坞,
丰盛的美食大餐才不得以而告终。离开前,他们还特意参观了Peter Chang的厨房,
和张师傅合影并签名留念。依依道别,相约后会有期。有机会与好莱坞明星共品张
氏佳肴,喝日本Sake,闲聊饮食男女,使我倍感荣幸。
好事成双。刚刚送走好莱坞客人,张师傅又收到了来自纽约的杰姆斯比尔德基金会
(The James Beard Foundation)盛情邀请,令他欣喜若狂,备感荣幸。杰姆斯比尔德
基金会被誉为美国烹饪艺术的名人堂,能成为比尔德基金会的一员是美国专业厨师
一生的职业梦想。 祝愿张师傅星运大发,光彩照人,为弘扬中华美食文化和烹饪艺
术锦上添花。Peter Chang (川娃儿II)餐馆开在亚特兰大,真是亚城美食爱好者的
福气。
我们一家人都喜欢美食,尤其酷爱川菜,和张师傅是朋友,也是张氏川菜的铁杆粉
丝。 正值青春期的女儿是一名狂热的追星族。当我回家后和她说起与好莱坞的不期
而遇,女儿简直难以置信,惊讶得大呼小叫,连忙要看我和好莱坞客人的合影照和
明星的签名。只可惜,我既没有带去相机更没有索要签名,令女儿大使所望,泪眼
盈眶。为了安慰女儿,我保证下次有机会一定带上女儿还有她的照相机 和签名本.
与好莱坞有约
http://www.ouliannews.com/hr/2012/02-15/21845.shtml
2012年02月15日 中国新闻网
神州学人2012年02月13日
http://www.chisa.edu.cn/szxrzz/qikan/2012no2/201202/t20120213_365518.html
人到中年,早已没有名人情结,对追星族的狂热更是不以为然。但是,最近与好莱
坞的不期而遇还是令我有些激动,都因为好友张师傅与好莱坞有约。
张师傅(Peter Chang) 是享誉亚城餐饮业的金牌大厨,其主理的Peter Chang川娃
儿II中餐馆以风味独特口味地道的川菜吸引各路食客。张氏川菜不仅受到华人的喜
爱,而且得到美国人的追捧。金秋十月的一天,一群特殊的客人也慕名而来,从好
莱坞悄然而至,为的不只是亲口品尝张师傅的精湛厨艺,更是为了拍摄Peter Chang
的精彩传奇。作为Peter的朋友,我也有幸应邀全程陪同,因此而有机会与好莱坞亲
密接触,使我不仅大饱口福而且大开眼界。
张师傅是国家级的川菜大师,曾经是国家领导人的御用厨师,多次主理过大型国宴。
2006年来到乔治亚州加盟川娃儿中餐馆后,将奄奄一息的Tasty China起死回生,家
喻户晓门庭若市,在亚城刮起了一阵张式川菜的旋风。 但是,真正引起好莱坞对张
师傅注意和兴趣的却是一批张氏川菜的美国铁杆粉丝, 作家 崔林(Calvin Trillin)即
是其中之一。 2010年3月1日, 美国知名的文学杂志<<纽约客>> (New Yorker) 刊发
了崔林的一篇文章 “张师傅在哪里? (Where is Chang?)", 使Peter Chang名声远
扬。崔林在文章中以优美煽情的笔调讲述了张氏粉丝们对张师傅高超厨艺的迷恋和
追寻,以及张师傅如何来无影去无踪的传奇故事。文章中提到的一位退休的美国经
济学家 约翰-宾克利 (John Binkley) 就是一位忠实的铁杆张氏粉丝。自从2002年
在首府华盛顿第一次吃到张师傅的川菜以后,约翰就迷上了张氏川菜,一直追寻张
师傅的足迹,从华盛顿到亚特兰大,从亚特兰大到纳西维尔,从纳西维尔到维吉利
亚,从维吉利亚又到亚特兰大,只为了每周能够饱餐一顿张师傅亲手烹调的川菜。
张师傅的传奇故事因此而引起了好莱坞的兴趣,福克斯(Fox)电影公司通过与张师傅
联系交流后,有意将他的传奇故事拍成电影搬上银屏。于是,今年十月下旬,福克
斯公司一行五人专程从好莱坞来到亚特兰大的Peter Chang川娃儿II中餐馆探访张师
傅,作为Peter的朋友, 我也有幸应邀作陪,与好莱坞不期而遇。
好莱坞一行五人,分别是兼演员导演作家于一身的Stanley Tucci 先生及其助理
Amy小姐, 曾获奥斯卡奖的剧作家Daniel先生, 导演兼制片人Eric Steel先生, 以
及福克斯电影公司的执行助理兼创意策划Richard Gold先生。应邀作陪的还有<<纽
约客>>杂志上”张师傅在哪里?”一文中提到的铁杆粉丝 John Binkley及夫人。
Stanley Tucci 先生是一位知名的意大利裔演员,在纽约出生长大,纽约州立大学
戏剧专业科班出身,从80年中期起先后出演过多部电视剧和电影,如 Miami Vice,
Monk, Frasier, ER, The Big Night, 还担任过多部儿童片的配音演员,如Space
Chimps, Robots, The One and Only Shrek, 并且在2009年出品的Julie & Julia
电影故事片中饰演女主角Julie 的丈夫,更因在 The Lovely Bones中的出色表演分
别获得2009年的金球奖提名和奥斯卡最佳男配角奖提名。而且,他还 因为出演电影
Winchell 获得 过Emmy 奖, 因 The One and Only Shrek 获得Grammy 最佳儿童
片配音奖提名,现在正参加电影 The Hunger Game的演出,将于2012年出品发行。
Eric Steel 先生1985年毕业于耶鲁大学,身兼导演和制片人,曾经因受到<<纽约
客>>上“跳桥人” The Jumper (2003) 一文的启发,花费一年多的时间守护在旧金
山的金门大桥周围,于2006年成功地拍摄制作了“桥”(The Bridge)。它是一部讲
述有关在金门大桥跳桥自杀的纪实影片,在美国纪实电影界引起强烈反响和广泛关
注,Steel也 因此一炮走红。
好莱坞一行来到亚城的Peter Chang餐馆,都是便装出行,各人身作普通服装,得
体随意,或茄克,休闲西装外套,或牛仔裤休闲裤,或球鞋休闲鞋,就连Tucci 先生
的助理Amy小姐也没有浓妆艳抹或花枝招展,美丽而朴实。只是他们谈话时丰富的表
情手势及偶尔漫不经心的提起沙郎-史东(演员)或杰夫瑞(导演),我才意识到这是一
群真正的好莱坞客人。 他们如此低调友好,亲切随和,幽默风趣,和他们在一起同
桌吃饭谈笑 就像和老美邻居或同事闲话家常一样,轻松愉快,给我留下了美好而深
刻的影响。
为了款待这群特殊的好莱坞客人,张师傅拿出自己的看家本领,献上了一桌精美丰
盛的国宴级美食大餐。从开胃头菜凤凰展翅,孔雀开屏,山城烟熏鸭,山药海鲜汤,
到主菜乞丐烤鸭,麻辣牛肉干,东坡红烧肉,麻辣香脆鱼,麻辣干煸茄,松鼠桂花
鱼,鲜蒸仙鹤,将军烧鸭,到餐后甜点,武汉风味小吃糯米鸡芝麻球,泡泡饼和三
鲜豆皮。 每一道菜都有一个寓意深刻的美名和一个美妙的传说故事,也是一件精美
的艺术珍品,色香味俱全。服务员每次端上一道菜,客人们都惊奇地登大双眼,仔
细端详,问长问短。 制片人Steel先生更是不停地 拍照留影,剧作家Daniel先生也
在笔记本上写写画画,对用料作法刨根问底,人人都细细品尝,啧啧称赞。显然,
张师傅的精湛厨艺也令见过世面的好莱坞客人大开眼界,大饱眼福和口福,赞叹不
已。边吃边聊,从中华饮食,烧煮蒸炒烤焖油炸,港式饮茶兰州拉面,麻辣火锅生
猛海鲜,到中药入菜,冬虫夏草滋补养生。饮食男女 (由华人李安导演的电影),随
兴所致,美酒佳肴,欢声笑语。不知不觉中一顿午饭竟从中午十二点吃到了下午五
点,大家似乎意尤未尽,迟迟不愿离席而去。只因为客人们要赶搭飞机回好莱坞,
丰盛的美食大餐才不得以而告终。离开前,他们还特意参观了Peter Chang的厨房,
和张师傅合影并签名留念。依依道别,相约后会有期。有机会与好莱坞明星共品张
氏佳肴,喝日本Sake,闲聊饮食男女,使我倍感荣幸。
好事成双。刚刚送走好莱坞客人,张师傅又收到了来自纽约的杰姆斯比尔德基金会
(The James Beard Foundation)盛情邀请,令他欣喜若狂,备感荣幸。杰姆斯比尔德
基金会被誉为美国烹饪艺术的名人堂,能成为比尔德基金会的一员是美国专业厨师
一生的职业梦想。 祝愿张师傅星运大发,光彩照人,为弘扬中华美食文化和烹饪艺
术锦上添花。Peter Chang (川娃儿II)餐馆开在亚特兰大,真是亚城美食爱好者的
福气。
我们一家人都喜欢美食,尤其酷爱川菜,和张师傅是朋友,也是张氏川菜的铁杆粉
丝。 正值青春期的女儿是一名狂热的追星族。当我回家后和她说起与好莱坞的不期
而遇,女儿简直难以置信,惊讶得大呼小叫,连忙要看我和好莱坞客人的合影照和
明星的签名。只可惜,我既没有带去相机更没有索要签名,令女儿大使所望,泪眼
盈眶。为了安慰女儿,我保证下次有机会一定带上女儿还有她的照相机 和签名本.
与好莱坞有约
http://www.ouliannews.com/hr/2012/02-15/21845.shtml
2012年02月15日 中国新闻网
神州学人2012年02月13日
http://www.chisa.edu.cn/szxrzz/qikan/2012no2/201202/t20120213_365518.html
2011年9月25日星期日
我和克帕屈有缘
我和克帕屈有缘
马二
学教育必学杜威,学杜威必学克帕屈。
杜威 (John Dewey)是二十世纪美国最有影响力的伟大的教育思想家和哲学家,实用
主义教育哲学和进步主义教育运动的领袖人物。威廉-赫德-克帕屈(William Heard
Kelpatrick) 是美国进步主义教育的先驱之一,杜威的嫡传弟子和得意门生,是杜
威教育思想的重要传播人,解说员,和践行者,为发扬光大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思
想做出了极大的贡献,其所创立的专题教学法 (The Project Method) 更是实用主
义教育理论在教学实践中应用的典范,对美国乃至世界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克帕屈于1870年出生在乔治亚州的白平原 (White Plains)小镇,1888年入读位于乔治亚州梅肯市 (Macon)
的莫瑟大学(Mercer University),学习数学,1891年数学专业本科毕业。 后去约
翰-霍普金斯大学读研究生,硕士毕业后回乔治亚州的乡镇学校担任中学老师和校长。
1897年开始在莫瑟大学担任数学和天文系的教授,期间于1898年在芝加哥大学参加
暑期教师进修班时,听杜威讲课而与杜威相遇,开始接受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
1900年年仅29岁被选为莫瑟大学的付校长,1903-1905年任代理校长。1906年,因与
莫瑟大学学校董事会的保守派有矛盾,不得已而辞职离去。之后,在萨瓦纳市 (Savannah)
短期担任中学数学老师和校长。 1907年毅然远赴哥伦比亚大学攻读教育哲学博士,
拜杜威为师。1911年博士毕业后,留校任教,成为杜威教育思想的继承者和传播人,
因其出色的演讲和教学能力,吸引了大批的学生,被誉为哥伦比亚大学的“百万元
教授”(Million Dollars Professor). 1918年,克帕屈发表了“专题教学方法”(The
Project Method)一文,全面阐释了专题教学法的理论和应用,是实用主义教育哲学
在教学实践中应用的典范,奠定了克帕屈在进步主义教育运动中的崇高地位。 1936年,
莫瑟大学,为表彰克帕屈在教育上所取得的成就,授予克帕屈荣誉法学博士学位。
莫瑟大学(Mercer University)创办于1837年, 是一所以侵信教(Baptist)为传统的
综合性大学。 克帕屈的祖父是莫瑟大学的创办人和董事会成员之一,父亲也是莫瑟
大学的毕业生,是当地有名望的教会牧师。1965年, 威廉-赫德-克帕屈(William
Heard Kelpatrick)逝世于纽约,享年95岁。
在1907年赴哥伦比亚大学拜师杜威门下之前的约30年期间,克帕屈都在乔治亚州生
活,先后在位于乔治亚州梅肯市的莫瑟大学Mercer University 学习和工作达八年
之久,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遗产,其进步主义教育思想至今仍然是莫瑟大学教育
学院的重要哲学基础之一。我在乔治亚州生活了二十年,自1999年起一直在莫瑟大
学任教。可以说,克帕屈是我敬仰的同乡,校友,前辈同事,师长和领导,虽然彼
此相隔百年而无缘相识相知,我仍然为此而感到骄傲和自豪。
马二
学教育必学杜威,学杜威必学克帕屈。
杜威 (John Dewey)是二十世纪美国最有影响力的伟大的教育思想家和哲学家,实用
主义教育哲学和进步主义教育运动的领袖人物。威廉-赫德-克帕屈(William Heard
Kelpatrick) 是美国进步主义教育的先驱之一,杜威的嫡传弟子和得意门生,是杜
威教育思想的重要传播人,解说员,和践行者,为发扬光大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思
想做出了极大的贡献,其所创立的专题教学法 (The Project Method) 更是实用主
义教育理论在教学实践中应用的典范,对美国乃至世界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克帕屈于1870年出生在乔治亚州的白平原 (White Plains)小镇,1888年入读位于乔治亚州梅肯市 (Macon)
的莫瑟大学(Mercer University),学习数学,1891年数学专业本科毕业。 后去约
翰-霍普金斯大学读研究生,硕士毕业后回乔治亚州的乡镇学校担任中学老师和校长。
1897年开始在莫瑟大学担任数学和天文系的教授,期间于1898年在芝加哥大学参加
暑期教师进修班时,听杜威讲课而与杜威相遇,开始接受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
1900年年仅29岁被选为莫瑟大学的付校长,1903-1905年任代理校长。1906年,因与
莫瑟大学学校董事会的保守派有矛盾,不得已而辞职离去。之后,在萨瓦纳市 (Savannah)
短期担任中学数学老师和校长。 1907年毅然远赴哥伦比亚大学攻读教育哲学博士,
拜杜威为师。1911年博士毕业后,留校任教,成为杜威教育思想的继承者和传播人,
因其出色的演讲和教学能力,吸引了大批的学生,被誉为哥伦比亚大学的“百万元
教授”(Million Dollars Professor). 1918年,克帕屈发表了“专题教学方法”(The
Project Method)一文,全面阐释了专题教学法的理论和应用,是实用主义教育哲学
在教学实践中应用的典范,奠定了克帕屈在进步主义教育运动中的崇高地位。 1936年,
莫瑟大学,为表彰克帕屈在教育上所取得的成就,授予克帕屈荣誉法学博士学位。
莫瑟大学(Mercer University)创办于1837年, 是一所以侵信教(Baptist)为传统的
综合性大学。 克帕屈的祖父是莫瑟大学的创办人和董事会成员之一,父亲也是莫瑟
大学的毕业生,是当地有名望的教会牧师。1965年, 威廉-赫德-克帕屈(William
Heard Kelpatrick)逝世于纽约,享年95岁。
在1907年赴哥伦比亚大学拜师杜威门下之前的约30年期间,克帕屈都在乔治亚州生
活,先后在位于乔治亚州梅肯市的莫瑟大学Mercer University 学习和工作达八年
之久,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遗产,其进步主义教育思想至今仍然是莫瑟大学教育
学院的重要哲学基础之一。我在乔治亚州生活了二十年,自1999年起一直在莫瑟大
学任教。可以说,克帕屈是我敬仰的同乡,校友,前辈同事,师长和领导,虽然彼
此相隔百年而无缘相识相知,我仍然为此而感到骄傲和自豪。
2011年9月21日星期三
中国和美国的高中教育: 中美高中生的对话
(一) 两个高中生的简介
P:在中国高中刚毕业后,前不久来到美国上大学。P来美国留学完全是个人努力的结果,她以高分通过了TOEFL和美国的SAT的考试,美国学校按正常程序录取她的。在中国,P曾就读于中国一线大城市最著名的高中——外国语学校。此校是中共建国初周恩来钦定建立的,全中国只有十几所,强调外语教育。P所在的外国语学校的学生基本来自于全市所有初中的前三名。P能说一口流利的英语。从初中到高中六年,P一直担任班长和团支书。此外,她学过四年古筝,国际象棋通过了中国的九级,喜欢唱歌,初中前曾经在各类儿童歌泳比赛中得过一等奖。不喜欢体育,除了初级游泳,不擅长任何其它体育项目。
L:美国出生和长大的孩子,现就读一所公立高中的11年级。L自认为在高中的成绩中等。她非常喜欢读书和写作,从初中开始每年读各类书籍约100本,最喜欢历史。现任校报版本设计师和记者,也写了为数不少的故事。此外,她还喜欢绘画和音乐,学了九年绘画和八年的钢琴。她的绘画和钢琴分别得过县和市级比赛的一、二等奖。她喜欢体育课,会玩各种球类,擅长游泳和田径。因为田径训练太辛苦,她拒绝了要她参加一些项目的特训的邀请。今年夏天,她去中国一个维权机构做了一个月的义工,帮助此机构改写英文报道。她还喜欢玩计算机游戏。
(二)教育方面的讨论
上学读书的目的
P: 考大学!
L: 首先,学知识。人都有好奇心和探究心,想了解和理解这个自然界的形成和奥秘,以及我们人类从哪儿来和未来的可能存在。其次,找到自己可以终身从事的兴趣领域。最后,为未来工作准备知识技能,如果想要更好的生活你必须有个更高更好的教育。
好老师
P: 对学校来说,能让学生高考拿高分的就是好老师;班级重点率高的就是好老师;班上出了状元的是最好的老师。我呢,没有理想的老师。实际上大多数老师挺好的,不管教书质量怎样,人总是不差的。我没有被标签过“差生”,无法体会到成绩不理想的学生感受到的不公。初中时很多同学不满老师只关注成绩好的学生,高中时除了这一点还会不满老师放权,让没有自制力的学生完全无法拔尖。我一直觉得这种不公是自找的。换作是我,我最大的精力也会放在愿意努力学习的学生身上。实际上我遇到的老师对努力的学生都很在意,不管最终他们的成绩好不好,老师看重的是进步和想进步的心。就算是父母也会埋怨孩子不学无术或者贪玩,何况老师每年面对几百个新面孔。想赢得赞许和注意却不愿付出行动,感叹没有人发现自己是发光的金子的学生遇到多好的老师都会不满意。
L: 首先,理解学生,不要做毫无根据甚至偏见的臆测(assumption)。这是大多数当老师做父母的通病,自作聪明喜欢武断,没有耐心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其次,对教学充满热情,幽默有趣,课堂活跃,吸引学生参与。我个人不喜欢严肃死板的老师。再次,知识丰富,对自己所教的课程非常熟悉。最后,对学生可以严格但不刻薄(mean)和粗暴(cruel),学生能尊重和信赖他/她,愿意跟他/她交流的。
老师的选择
如果同一门课有两个老师,一个是很有学问课教得也不错,但脾气很坏,对学生极其严格到了不尽人情甚至粗暴的地步,要求学生绝对服从,近似军事化的教学方式。另一个老师的课教得不是很出色,但人很好,学生很喜欢。你愿意选择哪个老师呢?
P: 我会选择有学问课教得好的老师,不管他是不是坏脾气。因为学生去学校的目的是学习,如果一个老师能教你东西,这就够了,其余的都不重要。所有的老师只是你生活中很短暂的一部分,不是你生活中的全部。如果一个老师的课教得不好,对你再好有什么用?而且军事化的教育有时候是必要的,因为孩子天性爱玩大多数不自觉,有时候需要强制性的管理。如果太自由老师放手不管的话,大多数孩子会贪玩不好好学习的。日本韩国某种程度上就是军事化的教育,所以他们的学生学得很好,教育很有效果。听说德国也一样。
L: 我选择人好的但课教得不是很好的老师。因为,如果我不喜欢那个老师,他再有学问我都不愿意跟他学,我不会为了学点东西要忍声吞气。如果我喜欢一个老师,就会喜欢这门课。是否喜欢一门课对我来说非常重要。喜欢的课我会通过各种方式去主动学习,老师的教课只是其中的一个部分。比如我七年级喜欢上了历史,结果我读遍了学校图书馆的所有二战史的书,还不够,接着又把我城市图书馆的二战史的书读完了。做这些完全不用老师逼我。我九年级的数学老师,教课不是很出色,但对每个学生很好,说话和气,我很愿意上她的课,有如呆在家里的感觉。于是,我总是争取学得比她期望的更好。我十年级有个亚裔背景的化学老师,做事认真,是学校很有名的有学问的老师。但他的脾气很坏,喜欢好无厘头的训斥人,让人绝对服从他。大多数学生不喜欢他,包括我。因为他,让我讨厌化学。尽管我是学生,我仍需要被尊重。如果我感觉被尊重了,我才有动力学好课。那种威逼的教育方式,是对待奴隶的方式,其结果只有两种,要么学生很叛逆,要么学生将来一辈子只会服从,成为一个没有个性和没有主见的奴才。
好学生
P: 好学生一定是成绩好,不一定要拔尖;可以某几科或一科异常突出,也可以各科好得平均。性格好,不恃才傲物,不轻视成绩不如自己的同学。不装成明明彻夜学习复习却装作从未看书拿高分的天才。
L: 好学生在我们的定义是成绩好(good grade)。好学生不必然是好人(good person),可能是个性格很差没有人喜欢的人。好学生也不说明是聪明人,有些聪明人不一定成绩好。好学生在我们看来也不一定是成功者,学习好只是成功的一个因素。除了朋友圈子,大家互相并不清楚别人的成绩,所以往往受欢迎的学生不一定是学习好的人,大多是社交能力较强的个性很好的学生。比如学生会的成员,各种俱乐部(club)的头头。有些很有名(well-known)的学生不一定受欢迎,比如参加什么比赛得了大奖学校有特别宣传的,在我们看来,这些人只不过是某方面突出的有专长的学生,像体育特长生什么的。大家都有自己的朋友圈子,大多数课外活动也在自己朋友圈子进行。学校有很有名的学生,但没有几个特别受欢迎(popular)的学生,即使学生会主席也不例外。
学习历史的目的?学了什么?相信历史书讲的都是真实的吗?
P: 学历史,一是为了了解古代人是怎样生活的,已经我们是怎样发展到今天的。二是为了不犯历史错误。三,学历史很有趣,我尤其喜欢历史故事。
高中学的主要是中国史,老师把每个历史阶段讲解得很仔细。世界史也涉及了一些,主要是欧洲历史,不过非常粗略。中国历史上最喜欢的皇帝是李煜,非常有才华,当皇帝太可惜了。汉高祖也很了不起,开创了大汉辉煌的历史。外国皇帝嘛,只知道英国的伊丽莎白二世,是她把英国变成日不落帝国,非常了不起。其实了解西方史不多,因为考试内容不涉及或涉及很少。
我相信中国古代史都是真实的,要不然人们为什么要编造它?但现代史就很难说了。我从网上读到一些与课本上不一样的东西,比如国共两党抗日,网上说国民党才是抗日的主力军。但我们历史考试有标准答案,即使怀疑历史事实我们也只能放在心里,脑袋里照样要死记硬背老师给我们的答案。
L: 学习历史,首先,是为了不犯同样的历史错误。比如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整个德国遭到了惩罚,引起了德国人的反感,这是导致二战的原因之一。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人们吸取了教训只惩罚主要的战争犯,避免再次引发众怒。其次,通过学习历史知识,来改良和提高当今的社会和文化。最后,学历史知识本身很酷,让我了解我们从哪儿来,会往哪儿去。
我们主要学美国历史。美国是传承欧洲文化,所以欧洲史是必学的。也学习世界史,尤其几个文明古国,包括中国。中国的皇帝只知道有个秦始皇,我只学过中国古代史。
至于是否相信我们所学的历史事实,我个人认为在一个历史事件被证伪之前,我只好相信它是真的。其实,对同一历史事件,老师经常给我们不同来源的报道和分析,让我们自己去思考甚至做进一步的研究。比如二战期间发生在中国的南京大屠杀,我们所学的资料来源有美国、韩国、中国和日本的课本,不同国家对此的描述出入很大,尤其是交战双方的中国和日本的资料。日本的课本的描述三言两语,有淡化之嫌,但至少看上去像是在写历史,不像中国的课本,那简直不是描述而是在声讨,非常情绪化,反而让人不可信,至少觉得是在夸大事实。
课程和上课时间
P: 高中文、理分科,课程有所不同。但高中三年课程一样,都是必修课,没有选修课。
文理都修的主课有: 语文、数学、英文。每周每门六到九次课。
文科综合的课程是,历史、地理、政治。理科综合包括,物理、化学、生物、政治 。每周每门4到5次课。
星期一到六上课,每天早上7:50上课,上、下午各有4节课,每节课45分钟,课间休息10分钟,中午休息2个小时。晚上还有一个半小时左右的上课时间。其余的时间是自习,直到晚上11点教室关门。星期六晚上和星期天白天休息,星期天晚上有晚自习。
L: 我们高中不分文、理科,文理的课程都要学。要拿到高中毕业文凭,据我所知,需要完成下列的课程要求:3年的数学课, 4年的英文,3年的科学课(物理、化学、生物),2年的历史课,2年的外语课(法语、西班牙语、日语、中文),2年的体育,1年的艺术(乐队、绘画、戏剧)。当然还要通过毕业考试。
必修课:
9年级:英文,数学,科学(生物)和体育
10年级:英文(世界文学),数学,科学(物理或化学),历史(世界史)和体育。
11和12年级没有必修课,所以每个学生的选择不一样。我正在修的课有:四门AP课(英文、数学、历史、外语),两门荣誉(honor)课(物理、新闻学)。
选修课至少有七大类:
语言类:法语,西班牙语,日语,中文
商业类:初级/中级商业学(business),法律,会计等
音乐类:乐队,合唱团,音乐理论等
电脑类:计算机语言(Java等),绘图,多媒体设计等
新闻类:新闻学
戏剧类:戏剧学(1-4)
体育类:体育基础课,特殊课如跳舞,保龄球等
每年每个学生建议要修六门课,当然可以多修。周一到周五上课,每天早上7:50上课,修六门课的下午3:15放学,七门课的3:55结束。一般每门课每周有三节课,星期一的课时是45分钟,其余的天每门课100分钟。午餐时间是35分钟,没有午休时间。放学后大多数人直接回家或参加俱乐部或体育活动。
课外活动和业余爱好
P: 学校每年有一次科艺节,包括唱歌、舞蹈、其它才艺等比赛活动。此外,每年有一次校运动会。大多数女生喜欢韩剧、美剧、日剧、动漫、衣服化妆时尚杂志、书籍和大帅哥。男生则喜欢游戏、篮球足球、军事国际政治、书和大美女。我自己呢,喜欢大帅哥大美女、唱歌跳舞、书、时尚、电影、经济金融、旅游。不过,我们所有人都喜欢玩,但没有时间玩。我们一周要上六天的课,每天要学习考试大约15个小时左右,晚上自习通常到11点直到教室锁门。
L: 我们学校每个学生选择参加自己喜欢的俱乐部。学校有各种俱乐部,只要社会上有的组织,学校就有相应的俱乐部,连帮忙联系社区服务的俱乐部都有了,更不必说学习体育项目了。我自己参加了日本动画俱乐部。我的个人爱好是,读书写作,尤其是历史相关的史实和小说,还喜欢爬山,听音乐,画画,电影,旅游,做白日梦,计算机游戏,总之玩啦。放学后的时间自己处理,有的学生参加学校俱乐部,有的直接回家了,做你自己想做的事。做家庭作业完全凭个人自觉,没人管你。
By 艾约 From: http://cnd.org/my/modules/wfsection/article.php%3Farticleid=30048
P:在中国高中刚毕业后,前不久来到美国上大学。P来美国留学完全是个人努力的结果,她以高分通过了TOEFL和美国的SAT的考试,美国学校按正常程序录取她的。在中国,P曾就读于中国一线大城市最著名的高中——外国语学校。此校是中共建国初周恩来钦定建立的,全中国只有十几所,强调外语教育。P所在的外国语学校的学生基本来自于全市所有初中的前三名。P能说一口流利的英语。从初中到高中六年,P一直担任班长和团支书。此外,她学过四年古筝,国际象棋通过了中国的九级,喜欢唱歌,初中前曾经在各类儿童歌泳比赛中得过一等奖。不喜欢体育,除了初级游泳,不擅长任何其它体育项目。
L:美国出生和长大的孩子,现就读一所公立高中的11年级。L自认为在高中的成绩中等。她非常喜欢读书和写作,从初中开始每年读各类书籍约100本,最喜欢历史。现任校报版本设计师和记者,也写了为数不少的故事。此外,她还喜欢绘画和音乐,学了九年绘画和八年的钢琴。她的绘画和钢琴分别得过县和市级比赛的一、二等奖。她喜欢体育课,会玩各种球类,擅长游泳和田径。因为田径训练太辛苦,她拒绝了要她参加一些项目的特训的邀请。今年夏天,她去中国一个维权机构做了一个月的义工,帮助此机构改写英文报道。她还喜欢玩计算机游戏。
(二)教育方面的讨论
上学读书的目的
P: 考大学!
L: 首先,学知识。人都有好奇心和探究心,想了解和理解这个自然界的形成和奥秘,以及我们人类从哪儿来和未来的可能存在。其次,找到自己可以终身从事的兴趣领域。最后,为未来工作准备知识技能,如果想要更好的生活你必须有个更高更好的教育。
好老师
P: 对学校来说,能让学生高考拿高分的就是好老师;班级重点率高的就是好老师;班上出了状元的是最好的老师。我呢,没有理想的老师。实际上大多数老师挺好的,不管教书质量怎样,人总是不差的。我没有被标签过“差生”,无法体会到成绩不理想的学生感受到的不公。初中时很多同学不满老师只关注成绩好的学生,高中时除了这一点还会不满老师放权,让没有自制力的学生完全无法拔尖。我一直觉得这种不公是自找的。换作是我,我最大的精力也会放在愿意努力学习的学生身上。实际上我遇到的老师对努力的学生都很在意,不管最终他们的成绩好不好,老师看重的是进步和想进步的心。就算是父母也会埋怨孩子不学无术或者贪玩,何况老师每年面对几百个新面孔。想赢得赞许和注意却不愿付出行动,感叹没有人发现自己是发光的金子的学生遇到多好的老师都会不满意。
L: 首先,理解学生,不要做毫无根据甚至偏见的臆测(assumption)。这是大多数当老师做父母的通病,自作聪明喜欢武断,没有耐心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其次,对教学充满热情,幽默有趣,课堂活跃,吸引学生参与。我个人不喜欢严肃死板的老师。再次,知识丰富,对自己所教的课程非常熟悉。最后,对学生可以严格但不刻薄(mean)和粗暴(cruel),学生能尊重和信赖他/她,愿意跟他/她交流的。
老师的选择
如果同一门课有两个老师,一个是很有学问课教得也不错,但脾气很坏,对学生极其严格到了不尽人情甚至粗暴的地步,要求学生绝对服从,近似军事化的教学方式。另一个老师的课教得不是很出色,但人很好,学生很喜欢。你愿意选择哪个老师呢?
P: 我会选择有学问课教得好的老师,不管他是不是坏脾气。因为学生去学校的目的是学习,如果一个老师能教你东西,这就够了,其余的都不重要。所有的老师只是你生活中很短暂的一部分,不是你生活中的全部。如果一个老师的课教得不好,对你再好有什么用?而且军事化的教育有时候是必要的,因为孩子天性爱玩大多数不自觉,有时候需要强制性的管理。如果太自由老师放手不管的话,大多数孩子会贪玩不好好学习的。日本韩国某种程度上就是军事化的教育,所以他们的学生学得很好,教育很有效果。听说德国也一样。
L: 我选择人好的但课教得不是很好的老师。因为,如果我不喜欢那个老师,他再有学问我都不愿意跟他学,我不会为了学点东西要忍声吞气。如果我喜欢一个老师,就会喜欢这门课。是否喜欢一门课对我来说非常重要。喜欢的课我会通过各种方式去主动学习,老师的教课只是其中的一个部分。比如我七年级喜欢上了历史,结果我读遍了学校图书馆的所有二战史的书,还不够,接着又把我城市图书馆的二战史的书读完了。做这些完全不用老师逼我。我九年级的数学老师,教课不是很出色,但对每个学生很好,说话和气,我很愿意上她的课,有如呆在家里的感觉。于是,我总是争取学得比她期望的更好。我十年级有个亚裔背景的化学老师,做事认真,是学校很有名的有学问的老师。但他的脾气很坏,喜欢好无厘头的训斥人,让人绝对服从他。大多数学生不喜欢他,包括我。因为他,让我讨厌化学。尽管我是学生,我仍需要被尊重。如果我感觉被尊重了,我才有动力学好课。那种威逼的教育方式,是对待奴隶的方式,其结果只有两种,要么学生很叛逆,要么学生将来一辈子只会服从,成为一个没有个性和没有主见的奴才。
好学生
P: 好学生一定是成绩好,不一定要拔尖;可以某几科或一科异常突出,也可以各科好得平均。性格好,不恃才傲物,不轻视成绩不如自己的同学。不装成明明彻夜学习复习却装作从未看书拿高分的天才。
L: 好学生在我们的定义是成绩好(good grade)。好学生不必然是好人(good person),可能是个性格很差没有人喜欢的人。好学生也不说明是聪明人,有些聪明人不一定成绩好。好学生在我们看来也不一定是成功者,学习好只是成功的一个因素。除了朋友圈子,大家互相并不清楚别人的成绩,所以往往受欢迎的学生不一定是学习好的人,大多是社交能力较强的个性很好的学生。比如学生会的成员,各种俱乐部(club)的头头。有些很有名(well-known)的学生不一定受欢迎,比如参加什么比赛得了大奖学校有特别宣传的,在我们看来,这些人只不过是某方面突出的有专长的学生,像体育特长生什么的。大家都有自己的朋友圈子,大多数课外活动也在自己朋友圈子进行。学校有很有名的学生,但没有几个特别受欢迎(popular)的学生,即使学生会主席也不例外。
学习历史的目的?学了什么?相信历史书讲的都是真实的吗?
P: 学历史,一是为了了解古代人是怎样生活的,已经我们是怎样发展到今天的。二是为了不犯历史错误。三,学历史很有趣,我尤其喜欢历史故事。
高中学的主要是中国史,老师把每个历史阶段讲解得很仔细。世界史也涉及了一些,主要是欧洲历史,不过非常粗略。中国历史上最喜欢的皇帝是李煜,非常有才华,当皇帝太可惜了。汉高祖也很了不起,开创了大汉辉煌的历史。外国皇帝嘛,只知道英国的伊丽莎白二世,是她把英国变成日不落帝国,非常了不起。其实了解西方史不多,因为考试内容不涉及或涉及很少。
我相信中国古代史都是真实的,要不然人们为什么要编造它?但现代史就很难说了。我从网上读到一些与课本上不一样的东西,比如国共两党抗日,网上说国民党才是抗日的主力军。但我们历史考试有标准答案,即使怀疑历史事实我们也只能放在心里,脑袋里照样要死记硬背老师给我们的答案。
L: 学习历史,首先,是为了不犯同样的历史错误。比如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整个德国遭到了惩罚,引起了德国人的反感,这是导致二战的原因之一。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人们吸取了教训只惩罚主要的战争犯,避免再次引发众怒。其次,通过学习历史知识,来改良和提高当今的社会和文化。最后,学历史知识本身很酷,让我了解我们从哪儿来,会往哪儿去。
我们主要学美国历史。美国是传承欧洲文化,所以欧洲史是必学的。也学习世界史,尤其几个文明古国,包括中国。中国的皇帝只知道有个秦始皇,我只学过中国古代史。
至于是否相信我们所学的历史事实,我个人认为在一个历史事件被证伪之前,我只好相信它是真的。其实,对同一历史事件,老师经常给我们不同来源的报道和分析,让我们自己去思考甚至做进一步的研究。比如二战期间发生在中国的南京大屠杀,我们所学的资料来源有美国、韩国、中国和日本的课本,不同国家对此的描述出入很大,尤其是交战双方的中国和日本的资料。日本的课本的描述三言两语,有淡化之嫌,但至少看上去像是在写历史,不像中国的课本,那简直不是描述而是在声讨,非常情绪化,反而让人不可信,至少觉得是在夸大事实。
课程和上课时间
P: 高中文、理分科,课程有所不同。但高中三年课程一样,都是必修课,没有选修课。
文理都修的主课有: 语文、数学、英文。每周每门六到九次课。
文科综合的课程是,历史、地理、政治。理科综合包括,物理、化学、生物、政治 。每周每门4到5次课。
星期一到六上课,每天早上7:50上课,上、下午各有4节课,每节课45分钟,课间休息10分钟,中午休息2个小时。晚上还有一个半小时左右的上课时间。其余的时间是自习,直到晚上11点教室关门。星期六晚上和星期天白天休息,星期天晚上有晚自习。
L: 我们高中不分文、理科,文理的课程都要学。要拿到高中毕业文凭,据我所知,需要完成下列的课程要求:3年的数学课, 4年的英文,3年的科学课(物理、化学、生物),2年的历史课,2年的外语课(法语、西班牙语、日语、中文),2年的体育,1年的艺术(乐队、绘画、戏剧)。当然还要通过毕业考试。
必修课:
9年级:英文,数学,科学(生物)和体育
10年级:英文(世界文学),数学,科学(物理或化学),历史(世界史)和体育。
11和12年级没有必修课,所以每个学生的选择不一样。我正在修的课有:四门AP课(英文、数学、历史、外语),两门荣誉(honor)课(物理、新闻学)。
选修课至少有七大类:
语言类:法语,西班牙语,日语,中文
商业类:初级/中级商业学(business),法律,会计等
音乐类:乐队,合唱团,音乐理论等
电脑类:计算机语言(Java等),绘图,多媒体设计等
新闻类:新闻学
戏剧类:戏剧学(1-4)
体育类:体育基础课,特殊课如跳舞,保龄球等
每年每个学生建议要修六门课,当然可以多修。周一到周五上课,每天早上7:50上课,修六门课的下午3:15放学,七门课的3:55结束。一般每门课每周有三节课,星期一的课时是45分钟,其余的天每门课100分钟。午餐时间是35分钟,没有午休时间。放学后大多数人直接回家或参加俱乐部或体育活动。
课外活动和业余爱好
P: 学校每年有一次科艺节,包括唱歌、舞蹈、其它才艺等比赛活动。此外,每年有一次校运动会。大多数女生喜欢韩剧、美剧、日剧、动漫、衣服化妆时尚杂志、书籍和大帅哥。男生则喜欢游戏、篮球足球、军事国际政治、书和大美女。我自己呢,喜欢大帅哥大美女、唱歌跳舞、书、时尚、电影、经济金融、旅游。不过,我们所有人都喜欢玩,但没有时间玩。我们一周要上六天的课,每天要学习考试大约15个小时左右,晚上自习通常到11点直到教室锁门。
L: 我们学校每个学生选择参加自己喜欢的俱乐部。学校有各种俱乐部,只要社会上有的组织,学校就有相应的俱乐部,连帮忙联系社区服务的俱乐部都有了,更不必说学习体育项目了。我自己参加了日本动画俱乐部。我的个人爱好是,读书写作,尤其是历史相关的史实和小说,还喜欢爬山,听音乐,画画,电影,旅游,做白日梦,计算机游戏,总之玩啦。放学后的时间自己处理,有的学生参加学校俱乐部,有的直接回家了,做你自己想做的事。做家庭作业完全凭个人自觉,没人管你。
By 艾约 From: http://cnd.org/my/modules/wfsection/article.php%3Farticleid=30048
2011年7月29日星期五
亚裔是“模范少数族裔”? 竹子天花板
亚裔美国人高学历为何没有高职位?
(华尔街日报 2011-07-28) 一份周一发布的调查报告显示,亚裔美国人拥有常春藤盟校学位的比例较大,但当上公司高管的比例低于其他族裔。
纽约非盈利智库工作-生活政策中心(Center for Work-Life Policy)一份报告显示,大约5%的美国居民将自己认定为亚裔,但财富500强公司管理职位中,由亚裔美国人士担任的不到2%。
只有八位亚裔人士目前为财富500强公司一把手,其中包括花旗集团(Citigroup Inc.)的潘伟迪(Vikram Pandit)和雅芳(Avon Products Inc.)的钟彬娴(Andrea Jung)。但亚裔常常是拿着很多人梦寐以求的文凭进入职场的。据全国教育统计中心(National Center for Education Statistics)数据,亚洲人和亚裔美国人占常春藤盟校本科生的16%,占加州大学伯克林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at Berkeley)、麻省理工学院(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和斯坦福大学(Stanford University)本科生的35%。
工作-生活政策中心这份报告调查了2,952人,涵盖所有族裔,包括亚裔美国人(其中一半出生在美国)。报告还包括对受调查者和几家公司的后续访谈,这几家公司正为亚裔员工建立职业发展规划。
报告显示,四分之一的亚裔受访者说,他们在工作中面临着歧视,同时只有4%的白种人相信亚裔人在工作中受到了不公平对待。
报告显示,迄今为止,还很少有公司因为亚裔被视为“模范少数族裔”而为亚裔员工建立职业发展规划。报告作者之一拉希德(Ripa Rashid)说,这次调查揭示了她常从员工和管理者那里听来的一些东西:在美国公司里常常带来成功的那种高调和自夸,亚裔美国人由于文化上的原因并不擅长。拉希德说,他们只管埋头苦干,以为就这样就能做到高层。
调查还显示,亚裔员工可能不擅长跟同事分享个人生活,所以让更多资深同事成为导师和支持者的可能性也就更小。
制药巨头默克公司(Merck & Co.)启动了一个名为“精通文化之艺术”的计划,来帮助亚裔员工改善他们的软技能,比如怎样做演示报告。默克公司的文化多样性负责人达吉特 (Deborah Dagit)说,几年前知道自己需要的是一个大胆计划时,我们恍然大悟。2009年年底,默克公司在美国的员工有6%声称自己为亚裔,但在该公司的高管当中,这个族裔只占4%。
从2010年年初开始,基金管理公司联博(AllianceBernstein)让非盈利演说组织 Toastmasters来为其亚裔员工举行每月两次的自愿性学习班。联博目前在纽约、圣安东尼奥、得克萨斯和英国都开有Toastmasters的学习班。该公司负责人才管理和多元文化的瓦利亚(Vicki Walia)说,我们不想把它做成一个培训项目,因为培训项目往往是一刀切。企业顾问、《打破竹子天花板》(Breaking the Bamboo Ceiling)一书作者Jane Hyun说,亚裔美国人在工作中面临着十分微妙但又很强大的文化屏障。她说,亚洲有一种说法是最吵的鸭子挨枪子,而在美国则是会哭的孩子有奶吃;这些事情完全相反,相互矛盾。
Jane Hyun帮助默克公司制定了前述计划。她指出,这个计划是否成功,关键在于20名非亚裔高管是否认可。她说,在美国,我们往往以为我们应该简单地用同样的办法对待所有人,但这不一定是应对迥异文化价值观的最佳方法。
(华尔街日报 2011-07-28) 一份周一发布的调查报告显示,亚裔美国人拥有常春藤盟校学位的比例较大,但当上公司高管的比例低于其他族裔。
纽约非盈利智库工作-生活政策中心(Center for Work-Life Policy)一份报告显示,大约5%的美国居民将自己认定为亚裔,但财富500强公司管理职位中,由亚裔美国人士担任的不到2%。
只有八位亚裔人士目前为财富500强公司一把手,其中包括花旗集团(Citigroup Inc.)的潘伟迪(Vikram Pandit)和雅芳(Avon Products Inc.)的钟彬娴(Andrea Jung)。但亚裔常常是拿着很多人梦寐以求的文凭进入职场的。据全国教育统计中心(National Center for Education Statistics)数据,亚洲人和亚裔美国人占常春藤盟校本科生的16%,占加州大学伯克林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at Berkeley)、麻省理工学院(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和斯坦福大学(Stanford University)本科生的35%。
工作-生活政策中心这份报告调查了2,952人,涵盖所有族裔,包括亚裔美国人(其中一半出生在美国)。报告还包括对受调查者和几家公司的后续访谈,这几家公司正为亚裔员工建立职业发展规划。
报告显示,四分之一的亚裔受访者说,他们在工作中面临着歧视,同时只有4%的白种人相信亚裔人在工作中受到了不公平对待。
报告显示,迄今为止,还很少有公司因为亚裔被视为“模范少数族裔”而为亚裔员工建立职业发展规划。报告作者之一拉希德(Ripa Rashid)说,这次调查揭示了她常从员工和管理者那里听来的一些东西:在美国公司里常常带来成功的那种高调和自夸,亚裔美国人由于文化上的原因并不擅长。拉希德说,他们只管埋头苦干,以为就这样就能做到高层。
调查还显示,亚裔员工可能不擅长跟同事分享个人生活,所以让更多资深同事成为导师和支持者的可能性也就更小。
制药巨头默克公司(Merck & Co.)启动了一个名为“精通文化之艺术”的计划,来帮助亚裔员工改善他们的软技能,比如怎样做演示报告。默克公司的文化多样性负责人达吉特 (Deborah Dagit)说,几年前知道自己需要的是一个大胆计划时,我们恍然大悟。2009年年底,默克公司在美国的员工有6%声称自己为亚裔,但在该公司的高管当中,这个族裔只占4%。
从2010年年初开始,基金管理公司联博(AllianceBernstein)让非盈利演说组织 Toastmasters来为其亚裔员工举行每月两次的自愿性学习班。联博目前在纽约、圣安东尼奥、得克萨斯和英国都开有Toastmasters的学习班。该公司负责人才管理和多元文化的瓦利亚(Vicki Walia)说,我们不想把它做成一个培训项目,因为培训项目往往是一刀切。企业顾问、《打破竹子天花板》(Breaking the Bamboo Ceiling)一书作者Jane Hyun说,亚裔美国人在工作中面临着十分微妙但又很强大的文化屏障。她说,亚洲有一种说法是最吵的鸭子挨枪子,而在美国则是会哭的孩子有奶吃;这些事情完全相反,相互矛盾。
Jane Hyun帮助默克公司制定了前述计划。她指出,这个计划是否成功,关键在于20名非亚裔高管是否认可。她说,在美国,我们往往以为我们应该简单地用同样的办法对待所有人,但这不一定是应对迥异文化价值观的最佳方法。
2011年7月23日星期六
所有的赞美都对孩子有益吗?
生活在西方社会里,一个很大的不同于中国的感受是,听到的赞美永远多于批评。尽管知道有些不完全属实,但总是能赚得个好心情。这种情况在学校表现尤其突出,美国教育强调鼓励,所以孩子的作业、学期报告上大多是好话,不好的话呢,往往小心翼翼地用希望的方式提出。因此,美国的在校孩子个个自我感觉绝好,实在没有过人之处的呢,还会说,我很特别。
一般认为,赞美是有益无害的,所以多多益善。成年人大多有自知之明,对赞美有甄别能力。但成长中的孩子却缺少这个能力,对于让自己感觉良好的赞美他们照单全收。对人褒多于贬永远没有错,但所有的赞美都对孩子有益吗?
心理专家研究的结果是:不是所有的赞美都有益于孩子!如果对一个孩子说,你很棒,你很出色,你很聪明,无论做什么都是这种赞赏,不仅不总是好的,长期来看还有害处。
斯坦福大学的心理学家Carol Dweck曾经为赞美的效果做了一系列的实验研究。她在一所小学五年级的孩子中,抽样一百多个十岁左右的孩子,然后把他们随机分成两组。所有的孩子被要求作三套题。无论做的结果好坏,一律给与正面的肯定。
当第一组孩子做完了题后,实验者给出的反馈是,“你真聪明(you are so intelligent, so smart)”。当然所有的孩子都感觉不错。在第二组的孩子完成了题目后,给出的反馈有所不同,其赞赏是,“哇,你真努力,做题非常认真(you put so much effort into it, you worked so hard)”。
然后,对同一群孩子做了第二部分实验。给两组孩子同样的两道题,其中一道相对简单,很容易做出答案;另一道则非常困难,但能从解题中学到很多东西。两组孩子可以随意选择其中一个做。结果,被赞美“聪明伶俐(praise for intelligence)”小组的孩子,50%的选择了简单的题目,另外50%选了难的题目。被赞美“努力认真(praise for hard work)”的小组,90%的孩子选择了困难的题目。
第三部分实验是,让同一群孩子做一道非常难的题目,这道题基本上无解。这组实验是想测试两组孩子面对困难和挫折时所作出的反应。实验的结果是,被赞赏“聪明”组的孩子没有坚持多久很快就放弃了努力,而且因为解不出题来表现得很沮丧。相反,被赞赏“努力”组的孩子则能坚持很长的时间。即使最后他们也没有解开这道题,但在整个解题的过程中表现得兴致盎然,也即他们享受了解题的过程。
Carol Dweck对于她的研究所作的结论是,赞赏聪明比赞赏努力对学生的成就动机有更多的负面效果。被赞赏聪明的孩子以绩效为目标,而被赞赏努力的孩子则以学习为目标。当他们都遇到挫败时,相对于被赞赏努力的孩子,被赞赏聪明的孩子表现为更差的耐性和持久力,更少享受做事的过程,更多低能特征,以及最终导致终极成效更糟。此外,被赞赏智力的孩子也表现为封固的心态,而被赞赏努力的孩子则有拓展的和发展的思维模式 。(praise for intelligence had more negative consequences for students' achievement motivation than praise for effort. Fifth graders praised for intelligence were found to care more about performance goals relative to learning goals than children praised for effort. After failure, they also displayed less task persistence, less task enjoyment, more low-ability attributions, and worse task performance than children praised for effort. Finally, children praised for intelligence described it as a fixed trait more than children praised for hard work, who believed it to be subject to improvement. These findings have important implications for how achievement is best encouraged, as well as for more theoretical issues, such as the potential cost of performance goals and the socialization of contingent self-worth. 注1)
换言之,智力赞赏方式是奖赏结果,努力赞赏方式则是奖励过程。被赞赏聪明的人更多关注的是结果,用一个一个的结果来证明自己的聪明从而获得进一步的赞赏。于是,他们会选择容易一点能达到好的结果的任务。如果没有显而易见的成功的机会,大多数人都不敢去试一试,因为他们畏惧失败害怕被人认为不聪明。有些人即使试了也很容易放弃,然后对于试了没有成功的事失去了兴趣,更甚者走极端地认为自己不再聪明。事实上,这种智力赞赏也是造成完美主义心态因素之一,而完美主义心态是个人走向成功的障碍。因为任何成功都是由一系列的失败铺就的,完美主义者最害怕的就是失败。结果奖赏的另一个潜在的危险是,容易造成孩子为了达到目的而不择手段。相反,那些被称赞努力的孩子,在困难面前不会轻易气馁,有些人甚至越是困难越有斗志,因为他们的努力的过程被赞赏了从而有了愉快的体验。
中国孩子没有美国孩子幸运,平时能得到老师嘉许的机会不多。但每个孩子有个终极的奖赏,即考试分数,也即结果奖赏。从小学到高中的考试分数,不仅没有隐私地被高高挂起人人皆知,而且成了学习的终极目标,即学习的目的就是为了考得一个好分数。这个分数不仅决定了孩子们大学选择和将来的职业走向,而且奠定了他们一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
那么,这种分数奖赏的结果到底如何呢?2009年中国校友会网发布了《中国高考状元调查报告》(注2),报告对1977-2008年中国各地区高考状元的求学和职业等状况展开调查研究。报告显示,恢复高考32年来中国大陆有1000余位高考状元,毕业后职业发展较少“出类拔萃”,无一位是学界、商界、政界等方面的顶尖人才,他们的职业成就远远低于社会预期。
当然,高考状元并不必然成为顶尖人才,也不必然成就斐然。如果一开始只把他们当成普通学生成员而不做特别宣传,让他们自然发展,就没有什么社会预期的来源。但是,社会每年大张旗鼓地炒作高考状元,很明确地在告诉人们因高分而高能高智,是未来的精英,对他们有了高成就的社会期望就不可避免。同时这种变相高分奖赏,不仅催生了整个基础教育以高分为目的,而且压抑或埋没了在非主流方面突出的学生。对状元们本身,也非幸事。能在历次考试中名列前茅的孩子的智力肯定不低,如果不是这种有害无益的高分奖赏,说不定他们能因重视努力过程而非短期结果而成为某方面的人才的。高分数并不代表高智商高成就早有共识,但是我们的各种媒体每年仍然继续炒作高考状元,各名校更是以抢状元为荣。
努力赞赏(过程奖励)并不是说让孩子们忽视做事目标,而是强调改变我们的奖赏习惯。在给孩子们设置目标后,眼睛不要总是盯着结果的好坏,而是奖励他们为达到目标所作的各种正当的努力,让他们在努力过程中得到愉快从而不惧失败。可是,整个社会习惯了奖赏结果(目的),为成就而欢呼。大多数人被教育着以成就一番事业为生活目标,用某种成就来衡量一个人的一切,如果没有某种成就被认为是不成功的人。尤其是当年学业突出的人,被各种赞许鼓励着以致对自己期望过高。一旦没能达到某种目标,终身生活中挫败感中而体会不到幸福。大多不幸福者的背后,实际上就是对自己有不适当的期望。如果调整心态,以平常心态对待自己,享受做每一件的过程,生活应该会是不一样。
参见 Claudia M. Mueller and Carol S. Dweck. Praise for Intelligence Can Undermine Children's Motivation and Performance。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998, Vol. 75, No. 1, 33-52
(By 艾 约 From CND.org)
一般认为,赞美是有益无害的,所以多多益善。成年人大多有自知之明,对赞美有甄别能力。但成长中的孩子却缺少这个能力,对于让自己感觉良好的赞美他们照单全收。对人褒多于贬永远没有错,但所有的赞美都对孩子有益吗?
心理专家研究的结果是:不是所有的赞美都有益于孩子!如果对一个孩子说,你很棒,你很出色,你很聪明,无论做什么都是这种赞赏,不仅不总是好的,长期来看还有害处。
斯坦福大学的心理学家Carol Dweck曾经为赞美的效果做了一系列的实验研究。她在一所小学五年级的孩子中,抽样一百多个十岁左右的孩子,然后把他们随机分成两组。所有的孩子被要求作三套题。无论做的结果好坏,一律给与正面的肯定。
当第一组孩子做完了题后,实验者给出的反馈是,“你真聪明(you are so intelligent, so smart)”。当然所有的孩子都感觉不错。在第二组的孩子完成了题目后,给出的反馈有所不同,其赞赏是,“哇,你真努力,做题非常认真(you put so much effort into it, you worked so hard)”。
然后,对同一群孩子做了第二部分实验。给两组孩子同样的两道题,其中一道相对简单,很容易做出答案;另一道则非常困难,但能从解题中学到很多东西。两组孩子可以随意选择其中一个做。结果,被赞美“聪明伶俐(praise for intelligence)”小组的孩子,50%的选择了简单的题目,另外50%选了难的题目。被赞美“努力认真(praise for hard work)”的小组,90%的孩子选择了困难的题目。
第三部分实验是,让同一群孩子做一道非常难的题目,这道题基本上无解。这组实验是想测试两组孩子面对困难和挫折时所作出的反应。实验的结果是,被赞赏“聪明”组的孩子没有坚持多久很快就放弃了努力,而且因为解不出题来表现得很沮丧。相反,被赞赏“努力”组的孩子则能坚持很长的时间。即使最后他们也没有解开这道题,但在整个解题的过程中表现得兴致盎然,也即他们享受了解题的过程。
Carol Dweck对于她的研究所作的结论是,赞赏聪明比赞赏努力对学生的成就动机有更多的负面效果。被赞赏聪明的孩子以绩效为目标,而被赞赏努力的孩子则以学习为目标。当他们都遇到挫败时,相对于被赞赏努力的孩子,被赞赏聪明的孩子表现为更差的耐性和持久力,更少享受做事的过程,更多低能特征,以及最终导致终极成效更糟。此外,被赞赏智力的孩子也表现为封固的心态,而被赞赏努力的孩子则有拓展的和发展的思维模式 。(praise for intelligence had more negative consequences for students' achievement motivation than praise for effort. Fifth graders praised for intelligence were found to care more about performance goals relative to learning goals than children praised for effort. After failure, they also displayed less task persistence, less task enjoyment, more low-ability attributions, and worse task performance than children praised for effort. Finally, children praised for intelligence described it as a fixed trait more than children praised for hard work, who believed it to be subject to improvement. These findings have important implications for how achievement is best encouraged, as well as for more theoretical issues, such as the potential cost of performance goals and the socialization of contingent self-worth. 注1)
换言之,智力赞赏方式是奖赏结果,努力赞赏方式则是奖励过程。被赞赏聪明的人更多关注的是结果,用一个一个的结果来证明自己的聪明从而获得进一步的赞赏。于是,他们会选择容易一点能达到好的结果的任务。如果没有显而易见的成功的机会,大多数人都不敢去试一试,因为他们畏惧失败害怕被人认为不聪明。有些人即使试了也很容易放弃,然后对于试了没有成功的事失去了兴趣,更甚者走极端地认为自己不再聪明。事实上,这种智力赞赏也是造成完美主义心态因素之一,而完美主义心态是个人走向成功的障碍。因为任何成功都是由一系列的失败铺就的,完美主义者最害怕的就是失败。结果奖赏的另一个潜在的危险是,容易造成孩子为了达到目的而不择手段。相反,那些被称赞努力的孩子,在困难面前不会轻易气馁,有些人甚至越是困难越有斗志,因为他们的努力的过程被赞赏了从而有了愉快的体验。
中国孩子没有美国孩子幸运,平时能得到老师嘉许的机会不多。但每个孩子有个终极的奖赏,即考试分数,也即结果奖赏。从小学到高中的考试分数,不仅没有隐私地被高高挂起人人皆知,而且成了学习的终极目标,即学习的目的就是为了考得一个好分数。这个分数不仅决定了孩子们大学选择和将来的职业走向,而且奠定了他们一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
那么,这种分数奖赏的结果到底如何呢?2009年中国校友会网发布了《中国高考状元调查报告》(注2),报告对1977-2008年中国各地区高考状元的求学和职业等状况展开调查研究。报告显示,恢复高考32年来中国大陆有1000余位高考状元,毕业后职业发展较少“出类拔萃”,无一位是学界、商界、政界等方面的顶尖人才,他们的职业成就远远低于社会预期。
当然,高考状元并不必然成为顶尖人才,也不必然成就斐然。如果一开始只把他们当成普通学生成员而不做特别宣传,让他们自然发展,就没有什么社会预期的来源。但是,社会每年大张旗鼓地炒作高考状元,很明确地在告诉人们因高分而高能高智,是未来的精英,对他们有了高成就的社会期望就不可避免。同时这种变相高分奖赏,不仅催生了整个基础教育以高分为目的,而且压抑或埋没了在非主流方面突出的学生。对状元们本身,也非幸事。能在历次考试中名列前茅的孩子的智力肯定不低,如果不是这种有害无益的高分奖赏,说不定他们能因重视努力过程而非短期结果而成为某方面的人才的。高分数并不代表高智商高成就早有共识,但是我们的各种媒体每年仍然继续炒作高考状元,各名校更是以抢状元为荣。
努力赞赏(过程奖励)并不是说让孩子们忽视做事目标,而是强调改变我们的奖赏习惯。在给孩子们设置目标后,眼睛不要总是盯着结果的好坏,而是奖励他们为达到目标所作的各种正当的努力,让他们在努力过程中得到愉快从而不惧失败。可是,整个社会习惯了奖赏结果(目的),为成就而欢呼。大多数人被教育着以成就一番事业为生活目标,用某种成就来衡量一个人的一切,如果没有某种成就被认为是不成功的人。尤其是当年学业突出的人,被各种赞许鼓励着以致对自己期望过高。一旦没能达到某种目标,终身生活中挫败感中而体会不到幸福。大多不幸福者的背后,实际上就是对自己有不适当的期望。如果调整心态,以平常心态对待自己,享受做每一件的过程,生活应该会是不一样。
参见 Claudia M. Mueller and Carol S. Dweck. Praise for Intelligence Can Undermine Children's Motivation and Performance。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998, Vol. 75, No. 1, 33-52
(By 艾 约 From CND.org)
2011年7月9日星期六
考试小考
By 曾师傅
From CND.org
考试原本指的是考查和试用, 后来才逐渐演化为现在的含义。在线汉典是这样解释考试的:通过书面或口头回答、现场操作等方式考查人的技能或知识水平。
(一) 考试的起源
据专家考证,考试的前身就是考查和试用。原中国国家教委考试中心主任杨学为在其大作《考试的起源》中指出:中国关于考试的最早的记载是公元前约二千年左右尧选舜做接班人的传说。当时,尧年事已高,欲选接班人,便向四岳征求意见。大家推荐舜,并介绍了他的事绩。由于尧不能确定舜能否胜任这个职务,便决定“吾其试哉”。这个“试”,当然还不是考试,而是试用,即在实践中考察。
公元前一千年左右的周代,在周天子的号召下,学校普遍采用“比”、“考”、“校”的方法,考察、检查、校正,衡量、评价学生是否达到了教学的要求。公元前165年前后,汉文帝决定不再使用在实践中试用、考察的方法,而是将自已在治理国家的实践中遇到的重大问题提炼成为试题,让考生回答。此次考试尽管不正规,却开创了世界考试历史之先河。
中国历史上首次将“考”与“试”并用,创造了“考试”这个概念的,是汉代大政治家董仲舒。不过,汉代选拔人才并不实行考试制,而是实行察举制。虽然察举制也有考试,但选拔的基本方法还是推荐,主要标准是“德”,主要对象是孝子和廉吏。
(二)中国的科考
中国古代的科举考试(简称“科考”)是举世公认的最早的考试。科考也是世界上历时最长、规格最高、难度最大的国家级考试。科考从隋炀帝大业元年(公元605年)开始实行,到清光绪二十七年(1905年) 为止,历时一千三百年。由于有皇帝的亲自参与,科考的规格极高。全国各地的学子们通过乡试后,云集京城参加由礼部主持的会试,优胜者参加下一轮由皇帝亲自主持的殿试,通过殿试者即由皇帝钦点为进士。科考的难度极大,一般的考生考取进士的可能性很小。光绪二十四年,梁启超在《公车上书请变通科举折》中粗略地描述过清末的科考:“邑聚千数百童生,拔十数人为生员;省聚万数千生员,而拔百数十人为举人;天下聚数千举人,而拔百数十人为进士。”这样算下来,一般的考生在清末考取进士的概率还不到千分之一。历时一千三百年的科考总共才产生了约十万名进士,其中科考大省江西就占了一万多,光吉安地区就出了三千进士。
科考是中国历史的缩影,是中国文化的象征。科考像一部武侠小说,充满了神秘和传奇。王安石20岁那年赴京赶考,路过某地,见一大户人家门口有一征对招亲的下联:“走马灯,灯走马,灯熄马停步。”王安石一时对答不出,便默记心中。到了京城参加考试的时候,他看见有一道考题竟是对上联:“飞虎旗,旗飞虎,旗卷虎藏身。”王安石喜出望外,当即以招亲联应对,并因此被取为进士。归乡途中,他又路过那户人家,得知招亲联仍无人对出,便以科考联回对,被招为快婿。
北宋时期,有一年科考主考官是欧阳修。他在批改考卷的时候,被一篇的文章精彩绝纶的文章震住,便想点这篇文章的作者为第一名。可是,他转念一想,天下有这等文采的恐怕只有他的学生曾巩一人。为了避嫌,他将篇文章的作者改为第二名。发榜的时候,欧阳修才知道被他判为第二名的原来是苏轼。欧阳修后悔不已,没想到苏轼却靠不计较。欧阳修对苏轼赞叹不已:这样的青年才俊,真是该让他出榜于人头地啊。这就是成语“出人头地”的由来。
总的来说,科考之利远大于弊。科考堪称中国古代的第五大发明,而且比其它四大发明更令人信服。英、法等欧洲国家近代发明的学士、硕士、博士这三个学位就是科考中的秀才、举人和进士的翻版。为此,孙中山先生专门称赞中国的科考是世界上最好的考试制度。
科考提倡公平竞争,反对世袭制和特权制,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社会矛盾,从而促进了社会的进步。科考难度很大,滋长了勤奋好学、艰苦奋斗的良好风气。科考为广大的平民子弟提供了一个施展才华、实现理想的机会。科考所产生的进士绝大多数都很优秀,为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做出了杰出贡献。历史上绝大多数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诗人也都是进士出身,他们包括唐宋八大家王安石、欧阳修、曾巩等,唐朝著名诗人白居易、王维、李商隐、杜牧等,宋朝著名诗人文天祥、杨万里、晏殊、黄庭坚、范仲淹等,以及明清著名诗人解缙、汤显祖、郑板桥、唐伯虎、汤显祖、纪晓岚、林则徐等。
当然,科考也存在不少弊端。首先,科考的内容过于陈腐。科考长期以来只考文科,不考理科。这种“重文轻理”的学风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近代中国在科技上远远落后于以英、美为代表的西方国家。李光耀、康有为、宋应星等都认为科考阻碍了中国近代科技的发展。
其次,科考的形式过于呆板,明、清两朝的科考更是千篇一律的八股文。这样一来,天下学子死肯八股文,变成了不谙世务的书呆子。相反,一些不拘一格的大才子却往往考不上进士。中国历史上两位最伟大的诗人李白和杜甫都是科考的失败者。不过,李白和杜甫要是中了进士,那肯定会是中国文学的一大损失。“进士”李白忙于在官场应酬,既没有自由、也没有时间到处游山玩水,一定写不出那么气势磅礴、雄伟壮峙的诗句。“进士”杜甫苦于在官场厮混,既没有胆量、也没有机会,一定写不出那么客观现实、沉郁顿挫的诗句。另外,词圣姜夔,大词人晏几道,《聊斋志异》的作者蒲松龄以及《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也都是科考的牺牲品。
再次,科考让人热衷于功名利禄,从而变得险隘和自私。《儒林外史》中的人物范进就是这样一个例子。范进信奉“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和“学而优则仕”,一心想做个读书人。然而,他读书的目的就是为了飞黄腾达和光宗耀祖。他清楚只有通过中举才能达到他的目的,于是中举便成了他一生的梦想。可是,他屡试不第。他屡败屡考,直到54岁才考中秀才。他还不死心,宁可让家人挨饿也要再去应考。终于有一天,他中了举,却因为兴奋过度而精神失常,成了科考的殉道者。
(三)中国的高考
中国当代的高考是古代科考的延续。1952年,全国大学统一招生,揭开了现代高考的序幕。1966年,高考在“文化大革命”的冲击下被迫降下了帷幕。1971年,大学重新开始招生。可是,由于老毛的反对,高考就像失宠的妃子一样躲在后宫不敢露面。大学新生不是通过高考,而是直接从工人、农民和士兵中推荐产生。他们都有一个很响亮的名字,那就是 “工农兵大学生”。1977年,高考重新登上了历史舞台。三十多年来,高考仍然焕发着青春,始终战斗在第一线。
高考的优点很多。高考很全面,不仅有文科,还有理科、工科、农科和医科。高考对妇女全方位开放,让妇女彻底翻身得解放。高考缩小了城乡差别,缓和了工人和农民之间的矛盾。正是因为高考,我们这些农家弟子才有机会仍掉锹把,改吃商品粮。高考减少了阶级斗争,消弱了等级制度。要不是高考,我们这些“地、富、反、坏、右”的子女永无出头之日。高考加速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和小康经济的步伐。高考将社会上最优秀的青年拉到一起,让他们学习现代科技知识和经济理论。高考滋长了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的风气。
高考也存在一些缺点。高考题目普遍偏难,有些甚至刁钻古怪。据说,最近几年的数学考题都很难,以致近半数的考生还得不到满分120分中的一半分数。我还隐约记得1980年有一道10分的高考数学题,它要求证明勾股定理。有些考生从三角函数的正弦和余弦的定义出发,再套用三角函数恒等式,很巧妙地得到了勾股定理。殊不知,他们犯了条件和结论之间的循环错误,因为正弦函数和余弦函数本身就是通过勾股定理得来的。结果,这些考生在这道题上统统得了零分,肯定有不少人因为这道题而改变了命运。以我之见,数学题完全可以出得简单一些,不妨可出一些多项选择题。语文题倒是可以出难一些,比如可以考一些古代科考必考的诗、经、赋等。
高考录取标准因地而异这一政策不太公平,甚至还不如古代的科考公平。全国统一高考理应全国统一录取,理应保证在分数面前人人平等。江西考生继承了先民在科考中名列前茅的优良传统,平均考分比较高。然而,江西的录取分数线却比全国有些省、市高很多。我一位族叔可以说是高考的牺牲品。他从1978年一直考到1985年,可是每次都只差几分。虽然他最后考上了大学,却因为连年的高考失利而早早离开了人世。
另外,高考中的政治科目太乏味,不如改成历史科目。最近,我在网上看到现在高考理科不考政治。若真如此,那可是高考的一大进步。
(四)美国的考试
说到考试,不能不提到当今世界霸主美国。美国虽然只有两、三百年的历史,却因为政策开明、政局稳定、法律健全、国力雄厚等因素而一跃成为考试王国。美国的考试有两大特色:种类众多、题目规范。美国很多州从小学三年级开始就设有标准考试。它们多为多项选择题,题目也都比较容易。
美国没有全国统一高考,最接近中国高考的是SAT标准考试。SAT 考试始于1901年,中间经历了几次改革。目前的SAT只考语文和数学两门科目,其中语文包括读和写两部分。SAT 考试日期很灵活,不像中国的高考那样“一锤子买卖”。美国每年都举办多次SAT 考试,以方便考生任意选择其中的一次或多次。另外,美国优秀的初中生也可以提前和高中生一道参加SAT的考试。
不过,美国很多大学还要求另外一种叫ACT的标准考试。ACT考试始于1959年,科目包括语文、数学和科学。美国每年也有若干次ACT考试供考生选择,考生也可以多次参加ACT考试。很多一流大学还要求考生参加难度更高的SAT专业考试I 和 II。
尽管美国有三千多所大学,但要上一所好大学也不容易。我常常听说美国的高中生课业很紧,晚上只能睡五、六个小时。他们除了要应付众多的考试外,还要参加很多课外活动。
美国的小学生至高中生可以参加跳级或跳课考试。它们都是标准考试,难度却很大,也没有考古题或复习资料。跳级考试要考语文、数学、科学、历史等,只有门门达到90分才能跳级。跳课考试一般分初试和复试两阶段,只有初试达到90分的才有资格参加复试,只有复试达到90分的才能跳课。
美国小学至高中一般都有普通班和天才班之分。要想进入天才班,学生得参加难度很大的智力考试。不过,进去难,出来更难。原来,高度民主的美国也爱搞天才班的终身制。
美国的竞赛名目繁多。就拿数学来说吧,小学有美国奥数,初中有Math Count, 高中有AMC 10 和 AMC 12 等等。另外,还有不少学校和团体单独组办各种形式的数学竞赛。
美国的大学课程一般都会有期中和期末两次考试,中间还会穿插几次测验。美国的研究生入学考试比较简单,一般只要求GRE 或GMAT两门标准考试。美国的研究生课程也有考试,不像中国的某些研究生课程只要求写写读书报告。美国的博士生入学考试比中国的难,而且既有笔试、又有口试。
美国的职业考试多如牛毛。医生、律师、兽医、房地产经纪人都有资格考试,就连警察和救火员也有标准考试。有时,在美国为了找工作而参加面试,也要通过五花八门的考试。
美国之所以有这么多的考试,可能是因为美国人相信公平竞争。考试是解决竞争的最有效的办法。考试使竞争更加激烈,竞争又会使考试更加刺激。不过,美国相信考试,但不迷信考试。对他们来说,考试只是一种手段,而不是最终目的。
前不久,韩裔美国人Wesley Yang 发表了一篇长篇文章,题目叫“亚裔美国人:考场上的霸主,职场上的纸老虎”。我虽然没有读过这篇文章,但对其题目不以为然。亚裔不是想做美国考场上的霸主,而是被美国众多的考试逼出来的。
我很惭愧,只是在小时候做过一阵子考场上的霸主。上大学后,由于功利心作怪,我逐渐沦为考试的奴隶。随着我年龄的增长,考试离我渐行渐远。我心里一片迷惘,眼前却一片金光。我看到了早上八、九点钟的太阳,平添了一丝希望。愿我们的下一代既做考场的霸主,又当职场上的猎枪。
(五)考试的未来
随着生活节奏的日益加快和科学知识的日益更新,未来的考试必将更加国际化、更加规范化、更加电脑化、更加知识化。未来的考试会像一个特技演员一样在中、美两国巡回演出。结果,中国的考试会越来越多,越来越规范。美国的考试会越来越精,越来越难。
考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尽管考试比人类年轻几千岁,却必将伴随着人类白头偕老,直到永永远远。
From CND.org
考试原本指的是考查和试用, 后来才逐渐演化为现在的含义。在线汉典是这样解释考试的:通过书面或口头回答、现场操作等方式考查人的技能或知识水平。
(一) 考试的起源
据专家考证,考试的前身就是考查和试用。原中国国家教委考试中心主任杨学为在其大作《考试的起源》中指出:中国关于考试的最早的记载是公元前约二千年左右尧选舜做接班人的传说。当时,尧年事已高,欲选接班人,便向四岳征求意见。大家推荐舜,并介绍了他的事绩。由于尧不能确定舜能否胜任这个职务,便决定“吾其试哉”。这个“试”,当然还不是考试,而是试用,即在实践中考察。
公元前一千年左右的周代,在周天子的号召下,学校普遍采用“比”、“考”、“校”的方法,考察、检查、校正,衡量、评价学生是否达到了教学的要求。公元前165年前后,汉文帝决定不再使用在实践中试用、考察的方法,而是将自已在治理国家的实践中遇到的重大问题提炼成为试题,让考生回答。此次考试尽管不正规,却开创了世界考试历史之先河。
中国历史上首次将“考”与“试”并用,创造了“考试”这个概念的,是汉代大政治家董仲舒。不过,汉代选拔人才并不实行考试制,而是实行察举制。虽然察举制也有考试,但选拔的基本方法还是推荐,主要标准是“德”,主要对象是孝子和廉吏。
(二)中国的科考
中国古代的科举考试(简称“科考”)是举世公认的最早的考试。科考也是世界上历时最长、规格最高、难度最大的国家级考试。科考从隋炀帝大业元年(公元605年)开始实行,到清光绪二十七年(1905年) 为止,历时一千三百年。由于有皇帝的亲自参与,科考的规格极高。全国各地的学子们通过乡试后,云集京城参加由礼部主持的会试,优胜者参加下一轮由皇帝亲自主持的殿试,通过殿试者即由皇帝钦点为进士。科考的难度极大,一般的考生考取进士的可能性很小。光绪二十四年,梁启超在《公车上书请变通科举折》中粗略地描述过清末的科考:“邑聚千数百童生,拔十数人为生员;省聚万数千生员,而拔百数十人为举人;天下聚数千举人,而拔百数十人为进士。”这样算下来,一般的考生在清末考取进士的概率还不到千分之一。历时一千三百年的科考总共才产生了约十万名进士,其中科考大省江西就占了一万多,光吉安地区就出了三千进士。
科考是中国历史的缩影,是中国文化的象征。科考像一部武侠小说,充满了神秘和传奇。王安石20岁那年赴京赶考,路过某地,见一大户人家门口有一征对招亲的下联:“走马灯,灯走马,灯熄马停步。”王安石一时对答不出,便默记心中。到了京城参加考试的时候,他看见有一道考题竟是对上联:“飞虎旗,旗飞虎,旗卷虎藏身。”王安石喜出望外,当即以招亲联应对,并因此被取为进士。归乡途中,他又路过那户人家,得知招亲联仍无人对出,便以科考联回对,被招为快婿。
北宋时期,有一年科考主考官是欧阳修。他在批改考卷的时候,被一篇的文章精彩绝纶的文章震住,便想点这篇文章的作者为第一名。可是,他转念一想,天下有这等文采的恐怕只有他的学生曾巩一人。为了避嫌,他将篇文章的作者改为第二名。发榜的时候,欧阳修才知道被他判为第二名的原来是苏轼。欧阳修后悔不已,没想到苏轼却靠不计较。欧阳修对苏轼赞叹不已:这样的青年才俊,真是该让他出榜于人头地啊。这就是成语“出人头地”的由来。
总的来说,科考之利远大于弊。科考堪称中国古代的第五大发明,而且比其它四大发明更令人信服。英、法等欧洲国家近代发明的学士、硕士、博士这三个学位就是科考中的秀才、举人和进士的翻版。为此,孙中山先生专门称赞中国的科考是世界上最好的考试制度。
科考提倡公平竞争,反对世袭制和特权制,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社会矛盾,从而促进了社会的进步。科考难度很大,滋长了勤奋好学、艰苦奋斗的良好风气。科考为广大的平民子弟提供了一个施展才华、实现理想的机会。科考所产生的进士绝大多数都很优秀,为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做出了杰出贡献。历史上绝大多数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诗人也都是进士出身,他们包括唐宋八大家王安石、欧阳修、曾巩等,唐朝著名诗人白居易、王维、李商隐、杜牧等,宋朝著名诗人文天祥、杨万里、晏殊、黄庭坚、范仲淹等,以及明清著名诗人解缙、汤显祖、郑板桥、唐伯虎、汤显祖、纪晓岚、林则徐等。
当然,科考也存在不少弊端。首先,科考的内容过于陈腐。科考长期以来只考文科,不考理科。这种“重文轻理”的学风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近代中国在科技上远远落后于以英、美为代表的西方国家。李光耀、康有为、宋应星等都认为科考阻碍了中国近代科技的发展。
其次,科考的形式过于呆板,明、清两朝的科考更是千篇一律的八股文。这样一来,天下学子死肯八股文,变成了不谙世务的书呆子。相反,一些不拘一格的大才子却往往考不上进士。中国历史上两位最伟大的诗人李白和杜甫都是科考的失败者。不过,李白和杜甫要是中了进士,那肯定会是中国文学的一大损失。“进士”李白忙于在官场应酬,既没有自由、也没有时间到处游山玩水,一定写不出那么气势磅礴、雄伟壮峙的诗句。“进士”杜甫苦于在官场厮混,既没有胆量、也没有机会,一定写不出那么客观现实、沉郁顿挫的诗句。另外,词圣姜夔,大词人晏几道,《聊斋志异》的作者蒲松龄以及《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也都是科考的牺牲品。
再次,科考让人热衷于功名利禄,从而变得险隘和自私。《儒林外史》中的人物范进就是这样一个例子。范进信奉“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和“学而优则仕”,一心想做个读书人。然而,他读书的目的就是为了飞黄腾达和光宗耀祖。他清楚只有通过中举才能达到他的目的,于是中举便成了他一生的梦想。可是,他屡试不第。他屡败屡考,直到54岁才考中秀才。他还不死心,宁可让家人挨饿也要再去应考。终于有一天,他中了举,却因为兴奋过度而精神失常,成了科考的殉道者。
(三)中国的高考
中国当代的高考是古代科考的延续。1952年,全国大学统一招生,揭开了现代高考的序幕。1966年,高考在“文化大革命”的冲击下被迫降下了帷幕。1971年,大学重新开始招生。可是,由于老毛的反对,高考就像失宠的妃子一样躲在后宫不敢露面。大学新生不是通过高考,而是直接从工人、农民和士兵中推荐产生。他们都有一个很响亮的名字,那就是 “工农兵大学生”。1977年,高考重新登上了历史舞台。三十多年来,高考仍然焕发着青春,始终战斗在第一线。
高考的优点很多。高考很全面,不仅有文科,还有理科、工科、农科和医科。高考对妇女全方位开放,让妇女彻底翻身得解放。高考缩小了城乡差别,缓和了工人和农民之间的矛盾。正是因为高考,我们这些农家弟子才有机会仍掉锹把,改吃商品粮。高考减少了阶级斗争,消弱了等级制度。要不是高考,我们这些“地、富、反、坏、右”的子女永无出头之日。高考加速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和小康经济的步伐。高考将社会上最优秀的青年拉到一起,让他们学习现代科技知识和经济理论。高考滋长了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的风气。
高考也存在一些缺点。高考题目普遍偏难,有些甚至刁钻古怪。据说,最近几年的数学考题都很难,以致近半数的考生还得不到满分120分中的一半分数。我还隐约记得1980年有一道10分的高考数学题,它要求证明勾股定理。有些考生从三角函数的正弦和余弦的定义出发,再套用三角函数恒等式,很巧妙地得到了勾股定理。殊不知,他们犯了条件和结论之间的循环错误,因为正弦函数和余弦函数本身就是通过勾股定理得来的。结果,这些考生在这道题上统统得了零分,肯定有不少人因为这道题而改变了命运。以我之见,数学题完全可以出得简单一些,不妨可出一些多项选择题。语文题倒是可以出难一些,比如可以考一些古代科考必考的诗、经、赋等。
高考录取标准因地而异这一政策不太公平,甚至还不如古代的科考公平。全国统一高考理应全国统一录取,理应保证在分数面前人人平等。江西考生继承了先民在科考中名列前茅的优良传统,平均考分比较高。然而,江西的录取分数线却比全国有些省、市高很多。我一位族叔可以说是高考的牺牲品。他从1978年一直考到1985年,可是每次都只差几分。虽然他最后考上了大学,却因为连年的高考失利而早早离开了人世。
另外,高考中的政治科目太乏味,不如改成历史科目。最近,我在网上看到现在高考理科不考政治。若真如此,那可是高考的一大进步。
(四)美国的考试
说到考试,不能不提到当今世界霸主美国。美国虽然只有两、三百年的历史,却因为政策开明、政局稳定、法律健全、国力雄厚等因素而一跃成为考试王国。美国的考试有两大特色:种类众多、题目规范。美国很多州从小学三年级开始就设有标准考试。它们多为多项选择题,题目也都比较容易。
美国没有全国统一高考,最接近中国高考的是SAT标准考试。SAT 考试始于1901年,中间经历了几次改革。目前的SAT只考语文和数学两门科目,其中语文包括读和写两部分。SAT 考试日期很灵活,不像中国的高考那样“一锤子买卖”。美国每年都举办多次SAT 考试,以方便考生任意选择其中的一次或多次。另外,美国优秀的初中生也可以提前和高中生一道参加SAT的考试。
不过,美国很多大学还要求另外一种叫ACT的标准考试。ACT考试始于1959年,科目包括语文、数学和科学。美国每年也有若干次ACT考试供考生选择,考生也可以多次参加ACT考试。很多一流大学还要求考生参加难度更高的SAT专业考试I 和 II。
尽管美国有三千多所大学,但要上一所好大学也不容易。我常常听说美国的高中生课业很紧,晚上只能睡五、六个小时。他们除了要应付众多的考试外,还要参加很多课外活动。
美国的小学生至高中生可以参加跳级或跳课考试。它们都是标准考试,难度却很大,也没有考古题或复习资料。跳级考试要考语文、数学、科学、历史等,只有门门达到90分才能跳级。跳课考试一般分初试和复试两阶段,只有初试达到90分的才有资格参加复试,只有复试达到90分的才能跳课。
美国小学至高中一般都有普通班和天才班之分。要想进入天才班,学生得参加难度很大的智力考试。不过,进去难,出来更难。原来,高度民主的美国也爱搞天才班的终身制。
美国的竞赛名目繁多。就拿数学来说吧,小学有美国奥数,初中有Math Count, 高中有AMC 10 和 AMC 12 等等。另外,还有不少学校和团体单独组办各种形式的数学竞赛。
美国的大学课程一般都会有期中和期末两次考试,中间还会穿插几次测验。美国的研究生入学考试比较简单,一般只要求GRE 或GMAT两门标准考试。美国的研究生课程也有考试,不像中国的某些研究生课程只要求写写读书报告。美国的博士生入学考试比中国的难,而且既有笔试、又有口试。
美国的职业考试多如牛毛。医生、律师、兽医、房地产经纪人都有资格考试,就连警察和救火员也有标准考试。有时,在美国为了找工作而参加面试,也要通过五花八门的考试。
美国之所以有这么多的考试,可能是因为美国人相信公平竞争。考试是解决竞争的最有效的办法。考试使竞争更加激烈,竞争又会使考试更加刺激。不过,美国相信考试,但不迷信考试。对他们来说,考试只是一种手段,而不是最终目的。
前不久,韩裔美国人Wesley Yang 发表了一篇长篇文章,题目叫“亚裔美国人:考场上的霸主,职场上的纸老虎”。我虽然没有读过这篇文章,但对其题目不以为然。亚裔不是想做美国考场上的霸主,而是被美国众多的考试逼出来的。
我很惭愧,只是在小时候做过一阵子考场上的霸主。上大学后,由于功利心作怪,我逐渐沦为考试的奴隶。随着我年龄的增长,考试离我渐行渐远。我心里一片迷惘,眼前却一片金光。我看到了早上八、九点钟的太阳,平添了一丝希望。愿我们的下一代既做考场的霸主,又当职场上的猎枪。
(五)考试的未来
随着生活节奏的日益加快和科学知识的日益更新,未来的考试必将更加国际化、更加规范化、更加电脑化、更加知识化。未来的考试会像一个特技演员一样在中、美两国巡回演出。结果,中国的考试会越来越多,越来越规范。美国的考试会越来越精,越来越难。
考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尽管考试比人类年轻几千岁,却必将伴随着人类白头偕老,直到永永远远。
2011年6月25日星期六
亚裔美国人:考场的霸主,社会的纸老虎
【华夏文摘】Wesley Yang:亚裔美国人:考场的霸主,社会的纸老虎 (一)
http://cnd.org/my/modules/wfsection/article.php%3Farticleid=29256
【华夏文摘】Wesley Yang:亚裔美国人:考场的霸主,社会的纸老虎 (二)
http://cnd.org/my/modules/wfsection/article.php%3Farticleid=29255
【华夏文摘】Wesley Yang:亚裔美国人:考场的霸主,社会的纸老虎 (三)
http://cnd.org/my/modules/wfsection/article.php%3Farticleid=29254
【华夏文摘】Wesley Yang:亚裔美国人:考场的霸主,社会的纸老虎 (四)
http://cnd.org/my/modules/wfsection/article.php%3Farticleid=29253
英文原文链接:http://nymag.com/news/features/asian-americans-2011-5/
http://cnd.org/my/modules/wfsection/article.php%3Farticleid=29256
【华夏文摘】Wesley Yang:亚裔美国人:考场的霸主,社会的纸老虎 (二)
http://cnd.org/my/modules/wfsection/article.php%3Farticleid=29255
【华夏文摘】Wesley Yang:亚裔美国人:考场的霸主,社会的纸老虎 (三)
http://cnd.org/my/modules/wfsection/article.php%3Farticleid=29254
【华夏文摘】Wesley Yang:亚裔美国人:考场的霸主,社会的纸老虎 (四)
http://cnd.org/my/modules/wfsection/article.php%3Farticleid=29253
英文原文链接:http://nymag.com/news/features/asian-americans-2011-5/
2011年6月8日星期三
我的美国革命之女
我的美国革命之女
马二
暑假到了, 女儿开始尽情享受假日的自由和快乐。 与以往不同的是,今年夏天女儿格外开心,这不只是因为她已初中毕业而向往高中, 更因为她已成为一名美国革命之女而倍感荣耀。
女儿一向开朗乐观,勤奋好学,积极上进,学习上的事从来不用我操心。可是今年临近八年级下学期期末的时候, 女儿显得有些烦躁不安。刚开始,我还以为是她青春期的情绪波动或者面临期末考试的压力,没有在意。 一天早上,我送她提前去学校参加交响乐团的训练,才知道他们正在为学校年终的颁奖典礼演奏加紧练习。于是,我漫不经心地问她是否有得奖的可能, 以便我安排时间参加颁奖典礼(相当于初中毕业典礼)。 问者无心听者有意。女儿闷闷不乐地告诉我, 离颁奖典礼只有两个星期,到现在都没有收到任何老师给获奖学生家长的邀请信,看来今年没戏, 别作指望。 听起来,女儿有些失望和焦虑。我赶紧安慰她,学习不是为了得奖, 学有所用, 学有所成才是根本。无论学习还是做人做事, 只要尽力而为, 一切顺其自然,水到渠成。 然后急转话题,与女儿闲聊学校和她的朋友们。
其实,出于我对女儿的了解, 她一定会得到表彰奖励, 只是我对其具体奖项心中无数也不关心。女儿自从上小学以来,在校内外和课堂内外的活动中获得过很多不同名目的奖杯奖状甚至奖金,尤其是当年在小学毕业典礼上荣获学校当届所有小学毕业生中最多的荣誉和奖励,至今令我们一家记忆犹新,津津乐道。上初中以后,女儿还是每年毫无例外地获得过大小不同的奖励,就在今年春季学期还得过诗歌创作和优秀公民奖。如果这次初中毕业的颁奖典礼上, 女儿真是榜上无名的话, 那才是意外得不可思议。但一切都有可能,虽说获奖与否并不重要, 关键在於女儿能健康幸福的成长。
果然,离颁奖典礼还有四天的一个星期五下午,女儿放学后兴高采烈地回家,并 迫不急待地将一封老师的信洋洋得意地交到我手里。 原来,女儿终于盼来了老师对我们家长参加颁奖典礼的邀请,我为她由衷地高兴。因为邀请信是由数学老师发出, 女儿猜想自己可能会获得数学优秀奖, 心中的一块石头落地了。 次日周六, 我带女儿去参加击剑比赛,途中突然接到女儿学校校长的电话,特意通知我女儿将获得今年八年级毕业生的最高荣誉奖,希望家长务必参加颁奖典礼并保守秘密给孩子一个惊喜。既在意料之中,也在意料之外。接完电话, 我故作镇静,按捺住内心的喜悦,装作一副若无其事的样子。
颁奖典礼那一天, 我按时来到学校礼堂。见到满脸笑容的女儿和交响乐团的同学们在一起准备演奏,相识一笑后,我在靠前的位子就座以便为女儿摄影。 拿起颁奖典礼的节目单一看, 各种名目的奖项长长的一串,赫然发现校长电话中提到的DAR奖竟列在最后一个,看来真是一个压轴大奖,但会是一个紧张而漫长的等待。既来之, 则安之。颁奖典礼开始后,我所熟悉的女儿的朋友们陆陆续续不停地上台领奖,女儿也先后两次分别获得数学和科学优秀奖,如愿以偿笑逐颜开。等到要颁发最后一项的DAR奖时, 大家屏息静气,期待地注视着主席台上的校长,听他介绍DAR奖并特别邀请获奖学生家长上台. 据介绍,Daughters of The American Revolution (DAR) 是创立于1890年的一个全国性的非盈利组织,致力于通过良好的教育倡导爱国主义,保留历史, 捍卫未来。DAR获奖人必须符合美国革命的精神,体现爱国主义,高尚的品德,杰出的领导力,突出的社区服务,和优异的学习成绩。符合条件的八年级毕业生由所在学校的老师提名,综合考量学生在整个初中阶段的学习和表现,经学校全体老师讨论后投票选拔。 今年,本校全体八年级毕业生中评选出一名女生和一名男生获得DAR奖 (相当于中国学校的三好学生标兵)。女儿幸运地高票当选为学校唯一的女生代表,荣获DAR Good Citizenship Award (美国革命之女优秀公民奖)。
当校长宣读DAR奖获得者名字的时候, 女儿惊慌失措一声尖叫。在热烈的掌声中, 女儿半信半疑地来到主席台上从DAR组织的代表手中接过奖状和奖牌,我是有备而来,稳步走上主席台给女儿一个深情的拥抱表达衷心的祝贺。于是,女儿成了一位名副其实的美国革命之女。初中毕业是少年成长中的一个里程碑也是一个新的起点。祝愿她再接再励,更上层楼!
马二
暑假到了, 女儿开始尽情享受假日的自由和快乐。 与以往不同的是,今年夏天女儿格外开心,这不只是因为她已初中毕业而向往高中, 更因为她已成为一名美国革命之女而倍感荣耀。
女儿一向开朗乐观,勤奋好学,积极上进,学习上的事从来不用我操心。可是今年临近八年级下学期期末的时候, 女儿显得有些烦躁不安。刚开始,我还以为是她青春期的情绪波动或者面临期末考试的压力,没有在意。 一天早上,我送她提前去学校参加交响乐团的训练,才知道他们正在为学校年终的颁奖典礼演奏加紧练习。于是,我漫不经心地问她是否有得奖的可能, 以便我安排时间参加颁奖典礼(相当于初中毕业典礼)。 问者无心听者有意。女儿闷闷不乐地告诉我, 离颁奖典礼只有两个星期,到现在都没有收到任何老师给获奖学生家长的邀请信,看来今年没戏, 别作指望。 听起来,女儿有些失望和焦虑。我赶紧安慰她,学习不是为了得奖, 学有所用, 学有所成才是根本。无论学习还是做人做事, 只要尽力而为, 一切顺其自然,水到渠成。 然后急转话题,与女儿闲聊学校和她的朋友们。
其实,出于我对女儿的了解, 她一定会得到表彰奖励, 只是我对其具体奖项心中无数也不关心。女儿自从上小学以来,在校内外和课堂内外的活动中获得过很多不同名目的奖杯奖状甚至奖金,尤其是当年在小学毕业典礼上荣获学校当届所有小学毕业生中最多的荣誉和奖励,至今令我们一家记忆犹新,津津乐道。上初中以后,女儿还是每年毫无例外地获得过大小不同的奖励,就在今年春季学期还得过诗歌创作和优秀公民奖。如果这次初中毕业的颁奖典礼上, 女儿真是榜上无名的话, 那才是意外得不可思议。但一切都有可能,虽说获奖与否并不重要, 关键在於女儿能健康幸福的成长。
果然,离颁奖典礼还有四天的一个星期五下午,女儿放学后兴高采烈地回家,并 迫不急待地将一封老师的信洋洋得意地交到我手里。 原来,女儿终于盼来了老师对我们家长参加颁奖典礼的邀请,我为她由衷地高兴。因为邀请信是由数学老师发出, 女儿猜想自己可能会获得数学优秀奖, 心中的一块石头落地了。 次日周六, 我带女儿去参加击剑比赛,途中突然接到女儿学校校长的电话,特意通知我女儿将获得今年八年级毕业生的最高荣誉奖,希望家长务必参加颁奖典礼并保守秘密给孩子一个惊喜。既在意料之中,也在意料之外。接完电话, 我故作镇静,按捺住内心的喜悦,装作一副若无其事的样子。
颁奖典礼那一天, 我按时来到学校礼堂。见到满脸笑容的女儿和交响乐团的同学们在一起准备演奏,相识一笑后,我在靠前的位子就座以便为女儿摄影。 拿起颁奖典礼的节目单一看, 各种名目的奖项长长的一串,赫然发现校长电话中提到的DAR奖竟列在最后一个,看来真是一个压轴大奖,但会是一个紧张而漫长的等待。既来之, 则安之。颁奖典礼开始后,我所熟悉的女儿的朋友们陆陆续续不停地上台领奖,女儿也先后两次分别获得数学和科学优秀奖,如愿以偿笑逐颜开。等到要颁发最后一项的DAR奖时, 大家屏息静气,期待地注视着主席台上的校长,听他介绍DAR奖并特别邀请获奖学生家长上台. 据介绍,Daughters of The American Revolution (DAR) 是创立于1890年的一个全国性的非盈利组织,致力于通过良好的教育倡导爱国主义,保留历史, 捍卫未来。DAR获奖人必须符合美国革命的精神,体现爱国主义,高尚的品德,杰出的领导力,突出的社区服务,和优异的学习成绩。符合条件的八年级毕业生由所在学校的老师提名,综合考量学生在整个初中阶段的学习和表现,经学校全体老师讨论后投票选拔。 今年,本校全体八年级毕业生中评选出一名女生和一名男生获得DAR奖 (相当于中国学校的三好学生标兵)。女儿幸运地高票当选为学校唯一的女生代表,荣获DAR Good Citizenship Award (美国革命之女优秀公民奖)。
当校长宣读DAR奖获得者名字的时候, 女儿惊慌失措一声尖叫。在热烈的掌声中, 女儿半信半疑地来到主席台上从DAR组织的代表手中接过奖状和奖牌,我是有备而来,稳步走上主席台给女儿一个深情的拥抱表达衷心的祝贺。于是,女儿成了一位名副其实的美国革命之女。初中毕业是少年成长中的一个里程碑也是一个新的起点。祝愿她再接再励,更上层楼!
归,还是不归: 海归研究报告
This is a good article worth reading.
归,还是不归: 海归研究报告http://blog.creaders.net/zhengwen2011/user_blog_diary.php?did=86836
归,还是不归: 海归研究报告http://blog.creaders.net/zhengwen2011/user_blog_diary.php?did=86836
2011年6月2日星期四
《美国幼儿教育的特色——比较的视角》的学术报告
冯建华教授作学术报告
http://info.wuhan.net.cn/print.php?contentid=3945
湖北省学前教育专业委员会第十届年会暨“十一五”课题表彰大会
2011年04月21日 10:08
大会现场
2011年4月20日至21日,由湖北省学前教育专业委员会主办,湖北少年儿童出版社协办的湖北省学前教育专业委员会第十届年会暨“十一五”课题表彰大会在湖北省实验幼儿师范学校召开,来自全省各地幼儿园700多名优秀教育工作者代表出席了会议,这样的学前教育盛会五年举办一次。
本次会议的主要议题为,经过全省各地幼教行业的推荐与选举,产生湖北省学前教育专业委员会第十届常务理事会、理事会、学术委员会,确定理事长、副理事长、秘书长、副秘书长及学术委员会主任;审议通过湖北省学前教育专业委员会第九届理事会工作报告和第十届理事会工作计划;同时,大会将邀请台湾、美国及本省的幼教专家作学术报告及“十一五”课题解读。
李兵社长发表讲话
4月20日上午在简洁而隆重的开幕式上,省教育厅相关处室领导、湖北省教育学会谭细龙秘书长、湖北省实验幼儿师范学校周宗清校长、湖北省少年儿童出版社李兵社长等应邀出席并致辞。
开幕式后,台湾立恩蒙特梭利教师培训机构、上海蒙特梭利教育学院执行长、美国杰比尔大学教育硕士张香兰女士作了《台湾幼教的发展现状及趋势》的专业报告,报告在分析台湾现有的幼教政策与现状的基础上,系统的阐述了有关蒙特梭利教育的内涵与实践,对当前一些幼教机构开展的蒙特梭利教育功利化倾向有积极的指导与借鉴意义,使与会的园长、教师们在思想上对于真正的蒙特梭利教育有了一个初步的明晰的认识。
张香兰女士作了《台湾幼教的发展现状及趋势》的专业报告
4月20日下午, Mereer大学终身教授、知名旅美幼教学者冯建华教授作了《美国幼儿教育的特色——比较的视角》的学术报告,详尽而客观想旷达与会者展示了美国幼教的若干特色,开阔了园长与老师们的视野,启迪其思维。
冯建华教授作了《美国幼儿教育的特色——比较的视角》的学术报告
4月21日上午,湖北学前教育专业委员会学术委员会主任、华中师范大学学前教育系主任蔡迎旗教授作了《“十二五”学前教育科研课题指南解读》的报告。其后,大会审议通过湖北省学前教育专业委员会第九届理事会工作报告和第十届理事会工作计划;表彰湖北省学前教育专业委员会先进分会、“十一五”科研工作先进园所和个人。
作为本次会议的独家承办单位,积极参与类似活动是湖北少年儿童出版社近年来投身社会公益活动的重点项目之一。“达则兼济天下“,秉承着“经典、科学、阳光、成长”的出版理念,湖北少年儿童出版社近几年积极参与希望工程、文化传播、自然保护等社会公益事业,已经向社会公益事业投入了数百万元,赢得了教育界、科技界、文化界等社会各级的好评。
多年来,湖北少年儿童出版社致力于为祖国的下一代提供优秀的少儿图书与读物,潜心研究如何在满足少年儿童的阅读需要的基础上,提升少年儿童的文化素质与审美能力。该社的文教中心与湖北省学前教育专业委员会密切合作,多次开展送书、送教下乡等活动,并斥资为多家贫困幼儿园建立图书室,参与与组织培训幼教老师近万人,协助改善了省内多家幼儿园硬件设施落后及师资力量匮乏的现状。 湖北少年儿童出版社面向未来,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为宗旨,牵手广大教师、学生、家长,组织更多的各类公益及互动活动,以科学经典的品牌图书和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引领,帮助广大的少年儿童在轻松、愉快的游戏、阅读和学习中放飞心灵,提升素养,成就梦想。
http://info.wuhan.net.cn/print.php?contentid=3945
湖北省学前教育专业委员会第十届年会暨“十一五”课题表彰大会
2011年04月21日 10:08
大会现场
2011年4月20日至21日,由湖北省学前教育专业委员会主办,湖北少年儿童出版社协办的湖北省学前教育专业委员会第十届年会暨“十一五”课题表彰大会在湖北省实验幼儿师范学校召开,来自全省各地幼儿园700多名优秀教育工作者代表出席了会议,这样的学前教育盛会五年举办一次。
本次会议的主要议题为,经过全省各地幼教行业的推荐与选举,产生湖北省学前教育专业委员会第十届常务理事会、理事会、学术委员会,确定理事长、副理事长、秘书长、副秘书长及学术委员会主任;审议通过湖北省学前教育专业委员会第九届理事会工作报告和第十届理事会工作计划;同时,大会将邀请台湾、美国及本省的幼教专家作学术报告及“十一五”课题解读。
李兵社长发表讲话
4月20日上午在简洁而隆重的开幕式上,省教育厅相关处室领导、湖北省教育学会谭细龙秘书长、湖北省实验幼儿师范学校周宗清校长、湖北省少年儿童出版社李兵社长等应邀出席并致辞。
开幕式后,台湾立恩蒙特梭利教师培训机构、上海蒙特梭利教育学院执行长、美国杰比尔大学教育硕士张香兰女士作了《台湾幼教的发展现状及趋势》的专业报告,报告在分析台湾现有的幼教政策与现状的基础上,系统的阐述了有关蒙特梭利教育的内涵与实践,对当前一些幼教机构开展的蒙特梭利教育功利化倾向有积极的指导与借鉴意义,使与会的园长、教师们在思想上对于真正的蒙特梭利教育有了一个初步的明晰的认识。
张香兰女士作了《台湾幼教的发展现状及趋势》的专业报告
4月20日下午, Mereer大学终身教授、知名旅美幼教学者冯建华教授作了《美国幼儿教育的特色——比较的视角》的学术报告,详尽而客观想旷达与会者展示了美国幼教的若干特色,开阔了园长与老师们的视野,启迪其思维。
冯建华教授作了《美国幼儿教育的特色——比较的视角》的学术报告
4月21日上午,湖北学前教育专业委员会学术委员会主任、华中师范大学学前教育系主任蔡迎旗教授作了《“十二五”学前教育科研课题指南解读》的报告。其后,大会审议通过湖北省学前教育专业委员会第九届理事会工作报告和第十届理事会工作计划;表彰湖北省学前教育专业委员会先进分会、“十一五”科研工作先进园所和个人。
作为本次会议的独家承办单位,积极参与类似活动是湖北少年儿童出版社近年来投身社会公益活动的重点项目之一。“达则兼济天下“,秉承着“经典、科学、阳光、成长”的出版理念,湖北少年儿童出版社近几年积极参与希望工程、文化传播、自然保护等社会公益事业,已经向社会公益事业投入了数百万元,赢得了教育界、科技界、文化界等社会各级的好评。
多年来,湖北少年儿童出版社致力于为祖国的下一代提供优秀的少儿图书与读物,潜心研究如何在满足少年儿童的阅读需要的基础上,提升少年儿童的文化素质与审美能力。该社的文教中心与湖北省学前教育专业委员会密切合作,多次开展送书、送教下乡等活动,并斥资为多家贫困幼儿园建立图书室,参与与组织培训幼教老师近万人,协助改善了省内多家幼儿园硬件设施落后及师资力量匮乏的现状。 湖北少年儿童出版社面向未来,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为宗旨,牵手广大教师、学生、家长,组织更多的各类公益及互动活动,以科学经典的品牌图书和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引领,帮助广大的少年儿童在轻松、愉快的游戏、阅读和学习中放飞心灵,提升素养,成就梦想。
冯建华教授来我院做学术报告
冯建华教授来我院做学术报告
http://edu.ccnu.edu.cn/NewsDetail.asp?MaxSort=XXZX&MaxUrl=News_Center&id=376
4月21日14时30分,美国Mercer University终身教授冯建华老师在教育学院502教室给我院师生作了一场题为《美国幼儿教师教育及其启示》的报告。报告吸引了很多师生前来,希望一睹德艺双馨的冯教授。
冯教授首先用形象生动的的图片介绍了美国幼儿园的教育情景,然后介绍了美国教育的社会背景——美国政府在教育中的角色、美国教育目标、学校管理以及教育资金来源、教育多元化、教育公平等问题。接着冯教授详细论述了美国对幼儿教育的基本定义,使我们对Preschool、Pre-kindergarten、Kindergarten、Early-childhood的概念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冯教授的精彩演讲也博得了在场听众的阵阵掌声。最后冯教授谈到了美国当前幼儿教育现状以及趋势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与论述,冯教授高屋建瓴的讲演,不仅让我们看到了美国幼儿教育中存在的问题,而且使我们对美国幼儿教育趋势有了更好的把握。
在报告中,冯教授重点介绍了Developmentally Appropriate Practice,即适宜发展性教育。教授详细介绍了首先这一理论的核心概念,让我们对这一理论有了基本了解。接着讲解了实践中儿童发展和学习的若干规律。最后介绍了在实践中的进行DAP的指导原则。冯教授的精彩演讲再一次博得听众的热烈掌声。
报告结束后,冯教授与在场听众进行了精彩互动。在这一环节中,就同学提出的美国幼儿教师培训、学前教育专业研究生培养以及最近争议较多的“虎妈”等问题,冯教授做了耐心细致的解答教授风趣而睿智的回答深深打动了每一位在场听众,现场又爆出阵阵掌声与笑声。
最后,我院学前教育系系主任蔡迎旗教授对冯教授的报告进行了总结。蔡老师在总结中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谈到了适宜性发展理论,蔡老师的发言简短却足见深度,最后蔡老师代表全体听众对冯教授的到来表示感谢。报告在17点30分圆满结束。
http://edu.ccnu.edu.cn/NewsDetail.asp?MaxSort=XXZX&MaxUrl=News_Center&id=376
4月21日14时30分,美国Mercer University终身教授冯建华老师在教育学院502教室给我院师生作了一场题为《美国幼儿教师教育及其启示》的报告。报告吸引了很多师生前来,希望一睹德艺双馨的冯教授。
冯教授首先用形象生动的的图片介绍了美国幼儿园的教育情景,然后介绍了美国教育的社会背景——美国政府在教育中的角色、美国教育目标、学校管理以及教育资金来源、教育多元化、教育公平等问题。接着冯教授详细论述了美国对幼儿教育的基本定义,使我们对Preschool、Pre-kindergarten、Kindergarten、Early-childhood的概念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冯教授的精彩演讲也博得了在场听众的阵阵掌声。最后冯教授谈到了美国当前幼儿教育现状以及趋势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与论述,冯教授高屋建瓴的讲演,不仅让我们看到了美国幼儿教育中存在的问题,而且使我们对美国幼儿教育趋势有了更好的把握。
在报告中,冯教授重点介绍了Developmentally Appropriate Practice,即适宜发展性教育。教授详细介绍了首先这一理论的核心概念,让我们对这一理论有了基本了解。接着讲解了实践中儿童发展和学习的若干规律。最后介绍了在实践中的进行DAP的指导原则。冯教授的精彩演讲再一次博得听众的热烈掌声。
报告结束后,冯教授与在场听众进行了精彩互动。在这一环节中,就同学提出的美国幼儿教师培训、学前教育专业研究生培养以及最近争议较多的“虎妈”等问题,冯教授做了耐心细致的解答教授风趣而睿智的回答深深打动了每一位在场听众,现场又爆出阵阵掌声与笑声。
最后,我院学前教育系系主任蔡迎旗教授对冯教授的报告进行了总结。蔡老师在总结中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谈到了适宜性发展理论,蔡老师的发言简短却足见深度,最后蔡老师代表全体听众对冯教授的到来表示感谢。报告在17点30分圆满结束。
冯建华教授来我校讲学
美籍华人冯建华教授来我校讲学 http://site.htu.edu.cn/s/106/t/1040/a/31510/info.jspy
4月25日上午,多功能报告厅内座无虚席。一场题为《美国基础教育的现状与趋势》的学术报告会正在如火如荼地开展。教育科学学院有幸邀请到美国Mercer University的冯建华教授担任此次主讲人。教育科学学院广大师生共同聆听了此次报告会。
冯教授主要讲述了美国基础教育和美国师资培训两方面内容。从中可见他对美国教育的观察和思考。首先,冯教授用生动形象的图片向同学们介绍了美国中小学课程的教学情境。然后,冯教授结合美国文化背景深入浅出的分析了美国的基础教育,他介绍了有关美国教育的社会背景、美国政府在教育中的角色、美国教育目标、学校管理以及教育资金来源等问题,发人深省。有利于同学们深入了解美国教育。接着冯教授又谈论了有关美国师资培训的相关事宜。期间,他特别强调现代教育背景下中美文化存在一定差异,并提出多元文化对教育极具挑战性,很有时代特色。
报告结束后,冯教授与在场同学进行了精彩互动。他就同学们提出的不同问题做了耐心的回答。他以诙谐幽默、通俗易懂的语言博得了现场同学的阵阵热烈掌声。冯教授为同学们打开了一扇通向世界的窗口,令同学们享受了一场丰富的精神盛宴,使同学们获益匪浅。
(教育科学学院 王志琴)
4月25日上午,多功能报告厅内座无虚席。一场题为《美国基础教育的现状与趋势》的学术报告会正在如火如荼地开展。教育科学学院有幸邀请到美国Mercer University的冯建华教授担任此次主讲人。教育科学学院广大师生共同聆听了此次报告会。
冯教授主要讲述了美国基础教育和美国师资培训两方面内容。从中可见他对美国教育的观察和思考。首先,冯教授用生动形象的图片向同学们介绍了美国中小学课程的教学情境。然后,冯教授结合美国文化背景深入浅出的分析了美国的基础教育,他介绍了有关美国教育的社会背景、美国政府在教育中的角色、美国教育目标、学校管理以及教育资金来源等问题,发人深省。有利于同学们深入了解美国教育。接着冯教授又谈论了有关美国师资培训的相关事宜。期间,他特别强调现代教育背景下中美文化存在一定差异,并提出多元文化对教育极具挑战性,很有时代特色。
报告结束后,冯教授与在场同学进行了精彩互动。他就同学们提出的不同问题做了耐心的回答。他以诙谐幽默、通俗易懂的语言博得了现场同学的阵阵热烈掌声。冯教授为同学们打开了一扇通向世界的窗口,令同学们享受了一场丰富的精神盛宴,使同学们获益匪浅。
(教育科学学院 王志琴)
冯建华教授来我院讲学
美国莫瑟大学博士生导师冯建华教授来我院讲学
http://www.htu.cn/s/48/t/35/7a/db/info31451.htm
4月25日上午,美国莫瑟大学博士生导师冯建华教授来我院讲学,在多功能报告厅为我校师生带来了一场题为《美国基础教育的现状与趋势》的学术报告。教育科学学院党政领导、骨干教师、研究生、本科生500余人到场聆听学习。
冯建华教授从美国基础教育课堂课外图片导入报告,结合美国的历史、社会、经济和文化特征,剖析了美国基础教育的目标和实践中的争议性问题,解释了美国基础教育的分级管理任务和教育财政来源,讲述了美国并未统一的基础教育学制,说明了多元化对美国基础教育的贡献和挑战,强调了美国基础教育中家庭与学校的互动,并结合自己的教育实践对美国师范教育的准入条件、培养环节和资格获取进行了全程解说。冯教授特别指出自己所讲仅仅是一家之言,中国的教育问题并没有美国式的解决方案,美国的教育问题也没有中国式的解决方案。
冯教授对同学们所提出的中美思维方式差异、跨文化与人类行为、基础教育如何培养创造性思维、爱国主义教育等问题进行了精彩解答,并希望通过中美增加交流以推动世界和平。
(教育科学学院 王向红)
http://www.htu.cn/s/48/t/35/7a/db/info31451.htm
4月25日上午,美国莫瑟大学博士生导师冯建华教授来我院讲学,在多功能报告厅为我校师生带来了一场题为《美国基础教育的现状与趋势》的学术报告。教育科学学院党政领导、骨干教师、研究生、本科生500余人到场聆听学习。
冯建华教授从美国基础教育课堂课外图片导入报告,结合美国的历史、社会、经济和文化特征,剖析了美国基础教育的目标和实践中的争议性问题,解释了美国基础教育的分级管理任务和教育财政来源,讲述了美国并未统一的基础教育学制,说明了多元化对美国基础教育的贡献和挑战,强调了美国基础教育中家庭与学校的互动,并结合自己的教育实践对美国师范教育的准入条件、培养环节和资格获取进行了全程解说。冯教授特别指出自己所讲仅仅是一家之言,中国的教育问题并没有美国式的解决方案,美国的教育问题也没有中国式的解决方案。
冯教授对同学们所提出的中美思维方式差异、跨文化与人类行为、基础教育如何培养创造性思维、爱国主义教育等问题进行了精彩解答,并希望通过中美增加交流以推动世界和平。
(教育科学学院 王向红)
夜宿哈丁
夜宿哈丁
http://www.chisa.edu.cn/szxrzz/qikan/2011no5/201105/t20110523_295310.html
去年夏天的美国西部之旅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尤其是其中的一个意外插曲更令我记忆犹新,那就是夜宿哈丁镇。
哈丁是美国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镇,位于美国西北部蒙大拿州的东南部,紧靠卡斯特印第安人保留地,只有2000不到的长住人口。在地广人稀的蒙大拿州,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哈丁镇更是偏僻冷清,在美国地图上连一个小不点都没有。可是在2010年7月4日,美国独立节的特殊日子里,一群来自远方的不速之客突然打破了小镇的宁静,我与哈丁的不期而遇也永久地留在了我的记忆中。
去年夏天,正值孩子们暑假休闲,耐不住南方夏季的闷热和单调,我们一家与友人相约去闻名的黄石国家公园一游。经各方查询,我们决定一起参加由加州一家华人旅游公司组织的美西7天6夜游旅行团,线路横跨西部7个州,包览黄石国家公园、总统巨石雕像、红土拱门、风马巨雕、魔鬼峰等著名景点。当机立断,我们定下行程买好机票后,便开始一面搜索游旅资料,一面收拾行装,对盼望已久的美西之游翘首以待。
6月30日下午,按预定计划,我们乘飞机顺利到达拉斯维加斯(内华达州)后,便急忙打的赶往旅游公司约定的地点与来自加州始发的旅行团会合,乘坐旅游大巴士奔赴当日的目的地——犹他州的圣乔治城,真正开始了我们的美西之游。旅行团一共60人,大多数是来自美国各地的华人,也有几家来自大陆、台湾、日本和印度的游客,以拖家带口的中老年为主。导游是一位来自香港的华人,和蔼友好,能说会道,能讲汉语、英语和广东话。巴士司机是一个面目和善但沉默寡言的西班牙裔人。从拉斯维加斯经亚利桑纳州到圣乔治城,从圣乔治到丹佛(科罗拉多州),从丹佛经钱尼(怀俄明州)到总统巨石雕像(南达科他州),从魔鬼峰到疯马巨雕。
7月3日傍晚,我们按既定行程顺利抵达德木镇,为第二天向黄石公园进发进行休整和准备。一路上我们早起晚睡,行色匆匆,走走停停。每当旅游大巴在景点短暂停留,团员们便紧急上厕所,绕景点急行军,抢拍风景照,算是到此一游,立此存照,然后匆忙上车继续赶路,慢慢地在大巴上摇摇晃晃进入梦乡。这正是风尘仆仆,日夜兼程,典型的走马看花式团体旅游。幸好导游先生能说会道,幽默风趣,一路上以华语、英语和广东话不停地向大家讲解沿途的自然风光、风土人情和历史典故,并不失时机恰如其分地穿插一些喜剧性的趣闻轶事,为漫长疲乏的旅途增添了几分难得的乐趣。
7月4日凌晨,我们按时从睡梦中醒来,以军事化速度完成洗漱、早餐,收拾行李整装上车,兴高采烈地踏上了通往黄石国家公园的高速公路,导游先生也开始绘声绘色地讲述将在黄石公园游览的著名景点和活动计划,充分激发起所有游客想象力和好奇心。黄石国家公园以其美丽多姿的湖光山色,色彩斑斓的温泉,和丰富多样的野生动植物闻名世界,是我们梦寐以求的旅游胜地,也是这次旅游公司美西7州之游的真正卖点。按既定旅游行程,旅行团将于当日傍晚时分抵达黄石国家公园,入住公园内专供游客休闲驻足的具有原生态特色的小木屋,然后在森林公园远足,晚间去忠实泉观赏独立节喜庆焰火。
但是人算不如天算。就在大家憧憬和期待着即将与黄石公园亲密接触的时候,疲惫不堪的旅游大巴在马不停蹄的长途跋涉中,几声吃力的踹息后悄然趴下,将我们无可奈何地停留在遥距黄石公园5小时车程的荒山野岭中。大家还来不及反应,只见沉默寡言的西裔司机不动声色地开门下车,对巴士进行短暂的检修后,又若无其事地发动引擎继续赶路。几分钟后,司机将巴士缓缓地驶向路口的一个高坡,在坡顶的礼品店门前停下。导游轻松自然地告诉大家,巴士有点小问题需要简单维修,请团员们原地短暂休息,随时待命出发。也不多想,下车一看,礼品店前的招牌清楚地显示我们就在位于蒙大拿州的卡斯特印第安人保留地。大家若无其事地纷纷下车,上洗手间,逛店购物,抢拍独具印第安人特色的景物,并为这旅途中的意外收获窃窃私喜。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1个小时,2个小时后,只见司机还在一个人不停地在巴士前后左右忙碌着,丝毫没有检修完毕的迹象,导游也没有向大家有任何说明,独自一人不停地踱前踮后抱着手机叽哩咕噜,但其焦虑的神情透露出几许无奈甚至束手无策。户外骄阳似火,店内人满为患。在漫长的等待中,团员们开始烦躁不安起来,焦急地围绕着司机和导游议论纷纷,出谋划策,更为可能当晚无法抵达黄石公园而与期待已久的原生态小木屋失之交臂感到愤愤不平。卡斯特保留地附近没有修车行,离最近的小城比林市相距至少1小时车程。而当天正是美国独立节假日,比林市的所有汽车修理行关门休息,当地旅游公司所有巴士已带团外出,就连当地学校的校车也不巧已载学生去外地游学。
在焦急烦躁的等待中,不知不觉已是下午6点,礼品店要关门打烊,夜幕开始降临,可一行60个来自外地的游客还是束手无策,饮食住宿没有着落,男女老少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团团转。就在这时,一辆警车来到面前,好像救世主从天而降,大家一拥而上把警车围得水泄不通。原来是所在地大牛角县的警察局长先生得知我们的求助电话后从繁忙的独立节警务中专程赶来帮忙。警长先生向导游和司机了解情况后,断定等待当晚修好车赶达黄石公园只是梦想,便建议旅行团在当地旅馆住下然后再想办法。可一打听,当地距离最近的旅馆也在20分钟高速公路车程外的哈丁镇!警长先生先是提议调来2辆警车将大家分批轮流送往哈丁镇的旅馆,但男女老少共62人不太容易,甚至想到要调用警局的囚车,特事特办。正当大家一筹莫展,礼品店老板终于联系上当地一家教会,教友们自告奋勇地驾车来送我们去旅馆,真是上帝保佑,天助我也!仅一刻工夫,一溜10多辆教会自愿者的车来到山坡上,不用任何客套寒喧迅速将团员们3人一伙5人一群安全顺利地送往约定的旅馆。途中得知,这群助人为乐的教会自愿者是来自弗吉尼亚州的基督教徒,趁暑假期间专程携家带口来印第安人保留地做传教和义工,临时从独立节的喜庆活动中来帮我们。
就这样,在一群素昧平生的好心人士帮助下,我们旅行团所有成员当晚顺利住进旅馆,留宿哈丁。第二天凌晨,旅行团乘坐由旅游公司临时从外地紧急调派的大巴,继续预定的行程。
这就是我和哈丁短暂的不期而遇,美西之游插曲,也是我人生旅途上一段难忘的经历,温馨的回忆。
http://www.chisa.edu.cn/szxrzz/qikan/2011no5/201105/t20110523_295310.html
去年夏天的美国西部之旅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尤其是其中的一个意外插曲更令我记忆犹新,那就是夜宿哈丁镇。
哈丁是美国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镇,位于美国西北部蒙大拿州的东南部,紧靠卡斯特印第安人保留地,只有2000不到的长住人口。在地广人稀的蒙大拿州,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哈丁镇更是偏僻冷清,在美国地图上连一个小不点都没有。可是在2010年7月4日,美国独立节的特殊日子里,一群来自远方的不速之客突然打破了小镇的宁静,我与哈丁的不期而遇也永久地留在了我的记忆中。
去年夏天,正值孩子们暑假休闲,耐不住南方夏季的闷热和单调,我们一家与友人相约去闻名的黄石国家公园一游。经各方查询,我们决定一起参加由加州一家华人旅游公司组织的美西7天6夜游旅行团,线路横跨西部7个州,包览黄石国家公园、总统巨石雕像、红土拱门、风马巨雕、魔鬼峰等著名景点。当机立断,我们定下行程买好机票后,便开始一面搜索游旅资料,一面收拾行装,对盼望已久的美西之游翘首以待。
6月30日下午,按预定计划,我们乘飞机顺利到达拉斯维加斯(内华达州)后,便急忙打的赶往旅游公司约定的地点与来自加州始发的旅行团会合,乘坐旅游大巴士奔赴当日的目的地——犹他州的圣乔治城,真正开始了我们的美西之游。旅行团一共60人,大多数是来自美国各地的华人,也有几家来自大陆、台湾、日本和印度的游客,以拖家带口的中老年为主。导游是一位来自香港的华人,和蔼友好,能说会道,能讲汉语、英语和广东话。巴士司机是一个面目和善但沉默寡言的西班牙裔人。从拉斯维加斯经亚利桑纳州到圣乔治城,从圣乔治到丹佛(科罗拉多州),从丹佛经钱尼(怀俄明州)到总统巨石雕像(南达科他州),从魔鬼峰到疯马巨雕。
7月3日傍晚,我们按既定行程顺利抵达德木镇,为第二天向黄石公园进发进行休整和准备。一路上我们早起晚睡,行色匆匆,走走停停。每当旅游大巴在景点短暂停留,团员们便紧急上厕所,绕景点急行军,抢拍风景照,算是到此一游,立此存照,然后匆忙上车继续赶路,慢慢地在大巴上摇摇晃晃进入梦乡。这正是风尘仆仆,日夜兼程,典型的走马看花式团体旅游。幸好导游先生能说会道,幽默风趣,一路上以华语、英语和广东话不停地向大家讲解沿途的自然风光、风土人情和历史典故,并不失时机恰如其分地穿插一些喜剧性的趣闻轶事,为漫长疲乏的旅途增添了几分难得的乐趣。
7月4日凌晨,我们按时从睡梦中醒来,以军事化速度完成洗漱、早餐,收拾行李整装上车,兴高采烈地踏上了通往黄石国家公园的高速公路,导游先生也开始绘声绘色地讲述将在黄石公园游览的著名景点和活动计划,充分激发起所有游客想象力和好奇心。黄石国家公园以其美丽多姿的湖光山色,色彩斑斓的温泉,和丰富多样的野生动植物闻名世界,是我们梦寐以求的旅游胜地,也是这次旅游公司美西7州之游的真正卖点。按既定旅游行程,旅行团将于当日傍晚时分抵达黄石国家公园,入住公园内专供游客休闲驻足的具有原生态特色的小木屋,然后在森林公园远足,晚间去忠实泉观赏独立节喜庆焰火。
但是人算不如天算。就在大家憧憬和期待着即将与黄石公园亲密接触的时候,疲惫不堪的旅游大巴在马不停蹄的长途跋涉中,几声吃力的踹息后悄然趴下,将我们无可奈何地停留在遥距黄石公园5小时车程的荒山野岭中。大家还来不及反应,只见沉默寡言的西裔司机不动声色地开门下车,对巴士进行短暂的检修后,又若无其事地发动引擎继续赶路。几分钟后,司机将巴士缓缓地驶向路口的一个高坡,在坡顶的礼品店门前停下。导游轻松自然地告诉大家,巴士有点小问题需要简单维修,请团员们原地短暂休息,随时待命出发。也不多想,下车一看,礼品店前的招牌清楚地显示我们就在位于蒙大拿州的卡斯特印第安人保留地。大家若无其事地纷纷下车,上洗手间,逛店购物,抢拍独具印第安人特色的景物,并为这旅途中的意外收获窃窃私喜。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1个小时,2个小时后,只见司机还在一个人不停地在巴士前后左右忙碌着,丝毫没有检修完毕的迹象,导游也没有向大家有任何说明,独自一人不停地踱前踮后抱着手机叽哩咕噜,但其焦虑的神情透露出几许无奈甚至束手无策。户外骄阳似火,店内人满为患。在漫长的等待中,团员们开始烦躁不安起来,焦急地围绕着司机和导游议论纷纷,出谋划策,更为可能当晚无法抵达黄石公园而与期待已久的原生态小木屋失之交臂感到愤愤不平。卡斯特保留地附近没有修车行,离最近的小城比林市相距至少1小时车程。而当天正是美国独立节假日,比林市的所有汽车修理行关门休息,当地旅游公司所有巴士已带团外出,就连当地学校的校车也不巧已载学生去外地游学。
在焦急烦躁的等待中,不知不觉已是下午6点,礼品店要关门打烊,夜幕开始降临,可一行60个来自外地的游客还是束手无策,饮食住宿没有着落,男女老少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团团转。就在这时,一辆警车来到面前,好像救世主从天而降,大家一拥而上把警车围得水泄不通。原来是所在地大牛角县的警察局长先生得知我们的求助电话后从繁忙的独立节警务中专程赶来帮忙。警长先生向导游和司机了解情况后,断定等待当晚修好车赶达黄石公园只是梦想,便建议旅行团在当地旅馆住下然后再想办法。可一打听,当地距离最近的旅馆也在20分钟高速公路车程外的哈丁镇!警长先生先是提议调来2辆警车将大家分批轮流送往哈丁镇的旅馆,但男女老少共62人不太容易,甚至想到要调用警局的囚车,特事特办。正当大家一筹莫展,礼品店老板终于联系上当地一家教会,教友们自告奋勇地驾车来送我们去旅馆,真是上帝保佑,天助我也!仅一刻工夫,一溜10多辆教会自愿者的车来到山坡上,不用任何客套寒喧迅速将团员们3人一伙5人一群安全顺利地送往约定的旅馆。途中得知,这群助人为乐的教会自愿者是来自弗吉尼亚州的基督教徒,趁暑假期间专程携家带口来印第安人保留地做传教和义工,临时从独立节的喜庆活动中来帮我们。
就这样,在一群素昧平生的好心人士帮助下,我们旅行团所有成员当晚顺利住进旅馆,留宿哈丁。第二天凌晨,旅行团乘坐由旅游公司临时从外地紧急调派的大巴,继续预定的行程。
这就是我和哈丁短暂的不期而遇,美西之游插曲,也是我人生旅途上一段难忘的经历,温馨的回忆。
孩子在校学习 家长须时刻关心
孩子在校学习 家长须时刻关心
http://www.chinadaily.com.cn/micro-reading/dzh/2011-05-29/content_2753810.html
http://paper.people.com.cn/rmrbhwb/html/2011-05/28/content_832766.htm
今年新学年开始,我女儿高高兴兴地进入本地区小学的学前班学习。每天放学回家,书包里都有一个资料夹,这是学校和老师与学生家长交流信息的一个重要工具,家长可以通过它及时了解孩子在校的学习内容和行为表现,也可以了解孩子所在班级和学校的动态。
一天下午,我女儿的资料夹里带回一封校长致家长的信,告知我女儿已被抽调到一个新组成的学前班,邀请家长和学生第二天下午与新老师见面。从学校的简报上我预先知道,根据开学两周后最终在校注册的学生数,学校有可能对班级进行调整,所以,对女儿的分班并不感到惊奇。倒是分班的方法引起了我的好奇。信中说,新班的学生是从目前所有学前班中随机抽选的,但同时也考虑了学生的语文水平、种族和性别因素,以保证新班的多元化。
于是,我第二天去学校参加新班见面会。在与女儿现任老师见面后得知,我女儿的语文水平属上等,该班只有我女儿和另一位亚裔学生被调往新班,而他们是该班中仅有的两名亚裔学生。这似乎违背了学校分班的多元性原则,我立即与校长约定面谈。
来到校长办公室,我请校长再次说明这次组建新班的程序和方法。校长一再强调分班的随机性与多元性相结合的原则,随机性以保证抽调机会均等,多元性以保证学生的代表性。我向校长说明了我的疑虑:作为班上仅有的两名亚裔学生被同时调中的概率是很低的,况且学生资料显示,在全校152名学前班的学生中,亚裔学生占25名,即6%。按8个班每班平均19人算,每班应有3个亚裔学生。而重新分班后,我女儿的原班将没有一位亚裔,显然违背多元性原则。于是,我建议将我女儿留在原班不动。但校长此时无意更改之前的决定。
新班见面会时间到了,家长和学生陆续来到新教室与新老师见面。进入教室,在场新班学生的构成令我大吃一惊。粗略一数,到会的亚裔学生有7名,占新班学生数的28%,远远高于应有的6%。有些家长似乎也对新班的构成产生了疑问,纷纷小声议论起来。校长和新老师讲完话后,一些家长对组班过程提出了质疑,我也趁热打铁,要求校长认真考虑我的建议,保留我女儿在原班不动。新班过多的亚裔面孔和家长的强烈反应似乎也出乎校长的意料之外,令他有点措手不及,连忙答应第2天一定给我回话。
次日午饭前接到了校长电话,他很诚恳地说明校方在这次分班中出了一些差错,导致亚裔学生过分集中在新班,而有些班连一个亚裔学生也没有,不符合学校的初衷,并同意进行适当调整。顺水推舟,校长当即答应将我女儿留在原班不动。
美国是一个教育高度普及的国家。在这里,每一个儿童,无论种族、宗教、性别或贫富,都享有平等的机会接受公立教育。但在现实社会和实际生活中,由于种种复杂的原因,儿童的正当教育权益也有可能受到忽视甚至侵犯。为保护子女正当的教育权益,家长必须积极尽力地参与子女的学校教育活动,时刻关心和了解子女所在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和发展动态,若有疑问应当立即与学校和老师取得联系,以求及时圆满地加以解决。
http://www.chinadaily.com.cn/micro-reading/dzh/2011-05-29/content_2753810.html
http://paper.people.com.cn/rmrbhwb/html/2011-05/28/content_832766.htm
今年新学年开始,我女儿高高兴兴地进入本地区小学的学前班学习。每天放学回家,书包里都有一个资料夹,这是学校和老师与学生家长交流信息的一个重要工具,家长可以通过它及时了解孩子在校的学习内容和行为表现,也可以了解孩子所在班级和学校的动态。
一天下午,我女儿的资料夹里带回一封校长致家长的信,告知我女儿已被抽调到一个新组成的学前班,邀请家长和学生第二天下午与新老师见面。从学校的简报上我预先知道,根据开学两周后最终在校注册的学生数,学校有可能对班级进行调整,所以,对女儿的分班并不感到惊奇。倒是分班的方法引起了我的好奇。信中说,新班的学生是从目前所有学前班中随机抽选的,但同时也考虑了学生的语文水平、种族和性别因素,以保证新班的多元化。
于是,我第二天去学校参加新班见面会。在与女儿现任老师见面后得知,我女儿的语文水平属上等,该班只有我女儿和另一位亚裔学生被调往新班,而他们是该班中仅有的两名亚裔学生。这似乎违背了学校分班的多元性原则,我立即与校长约定面谈。
来到校长办公室,我请校长再次说明这次组建新班的程序和方法。校长一再强调分班的随机性与多元性相结合的原则,随机性以保证抽调机会均等,多元性以保证学生的代表性。我向校长说明了我的疑虑:作为班上仅有的两名亚裔学生被同时调中的概率是很低的,况且学生资料显示,在全校152名学前班的学生中,亚裔学生占25名,即6%。按8个班每班平均19人算,每班应有3个亚裔学生。而重新分班后,我女儿的原班将没有一位亚裔,显然违背多元性原则。于是,我建议将我女儿留在原班不动。但校长此时无意更改之前的决定。
新班见面会时间到了,家长和学生陆续来到新教室与新老师见面。进入教室,在场新班学生的构成令我大吃一惊。粗略一数,到会的亚裔学生有7名,占新班学生数的28%,远远高于应有的6%。有些家长似乎也对新班的构成产生了疑问,纷纷小声议论起来。校长和新老师讲完话后,一些家长对组班过程提出了质疑,我也趁热打铁,要求校长认真考虑我的建议,保留我女儿在原班不动。新班过多的亚裔面孔和家长的强烈反应似乎也出乎校长的意料之外,令他有点措手不及,连忙答应第2天一定给我回话。
次日午饭前接到了校长电话,他很诚恳地说明校方在这次分班中出了一些差错,导致亚裔学生过分集中在新班,而有些班连一个亚裔学生也没有,不符合学校的初衷,并同意进行适当调整。顺水推舟,校长当即答应将我女儿留在原班不动。
美国是一个教育高度普及的国家。在这里,每一个儿童,无论种族、宗教、性别或贫富,都享有平等的机会接受公立教育。但在现实社会和实际生活中,由于种种复杂的原因,儿童的正当教育权益也有可能受到忽视甚至侵犯。为保护子女正当的教育权益,家长必须积极尽力地参与子女的学校教育活动,时刻关心和了解子女所在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和发展动态,若有疑问应当立即与学校和老师取得联系,以求及时圆满地加以解决。
2011年4月29日星期五
半只海龟的日记(续6, 7, 8, 9, 10)
半只海龟的日记(续6)
马二
归还是不归? 近年来, 回国的机会很多也很好, 但人在中年有家有口,思前想
后迟迟下不了决心。今年春季, 终于在老婆的许可下,趁学术休假的机会,欣然接
受国内大学的邀请,临时短期回国研究讲学, 工作与探亲兼顾, 算是半只海龟吧。
如实的记下一笔流水帐,是对自己的生活记录,也是给老婆的书面报告,也许还可
以满足朋友们的好奇心并供有意海归的朋友参考。原则上只记录不议论。
四月十一日 星期一
按计划, 在美国休息一个月后,我又回到了北京。
飞机准点抵达首都国际机场。取好行李后,等了一个多小时也不见学校来人接。焦
急!手机已经没电,无法取得联系,决定自己打的去学校。十多分钟的路程,竟花
了105元RMB,感觉严重被宰! 回到住处立即联系Y教授,告知顺利回京。 原来,学
校派的刘姓司机与我从未谋面,互不认识,我也没有看见他的接机招牌,让他白白
跑了一趟,遗憾。
回到学校正是晚饭时间,稍作休整后去食堂吃饭。 一罐莲耦骨头汤, 一碟鸡蛋豆
腐蒸肉饼, 一碗白饭, 10元RMB。
因时差关系, 感觉很困, 匆匆洗漱后就寝。
四月十二日 星期二
清晨五点多醒来。 上网处理电子邮件。与老婆孩子通话, 报告行踪。
早餐, 一份烧饼夹火腿和煎蛋, 一杯豆浆, 3元RMB。
在美国时严重的花粉过敏,今天突然觉得消失了, 解脱!
去对面的中国交通银行兑换人民币。 取号,填表,等候,出示护照,感觉外汇结
算业务的手续很细,前后花了近20分钟。 今天的美元兑人民币汇比是6。49。 人民
币在稳步升值。美元在中国越来越不值钱,我在中国的花费也被迫上涨。今非昔比。
因下周四应邀去武汉讲课,上网查询从北京到武汉的飞机和火车信息,一目了然,
暂时定下行程。
午餐, 突然发现校园卡上只剩下10。50元RMB,只好要了一份孜然牛肉, 8元RBM。
饭后, 立即打听如何在校园卡上加钱,便直奔后勤处缴纳现金为校园卡充值,以保
障这段时间的校内饮食。
接到朋友T的电话,人在广州,告知傍晚到北京和我会面。 T和我在美国是球友,
几年来几乎每星期都一起打网球。 T在美国自己当老板从事进出口贸易, 经常为生
意往返中国和美国。得知我此时正在北京,T特意趁来中国谈生意的机会相约在北京
一起打球。期待T的到来。
下午, 阅读, 写作。晚餐, 一罐香菇排骨汤, 一碟土豆腊肉, 一碗白饭, 共
11元RMB。饭后,在校园运动场步行,锻炼。
晚间, 朋友T如约到来,美国球友北京见, 相见欢。T在住处留宿。
四月十三日 星期三
清晨六点即起,还在倒时差。与朋友T在学校食堂共进早餐,仿佛回到大学生时代。
每人四个小肉包, 一个煮鸡蛋, 一碗豆浆,3。5元RMB。
早餐后,和T打网球。 在美国就是球友,正巧在中国的时间有重合,来中国之前已
经约定要在北京一起打球,所以我们是有备而来,球拍,网球,球鞋和运动衣齐全。
活动筋骨,切磋球艺,痛快。 只可惜球场为纯水泥铺就,过分光滑弹力不足,而且
灰尘太大,崭新的网球, 几个回合后变得乌黑,完全找不到在美国打球的感觉。
处理邮件, 读书写作。
午餐, T在北京的生意夥伴K先生来访,由K作东在楼下日本料理店吃饭,酒足饭饱。
饭后, T和K继续谈生意, 我则午睡倒时差。一觉醒来已是下午5点。
傍晚, T 外出谈生意, 与商业夥伴会面。 我在食堂用餐。一盘铁板红烧牛肉,
9元RMB。
晚间, 看电视,阅读<<文化与行为研究>>,给老婆孩子打电话, 报告当日活动。
T生意应酬后晚归留宿。
四月十四日 星期四
与T在食堂共进早餐,两块烤饼夹煎鸡蛋和火腿, 5个小肉包,两个煮鸡蛋, 一碗
豆浆, 一杯酸奶,一碗豆腐瑙, 共7。5元RMB。
早餐后, T 外出办事。 我应邀出席由Y院长主持召开的学校与教育实习基地合作
会议。会议在一家校外的五星级宾馆举行,一百多来宾参加, 严肃庄重, 主席台
上的各位领导一一讲话,我静悄悄地坐在最后的角落旁听。会后, 丰盛的招待宴会,
气氛热烈。与邻座的老师闲谈。
回到住地后, T 也从外面办事回来, 陪T去食堂用餐。 T要了一碗鸭血粉丝汤和
一碗红烧牛肉面。据说鸭血粉丝汤是南京特色,尽管已是酒足饭饱, 还是忍不住品
尝了T的那份鸭血汤,果然不错。
下午, 武汉来电确定下周会议报告的安排。与T打网球。气温高,灰尘多,场地滑,
找不到感觉。读书, 上网。
晚餐, 与T在食堂饱餐一顿。 一份肥羊火锅, 一盘老干妈肉丝, 一碟酸豆角干,
一盘蒸鱼块, 两罐红枣乌鸡汤, 共45元RMB。
晚餐后, 回到住处。 见留学生楼前的阶梯上坐满无所事事的各国留学生,或抽烟
喝酒,或嘻笑打骂,也有一对土耳其男女生在弹吉它拉手风琴, 自弹自唱自娱。我
和T停留下来与留学生们用中文闲聊。有些学生在北京已经呆了5年,中文程度相当
不错,对北京非常熟悉,也喜欢北京的生活。
四月十 五日 星期五
没有安排, 自由活动。起床后, 看新闻,查电邮。
与T在食堂共进早餐,两块烤饼夹煎鸡蛋和火腿, 5个小肉包,两个煮鸡蛋, 两碗
豆浆, 共7元RMB。本想早餐后去打网球,但风太大,灰尘飞扬。
上午呆在住处,喝茶,读书, 听音乐; T则忙于联络生意并计划下一个行程。经
商不易。
午餐,食堂人多,几乎找不到空座位。 我要了一碗鸭血粉丝汤加一碗白饭,7。5元
RMB; T 点了一罐香菇土鸡汤和一盘铁板牛肉,12元RMB。 端着饭盘左顾右盼,总
算找到了一张桌子的两个空位,对面已经坐下两位学生,我们礼貌性地征得同意后落
座。同桌就餐, 难免寒喧。饭间闲聊得知,她们是大三戏剧专业学生, 北京人,
每年学费5000元RMB, 每月生活费1000元RMB,全部由父母承担,压力不小。 她们
正在为留学美国做准备,已经报考托福,对美国的大学很感兴趣, 围绕著戏剧文学,
大众传媒, 社会文化等问题和我们进行了有趣的交谈。感觉 当代大学生视野开阔
但又急切想了解外面的世界,对一些社会问题有自己的思考。
下午, T外出办事, 我在住处洗衣,读书, 午睡, 看电视。
傍晚, T 回到住处,赶在天黑前打了一场网球,但球已经被灰尘包裹得太黑,严
重影响视觉和接发球。运动后, 饭量大增,匆匆赶在食堂关门前去吃晚饭。 一锅
豆腐鱼火锅, 两罐黄豆猪手,一盘凉拌海带, 一碗老干妈腊肉,一碗葱爆羊肉丝,
共45元RMB;T从楼下小卖部买来两罐啤酒, 吃了一顿丰盛的周五晚餐。
酒足饭饱后, 饶校园兜了一圈,回住地在大堂和留学生聊天,然后回房间看电视,
就寝。
四月十六日 星期六
早餐, 一碗稀饭,一碗小米粥, 5个小肉包, 2个茶叶蛋,两个韭菜鸡蛋包, 共
5。5元。 见邻座学生吃一种家肉的饼,又加了两个土耳其羊肉夹馍, 9元RMB。 吃
得太饱!
原计划上午去学校参加新生录取面试。早上, Y院长来电, 因家里有时不能到校,
只得改为明天。 决定处理电邮后出去观光购物。T收拾行装后赶赴机场继续他的下
一段商务行程。
独自一人前往西单逛街。 乘公车换地铁已是驾轻就熟。 周六上街,人满为患,人
潮入流, 噪音刺耳,异味刺鼻,灰尘扑面。 汽车地铁站和车厢内人贴人, 拥挤不
堪。
难受! 先后去了中友百货, 西单商场, 北京图示大厦,为孩子们买了一些CD和玩
具,希望他们会喜欢。街上店内,处处人潮涌动,真是一派“繁荣昌盛”的景象,
但令我感觉头晕目旋,血压高升,胸闷气短。口干舌燥,饥饿乏力,也没有勇气在
外面用餐, 强忍着匆匆赶回住处, 但回程中出地铁站后迷失了方向,兜了几个圈
总算找到回校的公共汽车。回到住处已是灰头土脸, 精疲力竭,赶紧冲了个热水澡
便倒头休息。决定从此不再上街凑热闹。
Y教授来电告知家有急事仍无法脱身,要我联系W院长安排我明天参加学生面试的事。
立即与W院长取得联系,期待明天的活动。
突然接到来某出版社一位C姓编辑的电话,相约下周在武汉会面。C编辑与我素未平
生,不知从哪里得到我去武汉的行程和国内的手机号,也不便过问,只是答应等到武
汉后再联系。好生奇怪!
晚餐,一罐党参羊肉汤,一盘老干妈肉丝, 共14元RMB。饭间与分别来自乌兹别克,
尼泊尔和德国的留学生同桌聊天,中英文夹杂,聊他们的国家和在北京的学习生活,
兴之所致,天南海北,但避谈政治,很有意思。
饭后,看电视,处理邮件, 读书,洗衣,就寝。
忙碌充实的一天。
半只海龟的日记(续7)
马二
归还是不归? 近年来, 回国的机会很多也很好, 但人在中年有家有口,思前想
后迟迟下不了决心。今年春季, 终于在老婆的许可下,趁学术休假的机会,欣然接
受国内大学的邀请,临时短期回国研究讲学, 工作与探亲兼顾, 算是半只海龟吧。
如实的记下一笔流水帐,是对自己的生活记录,也是给老婆的书面报告,也许还可
以满足朋友们的好奇心并供有意海归的朋友参考。原则上只记录不议论。
四月十七日 星期天
风大, 灰尘满天飞舞。
早起, 看电视新闻。 时差应该已经倒过了,可每天还是五点多钟自然醒来,也许
是北京的天亮得更早的原因,我从来不睡懒觉,即醒即起,开始一天充实的生活。
早餐, 一碗小米稀饭, 三个小肉包, 一个茶叶蛋, 2元RMB。
八点正, Z师傅来车接我去校本部观摩今天的学生面试活动。这个周末是学校的开
放日, 应届高中毕业生对报考本校有兴趣的可以来学校参观,了解情况,有的专业
还要求学生参加由学校老师主持的相关面试,面试合格后才有资格报考本专业,如
果高考成绩达标, 才有可能被录取。校园内外人很多, 但秩序井然,许多考生由
家长陪同,考生排队验证依次进入校门, 家长则集聚在校门口焦急的等待。 我由
W院长亲自陪同,经特许,佩戴工作人员证,深入各考场观摩旁听,并听W院长和相
关主考老师的解说,收益非浅。
据说这两天有五千多学生参加面试,面试项目分为中文书写, 心理素质,形体,
和口语表达四个方面, 免费。 先是报到,然后以25人一组为单位参加中文书写笔
试和心理素质问卷测试,约45分钟;十人一组为单位进行形体 (含五官长相, 身材
体重,动作协调等)测试, 由5位老师担任评委;最后每个考生分别由两位老师单独
进行口头表达能力的面试。一趟下来将近一个半到两个钟头。面试通过后,学校会
为考生发放合格证书。这项活动很有意思有特色, 值得进一步了解和思考!
观摩面试期间, 女儿从美国打来电话,不便接听,简短问候后不得已而关机。希
望老婆孩子能谅解。
回到住处, 美国已是深夜, 立即给老婆孩子发电邮,汇报上午的活动并解释与女
儿只能简短通话的原因,附上参加面试现场的照片为证。然后匆忙去食堂午餐。一盘
毛式红烧牛肉盖饭, 9元RMB。凑合。
下午,风大,不想出门。读书写作, 并联系安排下周在武汉的活动日程。同学S从
郑州来电,盛情邀请我去其所在大学讲课并借机与当地的同学会面, 再三推脱不得
要领,经仔细磋商,只好暂时约定下周末从武汉返回北京的途中在郑州停留一天,
讲课与会友兼顾。
晚餐, 一碟粉蒸肉, 一碟香菇鸡块, 一碗白米饭, 共11元RMB。
夜间, 看电视,处理电邮, 洗衣,休息。等待老婆孩子的电话。
T不在, 突然觉得好清静。出门在外,有个伴真好。
四月十八日 星期一
Y院长老母重病住院,忙得焦头烂额,无暇顾及我的活动安排,又是我的自由活动
日。天气晴朗,无风, 也不想惊动在京的同学朋友, 于是我决定一个人出城一游。
正值上忙高峰时间, 街上车流滚滚人人涌动。凭借在京练就的一身挤车功夫,乘
公车倒地铁加快步行走, 一小时后顺利到达前门旅游集散中心,购买了长城一日游,
100元RMB,包交通往返, 长城门票和午餐,还有随车导游。据说为了打击无证非
法招揽宰骗游客的民营旅游业者, 北京市政府专门 建立了前门旅游集散中心, 由
市旅游局管理营运,树立首都的正面形象。等车时,遇到一位来自西班牙的小伙子,
答腔闲聊,很有好,我们竟成了长城一日游的好夥伴。一路上我和他一起坐车聊天,
吃午饭,爬长城,照相,逛礼品店,同车的游客都以为我是西班牙小伙的翻译兼陪
游,平添几分乐趣。小伙子在西班牙是一位电梯修理工,爱好旅游和骑车运动,小
小年纪已经独自一人周游世界。这次是趁15天时间的带薪休假专程来中国旅行,从
香港到上海然后来北京全部靠一本中国旅游指南和基本英语一人游荡,自得其乐。
羡慕! 随车导游小温非常敬业友好细致周到,是我在中国遇到的少有的友好敬业的
服务业人员。她一路上将沿途景点和注意事项解说的很清楚,游客们也很配合,礼
貌安静,准时准点。快乐长城游, 不虚此行。
赶回住处, 已是傍晚7点钟, 离食堂关门还有一个小时。又累又饿, 匆匆吃了一
份清笋腊肉木桶饭, 9元RMB, 开胃可口。回到公寓,痛快的一个热水澡即刻冲洗掉
一身的灰尘与疲乏。然后,处理邮件,给老婆打电话,准备明天的讲座。
快乐充实的一天!
半只海龟的日记(续8)
马二
归还是不归? 近年来, 回国的机会很多也很好, 但人在中年有家有口,思前想
后迟迟下不了决心。今年春季, 终于在老婆的许可下,趁学术休假的机会,欣然接
受国内大学的邀请,临时短期回国研究讲学, 工作与探亲兼顾, 算是半只海龟吧。
如实的记下一笔流水帐,是对自己的生活记录,也是给老婆的书面报告,也许还可
以满足朋友们的好奇心并供有意海归的朋友参考。原则上只记录不议论。
四月十九日 星期二
一觉睡到8点, 可能是昨天登长城太累。赶在食堂关门之前去吃早餐。早点已所
剩无几,没有选择, 一碗豆浆, 三个小包, $1。9元RMB。
上午, 准备下午的讲座,收拾去武汉的行装。 处理电邮打电话落实在武汉的活动
安排。
午餐, 一盘老干妈肉丝盖饭, 8元RMB。
1:30分, W院长与Z司机准时来楼下接我去校本部研究生楼讲课。为所在学院本专
业二年级硕士生进行了为时3个半小时的专题研究讲座。内容充实,气氛活跃,但累
得我精疲力竭。 课后, Z司机送我回住处稍事休整,迅速吃了一碗老干妈腊肉木桶
饭后, 便收拾好行装由Z司机送往北京火车站赶乘当晚去武汉的快车。
忙碌而有意义的一天。
四月二十日 星期三
一觉醒来,火车即将到达武昌火车站。从北京到武汉的空调特快列车,晚上9点从
北京出发, 第二天早上7点到武汉,正好在车上睡上一宿。软卧票价429元RMB。价格
合适,舒适快捷方便。
C校长带司机亲自来车站迎接,多年不见, 还是老样, 一眼就认出来了。 双手紧
紧相握,亲切寒喧。 C校长径自送我去学校旁边的宾馆办理入住手续。 宾馆是在美
国熟悉的Best Western, 在这里是五星级,名为五月花,环境和服务到位, 感觉不
错。想给帮忙拿行李的服务员一点小费,被拒收。
C校长是本届湖北省本专业学会年会的组织者和主持人,为这两天的会议忙碌不停,
本想办理入住手续后直接带我去会场开会, 但听说上午都是领导讲话而且我还需要
吃早餐和洗澡换装,我的主讲报告安排在下午2点钟, 便推脱到午饭后再去,C校长
先我而去主持会议。
住进宾馆房间后, 先去楼下吃早餐。 丰盛的自助式早餐,中西结合,我充分享用
了汤圆, 热干面,煎饺, Bacon, 果汁, 水果,和咖啡,68元RMB。然后,给在武
汉的家人和美国的老婆孩子打电话, 报告行程后, 开始准备下午的演讲报告。
中午休会期间,C校长,Z会长和J教授特意带我去当地一家知名的豪华酒店包间共
进午餐,菜式丰盛味美,大家以豆浆代酒,围绕着本专业的发展现状和问题开诚布公
的交换交谈,友好真诚愉快, 我为他们的国际视野和对专业发展的孜孜以求而感动,
也为他们在体制下的有心无力而动容。交谈中得知,Z会长和J教授原来都是我的校
友学弟,年轻有为, 春风得意。
下午两点到4点的报告在会议大礼堂举行,由我做专题主讲,到会的约有七百为专
业和教学人员以及部分研究生, 场面很大。由于准备充分,气氛活跃,话题新颖,
实例和图片丰富有趣, 在主持人应台下听众的要求下,演讲后的问答部分反复延
长,直到下午五点一刻才不得已结束。大会演讲成功, 我很欣慰, 感谢同仁们的
支持。在后来的宴会中, 偶尔从一编辑口中得知,她们出版社已经派专业录影师将
我的演讲全程录下准备制成光盘,我大吃一惊,出版社或专业学会事先根本没有和
我谈及录影和CD以及版权的事,决定找机会和社长谈一谈。先前也发生过研究生要
求直接用U盘拷贝我的讲座资料的事, 被我婉言拒绝。看来保护知识产权在中国任
重道远。
会后,随学会的理事会干部们一起去会议接待的酒店享用晚餐。酒店富丽堂皇,晚
宴丰盛奢华。前来参加晚宴的还有该学会的商业合作夥伴,本次年会的赞助商老板,
出版社领导和吃闲饭的关系户,大家推杯引盏,敬酒劝酒彼此起伏,人声鼎沸,烟
雾缭绕,好不热闹。但我开明生义,不沾烟酒,便借机遍馋佳肴,大保口福。
晚宴九点结束,C校长坚持亲自送我回宾馆。
晚间,整理会议资料和图片,准备明天去H大学的专题报告。
四月二十一日 星期四
昨晚难以入眠,不知是演讲后的持续亢奋,还是晚宴的喧闹奢华,或者是酒桌上的
耳闻目睹,也许是暴风雨前的烦燥,还是出门在外对老婆孩子的想念,这是我回国以
来第一次因非时差因素而失眠。
因日程安排,不得不一早起来洗漱并收拾行装,然后在宾馆楼下餐厅吃东西合璧的
自助式早餐。一小碗热干面,一小碗牛肉面,几条Bacon, 一个煎鸡蛋,一盘水果,
68元RMB。
W老师九点准时来宾馆接我去H大学, C校长也同时来为我送行并为我在宾馆的费用
买单。
到H大学后住进国际文化交流宾馆。立即与老同学P院长,M系主任,和外办F主任取
得联系,亲切友好。 短暂休息后, 由外办F主任作东在宾馆VIP包间午餐。应邀出席
午餐的有L书记,L付校长,P院长,人事处长, 校友办主任等H大学重量级人物,因
下午有讲座, 我婉言拒绝饮酒,以一杯红枣汁代替, 而各位领导轮流彼此敬酒恭
维更是借酒谈事玩弄学校政治。 对中国学校政治和酒桌文化我一无所知也毫无兴趣,
只得敷衍迎合,装聋作哑。 酒足饭饱后已是下午两点。急忙回房间拿好讲座资料后
便随W老师赶往教学楼报告厅。
参加听专题讲座的有70多人,基本上以本专业本科高年级和研究生为主,也有部分
老师。K老师的突然出现令我大吃一惊, 完全出乎意料。K老师是本市另一所学院的
教师, 是几年前我在美国带过的访问学者,这次回国因时间关系没有计划与他见面,
但他从另一老师得知我的讲座时间后,特意前来会面捧场,令我惊喜感动。
两个小时的讲座延续了三个小时还闲不够,但我已经累得精疲力竭,头昏脑胀。H大
学最大程度地榨取了我的使用价值和剩余价值。
回宾馆短暂休息后, 由系主任,院长和几位老师陪同在宾馆餐厅吃晚饭,菜肴丰
盛,大家都不喝酒,以谈话为主吃喝为辅,劝说我全职回国服务。我需要更多的时
间思考权衡,不可冒然承诺,只好前言不搭后语地勉强应付。
晚餐后已是九点一刻,困得不行,简单洗漱后便熄灯就寝。
忙碌疲劳的一天。
四月二十二日 星期五
昨晚又是难以入眠。今天拂晓即起, 独自在校园漫步。从校园宾馆沿山坡而下,
经科学会堂到物理大楼,从阶梯教室到学校图书馆,小树林中石径交错,有晨读的
学生,练太极的老师, 仿佛时光倒流, 校园生活依然;穿过树林绕过喷泉花坛,
便是5号学生宿舍,外观依旧, 人来人往,但不知楼里春秋几何。是否男女生依然
共享楼层? 各层是否还有公共厕所和洗漱间? 还是寝室已变公寓套间? 从学生宿
舍去3号学生食堂,但见昔日食堂已是餐厅酒楼,上下三层,即有大堂又有包间,各
色菜式齐全,昔日偶尔奢侈一回的小炒已是家常便饭。来到2号教学楼前的花坛边,
闻朗朗书声, 这里曾经演绎过不少烂漫故事的英语角还在吗? H大学是我的母校,
我曾在这里度过了六年美好的时光,是我人生的重要转折点。 旧地重游,睹物思人,
感慨万千。
因与在汉的家人有约, 在宾馆餐厅匆匆吃过早餐 (一碗热干面和一杯牛奶)后,
W老师开车送我回到武汉的家中。
半只海龟的日记(续9)
马二
归还是不归? 近年来, 回国的机会很多也很好, 但人在中年有家有口,思前想
后迟迟下不了决心。今年春季, 终于在老婆的许可下,趁学术休假的机会,欣然接
受国内大学的邀请,临时短期回国研究讲学, 工作与探亲兼顾, 算是半只海龟吧。
如实的记下一笔流水帐,是对自己的生活记录,也是给老婆的书面报告,也许还可
以满足朋友们的好奇心并供有意海归的朋友参考。原则上只记录不议论。
四月二十三日 星期五
回到家里的感觉真好!晚睡晚起,闲话家常,轻松自在。
早餐吃到了熟悉可口的米酒汤圆, 烧卖和油饼油条。午餐吃了蒸蛋饺,红烧桂鱼,
辣子河虾,还有莲耦排骨汤。
睡过午觉后,稍作整理, 便 应约去当地一家豪华酒楼与朋友见面叙旧,自己打的
赴约。正值下班高峰和出租车交接时间,好不容易拦上一辆出租车,却因严重塞车,
司机态度恶劣,被迫中途下车,但十来分钟后都没有拦上一辆车,又不想麻烦朋友
来接
而且也不知所在地段,只好向路边的警察问路。幸好离要去的酒楼已经不远,在警
察的指引下,经过十分钟的徒步急行军后终于赶到了目的地,朋友们早已到达并焦
急等候。老友重逢, 格外亲切, 没有寒喧不用客套,叙友情拉家常,句句真情。
晚宴丰盛,暴
饮暴食,开心! 酒足饭饱后已是深夜,匆匆与朋友们告别后回家休息。
四月二十三日 星期六
今天是周末,没有活动安排,呆在家中休息, 难得清闲, 随意自在。感觉真好!
四月二十四日 星期日
一早起来,匆匆收拾行装,吃过早餐,与家人告别后, 由弟弟送往火车站,踏上
了开往郑州的动车。受X大学的再三热情邀请,决定在返回北京的途中短暂停留,在
X大学前讲学与会有兼顾。
中午时分, 火车准时到达郑州站,与在出站口等候的三位老同学一见如故,热情
握手拥抱。多年不见,同学们模样依旧,但现福态, 打开的话匣子不得片刻停顿。
笑忆大学生活,细问别来无恙,温馨动情。来不及去宾馆放下行李, 便由同学们直
接拉往已经预订好的酒楼包间享受丰盛的河南特色午餐, 为我接风洗尘。河南同学
热情似火,肝胆相照; 把酒言欢其乐无穷。餐后,同学们不容分说,绑架式地将我
塞进车内向刘庄开去,笑说要对我这个假洋鬼子进行一场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据
说, 江苏有华西, 河南有刘庄。作为河南省第一村,中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
榜样,刘庄的富有早已声名远扬,是河南人民的骄傲。刘少奇的儿子刘源就曾经担
任过刘庄所处的七里营乡的书记。
来到刘庄,随意进入村民家中参观,在村中漫步,与村民闲聊,去史来贺纪念馆看
刘庄发展史,耳闻目睹令我震撼。刘庄本是一个贫穷得小村庄,近五十年以来,特别
是改革开放以后,在老村支部书记史来贺的带领下,大力发展村办企业,全面致富,
在80年代后期就已经率先达到了小康发展的水平, 得到了历届中国的党和国家领导
人的支持和肯定。现如今,刘庄的村民已经享受着共产主义般的生活。每家每户村
民免费享有一套四层楼的公寓以及由村里统一配置的现代家具和家用电器,儿童享
受免费义务教育,老人享受退休金,人人享有免费医疗,村民生活富足幸福。
刘庄的发展变化令人深思。富足的刘庄无疑是中国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典范,可它具
有多大的代表性呢?在它的发展过程中,刘庄得到过各级政府的特别关照吗? 刘庄
的成功在中国可以复制吗?何时刘庄式的新农村会在中国遍地开花呢?抓典型树板
样不难,公平公正富全民不易。
刘庄是河南人的骄傲, 我为刘庄人自豪。
从刘庄回来,办理好入住学校宾馆的手续后,稍事休整,便应约去楼下餐厅与X大
学的领导见面餐叙。又是一顿丰盛的接风晚宴。亲切友好,谈笑风生,盛情难却。
酒足饭饱,难忘刘庄之行。
四月二十五日 星期一
一早起来,在宾馆楼下用过早餐后,由系里一位F姓老师陪同步行前往学校的报告
厅。 沿途经过图书馆前的花坛, 小桥流水,花木葱绿, 书声朗朗,美丽亲切。报
告厅内,座无虚席,前台上端一块红底白字的“热烈欢迎XXX教授来我校讲学”的横
幅令我受宠若惊,压力倍增,血压上升。来自本专业相关院系的老师, 研究生和本
科生约500余人感觉可能是被参加这次学术活动的,但愿不会失望而去。
从八点半到十一点半,由我作主题报告。因信息饱满新颖,图文兼备,声情并茂,
问答互动,笑声与掌声时起,气氛活跃轻松。除中途十五分中休息外, 三个小时的
报告仿佛一晃而过。报告结束后,我已是声嘶力竭,疲惫不堪, 但一些好学的研究
生仍然围绕不散,争先恐后地询问交流,不得不勉强应对。 报告成功,备感欣慰。
回到宾馆时,已是精疲力竭。 因下午五点要乘动车去北京, 本想以一碗河南羊肉
烩面充饥,午休一顿后启程回京,但还是抵不住院系领导的盛情邀请,无可奈何地享
受了一顿丰盛的午餐。酒肉穿肠过,心头已无主。亲身感受到并由衷地感激河南人
的热情与真诚。
午餐一结束,急忙收拾行李后,又被老同学绑架式地快速押往比干庙观光游览。据
说,比干, 殷商少师, 是我国有史记载的第一位谏臣,中华德礼文化的先驱,尊称
谏圣; 民俗中的文财神的祖师, 林氏的太始祖。比干墓为西周武王所封, 公元494年
孝文帝因墓建庙, 迄今已1500年。 比干庙是一处国家级重点文物古迹,庙宇宏敞,
古朴壮观,墓前剑刻碑“殷比干墓”四字为孔子传世唯一真迹。地处中原的河南,
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领全中国之先。 敬佩!
匆匆游罢比干庙,便急速直奔火车站,险些错过了开往北京的列车。
实在太累。上车后,便仰头呼呼入睡。抵达北京住所时已是深夜。
半只海龟的日记(续10)
马二
归还是不归? 近年来, 回国的机会很多也很好, 但人在中年有家有口,思前想
后迟迟下不了决心。今年春季, 终于在老婆的许可下,趁学术休假的机会,欣然接
受国内大学的邀请,临时短期回国研究讲学, 工作与探亲兼顾, 算是半只海龟吧。
如实的记下一笔流水帐,是对自己的生活记录,也是给老婆的书面报告,也许还可
以满足朋友们的好奇心并供有意海归的朋友参考。原则上只记录不议论。
四月二十六日 星期二
一觉醒来已是八点。匆匆洗漱后到食堂用餐。 一碗豆浆, 一个肉夹饼,1。5元RMB。
突然发现校园卡上的钱只剩下3。5元,不够对付剩下的最后两天。打听后来到后勤
服务处为卡充加钱充值, 但见门窗紧闭,原来今天学校工会有活动,后勤处不上班。
无言!
上午,在住处休整。 上网处理邮件, 电话向老婆孩子问候汇报,洗衣,看书。
因无法为校园卡充值, 只好在校外就餐。午餐时,去学校对面金融中心大楼的快
餐厅吃了一碟蒸鱼,一碟炒豆芽和一碗白饭,共13元RMB。饭菜质和量都不如在学校
食堂。
下午, 随Y教授去校财务处办理有关讲课费手续,被财务处告知教务处开出的付款
支票竟是空号,难以置信, 不可思议! 只得交由Y教授与教务处交涉,全权代理。
W院长来电约定明天下午为本专业博士生做专题讲座。备课, 处理邮件,写作。
晚餐,还是在金融中心的快餐店解决。 一碟炒冬瓜,一碟干子肉丝, 一碗白饭,
共13元RMB。量小味差,聊以充饥。
晚间,读书,与朋友们通话, 流览电视节目,熄灯就寝。
再过一天就要回家了,期待!
四月二十七日 星期三
早起。准备下午的讲座。与老婆孩子通话,告知回美的具体行程。
后勤服务处10点半才开门,仍然无法为校园卡充值,看来离京之前不再有机会享用
学校食堂价廉物美的伙食了。早餐只好在校门口的大摊上解决,怕不卫生,仅以一
块鸡蛋煎饼充饥, 2元RMB。明天就要返回美国, 想把手头的人民币换成美元,顺
便去金融中心,但要九点以后开门。
接到W院长的电话,告诉我下午讲座后,院系领导为我晚宴送行。非常热情诚恳,
无法推脱, 至少不用为今天的晚餐发愁。
去金融中心兑换美元。今天的美元买入价是6。52 元RMB 兑$1。按国家外汇管理局
规定,非中国居民限制一天一次兑换500美元。
与朋友T通话, 告知回程,催他托人把留在我住所的行李拿走。不然的话, 人去
楼空,行李失踪,我责无旁贷。
电邮或电话在武汉和郑州的同学朋友们,感谢热情接待,相约后会有期。四年同窗,
终身友情。其间,突然接到Z总的电话,刚从深圳飞抵北京,希望见面。Z总是我中学
时代的朋友,高中毕业后没考上大学,但凭其聪明能干和吃苦耐劳,乘改革开放之风,
几经打拼已经事业有成,现在独资拥有几家颇具规模的电子公司和工厂。三年前曾
专程陪送儿子来美国留学。据说Z总知我不经香港返美而特意从深圳赶来与我会面,
令我受宠若惊, 非见不可。因下午活动安排饱满, 我们只好约定今晚稍后见面,
不见不算。
中午, 应约在宾馆餐厅参加由G院长招待的送行午宴, Y教授陪同,还有几位正在
该校进修的外地高校的院系领导。酒菜丰盛,谈笑自若,被盛情邀请去外地讲学,但
回程已定,相约另择佳日。因下午有课,勉强喝了一杯红酒。席间得知,负责陪酒
的是院里的研究生辅导员,基本上是为负责研究生工作的G院长打杂,有管理博士学
位,哀叹一职难求,博士贬值。
午宴后, 由G院长亲自带往教室上课, 比预订时间晚到十分钟,老师学生已在耐
心等候。这是一堂小范围内的讨论课,应部分师生的要求特别额外安排。听课的主要
是对本专题有特别兴趣或专研的年轻教师和研究生,主题正是我的专业激情所在,
内容丰富, 互动积极,感觉完全和我在美国上研究生讨论课一样,驾轻就熟,轻松
自在。 课后反响热烈,师生感叹志同道合,相见恨晚, 笑说组团随我去美国集体
留学。
课后,由Y教授陪同去参加由W院长特意代表院系师生为我送行的晚宴,
在一家豪华的烤鸭店。晚宴丰盛, 因与Z总有约不便饮酒。 席间,W院长对此次我
居点讲学大力褒奖,我也对他的支持表示感谢。首次合作交流成功, W院长有意建
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决定尽快与外办主任具体商讨,并委托我回美后转达意向。
据说近年来,中国政府大力鼓励高校展开多种形式的国际合作交流,并给予充分的
财经支持,有些学校和部门却苦于有钱不知如何花。
晚宴后急忙电告Z总,约定在住所见面。 因Z总不熟悉北京交通,直到夜间十点左
右才找到我住的大厦。老友相见乐,闲话家常别来无恙。
Z总离去时已是午夜, 我精疲力竭,还是勉强收拾好回美行装后,于凌晨一点熄灯
就寝。
What a day!
四月二十八日 星期四
七点起床,简单洗漱后,对行李进行最后收拾整理。回程比来京时的物品更多,不
得不忍痛割爱,拆下大部分包装,左挤右塞,才勉强装下所有必备必带的物品,将剩
下的东西留交Y教授代管。
八点时, Y教授准时带赵师傅来送我去首都机场。依依不舍, 相约后会有期。
本次来华工作兼探亲访友,前后足足的两个月时间,至此结束, 终于可以回家了。
归心似箭。
是否不虚此行? 是否全职海归? 百感交集,思绪万千。
半只海龟,是否变好或学坏,长磅或减肥,回家后自有老婆鉴定。
再见, 北京!
美国, 我回来了!
结语:
归还是不归? 仍然是个问题, 没有一致的结论。 我认为, 其答案完全取决于每
个人的个人,家庭和事业的具体情况,目标定位,和心态。
在美国多年, 我就是一个极普通的平民百姓,靠自己的勤奋努力和真才实学养家
糊口,生儿育女。 回到中国,我还是一个平民百姓,和其他老百姓一样的工作生活,
活得实在自在。在中国短暂的工作和生活, 我总的感觉是,要调整心态,随遇而安,
别把自己当外人。 自己的原则是, 不高谈阔论言必称美国,不做游客走马观花,
不做贵客花天酒地,不呼朋唤友哗众取宠,不自作多情胡思乱想;而是 要多走多
看多问多想多接触(当然还要多吃),深入生活,仔细观察, 用心体会。老实做事,
低调做人。
我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 问心无愧。不管走的多远多久, 回到中国,我就是
一个地道的中国人,以平常之心过一个普通老百姓的平常生活。
随遇而安, 四海为家; 归去留兮, 好自为之。(完)
马二
归还是不归? 近年来, 回国的机会很多也很好, 但人在中年有家有口,思前想
后迟迟下不了决心。今年春季, 终于在老婆的许可下,趁学术休假的机会,欣然接
受国内大学的邀请,临时短期回国研究讲学, 工作与探亲兼顾, 算是半只海龟吧。
如实的记下一笔流水帐,是对自己的生活记录,也是给老婆的书面报告,也许还可
以满足朋友们的好奇心并供有意海归的朋友参考。原则上只记录不议论。
四月十一日 星期一
按计划, 在美国休息一个月后,我又回到了北京。
飞机准点抵达首都国际机场。取好行李后,等了一个多小时也不见学校来人接。焦
急!手机已经没电,无法取得联系,决定自己打的去学校。十多分钟的路程,竟花
了105元RMB,感觉严重被宰! 回到住处立即联系Y教授,告知顺利回京。 原来,学
校派的刘姓司机与我从未谋面,互不认识,我也没有看见他的接机招牌,让他白白
跑了一趟,遗憾。
回到学校正是晚饭时间,稍作休整后去食堂吃饭。 一罐莲耦骨头汤, 一碟鸡蛋豆
腐蒸肉饼, 一碗白饭, 10元RMB。
因时差关系, 感觉很困, 匆匆洗漱后就寝。
四月十二日 星期二
清晨五点多醒来。 上网处理电子邮件。与老婆孩子通话, 报告行踪。
早餐, 一份烧饼夹火腿和煎蛋, 一杯豆浆, 3元RMB。
在美国时严重的花粉过敏,今天突然觉得消失了, 解脱!
去对面的中国交通银行兑换人民币。 取号,填表,等候,出示护照,感觉外汇结
算业务的手续很细,前后花了近20分钟。 今天的美元兑人民币汇比是6。49。 人民
币在稳步升值。美元在中国越来越不值钱,我在中国的花费也被迫上涨。今非昔比。
因下周四应邀去武汉讲课,上网查询从北京到武汉的飞机和火车信息,一目了然,
暂时定下行程。
午餐, 突然发现校园卡上只剩下10。50元RMB,只好要了一份孜然牛肉, 8元RBM。
饭后, 立即打听如何在校园卡上加钱,便直奔后勤处缴纳现金为校园卡充值,以保
障这段时间的校内饮食。
接到朋友T的电话,人在广州,告知傍晚到北京和我会面。 T和我在美国是球友,
几年来几乎每星期都一起打网球。 T在美国自己当老板从事进出口贸易, 经常为生
意往返中国和美国。得知我此时正在北京,T特意趁来中国谈生意的机会相约在北京
一起打球。期待T的到来。
下午, 阅读, 写作。晚餐, 一罐香菇排骨汤, 一碟土豆腊肉, 一碗白饭, 共
11元RMB。饭后,在校园运动场步行,锻炼。
晚间, 朋友T如约到来,美国球友北京见, 相见欢。T在住处留宿。
四月十三日 星期三
清晨六点即起,还在倒时差。与朋友T在学校食堂共进早餐,仿佛回到大学生时代。
每人四个小肉包, 一个煮鸡蛋, 一碗豆浆,3。5元RMB。
早餐后,和T打网球。 在美国就是球友,正巧在中国的时间有重合,来中国之前已
经约定要在北京一起打球,所以我们是有备而来,球拍,网球,球鞋和运动衣齐全。
活动筋骨,切磋球艺,痛快。 只可惜球场为纯水泥铺就,过分光滑弹力不足,而且
灰尘太大,崭新的网球, 几个回合后变得乌黑,完全找不到在美国打球的感觉。
处理邮件, 读书写作。
午餐, T在北京的生意夥伴K先生来访,由K作东在楼下日本料理店吃饭,酒足饭饱。
饭后, T和K继续谈生意, 我则午睡倒时差。一觉醒来已是下午5点。
傍晚, T 外出谈生意, 与商业夥伴会面。 我在食堂用餐。一盘铁板红烧牛肉,
9元RMB。
晚间, 看电视,阅读<<文化与行为研究>>,给老婆孩子打电话, 报告当日活动。
T生意应酬后晚归留宿。
四月十四日 星期四
与T在食堂共进早餐,两块烤饼夹煎鸡蛋和火腿, 5个小肉包,两个煮鸡蛋, 一碗
豆浆, 一杯酸奶,一碗豆腐瑙, 共7。5元RMB。
早餐后, T 外出办事。 我应邀出席由Y院长主持召开的学校与教育实习基地合作
会议。会议在一家校外的五星级宾馆举行,一百多来宾参加, 严肃庄重, 主席台
上的各位领导一一讲话,我静悄悄地坐在最后的角落旁听。会后, 丰盛的招待宴会,
气氛热烈。与邻座的老师闲谈。
回到住地后, T 也从外面办事回来, 陪T去食堂用餐。 T要了一碗鸭血粉丝汤和
一碗红烧牛肉面。据说鸭血粉丝汤是南京特色,尽管已是酒足饭饱, 还是忍不住品
尝了T的那份鸭血汤,果然不错。
下午, 武汉来电确定下周会议报告的安排。与T打网球。气温高,灰尘多,场地滑,
找不到感觉。读书, 上网。
晚餐, 与T在食堂饱餐一顿。 一份肥羊火锅, 一盘老干妈肉丝, 一碟酸豆角干,
一盘蒸鱼块, 两罐红枣乌鸡汤, 共45元RMB。
晚餐后, 回到住处。 见留学生楼前的阶梯上坐满无所事事的各国留学生,或抽烟
喝酒,或嘻笑打骂,也有一对土耳其男女生在弹吉它拉手风琴, 自弹自唱自娱。我
和T停留下来与留学生们用中文闲聊。有些学生在北京已经呆了5年,中文程度相当
不错,对北京非常熟悉,也喜欢北京的生活。
四月十 五日 星期五
没有安排, 自由活动。起床后, 看新闻,查电邮。
与T在食堂共进早餐,两块烤饼夹煎鸡蛋和火腿, 5个小肉包,两个煮鸡蛋, 两碗
豆浆, 共7元RMB。本想早餐后去打网球,但风太大,灰尘飞扬。
上午呆在住处,喝茶,读书, 听音乐; T则忙于联络生意并计划下一个行程。经
商不易。
午餐,食堂人多,几乎找不到空座位。 我要了一碗鸭血粉丝汤加一碗白饭,7。5元
RMB; T 点了一罐香菇土鸡汤和一盘铁板牛肉,12元RMB。 端着饭盘左顾右盼,总
算找到了一张桌子的两个空位,对面已经坐下两位学生,我们礼貌性地征得同意后落
座。同桌就餐, 难免寒喧。饭间闲聊得知,她们是大三戏剧专业学生, 北京人,
每年学费5000元RMB, 每月生活费1000元RMB,全部由父母承担,压力不小。 她们
正在为留学美国做准备,已经报考托福,对美国的大学很感兴趣, 围绕著戏剧文学,
大众传媒, 社会文化等问题和我们进行了有趣的交谈。感觉 当代大学生视野开阔
但又急切想了解外面的世界,对一些社会问题有自己的思考。
下午, T外出办事, 我在住处洗衣,读书, 午睡, 看电视。
傍晚, T 回到住处,赶在天黑前打了一场网球,但球已经被灰尘包裹得太黑,严
重影响视觉和接发球。运动后, 饭量大增,匆匆赶在食堂关门前去吃晚饭。 一锅
豆腐鱼火锅, 两罐黄豆猪手,一盘凉拌海带, 一碗老干妈腊肉,一碗葱爆羊肉丝,
共45元RMB;T从楼下小卖部买来两罐啤酒, 吃了一顿丰盛的周五晚餐。
酒足饭饱后, 饶校园兜了一圈,回住地在大堂和留学生聊天,然后回房间看电视,
就寝。
四月十六日 星期六
早餐, 一碗稀饭,一碗小米粥, 5个小肉包, 2个茶叶蛋,两个韭菜鸡蛋包, 共
5。5元。 见邻座学生吃一种家肉的饼,又加了两个土耳其羊肉夹馍, 9元RMB。 吃
得太饱!
原计划上午去学校参加新生录取面试。早上, Y院长来电, 因家里有时不能到校,
只得改为明天。 决定处理电邮后出去观光购物。T收拾行装后赶赴机场继续他的下
一段商务行程。
独自一人前往西单逛街。 乘公车换地铁已是驾轻就熟。 周六上街,人满为患,人
潮入流, 噪音刺耳,异味刺鼻,灰尘扑面。 汽车地铁站和车厢内人贴人, 拥挤不
堪。
难受! 先后去了中友百货, 西单商场, 北京图示大厦,为孩子们买了一些CD和玩
具,希望他们会喜欢。街上店内,处处人潮涌动,真是一派“繁荣昌盛”的景象,
但令我感觉头晕目旋,血压高升,胸闷气短。口干舌燥,饥饿乏力,也没有勇气在
外面用餐, 强忍着匆匆赶回住处, 但回程中出地铁站后迷失了方向,兜了几个圈
总算找到回校的公共汽车。回到住处已是灰头土脸, 精疲力竭,赶紧冲了个热水澡
便倒头休息。决定从此不再上街凑热闹。
Y教授来电告知家有急事仍无法脱身,要我联系W院长安排我明天参加学生面试的事。
立即与W院长取得联系,期待明天的活动。
突然接到来某出版社一位C姓编辑的电话,相约下周在武汉会面。C编辑与我素未平
生,不知从哪里得到我去武汉的行程和国内的手机号,也不便过问,只是答应等到武
汉后再联系。好生奇怪!
晚餐,一罐党参羊肉汤,一盘老干妈肉丝, 共14元RMB。饭间与分别来自乌兹别克,
尼泊尔和德国的留学生同桌聊天,中英文夹杂,聊他们的国家和在北京的学习生活,
兴之所致,天南海北,但避谈政治,很有意思。
饭后,看电视,处理邮件, 读书,洗衣,就寝。
忙碌充实的一天。
半只海龟的日记(续7)
马二
归还是不归? 近年来, 回国的机会很多也很好, 但人在中年有家有口,思前想
后迟迟下不了决心。今年春季, 终于在老婆的许可下,趁学术休假的机会,欣然接
受国内大学的邀请,临时短期回国研究讲学, 工作与探亲兼顾, 算是半只海龟吧。
如实的记下一笔流水帐,是对自己的生活记录,也是给老婆的书面报告,也许还可
以满足朋友们的好奇心并供有意海归的朋友参考。原则上只记录不议论。
四月十七日 星期天
风大, 灰尘满天飞舞。
早起, 看电视新闻。 时差应该已经倒过了,可每天还是五点多钟自然醒来,也许
是北京的天亮得更早的原因,我从来不睡懒觉,即醒即起,开始一天充实的生活。
早餐, 一碗小米稀饭, 三个小肉包, 一个茶叶蛋, 2元RMB。
八点正, Z师傅来车接我去校本部观摩今天的学生面试活动。这个周末是学校的开
放日, 应届高中毕业生对报考本校有兴趣的可以来学校参观,了解情况,有的专业
还要求学生参加由学校老师主持的相关面试,面试合格后才有资格报考本专业,如
果高考成绩达标, 才有可能被录取。校园内外人很多, 但秩序井然,许多考生由
家长陪同,考生排队验证依次进入校门, 家长则集聚在校门口焦急的等待。 我由
W院长亲自陪同,经特许,佩戴工作人员证,深入各考场观摩旁听,并听W院长和相
关主考老师的解说,收益非浅。
据说这两天有五千多学生参加面试,面试项目分为中文书写, 心理素质,形体,
和口语表达四个方面, 免费。 先是报到,然后以25人一组为单位参加中文书写笔
试和心理素质问卷测试,约45分钟;十人一组为单位进行形体 (含五官长相, 身材
体重,动作协调等)测试, 由5位老师担任评委;最后每个考生分别由两位老师单独
进行口头表达能力的面试。一趟下来将近一个半到两个钟头。面试通过后,学校会
为考生发放合格证书。这项活动很有意思有特色, 值得进一步了解和思考!
观摩面试期间, 女儿从美国打来电话,不便接听,简短问候后不得已而关机。希
望老婆孩子能谅解。
回到住处, 美国已是深夜, 立即给老婆孩子发电邮,汇报上午的活动并解释与女
儿只能简短通话的原因,附上参加面试现场的照片为证。然后匆忙去食堂午餐。一盘
毛式红烧牛肉盖饭, 9元RMB。凑合。
下午,风大,不想出门。读书写作, 并联系安排下周在武汉的活动日程。同学S从
郑州来电,盛情邀请我去其所在大学讲课并借机与当地的同学会面, 再三推脱不得
要领,经仔细磋商,只好暂时约定下周末从武汉返回北京的途中在郑州停留一天,
讲课与会友兼顾。
晚餐, 一碟粉蒸肉, 一碟香菇鸡块, 一碗白米饭, 共11元RMB。
夜间, 看电视,处理电邮, 洗衣,休息。等待老婆孩子的电话。
T不在, 突然觉得好清静。出门在外,有个伴真好。
四月十八日 星期一
Y院长老母重病住院,忙得焦头烂额,无暇顾及我的活动安排,又是我的自由活动
日。天气晴朗,无风, 也不想惊动在京的同学朋友, 于是我决定一个人出城一游。
正值上忙高峰时间, 街上车流滚滚人人涌动。凭借在京练就的一身挤车功夫,乘
公车倒地铁加快步行走, 一小时后顺利到达前门旅游集散中心,购买了长城一日游,
100元RMB,包交通往返, 长城门票和午餐,还有随车导游。据说为了打击无证非
法招揽宰骗游客的民营旅游业者, 北京市政府专门 建立了前门旅游集散中心, 由
市旅游局管理营运,树立首都的正面形象。等车时,遇到一位来自西班牙的小伙子,
答腔闲聊,很有好,我们竟成了长城一日游的好夥伴。一路上我和他一起坐车聊天,
吃午饭,爬长城,照相,逛礼品店,同车的游客都以为我是西班牙小伙的翻译兼陪
游,平添几分乐趣。小伙子在西班牙是一位电梯修理工,爱好旅游和骑车运动,小
小年纪已经独自一人周游世界。这次是趁15天时间的带薪休假专程来中国旅行,从
香港到上海然后来北京全部靠一本中国旅游指南和基本英语一人游荡,自得其乐。
羡慕! 随车导游小温非常敬业友好细致周到,是我在中国遇到的少有的友好敬业的
服务业人员。她一路上将沿途景点和注意事项解说的很清楚,游客们也很配合,礼
貌安静,准时准点。快乐长城游, 不虚此行。
赶回住处, 已是傍晚7点钟, 离食堂关门还有一个小时。又累又饿, 匆匆吃了一
份清笋腊肉木桶饭, 9元RMB, 开胃可口。回到公寓,痛快的一个热水澡即刻冲洗掉
一身的灰尘与疲乏。然后,处理邮件,给老婆打电话,准备明天的讲座。
快乐充实的一天!
半只海龟的日记(续8)
马二
归还是不归? 近年来, 回国的机会很多也很好, 但人在中年有家有口,思前想
后迟迟下不了决心。今年春季, 终于在老婆的许可下,趁学术休假的机会,欣然接
受国内大学的邀请,临时短期回国研究讲学, 工作与探亲兼顾, 算是半只海龟吧。
如实的记下一笔流水帐,是对自己的生活记录,也是给老婆的书面报告,也许还可
以满足朋友们的好奇心并供有意海归的朋友参考。原则上只记录不议论。
四月十九日 星期二
一觉睡到8点, 可能是昨天登长城太累。赶在食堂关门之前去吃早餐。早点已所
剩无几,没有选择, 一碗豆浆, 三个小包, $1。9元RMB。
上午, 准备下午的讲座,收拾去武汉的行装。 处理电邮打电话落实在武汉的活动
安排。
午餐, 一盘老干妈肉丝盖饭, 8元RMB。
1:30分, W院长与Z司机准时来楼下接我去校本部研究生楼讲课。为所在学院本专
业二年级硕士生进行了为时3个半小时的专题研究讲座。内容充实,气氛活跃,但累
得我精疲力竭。 课后, Z司机送我回住处稍事休整,迅速吃了一碗老干妈腊肉木桶
饭后, 便收拾好行装由Z司机送往北京火车站赶乘当晚去武汉的快车。
忙碌而有意义的一天。
四月二十日 星期三
一觉醒来,火车即将到达武昌火车站。从北京到武汉的空调特快列车,晚上9点从
北京出发, 第二天早上7点到武汉,正好在车上睡上一宿。软卧票价429元RMB。价格
合适,舒适快捷方便。
C校长带司机亲自来车站迎接,多年不见, 还是老样, 一眼就认出来了。 双手紧
紧相握,亲切寒喧。 C校长径自送我去学校旁边的宾馆办理入住手续。 宾馆是在美
国熟悉的Best Western, 在这里是五星级,名为五月花,环境和服务到位, 感觉不
错。想给帮忙拿行李的服务员一点小费,被拒收。
C校长是本届湖北省本专业学会年会的组织者和主持人,为这两天的会议忙碌不停,
本想办理入住手续后直接带我去会场开会, 但听说上午都是领导讲话而且我还需要
吃早餐和洗澡换装,我的主讲报告安排在下午2点钟, 便推脱到午饭后再去,C校长
先我而去主持会议。
住进宾馆房间后, 先去楼下吃早餐。 丰盛的自助式早餐,中西结合,我充分享用
了汤圆, 热干面,煎饺, Bacon, 果汁, 水果,和咖啡,68元RMB。然后,给在武
汉的家人和美国的老婆孩子打电话, 报告行程后, 开始准备下午的演讲报告。
中午休会期间,C校长,Z会长和J教授特意带我去当地一家知名的豪华酒店包间共
进午餐,菜式丰盛味美,大家以豆浆代酒,围绕着本专业的发展现状和问题开诚布公
的交换交谈,友好真诚愉快, 我为他们的国际视野和对专业发展的孜孜以求而感动,
也为他们在体制下的有心无力而动容。交谈中得知,Z会长和J教授原来都是我的校
友学弟,年轻有为, 春风得意。
下午两点到4点的报告在会议大礼堂举行,由我做专题主讲,到会的约有七百为专
业和教学人员以及部分研究生, 场面很大。由于准备充分,气氛活跃,话题新颖,
实例和图片丰富有趣, 在主持人应台下听众的要求下,演讲后的问答部分反复延
长,直到下午五点一刻才不得已结束。大会演讲成功, 我很欣慰, 感谢同仁们的
支持。在后来的宴会中, 偶尔从一编辑口中得知,她们出版社已经派专业录影师将
我的演讲全程录下准备制成光盘,我大吃一惊,出版社或专业学会事先根本没有和
我谈及录影和CD以及版权的事,决定找机会和社长谈一谈。先前也发生过研究生要
求直接用U盘拷贝我的讲座资料的事, 被我婉言拒绝。看来保护知识产权在中国任
重道远。
会后,随学会的理事会干部们一起去会议接待的酒店享用晚餐。酒店富丽堂皇,晚
宴丰盛奢华。前来参加晚宴的还有该学会的商业合作夥伴,本次年会的赞助商老板,
出版社领导和吃闲饭的关系户,大家推杯引盏,敬酒劝酒彼此起伏,人声鼎沸,烟
雾缭绕,好不热闹。但我开明生义,不沾烟酒,便借机遍馋佳肴,大保口福。
晚宴九点结束,C校长坚持亲自送我回宾馆。
晚间,整理会议资料和图片,准备明天去H大学的专题报告。
四月二十一日 星期四
昨晚难以入眠,不知是演讲后的持续亢奋,还是晚宴的喧闹奢华,或者是酒桌上的
耳闻目睹,也许是暴风雨前的烦燥,还是出门在外对老婆孩子的想念,这是我回国以
来第一次因非时差因素而失眠。
因日程安排,不得不一早起来洗漱并收拾行装,然后在宾馆楼下餐厅吃东西合璧的
自助式早餐。一小碗热干面,一小碗牛肉面,几条Bacon, 一个煎鸡蛋,一盘水果,
68元RMB。
W老师九点准时来宾馆接我去H大学, C校长也同时来为我送行并为我在宾馆的费用
买单。
到H大学后住进国际文化交流宾馆。立即与老同学P院长,M系主任,和外办F主任取
得联系,亲切友好。 短暂休息后, 由外办F主任作东在宾馆VIP包间午餐。应邀出席
午餐的有L书记,L付校长,P院长,人事处长, 校友办主任等H大学重量级人物,因
下午有讲座, 我婉言拒绝饮酒,以一杯红枣汁代替, 而各位领导轮流彼此敬酒恭
维更是借酒谈事玩弄学校政治。 对中国学校政治和酒桌文化我一无所知也毫无兴趣,
只得敷衍迎合,装聋作哑。 酒足饭饱后已是下午两点。急忙回房间拿好讲座资料后
便随W老师赶往教学楼报告厅。
参加听专题讲座的有70多人,基本上以本专业本科高年级和研究生为主,也有部分
老师。K老师的突然出现令我大吃一惊, 完全出乎意料。K老师是本市另一所学院的
教师, 是几年前我在美国带过的访问学者,这次回国因时间关系没有计划与他见面,
但他从另一老师得知我的讲座时间后,特意前来会面捧场,令我惊喜感动。
两个小时的讲座延续了三个小时还闲不够,但我已经累得精疲力竭,头昏脑胀。H大
学最大程度地榨取了我的使用价值和剩余价值。
回宾馆短暂休息后, 由系主任,院长和几位老师陪同在宾馆餐厅吃晚饭,菜肴丰
盛,大家都不喝酒,以谈话为主吃喝为辅,劝说我全职回国服务。我需要更多的时
间思考权衡,不可冒然承诺,只好前言不搭后语地勉强应付。
晚餐后已是九点一刻,困得不行,简单洗漱后便熄灯就寝。
忙碌疲劳的一天。
四月二十二日 星期五
昨晚又是难以入眠。今天拂晓即起, 独自在校园漫步。从校园宾馆沿山坡而下,
经科学会堂到物理大楼,从阶梯教室到学校图书馆,小树林中石径交错,有晨读的
学生,练太极的老师, 仿佛时光倒流, 校园生活依然;穿过树林绕过喷泉花坛,
便是5号学生宿舍,外观依旧, 人来人往,但不知楼里春秋几何。是否男女生依然
共享楼层? 各层是否还有公共厕所和洗漱间? 还是寝室已变公寓套间? 从学生宿
舍去3号学生食堂,但见昔日食堂已是餐厅酒楼,上下三层,即有大堂又有包间,各
色菜式齐全,昔日偶尔奢侈一回的小炒已是家常便饭。来到2号教学楼前的花坛边,
闻朗朗书声, 这里曾经演绎过不少烂漫故事的英语角还在吗? H大学是我的母校,
我曾在这里度过了六年美好的时光,是我人生的重要转折点。 旧地重游,睹物思人,
感慨万千。
因与在汉的家人有约, 在宾馆餐厅匆匆吃过早餐 (一碗热干面和一杯牛奶)后,
W老师开车送我回到武汉的家中。
半只海龟的日记(续9)
马二
归还是不归? 近年来, 回国的机会很多也很好, 但人在中年有家有口,思前想
后迟迟下不了决心。今年春季, 终于在老婆的许可下,趁学术休假的机会,欣然接
受国内大学的邀请,临时短期回国研究讲学, 工作与探亲兼顾, 算是半只海龟吧。
如实的记下一笔流水帐,是对自己的生活记录,也是给老婆的书面报告,也许还可
以满足朋友们的好奇心并供有意海归的朋友参考。原则上只记录不议论。
四月二十三日 星期五
回到家里的感觉真好!晚睡晚起,闲话家常,轻松自在。
早餐吃到了熟悉可口的米酒汤圆, 烧卖和油饼油条。午餐吃了蒸蛋饺,红烧桂鱼,
辣子河虾,还有莲耦排骨汤。
睡过午觉后,稍作整理, 便 应约去当地一家豪华酒楼与朋友见面叙旧,自己打的
赴约。正值下班高峰和出租车交接时间,好不容易拦上一辆出租车,却因严重塞车,
司机态度恶劣,被迫中途下车,但十来分钟后都没有拦上一辆车,又不想麻烦朋友
来接
而且也不知所在地段,只好向路边的警察问路。幸好离要去的酒楼已经不远,在警
察的指引下,经过十分钟的徒步急行军后终于赶到了目的地,朋友们早已到达并焦
急等候。老友重逢, 格外亲切, 没有寒喧不用客套,叙友情拉家常,句句真情。
晚宴丰盛,暴
饮暴食,开心! 酒足饭饱后已是深夜,匆匆与朋友们告别后回家休息。
四月二十三日 星期六
今天是周末,没有活动安排,呆在家中休息, 难得清闲, 随意自在。感觉真好!
四月二十四日 星期日
一早起来,匆匆收拾行装,吃过早餐,与家人告别后, 由弟弟送往火车站,踏上
了开往郑州的动车。受X大学的再三热情邀请,决定在返回北京的途中短暂停留,在
X大学前讲学与会有兼顾。
中午时分, 火车准时到达郑州站,与在出站口等候的三位老同学一见如故,热情
握手拥抱。多年不见,同学们模样依旧,但现福态, 打开的话匣子不得片刻停顿。
笑忆大学生活,细问别来无恙,温馨动情。来不及去宾馆放下行李, 便由同学们直
接拉往已经预订好的酒楼包间享受丰盛的河南特色午餐, 为我接风洗尘。河南同学
热情似火,肝胆相照; 把酒言欢其乐无穷。餐后,同学们不容分说,绑架式地将我
塞进车内向刘庄开去,笑说要对我这个假洋鬼子进行一场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据
说, 江苏有华西, 河南有刘庄。作为河南省第一村,中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
榜样,刘庄的富有早已声名远扬,是河南人民的骄傲。刘少奇的儿子刘源就曾经担
任过刘庄所处的七里营乡的书记。
来到刘庄,随意进入村民家中参观,在村中漫步,与村民闲聊,去史来贺纪念馆看
刘庄发展史,耳闻目睹令我震撼。刘庄本是一个贫穷得小村庄,近五十年以来,特别
是改革开放以后,在老村支部书记史来贺的带领下,大力发展村办企业,全面致富,
在80年代后期就已经率先达到了小康发展的水平, 得到了历届中国的党和国家领导
人的支持和肯定。现如今,刘庄的村民已经享受着共产主义般的生活。每家每户村
民免费享有一套四层楼的公寓以及由村里统一配置的现代家具和家用电器,儿童享
受免费义务教育,老人享受退休金,人人享有免费医疗,村民生活富足幸福。
刘庄的发展变化令人深思。富足的刘庄无疑是中国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典范,可它具
有多大的代表性呢?在它的发展过程中,刘庄得到过各级政府的特别关照吗? 刘庄
的成功在中国可以复制吗?何时刘庄式的新农村会在中国遍地开花呢?抓典型树板
样不难,公平公正富全民不易。
刘庄是河南人的骄傲, 我为刘庄人自豪。
从刘庄回来,办理好入住学校宾馆的手续后,稍事休整,便应约去楼下餐厅与X大
学的领导见面餐叙。又是一顿丰盛的接风晚宴。亲切友好,谈笑风生,盛情难却。
酒足饭饱,难忘刘庄之行。
四月二十五日 星期一
一早起来,在宾馆楼下用过早餐后,由系里一位F姓老师陪同步行前往学校的报告
厅。 沿途经过图书馆前的花坛, 小桥流水,花木葱绿, 书声朗朗,美丽亲切。报
告厅内,座无虚席,前台上端一块红底白字的“热烈欢迎XXX教授来我校讲学”的横
幅令我受宠若惊,压力倍增,血压上升。来自本专业相关院系的老师, 研究生和本
科生约500余人感觉可能是被参加这次学术活动的,但愿不会失望而去。
从八点半到十一点半,由我作主题报告。因信息饱满新颖,图文兼备,声情并茂,
问答互动,笑声与掌声时起,气氛活跃轻松。除中途十五分中休息外, 三个小时的
报告仿佛一晃而过。报告结束后,我已是声嘶力竭,疲惫不堪, 但一些好学的研究
生仍然围绕不散,争先恐后地询问交流,不得不勉强应对。 报告成功,备感欣慰。
回到宾馆时,已是精疲力竭。 因下午五点要乘动车去北京, 本想以一碗河南羊肉
烩面充饥,午休一顿后启程回京,但还是抵不住院系领导的盛情邀请,无可奈何地享
受了一顿丰盛的午餐。酒肉穿肠过,心头已无主。亲身感受到并由衷地感激河南人
的热情与真诚。
午餐一结束,急忙收拾行李后,又被老同学绑架式地快速押往比干庙观光游览。据
说,比干, 殷商少师, 是我国有史记载的第一位谏臣,中华德礼文化的先驱,尊称
谏圣; 民俗中的文财神的祖师, 林氏的太始祖。比干墓为西周武王所封, 公元494年
孝文帝因墓建庙, 迄今已1500年。 比干庙是一处国家级重点文物古迹,庙宇宏敞,
古朴壮观,墓前剑刻碑“殷比干墓”四字为孔子传世唯一真迹。地处中原的河南,
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领全中国之先。 敬佩!
匆匆游罢比干庙,便急速直奔火车站,险些错过了开往北京的列车。
实在太累。上车后,便仰头呼呼入睡。抵达北京住所时已是深夜。
半只海龟的日记(续10)
马二
归还是不归? 近年来, 回国的机会很多也很好, 但人在中年有家有口,思前想
后迟迟下不了决心。今年春季, 终于在老婆的许可下,趁学术休假的机会,欣然接
受国内大学的邀请,临时短期回国研究讲学, 工作与探亲兼顾, 算是半只海龟吧。
如实的记下一笔流水帐,是对自己的生活记录,也是给老婆的书面报告,也许还可
以满足朋友们的好奇心并供有意海归的朋友参考。原则上只记录不议论。
四月二十六日 星期二
一觉醒来已是八点。匆匆洗漱后到食堂用餐。 一碗豆浆, 一个肉夹饼,1。5元RMB。
突然发现校园卡上的钱只剩下3。5元,不够对付剩下的最后两天。打听后来到后勤
服务处为卡充加钱充值, 但见门窗紧闭,原来今天学校工会有活动,后勤处不上班。
无言!
上午,在住处休整。 上网处理邮件, 电话向老婆孩子问候汇报,洗衣,看书。
因无法为校园卡充值, 只好在校外就餐。午餐时,去学校对面金融中心大楼的快
餐厅吃了一碟蒸鱼,一碟炒豆芽和一碗白饭,共13元RMB。饭菜质和量都不如在学校
食堂。
下午, 随Y教授去校财务处办理有关讲课费手续,被财务处告知教务处开出的付款
支票竟是空号,难以置信, 不可思议! 只得交由Y教授与教务处交涉,全权代理。
W院长来电约定明天下午为本专业博士生做专题讲座。备课, 处理邮件,写作。
晚餐,还是在金融中心的快餐店解决。 一碟炒冬瓜,一碟干子肉丝, 一碗白饭,
共13元RMB。量小味差,聊以充饥。
晚间,读书,与朋友们通话, 流览电视节目,熄灯就寝。
再过一天就要回家了,期待!
四月二十七日 星期三
早起。准备下午的讲座。与老婆孩子通话,告知回美的具体行程。
后勤服务处10点半才开门,仍然无法为校园卡充值,看来离京之前不再有机会享用
学校食堂价廉物美的伙食了。早餐只好在校门口的大摊上解决,怕不卫生,仅以一
块鸡蛋煎饼充饥, 2元RMB。明天就要返回美国, 想把手头的人民币换成美元,顺
便去金融中心,但要九点以后开门。
接到W院长的电话,告诉我下午讲座后,院系领导为我晚宴送行。非常热情诚恳,
无法推脱, 至少不用为今天的晚餐发愁。
去金融中心兑换美元。今天的美元买入价是6。52 元RMB 兑$1。按国家外汇管理局
规定,非中国居民限制一天一次兑换500美元。
与朋友T通话, 告知回程,催他托人把留在我住所的行李拿走。不然的话, 人去
楼空,行李失踪,我责无旁贷。
电邮或电话在武汉和郑州的同学朋友们,感谢热情接待,相约后会有期。四年同窗,
终身友情。其间,突然接到Z总的电话,刚从深圳飞抵北京,希望见面。Z总是我中学
时代的朋友,高中毕业后没考上大学,但凭其聪明能干和吃苦耐劳,乘改革开放之风,
几经打拼已经事业有成,现在独资拥有几家颇具规模的电子公司和工厂。三年前曾
专程陪送儿子来美国留学。据说Z总知我不经香港返美而特意从深圳赶来与我会面,
令我受宠若惊, 非见不可。因下午活动安排饱满, 我们只好约定今晚稍后见面,
不见不算。
中午, 应约在宾馆餐厅参加由G院长招待的送行午宴, Y教授陪同,还有几位正在
该校进修的外地高校的院系领导。酒菜丰盛,谈笑自若,被盛情邀请去外地讲学,但
回程已定,相约另择佳日。因下午有课,勉强喝了一杯红酒。席间得知,负责陪酒
的是院里的研究生辅导员,基本上是为负责研究生工作的G院长打杂,有管理博士学
位,哀叹一职难求,博士贬值。
午宴后, 由G院长亲自带往教室上课, 比预订时间晚到十分钟,老师学生已在耐
心等候。这是一堂小范围内的讨论课,应部分师生的要求特别额外安排。听课的主要
是对本专题有特别兴趣或专研的年轻教师和研究生,主题正是我的专业激情所在,
内容丰富, 互动积极,感觉完全和我在美国上研究生讨论课一样,驾轻就熟,轻松
自在。 课后反响热烈,师生感叹志同道合,相见恨晚, 笑说组团随我去美国集体
留学。
课后,由Y教授陪同去参加由W院长特意代表院系师生为我送行的晚宴,
在一家豪华的烤鸭店。晚宴丰盛, 因与Z总有约不便饮酒。 席间,W院长对此次我
居点讲学大力褒奖,我也对他的支持表示感谢。首次合作交流成功, W院长有意建
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决定尽快与外办主任具体商讨,并委托我回美后转达意向。
据说近年来,中国政府大力鼓励高校展开多种形式的国际合作交流,并给予充分的
财经支持,有些学校和部门却苦于有钱不知如何花。
晚宴后急忙电告Z总,约定在住所见面。 因Z总不熟悉北京交通,直到夜间十点左
右才找到我住的大厦。老友相见乐,闲话家常别来无恙。
Z总离去时已是午夜, 我精疲力竭,还是勉强收拾好回美行装后,于凌晨一点熄灯
就寝。
What a day!
四月二十八日 星期四
七点起床,简单洗漱后,对行李进行最后收拾整理。回程比来京时的物品更多,不
得不忍痛割爱,拆下大部分包装,左挤右塞,才勉强装下所有必备必带的物品,将剩
下的东西留交Y教授代管。
八点时, Y教授准时带赵师傅来送我去首都机场。依依不舍, 相约后会有期。
本次来华工作兼探亲访友,前后足足的两个月时间,至此结束, 终于可以回家了。
归心似箭。
是否不虚此行? 是否全职海归? 百感交集,思绪万千。
半只海龟,是否变好或学坏,长磅或减肥,回家后自有老婆鉴定。
再见, 北京!
美国, 我回来了!
结语:
归还是不归? 仍然是个问题, 没有一致的结论。 我认为, 其答案完全取决于每
个人的个人,家庭和事业的具体情况,目标定位,和心态。
在美国多年, 我就是一个极普通的平民百姓,靠自己的勤奋努力和真才实学养家
糊口,生儿育女。 回到中国,我还是一个平民百姓,和其他老百姓一样的工作生活,
活得实在自在。在中国短暂的工作和生活, 我总的感觉是,要调整心态,随遇而安,
别把自己当外人。 自己的原则是, 不高谈阔论言必称美国,不做游客走马观花,
不做贵客花天酒地,不呼朋唤友哗众取宠,不自作多情胡思乱想;而是 要多走多
看多问多想多接触(当然还要多吃),深入生活,仔细观察, 用心体会。老实做事,
低调做人。
我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 问心无愧。不管走的多远多久, 回到中国,我就是
一个地道的中国人,以平常之心过一个普通老百姓的平常生活。
随遇而安, 四海为家; 归去留兮, 好自为之。(完)
2011年3月15日星期二
父母言行与子女教育
父母言行与子女教育
·李 昶·
From cnd.org
前几天,儿子丹要想去看电影,按他的说法,是Family Movie Time。于是,我们一家三口,就去了 Cineplex 电影院。
孩子开始懂事了,但是也带来了一些对大人的挑战。
我知道他喜欢看电影吃零食,加上知道电影院里的食物卖的特贵,便事先准备好了一包食物饮料,准备进去后边看边享受。
我去排队买票,丹和他妈妈站在检票入口处等我。
这一站,站出点麻烦来。丹是一个很忙的孩子,闲不住。他东张西望。我买好票,他又说他还想看另外一部儿童青少年的电影,我也没多想,就同意了。
第一个麻烦:他一进去,就闹着要买吃喝。我说我不是给你准备了一大包食物饮料吗?他说电影院里不容许吃自己带去的食物,只能在里边买。我说这世界上哪里来这么霸道的规矩?电影院里的东西卖这么贵,抢人啊?!我四周看看,也没看见有此通告。
丹不依不饶,又拖着我返回去了检票口。在那检票口外边,地上竖着一个小牌,上面有几个小图,其中有一个是食物饮料图,上边有一个红色圆圈加上一红色斜杠,有点像交通标志。丹向我解释,这就是不容许带自己的食物进去吃。我心里不太高兴,吃了竹子啊?这也管的太宽了,拖上孩子就走。这孩子,看什么不好,怎么专拣这玩意看!
孩子进去,一家人坐下。电影开始。这是孩子自己选的电影,他饶有兴味地看了起来。过了一小会,我掏出他喜欢的炸薯片爆玉米花巧克力来,递给他吃。他拒绝了。我问他你是不喜欢吃这些东西?他说喜欢,但是他坚持说在电影院里,不应该吃自己带进来的食物,应该去买。我没办法,只好带着他又出了电影厅,到食品部去给他买吃的。那里可真是抢人宰人:一包爆玉米花$5.99,一小包巧克力$5.99(如果在外边都是1-2元一包的食物),加上13%的税,共13-14元。真是晕了。我自己都不买这么贵的食物吃。
又进去坐下。孩子开始津津有味地吃零食,看电影。
第二个麻烦:丹看了一会电影,转头提醒我,他还要看第二部电影。我说好啊。他说那你赶快去买票啊。我楞了一下。这里电影院都是在大门口检票,进来后,在各个放不同电影的影厅门口,是没人再检票的。我开始本能的想法,是看完这部电影,就去另一个厅看,我一直以为这是合法合规章的。但是我转念仔细想想,可能孩子是对的,因为买一张票,就应该只看一部电影。至于人们是不是这样做,那就要靠人们自己的良心和信誉了。我于是又出去到买票处买了另外一场电影的三张电影票。心里想,今天是放血,痛一把,陪太子攻书。又回去坐下。孩子又问我是否买了另外一场电影的电影票,我说是的。他要我给他看看。我递给了他,那上边还有没经过检票的副劵以及电影名字。他看了,放了心。
看着那些儿童青少年的电影,本来对我没有什么吸引力,我于是坐在那里,陷入了深思。
我在欧洲学习居住过好些年。好些西欧国家,在对公民的行为管理上,是实行信誉制度。比如,我曾经在去过欧洲多国,那里大都是公交车系统包括地铁实施“信誉制”,即公民靠良心良知自己自觉买票上车,无人检票。电影院演出厅,有不少也是无人检票的。当然,有时也有检票员来查票。
我并不认为我自己是什么特别高尚的人,但我也不是低级庸俗的人,也不是贪图占小便宜的人。但是,在不违反法律的情况下,我也要为自己的利益多考虑。
其实,上述的两个例子,更多地折射出人们在处理日常生活的情况时,可能遇到的良心和道德,以及在自觉地遵守规则的在选择上的两难的处境。
对上面两件事的处理,我并不是想说自己还怎么了不起。与其说是我做了应该如此的选择,还不如说是我当时考虑的核心是孩子。我不愿意给孩子的正常正当的价值观上,蒙上阴影或造成混乱。如果是我一个人,我并不能保证不排除可能做出其他的选择。我也不过是一个有着优点弱点的普通人。
在开车回家的路上,我为了这两件事,向儿子说了谢谢。他说:“For what?I only followed the requirements.”(这有什么? 我不过是按要求做了。)
这又让我想起:就在前几天,一位多伦多著名的女高音歌唱家举办大型公益性声乐讲座。开讲以前,主持人宣布:希望不要录音录像(除了“新时代电视”录节目外)。这位歌唱家积累二十年声乐演唱及教学的经验,讲的许多是她个人长期摸索总结出来的精华。但是,还是有几位在场人士,不自觉,一直在下边偷偷地录音。这很不好,违背举办方的明确要求,即便这不违法。但是,应该注意尊重别人的规定,存点公德。这里也有一个做人的良心良知的问题。
教育孩子,是一场艰难的任务。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和对他人的信任,包括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技能。还有就是情绪处理的能力。另外,就是培养孩子要有一定的做人的准则和底线。这些都是属于情商的范围。至于智商,那是遗传和开发的另外一个问题。
当一个孩子在开始明白了自己与外部世界与他人的区别,以及外部世界是对人的行为有要求时,在他同时开始有了自我的见解时,他便开始了在朝向按外部世界的规范要求下的自我独立的发展。他于是有了表达出自我见解的愿望和权利。这时父母不要因为孩子不同意见而生气,而要认识到孩子这时是在表达自己的独自思想以及自我主见,但是同时是在调整自己在一个有法律有规章的社会里生存行事的行为模式。
如果孩子从小在价值观念上,在对人(对父母)的信任感—这是一定需要建立起来的--上遭到混乱和误导,如果这点遭到中断,此人长大以后多半焦虑感重、不信任人、疑心重,并且行为上会出现误差和较大的过失。笔者因为工作原因,在西方曾长期在儿童青少年心理治疗中心和犯人改造系统对其做心理工作。许多犯了罪的人,就是因为从小在儿童青少年期在价值观上没有定位好,加上与父母的亲情没有联接好,自信心低下,不安全感强,社会角色混乱,而导致人生的错误和失败。
不诚实的父母,表里不一的父母,自私自利的父母,奸诈虚伪的父母,很有可能培养出不诚实、表里不一、自私自利、奸诈虚伪的孩子。
孩子从小的正当观念、对他人要求的理解和对应,以及对他人的同情心的培养,对于一个人的人格发展极其重要,它会帮助培养一个人的品德行为、良知和对他人的善意。
羞愧感和内疚感也应该在孩童期初步建立。一些国人常说中国人是没有忏悔感的、没有罪过感的民族。中国及中华民族数千年来的苦难,与这点极有关系。其实没有忏悔感和罪过感的核心基础是因为羞愧感和内疚感没有在人格中建立起来。中国人在这方面是很欠缺的。再看看如今的中国,连本来应该成为社会良心良知的知识分子,相当一些都是金钱第一,抄袭剽窃,出卖人格,玩弄他人。罪过感、羞愧感和内疚感是近年来心理学上研究很深入的专题,它涉及到现代人生活的许多方面,有待笔者今后另撰文详述。
人们往往不明白,为什么有的人做出那些极为违反人类共同价值的事情来。这是因为这类人人格本身不健全,是病态的,是因为从小在观念树立上的负输入和误导。
笔者作为一名专业心理工作者,作为一位父亲,在工作中、在家里,观察孩子、分析孩子、帮助儿童青少年健康成长,不仅仅是尽自己的本分,不仅觉得很有意义,而且觉得自己是在对他人、对人性、对社会的良性发展,做出自己应该做的一点贡献。
另外,人们在道德,良知,行为,心态,社会规范之间的选择和两难的处境,也是近年来在西方研究盛行的一个专题。
·李 昶·
From cnd.org
前几天,儿子丹要想去看电影,按他的说法,是Family Movie Time。于是,我们一家三口,就去了 Cineplex 电影院。
孩子开始懂事了,但是也带来了一些对大人的挑战。
我知道他喜欢看电影吃零食,加上知道电影院里的食物卖的特贵,便事先准备好了一包食物饮料,准备进去后边看边享受。
我去排队买票,丹和他妈妈站在检票入口处等我。
这一站,站出点麻烦来。丹是一个很忙的孩子,闲不住。他东张西望。我买好票,他又说他还想看另外一部儿童青少年的电影,我也没多想,就同意了。
第一个麻烦:他一进去,就闹着要买吃喝。我说我不是给你准备了一大包食物饮料吗?他说电影院里不容许吃自己带去的食物,只能在里边买。我说这世界上哪里来这么霸道的规矩?电影院里的东西卖这么贵,抢人啊?!我四周看看,也没看见有此通告。
丹不依不饶,又拖着我返回去了检票口。在那检票口外边,地上竖着一个小牌,上面有几个小图,其中有一个是食物饮料图,上边有一个红色圆圈加上一红色斜杠,有点像交通标志。丹向我解释,这就是不容许带自己的食物进去吃。我心里不太高兴,吃了竹子啊?这也管的太宽了,拖上孩子就走。这孩子,看什么不好,怎么专拣这玩意看!
孩子进去,一家人坐下。电影开始。这是孩子自己选的电影,他饶有兴味地看了起来。过了一小会,我掏出他喜欢的炸薯片爆玉米花巧克力来,递给他吃。他拒绝了。我问他你是不喜欢吃这些东西?他说喜欢,但是他坚持说在电影院里,不应该吃自己带进来的食物,应该去买。我没办法,只好带着他又出了电影厅,到食品部去给他买吃的。那里可真是抢人宰人:一包爆玉米花$5.99,一小包巧克力$5.99(如果在外边都是1-2元一包的食物),加上13%的税,共13-14元。真是晕了。我自己都不买这么贵的食物吃。
又进去坐下。孩子开始津津有味地吃零食,看电影。
第二个麻烦:丹看了一会电影,转头提醒我,他还要看第二部电影。我说好啊。他说那你赶快去买票啊。我楞了一下。这里电影院都是在大门口检票,进来后,在各个放不同电影的影厅门口,是没人再检票的。我开始本能的想法,是看完这部电影,就去另一个厅看,我一直以为这是合法合规章的。但是我转念仔细想想,可能孩子是对的,因为买一张票,就应该只看一部电影。至于人们是不是这样做,那就要靠人们自己的良心和信誉了。我于是又出去到买票处买了另外一场电影的三张电影票。心里想,今天是放血,痛一把,陪太子攻书。又回去坐下。孩子又问我是否买了另外一场电影的电影票,我说是的。他要我给他看看。我递给了他,那上边还有没经过检票的副劵以及电影名字。他看了,放了心。
看着那些儿童青少年的电影,本来对我没有什么吸引力,我于是坐在那里,陷入了深思。
我在欧洲学习居住过好些年。好些西欧国家,在对公民的行为管理上,是实行信誉制度。比如,我曾经在去过欧洲多国,那里大都是公交车系统包括地铁实施“信誉制”,即公民靠良心良知自己自觉买票上车,无人检票。电影院演出厅,有不少也是无人检票的。当然,有时也有检票员来查票。
我并不认为我自己是什么特别高尚的人,但我也不是低级庸俗的人,也不是贪图占小便宜的人。但是,在不违反法律的情况下,我也要为自己的利益多考虑。
其实,上述的两个例子,更多地折射出人们在处理日常生活的情况时,可能遇到的良心和道德,以及在自觉地遵守规则的在选择上的两难的处境。
对上面两件事的处理,我并不是想说自己还怎么了不起。与其说是我做了应该如此的选择,还不如说是我当时考虑的核心是孩子。我不愿意给孩子的正常正当的价值观上,蒙上阴影或造成混乱。如果是我一个人,我并不能保证不排除可能做出其他的选择。我也不过是一个有着优点弱点的普通人。
在开车回家的路上,我为了这两件事,向儿子说了谢谢。他说:“For what?I only followed the requirements.”(这有什么? 我不过是按要求做了。)
这又让我想起:就在前几天,一位多伦多著名的女高音歌唱家举办大型公益性声乐讲座。开讲以前,主持人宣布:希望不要录音录像(除了“新时代电视”录节目外)。这位歌唱家积累二十年声乐演唱及教学的经验,讲的许多是她个人长期摸索总结出来的精华。但是,还是有几位在场人士,不自觉,一直在下边偷偷地录音。这很不好,违背举办方的明确要求,即便这不违法。但是,应该注意尊重别人的规定,存点公德。这里也有一个做人的良心良知的问题。
教育孩子,是一场艰难的任务。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和对他人的信任,包括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技能。还有就是情绪处理的能力。另外,就是培养孩子要有一定的做人的准则和底线。这些都是属于情商的范围。至于智商,那是遗传和开发的另外一个问题。
当一个孩子在开始明白了自己与外部世界与他人的区别,以及外部世界是对人的行为有要求时,在他同时开始有了自我的见解时,他便开始了在朝向按外部世界的规范要求下的自我独立的发展。他于是有了表达出自我见解的愿望和权利。这时父母不要因为孩子不同意见而生气,而要认识到孩子这时是在表达自己的独自思想以及自我主见,但是同时是在调整自己在一个有法律有规章的社会里生存行事的行为模式。
如果孩子从小在价值观念上,在对人(对父母)的信任感—这是一定需要建立起来的--上遭到混乱和误导,如果这点遭到中断,此人长大以后多半焦虑感重、不信任人、疑心重,并且行为上会出现误差和较大的过失。笔者因为工作原因,在西方曾长期在儿童青少年心理治疗中心和犯人改造系统对其做心理工作。许多犯了罪的人,就是因为从小在儿童青少年期在价值观上没有定位好,加上与父母的亲情没有联接好,自信心低下,不安全感强,社会角色混乱,而导致人生的错误和失败。
不诚实的父母,表里不一的父母,自私自利的父母,奸诈虚伪的父母,很有可能培养出不诚实、表里不一、自私自利、奸诈虚伪的孩子。
孩子从小的正当观念、对他人要求的理解和对应,以及对他人的同情心的培养,对于一个人的人格发展极其重要,它会帮助培养一个人的品德行为、良知和对他人的善意。
羞愧感和内疚感也应该在孩童期初步建立。一些国人常说中国人是没有忏悔感的、没有罪过感的民族。中国及中华民族数千年来的苦难,与这点极有关系。其实没有忏悔感和罪过感的核心基础是因为羞愧感和内疚感没有在人格中建立起来。中国人在这方面是很欠缺的。再看看如今的中国,连本来应该成为社会良心良知的知识分子,相当一些都是金钱第一,抄袭剽窃,出卖人格,玩弄他人。罪过感、羞愧感和内疚感是近年来心理学上研究很深入的专题,它涉及到现代人生活的许多方面,有待笔者今后另撰文详述。
人们往往不明白,为什么有的人做出那些极为违反人类共同价值的事情来。这是因为这类人人格本身不健全,是病态的,是因为从小在观念树立上的负输入和误导。
笔者作为一名专业心理工作者,作为一位父亲,在工作中、在家里,观察孩子、分析孩子、帮助儿童青少年健康成长,不仅仅是尽自己的本分,不仅觉得很有意义,而且觉得自己是在对他人、对人性、对社会的良性发展,做出自己应该做的一点贡献。
另外,人们在道德,良知,行为,心态,社会规范之间的选择和两难的处境,也是近年来在西方研究盛行的一个专题。
2011年3月13日星期日
美国的教育歧视
美国的教育歧视
胡果威
From cnd.org
亚洲人重视子女的教育,美国的亚裔,尤其是来自中、日、韩国的移民,特别重视子女的教育与升学。学而优则仕,择优录取本应是顺理成章的事情。然而因为亚裔孩子在美国大学入学标准化考试(SAT)中成绩突出,高分者众多,反而提高了被一流名校录取的门槛高度,形成了“亚裔劣势”。美国是个移民国家,为了促进种族和教育平等,政府制订了一系列优惠少数民族的政策。然而作为少数民族的亚裔,非但得不到照顾,反而受到歧视,原因就是亚裔的成绩实在太好了。
在美国无论是公立的综合大学还是私立的精英大学,亚裔学生的数量都达到了历史最高。尽管美国的亚裔人口在全美国的比例还不到5%,但亚裔学生在美国一流大学的比例却高达10%至30%,甚至更高。2005年,在斯坦福大学的本科生中,亚裔学生的比例达到24%;在麻省理工学院,这一比例为27%;在哈佛大学为18%, 在哥伦比亚大学和康乃尔大学为25%.在耶鲁大学为14%;在普林斯顿大学为13%。在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的所有学生中,亚裔学生的比例已高达41%。在加利福尼亚州立大学的9所本科分校里,亚裔学生的比例也高达37%。如果按分数择优录取的话,亚裔学生的比例本来还应该更高。
然而为了平衡学校的族裔比例,美国的大学就不能完全按照分数标准公平地择优录取。两个相同分数的学生,一个白人,一个少数族裔,如拉丁或非洲族裔等弱势群体,则少数族裔会有隐性的“族裔加分”。而如果另一个少数族裔是亚裔,那就反而有隐性的“族裔减分”,因为亚裔虽然是少数民族,但在教育方面是强势群体。实际上,除了平衡族裔这一潜规则外,在美国大学录取中还有其它一些隐性的(人为或非标准化的)招生标准。考出进入录取线的好成绩是基本的,但有时候没有好成绩也有可能被录取,比如校友的子女和大笔赞助等,美国前总统小布什就是劣等生,却上了耶鲁。美国大学的录取线非常低,达到录取线的人数远远超过招生的名额,所以仅仅成绩好未必就能被学校录取。成绩之外需要考核的还包括社会实践(假期实习与出国学习)、领导能力(学生会任职)、担任义工、数理与科技方面的发明创造与竞赛获奖、体育、美学、音乐、语言等方面的特长才艺、多元化及不平凡的生活经历、先修大学课程(尤其是参加名校的暑期班学习)等等。因为有以上诸多的主观标准,这就为招生办的人员提供了大量可以酌情处理的回旋余地,所以亚裔在教育方面受到歧视往往可以被隐藏在其他隐性的政策之中。
人们对族裔限额辩论的焦点在于:对少数民族而言,族裔限额究竟应该是上限还是下限?不幸的是,亚裔所遭遇的是上限。统计资料显示,在过去的10年中,耶鲁大学亚裔学生的比例从39%下降到17%;1980年加利福尼亚州立大学洛杉矶分校亚裔学生的比例为82.4%,1987年下降到38.2%;布朗大学的平均录取率为20%,而亚裔学生的录取率仅为14%。值得讥讽的是,好学校中亚裔学生减少并非因为他们的成绩下降了,而是因为他们的成绩太好了。
犹太人跟中国人一样,也非常重视家庭和教育。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及战后,美国的犹太人成了白人清教徒和三K党等极端组织的歧视对象。1919年,纽约市立大学下属亨特学院和城市学院的犹太裔学生占80%,哥伦比亚大学的犹太裔学生比例高达40%。哈佛大学的犹太裔新生从1900年的7%到1922年的21%增加了三倍。1920年代,美国的常春藤盟校开始实施歧视犹太裔学生的政策。1922年,哈佛校长A. Lawrence Lowell建议对招收犹太裔学生实行15%的限额,该建议受到波士顿媒体的抨击。为此哈佛建立了一个由13人组成的特别委员会,研究哈佛大学“犹太问题”,其中三名成员是犹太人。表面上,委员会否决了对犹太裔学生实行限额,却强调学生构成必须具有“地理多元性”(geographic diversity)。哈佛大学本来是根据入学考试的分数招生,来自大城市的犹太裔学生通常都能考出高分。特别委员会建议招收全国各地学校中名列前茅的学生,无论其入学考试的考分如何。因为增加招收诸如怀俄明和北达科塔州之类偏远地区的学生,到1931年哈佛的犹太裔学生比例下降到15%。一直到1930年代末期, James Bryant Conant继Lowell任校长,哈佛才放松了“地理多元性”的要求,重新择优录取犹太裔学生。
为什么美国人如此斤斤计较学校里的族裔平衡呢?这要从美国的历史说起。
美国南北战争之后,国会于1865年1月通过了宪法第13修正案,规定在合众国境内和管辖范围内不得存在奴隶制或强迫奴役制,然而美国的种族隔离政策仍继续存在。1896年,美国最高法院在Plessy v. Ferguson一案中裁决,只要不同种族使用的设施“虽然隔离但是平等的”(separate but equal),种族隔离就并不违反宪法第14修正案规定州政府不得剥夺任何人受法律平等保护的权利。1951年,肯萨斯州的13位家长因为子女不能就近到白人的学校上学,代表他们的20个孩子联名控告Topeka市教育局种族隔离,其中排在第一位的是以B开头的Brown。1954年,美国的最高法庭在Brown v. Board of Education of Topeka一案中,以9比0一致推翻了Plessy v. Ferguson的先例,裁决州政府在公立学校实施黑白分校剥夺了黑人学生受法律平等保护的权利,因为“隔离的教育设施注定是不平等的”,所以种族隔离的法律违反了宪法第14修正案。
虽然最高法庭已经裁决教育歧视是违宪的,在具体执行黑白同校的过程中还是遇到了巨大的阻力。1957年阿肯色州长Orval Faubus派遣州国民自卫队阻挡黑人学生进入小石城高级中学。艾森豪威尔总统从肯塔基州调动了第101空降师到阿肯色干预,并将阿肯色州国民自卫队改编为联邦国民自卫队。1963年,阿拉巴马州长George Wallace在就职演说时许诺“今天种族隔离,明天种族隔离,永远种族隔离”。为了表示不食言,他居然亲自站在阿拉巴马大学礼堂门口,以肉身阻挡两个黑人学生进入学校,直至司法部副部长Nicholas Katzenbach带领联邦警察到场将他赶开。
种族隔离在法律上被废除之后,具体执行还有技术上的问题,如黑人和白人之间因贫富差距所造成的实际居住地隔离。为了彻底结束由两套并行的学校系统造成的种族隔离,1971年美国的最高法庭在Swann v. Charlotte-Mecklenburg Board of Education一案中裁决,用校车接送,将部分白人区和黑人区的学童互换混合是符合宪法精神的。
除了校车接送之外,美国政府还主动采取若干“积极措施”(affirmative action)旨在达到学校的“种族多元化”(racial diversity),如给少数族裔的学生加分,以及规定招收少数族裔学生的最低限额等。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少数族裔祖祖辈辈受歧视,所以处于劣势,如果仅凭分数,还是竞争不过占优势的白人学生,所以在取消种族隔离的初期采取一些矫枉过正的措施是合理而且必要的。然而实施不久,“积极措施”的合法性也开始遭到挑战。
在Regents of th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v. Bakke一案中,Allan Bakke是一个男性白人,他在1973和1974年两次申请加利福尼亚州立大学戴维斯分校医学院,两次都名落孙山。戴维斯医学院每年招收100名学生,分为普通招生和特殊招生两种。对于普通招生的学生,如果本科的平均成绩低于2.5分(4分为满分),就自动落选。剩下的学生中,六分之一给予面试的机会,招生委员会面试后,全盘考虑申请人的平均成绩、理科平均成绩、医学院入学考试(MCAT)成绩、推荐信、课外活动和其他个人资料,按百分制打一个“总评分”。招生委员会主任有权为有“特殊技能”的学生酌情加分。此外还有一个主要由少数族裔组成的委员会,专门负责特殊招生。
在1973和1974年的入学申请表中有一栏专门询问申请人是否在“经济和教育上处于劣势”的“少数族裔”(如黑人、拉丁族裔、亚裔和印第安裔原住民)。特殊考生无须达到2.5分的平均成绩分数线,他们不与普通招生的学生一起排名,大约五分之一的特殊考生被邀请参加面试后给予“总评分”。特殊招生委员会推荐的考生招满16人为止。尽管许多处于劣势的白人申请特殊招生待遇,却没有一个被按特殊招生的标准录取。
1973年Bakke在500分为满分的考试中得了468分,而当年的录取线为470分,他以2分之差落选。在普通招生截止时,尚有4个特殊招生的名额未招满。1974年他在600分为满分的考试中得了549分,仍然落选。而且在两年中他都没有进入待取名单。对比之下,那两年招收的特殊考生的考分都比他的考分低得多。再次落选后,Bakke在州法庭起诉,要求法庭命令戴维斯分校录取他。
一审法庭认定特殊招生采用了种族限额,因为少数族裔的考生的成绩仅仅在少数族裔中相互比较,而且在100个录取名额中,有16个是专门为少数族裔保留的。法庭裁决戴维斯分校医学院在招生以种族为考虑因素而违反了加利福尼亚州宪法和联邦宪法的有关规定。然而法庭并没有命令学校录取Bakke,因为他没有提供足够的证据,证明如果没有特殊招生政策的话他就能被录取。在上诉中,加利福尼亚州最高法庭认为,虽然促进医学院种族和谐和鼓励医生为少数族裔服务是当务之急,特殊招生政策并非最佳的方法,违反了法律平等保护的宪法精神,并裁决戴维斯分校医学院录取Bakke。1978年秋季Bakke入学,1982年毕业。
不幸的是,美国教育系统从一开始的种族隔离到黑白同校,并为了保证少数族裔的权益而矫枉过正,采取积极措施反过来歧视白人,最后又回到歧视成绩优异的少数民族——亚裔。
以密西根大学法学院为例,1999年仅有2%的亚裔申请人被录取,而成绩相同的黑人则有81%被录取,密西根大学的文、理及艺术学院也有类似的情况,因此这两所学院被控在招生中种族歧视。在法学院的案子中,美国最高法庭大法官Sandra Day O’Conner的判决书认为,平等法律保护并不禁止法学院为了通过学生群体多元化提高教育质量而在狭窄的范围内考虑种族因素。在文、理及艺术学院的案子中,最高法庭首席大法官William Rehnquist代表多数意见的判决书认为,有关“积极措施”的法律允许在招生中将种族作为一个考虑因素,但种族不得是“决定性因素”。
纽约大学校报《华盛顿广场新闻》的亚裔专栏作家William Phung对此发表了尖锐的评论。尽管亚裔也是少数民族,但在教育界的“积极措施”实际上起到了“积极地歧视亚裔”的作用。
许多人认为 “生来就聪明”的亚裔无须给予特殊待遇,而黑人和拉丁裔则“通常因为家境贫寒而受到第二流的教育。”然而2001年的人口普查统计显示,亚裔学生中88%至少有一个父母是移民,对比之下,拉丁族裔的移民父母比例为65%。对大部分亚裔学生来说,英语是第二语言,而且他们还要克服文化方面的障碍。William Phung的父母都是亚洲移民,而亚洲移民通常从事低薪的工作,并非都是高科技公司的高薪雇员。
有30多个组织向最高法庭呈递了抗诉意见,其中三藩市亚裔美国人法律基金会的抗诉书强调:“我们应该用怀疑的眼光看待任何试图通过种族分类达到某种‘理想的’种族结构的政策。无论是因为某一族裔的人数不够而招收,或是因为某一族裔(如亚裔)的人数太多而排斥,这两种政策是没有区别的。正如哈佛大学法学院教授Randall Kennedy在American Prospect杂志中所指出:“积极措施的白人受害者也属于是不小心被伤害的。”
支持为黑人和拉丁族裔学生加分的理由是,大学必须刻意地招收足够的黑人和拉丁族裔学生,使他们的人数在学生群体中达到某种“举足轻重的数量”,从而足以让其他学生从他们的多元化观点和背景中获益。然而出身贫寒但是合格的白人却没有被纳入理想多元化的范畴。就像无意地将合格的亚裔学生拒于大学校门之外一样,华盛顿州立大学法学院拒绝录取一名领取救济金的白人母亲。该校认为,因为她不是“被歧视的族裔”的一员,所以就不会为促进多元化作出“重要的”贡献。但是哈佛大学法学院缺录取了她,因为大多数哈佛的学生不认识任何领取救济金的母亲,这就是多元化。
Phung先生的结论是,“如果我们想继续保留积极措施,就必须认识到并非所有的亚裔都是富有的天才,以此为前提修改这一政策。美国最高法庭大法官William Douglas曾写道:“宪法中规定的平等法律保护要求取消种族间的隔阂,而不是创造新的隔阂。”他认为,克服了诸如贫困、歧视和残疾等困难的申请人应该加分,而不是仅因为他们的人种或族裔而加分。只要他们具有多元化的劣势背景,无论是什么人种或族裔,我们都应该将他们最为个人来尊敬他们。
其实密西根大学法学院并非没有照顾少数族裔的名额,在每一届的新生中,10%至12%必须是黑人、墨西哥裔、印第安族裔原住民或波多黎各人。不幸的是,亚裔因为成绩优异而被排除在本应受照顾的少数民族之外。
2003年,康奈迪克州纽黑文市消防局曾进行一项考核,以评估消防员的晋升资格。当年参加考核的消防员中,按成绩获得晋升资格的全是白人,没有一个少数族裔。为避免种族歧视之嫌,市政府决定参试者一律不予晋升。通过测试的白人消防员很不服气,以遭受“逆向歧视”为由,将市政府告上法庭。美国最高法庭2009年6月29日裁决,认为康奈迪克州纽黑文市的白人消防员因遭受“逆向歧视”,称州政府的行为违反了联邦民权法。随着少数族裔在美国社会中影响力的提升,“逆向歧视”正在成为美国媒体的热门话题。
然而在实际生活中,亚裔比受到“逆向歧视”的白人更加受到歧视。中国有句古话,“聪明反被聪明误”,我想这就是重视教育的亚裔在美国遭遇的鲜活写照吧。这使我联想到中国大陆高考制度中优待北京、上海等大城市考生的不公平政策,导致本来就处于劣势的外省学子更处于劣势。希望中国政府中主管教育的官员借鉴美国在平衡族裔方面成功和失败的经验,在中国教育制度改革过程中避免类似的困扰和矛盾。
胡果威
From cnd.org
亚洲人重视子女的教育,美国的亚裔,尤其是来自中、日、韩国的移民,特别重视子女的教育与升学。学而优则仕,择优录取本应是顺理成章的事情。然而因为亚裔孩子在美国大学入学标准化考试(SAT)中成绩突出,高分者众多,反而提高了被一流名校录取的门槛高度,形成了“亚裔劣势”。美国是个移民国家,为了促进种族和教育平等,政府制订了一系列优惠少数民族的政策。然而作为少数民族的亚裔,非但得不到照顾,反而受到歧视,原因就是亚裔的成绩实在太好了。
在美国无论是公立的综合大学还是私立的精英大学,亚裔学生的数量都达到了历史最高。尽管美国的亚裔人口在全美国的比例还不到5%,但亚裔学生在美国一流大学的比例却高达10%至30%,甚至更高。2005年,在斯坦福大学的本科生中,亚裔学生的比例达到24%;在麻省理工学院,这一比例为27%;在哈佛大学为18%, 在哥伦比亚大学和康乃尔大学为25%.在耶鲁大学为14%;在普林斯顿大学为13%。在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的所有学生中,亚裔学生的比例已高达41%。在加利福尼亚州立大学的9所本科分校里,亚裔学生的比例也高达37%。如果按分数择优录取的话,亚裔学生的比例本来还应该更高。
然而为了平衡学校的族裔比例,美国的大学就不能完全按照分数标准公平地择优录取。两个相同分数的学生,一个白人,一个少数族裔,如拉丁或非洲族裔等弱势群体,则少数族裔会有隐性的“族裔加分”。而如果另一个少数族裔是亚裔,那就反而有隐性的“族裔减分”,因为亚裔虽然是少数民族,但在教育方面是强势群体。实际上,除了平衡族裔这一潜规则外,在美国大学录取中还有其它一些隐性的(人为或非标准化的)招生标准。考出进入录取线的好成绩是基本的,但有时候没有好成绩也有可能被录取,比如校友的子女和大笔赞助等,美国前总统小布什就是劣等生,却上了耶鲁。美国大学的录取线非常低,达到录取线的人数远远超过招生的名额,所以仅仅成绩好未必就能被学校录取。成绩之外需要考核的还包括社会实践(假期实习与出国学习)、领导能力(学生会任职)、担任义工、数理与科技方面的发明创造与竞赛获奖、体育、美学、音乐、语言等方面的特长才艺、多元化及不平凡的生活经历、先修大学课程(尤其是参加名校的暑期班学习)等等。因为有以上诸多的主观标准,这就为招生办的人员提供了大量可以酌情处理的回旋余地,所以亚裔在教育方面受到歧视往往可以被隐藏在其他隐性的政策之中。
人们对族裔限额辩论的焦点在于:对少数民族而言,族裔限额究竟应该是上限还是下限?不幸的是,亚裔所遭遇的是上限。统计资料显示,在过去的10年中,耶鲁大学亚裔学生的比例从39%下降到17%;1980年加利福尼亚州立大学洛杉矶分校亚裔学生的比例为82.4%,1987年下降到38.2%;布朗大学的平均录取率为20%,而亚裔学生的录取率仅为14%。值得讥讽的是,好学校中亚裔学生减少并非因为他们的成绩下降了,而是因为他们的成绩太好了。
犹太人跟中国人一样,也非常重视家庭和教育。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及战后,美国的犹太人成了白人清教徒和三K党等极端组织的歧视对象。1919年,纽约市立大学下属亨特学院和城市学院的犹太裔学生占80%,哥伦比亚大学的犹太裔学生比例高达40%。哈佛大学的犹太裔新生从1900年的7%到1922年的21%增加了三倍。1920年代,美国的常春藤盟校开始实施歧视犹太裔学生的政策。1922年,哈佛校长A. Lawrence Lowell建议对招收犹太裔学生实行15%的限额,该建议受到波士顿媒体的抨击。为此哈佛建立了一个由13人组成的特别委员会,研究哈佛大学“犹太问题”,其中三名成员是犹太人。表面上,委员会否决了对犹太裔学生实行限额,却强调学生构成必须具有“地理多元性”(geographic diversity)。哈佛大学本来是根据入学考试的分数招生,来自大城市的犹太裔学生通常都能考出高分。特别委员会建议招收全国各地学校中名列前茅的学生,无论其入学考试的考分如何。因为增加招收诸如怀俄明和北达科塔州之类偏远地区的学生,到1931年哈佛的犹太裔学生比例下降到15%。一直到1930年代末期, James Bryant Conant继Lowell任校长,哈佛才放松了“地理多元性”的要求,重新择优录取犹太裔学生。
为什么美国人如此斤斤计较学校里的族裔平衡呢?这要从美国的历史说起。
美国南北战争之后,国会于1865年1月通过了宪法第13修正案,规定在合众国境内和管辖范围内不得存在奴隶制或强迫奴役制,然而美国的种族隔离政策仍继续存在。1896年,美国最高法院在Plessy v. Ferguson一案中裁决,只要不同种族使用的设施“虽然隔离但是平等的”(separate but equal),种族隔离就并不违反宪法第14修正案规定州政府不得剥夺任何人受法律平等保护的权利。1951年,肯萨斯州的13位家长因为子女不能就近到白人的学校上学,代表他们的20个孩子联名控告Topeka市教育局种族隔离,其中排在第一位的是以B开头的Brown。1954年,美国的最高法庭在Brown v. Board of Education of Topeka一案中,以9比0一致推翻了Plessy v. Ferguson的先例,裁决州政府在公立学校实施黑白分校剥夺了黑人学生受法律平等保护的权利,因为“隔离的教育设施注定是不平等的”,所以种族隔离的法律违反了宪法第14修正案。
虽然最高法庭已经裁决教育歧视是违宪的,在具体执行黑白同校的过程中还是遇到了巨大的阻力。1957年阿肯色州长Orval Faubus派遣州国民自卫队阻挡黑人学生进入小石城高级中学。艾森豪威尔总统从肯塔基州调动了第101空降师到阿肯色干预,并将阿肯色州国民自卫队改编为联邦国民自卫队。1963年,阿拉巴马州长George Wallace在就职演说时许诺“今天种族隔离,明天种族隔离,永远种族隔离”。为了表示不食言,他居然亲自站在阿拉巴马大学礼堂门口,以肉身阻挡两个黑人学生进入学校,直至司法部副部长Nicholas Katzenbach带领联邦警察到场将他赶开。
种族隔离在法律上被废除之后,具体执行还有技术上的问题,如黑人和白人之间因贫富差距所造成的实际居住地隔离。为了彻底结束由两套并行的学校系统造成的种族隔离,1971年美国的最高法庭在Swann v. Charlotte-Mecklenburg Board of Education一案中裁决,用校车接送,将部分白人区和黑人区的学童互换混合是符合宪法精神的。
除了校车接送之外,美国政府还主动采取若干“积极措施”(affirmative action)旨在达到学校的“种族多元化”(racial diversity),如给少数族裔的学生加分,以及规定招收少数族裔学生的最低限额等。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少数族裔祖祖辈辈受歧视,所以处于劣势,如果仅凭分数,还是竞争不过占优势的白人学生,所以在取消种族隔离的初期采取一些矫枉过正的措施是合理而且必要的。然而实施不久,“积极措施”的合法性也开始遭到挑战。
在Regents of th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v. Bakke一案中,Allan Bakke是一个男性白人,他在1973和1974年两次申请加利福尼亚州立大学戴维斯分校医学院,两次都名落孙山。戴维斯医学院每年招收100名学生,分为普通招生和特殊招生两种。对于普通招生的学生,如果本科的平均成绩低于2.5分(4分为满分),就自动落选。剩下的学生中,六分之一给予面试的机会,招生委员会面试后,全盘考虑申请人的平均成绩、理科平均成绩、医学院入学考试(MCAT)成绩、推荐信、课外活动和其他个人资料,按百分制打一个“总评分”。招生委员会主任有权为有“特殊技能”的学生酌情加分。此外还有一个主要由少数族裔组成的委员会,专门负责特殊招生。
在1973和1974年的入学申请表中有一栏专门询问申请人是否在“经济和教育上处于劣势”的“少数族裔”(如黑人、拉丁族裔、亚裔和印第安裔原住民)。特殊考生无须达到2.5分的平均成绩分数线,他们不与普通招生的学生一起排名,大约五分之一的特殊考生被邀请参加面试后给予“总评分”。特殊招生委员会推荐的考生招满16人为止。尽管许多处于劣势的白人申请特殊招生待遇,却没有一个被按特殊招生的标准录取。
1973年Bakke在500分为满分的考试中得了468分,而当年的录取线为470分,他以2分之差落选。在普通招生截止时,尚有4个特殊招生的名额未招满。1974年他在600分为满分的考试中得了549分,仍然落选。而且在两年中他都没有进入待取名单。对比之下,那两年招收的特殊考生的考分都比他的考分低得多。再次落选后,Bakke在州法庭起诉,要求法庭命令戴维斯分校录取他。
一审法庭认定特殊招生采用了种族限额,因为少数族裔的考生的成绩仅仅在少数族裔中相互比较,而且在100个录取名额中,有16个是专门为少数族裔保留的。法庭裁决戴维斯分校医学院在招生以种族为考虑因素而违反了加利福尼亚州宪法和联邦宪法的有关规定。然而法庭并没有命令学校录取Bakke,因为他没有提供足够的证据,证明如果没有特殊招生政策的话他就能被录取。在上诉中,加利福尼亚州最高法庭认为,虽然促进医学院种族和谐和鼓励医生为少数族裔服务是当务之急,特殊招生政策并非最佳的方法,违反了法律平等保护的宪法精神,并裁决戴维斯分校医学院录取Bakke。1978年秋季Bakke入学,1982年毕业。
不幸的是,美国教育系统从一开始的种族隔离到黑白同校,并为了保证少数族裔的权益而矫枉过正,采取积极措施反过来歧视白人,最后又回到歧视成绩优异的少数民族——亚裔。
以密西根大学法学院为例,1999年仅有2%的亚裔申请人被录取,而成绩相同的黑人则有81%被录取,密西根大学的文、理及艺术学院也有类似的情况,因此这两所学院被控在招生中种族歧视。在法学院的案子中,美国最高法庭大法官Sandra Day O’Conner的判决书认为,平等法律保护并不禁止法学院为了通过学生群体多元化提高教育质量而在狭窄的范围内考虑种族因素。在文、理及艺术学院的案子中,最高法庭首席大法官William Rehnquist代表多数意见的判决书认为,有关“积极措施”的法律允许在招生中将种族作为一个考虑因素,但种族不得是“决定性因素”。
纽约大学校报《华盛顿广场新闻》的亚裔专栏作家William Phung对此发表了尖锐的评论。尽管亚裔也是少数民族,但在教育界的“积极措施”实际上起到了“积极地歧视亚裔”的作用。
许多人认为 “生来就聪明”的亚裔无须给予特殊待遇,而黑人和拉丁裔则“通常因为家境贫寒而受到第二流的教育。”然而2001年的人口普查统计显示,亚裔学生中88%至少有一个父母是移民,对比之下,拉丁族裔的移民父母比例为65%。对大部分亚裔学生来说,英语是第二语言,而且他们还要克服文化方面的障碍。William Phung的父母都是亚洲移民,而亚洲移民通常从事低薪的工作,并非都是高科技公司的高薪雇员。
有30多个组织向最高法庭呈递了抗诉意见,其中三藩市亚裔美国人法律基金会的抗诉书强调:“我们应该用怀疑的眼光看待任何试图通过种族分类达到某种‘理想的’种族结构的政策。无论是因为某一族裔的人数不够而招收,或是因为某一族裔(如亚裔)的人数太多而排斥,这两种政策是没有区别的。正如哈佛大学法学院教授Randall Kennedy在American Prospect杂志中所指出:“积极措施的白人受害者也属于是不小心被伤害的。”
支持为黑人和拉丁族裔学生加分的理由是,大学必须刻意地招收足够的黑人和拉丁族裔学生,使他们的人数在学生群体中达到某种“举足轻重的数量”,从而足以让其他学生从他们的多元化观点和背景中获益。然而出身贫寒但是合格的白人却没有被纳入理想多元化的范畴。就像无意地将合格的亚裔学生拒于大学校门之外一样,华盛顿州立大学法学院拒绝录取一名领取救济金的白人母亲。该校认为,因为她不是“被歧视的族裔”的一员,所以就不会为促进多元化作出“重要的”贡献。但是哈佛大学法学院缺录取了她,因为大多数哈佛的学生不认识任何领取救济金的母亲,这就是多元化。
Phung先生的结论是,“如果我们想继续保留积极措施,就必须认识到并非所有的亚裔都是富有的天才,以此为前提修改这一政策。美国最高法庭大法官William Douglas曾写道:“宪法中规定的平等法律保护要求取消种族间的隔阂,而不是创造新的隔阂。”他认为,克服了诸如贫困、歧视和残疾等困难的申请人应该加分,而不是仅因为他们的人种或族裔而加分。只要他们具有多元化的劣势背景,无论是什么人种或族裔,我们都应该将他们最为个人来尊敬他们。
其实密西根大学法学院并非没有照顾少数族裔的名额,在每一届的新生中,10%至12%必须是黑人、墨西哥裔、印第安族裔原住民或波多黎各人。不幸的是,亚裔因为成绩优异而被排除在本应受照顾的少数民族之外。
2003年,康奈迪克州纽黑文市消防局曾进行一项考核,以评估消防员的晋升资格。当年参加考核的消防员中,按成绩获得晋升资格的全是白人,没有一个少数族裔。为避免种族歧视之嫌,市政府决定参试者一律不予晋升。通过测试的白人消防员很不服气,以遭受“逆向歧视”为由,将市政府告上法庭。美国最高法庭2009年6月29日裁决,认为康奈迪克州纽黑文市的白人消防员因遭受“逆向歧视”,称州政府的行为违反了联邦民权法。随着少数族裔在美国社会中影响力的提升,“逆向歧视”正在成为美国媒体的热门话题。
然而在实际生活中,亚裔比受到“逆向歧视”的白人更加受到歧视。中国有句古话,“聪明反被聪明误”,我想这就是重视教育的亚裔在美国遭遇的鲜活写照吧。这使我联想到中国大陆高考制度中优待北京、上海等大城市考生的不公平政策,导致本来就处于劣势的外省学子更处于劣势。希望中国政府中主管教育的官员借鉴美国在平衡族裔方面成功和失败的经验,在中国教育制度改革过程中避免类似的困扰和矛盾。
2011年3月7日星期一
半只海龟的日记(续5)
半只海龟的日记(续5)
马二
归还是不归? 近年来, 回国的机会很多也很好, 但人在中年有家有口,思前想
后迟迟下不了决心。今年春季, 终于在老婆的许可下,趁学术休假的机会,欣然接
受国内大学的邀请,以折中的方式临时短期回国,在大学研究讲学, 工作与探亲兼
顾, 算是半只海龟吧。如实的记下一笔流水帐,是对自己的生活记录,也是给老婆
的书面报告,也许还可以满足朋友们的好奇心并供有意海归的朋友参考。原则上只
记录不议论。
2011。3。4。 周五
天气晴好。
早餐没有变化,每天都是一样。小包,鸡蛋, 豆浆, 共3块5毛RMB。
上午, 自由活动,决定去北京有名的秀水街逛逛。搭乘公交汽车转地铁,出永和
里站就到了。可能是周五,坐车的人特多,车站车厢乘客拥挤。听口音看行头, 很
多是外地人。 北京地铁四通八达,标示清楚,方便; 进站都有安全检查。如果不
赶时间,北京出行乘坐公交应是好的选择。
现在的秀水街并不是一条街, 而是一栋面积庞大上下五层的小商品贸易大楼,每
一层有不同种类的商品,小商品摊位一个紧挨一个,商品种类繁多但基本上以服装
鞋帽,珠宝首饰, 手工艺品,儿童玩具音像,提包手表等为主,令人目不暇接眼花
缭乱。游客很多, 小商贩能以几种不同语言招徕顾客喊价议价,物品要价差异悬殊,
讨价还价余地很大。 我感到不知所措,无所适从, 一不小心就可能吃亏上当。只
得先花点时间逛一逛,观察旁听商贩和顾客的交易互动,很有意思。最后还是下定
决心,为老婆孩子们各买了几件礼品,尽管可能是冒牌货,聊作返美回家的入场卷。
砍价三分之二成交, 仍然有种被宰的无奈。显然,杀价不是我的强项。因下午有约
便匆匆赶回住地。
中午在学校食堂就餐。一罐冬瓜排骨汤, 一碟土豆蒸鱼片,一碗白饭, 共9元RMB。
好吃!
下午两点,Y教授准时如约陪我去校外事办与M主任面谈校际交流的事。M主任热情
专业,老练精干,谈话紧扣主题,直击实质,清楚明了。交谈愉快, 合作有望。
会后,稍事休息,流览电视节目。北京同学来电相约聚会。自由活动。 处理照片
和邮件。
6点, 同学C 和H到来。老友重逢格外亲切。笑谈往事共叙友情, 其乐无穷。C和
H 早已走出象牙之塔下海经商, 几经沉浮,现已是发家致富,财源滚滚,享受生活,
自在得意。感叹如今的生活水平和方式是我们这代人30年前做梦都不曾想到过,
中国的发展变化日新月异,翻天覆地。 为同学的成就而由衷地自豪! 为公平社会,
幸福中国而祈祷!
受同学盛情邀请前往一家豪华酒店,吃到一桌丰盛美味地道的家乡菜,大饱口福。
酒足饭饱之后回到住所继续海聊,谈笑风生,滔滔不绝, 直到深夜才告辞而去。无
比痛快!
2011。3。5。 周六
天气晴好。 自由活动。
早餐,还是四个小包子, 一个煮鸡蛋,一碗豆浆,2块5毛RMB。难道周末的饭价便
宜些吗? 奇怪。
决定去前门逛一逛。搭公车换乘地铁到前门站。周末,到处是人流涌动,车水马龙。
汽车和地铁里,拥挤不堪,人贴着人。难受!手机显示老婆刚从美国打来电话, 但
没有接听到, 老婆一定焦急纳闷。
两周的时间,自由出行, 我已经练就了一身真功夫,在车流滚滚中机灵的穿越马
路,在蜂拥的人群中巧妙的上下汽车地铁,这是在中国都市生活必备的基本功。
前门步行街邻近天安门广场。正值“两会”期间,周围保安严密,警察和治安员遍
布。步行街整洁漂亮,大红灯笼沿街高挂, 游人如织,各类商店门庭若市,有轨电
车来往穿梭,中华老字号商店和国外品牌专卖店比比皆是,各显神通招徕顾客。穿
过小巷就是大栅栏中华特色一条街,集中华老字号和北京特产店于一区,人流如潮,
旁边是小吃街和小商品摊贩,吆喝叫卖声此起彼伏。 现代和传统并存, 中华与西
洋争辉。
又累又饿,顺利找到公厕方便, 但始终没有勇气面对街边餐饮路边小摊, 不得不
匆匆赶回住地。直奔食堂,吃下一碗牛肉刀削面 (8元),狼吞虎咽。
午后, 看“两会”报道,上网处理照片和邮件,向老婆报告行踪。 收拾行李为明
天回家作好准备。
晚餐,一份鱿鱼香锅 (13元), 开味; 一罐花生红枣红豆汤 (4块), 养颜。
晚间,收拾整理。睡个好觉。
2011。3。6。 周日
天气晴好。
早餐, 一杯热豆浆,四个小肉包, 一碗豆腐瑙 (难吃!),共三元。
本次来华工作兼探亲访友,今日暂告一个段落。离家三周后, 终于可以回家了。
归心似箭。
收拾行装,向同事朋友发短信道别。
10点半,赵师傅准时送我去首都机场。1点, 我登上了飞往纽约的中国民航。
半只海龟,是否变好或学坏,长磅或减肥,回家后自有老婆鉴定。
再见, 北京!
美国, 我回来了!
结语:
归还是不归? 仍然是个问题, 没有一致的结论, 其答案完全取决于每个人的个
人,家庭和事业的具体情况,目标定位,和心态。
于我而言,在美国多年, 我就是一个极普通的平民百姓,靠自己的勤奋努力和真
才实学养家糊口,生儿育女。 回到中国,我还是一个平民百姓,和其他老百姓一样
的工作生活,活得实在自在。在中国短暂的工作和生活, 我总的感觉是,要调整心
态,随遇而安, 别把自己当外人。 自己的原则是, 不以美籍华人自居,不做假洋
鬼子,不居高临下,不高谈阔论,不唱高调避谈政治,不言必称美国, 不说话夹英
文, 不做游客走马观花, 不做贵客灯红酒绿花天酒地,不横挑鼻子竖挑眼,不呼
朋唤友哗众取宠,不自作多情胡思乱想;而是 要多走多看多问多想多接触(多吃),
深入生活,仔细观察, 用心体会。老实做事, 低调做人;脚踏实地,心安理得。
我是这样想也是这样做的, 问心无愧。说心里话, 不管我走的多远多久, 回到
中国,我就是一个地道的中国人,以平常之心过一个普通老百姓的平常生活,随遇
而安, 四海为家。
“天高任鸟飞, 海阔凭鱼游”。(完)
马二
归还是不归? 近年来, 回国的机会很多也很好, 但人在中年有家有口,思前想
后迟迟下不了决心。今年春季, 终于在老婆的许可下,趁学术休假的机会,欣然接
受国内大学的邀请,以折中的方式临时短期回国,在大学研究讲学, 工作与探亲兼
顾, 算是半只海龟吧。如实的记下一笔流水帐,是对自己的生活记录,也是给老婆
的书面报告,也许还可以满足朋友们的好奇心并供有意海归的朋友参考。原则上只
记录不议论。
2011。3。4。 周五
天气晴好。
早餐没有变化,每天都是一样。小包,鸡蛋, 豆浆, 共3块5毛RMB。
上午, 自由活动,决定去北京有名的秀水街逛逛。搭乘公交汽车转地铁,出永和
里站就到了。可能是周五,坐车的人特多,车站车厢乘客拥挤。听口音看行头, 很
多是外地人。 北京地铁四通八达,标示清楚,方便; 进站都有安全检查。如果不
赶时间,北京出行乘坐公交应是好的选择。
现在的秀水街并不是一条街, 而是一栋面积庞大上下五层的小商品贸易大楼,每
一层有不同种类的商品,小商品摊位一个紧挨一个,商品种类繁多但基本上以服装
鞋帽,珠宝首饰, 手工艺品,儿童玩具音像,提包手表等为主,令人目不暇接眼花
缭乱。游客很多, 小商贩能以几种不同语言招徕顾客喊价议价,物品要价差异悬殊,
讨价还价余地很大。 我感到不知所措,无所适从, 一不小心就可能吃亏上当。只
得先花点时间逛一逛,观察旁听商贩和顾客的交易互动,很有意思。最后还是下定
决心,为老婆孩子们各买了几件礼品,尽管可能是冒牌货,聊作返美回家的入场卷。
砍价三分之二成交, 仍然有种被宰的无奈。显然,杀价不是我的强项。因下午有约
便匆匆赶回住地。
中午在学校食堂就餐。一罐冬瓜排骨汤, 一碟土豆蒸鱼片,一碗白饭, 共9元RMB。
好吃!
下午两点,Y教授准时如约陪我去校外事办与M主任面谈校际交流的事。M主任热情
专业,老练精干,谈话紧扣主题,直击实质,清楚明了。交谈愉快, 合作有望。
会后,稍事休息,流览电视节目。北京同学来电相约聚会。自由活动。 处理照片
和邮件。
6点, 同学C 和H到来。老友重逢格外亲切。笑谈往事共叙友情, 其乐无穷。C和
H 早已走出象牙之塔下海经商, 几经沉浮,现已是发家致富,财源滚滚,享受生活,
自在得意。感叹如今的生活水平和方式是我们这代人30年前做梦都不曾想到过,
中国的发展变化日新月异,翻天覆地。 为同学的成就而由衷地自豪! 为公平社会,
幸福中国而祈祷!
受同学盛情邀请前往一家豪华酒店,吃到一桌丰盛美味地道的家乡菜,大饱口福。
酒足饭饱之后回到住所继续海聊,谈笑风生,滔滔不绝, 直到深夜才告辞而去。无
比痛快!
2011。3。5。 周六
天气晴好。 自由活动。
早餐,还是四个小包子, 一个煮鸡蛋,一碗豆浆,2块5毛RMB。难道周末的饭价便
宜些吗? 奇怪。
决定去前门逛一逛。搭公车换乘地铁到前门站。周末,到处是人流涌动,车水马龙。
汽车和地铁里,拥挤不堪,人贴着人。难受!手机显示老婆刚从美国打来电话, 但
没有接听到, 老婆一定焦急纳闷。
两周的时间,自由出行, 我已经练就了一身真功夫,在车流滚滚中机灵的穿越马
路,在蜂拥的人群中巧妙的上下汽车地铁,这是在中国都市生活必备的基本功。
前门步行街邻近天安门广场。正值“两会”期间,周围保安严密,警察和治安员遍
布。步行街整洁漂亮,大红灯笼沿街高挂, 游人如织,各类商店门庭若市,有轨电
车来往穿梭,中华老字号商店和国外品牌专卖店比比皆是,各显神通招徕顾客。穿
过小巷就是大栅栏中华特色一条街,集中华老字号和北京特产店于一区,人流如潮,
旁边是小吃街和小商品摊贩,吆喝叫卖声此起彼伏。 现代和传统并存, 中华与西
洋争辉。
又累又饿,顺利找到公厕方便, 但始终没有勇气面对街边餐饮路边小摊, 不得不
匆匆赶回住地。直奔食堂,吃下一碗牛肉刀削面 (8元),狼吞虎咽。
午后, 看“两会”报道,上网处理照片和邮件,向老婆报告行踪。 收拾行李为明
天回家作好准备。
晚餐,一份鱿鱼香锅 (13元), 开味; 一罐花生红枣红豆汤 (4块), 养颜。
晚间,收拾整理。睡个好觉。
2011。3。6。 周日
天气晴好。
早餐, 一杯热豆浆,四个小肉包, 一碗豆腐瑙 (难吃!),共三元。
本次来华工作兼探亲访友,今日暂告一个段落。离家三周后, 终于可以回家了。
归心似箭。
收拾行装,向同事朋友发短信道别。
10点半,赵师傅准时送我去首都机场。1点, 我登上了飞往纽约的中国民航。
半只海龟,是否变好或学坏,长磅或减肥,回家后自有老婆鉴定。
再见, 北京!
美国, 我回来了!
结语:
归还是不归? 仍然是个问题, 没有一致的结论, 其答案完全取决于每个人的个
人,家庭和事业的具体情况,目标定位,和心态。
于我而言,在美国多年, 我就是一个极普通的平民百姓,靠自己的勤奋努力和真
才实学养家糊口,生儿育女。 回到中国,我还是一个平民百姓,和其他老百姓一样
的工作生活,活得实在自在。在中国短暂的工作和生活, 我总的感觉是,要调整心
态,随遇而安, 别把自己当外人。 自己的原则是, 不以美籍华人自居,不做假洋
鬼子,不居高临下,不高谈阔论,不唱高调避谈政治,不言必称美国, 不说话夹英
文, 不做游客走马观花, 不做贵客灯红酒绿花天酒地,不横挑鼻子竖挑眼,不呼
朋唤友哗众取宠,不自作多情胡思乱想;而是 要多走多看多问多想多接触(多吃),
深入生活,仔细观察, 用心体会。老实做事, 低调做人;脚踏实地,心安理得。
我是这样想也是这样做的, 问心无愧。说心里话, 不管我走的多远多久, 回到
中国,我就是一个地道的中国人,以平常之心过一个普通老百姓的平常生活,随遇
而安, 四海为家。
“天高任鸟飞, 海阔凭鱼游”。(完)
半只海龟的日记(续5)
半只海龟的日记(续5)
马二
归还是不归? 近年来, 回国的机会很多也很好, 但人在中年有家有口,思前想
后迟迟下不了决心。今年春季, 终于在老婆的许可下,趁学术休假的机会,欣然接
受国内大学的邀请,以折中的方式临时短期回国,在大学研究讲学, 工作与探亲兼
顾, 算是半只海龟吧。如实的记下一笔流水帐,是对自己的生活记录,也是给老婆
的书面报告,也许还可以满足朋友们的好奇心并供有意海归的朋友参考。原则上只
记录不议论。
2011。3。4。 周五
天气晴好。
早餐没有变化,每天都是一样。小包,鸡蛋, 豆浆, 共3块5毛RMB。
上午, 自由活动,决定去北京有名的秀水街逛逛。搭乘公交汽车转地铁,出永和
里站就到了。可能是周五,坐车的人特多,车站车厢乘客拥挤。听口音看行头, 很
多是外地人。 北京地铁四通八达,标示清楚,方便; 进站都有安全检查。如果不
赶时间,北京出行乘坐公交应是好的选择。
现在的秀水街并不是一条街, 而是一栋面积庞大上下五层的小商品贸易大楼,每
一层有不同种类的商品,小商品摊位一个紧挨一个,商品种类繁多但基本上以服装
鞋帽,珠宝首饰, 手工艺品,儿童玩具音像,提包手表等为主,令人目不暇接眼花
缭乱。游客很多, 小商贩能以几种不同语言招徕顾客喊价议价,物品要价差异悬殊,
讨价还价余地很大。 我感到不知所措,无所适从, 一不小心就可能吃亏上当。只
得先花点时间逛一逛,观察旁听商贩和顾客的交易互动,很有意思。最后还是下定
决心,为老婆孩子们各买了几件礼品,尽管可能是冒牌货,聊作返美回家的入场卷。
砍价三分之二成交, 仍然有种被宰的无奈。显然,杀价不是我的强项。因下午有约
便匆匆赶回住地。
中午在学校食堂就餐。一罐冬瓜排骨汤, 一碟土豆蒸鱼片,一碗白饭, 共9元RMB。
好吃!
下午两点,Y教授准时如约陪我去校外事办与M主任面谈校际交流的事。M主任热情
专业,老练精干,谈话紧扣主题,直击实质,清楚明了。交谈愉快, 合作有望。
会后,稍事休息,流览电视节目。北京同学来电相约聚会。自由活动。 处理照片
和邮件。
6点, 同学C 和H到来。老友重逢格外亲切。笑谈往事共叙友情, 其乐无穷。C和
H 早已走出象牙之塔下海经商, 几经沉浮,现已是发家致富,财源滚滚,享受生活,
自在得意。感叹如今的生活水平和方式是我们这代人30年前做梦都不曾想到过,
中国的发展变化日新月异,翻天覆地。 为同学的成就而由衷地自豪! 为公平社会,
幸福中国而祈祷!
受同学盛情邀请前往一家豪华酒店,吃到一桌丰盛美味地道的家乡菜,大饱口福。
酒足饭饱之后回到住所继续海聊,谈笑风生,滔滔不绝, 直到深夜才告辞而去。无
比痛快!
2011。3。5。 周六
天气晴好。 自由活动。
早餐,还是四个小包子, 一个煮鸡蛋,一碗豆浆,2块5毛RMB。难道周末的饭价便
宜些吗? 奇怪。
决定去前门逛一逛。搭公车换乘地铁到前门站。周末,到处是人流涌动,车水马龙。
汽车和地铁里,拥挤不堪,人贴着人。难受!手机显示老婆刚从美国打来电话, 但
没有接听到, 老婆一定焦急纳闷。
两周的时间,自由出行, 我已经练就了一身真功夫,在车流滚滚中机灵的穿越马
路,在蜂拥的人群中巧妙的上下汽车地铁,这是在中国都市生活必备的基本功。
前门步行街邻近天安门广场。正值“两会”期间,周围保安严密,警察和治安员遍
布。步行街整洁漂亮,大红灯笼沿街高挂, 游人如织,各类商店门庭若市,有轨电
车来往穿梭,中华老字号商店和国外品牌专卖店比比皆是,各显神通招徕顾客。穿
过小巷就是大栅栏中华特色一条街,集中华老字号和北京特产店于一区,人流如潮,
旁边是小吃街和小商品摊贩,吆喝叫卖声此起彼伏。 现代和传统并存, 中华与西
洋争辉。
又累又饿,顺利找到公厕方便, 但始终没有勇气面对街边餐饮路边小摊, 不得不
匆匆赶回住地。直奔食堂,吃下一碗牛肉刀削面 (8元),狼吞虎咽。
午后, 看“两会”报道,上网处理照片和邮件,向老婆报告行踪。 收拾行李为明
天回家作好准备。
晚餐,一份鱿鱼香锅 (13元), 开味; 一罐花生红枣红豆汤 (4块), 养颜。
晚间,收拾整理。睡个好觉。
2011。3。6。 周日
天气晴好。
早餐, 一杯热豆浆,四个小肉包, 一碗豆腐瑙 (难吃!),共三元。
本次来华工作兼探亲访友,今日暂告一个段落。离家三周后, 终于可以回家了。
归心似箭。
收拾行装,向同事朋友发短信道别。
10点半,赵师傅准时送我去首都机场。1点, 我登上了飞往纽约的中国民航。
半只海龟,是否变好或学坏,长磅或减肥,回家后自有老婆鉴定。
再见, 北京!
美国, 我回来了!
结语:
归还是不归? 仍然是个问题, 没有一致的结论, 其答案完全取决于每个人的个
人,家庭和事业的具体情况,目标定位,和心态。
于我而言,在美国多年, 我就是一个极普通的平民百姓,靠自己的勤奋努力和真
才实学养家糊口,生儿育女。 回到中国,我还是一个平民百姓,和其他老百姓一样
的工作生活,活得实在自在。在中国短暂的工作和生活, 我总的感觉是,要调整心
态,随遇而安, 别把自己当外人。 自己的原则是, 不以美籍华人自居,不做假洋
鬼子,不居高临下,不高谈阔论,不唱高调避谈政治,不言必称美国, 不说话夹英
文, 不做游客走马观花, 不做贵客灯红酒绿花天酒地,不横挑鼻子竖挑眼,不呼
朋唤友哗众取宠,不自作多情胡思乱想;而是 要多走多看多问多想多接触(多吃),
深入生活,仔细观察, 用心体会。老实做事, 低调做人;脚踏实地,心安理得。
我是这样想也是这样做的, 问心无愧。说心里话, 不管我走的多远多久, 回到
中国,我就是一个地道的中国人,以平常之心过一个普通老百姓的平常生活,随遇
而安, 四海为家。
“天高任鸟飞, 海阔凭鱼游”。(完)
马二
归还是不归? 近年来, 回国的机会很多也很好, 但人在中年有家有口,思前想
后迟迟下不了决心。今年春季, 终于在老婆的许可下,趁学术休假的机会,欣然接
受国内大学的邀请,以折中的方式临时短期回国,在大学研究讲学, 工作与探亲兼
顾, 算是半只海龟吧。如实的记下一笔流水帐,是对自己的生活记录,也是给老婆
的书面报告,也许还可以满足朋友们的好奇心并供有意海归的朋友参考。原则上只
记录不议论。
2011。3。4。 周五
天气晴好。
早餐没有变化,每天都是一样。小包,鸡蛋, 豆浆, 共3块5毛RMB。
上午, 自由活动,决定去北京有名的秀水街逛逛。搭乘公交汽车转地铁,出永和
里站就到了。可能是周五,坐车的人特多,车站车厢乘客拥挤。听口音看行头, 很
多是外地人。 北京地铁四通八达,标示清楚,方便; 进站都有安全检查。如果不
赶时间,北京出行乘坐公交应是好的选择。
现在的秀水街并不是一条街, 而是一栋面积庞大上下五层的小商品贸易大楼,每
一层有不同种类的商品,小商品摊位一个紧挨一个,商品种类繁多但基本上以服装
鞋帽,珠宝首饰, 手工艺品,儿童玩具音像,提包手表等为主,令人目不暇接眼花
缭乱。游客很多, 小商贩能以几种不同语言招徕顾客喊价议价,物品要价差异悬殊,
讨价还价余地很大。 我感到不知所措,无所适从, 一不小心就可能吃亏上当。只
得先花点时间逛一逛,观察旁听商贩和顾客的交易互动,很有意思。最后还是下定
决心,为老婆孩子们各买了几件礼品,尽管可能是冒牌货,聊作返美回家的入场卷。
砍价三分之二成交, 仍然有种被宰的无奈。显然,杀价不是我的强项。因下午有约
便匆匆赶回住地。
中午在学校食堂就餐。一罐冬瓜排骨汤, 一碟土豆蒸鱼片,一碗白饭, 共9元RMB。
好吃!
下午两点,Y教授准时如约陪我去校外事办与M主任面谈校际交流的事。M主任热情
专业,老练精干,谈话紧扣主题,直击实质,清楚明了。交谈愉快, 合作有望。
会后,稍事休息,流览电视节目。北京同学来电相约聚会。自由活动。 处理照片
和邮件。
6点, 同学C 和H到来。老友重逢格外亲切。笑谈往事共叙友情, 其乐无穷。C和
H 早已走出象牙之塔下海经商, 几经沉浮,现已是发家致富,财源滚滚,享受生活,
自在得意。感叹如今的生活水平和方式是我们这代人30年前做梦都不曾想到过,
中国的发展变化日新月异,翻天覆地。 为同学的成就而由衷地自豪! 为公平社会,
幸福中国而祈祷!
受同学盛情邀请前往一家豪华酒店,吃到一桌丰盛美味地道的家乡菜,大饱口福。
酒足饭饱之后回到住所继续海聊,谈笑风生,滔滔不绝, 直到深夜才告辞而去。无
比痛快!
2011。3。5。 周六
天气晴好。 自由活动。
早餐,还是四个小包子, 一个煮鸡蛋,一碗豆浆,2块5毛RMB。难道周末的饭价便
宜些吗? 奇怪。
决定去前门逛一逛。搭公车换乘地铁到前门站。周末,到处是人流涌动,车水马龙。
汽车和地铁里,拥挤不堪,人贴着人。难受!手机显示老婆刚从美国打来电话, 但
没有接听到, 老婆一定焦急纳闷。
两周的时间,自由出行, 我已经练就了一身真功夫,在车流滚滚中机灵的穿越马
路,在蜂拥的人群中巧妙的上下汽车地铁,这是在中国都市生活必备的基本功。
前门步行街邻近天安门广场。正值“两会”期间,周围保安严密,警察和治安员遍
布。步行街整洁漂亮,大红灯笼沿街高挂, 游人如织,各类商店门庭若市,有轨电
车来往穿梭,中华老字号商店和国外品牌专卖店比比皆是,各显神通招徕顾客。穿
过小巷就是大栅栏中华特色一条街,集中华老字号和北京特产店于一区,人流如潮,
旁边是小吃街和小商品摊贩,吆喝叫卖声此起彼伏。 现代和传统并存, 中华与西
洋争辉。
又累又饿,顺利找到公厕方便, 但始终没有勇气面对街边餐饮路边小摊, 不得不
匆匆赶回住地。直奔食堂,吃下一碗牛肉刀削面 (8元),狼吞虎咽。
午后, 看“两会”报道,上网处理照片和邮件,向老婆报告行踪。 收拾行李为明
天回家作好准备。
晚餐,一份鱿鱼香锅 (13元), 开味; 一罐花生红枣红豆汤 (4块), 养颜。
晚间,收拾整理。睡个好觉。
2011。3。6。 周日
天气晴好。
早餐, 一杯热豆浆,四个小肉包, 一碗豆腐瑙 (难吃!),共三元。
本次来华工作兼探亲访友,今日暂告一个段落。离家三周后, 终于可以回家了。
归心似箭。
收拾行装,向同事朋友发短信道别。
10点半,赵师傅准时送我去首都机场。1点, 我登上了飞往纽约的中国民航。
半只海龟,是否变好或学坏,长磅或减肥,回家后自有老婆鉴定。
再见, 北京!
美国, 我回来了!
结语:
归还是不归? 仍然是个问题, 没有一致的结论, 其答案完全取决于每个人的个
人,家庭和事业的具体情况,目标定位,和心态。
于我而言,在美国多年, 我就是一个极普通的平民百姓,靠自己的勤奋努力和真
才实学养家糊口,生儿育女。 回到中国,我还是一个平民百姓,和其他老百姓一样
的工作生活,活得实在自在。在中国短暂的工作和生活, 我总的感觉是,要调整心
态,随遇而安, 别把自己当外人。 自己的原则是, 不以美籍华人自居,不做假洋
鬼子,不居高临下,不高谈阔论,不唱高调避谈政治,不言必称美国, 不说话夹英
文, 不做游客走马观花, 不做贵客灯红酒绿花天酒地,不横挑鼻子竖挑眼,不呼
朋唤友哗众取宠,不自作多情胡思乱想;而是 要多走多看多问多想多接触(多吃),
深入生活,仔细观察, 用心体会。老实做事, 低调做人;脚踏实地,心安理得。
我是这样想也是这样做的, 问心无愧。说心里话, 不管我走的多远多久, 回到
中国,我就是一个地道的中国人,以平常之心过一个普通老百姓的平常生活,随遇
而安, 四海为家。
“天高任鸟飞, 海阔凭鱼游”。(完)
半只海龟的日记(续4)
半只海龟的日记(续4)
马二
归还是不归? 近年来, 回国的机会很多也很好, 但人在中年有家有口,迟迟下
不了决心。终于在老婆的许可下,以折中的方式临时短期回国,在大学研究讲学,
工作与探亲兼顾, 算是半只海龟吧。这次回中国是我来美二十五年后的第四次,
五年以来的第一次。如实的记下一笔流水帐,是对自己的生活记录,也是给老婆的
书面报告,也许还可以满足朋友们的好奇心。原则上只记录不议论。
2011。3。2。周三
午夜时分, 从睡梦中惊醒。想念老婆孩子,难以入眠。离家已经两周半了。
打开电视, 没有感兴趣的节目。 上网, 但还是一直无法流览美国的网站网页,
连自己的博客都无法登录更新。大学同学们有个QQ群, 还没学会使用。 扫兴!
只能处理电子邮件,给老婆孩子发电邮和照片。
清早, 校园内见不到学生晨读或锻炼的身影。也许冬天气温低,或者时空变迁,今
非昔比。难忘昔日的校园生活, 早起,跑步,朗读英语。温馨!
早餐,4个小笼包, 一个煮鸡蛋, 一碗豆浆, 共3块5毛RMB。吃得满嘴油腻, 可
忘带餐巾纸,很是尴尬。 现在发现学校食堂供应的早餐品种很单调,每天都是一个
样,豆浆, 粥,煮鸡蛋, 包子, 花卷,千篇一律。感觉有些吃腻了。时间长了
可吃不消。
与R大学F教授今天有约。看新闻知中国“两会”在即,上网处理邮件,为手机和相
机充电,为明天的讲座备课。期待与朋友F教授的会面。
11点,F教授如约,带专车司机到住处与我会面。亲切寒喧,忆往事侃今昔,滔滔
不绝,相见欢。念友情常在,弥久愈酣。 由F教授盛情邀请, 去知名的北海酒吧一
条街吃特色绍兴菜喝绍兴酒。丰盛的美味佳肴,亲切的叙旧忆往,三个小时也嫌太
短。十五年前,F教授刚在本专业出道时,来美国和我合作研究,因精于钻研,勤于
笔耕,如今已是国内学术界本专业响当当的知名牛人,有着丰富的研究,学术和人
脉资源,功成名就,义气风发。“会当临绝境, 一览众山小”。事过境迁, 人事
已非,唯友情常在。 心潮起伏,感慨万千!
酒不醉人自醉。 回到住处已是下午四点,在绍兴酒的余威下,我迷糊中进入梦乡。
约5点时,被电话铃声从睡梦中惊醒。原来是S大学的K教授预约面谈。K教授和我是
同一专业,有学术上的合作关系,目前的书稿正在最后的审编阶段,但从未谋面。K于
三年前从美国全职海归,担任S大学的特聘教授和研究中心主任,似乎如鱼得水,混
得不错。
7点时, S教授准时如约来访,因为相似的背景和已有的和合作关系, 初次相见尤
如老友重逢,亲切热情,侃侃而谈。由我做东在学校食堂共进晚餐,没有客套,不讲
排场,简单实在,皆大欢喜。一碗鸭味混沌, 一碗牛肉砂锅,一碟土豆腊肉,一盘
腊肠,两瓶矿泉水,共30元RMB。交谈丛书进展和合作项目,交流归国感受与海归利
弊, 讨论中美差异。天南海北,各抒己见。 痛快!
Y教授来电,安排明天的专题讲座。
上网, 备课。
2011。3。3。 周四
天气晴好。 中国“两会”在北京开幕。新闻报道铺天盖地。
早餐, 四个小肉包, 一个煮鸡蛋, 一碗豆浆, 共3元RMB。
8:30分, Z师傅准时来接我去西校区为教室作专题讲座。自抵京之日起, 出行用
车都是Z师傅负责,热情健谈准时安全,我们都成老朋友了。 Z师傅是北京人,曾是
下岗工人,自冤时运不佳,勉强为生,对社会不公贫富差异颇有微词。
今天的讲座主要围绕本专业的研究生培养, 尤其是有关研究生课程和教学, 研究
方法, 学术论文的写作规范等问题进行讲解和讨论,教师为主, 研究生旁听。气氛
活跃,讨论热烈,互动积极。原本两个小时的研讨会,在教师们的一再要求下,拖
延一个多小时后,不得已而结束。议题很多, 时间有限,纷纷要求增加讲座次数和
时间。其求知若渴令我感动鼓舞欣慰。不愧此行! 我还向在坐的老师们赠送了从美
国带回的一些专业书籍,很受欢迎。
课后坚持回住处吃饭。在学校食堂, 要了一碗三鲜砂锅, 9元, 一瓶可乐, 3元。
午餐时,与两名乌兹别克的留学生同桌聊天。他们是国家公费生,学费除外, 每
月有一千七百元RMB的生活费,够花。中文口语不错,都说喜欢北京,但学完以后一
定回国因为最喜欢自己的国家。他们说话谨慎,不谈政治,只说自己知道的有限,
不好多说,只想学好中文。 这使我想起自己80年代来美留学的时候,何其惊人的相
似之处!
下午, 自由活动。午睡, 看“两会”新闻,上网处理邮件,备课, 写作。
晚餐, 一份羊肉香锅,10元,一罐冰糖炖香梨汤, 4元。好吃!
夜间, 看电视新闻,“两会”,利比亚撤侨,韩美军演。无聊!
洗衣,处理电邮,整理照片。
明天, 与校外办有约, 谈校际合作交流的事。期待。
马二
归还是不归? 近年来, 回国的机会很多也很好, 但人在中年有家有口,迟迟下
不了决心。终于在老婆的许可下,以折中的方式临时短期回国,在大学研究讲学,
工作与探亲兼顾, 算是半只海龟吧。这次回中国是我来美二十五年后的第四次,
五年以来的第一次。如实的记下一笔流水帐,是对自己的生活记录,也是给老婆的
书面报告,也许还可以满足朋友们的好奇心。原则上只记录不议论。
2011。3。2。周三
午夜时分, 从睡梦中惊醒。想念老婆孩子,难以入眠。离家已经两周半了。
打开电视, 没有感兴趣的节目。 上网, 但还是一直无法流览美国的网站网页,
连自己的博客都无法登录更新。大学同学们有个QQ群, 还没学会使用。 扫兴!
只能处理电子邮件,给老婆孩子发电邮和照片。
清早, 校园内见不到学生晨读或锻炼的身影。也许冬天气温低,或者时空变迁,今
非昔比。难忘昔日的校园生活, 早起,跑步,朗读英语。温馨!
早餐,4个小笼包, 一个煮鸡蛋, 一碗豆浆, 共3块5毛RMB。吃得满嘴油腻, 可
忘带餐巾纸,很是尴尬。 现在发现学校食堂供应的早餐品种很单调,每天都是一个
样,豆浆, 粥,煮鸡蛋, 包子, 花卷,千篇一律。感觉有些吃腻了。时间长了
可吃不消。
与R大学F教授今天有约。看新闻知中国“两会”在即,上网处理邮件,为手机和相
机充电,为明天的讲座备课。期待与朋友F教授的会面。
11点,F教授如约,带专车司机到住处与我会面。亲切寒喧,忆往事侃今昔,滔滔
不绝,相见欢。念友情常在,弥久愈酣。 由F教授盛情邀请, 去知名的北海酒吧一
条街吃特色绍兴菜喝绍兴酒。丰盛的美味佳肴,亲切的叙旧忆往,三个小时也嫌太
短。十五年前,F教授刚在本专业出道时,来美国和我合作研究,因精于钻研,勤于
笔耕,如今已是国内学术界本专业响当当的知名牛人,有着丰富的研究,学术和人
脉资源,功成名就,义气风发。“会当临绝境, 一览众山小”。事过境迁, 人事
已非,唯友情常在。 心潮起伏,感慨万千!
酒不醉人自醉。 回到住处已是下午四点,在绍兴酒的余威下,我迷糊中进入梦乡。
约5点时,被电话铃声从睡梦中惊醒。原来是S大学的K教授预约面谈。K教授和我是
同一专业,有学术上的合作关系,目前的书稿正在最后的审编阶段,但从未谋面。K于
三年前从美国全职海归,担任S大学的特聘教授和研究中心主任,似乎如鱼得水,混
得不错。
7点时, S教授准时如约来访,因为相似的背景和已有的和合作关系, 初次相见尤
如老友重逢,亲切热情,侃侃而谈。由我做东在学校食堂共进晚餐,没有客套,不讲
排场,简单实在,皆大欢喜。一碗鸭味混沌, 一碗牛肉砂锅,一碟土豆腊肉,一盘
腊肠,两瓶矿泉水,共30元RMB。交谈丛书进展和合作项目,交流归国感受与海归利
弊, 讨论中美差异。天南海北,各抒己见。 痛快!
Y教授来电,安排明天的专题讲座。
上网, 备课。
2011。3。3。 周四
天气晴好。 中国“两会”在北京开幕。新闻报道铺天盖地。
早餐, 四个小肉包, 一个煮鸡蛋, 一碗豆浆, 共3元RMB。
8:30分, Z师傅准时来接我去西校区为教室作专题讲座。自抵京之日起, 出行用
车都是Z师傅负责,热情健谈准时安全,我们都成老朋友了。 Z师傅是北京人,曾是
下岗工人,自冤时运不佳,勉强为生,对社会不公贫富差异颇有微词。
今天的讲座主要围绕本专业的研究生培养, 尤其是有关研究生课程和教学, 研究
方法, 学术论文的写作规范等问题进行讲解和讨论,教师为主, 研究生旁听。气氛
活跃,讨论热烈,互动积极。原本两个小时的研讨会,在教师们的一再要求下,拖
延一个多小时后,不得已而结束。议题很多, 时间有限,纷纷要求增加讲座次数和
时间。其求知若渴令我感动鼓舞欣慰。不愧此行! 我还向在坐的老师们赠送了从美
国带回的一些专业书籍,很受欢迎。
课后坚持回住处吃饭。在学校食堂, 要了一碗三鲜砂锅, 9元, 一瓶可乐, 3元。
午餐时,与两名乌兹别克的留学生同桌聊天。他们是国家公费生,学费除外, 每
月有一千七百元RMB的生活费,够花。中文口语不错,都说喜欢北京,但学完以后一
定回国因为最喜欢自己的国家。他们说话谨慎,不谈政治,只说自己知道的有限,
不好多说,只想学好中文。 这使我想起自己80年代来美留学的时候,何其惊人的相
似之处!
下午, 自由活动。午睡, 看“两会”新闻,上网处理邮件,备课, 写作。
晚餐, 一份羊肉香锅,10元,一罐冰糖炖香梨汤, 4元。好吃!
夜间, 看电视新闻,“两会”,利比亚撤侨,韩美军演。无聊!
洗衣,处理电邮,整理照片。
明天, 与校外办有约, 谈校际合作交流的事。期待。
半只海龟的日记(续3)
半只海龟的日记(续3)
马二
归还是不归? 近年来, 回国的机会很多也很好, 但人在中年有家有口,迟迟下
不了决心。终于在老婆的许可下,以折中的方式临时短期回国,在大学研究讲学,
工作与探亲兼顾, 算是半只海龟吧。这次回中国是我来美二十五年后的第四次,
五年以来的第一次。如实的记下一笔流水帐,是对自己的生活记录,也是给老婆的
书面报告,也许还可以满足朋友们的好奇心。。原则上只记录不议论。
2011。2。27。 周日
清晨起来,窗外雪花飘飘。又是一个下雪天。不得不放弃去八达岭长城的计划。
去学校食堂早餐。 5个小笼包, 一个花卷, 一碗红豆粥加丁点咸菜, 共3块五毛
钱。
临时决定去王府井逛街购物。乘公车换地铁顺利到达王府井商业步行街。雪还在不
停地下。游人行人如织, 警察密布。一路悠闲逛街,进出店门,寻找给老婆孩子的
礼物。王府井小吃街,狭窄拥挤异味刺鼻,各式小吃杂货比比皆是,吆喝叫卖声好
不热闹。禁不住诱惑,吃了一串蒙古烤羊肉串, 2元。
王府井书店,楼上楼下人很多,看书的, 选书的,买书的,闲逛的。出版物丰富
多样,但似乎畅销书,名人传记, 成功励志,学习考试辅导类更受青睐,光顾学术
和文学类的人少。众多文学类书籍中只找到唯一的一本有关儿童文学的理论著作,
失望!
东方新天地购物中心, 整洁漂亮,逛的人多买的人少。在地下层的音乐店,好不容
易找到女儿想要的流行歌曲CD, 买下好交差。
继续逛街购物,为老婆孩子一一买到合意的礼品及北京特产,为自己买了些茶叶。
开心。后来发现同样的物品在不同的商店价格上相差很大,不知道讲价, 有被宰的
感觉, 不爽。
肚子饿了,进入美食街吃午餐。南北风味一应俱全。前后左右观察一遍后,买一张
30元的消费卡,选购了一份20元的套餐,包括一碟炒小虾,一碟炸全鱼,一碟炒青
菜, 加一碗白饭和清汤。味道普通。餐毕,退回消费卡,拿回剩余的8元。
从美食街出来, 见警力明显增加,警察人员比比皆是,穿制服的, 便衣的, 带红
袖标的治安志员者, 密切注视街上行人的动向,劝行人不要逗留,气氛诡谲紧张。
照了几张相,被便衣和制服警察盘问查看,幸好只是街景照,被告知有临时交通管
治,不许逗留。偶尔见到有人被警察匆忙押走。出于好奇也想看热闹,我继续在步
行街漫步闲逛并留意观察,推测可能有人闹事或其它敏感事件正在或即将发生。
实在累了,也不想遇到任何不必要的麻烦,而且要在天黑前赶回住处,便匆匆离开。
满载而归。很想知道今天在王府井究竟发生了什么,媒体会有报道吗? 好奇!
天黑前回到住处, 口袋里只剩下12元RMB。 真悬!所幸一切顺利。
晚餐,与一邻座学生聊天。大学二年级,德语专业,来自外地。在本校一年学费加
住宿费约7000元,每月生活费约700,周末打工做电器销售员一天挣70元,基本可以
养活自己。最不满意大学老师只管上课,上课之外不见踪影,学生有事不知找谁且
谁也找不着。最大的愿望是毕业后能在北京找到工作并得到北京户口, 以后把孩子
送去美国, 但对毕业后找工作没有信心。令人深思!
晚餐胃口特好, 吃了一碟咸鱼, 一碟豆腐,一罐香菇排骨汤, 一碗白饭, 一杯
酸奶,共16元RMB。观察发现,用餐时几乎无人使用餐巾纸, 食堂里也不见餐巾纸。
夜间,看电视, 处理邮件, 备课,写作, 洗衣, 休息。
回国已经整整两周了。想家。
多看多问多走多想多吃!
2011。2。28。 周一
天气晴好。
早餐,二楼食堂关门,去一楼食堂。一个茶叶蛋,一个鸡蛋白菜馅包子, 4个小笼
包, 一碗豆浆, 共四元五毛RMB。
上午,备课, 研究, 写作,在校园兜了一圈,算是散步锻炼身体, 也进一步熟
悉校园环境。熟悉的运动场,开水房,食堂,图书馆,阅览室, 阶梯教室, 自行
车棚,路边地摊,谈笑风生的学生, 球场上的嘶叫声等等,似乎时空倒错, 使我
有种重温大学生活的感觉。大学时代是我人生最美好的时光,一去不返。可惜!
午餐, 一碟清炒茄子, 一碟蒸鱼, 一碗米饭,共9块5毛RMB。 几天的观察发现,
就餐时,极少有人在食堂购买或饮用任何饮料,或喝菜汤或自带白开水或干脆啥也不
喝。我也不想浪费学校的钱,尽量不买饮料,回宿舍喝白开水。节俭是美德!
朋友R大学的F教授来电约好周三见面叙旧。他来接我。我和F教授在学术上有过有
好愉快的合作, 但已经十多年没有见面了。期待着。
不知不觉地睡了一个午觉。醒来已是下午4点。
上网,处理邮件,备课。
晚餐, 要了一份豆腐鱼火锅,两碗白饭,15元,量大,味差, 上当!想买一瓶啤
酒喝, 一问方知学校食堂不卖酒类饮料。 好! 与邻座一学生聊天。 外地人, 中
文专业研究生。谈及英美文学,儿童文学,话语投机,直到食堂8点关门。相约有空
再聊。
夜间, 与远在老家的母亲和弟妹通话,拉家常。
2011。3。1。周二
天气晴好。
早餐,一楼食堂。人多排长队。不知每队柜台前买什么早点, 随便站了一个对。
到柜台前才发现早点有些不同, 但只好要了两个包子和一碗豆浆,3元RMB。 包子
馅是豆腐, 从没吃过,又 没咸菜下饭, 难以下咽。亏!
回到公寓楼, 与楼下守门的保安聊天。每天进出大楼都见面打招呼, 有时聊天,
都成老朋友了。 小伙子是河南农村人,独自来北京打工。当保安每月可挣1000元
加每天20元生活补贴, 勉强维持生计。还要经常加班加点。 农民工的生活真不容
易!
校外办G老师前来住处办理“外籍专家”手续。自己就是一个土生土长的中国人,
只因为入籍美国便被作为外籍人士对待,必须办理一些繁琐的入境,居留, 工作等
手续, 感觉没有必要,心里很不是滋味。来京之前,本来应该用国内的邀请信申请
赴华工作签证, 但为了简便省事 , 我办理的是两年多次往返的旅游签证,每次可
在华停留不超过90天。G老师查看过我的护照和签证后,先是一惊,因我的不是工作
签证,不知如何办理下一步的手续。经过我的一番解释,他与上级联系汇报后,同
意了我不用办理“外籍人士临时居留证”和“外籍专家证”的要求。原来进行的外
籍人士入境体检也是多此一举。G老师也承认我的做法更加简便易行,可以减轻外办
的工作负担,提高工作效率,鼓励更多外籍华人, 特别是海外高端人才回国短期服
务。我终于找回了做一个地道中国人的感觉! 爽!
Y教授来电通知下午为研究生讲课。午餐,吃了一碗牛肉砂锅,8元RMB,味美。食
堂人多,热闹吵杂,没机会聊天儿。
下午,院长W教授带司机接我去为该学院本专业的研究生讲专题研究课。内容丰富,
信息量大, 互动积极, 讨论热烈,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原本两个小时的课, 一再
拖延,直到超时一小时后, 大家不得以而终止。 但仍有部分学生不愿离去,围住
我继续讨论,并 要求留下联系方式进一步交流。为学生的好学而感动, 为讲课的
成功而欣慰。W教授也趁热打铁,为我预定了下一阶段的讲学计划, 并要求建立长
期合作交流的关系。出乎意料!
累了。 婉言谢绝W教授的晚宴款待。W院长陪同司机送我回公寓。在食堂匆匆吃过
晚餐 (一碗鱼块砂锅, 一碟土豆腊肉, 一碗白饭,12元RMB,可口!),回住处,洗
漱,看电视, 发短信, 熄灯就寝。
马二
归还是不归? 近年来, 回国的机会很多也很好, 但人在中年有家有口,迟迟下
不了决心。终于在老婆的许可下,以折中的方式临时短期回国,在大学研究讲学,
工作与探亲兼顾, 算是半只海龟吧。这次回中国是我来美二十五年后的第四次,
五年以来的第一次。如实的记下一笔流水帐,是对自己的生活记录,也是给老婆的
书面报告,也许还可以满足朋友们的好奇心。。原则上只记录不议论。
2011。2。27。 周日
清晨起来,窗外雪花飘飘。又是一个下雪天。不得不放弃去八达岭长城的计划。
去学校食堂早餐。 5个小笼包, 一个花卷, 一碗红豆粥加丁点咸菜, 共3块五毛
钱。
临时决定去王府井逛街购物。乘公车换地铁顺利到达王府井商业步行街。雪还在不
停地下。游人行人如织, 警察密布。一路悠闲逛街,进出店门,寻找给老婆孩子的
礼物。王府井小吃街,狭窄拥挤异味刺鼻,各式小吃杂货比比皆是,吆喝叫卖声好
不热闹。禁不住诱惑,吃了一串蒙古烤羊肉串, 2元。
王府井书店,楼上楼下人很多,看书的, 选书的,买书的,闲逛的。出版物丰富
多样,但似乎畅销书,名人传记, 成功励志,学习考试辅导类更受青睐,光顾学术
和文学类的人少。众多文学类书籍中只找到唯一的一本有关儿童文学的理论著作,
失望!
东方新天地购物中心, 整洁漂亮,逛的人多买的人少。在地下层的音乐店,好不容
易找到女儿想要的流行歌曲CD, 买下好交差。
继续逛街购物,为老婆孩子一一买到合意的礼品及北京特产,为自己买了些茶叶。
开心。后来发现同样的物品在不同的商店价格上相差很大,不知道讲价, 有被宰的
感觉, 不爽。
肚子饿了,进入美食街吃午餐。南北风味一应俱全。前后左右观察一遍后,买一张
30元的消费卡,选购了一份20元的套餐,包括一碟炒小虾,一碟炸全鱼,一碟炒青
菜, 加一碗白饭和清汤。味道普通。餐毕,退回消费卡,拿回剩余的8元。
从美食街出来, 见警力明显增加,警察人员比比皆是,穿制服的, 便衣的, 带红
袖标的治安志员者, 密切注视街上行人的动向,劝行人不要逗留,气氛诡谲紧张。
照了几张相,被便衣和制服警察盘问查看,幸好只是街景照,被告知有临时交通管
治,不许逗留。偶尔见到有人被警察匆忙押走。出于好奇也想看热闹,我继续在步
行街漫步闲逛并留意观察,推测可能有人闹事或其它敏感事件正在或即将发生。
实在累了,也不想遇到任何不必要的麻烦,而且要在天黑前赶回住处,便匆匆离开。
满载而归。很想知道今天在王府井究竟发生了什么,媒体会有报道吗? 好奇!
天黑前回到住处, 口袋里只剩下12元RMB。 真悬!所幸一切顺利。
晚餐,与一邻座学生聊天。大学二年级,德语专业,来自外地。在本校一年学费加
住宿费约7000元,每月生活费约700,周末打工做电器销售员一天挣70元,基本可以
养活自己。最不满意大学老师只管上课,上课之外不见踪影,学生有事不知找谁且
谁也找不着。最大的愿望是毕业后能在北京找到工作并得到北京户口, 以后把孩子
送去美国, 但对毕业后找工作没有信心。令人深思!
晚餐胃口特好, 吃了一碟咸鱼, 一碟豆腐,一罐香菇排骨汤, 一碗白饭, 一杯
酸奶,共16元RMB。观察发现,用餐时几乎无人使用餐巾纸, 食堂里也不见餐巾纸。
夜间,看电视, 处理邮件, 备课,写作, 洗衣, 休息。
回国已经整整两周了。想家。
多看多问多走多想多吃!
2011。2。28。 周一
天气晴好。
早餐,二楼食堂关门,去一楼食堂。一个茶叶蛋,一个鸡蛋白菜馅包子, 4个小笼
包, 一碗豆浆, 共四元五毛RMB。
上午,备课, 研究, 写作,在校园兜了一圈,算是散步锻炼身体, 也进一步熟
悉校园环境。熟悉的运动场,开水房,食堂,图书馆,阅览室, 阶梯教室, 自行
车棚,路边地摊,谈笑风生的学生, 球场上的嘶叫声等等,似乎时空倒错, 使我
有种重温大学生活的感觉。大学时代是我人生最美好的时光,一去不返。可惜!
午餐, 一碟清炒茄子, 一碟蒸鱼, 一碗米饭,共9块5毛RMB。 几天的观察发现,
就餐时,极少有人在食堂购买或饮用任何饮料,或喝菜汤或自带白开水或干脆啥也不
喝。我也不想浪费学校的钱,尽量不买饮料,回宿舍喝白开水。节俭是美德!
朋友R大学的F教授来电约好周三见面叙旧。他来接我。我和F教授在学术上有过有
好愉快的合作, 但已经十多年没有见面了。期待着。
不知不觉地睡了一个午觉。醒来已是下午4点。
上网,处理邮件,备课。
晚餐, 要了一份豆腐鱼火锅,两碗白饭,15元,量大,味差, 上当!想买一瓶啤
酒喝, 一问方知学校食堂不卖酒类饮料。 好! 与邻座一学生聊天。 外地人, 中
文专业研究生。谈及英美文学,儿童文学,话语投机,直到食堂8点关门。相约有空
再聊。
夜间, 与远在老家的母亲和弟妹通话,拉家常。
2011。3。1。周二
天气晴好。
早餐,一楼食堂。人多排长队。不知每队柜台前买什么早点, 随便站了一个对。
到柜台前才发现早点有些不同, 但只好要了两个包子和一碗豆浆,3元RMB。 包子
馅是豆腐, 从没吃过,又 没咸菜下饭, 难以下咽。亏!
回到公寓楼, 与楼下守门的保安聊天。每天进出大楼都见面打招呼, 有时聊天,
都成老朋友了。 小伙子是河南农村人,独自来北京打工。当保安每月可挣1000元
加每天20元生活补贴, 勉强维持生计。还要经常加班加点。 农民工的生活真不容
易!
校外办G老师前来住处办理“外籍专家”手续。自己就是一个土生土长的中国人,
只因为入籍美国便被作为外籍人士对待,必须办理一些繁琐的入境,居留, 工作等
手续, 感觉没有必要,心里很不是滋味。来京之前,本来应该用国内的邀请信申请
赴华工作签证, 但为了简便省事 , 我办理的是两年多次往返的旅游签证,每次可
在华停留不超过90天。G老师查看过我的护照和签证后,先是一惊,因我的不是工作
签证,不知如何办理下一步的手续。经过我的一番解释,他与上级联系汇报后,同
意了我不用办理“外籍人士临时居留证”和“外籍专家证”的要求。原来进行的外
籍人士入境体检也是多此一举。G老师也承认我的做法更加简便易行,可以减轻外办
的工作负担,提高工作效率,鼓励更多外籍华人, 特别是海外高端人才回国短期服
务。我终于找回了做一个地道中国人的感觉! 爽!
Y教授来电通知下午为研究生讲课。午餐,吃了一碗牛肉砂锅,8元RMB,味美。食
堂人多,热闹吵杂,没机会聊天儿。
下午,院长W教授带司机接我去为该学院本专业的研究生讲专题研究课。内容丰富,
信息量大, 互动积极, 讨论热烈,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原本两个小时的课, 一再
拖延,直到超时一小时后, 大家不得以而终止。 但仍有部分学生不愿离去,围住
我继续讨论,并 要求留下联系方式进一步交流。为学生的好学而感动, 为讲课的
成功而欣慰。W教授也趁热打铁,为我预定了下一阶段的讲学计划, 并要求建立长
期合作交流的关系。出乎意料!
累了。 婉言谢绝W教授的晚宴款待。W院长陪同司机送我回公寓。在食堂匆匆吃过
晚餐 (一碗鱼块砂锅, 一碟土豆腊肉, 一碗白饭,12元RMB,可口!),回住处,洗
漱,看电视, 发短信, 熄灯就寝。
半只海龟的日记(续2)
半只海龟的日记(续2)
马二
归还是不归? 近年来, 回国的机会很多也很好, 但人在中年有家有口,迟迟下不
了决心。终于在老婆的许可下,以折中的方式临时短期回国,在大学研究讲学, 工
作与探亲兼顾, 算是半只海龟吧。这次回中国是我来美二十五年后的第四次,五年
以来的第一次。如实的记下一笔流水帐,是对自己的生活记录,也是给老婆的书面
报告。也许还可以满足朋友们的好奇心。原则上只记录不议论。
2011。2。22。 周二
清早出门,打的赶往汉口和武昌分别探望因病住院的姑父和岳母, 由妹夫全程陪同。
匆忙,心情沉重!
回家吃午饭, 话家常。 与在武汉的同学朋友通话叙旧,没有时间会面,遗憾,抱
歉。
吃过一碗水饺后便急忙收拾行李,与家人道别, 依依不舍。 由妹夫陪同打的去武
昌火车站乘晚上9点的38次列车(软卧)返京。
2011。2。23。周三
清晨,一觉醒来, 已到北京。
学校赵师付接车返回大学公寓楼。一个痛快的热水澡洗掉一路风尘和疲劳。有点回
家的感觉。
给家人朋友一一电话报平安。 想念远在美国的老婆孩子。在家万事好, 出门一日
难,哪里也没自家好。
早餐, 在校门口的小摊上花五元钱买了两个鸡蛋煎饼和一杯豆浆。便宜可口。
想上网处理邮件和准备明天的讲座, 但没法联网。需要买卡。
中午,在学校对面的购物中心的一个快餐店吃午饭。一碟黄瓜炒鸡蛋,一碗萝卜骨
头汤加米饭,14元五角。尚可。
饭后,去附近的照相馆照登记相, 准备明天到外办办理有关“外教”手续。
准备明天的讲座。仍然无法上网。
晚间,与王,陈, 郜,方, 叶等学校领导见面。校方晚宴招待。 交谈愉快。
2011。2。24。 周四
上午,学 校外办T老师带我去中国检验检预中心进行体检。 我有一月前在美国所做
的身体年检报告, 但不被接受, 必须按外国人士入境要求进行体检。 检验中心人
很多, 都是最近来华工作或留学人员。 排队登记, 填表, 交费 (620元), 先后
排队抽血化验,做心电图,五官,X-光胸部透视,超声波, 然后交回表格及两张登
记相片, 等四天后来领取检验报告,凭报告再去国家外国专家局和北京市公安局办
理有关手续。我相信自己没有任何传染病, 更不可能有性病或艾滋病。从来生活简
单检点, 循规蹈矩。
因体检要求空腹, 没吃早餐。饿得慌!
中午, 在校对门的财经中心吃午餐。 一碟黄瓜炒鸡蛋, 一碟蒜苗炒肉片,加一碗
米饭共15元。 还算卫生,合胃口。
下午, 校司机载我去老校区给学校相关院系的专业教师作专题报告。积极互动,热
烈讨论,报告会持续了两个半小时。得心应手,感觉不错。
晚餐,一瓶啤酒,一碗削面,共16元。 味道一般。
z同学来电, 约周末与在京同学会面。
终于可以上网了! 处理电邮。 准备讲座。
洗衣。 修改整理下一场专题报告。
想家。 与老婆孩子一一通话。
2011。2。25。周五
没有讲课安排, 也无其他活动计划。不想麻烦学校和在京朋友,我决定一个人进行
北京自助一日游。简单向前台询问搭车路线后, 背起背包就上路了。
搭公车到公主坟后乘地铁到天安门。看到了国家大剧院,气派。步行在天安门广场
绕了一圈。照相留影。 广场上, 游人很多。 警察和安保人员似乎也特别多,密切
注视周围的动静, 气氛紧张。 几次问路, 终于找到位于国家博物馆一旁的孔子雕
像。显得有点冷清。
换乘地铁去北京奥林匹克公园。 公园巨大, 游人很多。近距离看到了鸟巢, 水立
方。
一路上没有吃喝,实在饿了就在公园内的食品摊买了一份快餐盒饭。 红烧肉和白饭,
30元RMB。 量特少, 味道很差。 上当! 不过, 奇特的盒饭加热方法令我好奇,
中国独创!
公汽便利,乘客不是特多。 一元 RMB 平价任你坐。乘客自动付款, 或扫卡或现金,
前门上车后门下车。秩序还好, 没有拥挤或抢座。
地铁便利, 四通八达, 中英文标示清楚,但乘客很多, 拥挤。 地铁票2 元 RMB
平价任你坐。
今天的自助游很有意义, 也很累。共花交通费不过10元RMB, 真便宜!
回校后, Y教授送来为我办理的校园一卡通, 从此可以用卡在学校食堂用餐了。
晚餐, 用校园卡去校内学生食堂吃饭。 南北风味俱全,不知所措。吃了一罐莲耦
排骨汤,一碟鱼, 和白饭, 才10元RMB。 可口实惠。
饭后, 上网处理电邮, 与几个同学通话寒喧。
打开电视,频道和节目不少, 可我感兴趣的节目不多。熄灯就寝。
2011。2。26。 周六
一觉醒来, 室外是雪白的天地。昨夜悄悄地下了一场大雪。 雪花还在飘舞。冷。
照了几张相。
洗漱后去食堂吃早餐。 食堂人少。 要了五个小笼包 (5毛一个), 一个花卷 (5毛
), 一碗小米粥 (5毛) 和丁点咸菜, 共4块五毛RMB。好吃,便宜。
上网处理邮件。过一会又无法登录。 但下雪天不想外出。
在大厅与服务员聊天, 人都很友好。得知本栋大厦和工作人员与所在大学无关,皆
有物业公司管理, 所谓高校后勤社会化是也。前台服务员, 保安员, 清洁员多为
外地人,月薪约1000元RMB。其中两名清洁员还是大专师范专业毕业,据说没有家庭
关系当不上老师, 只好来京打工, 勉强为生。 普通老百姓生活不容易!据说,配
给我住的那套专家套间每晚要价650元RMB。离谱!还好全由学校买单。
午餐, 一份干锅羊肉(中号),白饭, 一瓶矿泉水, 才18元RMB。好吃! 饭间,
找到邻座的学生聊天。 是一个来自乌孜别克的留学生, 在本校学汉语, 善谈。
有意思。
饭后闲来无事, 在大厅找人聊天。外国留学生不少, 来自世界各地, 以亚洲国家
居多, 基本学汉语。有美国, 英国, 意大利,土耳其, 泰国, 韩国, 印尼,
乌孜别克等国家的, 都很有礼貌 (不过美国学生除外, 这是笑话)。 话题广泛,
饶有兴趣。都说中国很强大, 中文很重要。
晚餐, 一份石锅羊肉, 一杯酸奶, 共12元RMB。 好吃。 与邻座聊天。L是来自爱
荷华州K大学的交换学生, 学习汉语。才到一个星期。共同话题, 亲切。
F教授来电约下周见面。 F教授是当今国内本专业的知名学者,学界大老。10年前曾
在美国访学,和我一起做研究, 是我在美国带过的第一个中国访问学者,关系密切。
10年不见当刮目相看。
夜间,备课,写作,休息。
马二
归还是不归? 近年来, 回国的机会很多也很好, 但人在中年有家有口,迟迟下不
了决心。终于在老婆的许可下,以折中的方式临时短期回国,在大学研究讲学, 工
作与探亲兼顾, 算是半只海龟吧。这次回中国是我来美二十五年后的第四次,五年
以来的第一次。如实的记下一笔流水帐,是对自己的生活记录,也是给老婆的书面
报告。也许还可以满足朋友们的好奇心。原则上只记录不议论。
2011。2。22。 周二
清早出门,打的赶往汉口和武昌分别探望因病住院的姑父和岳母, 由妹夫全程陪同。
匆忙,心情沉重!
回家吃午饭, 话家常。 与在武汉的同学朋友通话叙旧,没有时间会面,遗憾,抱
歉。
吃过一碗水饺后便急忙收拾行李,与家人道别, 依依不舍。 由妹夫陪同打的去武
昌火车站乘晚上9点的38次列车(软卧)返京。
2011。2。23。周三
清晨,一觉醒来, 已到北京。
学校赵师付接车返回大学公寓楼。一个痛快的热水澡洗掉一路风尘和疲劳。有点回
家的感觉。
给家人朋友一一电话报平安。 想念远在美国的老婆孩子。在家万事好, 出门一日
难,哪里也没自家好。
早餐, 在校门口的小摊上花五元钱买了两个鸡蛋煎饼和一杯豆浆。便宜可口。
想上网处理邮件和准备明天的讲座, 但没法联网。需要买卡。
中午,在学校对面的购物中心的一个快餐店吃午饭。一碟黄瓜炒鸡蛋,一碗萝卜骨
头汤加米饭,14元五角。尚可。
饭后,去附近的照相馆照登记相, 准备明天到外办办理有关“外教”手续。
准备明天的讲座。仍然无法上网。
晚间,与王,陈, 郜,方, 叶等学校领导见面。校方晚宴招待。 交谈愉快。
2011。2。24。 周四
上午,学 校外办T老师带我去中国检验检预中心进行体检。 我有一月前在美国所做
的身体年检报告, 但不被接受, 必须按外国人士入境要求进行体检。 检验中心人
很多, 都是最近来华工作或留学人员。 排队登记, 填表, 交费 (620元), 先后
排队抽血化验,做心电图,五官,X-光胸部透视,超声波, 然后交回表格及两张登
记相片, 等四天后来领取检验报告,凭报告再去国家外国专家局和北京市公安局办
理有关手续。我相信自己没有任何传染病, 更不可能有性病或艾滋病。从来生活简
单检点, 循规蹈矩。
因体检要求空腹, 没吃早餐。饿得慌!
中午, 在校对门的财经中心吃午餐。 一碟黄瓜炒鸡蛋, 一碟蒜苗炒肉片,加一碗
米饭共15元。 还算卫生,合胃口。
下午, 校司机载我去老校区给学校相关院系的专业教师作专题报告。积极互动,热
烈讨论,报告会持续了两个半小时。得心应手,感觉不错。
晚餐,一瓶啤酒,一碗削面,共16元。 味道一般。
z同学来电, 约周末与在京同学会面。
终于可以上网了! 处理电邮。 准备讲座。
洗衣。 修改整理下一场专题报告。
想家。 与老婆孩子一一通话。
2011。2。25。周五
没有讲课安排, 也无其他活动计划。不想麻烦学校和在京朋友,我决定一个人进行
北京自助一日游。简单向前台询问搭车路线后, 背起背包就上路了。
搭公车到公主坟后乘地铁到天安门。看到了国家大剧院,气派。步行在天安门广场
绕了一圈。照相留影。 广场上, 游人很多。 警察和安保人员似乎也特别多,密切
注视周围的动静, 气氛紧张。 几次问路, 终于找到位于国家博物馆一旁的孔子雕
像。显得有点冷清。
换乘地铁去北京奥林匹克公园。 公园巨大, 游人很多。近距离看到了鸟巢, 水立
方。
一路上没有吃喝,实在饿了就在公园内的食品摊买了一份快餐盒饭。 红烧肉和白饭,
30元RMB。 量特少, 味道很差。 上当! 不过, 奇特的盒饭加热方法令我好奇,
中国独创!
公汽便利,乘客不是特多。 一元 RMB 平价任你坐。乘客自动付款, 或扫卡或现金,
前门上车后门下车。秩序还好, 没有拥挤或抢座。
地铁便利, 四通八达, 中英文标示清楚,但乘客很多, 拥挤。 地铁票2 元 RMB
平价任你坐。
今天的自助游很有意义, 也很累。共花交通费不过10元RMB, 真便宜!
回校后, Y教授送来为我办理的校园一卡通, 从此可以用卡在学校食堂用餐了。
晚餐, 用校园卡去校内学生食堂吃饭。 南北风味俱全,不知所措。吃了一罐莲耦
排骨汤,一碟鱼, 和白饭, 才10元RMB。 可口实惠。
饭后, 上网处理电邮, 与几个同学通话寒喧。
打开电视,频道和节目不少, 可我感兴趣的节目不多。熄灯就寝。
2011。2。26。 周六
一觉醒来, 室外是雪白的天地。昨夜悄悄地下了一场大雪。 雪花还在飘舞。冷。
照了几张相。
洗漱后去食堂吃早餐。 食堂人少。 要了五个小笼包 (5毛一个), 一个花卷 (5毛
), 一碗小米粥 (5毛) 和丁点咸菜, 共4块五毛RMB。好吃,便宜。
上网处理邮件。过一会又无法登录。 但下雪天不想外出。
在大厅与服务员聊天, 人都很友好。得知本栋大厦和工作人员与所在大学无关,皆
有物业公司管理, 所谓高校后勤社会化是也。前台服务员, 保安员, 清洁员多为
外地人,月薪约1000元RMB。其中两名清洁员还是大专师范专业毕业,据说没有家庭
关系当不上老师, 只好来京打工, 勉强为生。 普通老百姓生活不容易!据说,配
给我住的那套专家套间每晚要价650元RMB。离谱!还好全由学校买单。
午餐, 一份干锅羊肉(中号),白饭, 一瓶矿泉水, 才18元RMB。好吃! 饭间,
找到邻座的学生聊天。 是一个来自乌孜别克的留学生, 在本校学汉语, 善谈。
有意思。
饭后闲来无事, 在大厅找人聊天。外国留学生不少, 来自世界各地, 以亚洲国家
居多, 基本学汉语。有美国, 英国, 意大利,土耳其, 泰国, 韩国, 印尼,
乌孜别克等国家的, 都很有礼貌 (不过美国学生除外, 这是笑话)。 话题广泛,
饶有兴趣。都说中国很强大, 中文很重要。
晚餐, 一份石锅羊肉, 一杯酸奶, 共12元RMB。 好吃。 与邻座聊天。L是来自爱
荷华州K大学的交换学生, 学习汉语。才到一个星期。共同话题, 亲切。
F教授来电约下周见面。 F教授是当今国内本专业的知名学者,学界大老。10年前曾
在美国访学,和我一起做研究, 是我在美国带过的第一个中国访问学者,关系密切。
10年不见当刮目相看。
夜间,备课,写作,休息。
半只海龟的日记(1)
半只海龟的日记(1)
马二
归还是不归? 近年来, 回国的机会很多也很好, 但人在中年有家有口,思前想后
迟迟下不了决心。今年春季, 终于在老婆的许可下,趁学术休假的机会,欣然接受
国内大学的邀请,以折中的方式临时短期回国,在大学研究讲学, 工作与探亲兼顾,
算是半只海龟吧。如实的记下一笔流水帐,是对自己的生活记录,也是给老婆的书
面报告,也许还可以满足朋友们的好奇心并供有意海归的朋友参考。原则上只记录
不议论。
2011。2。13。周日
清晨,老婆孩子开车送我去地铁站后, 我自己乘地铁去机场赶飞机。
在机场托运一大件行李。不幸 超重11磅,被罚款$50。 无奈。
顺利到达纽约机场后,转乘中国民航飞往北京。民航飞机上几乎全是中国人。 一上
飞机就感觉回到中国一样。
飞机上无法入眠, 断断续续阅读随身携带的<<阿斯莫夫幽默集>>。
2011。 2。 14。周一。
飞机准时到达首都机场。机场气势辉煌,宽敞明亮,令人耳目一新。
机场人不多, 秩序井然。 朋友Y 教授和学校司机前来接机,直奔学校。
顺利住进学校宾馆兼留学生公寓和外国专家楼。给我安排了一套 两室一厅,兼带厨
房和学习室。基本家具, 卫生间,洗浴用品, 电视,电话, 电脑齐全。每天有服
务员清洁整理。 接上电脑笔记本就可以上网。 发了几个电子邮件。给家里打电话
报平安。
晚上, Y教授为我接风,请我在宾馆楼下餐厅吃饭, 很丰盛。
因时差调节, 夜间难以入眠。
2011。2。15。 周二
熬到凌晨6点, 起床洗刷完毕, 步行去校园旁的街边小店吃早点。
一碗小米粥和一格小笼包(10个), 共6元人民币。因一张十年前老版的5元人民币,
店主拒收。还好,我有少量的人民币足够付账。
Y教授带来学校为办理的手机供我在校期间使用,我和国内亲友取得联系。有国内手
机,联系很方便。
中午, Y教授开自己的车带我去看主校园, 然后请我在附近的餐厅吃北京烤鸭。
下午, 自由活动。 查发电邮,调整时差。
电话联系在京大学同学。与L会面叙旧,相谈甚欢。谢绝去洗浴休闲中心的邀请,
我坚持请L在楼下餐厅吃饭。 两人,五个菜,量小,味道一般, 加两瓶啤酒,共300元
RMB。奇贵!
2011。2。16。周三
早上9:00点乘“和谐号”动车去武汉。一等座,350元。晚上六点到达武汉站。弟
弟接车。 武汉市除已有的武昌火车站和汉口火车站外, 又多了一个武汉火车站。
武汉站很大很新,在青山区, 据说主要用于高铁,动车, 轻轨,和地铁营运。打
的回到汉口家,45元RMB。 吃饭叙旧休息。与亲戚朋友通话。上网处理电邮。
2011。2。17。 周四 正月十五
打的去汉口火车站买好下周二回北京的车票。38次软卧,490元。
10点,由妹妹陪同乘长途汽车由汉口去乡下老家看望母亲。4点回到自己的老家。母
亲和姐姐在门口迎接。百感交集。去国25年后, 第一次回家过年(正月十五), 感
慨! 按乡间习俗,立即去给父亲上坟送灯。在父亲的坟上点灯,放鞭炮,烧香,磕
头。1994年后第一次。 感慨万千,泪流满面。
为我接风, 举家团聚,丰盛晚餐,浓浓亲情。
晚上住母亲家, 促膝谈心。彻夜难眠。
山河依旧人已老,
日月同辉情未了;
只为真知和自由,
浪迹天涯与海角。
2011。2。18。 周五。
早上, 由母亲陪同,绕小镇走了一圈。垃圾,污水遍地,生态被严重破坏。高速城
镇化的沉重代价。忧心!
陪伴母亲, 吃饭,喝酒, 拉家常。难得!
彻夜难眠。吃坏了肚子。 饮食卫生防不胜防。
2011。2。19。周六
朋友到访。昌, 明,维, 武,芳。老友想见欢, 叙旧亲切。昌早已是千万身价的
老板,其他也都是肥缺部门的局长或付局长,个个由专门的司机开车送过来, 很是
威风。
朋友们在母亲家吃午餐,丰盛热闹,谈笑风生。室内烟雾与酒气弥漫,够呛!
盛情难却,由昌安排, 我和母亲与朋友们一道“被强行押往”市区的豪华宾馆。
到达后, 惊见宾馆门前的flash不停地展示出 "热烈欢迎留美博士XXX光临”。受宠
若惊。昌不愧为财大气粗的老板,誓不惊人死不休。
吃饭喝酒聊天唱歌,场面热烈亲切。纷纷合影留念。
谢绝朋友的盛情挽留,我与母亲返回老家过夜。陪伴母亲, 闲话家常。 每家都有
难念的经。
又是彻夜未眠。 拉肚子难受。饮食卫生防不胜防。不得已吃了点消炎药。
2011。2。20。 周日。
待在母亲家。休息。 陪伴母亲。
和母亲沿着镇边上的长江大堤漫步。见证长江的淤积改道。50, 100年后呢?
98年洪水危机,军民抢险。 朱总理亲临视察指挥,加固了堤防,从此人民不用冬闲
筑堤,为 当地人津津乐道。
又是一夜未眠。吃药后不再拉肚子。解脱!
2011。2。21。 周一
凌晨, 母亲送我在小镇车站登上去X市的汽车, 相见时难别更难。 相约后会有期。
抵达X市后,由H大学接车直奔学校外事办公室与外办M主任面谈国际交流事宜。交谈
愉快。M主任有留美经历, 精明能干, 务实。
午餐由M主任作东, 在大学宾馆饭店招待。由M主任的精心安排, 我在当地工作的
几个高中和大学同学也来参加午餐招待会。 惊喜!
餐叙。丰盛,热烈。感激。
饭后,赶乘汽车回到武汉。
回家洗了一个热水澡, 痛快。 洗衣。
叙旧, 休息。
睡了一个好觉!
马二
归还是不归? 近年来, 回国的机会很多也很好, 但人在中年有家有口,思前想后
迟迟下不了决心。今年春季, 终于在老婆的许可下,趁学术休假的机会,欣然接受
国内大学的邀请,以折中的方式临时短期回国,在大学研究讲学, 工作与探亲兼顾,
算是半只海龟吧。如实的记下一笔流水帐,是对自己的生活记录,也是给老婆的书
面报告,也许还可以满足朋友们的好奇心并供有意海归的朋友参考。原则上只记录
不议论。
2011。2。13。周日
清晨,老婆孩子开车送我去地铁站后, 我自己乘地铁去机场赶飞机。
在机场托运一大件行李。不幸 超重11磅,被罚款$50。 无奈。
顺利到达纽约机场后,转乘中国民航飞往北京。民航飞机上几乎全是中国人。 一上
飞机就感觉回到中国一样。
飞机上无法入眠, 断断续续阅读随身携带的<<阿斯莫夫幽默集>>。
2011。 2。 14。周一。
飞机准时到达首都机场。机场气势辉煌,宽敞明亮,令人耳目一新。
机场人不多, 秩序井然。 朋友Y 教授和学校司机前来接机,直奔学校。
顺利住进学校宾馆兼留学生公寓和外国专家楼。给我安排了一套 两室一厅,兼带厨
房和学习室。基本家具, 卫生间,洗浴用品, 电视,电话, 电脑齐全。每天有服
务员清洁整理。 接上电脑笔记本就可以上网。 发了几个电子邮件。给家里打电话
报平安。
晚上, Y教授为我接风,请我在宾馆楼下餐厅吃饭, 很丰盛。
因时差调节, 夜间难以入眠。
2011。2。15。 周二
熬到凌晨6点, 起床洗刷完毕, 步行去校园旁的街边小店吃早点。
一碗小米粥和一格小笼包(10个), 共6元人民币。因一张十年前老版的5元人民币,
店主拒收。还好,我有少量的人民币足够付账。
Y教授带来学校为办理的手机供我在校期间使用,我和国内亲友取得联系。有国内手
机,联系很方便。
中午, Y教授开自己的车带我去看主校园, 然后请我在附近的餐厅吃北京烤鸭。
下午, 自由活动。 查发电邮,调整时差。
电话联系在京大学同学。与L会面叙旧,相谈甚欢。谢绝去洗浴休闲中心的邀请,
我坚持请L在楼下餐厅吃饭。 两人,五个菜,量小,味道一般, 加两瓶啤酒,共300元
RMB。奇贵!
2011。2。16。周三
早上9:00点乘“和谐号”动车去武汉。一等座,350元。晚上六点到达武汉站。弟
弟接车。 武汉市除已有的武昌火车站和汉口火车站外, 又多了一个武汉火车站。
武汉站很大很新,在青山区, 据说主要用于高铁,动车, 轻轨,和地铁营运。打
的回到汉口家,45元RMB。 吃饭叙旧休息。与亲戚朋友通话。上网处理电邮。
2011。2。17。 周四 正月十五
打的去汉口火车站买好下周二回北京的车票。38次软卧,490元。
10点,由妹妹陪同乘长途汽车由汉口去乡下老家看望母亲。4点回到自己的老家。母
亲和姐姐在门口迎接。百感交集。去国25年后, 第一次回家过年(正月十五), 感
慨! 按乡间习俗,立即去给父亲上坟送灯。在父亲的坟上点灯,放鞭炮,烧香,磕
头。1994年后第一次。 感慨万千,泪流满面。
为我接风, 举家团聚,丰盛晚餐,浓浓亲情。
晚上住母亲家, 促膝谈心。彻夜难眠。
山河依旧人已老,
日月同辉情未了;
只为真知和自由,
浪迹天涯与海角。
2011。2。18。 周五。
早上, 由母亲陪同,绕小镇走了一圈。垃圾,污水遍地,生态被严重破坏。高速城
镇化的沉重代价。忧心!
陪伴母亲, 吃饭,喝酒, 拉家常。难得!
彻夜难眠。吃坏了肚子。 饮食卫生防不胜防。
2011。2。19。周六
朋友到访。昌, 明,维, 武,芳。老友想见欢, 叙旧亲切。昌早已是千万身价的
老板,其他也都是肥缺部门的局长或付局长,个个由专门的司机开车送过来, 很是
威风。
朋友们在母亲家吃午餐,丰盛热闹,谈笑风生。室内烟雾与酒气弥漫,够呛!
盛情难却,由昌安排, 我和母亲与朋友们一道“被强行押往”市区的豪华宾馆。
到达后, 惊见宾馆门前的flash不停地展示出 "热烈欢迎留美博士XXX光临”。受宠
若惊。昌不愧为财大气粗的老板,誓不惊人死不休。
吃饭喝酒聊天唱歌,场面热烈亲切。纷纷合影留念。
谢绝朋友的盛情挽留,我与母亲返回老家过夜。陪伴母亲, 闲话家常。 每家都有
难念的经。
又是彻夜未眠。 拉肚子难受。饮食卫生防不胜防。不得已吃了点消炎药。
2011。2。20。 周日。
待在母亲家。休息。 陪伴母亲。
和母亲沿着镇边上的长江大堤漫步。见证长江的淤积改道。50, 100年后呢?
98年洪水危机,军民抢险。 朱总理亲临视察指挥,加固了堤防,从此人民不用冬闲
筑堤,为 当地人津津乐道。
又是一夜未眠。吃药后不再拉肚子。解脱!
2011。2。21。 周一
凌晨, 母亲送我在小镇车站登上去X市的汽车, 相见时难别更难。 相约后会有期。
抵达X市后,由H大学接车直奔学校外事办公室与外办M主任面谈国际交流事宜。交谈
愉快。M主任有留美经历, 精明能干, 务实。
午餐由M主任作东, 在大学宾馆饭店招待。由M主任的精心安排, 我在当地工作的
几个高中和大学同学也来参加午餐招待会。 惊喜!
餐叙。丰盛,热烈。感激。
饭后,赶乘汽车回到武汉。
回家洗了一个热水澡, 痛快。 洗衣。
叙旧, 休息。
睡了一个好觉!
2011年1月25日星期二
也说虎妈
也说虎妈
马二
最近,华裔教授蔡美儿的新书<<虎妈的战歌>>引起了中英文媒介的广泛讨论和强烈
反响,也宣起了一场有关中美教育的激烈论战。众说纷纭, 褒贬不一, 甚至“谈虎
色变”。有的人指责虎妈的中国式教育严厉极端,甚至是残酷无情的儿童虐待,有
的人批评中国的教育片面追求考试技能和 机械训练,抹杀学生的个性和创新, 但
也有人钦佩虎妈对孩子教育的全力以赴满腔热情,高标准严要求使孩子学有所成,
有的人赞赏中国教育的严厉和中国人刻苦努力的精神,更有人借题发挥别有用心,
竭力宣扬中国威胁论, 挑起种族仇恨。不过,真正仔细全文阅读过<<虎妈战歌>>一
书的人似乎并不多,对虎妈的教育方式进行专业分析的专家学者更是凤毛麟角,大
部分讨论和争辩只是以媒体发表的书评, 访谈和摘录为依据而断章取意,感情用事
借题发挥,难免捉襟见肘,以偏概全误导众人。无论虎妈对错与否, 中美教育优劣
与否,毫无疑问的是,在这场急风暴雨般的媒体炒作中, 虎妈蔡美二是唯一真正的
赢家,赚得金银满钵, 声名远扬, 家喻户晓。
教育一直是社会大众关心的话题,尤其有关中美教育的比较更是近年来人们讨论的
焦点。一方面是因为在美国各级各类学校中,众多优秀的华裔学生纷纷脱颖而出,出
类拔萃引人注目,人们不禁好奇并思考和探讨华裔学生的成功秘诀;另一方面,中
国社会和经济的飞速发展,在全球性经济萎缩下仍然一枝独秀, 中美两国间的贸易
和货币之争激烈升温使中国威胁论甚嚣尘上,而 国际经合组织的教育报告更是火上
加油,政治家和广大 民众都不得不开始严肃探究 中国教育反思美国教育。 正是在
这种国际国内的大环境下, 对全球化研究学有专攻的蔡教授不失时机地推出<<虎妈
>>一书,难免有哗众取宠之嫌,其成功的媒体炒作可能也远在她的意料之外。就这
样一本非学术非专业性的大众通俗读物, 在其出版商的精心策划下,将书中的部分
摘录以一个招摇惑众耸人听闻的醒目标题<<中国父母更胜一筹>>登上主流媒体,使
虎妈一夜成名, 家喻户晓,也不幸成为众矢之的, 声名狼藉。姑且不论其教育方
式的对错,由<<虎妈>>引起的一场有关中美文化和教育的大讨论无疑具有积极深远
的意义, 值得每一位关心子女的 家长研读和反思。
正如虎妈在书中所作的明确说明, 该书不是一本家庭教育指南, 而是一本个人育
儿的回忆录。 书中生动详细地记录了两个女儿学习音乐的经历和成长,特别是 虎妈
为培养女儿所作的不懈努力。有成功的喜悦和自豪, 也有挫败的沮丧和无奈,有温
馨感人的母女亲情,也有严厉无情的压力与反叛,有族裔认同的迷茫和文化差异的
纠葛,有骄傲有叹息,有自以为是有妥协放弃,有矛盾有和解, 有认同有误解,
有刻骨铭心的经验, 也有痛心疾首的教训。 我觉得, 它不仅是虎妈自己的育儿经
和 极其个人化的回忆录, 而且它更是虎妈对有关 子女教养和中美文化教育的深刻
反省,是一本教育反思录,甚至忏悔录。
也许虎妈在很大程度上无法代表华裔甚至中国父母,她的父母是来自菲律宾的华侨,
父亲是美国名校的工程学博士和知名教授, 她本人在美国出生长大,先生是美国犹
太裔,夫妇都从名校毕业并在名校任教,事业成功, 家庭美满。但 用心通读<<虎妈
>>, 我们一定可以在她的某些思想和行为,背景和经历上或多或少地多少看到一点
自己的影子,引起一些共鸣, 或引以为戒下不为例,或望尘莫及自叹不如,或推陈
出新发扬光大。褒奖取舍,悉随尊便
马二
最近,华裔教授蔡美儿的新书<<虎妈的战歌>>引起了中英文媒介的广泛讨论和强烈
反响,也宣起了一场有关中美教育的激烈论战。众说纷纭, 褒贬不一, 甚至“谈虎
色变”。有的人指责虎妈的中国式教育严厉极端,甚至是残酷无情的儿童虐待,有
的人批评中国的教育片面追求考试技能和 机械训练,抹杀学生的个性和创新, 但
也有人钦佩虎妈对孩子教育的全力以赴满腔热情,高标准严要求使孩子学有所成,
有的人赞赏中国教育的严厉和中国人刻苦努力的精神,更有人借题发挥别有用心,
竭力宣扬中国威胁论, 挑起种族仇恨。不过,真正仔细全文阅读过<<虎妈战歌>>一
书的人似乎并不多,对虎妈的教育方式进行专业分析的专家学者更是凤毛麟角,大
部分讨论和争辩只是以媒体发表的书评, 访谈和摘录为依据而断章取意,感情用事
借题发挥,难免捉襟见肘,以偏概全误导众人。无论虎妈对错与否, 中美教育优劣
与否,毫无疑问的是,在这场急风暴雨般的媒体炒作中, 虎妈蔡美二是唯一真正的
赢家,赚得金银满钵, 声名远扬, 家喻户晓。
教育一直是社会大众关心的话题,尤其有关中美教育的比较更是近年来人们讨论的
焦点。一方面是因为在美国各级各类学校中,众多优秀的华裔学生纷纷脱颖而出,出
类拔萃引人注目,人们不禁好奇并思考和探讨华裔学生的成功秘诀;另一方面,中
国社会和经济的飞速发展,在全球性经济萎缩下仍然一枝独秀, 中美两国间的贸易
和货币之争激烈升温使中国威胁论甚嚣尘上,而 国际经合组织的教育报告更是火上
加油,政治家和广大 民众都不得不开始严肃探究 中国教育反思美国教育。 正是在
这种国际国内的大环境下, 对全球化研究学有专攻的蔡教授不失时机地推出<<虎妈
>>一书,难免有哗众取宠之嫌,其成功的媒体炒作可能也远在她的意料之外。就这
样一本非学术非专业性的大众通俗读物, 在其出版商的精心策划下,将书中的部分
摘录以一个招摇惑众耸人听闻的醒目标题<<中国父母更胜一筹>>登上主流媒体,使
虎妈一夜成名, 家喻户晓,也不幸成为众矢之的, 声名狼藉。姑且不论其教育方
式的对错,由<<虎妈>>引起的一场有关中美文化和教育的大讨论无疑具有积极深远
的意义, 值得每一位关心子女的 家长研读和反思。
正如虎妈在书中所作的明确说明, 该书不是一本家庭教育指南, 而是一本个人育
儿的回忆录。 书中生动详细地记录了两个女儿学习音乐的经历和成长,特别是 虎妈
为培养女儿所作的不懈努力。有成功的喜悦和自豪, 也有挫败的沮丧和无奈,有温
馨感人的母女亲情,也有严厉无情的压力与反叛,有族裔认同的迷茫和文化差异的
纠葛,有骄傲有叹息,有自以为是有妥协放弃,有矛盾有和解, 有认同有误解,
有刻骨铭心的经验, 也有痛心疾首的教训。 我觉得, 它不仅是虎妈自己的育儿经
和 极其个人化的回忆录, 而且它更是虎妈对有关 子女教养和中美文化教育的深刻
反省,是一本教育反思录,甚至忏悔录。
也许虎妈在很大程度上无法代表华裔甚至中国父母,她的父母是来自菲律宾的华侨,
父亲是美国名校的工程学博士和知名教授, 她本人在美国出生长大,先生是美国犹
太裔,夫妇都从名校毕业并在名校任教,事业成功, 家庭美满。但 用心通读<<虎妈
>>, 我们一定可以在她的某些思想和行为,背景和经历上或多或少地多少看到一点
自己的影子,引起一些共鸣, 或引以为戒下不为例,或望尘莫及自叹不如,或推陈
出新发扬光大。褒奖取舍,悉随尊便
2011年1月24日星期一
中年的困惑
中年的困惑
马二
俗话说, “三十而立, 四十而不惑, 五十而知天命。” 正值坐四(十)望五 (十
)的中年,我既未豁然开朗也不知命向何方,反倒觉得越活越糊涂。 可谓人到中年,
困惑无边, 老来更钻牛角尖。
为什么当年留学很风光, 而现在海龟更吃香, 难道真的是风水轮流转?
为什么夫妻吵架总是老婆对, 难道家真不是讲理的地方?
为什么说美国的教育比中国的糟, 难道中国的科技创新比美国高?
为什么如今的中国比美国好, 有钱的老板都爱往美国跑?
为什么人在美国心在中华,说中国话揣美国护照,真的是“ 身在汉营心在曹”?
为什么自己是虎爸或虎妈, 对忏悔的虎妈却痛骂,口诛又笔伐?
为什么每天喝咖啡和牛奶,最喜欢的还是一壶龙井热茶?
为什么十个指头有长短,而 家长总爱将孩子作比较?
为什么自己平凡却梦想孩子伟大, 不管能力大小或兴趣爱好,两眼只紧紧盯着藤校?
为什么挣美元讲美国话, 住豪宅游世界, 但最爱吃的还是四川麻辣?
为什么美国没钱中国借,难道 中国真的比美国更发达?
为什么美国的商品中国造, 中国的物价反比美国高, 难道中国真的钱多得没处烧?
为什么红酒开胃牛排解馋,但只有二锅头最令我淋漓酣畅?
为什么西方的月亮不比中国的圆,但是中国的月亮没有美国的亮?
为什么钱赚得越多越嫌少, 房子豪大还嫌小, 物欲横流何时了?
为什么人生无常,该死的不死, 该活的不活, 生老病死谁作主?
为什么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而有的人活着他却死了, 生不如死, 死不复生?
为什么一夜夫妻百日恩,十年夫妻变仇人,而于今的中国流行一夜情?
为什么少年无畏,老年痴呆, 人的想象力随年龄和教育的 增长而衰退?
为什么真作假时假亦真,假作真时真也假, 人性的真善美也兴讨价还价?
为什么男怕入错行,女怕嫁错郎, 如今中国社会笑贫不笑娼?
为什么坏事传千里好事不出门, 狗咬人不怪,人咬狗倒是大新闻?
为什么有钱能使鬼推蘑,无钱不怕鬼敲门?
为什么小人得志好人受气, 难得真是人在江湖, 身不由己?
为什么美国的房价有涨有跌,而中国的房价只涨不跌,涨价的速度像高铁?
为什么私车遍布京广海,交通堵塞成公害,走路要比开车快?
为什么中国人口十三亿, 每年春晚一台戏, 而不大的亚城华人竟有两台戏?
为什么拥有的时候不珍惜, 失去之后才哭涕, 难道只要曾经拥有,不在乎是否天
长地久?
为什么同甘共苦知患难, 总是苦到尽头甜才来?
为什么奥巴马有黑也有白, 大家只说总统是黑人, 更说黑人总统是克林顿?
。。。。。。
有道是,世事难料, 人生无常。 难得糊涂才是最高境界
马二
俗话说, “三十而立, 四十而不惑, 五十而知天命。” 正值坐四(十)望五 (十
)的中年,我既未豁然开朗也不知命向何方,反倒觉得越活越糊涂。 可谓人到中年,
困惑无边, 老来更钻牛角尖。
为什么当年留学很风光, 而现在海龟更吃香, 难道真的是风水轮流转?
为什么夫妻吵架总是老婆对, 难道家真不是讲理的地方?
为什么说美国的教育比中国的糟, 难道中国的科技创新比美国高?
为什么如今的中国比美国好, 有钱的老板都爱往美国跑?
为什么人在美国心在中华,说中国话揣美国护照,真的是“ 身在汉营心在曹”?
为什么自己是虎爸或虎妈, 对忏悔的虎妈却痛骂,口诛又笔伐?
为什么每天喝咖啡和牛奶,最喜欢的还是一壶龙井热茶?
为什么十个指头有长短,而 家长总爱将孩子作比较?
为什么自己平凡却梦想孩子伟大, 不管能力大小或兴趣爱好,两眼只紧紧盯着藤校?
为什么挣美元讲美国话, 住豪宅游世界, 但最爱吃的还是四川麻辣?
为什么美国没钱中国借,难道 中国真的比美国更发达?
为什么美国的商品中国造, 中国的物价反比美国高, 难道中国真的钱多得没处烧?
为什么红酒开胃牛排解馋,但只有二锅头最令我淋漓酣畅?
为什么西方的月亮不比中国的圆,但是中国的月亮没有美国的亮?
为什么钱赚得越多越嫌少, 房子豪大还嫌小, 物欲横流何时了?
为什么人生无常,该死的不死, 该活的不活, 生老病死谁作主?
为什么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而有的人活着他却死了, 生不如死, 死不复生?
为什么一夜夫妻百日恩,十年夫妻变仇人,而于今的中国流行一夜情?
为什么少年无畏,老年痴呆, 人的想象力随年龄和教育的 增长而衰退?
为什么真作假时假亦真,假作真时真也假, 人性的真善美也兴讨价还价?
为什么男怕入错行,女怕嫁错郎, 如今中国社会笑贫不笑娼?
为什么坏事传千里好事不出门, 狗咬人不怪,人咬狗倒是大新闻?
为什么有钱能使鬼推蘑,无钱不怕鬼敲门?
为什么小人得志好人受气, 难得真是人在江湖, 身不由己?
为什么美国的房价有涨有跌,而中国的房价只涨不跌,涨价的速度像高铁?
为什么私车遍布京广海,交通堵塞成公害,走路要比开车快?
为什么中国人口十三亿, 每年春晚一台戏, 而不大的亚城华人竟有两台戏?
为什么拥有的时候不珍惜, 失去之后才哭涕, 难道只要曾经拥有,不在乎是否天
长地久?
为什么同甘共苦知患难, 总是苦到尽头甜才来?
为什么奥巴马有黑也有白, 大家只说总统是黑人, 更说黑人总统是克林顿?
。。。。。。
有道是,世事难料, 人生无常。 难得糊涂才是最高境界
2011年1月14日星期五
儿童教育: 中国的严教 v.s. 美国的“放羊”
By 云 易
(cnd.org)
Amy Chua的书“Battle Hymn of Tiger Mother”的前奏曲文章“Why Chinese mothers are superior”一举打响,书的出版成功将是不可避免的。虽然本人对此人的育女方式极端不齿,但认为她的这一出名之举的后果还是有几分积极的社会意义。
首先,她的书与文章将向西方社会暴露在中国传统文化(孝文华)中一直潜在着的不被大多数中国人察觉和认同的儿童虐待。*
虽然象这个Amy Chua一样,很多中国父母都是在以为儿女好的旗子下,在对人性和儿童心理的缺乏认识的心态下,严重地剥夺了中国儿童(包括海外)的童年幸福和人生自由。即使这样的剥夺没有肉体惩罚的参与,也是严重的心理虐待,是在儿女的人格完善的道路上最大的阻碍,是对儿女的自信的最有力的摧毁方式(参见我以前的文章“自尊与自贱”;“童年与自爱”)。
这个暴露对中国人是好事。因为,我们中国文化的进步,几乎从来不会来自内部,而是全靠外来的冲击。总之万事都要“洋人”说了算。这是很可悲的现象,也是很无奈的现象。
所以在“家丑”曝光之后应该会有更多的来自外部的批评,导致更多的中国父母接纳西方父母的教育方式,或者至少中西结合。
其次,Chua的书将会对美国人的儿童教育起到非常积极的作用。美国人“放羊式”的教育现在已经被证明是有很多问题的。过度的娇宠,过度的正面表扬,让儿童对自己的不足没有认识,长大后不是经不起打击就是严重的个人中心人格,对社会有百害而无一益。这也是美国国情衰退的内因,是美国国力恢复的内患。
之所以美国人有这样的“放羊市”教育儿女的习惯,是因为美国人普遍相信人的天生才能,忽略后天培养的重要(这和中国人完全忽略天生才能,认为人的事业成功全靠后天培养的认识是刚好完全相反)。Chua的书将向美国人展示“严教”的优势——虽然不能培养出天才,但至少能把凡人培养成人才(或者说机器)。
自然,美国人是不会走到Chua的极端上去,培养一大批只会弹琴不会作曲的音乐“机器”,但Chua的书会让美国人看到,那么多的中国“神童”,原来不是他们以前认为的那样都是“天生”,而是被逼出来的,所以,很多明智一些的美国人将会用心调整自己的养育方式,收敛自己的娇宠儿女的态度,之后,美国人的人格素质将会渐渐得到提高。
前面两点都是正面的社会影响。最后,我认为此书的出版,将对Chua的女儿们会有负面的影响。母亲成了名人,可能会给女儿们施加更大的压力。这两个女儿,将是Amy Chua的权力意志的最大牺牲品。也许她们成人后也会像自己的母亲一样,认为没有母亲的“付出”,就没有自己的今天。她们有可能永远都不知道,人生还会有一种更大的满足,是不需要这些外在的学位和地位来支撑的。当然,如果这两个女儿悟性强的话,她们完全有可能在今后的人生中,在美国的多元文化中重建自己的人格,不再重蹈母亲的覆辙。
*无论有多少中国人否认Amy Chua的代表性,但她的严教方式却是中国传统的儒家文化的经典教育方式:黄金棍下出状元。这样教育儿女的方式,不仅是在中国大陆,而是在所有的受儒家文化影响的国家:日本,韩国,新加坡,台湾,甚至越南,印尼等东南亚国家。
Why Chinese Mothers Are Superior by Amy Chua
http://online.wsj.com/article/SB10001424052748704111504576059713528698754.html
(cnd.org)
Amy Chua的书“Battle Hymn of Tiger Mother”的前奏曲文章“Why Chinese mothers are superior”一举打响,书的出版成功将是不可避免的。虽然本人对此人的育女方式极端不齿,但认为她的这一出名之举的后果还是有几分积极的社会意义。
首先,她的书与文章将向西方社会暴露在中国传统文化(孝文华)中一直潜在着的不被大多数中国人察觉和认同的儿童虐待。*
虽然象这个Amy Chua一样,很多中国父母都是在以为儿女好的旗子下,在对人性和儿童心理的缺乏认识的心态下,严重地剥夺了中国儿童(包括海外)的童年幸福和人生自由。即使这样的剥夺没有肉体惩罚的参与,也是严重的心理虐待,是在儿女的人格完善的道路上最大的阻碍,是对儿女的自信的最有力的摧毁方式(参见我以前的文章“自尊与自贱”;“童年与自爱”)。
这个暴露对中国人是好事。因为,我们中国文化的进步,几乎从来不会来自内部,而是全靠外来的冲击。总之万事都要“洋人”说了算。这是很可悲的现象,也是很无奈的现象。
所以在“家丑”曝光之后应该会有更多的来自外部的批评,导致更多的中国父母接纳西方父母的教育方式,或者至少中西结合。
其次,Chua的书将会对美国人的儿童教育起到非常积极的作用。美国人“放羊式”的教育现在已经被证明是有很多问题的。过度的娇宠,过度的正面表扬,让儿童对自己的不足没有认识,长大后不是经不起打击就是严重的个人中心人格,对社会有百害而无一益。这也是美国国情衰退的内因,是美国国力恢复的内患。
之所以美国人有这样的“放羊市”教育儿女的习惯,是因为美国人普遍相信人的天生才能,忽略后天培养的重要(这和中国人完全忽略天生才能,认为人的事业成功全靠后天培养的认识是刚好完全相反)。Chua的书将向美国人展示“严教”的优势——虽然不能培养出天才,但至少能把凡人培养成人才(或者说机器)。
自然,美国人是不会走到Chua的极端上去,培养一大批只会弹琴不会作曲的音乐“机器”,但Chua的书会让美国人看到,那么多的中国“神童”,原来不是他们以前认为的那样都是“天生”,而是被逼出来的,所以,很多明智一些的美国人将会用心调整自己的养育方式,收敛自己的娇宠儿女的态度,之后,美国人的人格素质将会渐渐得到提高。
前面两点都是正面的社会影响。最后,我认为此书的出版,将对Chua的女儿们会有负面的影响。母亲成了名人,可能会给女儿们施加更大的压力。这两个女儿,将是Amy Chua的权力意志的最大牺牲品。也许她们成人后也会像自己的母亲一样,认为没有母亲的“付出”,就没有自己的今天。她们有可能永远都不知道,人生还会有一种更大的满足,是不需要这些外在的学位和地位来支撑的。当然,如果这两个女儿悟性强的话,她们完全有可能在今后的人生中,在美国的多元文化中重建自己的人格,不再重蹈母亲的覆辙。
*无论有多少中国人否认Amy Chua的代表性,但她的严教方式却是中国传统的儒家文化的经典教育方式:黄金棍下出状元。这样教育儿女的方式,不仅是在中国大陆,而是在所有的受儒家文化影响的国家:日本,韩国,新加坡,台湾,甚至越南,印尼等东南亚国家。
Why Chinese Mothers Are Superior by Amy Chua
http://online.wsj.com/article/SB10001424052748704111504576059713528698754.html
2011年1月11日星期二
远亲不如近邻
远亲不如近邻
中国有句俗话,“远亲不如近邻。”今年,亚城的一场暴风雪使我更亲身感受到美国邻居助人为乐的可贵精神。
我们一家在亚城北郊的别墅小区已经住了十一个年头,是小区内60余户中少有的几户华人家庭之一。尽管大家同住一个小区,在一个大门口进出,低头不见抬头见,但是在美国,人们互相尊重个人生活和隐私,非亲朋好友很少串门聊天, 过着“鸡犬之声相闻, 老死不相往来”的日子, 难免使人觉得彼此之间人情淡漠。社区内平常往日, 大家独门独户,忙于生计,除偶尔在周末饭后遛狗散步之际,碰上面而礼貌性地招呼一声外,连左邻右舍尊姓大名都不清楚,更不会冒然串门家访。多年以来,大家就这样睦邻友好,相安无事,享受着和谐平静的小区生活。而今年的一场罕见的大雪将小区住户紧密地团结在一起,给我留下一段温馨的记忆。
一月十日星期一, 我和平时一样,习惯性地清晨起床后,撩开窗帘向外望去, 不觉户外一片银装素裹,洁白晶莹。原来,昨晚一场纷纷扬扬的暴风雪已经一夜之间将亚城变成了一个冰雪的世界,也把我们的小区严严实实地包裹在一块巨大松软的雪毯之下,如童话一般美丽多姿。急忙打开电视一看,果然这是亚城二十多年来最大的一场暴风雪。突如其来的冰天雪地令习惯了寒冬无雪的南方人不知所措,足不敢出户。但是冰雪封城, 学校关门,也为不畏严寒的人们带来了一个难得的休闲机会。我毫不犹豫地将酐睡中的儿子叫醒,一块去户外尽情玩雪。
来到后院,我们在雪地上兴奋的奔跑呼喊,打雪仗, 堆雪人,拍摄雪景, 不亦乐乎。在儿子的提议下,我们灵机一动,因地制宜就地取材,迅速将车库门前倾斜的停车道变成了简易的滑雪道,用废纸箱,塑料盒盖,甚至飞碟作临时滑雪板,尽情享受高山雪区才有的滑雪乐趣。很快,小区的其它小朋友们见我们如此这般自得其乐,也不请自来,自告奋勇地加入到我们的滑雪活动,我家的车库前也迅即变成了热闹的社区滑雪场。午饭后,我想趁孩子们滑雪的间隙将车道上的积雪铲除,以免夜间冰冻影响第二天倒车上路,便找出仅有的一把铁锹开始忙活。一定是铁锹铲冰的声响惊动了孩子们,他们闻声而来,坚决要求停止铲雪,保留滑雪道。在他们的强烈要求下,为了不致影响孩子们滑雪的兴致,我只好收起铁锹,让小朋友们继续享受这自主创新得天独厚的雪上运动。
第二天一大早, 我照常起床, 隔窗外望, 冰雪依然,路面无痕, 显然昨夜的低温已将积雪牢固地冰冻起来,又是一个冰雪封城的日子。但今天可能要去公司上班,而且家里的食物储备很快“弹尽粮绝”,看来非出车上路不可,想趁孩子们熟睡之际摧毁滑雪道铲平门前的停车道。于是我轻手轻脚地下楼,打开车库,操起铁锹就开始行动起来。 可一锹下去,双手震得发麻,昨天的滑雪道已经冰冻得像石头一样坚硬, 我发挥愚公移山的精神,坚持边敲边铲,慢慢地将积雪和冰块一锹一锹地移到路边的草地里。不一会,我已是全身发热,额头冒汗,累得够呛,正想半途而废。这时,隔壁的迈克先生突然手持宽大轻便的雪锹走了过来,简单的一句“早安”问候后,不由分说就帮我铲起雪来。迈克一面熟练地铲雪一面夸耀他的雪锹如何方便实用。他们一家十五年前从北方的密西根州搬来亚城,很高兴今年的暴风雪终于使他收藏已久的雪锹发挥了应有的作用。 不久, 住在马路对面的克罗格先生也闻声持锹而来, 加入了我们的铲雪行动。 克罗格一家也是美国北方人,十年前从波士顿地区搬来亚城。迈克和克罗格都是电脑行业的专业人士,今天因冰雪封城,他们在家上班,照常工作。这场南方少有的大雪对他们只是小巫见大巫,不足为奇,难怪他们笑话美国南方佬少见多怪,一场小雪竟把亚城整得瘫痪不动。
中国俗话说,“各人自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可在美国,迈克和克罗格对我无私的帮助令我非常感动。为表谢意,我热诚地邀请他们进门喝杯热的牛奶巧克力时, 他们只是微微一笑,握手道别。克罗格还幽默风趣地说,铲雪是一项很好的运动,省得今天去健身房 了。 迈克也说, 昨天儿子免费使用了社区滑雪场,今天铲雪算是义务劳动, 礼尚往来。
又说又笑,干活有效。很快,我家门前的停车道被打扫的一干二净,我家的滑雪场也像这场十年不遇的暴风雪一样来去匆匆,消失得无影无踪。但邻居们那助人为乐的精神,却像坚实的车道一样在我心中留下了长久的记忆。无论华人美国人,友好邻居似亲人。
中国有句俗话,“远亲不如近邻。”今年,亚城的一场暴风雪使我更亲身感受到美国邻居助人为乐的可贵精神。
我们一家在亚城北郊的别墅小区已经住了十一个年头,是小区内60余户中少有的几户华人家庭之一。尽管大家同住一个小区,在一个大门口进出,低头不见抬头见,但是在美国,人们互相尊重个人生活和隐私,非亲朋好友很少串门聊天, 过着“鸡犬之声相闻, 老死不相往来”的日子, 难免使人觉得彼此之间人情淡漠。社区内平常往日, 大家独门独户,忙于生计,除偶尔在周末饭后遛狗散步之际,碰上面而礼貌性地招呼一声外,连左邻右舍尊姓大名都不清楚,更不会冒然串门家访。多年以来,大家就这样睦邻友好,相安无事,享受着和谐平静的小区生活。而今年的一场罕见的大雪将小区住户紧密地团结在一起,给我留下一段温馨的记忆。
一月十日星期一, 我和平时一样,习惯性地清晨起床后,撩开窗帘向外望去, 不觉户外一片银装素裹,洁白晶莹。原来,昨晚一场纷纷扬扬的暴风雪已经一夜之间将亚城变成了一个冰雪的世界,也把我们的小区严严实实地包裹在一块巨大松软的雪毯之下,如童话一般美丽多姿。急忙打开电视一看,果然这是亚城二十多年来最大的一场暴风雪。突如其来的冰天雪地令习惯了寒冬无雪的南方人不知所措,足不敢出户。但是冰雪封城, 学校关门,也为不畏严寒的人们带来了一个难得的休闲机会。我毫不犹豫地将酐睡中的儿子叫醒,一块去户外尽情玩雪。
来到后院,我们在雪地上兴奋的奔跑呼喊,打雪仗, 堆雪人,拍摄雪景, 不亦乐乎。在儿子的提议下,我们灵机一动,因地制宜就地取材,迅速将车库门前倾斜的停车道变成了简易的滑雪道,用废纸箱,塑料盒盖,甚至飞碟作临时滑雪板,尽情享受高山雪区才有的滑雪乐趣。很快,小区的其它小朋友们见我们如此这般自得其乐,也不请自来,自告奋勇地加入到我们的滑雪活动,我家的车库前也迅即变成了热闹的社区滑雪场。午饭后,我想趁孩子们滑雪的间隙将车道上的积雪铲除,以免夜间冰冻影响第二天倒车上路,便找出仅有的一把铁锹开始忙活。一定是铁锹铲冰的声响惊动了孩子们,他们闻声而来,坚决要求停止铲雪,保留滑雪道。在他们的强烈要求下,为了不致影响孩子们滑雪的兴致,我只好收起铁锹,让小朋友们继续享受这自主创新得天独厚的雪上运动。
第二天一大早, 我照常起床, 隔窗外望, 冰雪依然,路面无痕, 显然昨夜的低温已将积雪牢固地冰冻起来,又是一个冰雪封城的日子。但今天可能要去公司上班,而且家里的食物储备很快“弹尽粮绝”,看来非出车上路不可,想趁孩子们熟睡之际摧毁滑雪道铲平门前的停车道。于是我轻手轻脚地下楼,打开车库,操起铁锹就开始行动起来。 可一锹下去,双手震得发麻,昨天的滑雪道已经冰冻得像石头一样坚硬, 我发挥愚公移山的精神,坚持边敲边铲,慢慢地将积雪和冰块一锹一锹地移到路边的草地里。不一会,我已是全身发热,额头冒汗,累得够呛,正想半途而废。这时,隔壁的迈克先生突然手持宽大轻便的雪锹走了过来,简单的一句“早安”问候后,不由分说就帮我铲起雪来。迈克一面熟练地铲雪一面夸耀他的雪锹如何方便实用。他们一家十五年前从北方的密西根州搬来亚城,很高兴今年的暴风雪终于使他收藏已久的雪锹发挥了应有的作用。 不久, 住在马路对面的克罗格先生也闻声持锹而来, 加入了我们的铲雪行动。 克罗格一家也是美国北方人,十年前从波士顿地区搬来亚城。迈克和克罗格都是电脑行业的专业人士,今天因冰雪封城,他们在家上班,照常工作。这场南方少有的大雪对他们只是小巫见大巫,不足为奇,难怪他们笑话美国南方佬少见多怪,一场小雪竟把亚城整得瘫痪不动。
中国俗话说,“各人自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可在美国,迈克和克罗格对我无私的帮助令我非常感动。为表谢意,我热诚地邀请他们进门喝杯热的牛奶巧克力时, 他们只是微微一笑,握手道别。克罗格还幽默风趣地说,铲雪是一项很好的运动,省得今天去健身房 了。 迈克也说, 昨天儿子免费使用了社区滑雪场,今天铲雪算是义务劳动, 礼尚往来。
又说又笑,干活有效。很快,我家门前的停车道被打扫的一干二净,我家的滑雪场也像这场十年不遇的暴风雪一样来去匆匆,消失得无影无踪。但邻居们那助人为乐的精神,却像坚实的车道一样在我心中留下了长久的记忆。无论华人美国人,友好邻居似亲人。
你们究竟要我们怎样生存? What Do You Really Want from Us?
美国纽约州立大学水牛城分校退休华裔物理学荣誉教授林良多(Duo-Liang Lin)在美国《华盛顿邮报》上发表了一首英文诗《你们究竟要我们怎样生存?》,随后在互联网上热传并引起中西方网友热议。这首诗表达了许多美籍华人长期以来内心的压抑和愤慨,因此被评论为是多年来受到双重标准困扰的海外华人向西方偏见“射出的一记利箭”。该诗全文翻译如下:
你们究竟要我们怎样生存?
林良多
当我们是东亚病夫时,我们被说成是黄祸;
当我们被预言将成为超级大国时,又被称为主要威胁。
当我们闭关自守时,你们走私鸦片强开门户;
当我们拥抱自由贸易时,却被责骂抢走了你们的饭碗。
当我们风雨飘摇时,你们铁蹄入侵要求机会均等;
当我们整合破碎山河时,你们却叫嚣“给西藏自由”。
当我们推行马列救国时,你们痛恨我们信仰共产主义;
当我们实行市场经济时,你们又嫉妒我们有了资本。
当我们的人口超过十亿时,你们说我们摧毁地球;
当我们限制人口增长时,你们又说我们践踏人权。
当我们一贫如洗时,你们视我们低贱如狗;
当我们借钱给你们时,你们又埋怨使你们国债累累。
当我们发展工业时,你们说我们是污染源;
当我们把产品卖给你们时,你们又说造成地球变暖。
当我们购买石油时,你们说我们掠夺资源、灭绝种族;
当你们为石油开战时,却说自己解救生灵。
当我们动乱无序时,你们说我们没有法治;
当我们依法平暴时,你们又说我们违反人权。
当我们保持沉默时,你们说我们没有言论自由;
当我们敢于发声时,又被说成是洗过脑的暴民。
我们不禁要问:“为什么你们这样憎恨我们?”
你们回答说:“不,我们不恨你们。”
“我们也不恨你们,只是,你们了解我们吗?”
“当然了解,我们消息多的是,有法新社、美国有线新闻网、还有英国广播公司……”
你们究竟要我们怎样生存?
回答之前请仔细想一想,因为你们的机会是有限的。
够了,这个世界已经容不下太多的伪善。
我们要的是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太平盛世。
这个辽阔的蓝色地球, 容得下你们,也容得下我们。
附:英文原作如下:
《What Do You Really Want from Us?》
When we were the sick man of Asia, we were called the yellow peril.
When we are billed to be the next superpower, we are called the threat.
When we closed our doors, you smuggled drugs to open markets.
When we embrace free trade, you blame us for taking away your jobs.
When we were falling apart, you marched in your troops and wanted your fair share.
When we tried to put the broken pieces back together again,
free Tibet you screamed, It was an invasion!
When tried communism, you hated us for being communist.
When we embrace capitalism, you hate us for being capitalist.
When we have a billion people, you said we were destroying the planet.
When we tried limiting our numbers, you said we abused human rights.
When we were poor, you thought we were dogs.
When we loan you cash, you blame us for your national debts.
When we build our industries, you call us polluters.
When we sell you goods, you blame us for global warming.
When we buy oil, you call it exploitation and genocide.
When you go to war for oil, you call it liberation.
When we were lost in chaos and rampage, you demanded rules of law.
When we uphold law and order against violence, you call it violating human rights.
When we were silent, you said you wanted us to have free speech.
When we are silent no more, you say we are brainwashed-xenophobes.
“Why do you hate us so much﹖”we asked.
“No,” you answered, “we don't hate you.”
We don't hate you either, but, do you understand us?
“Of course we do, ”you said, “We have AFP, CNN and BBC's ……”
What do you really want from us?
Think hard first, then answer, Because you only get so many chances.
Enough is enough, enough hypocrisy for this one world.
We want one world, one dream, and peace on earth.
This big blue earth is big enough for all of us.
你们究竟要我们怎样生存?
林良多
当我们是东亚病夫时,我们被说成是黄祸;
当我们被预言将成为超级大国时,又被称为主要威胁。
当我们闭关自守时,你们走私鸦片强开门户;
当我们拥抱自由贸易时,却被责骂抢走了你们的饭碗。
当我们风雨飘摇时,你们铁蹄入侵要求机会均等;
当我们整合破碎山河时,你们却叫嚣“给西藏自由”。
当我们推行马列救国时,你们痛恨我们信仰共产主义;
当我们实行市场经济时,你们又嫉妒我们有了资本。
当我们的人口超过十亿时,你们说我们摧毁地球;
当我们限制人口增长时,你们又说我们践踏人权。
当我们一贫如洗时,你们视我们低贱如狗;
当我们借钱给你们时,你们又埋怨使你们国债累累。
当我们发展工业时,你们说我们是污染源;
当我们把产品卖给你们时,你们又说造成地球变暖。
当我们购买石油时,你们说我们掠夺资源、灭绝种族;
当你们为石油开战时,却说自己解救生灵。
当我们动乱无序时,你们说我们没有法治;
当我们依法平暴时,你们又说我们违反人权。
当我们保持沉默时,你们说我们没有言论自由;
当我们敢于发声时,又被说成是洗过脑的暴民。
我们不禁要问:“为什么你们这样憎恨我们?”
你们回答说:“不,我们不恨你们。”
“我们也不恨你们,只是,你们了解我们吗?”
“当然了解,我们消息多的是,有法新社、美国有线新闻网、还有英国广播公司……”
你们究竟要我们怎样生存?
回答之前请仔细想一想,因为你们的机会是有限的。
够了,这个世界已经容不下太多的伪善。
我们要的是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太平盛世。
这个辽阔的蓝色地球, 容得下你们,也容得下我们。
附:英文原作如下:
《What Do You Really Want from Us?》
When we were the sick man of Asia, we were called the yellow peril.
When we are billed to be the next superpower, we are called the threat.
When we closed our doors, you smuggled drugs to open markets.
When we embrace free trade, you blame us for taking away your jobs.
When we were falling apart, you marched in your troops and wanted your fair share.
When we tried to put the broken pieces back together again,
free Tibet you screamed, It was an invasion!
When tried communism, you hated us for being communist.
When we embrace capitalism, you hate us for being capitalist.
When we have a billion people, you said we were destroying the planet.
When we tried limiting our numbers, you said we abused human rights.
When we were poor, you thought we were dogs.
When we loan you cash, you blame us for your national debts.
When we build our industries, you call us polluters.
When we sell you goods, you blame us for global warming.
When we buy oil, you call it exploitation and genocide.
When you go to war for oil, you call it liberation.
When we were lost in chaos and rampage, you demanded rules of law.
When we uphold law and order against violence, you call it violating human rights.
When we were silent, you said you wanted us to have free speech.
When we are silent no more, you say we are brainwashed-xenophobes.
“Why do you hate us so much﹖”we asked.
“No,” you answered, “we don't hate you.”
We don't hate you either, but, do you understand us?
“Of course we do, ”you said, “We have AFP, CNN and BBC's ……”
What do you really want from us?
Think hard first, then answer, Because you only get so many chances.
Enough is enough, enough hypocrisy for this one world.
We want one world, one dream, and peace on earth.
This big blue earth is big enough for all of us.
2011年1月9日星期日
夜宿哈丁
夜宿哈丁
马二
去年夏天的美国西部之旅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尤其是其中的一个意外插曲更
令我记忆犹新,那就是夜宿哈丁镇。
哈丁是美国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镇, 位于美国西北部蒙塔拿州的东南部, 紧靠卡
斯特 印第安人保留地,只有两千不到的长驻人口。在地广人稀的蒙塔拿州, 前不着
村后不着店的哈丁镇更是偏僻冷清, 在美国地图上连一个小不点都没有。 可是在
2010年7月4日, 美国独立节的特殊日子里, 一群来自远方的不速之客突然打破了
小镇的宁静,我与哈丁的不期而遇也永久地留在了我的记忆中。
去年夏天, 正值孩子们暑假休闲, 赖不住南方夏季的闷热和单调, 我们一家与
友人相约去闻名的黄石公园一游。 经各方查询, 我们决定一起参加由加州一家华
人旅 游公司组织的美西七天 六夜游旅 行团, 线路横跨西部七个州,包览 黄石国
家公园,总统 巨石雕像, 红土拱门,风马巨雕, 魔鬼峰等著名景点 。 当机立断,
我们定下行程买好机票后, 便开始一面 搜索游旅资料,一面收拾行装,对盼望已
久的美西之游翘首以待。
6月30日下午,按预定计划,我们乘飞机顺利到达拉斯维加斯(内华达州)后,便急
忙打的赶往旅 游公司约定的地点与来自加州始发的 旅 行团会合,乘坐旅 游大巴旅
游大巴士奔赴当日的目的地--- 犹他州的圣-乔治城, 真正开始了我们的美西之游。
旅 行团一共60人,大多数是来自美国各地的华人, 也有几家来自大陆, 台湾,日
本,和印度的游客,以拖家带口的中老年为主。导游是一位来自香港的华人,和蔼
友好,能说会道, 能讲汉语, 英语, 和广东话。 巴士司机是一个面目和善但沉
默寡言的西班牙裔人。 从拉斯维加斯经亚尼桑纳州到圣-乔治城, 从圣-乔治到丹
佛(科罗拉多州), 从丹佛经钱尼(怀和明州)到总统巨石雕像(南德科达州), 从魔
鬼峰到疯马巨雕,于7月3日傍晚,我们按既定行程顺利抵达 德木镇, 为第二天向
黄石公园进发进行休整和准备。 一路上我们早起晚睡,行色匆匆,走走停停。 每
当 旅 游大巴在景点短暂停留, 团员们便紧急上厕所,绕景点急行军, 抢拍风景
照, 算是到此一游, 立此存照,然后匆忙上车继续赶路, 慢慢地在大巴上摇摇晃
晃进入梦乡。 这正是风尘仆仆, 日夜兼程,典型的走马看花式团体旅 游。幸好导
游先生能说会道,幽默风趣,一路上以华语, 英语和广东话不停地向大家讲解沿途
的自然风光, 风土人情和历史典故,并不失时机恰如其分地串叉一些喜剧性的趣闻
轶事,为漫长疲乏的旅途增添了几分难得的乐趣。
7月4日凌晨,我们按时从睡梦中醒来,以军事化化速度完成洗漱早餐收拾行李整装
上车,兴高采烈地踏上了通往黄石国家公园的高速公路, 导游先生也开始绘声绘色
地讲述将在黄石公园游览的著名景点和活动计划, 充分激发起所有游客想象力和好
奇心。黄石国家公园以其美丽多姿的湖光山色,色彩斑斓的温泉,和丰富多样的野
生动植物闻名世界,是我们梦寐以求的旅 游胜地, 也是这次 旅 游公司美西七州
之游的真正买点。 按既定旅 游行程, 旅 行团将于当日傍晚时分抵达黄石国家公
园,入住公园内专供游客休闲驻足的具有原生态特色的小木屋,然后在森林公园远
足,晚间去忠实泉观赏独立节喜庆焰火。
但是人算不如天算。就在大家憧憬和期待着即将与黄石公园亲密接触的时候, 疲
惫不堪的旅 游大巴在马不停蹄的长途跋涉中,几声吃力的踹息后悄然趴下, 将我们
无可奈何地停涉在遥距黄石公园五小时车程的荒山野岭中。大家还来不及反应, 只
见沉默寡言的西裔司机不动声色的开门下车,对巴士进行短暂的检修后,又若无其
事地发动引擎继续赶路。几分钟后, 司机将巴士缓缓地驶向路口的一个高坡,在坡
顶的礼品店门前停下。 导游轻松自然的告诉大家, 巴士有点小问题需要简单维修,
请团员们原地短暂休息, 随时待命出发。 也不多想, 下车一看,礼品店前的招牌
清楚地显示我们就在位于蒙它拿州的卡斯特印第安人保留地。 大家若无其事地纷纷
下车, 上洗手间, 逛店购物,抢拍独具印第安人特色的景物,并为这旅途中的意
外收获窃窃私喜。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一个小时, 两个小时后,只见 司机还在一个人不停地在巴
士前后左右忙碌著,丝毫没有检修完毕的迹象, 导游也没有向大家有任何说明,独
自一人不停地度前踮后抱着手机叽哩咕噜,但其焦虑的神情透露出几许无奈甚至束
手无策。户外骄阳似火, 店内人满为患。在漫长的等待中,团员们开始烦躁不安起
来,焦急地围绕著司机和导游议论纷纷,出谋划策,更为可能当晚无法抵达黄石公
园而与期待已久的原生态小木屋失之交臂感到愤愤不平。 卡斯特保留地附近没有修
车行, 离最近的小城比林市相距至少一小时车程。 而当天正是美国独立节假日,
比林市的所有汽车修理行关门休息, 当地旅游公司所有巴士已带团外出,就连当
地学校的校车也不巧已载学生去外地游学。 在焦急烦躁的等待中, 不知不觉已是
下午六点,礼品店要关门打烊, 夜幕开始降临,可一行60个来自外地的游客还是束
手无策,饮食住宿没有着落, 男女老少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团团转。就在这时,一
辆警车来到面前, 好像救世主从天而降, 大家一拥而上把警车围得水泄不通。 原
来是所在地大牛角县的警察局长先生得知我们的求助电话后从繁忙的独立节警务中
专程赶来帮忙。警长先生向导游和司机了解情况后, 断定等待当晚修好车赶达黄石
公园只是梦想,便建议 旅 行团在当地旅馆住下然后再想办法。 可一打听,当地距
离最近的旅馆也在20分钟高速公路车程外的哈丁镇! 警长先生先是提议调来两辆警
车将大家分批轮流送往哈丁镇的旅馆, 但男女老少共62人不太容易, 甚至想到要
调用警局的囚车, 特事特办。正当大家一筹莫展, 礼品店老板终于联系上当地一
家教会, 教友们自告奋勇地驾车来送我们去旅馆, 真是上帝保佑, 天助我也!
仅一刻工夫, 一溜十来辆教会自愿者的车来到上坡上, 不用任何客套寒喧迅速将
团员们三人一伙五人一群安全顺利地送往约定的旅馆。 途中得知, 这群助人为乐
的教会自愿者是来自维及利亚州的基督教徒, 趁暑假期间专程携家带口来印第安人
保留地做传教和义工。
就这样,在一群素昧平生的好心人士帮助下, 我们旅 行团所有成员当晚顺利住进
旅馆, 留宿哈丁。第二天凌晨, 旅 行团乘坐由 旅游公司临时从外地紧急调派的大
巴,继续预定的行程。
这就是我和哈丁短暂的不期而遇,美西之游 插曲, 也是我人生旅途上一段难忘的
经历, 温馨的回忆。
马二
去年夏天的美国西部之旅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尤其是其中的一个意外插曲更
令我记忆犹新,那就是夜宿哈丁镇。
哈丁是美国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镇, 位于美国西北部蒙塔拿州的东南部, 紧靠卡
斯特 印第安人保留地,只有两千不到的长驻人口。在地广人稀的蒙塔拿州, 前不着
村后不着店的哈丁镇更是偏僻冷清, 在美国地图上连一个小不点都没有。 可是在
2010年7月4日, 美国独立节的特殊日子里, 一群来自远方的不速之客突然打破了
小镇的宁静,我与哈丁的不期而遇也永久地留在了我的记忆中。
去年夏天, 正值孩子们暑假休闲, 赖不住南方夏季的闷热和单调, 我们一家与
友人相约去闻名的黄石公园一游。 经各方查询, 我们决定一起参加由加州一家华
人旅 游公司组织的美西七天 六夜游旅 行团, 线路横跨西部七个州,包览 黄石国
家公园,总统 巨石雕像, 红土拱门,风马巨雕, 魔鬼峰等著名景点 。 当机立断,
我们定下行程买好机票后, 便开始一面 搜索游旅资料,一面收拾行装,对盼望已
久的美西之游翘首以待。
6月30日下午,按预定计划,我们乘飞机顺利到达拉斯维加斯(内华达州)后,便急
忙打的赶往旅 游公司约定的地点与来自加州始发的 旅 行团会合,乘坐旅 游大巴旅
游大巴士奔赴当日的目的地--- 犹他州的圣-乔治城, 真正开始了我们的美西之游。
旅 行团一共60人,大多数是来自美国各地的华人, 也有几家来自大陆, 台湾,日
本,和印度的游客,以拖家带口的中老年为主。导游是一位来自香港的华人,和蔼
友好,能说会道, 能讲汉语, 英语, 和广东话。 巴士司机是一个面目和善但沉
默寡言的西班牙裔人。 从拉斯维加斯经亚尼桑纳州到圣-乔治城, 从圣-乔治到丹
佛(科罗拉多州), 从丹佛经钱尼(怀和明州)到总统巨石雕像(南德科达州), 从魔
鬼峰到疯马巨雕,于7月3日傍晚,我们按既定行程顺利抵达 德木镇, 为第二天向
黄石公园进发进行休整和准备。 一路上我们早起晚睡,行色匆匆,走走停停。 每
当 旅 游大巴在景点短暂停留, 团员们便紧急上厕所,绕景点急行军, 抢拍风景
照, 算是到此一游, 立此存照,然后匆忙上车继续赶路, 慢慢地在大巴上摇摇晃
晃进入梦乡。 这正是风尘仆仆, 日夜兼程,典型的走马看花式团体旅 游。幸好导
游先生能说会道,幽默风趣,一路上以华语, 英语和广东话不停地向大家讲解沿途
的自然风光, 风土人情和历史典故,并不失时机恰如其分地串叉一些喜剧性的趣闻
轶事,为漫长疲乏的旅途增添了几分难得的乐趣。
7月4日凌晨,我们按时从睡梦中醒来,以军事化化速度完成洗漱早餐收拾行李整装
上车,兴高采烈地踏上了通往黄石国家公园的高速公路, 导游先生也开始绘声绘色
地讲述将在黄石公园游览的著名景点和活动计划, 充分激发起所有游客想象力和好
奇心。黄石国家公园以其美丽多姿的湖光山色,色彩斑斓的温泉,和丰富多样的野
生动植物闻名世界,是我们梦寐以求的旅 游胜地, 也是这次 旅 游公司美西七州
之游的真正买点。 按既定旅 游行程, 旅 行团将于当日傍晚时分抵达黄石国家公
园,入住公园内专供游客休闲驻足的具有原生态特色的小木屋,然后在森林公园远
足,晚间去忠实泉观赏独立节喜庆焰火。
但是人算不如天算。就在大家憧憬和期待着即将与黄石公园亲密接触的时候, 疲
惫不堪的旅 游大巴在马不停蹄的长途跋涉中,几声吃力的踹息后悄然趴下, 将我们
无可奈何地停涉在遥距黄石公园五小时车程的荒山野岭中。大家还来不及反应, 只
见沉默寡言的西裔司机不动声色的开门下车,对巴士进行短暂的检修后,又若无其
事地发动引擎继续赶路。几分钟后, 司机将巴士缓缓地驶向路口的一个高坡,在坡
顶的礼品店门前停下。 导游轻松自然的告诉大家, 巴士有点小问题需要简单维修,
请团员们原地短暂休息, 随时待命出发。 也不多想, 下车一看,礼品店前的招牌
清楚地显示我们就在位于蒙它拿州的卡斯特印第安人保留地。 大家若无其事地纷纷
下车, 上洗手间, 逛店购物,抢拍独具印第安人特色的景物,并为这旅途中的意
外收获窃窃私喜。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一个小时, 两个小时后,只见 司机还在一个人不停地在巴
士前后左右忙碌著,丝毫没有检修完毕的迹象, 导游也没有向大家有任何说明,独
自一人不停地度前踮后抱着手机叽哩咕噜,但其焦虑的神情透露出几许无奈甚至束
手无策。户外骄阳似火, 店内人满为患。在漫长的等待中,团员们开始烦躁不安起
来,焦急地围绕著司机和导游议论纷纷,出谋划策,更为可能当晚无法抵达黄石公
园而与期待已久的原生态小木屋失之交臂感到愤愤不平。 卡斯特保留地附近没有修
车行, 离最近的小城比林市相距至少一小时车程。 而当天正是美国独立节假日,
比林市的所有汽车修理行关门休息, 当地旅游公司所有巴士已带团外出,就连当
地学校的校车也不巧已载学生去外地游学。 在焦急烦躁的等待中, 不知不觉已是
下午六点,礼品店要关门打烊, 夜幕开始降临,可一行60个来自外地的游客还是束
手无策,饮食住宿没有着落, 男女老少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团团转。就在这时,一
辆警车来到面前, 好像救世主从天而降, 大家一拥而上把警车围得水泄不通。 原
来是所在地大牛角县的警察局长先生得知我们的求助电话后从繁忙的独立节警务中
专程赶来帮忙。警长先生向导游和司机了解情况后, 断定等待当晚修好车赶达黄石
公园只是梦想,便建议 旅 行团在当地旅馆住下然后再想办法。 可一打听,当地距
离最近的旅馆也在20分钟高速公路车程外的哈丁镇! 警长先生先是提议调来两辆警
车将大家分批轮流送往哈丁镇的旅馆, 但男女老少共62人不太容易, 甚至想到要
调用警局的囚车, 特事特办。正当大家一筹莫展, 礼品店老板终于联系上当地一
家教会, 教友们自告奋勇地驾车来送我们去旅馆, 真是上帝保佑, 天助我也!
仅一刻工夫, 一溜十来辆教会自愿者的车来到上坡上, 不用任何客套寒喧迅速将
团员们三人一伙五人一群安全顺利地送往约定的旅馆。 途中得知, 这群助人为乐
的教会自愿者是来自维及利亚州的基督教徒, 趁暑假期间专程携家带口来印第安人
保留地做传教和义工。
就这样,在一群素昧平生的好心人士帮助下, 我们旅 行团所有成员当晚顺利住进
旅馆, 留宿哈丁。第二天凌晨, 旅 行团乘坐由 旅游公司临时从外地紧急调派的大
巴,继续预定的行程。
这就是我和哈丁短暂的不期而遇,美西之游 插曲, 也是我人生旅途上一段难忘的
经历, 温馨的回忆。
2011年1月8日星期六
2011年1月7日星期五
我想海归的N 条理由
我想海归的N 条理由
马二
既然老婆放下狠话,“海归就是瞎折腾”,我 也只好遵命, 不敢一意孤行。 可是,我口服心不服,海归之心不死。 于是便 东施效颦,如法炮制出N条海归的理由,对其“折腾论”进行针锋相对的反驳。
1. 发财致富。在美国, 我只是一个普通的工薪阶级 一员,靠为老板 辛苦打工挣钱, 薪水之外没有任何其他收入,除非奇迹发生,这 辈子恐怕发不了大财。 况且全球金融海啸以来,美国经济 不景气, 房价下跌,工资停涨,美元贬值,我们 在美国多年 省吃俭用所 积累的资产 也大幅度 缩水。而中国经济一枝独秀,房价飙升,人民币升值。 如果海归的话, 以 我 二十年来的美金积蓄 只要在中国买下 一套房 产,就可能一夜暴富,从此告别打工 族的生活。
2. 调剂生活。在美国,我多年来生活 有序,长期坚持户外运动,身强体健,从不生病吃药。最近年度体检,一切身体指标 正常。但是,长期有序的生活 觉得实在单调无聊。 每天吃饭,工作,睡觉 的“老三篇” 使生活逐渐失去 了活力和目标。但在中国, 人们的业余 生活丰富多彩,日日翻新。 茶楼酒楼歌舞厅比比皆是,桑那按 摩洗脚屋到处都有。吃喝南北风味,滋补冬虫夏草,壮阳补肾活得青春年少。如果海归的话, 工作娱乐两不误,生活一定更美好。
3. 孝敬父母。在美国,人际关系 平 淡 ,左邻右舍老死不相往来。 但是在中国,父老乡亲,手足 情深,左邻右舍如同家人。古人云,“父母在不远游”。孝敬父母是中华传统美德。可我 少小离家,为求学谋生, 远涉重洋,不知不觉中 二十年 光阴如 白驹过隙,青春不再,华发已生,而父母也年事已高,体弱多病, 需要照应。千山万水隔不断 父母的思念, 手机视频替代不了手足亲情。如果海归的话,我可以陪伴父母左右,切实地照顾老人的生活起居,聊尽一份 孝子之心。
4. 出人头地。 想当年,我大学刚毕业就幸运的加入八十年代的出国潮,获得留学美国的全额奖学金, 万里挑一,天之骄子,羡煞多少同窗好友。在美国二十年多年来,为求学谋生转战南北,孜孜以求,兢兢业业,虽说没有作出 惊人业绩,与诺奖无缘, 到如今也算是苦尽甘来,好不容易熬到 大学终身正教授的职位,基本上混到了头, 在事业上不再会有 大的 发展空间。 可是 在中国,当年没有出国的同学朋友 如今各个事业 有成, 生活 滋润。自己的房子基本不住,自己的工资基本不花, 自己的老婆基本不 睡。即使在大学科研机构 坚守学 术阵地的昔日同窗如今也是教授博导, 所长主任局长校长,甚至学霸一方。 如果海归的话,凭着美国教授的 金字招牌, 我还可以 混个“某某学者”特聘教授首席科学家的 名号, 衣 锦 还 乡, 过 过成功人士的瘾,做 做出人头地 的梦。
5. 落叶归根。“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 改鬓毛衰“。 月是故乡明,人是故乡亲。 落叶归根是中国人的文化传统。在美国辛苦打拼二十年,成家立业, 照章纳税,已经积累 了最少起码的社会保障金和一笔养老金,应该趁现在身心健全,手脚 灵 便, 回归 故里 ,享受天伦之乐。不然的话,在美国继续 艰苦奋斗 几十年至 到风烛残年,可能会死不冥眸, 葬身异乡,沦为孤魂野鬼。
6. 报效祖国。 当年满怀抱负,背井离乡远涉重洋, 为的是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帮助中国早日实现现代化。由于历史的因缘 际会,我学成后涉留 未归,为美国资本家打工。多年来虽说事业小有所成,但总觉得 怀才不遇或大材小用,丝毫 没有成就感和归属感。 如今的中国正向现代化飞跃,国富民强,在可以预见的将来赶英超美不是梦想。创新教育, 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正是我的专长。我的年龄也许偏大,但古人云,“有志不在年高, 无志痴长 百 岁。” 切 记, 精忠报国,二十年不晚。
总而言之,归还是不归,不是个问题。好男儿志在四方。当年追赶出国潮,如今 应赶海归潮。如果说当年出国是错误的话,那现在不海归的话可能是错上加错。时不待我,机不可失。 老婆你就高抬贵手,放我一马吧!你非说是放虎归山也罢。
马二
既然老婆放下狠话,“海归就是瞎折腾”,我 也只好遵命, 不敢一意孤行。 可是,我口服心不服,海归之心不死。 于是便 东施效颦,如法炮制出N条海归的理由,对其“折腾论”进行针锋相对的反驳。
1. 发财致富。在美国, 我只是一个普通的工薪阶级 一员,靠为老板 辛苦打工挣钱, 薪水之外没有任何其他收入,除非奇迹发生,这 辈子恐怕发不了大财。 况且全球金融海啸以来,美国经济 不景气, 房价下跌,工资停涨,美元贬值,我们 在美国多年 省吃俭用所 积累的资产 也大幅度 缩水。而中国经济一枝独秀,房价飙升,人民币升值。 如果海归的话, 以 我 二十年来的美金积蓄 只要在中国买下 一套房 产,就可能一夜暴富,从此告别打工 族的生活。
2. 调剂生活。在美国,我多年来生活 有序,长期坚持户外运动,身强体健,从不生病吃药。最近年度体检,一切身体指标 正常。但是,长期有序的生活 觉得实在单调无聊。 每天吃饭,工作,睡觉 的“老三篇” 使生活逐渐失去 了活力和目标。但在中国, 人们的业余 生活丰富多彩,日日翻新。 茶楼酒楼歌舞厅比比皆是,桑那按 摩洗脚屋到处都有。吃喝南北风味,滋补冬虫夏草,壮阳补肾活得青春年少。如果海归的话, 工作娱乐两不误,生活一定更美好。
3. 孝敬父母。在美国,人际关系 平 淡 ,左邻右舍老死不相往来。 但是在中国,父老乡亲,手足 情深,左邻右舍如同家人。古人云,“父母在不远游”。孝敬父母是中华传统美德。可我 少小离家,为求学谋生, 远涉重洋,不知不觉中 二十年 光阴如 白驹过隙,青春不再,华发已生,而父母也年事已高,体弱多病, 需要照应。千山万水隔不断 父母的思念, 手机视频替代不了手足亲情。如果海归的话,我可以陪伴父母左右,切实地照顾老人的生活起居,聊尽一份 孝子之心。
4. 出人头地。 想当年,我大学刚毕业就幸运的加入八十年代的出国潮,获得留学美国的全额奖学金, 万里挑一,天之骄子,羡煞多少同窗好友。在美国二十年多年来,为求学谋生转战南北,孜孜以求,兢兢业业,虽说没有作出 惊人业绩,与诺奖无缘, 到如今也算是苦尽甘来,好不容易熬到 大学终身正教授的职位,基本上混到了头, 在事业上不再会有 大的 发展空间。 可是 在中国,当年没有出国的同学朋友 如今各个事业 有成, 生活 滋润。自己的房子基本不住,自己的工资基本不花, 自己的老婆基本不 睡。即使在大学科研机构 坚守学 术阵地的昔日同窗如今也是教授博导, 所长主任局长校长,甚至学霸一方。 如果海归的话,凭着美国教授的 金字招牌, 我还可以 混个“某某学者”特聘教授首席科学家的 名号, 衣 锦 还 乡, 过 过成功人士的瘾,做 做出人头地 的梦。
5. 落叶归根。“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 改鬓毛衰“。 月是故乡明,人是故乡亲。 落叶归根是中国人的文化传统。在美国辛苦打拼二十年,成家立业, 照章纳税,已经积累 了最少起码的社会保障金和一笔养老金,应该趁现在身心健全,手脚 灵 便, 回归 故里 ,享受天伦之乐。不然的话,在美国继续 艰苦奋斗 几十年至 到风烛残年,可能会死不冥眸, 葬身异乡,沦为孤魂野鬼。
6. 报效祖国。 当年满怀抱负,背井离乡远涉重洋, 为的是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帮助中国早日实现现代化。由于历史的因缘 际会,我学成后涉留 未归,为美国资本家打工。多年来虽说事业小有所成,但总觉得 怀才不遇或大材小用,丝毫 没有成就感和归属感。 如今的中国正向现代化飞跃,国富民强,在可以预见的将来赶英超美不是梦想。创新教育, 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正是我的专长。我的年龄也许偏大,但古人云,“有志不在年高, 无志痴长 百 岁。” 切 记, 精忠报国,二十年不晚。
总而言之,归还是不归,不是个问题。好男儿志在四方。当年追赶出国潮,如今 应赶海归潮。如果说当年出国是错误的话,那现在不海归的话可能是错上加错。时不待我,机不可失。 老婆你就高抬贵手,放我一马吧!你非说是放虎归山也罢。
2011年1月6日星期四
我不海归的N条理由
我不海归的N条理由
马二
套用一句莎 士比亚的话,归还是不归,这是个问题。 在海外华人社区中,海归 无疑是人 们 茶余饭后的热门话题。近年来,随 着 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 海归之潮正汹涌澎湃。同 事和朋友中前赴后继的海归也不乏其人。 面对前所未有的 机遇 和诱惑, 我也蠢蠢欲动。但是,老婆的一番规劝和威胁 犹如给我当头浇下一瓢冰水,使我 心灰意冷。 为了说服我不得海归,老婆 竟然一口气列举了N条理由。
1. 现金太少。全球金融海啸以来,美国经济 不景气, 房价下跌,美元贬值,我们 在美国多年 省吃俭用所 积累的资产 也大幅度 缩水。而中国经济一枝独秀,房价飙升,人民币升值,物价上涨。 如果海归的话, 以 我有限的美金积蓄 肯定在中国大都市买不起 一套像样的公寓,更不可能拥有像在美国一样的独 栋别墅,恐怕只能租住政府的廉 价公寓。
2. 身体不好。在美国,我多年来生活 有序,长期坚持户外运动,身强体健,从不生病吃药。 但在中国, 各种社交应酬 频繁。 如果海归的话, 吃喝娱乐 太多很快会 使你的身体透支,血压,血糖,血脂超标,肝肾亏损, 未老先衰。
3. 年龄偏大。 在美国,一个人四十出头 正 当年华,生活 事业如日中天。 但在中国,各种人才 招聘都有 年龄限制,就业市场似乎 基本上只 对四十岁以下的年轻人开放, 四十岁以上好像就该下岗。 即使 国内企业,高校,和政府机构在海外 招聘人才也一般要求原则上年龄在四十五岁以下。而我 已届四十有六,年龄已经超标。
4. 关系太少。 在美国,社会人际关系简单,我们 靠 自己 的 勤劳和智慧, 公平竞争,安居乐业, 早已养成了按章行事,独往独来的为人处事习惯。 但在中国,社会人际关系十分复杂, 而你背后既没有靠山,圈内也没有 私交,更不会 甚至不屑于 行贿受贿,稍有 不周, 办起事来连 门都找不到。 况且,像我这种 一出中国大学校门便跨入美国国门的人,在中国没有工作经历,缺乏社会阅历,毫无社会根基,海归也许意味着一切从头开始。
5. 孩子太小。 在美国,没有计划生育 的 政策, 一家四口 非常 典型。 为求学谋生,我们 晚婚晚育,中年 得 子,现在 两个孩子 还分别 在中小学 读书, 享受完全免费的 义务公立学校教育,轻松自由, 可 中文 是文盲程度。 但在中国, 孩子的教育 费用昂贵,考试 升学就业压力庞大。 要是我海归的话,可能会以 牺牲孩子的教育成长为代价。
6. 行业不对。在美国,大家靠本事吃饭, 学习一门实用专业 或 掌握一项应用技术 非常必要。对我们第一代移民更是如此。为了谋生 , 很多人不惜放弃 原本 酷爱的专业 , 改行学习 就业 前景热门的 职业。 中国在海外的人才招聘紧紧盯着国际高科技前沿, 理工科和经济金融领域,拥有国外专利技术或外资的海归备受青睐,而对人文社会学科 似乎毫无兴趣。
而我 一个 文科 专业的 书生, 多年来在美国仅靠 教书育人著 书立说为 生,既无专利技术 又无巨额 资金 , 如果海归的话,也不过是同样混碗教书的饭吃, 既吃不开也吃不 香。
7. 前途有限。 在美国,我 已 经是多年的媳妇熬成婆,好不容易从博士后打工 一步一步 混到如今的大学终身正教授, 只要不出意外,一路下去基本上会 生活平稳,安居乐业, 大红大紫不敢 妄想, 养家糊口应该 不成问题。 我对权力没有 欲望,对做官毫无 兴趣,对财富也没有 幻想。 如果海归的话,也不过 是 从美国大学到中国大学,从美国教授到中国教授的 简单 空间和身份专换。
总而言之,海归之于我 就是瞎折腾, 有害无益。 家有妻 小, 还是少点折腾好。老婆孩子热炕头,生活很美好。当然,老婆也放下 狠话,如果我不 听劝告,非要一意孤行,那我们就 一刀两断,分道扬镳。 老婆如 是说,我还敢海归 吗?这年头,我真是 有贼心 无贼胆啊!
马二
套用一句莎 士比亚的话,归还是不归,这是个问题。 在海外华人社区中,海归 无疑是人 们 茶余饭后的热门话题。近年来,随 着 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 海归之潮正汹涌澎湃。同 事和朋友中前赴后继的海归也不乏其人。 面对前所未有的 机遇 和诱惑, 我也蠢蠢欲动。但是,老婆的一番规劝和威胁 犹如给我当头浇下一瓢冰水,使我 心灰意冷。 为了说服我不得海归,老婆 竟然一口气列举了N条理由。
1. 现金太少。全球金融海啸以来,美国经济 不景气, 房价下跌,美元贬值,我们 在美国多年 省吃俭用所 积累的资产 也大幅度 缩水。而中国经济一枝独秀,房价飙升,人民币升值,物价上涨。 如果海归的话, 以 我有限的美金积蓄 肯定在中国大都市买不起 一套像样的公寓,更不可能拥有像在美国一样的独 栋别墅,恐怕只能租住政府的廉 价公寓。
2. 身体不好。在美国,我多年来生活 有序,长期坚持户外运动,身强体健,从不生病吃药。 但在中国, 各种社交应酬 频繁。 如果海归的话, 吃喝娱乐 太多很快会 使你的身体透支,血压,血糖,血脂超标,肝肾亏损, 未老先衰。
3. 年龄偏大。 在美国,一个人四十出头 正 当年华,生活 事业如日中天。 但在中国,各种人才 招聘都有 年龄限制,就业市场似乎 基本上只 对四十岁以下的年轻人开放, 四十岁以上好像就该下岗。 即使 国内企业,高校,和政府机构在海外 招聘人才也一般要求原则上年龄在四十五岁以下。而我 已届四十有六,年龄已经超标。
4. 关系太少。 在美国,社会人际关系简单,我们 靠 自己 的 勤劳和智慧, 公平竞争,安居乐业, 早已养成了按章行事,独往独来的为人处事习惯。 但在中国,社会人际关系十分复杂, 而你背后既没有靠山,圈内也没有 私交,更不会 甚至不屑于 行贿受贿,稍有 不周, 办起事来连 门都找不到。 况且,像我这种 一出中国大学校门便跨入美国国门的人,在中国没有工作经历,缺乏社会阅历,毫无社会根基,海归也许意味着一切从头开始。
5. 孩子太小。 在美国,没有计划生育 的 政策, 一家四口 非常 典型。 为求学谋生,我们 晚婚晚育,中年 得 子,现在 两个孩子 还分别 在中小学 读书, 享受完全免费的 义务公立学校教育,轻松自由, 可 中文 是文盲程度。 但在中国, 孩子的教育 费用昂贵,考试 升学就业压力庞大。 要是我海归的话,可能会以 牺牲孩子的教育成长为代价。
6. 行业不对。在美国,大家靠本事吃饭, 学习一门实用专业 或 掌握一项应用技术 非常必要。对我们第一代移民更是如此。为了谋生 , 很多人不惜放弃 原本 酷爱的专业 , 改行学习 就业 前景热门的 职业。 中国在海外的人才招聘紧紧盯着国际高科技前沿, 理工科和经济金融领域,拥有国外专利技术或外资的海归备受青睐,而对人文社会学科 似乎毫无兴趣。
而我 一个 文科 专业的 书生, 多年来在美国仅靠 教书育人著 书立说为 生,既无专利技术 又无巨额 资金 , 如果海归的话,也不过是同样混碗教书的饭吃, 既吃不开也吃不 香。
7. 前途有限。 在美国,我 已 经是多年的媳妇熬成婆,好不容易从博士后打工 一步一步 混到如今的大学终身正教授, 只要不出意外,一路下去基本上会 生活平稳,安居乐业, 大红大紫不敢 妄想, 养家糊口应该 不成问题。 我对权力没有 欲望,对做官毫无 兴趣,对财富也没有 幻想。 如果海归的话,也不过 是 从美国大学到中国大学,从美国教授到中国教授的 简单 空间和身份专换。
总而言之,海归之于我 就是瞎折腾, 有害无益。 家有妻 小, 还是少点折腾好。老婆孩子热炕头,生活很美好。当然,老婆也放下 狠话,如果我不 听劝告,非要一意孤行,那我们就 一刀两断,分道扬镳。 老婆如 是说,我还敢海归 吗?这年头,我真是 有贼心 无贼胆啊!
订阅:
博文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