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1月21日星期六

中国的基础教育很好?

说中国的基础教育好有什么根据?

未火
cnd.org

  网友金海在《再看钱学森论教育的问题》说道:“一般来讲,仅受过大学再
加上研究生的培养的人很难说是真正的人才,或者仅能属于A类人才。在这方面,
应该说中国大学教育还是很成功的,因为连老外都知道,中国的学生学习成绩很
好,基础很扎实,许多著名研究机构或者导师都喜欢中国学生。”

  我记得杨振宁也说过“中国的基础教育很好”之类的话。现实中多数人也是
这么认为。我有个朋友,从中国来新加坡已经超过10年,从本科到博士都是在新
加坡读的,却坚信中国的基础教育比较好,打算把孩子送回中国读书。

  这些人说中国基础教育好,其根据无非是中国学生的考试成绩很好,许多著
名研究机构或者导师都喜欢中国学生。我认为这样的说法不够科学。就算这两点
都是事实,也不能充分证明中国基础教育比较好。

  稍微有一点点统计学知识的人都知道,进行比较两个群体的时候,样本的选
择非常关键。当我们拿中国学生做为例子的时候,别忘记了其庞大的人口基数。
在美国的导师看来,中国学生都是成绩很好基础扎实,原因很简单:能够出国留
学(公费)的中国学生,一般而言在中国属于水平最好的一群,特别是早期的留
学生, 别说是百里挑一,就算说是万里挑一都不为过。2008年全国高考总考生人
数已经超过1000万,其中将来能够出国留学在名研究机构或者导师的,能有百分
之几?这些在中国成绩最顶尖的学生到了国外,学习成绩能不好?基础能不扎实?
但是,这些人的水平能够代表全体中国学生的水平吗?他们能够证明中国的基础
教育比较好吗?同样地,中国学生在国际奥赛得金奖,必须考虑参加奥赛的学生
都是从全国学生中层层选拔出来的,而且中国人对此比赛有特别热情付出特别多。

  认为中国的基础教育比较好的,还有一种说法:有些小留学生在中国读过几
年小学后到国外读书,数学成绩比同班的外国同学好,这不是证明中国的基础教
育比较好吗?这种理由也不够充分。两国教育制度有太大的差异:教育的着重点
不同,对学习难度的要求,学习时间的多寡等等。小留学生的数学成绩比较好,
可能是多种原因造成:比如中国小学教育的数学比重比较高,小留学生因为刚开
始英文不好更愿意把学习时间花在数学上(数学相对来说不需要太多语言表达)
等等。

  要证明中国的基础教育比较好,必须按照统计学原理来设计比较模型和计算
结果,否则一切的少数个案都没有用。照我看来,说什么“中国的基础教育很好”
“中国的学生学习成绩很好,基础很扎实”都是主观地想当然而已。明知道在创
新教育方面不如外国,就臆想出应试教育比较好,其实也不一定。如果有人愿意
把孩子送回中国读书将来跟1000万人来竞争,即使考上最好的北大清华也不过世
界大学排名百名之外,那是他们的自由。而我宁愿让孩子在新加坡跟几十万人竞
争,去考取世界大学排名几十名的南大,将来要申请美国名校还更加容易。

2009年11月17日星期二

中国教育: “钱学森问题”无解?

“钱学森问题”无解: 问题出在教育上,根子却在体制上

李大同

10月31日,中国有两件大新闻,一是教育部长周济任期未满突然被免去职务;二是中国导弹之父钱学森逝世。这两件事都引起了网民们的关注,一时跟帖无数。

对周济去职,网民们的反应大多兴高采烈,对这位部长最厚道的评论是“低能”、“平庸”。周济任职的6年,中国的教育质量飞速下滑,学术腐败,丑闻频发,即便是党指定的人民代表们也对这位部长不客气,在去年3月的全国人大会议上,在27位第十一届国务院组成部门负责人中,周济得票倒数第一。

中国大学办学模式

对近百岁的钱学森老人的去世,人们并不惊讶,引起人们热议的,是钱老去世前的一番话,也是关于教育的。他说:“中国还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都是些人云亦云、一般化的,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东西,受封建思想的影响,一直是这个样子。我看,这是中国当前的一个很大问题。”这话从中国科学泰斗级人物口中说出来,分量自然极重。钱学森不是一个随便说话的人,如今人们诟病他曾在1958年以科学家的身份“论证”粮食亩产可以达到3万斤甚至更高,为毛泽东疯狂的大跃进推波助澜,丧失了一个科学家的良知,其实并不尽然。

中国科学院的文献证实,发表这篇文章后不久,钱学森陪同毛泽东视察中科院,当面向毛承认错误,说我不懂农业,只是取一个中间值计算一下,也不知道如何才能做到,而且现在发现,我的公式也是错误的。毛听后说:“原来你是冒叫了一声!”这段轶事证明,钱学森在科学上,确实是个老实人。

“中国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这是很大的问题。”钱临终前的这篇谈话,被称为“钱学森问题”。11月11日,安徽11位大学教授,在当地报纸上发表给新任教育部长的公开信,提出“钱老的疑问,也是所有教育工作者的疑问,是社会各界对中国教育的疑问,是一个伟大民族必须直面的疑问。”就中国的教育问题在报纸上给教育部长写公开信,这也是中国教育史上的一个新鲜事儿,表明中国的有识之士,对教育存在的严重问题已经忍无可忍。

如果以1905年废除科举制为中国现代教育的开端,迄今恰好是第一个百年。这百年当中,清朝有6年,还来不及看到有什么成果就垮台了,不过,从1872年起,清政府连续派出了四批共120名幼童留学美国,这批人大部分考入了美国著名学府并有优异表现,回国后成为栋梁之才,其中有知名度较高的修铁路的詹天佑,他们中还产生了大臣、将军、总理和驻外大使。这批幼童证明,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现代文化之间并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

49年前后的比较

中华民国从1911年起到1949年,共38年。这期间中国现代教育飞速发展,科学技术教育迅速与西方接轨,中国一流大学的理科教材,往往就是直接采用哈佛、耶鲁的教材,中国学生留学西方时,感觉不到在知识程度上与外国同学有什么差距。不可思议的是,在那个内战与外敌入侵连绵不绝的时代,中国现代史上堪称大师级的文化、科学人物,均产生于那个时代,可谓群星灿烂。出国留学的中国学生杨振宁和李政道,后来都获得了诺贝尔科学奖。在那样艰苦的条件下,中国教育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就,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呢?那就是懂教育的人在办教育。国民政府有付钱支持教育的义务,却没有随意干预教授们教什么、怎么教的权力。

1949年至今,足足60年了,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办教育的60年。成果怎么样呢?教育的普及程度当然是大大提高了,受过高等教育的人也成百倍地增加了,然而就是如钱学森所批评的,“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为什么呢?就是因为不懂教育的人在办教育。“文革”前有一条大标语几乎挂在所有学校的墙上,“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这就是中国执政党的教育观,说穿了,就是教育必须为一党专政服务,于是,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敢于怀疑、创新之品质这些现代教育所竭力培养学生要达到的目标,反倒成为中国教育者要尽力消灭的,取而代之的是听话、恭顺、唯上是从、唯党是从等等顺民、奴才品质。这样的人能优秀吗?

近20年来,中国教育越来越怪胎化,应试教育已经低龄化到幼儿园里,而大学学风之败坏,从教授到学生几乎已不知羞耻为何物。现代教育观在中国的传播并不慢,而且相当普及,然而观念的普及不仅丝毫没有改变现状,反而越演越烈,这就不是观念问题,而是利益问题。可以说,全社会能够对教育施加影响的人,都在毫无节制地在攫取属于自己的那杯羹。

症结何在

不久前,爆出北京一所重点小学的校长贪污一亿元的新闻,这上亿的钱,都是家长们被迫交的择校费,名义上却是自愿提供的“赞助”。取消应试教育?那些为考试而编撰学生不得不买的“教育参考资料”,每年的码洋有数百亿元之多,坐地分肥的官员和教育者们能让你取消?仔细研究一下在社会总的教育资源里正在获得不当利益的是哪些人,中国教育的症结就找到了。

笔者疑惑的是,民国时代的学生们在国内打好基础,然后去国外深造,多有所成就,乃至成为学贯中西的顶级人才,中外教育呈现出连续性和互补性;而如今,“新中国”学生留学西方的人数比民国时代不知多出多少倍,却似乎再也出现不了顶尖人才了,中国教育的种子,即便在西方学术的养料中,也无法再长成参天大树,这是为什么?

行文至此,看到北京一所外经贸大学退休教授发表在报纸上的小文,说今年上级给我校派了一位新校长。新校长第一次讲话,就说我校要努力提高执政能力,努力提高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这位教授懵了:这校长是不是走错门了?我相信,这种匪夷所思的事儿在中国一定俯拾皆是,难怪钱学森先生这样的科学大家,能够看出重要问题,却丝毫不知道如何解决。

问题出在教育上,根子却在政治体制上。于是,“钱学森问题”无解。

□ BBC

2009年11月14日星期六

感慨!美国人享受的丰富资源

叶宝生

初次踏上美国土地,漫步在大学校园里,满眼是鲜亮的草坪、鲜花、郁郁葱葱的参天大树。各个学院的两层或叁层建筑都掩映在长满绿叶或开满花朵的数木中,配着透蓝的天空和清新的空气,宛如花园一般。感受其优美环境的同时,不禁感叹,这么几个学院,占了这么大面积的土地!

到美国人家作客,一栋别墅,几百平米,但别墅周围的绿地直到房后的大树,都是住户所有,其面积怎么也得按“亩”衡量,一般只是四五口人所拥有。一次,车行在高速路上,但见路两旁茂密的大树如绿障般遮住视线,问:“树后面是农田吗?”,朋友笑答:“这是城市!树后是房子。想看农田得专门开车去看。”除了城市中心地带,难见高楼大厦。在中国,不光在大城市中心高楼比肩接踵,就是小城镇也是高楼林立。美国是世界上公路最发达的国家之一,宽阔的高速公路绵延延伸,各种道路四通八达。而公路越发达,占地当然越多。中国高速公路总里程已经超过美国。但综合在一起,想想,国土面积相当,却生活着超美国四倍多的人口,显见,美国人拥有丰富的土地资源。

去加油站加油,五十升的油箱,加满,二十多美元!这么便宜!回去换算,加仑换算成升,美元换算成人民币——相当于中国93号汽油,4块6毛多每升。还不用从消费水平的角度考虑,就是等值的货币换算,每升汽油比中国便宜2块钱人民币左右。最新报道,中国现在汽车保有量已追上美国,但汽车拥有者远远不如美国人享有的廉价的燃油资源。再看看电,不管是大商店还是超市,不管是办公室或公共场所还是居民家中,中央空调24小时开着,夏天制冷,冬天取暖,春秋呢,也不会停。灯光照明、各种电器,也是显而易见的享受丰富的电力资源。
作为访问学者,更多的是在学校,在教室,对美国的丰富教育资源也感触颇深。只看教育资源中最能动的因素——人力资源,而人力资源中首推教师资源。美国中小学每班学生容量一般是在20人左右,美国大学因为课程是选修,但其规定,每班人数不得少于9人,同时规定不能多于30人。在中国,中小学标准要求是每班40人,但所谓的重点小学、重点中学有时人数达到60人。中国大学课堂人数,无明确要求,但少也要40人,除非特殊学科的课程有特殊要求,选修课人数只有下限要求,即少于15人不能开班,人数多的课程,有时达几百人。不管是中国还是美国,这种教师资源配备情况用教师数与学生数的比例来衡量,数字比对,也可以看出美国学生享有更为丰富的教师资源。

中东一国家宗教领袖曾说过,感谢真主赐给我们石油。美国可能不会感谢谁,但美国拥有着丰富的资源,美国人享受着丰富的资源。

中美教育的特点

润涛阎
from cnd.org

说起美国的中小学教育,很多从中国移民来的华人都是以不以为然的态度来看待的,尤其是数学,觉得中国的初中生学的数学比美国高中的还深。说起大学来,观点的差异就更大了。关于教育方面的, 今天再来谈谈中美教育的特点。

首先,美国的大学以及研究生院培养出来的最聪明的人才去了哪里。这个问题如果不搞清楚,其它的就免谈了。之所以大家对美国的教育褒贬不一,其根本的冲突在于对这个核心问题的把握。

现代工业的摇篮是英国,因为早先英国的自然科学遥遥领先,而那时的英国科学家们都是些聪明透顶的顶尖人才。这个趋势也被英国移民带到了美国,美国资源丰富,加上科学的发达,致使美国取代了英国,成为科学大国的同时也成为世界霸主。

随着美国从实体经济向虚拟经济转移,美国的顶尖人才不再从事于自然科学里的工程、数理化这些工资收入比较低的领域,而是收入高的金融业、律师、医生等行业。

如果按照英国的路子来看,一旦科学不再吸引顶尖人才,制造业就会萎缩。而与基础科学有关的诺贝尔奖就会减少。但在润涛阎的旧作里看到的数据表明,美国的诺贝尔奖人数依然是最多的。拿今年的三大自然科学奖来说,基本上都是在美国的科学家获得的。但仔细追查便发现,其中不少是第一代移民。医学奖的三个中有两个是第一代移民。物理学奖中还有一位上海人。

看到这里您就明白了,美国教育的战略方针已经转移到让第一代移民去从事自然科学研究等不赚钱的领域,而让美国出生的顶尖人才去当官去经商去赚大钱。由于第一代移民因为语言的问题以及生活习惯适应甚至“打不进圈子”等缘故不得不从事科学研究或当工程师。

有了这个战略了,那美国中小学的教育就要跟这个战略部署相适应。顶尖大学招生的时候,学生当没当学生会头头,要比数学考没考满分重要得多。因为顶尖大学培养的是将来或有权(政府以及公司的头头)或有钱(金融家、律师、医生)的人才,而非中产阶级被领导的干实事的人才。因为这后者可以靠外国大量的移民来补充。

下面说说中国的情况。

中国与美国在人才需求上还有差别。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说起来就是西方的工业技术加上中国农民工廉价劳动力拼命的结果。这跟英美当年发展的路子不同。中国需要的主要是科学技术人才,这也是胡锦涛提出的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基础。当然胡锦涛的科学发展观里的科学不是指自然科学,而是说发展要平衡,要合理。但细看中国三十年的路程,跟毛泽东时代最大的差别就是领导层的科学技术人员比例。江泽民胡锦涛时代,几乎所有的各层领导都是理科毕业生。江泽民李鹏朱熔基胡锦涛温家宝等等等等,从上到下数都数不清。这些理科生脑子里只有发展的数字,对于社会公平等很难注重。这是中国发展快,但属于畸形社会的根源。以润涛阎这一大胆假设为前提,让我们看看证据。全世界的历史上你找不到一个国家,从上到下的领导人统统都是理科毕业生。这也是全世界可能找不到连续高速发展30年而生活不公平到达极限的国家。如果中国不改变这个模式,社会管理按照理工科的发展快就好的思维继续下去,社会的公平和法治的建立是很难的。更可怕的是,这些彻底的唯物主义者是无所畏惧的。

中国这样的现状,大家当然把学生的数理化学得好不好看成是学校是不是好学校的标准。学生有没有法律意识,有没有人文科学常识看得非常轻。中国学生的生活单调到了只有两项内容作为人生的终极目标:一是掌握生存的技能,二是解决性的需求。前者是获得金钱的钥匙,后者是满足性欲的途径。后者依靠前者,所以,掌握了生活技能就可以飞黄腾达了。从清朝打开国门那一天起,就定下了“西学为用”的基调,慈禧说得清楚就是培养高级奴才。后来胡适说不能培养奴才,因为靠奴才是不能强国的。但今天的情况看,奴才也能强国,如果说现在中国已经是强国了的话。但赶上美国后,中国能否继续往前走而在科学技术上领先世界,我们还不知道。润涛阎不看好这一点。

有了生活技能,不仅仅可以在国内当人上人,不顺心的话也可以到美国等海外讨生活。而这一点,被美国利用的天衣无缝。当真是周瑜打黄盖愿打愿挨。

然而,除了那些海龟外,留在美国的第一代移民,很快就发现自己比美国人能干也照样得不到人上人的地位。也就必然对中国的教育痛恨不已,以为是中国的教育把自己给引向歧途了。所以,第一代移民,不论是哪国人,大都不让自己的孩子学工程或当科学家,而是爬入藤校---简称“爬藤”(这个词不是润涛阎创造的,而是从网上看到的。)。那些爬藤成功的孩子的父母就大书特书美国中小学教育的优点,大批特批中国中小学教育的缺点。端不考虑中国与美国市场需求的不同,以及生活发展所处的位置不同。

并不是说,美国的大学都是为了培养挣大钱的或掌大权的人才。事实上,美国的教育是最开放的,各种人才都能基本上按比例培养出来。我所说的是一流大学与中国的名牌大学之间的差别。美国有很多技校性质的专科学校,那些学校培养出来大量的汽车修理工、各类建筑技术工人。而这类学校跟第一代移民没什么关系,甚至跟第一代移民的子女关系都不大,因为第一代移民对孩子的教育非常重视,孩子们很少有去这类学校读书的。

要知道,中国的一流学校,比如清华、交大、科技大,除了外语政治等课程外,其它的跟美国这类学校非常类似,培养出来的人才去向也很类似。当然,出国留学和当政的那些除外。我这里说的是指国家在培养人才方面的用意。家长很多也是指望孩子毕业后有碗饭吃,学点技术似乎就有了铁饭碗。

那么,为何中国大学的科学研究水平依然很低呢?其实,根本原因还是传统文化的束缚。我们的传统文化不容忍逆向思维,不容忍个体自由,否则党不好管理。目前来说,言论自由还没有做到,统一思想,按照党支书的指示办事。

今年英国Times给出的全世界大学排名,进入200名的美国大学有50所。中国的清华大学名列第49位,是唯一进入前50名的大学。其实,这种排名所根据的那些指标到底是不是公平,很难定论。但作为参考,每年用相同的标准,可以看出不同年份的变化。比如,美国进入200名的大学总数2009年就比2008年少,而亚洲和欧洲就增加了几所。这会不会成为一种趋势,目前还不知道。等10年后就可看出端倪。

2009年11月13日星期五

哈佛!哈佛!--名校申请及子女教育杂谈

哈佛!哈佛!
--名校申请及子女教育杂谈

from huaxun.com

(一)


两年多前当女儿获得乔治亚“明星”高中生并被哈佛,耶鲁等大学录取之后,就有朋友鼓励我写点名校申请及子女培养的经验感想之类的东西。当时一来是太懒,二来这类文字在网上早已汗牛充栋。那本《哈佛女孩儿XXX》等更是在国内引起洛阳纸贵。所以不想再凑那个热闹。何况我觉得女儿即使取得了一点成就,那也是99%归公于她自己。轮不到做父亲来谈什么经验感想。这两年观察了女儿进入大学之后的一些变化和由于经济不景气导致名校热的稍许退烧。再加上现在又到了每年一度大学申请的“冲刺”阶段。我倒是想就申请大学这个话题及其牵涉到的子女教育,中美两文化差异以及家庭环境等等聊聊个人的感想。由于这个题目复杂而广泛,足以让专家学者炮制鸿篇巨制。我这里不过是零零碎碎,星星点点的个人见解。可谓以管窥天,以锥点地。还望专家和有经验的家长不要见笑。也希望和各位家长共同探讨。
先讲两件趣事:话说当年女儿刚到美国。我带她去Georgia Tech附近的一家托儿所 注册。我一拉门, 差点撞上-准确说差点踢到滴溜溜一个正在往外跑的小 家伙。 这小男孩儿估计最多两三岁。 鼻涕搭在嘴边,双手抱着个什么玩具。 他一仰头看到我这个突如其来比他高出两倍的陌生人不仅毫无惊惧之色,反而把那玩具夹到腋下然后伸出肥嘟嘟一只小手:
“Let me shake your hand!” (这是一字不差的原话。因为印象太深刻所以 永远不会忘记)。那神态动作和我后来工作面试中碰到的向我伸出手的老板相差无几。唯一区别是后者脸上没有鼻涕而已。我当时惊得目瞪口呆。久闻美国孩子不怕生且aggressive, 果真名不虚传!
第二件事是女儿上小学一年级时,当时恰逢中国春节将至。女儿的老师请我到班上给孩子谈谈中国新年和十二属相。我刚在黑板上写下两个汉字,还没张嘴开讲,一转身吃了一惊:全班总共十二三个孩子,此时十二三只手齐刷刷举在空中,都要发问。比我在Georgia Tech课堂上见到的情形更积极更无畏。 其中许多孩子与其说是提问不如说是要借机显示他们对十二属的相关知识 。我当时注意到只有一个孩子坐在角落里没举手。我不说您大概也猜到了。就是我女儿。尽管她肯定比在场任何一个孩子更了解春节和十二属相。
这两件事告诉我一个事实:中美两国孩子思想,性格,素质和能力的差异不能只从两国教育体制上找原因。两国教育体制的确有很大差异。这一点尽人皆知。无论在美国或中国,相关的讨论研究早已车载斗量。可是上述两个实例(相信我们每个定居美国多年的华人都能举出类似的例子)说明:整个社会的思想,文化,观念,传统和习俗的大环境才是更深层的原因。而这个大环境当然是浓缩于每个家庭中的。这样代代相传,造成了美国孩子几乎与生俱来的那种独立,进取,好胜的性格。试想那个流鼻涕的小男孩儿和那些一年级的小学生,他们都还没来得及接受正规的学校教育。而与之相反,我女儿和无数和她一样在美国长大,接受全盘美式教育的中国孩子。怎么看他们都还是中国孩子——即使他们一句囫囵的汉语也不会讲。我当然不是说他们的肤色外表。 而是 他们举手投足待人接物间显示出的中国文化传统的痕迹。 这是为什么呢?就是因为他们尽管在学校接受美国式教育,可是他们始终生长在一个100%的中国式家庭里——至少对于我们这样已经完全成熟定型后才移居美国的第一代移民家庭是如此。据说三代以后的华人家庭孩子就完全不同了。所谓“香蕉人”的说法也主要应该指的是这类华人。可惜这类华人几乎没接触过,所以难以置评。
总之我的结论是:对于孩子的成长和成才,学校教育固然重要,但是社会和家庭环境要重要的多。当然还有所谓“天分”。但这不属于我们讨论的范畴,因为对此无能为力。而家庭影响对在美国的华人孩子影响尤其显著。因为我们第一代移民在美国基本上没有什么社会关系。加上美国的居住特点和交通限制,孩子基本上就生活在学校和家庭这个两点一线的环紧中。至于普通美国家庭中社会影响的主要窗口—电视,则往往被我们这些华人父母加以很大限制。因而他们接受社会影响的唯一途径来自同学。但是这个途径也很有限。因为一来学校一下课就一辆大巴拉回家,课外交流的时间本身就不多;二来稍大一点,有了族群意识的孩子就开始了“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接触的依然是和自己类似家庭的华人孩子。 所以说社会环境对他们影响相对较小。
得出这个结论的目的是想告诉所有和我一样华人父母:不要指望美国您的孩子在美国长大就成了地道的美国人。就算排除肤色因素,他们至少还有六七成是中国人。因此对他们的教育和事业也不要抱不切实际的期望。只要他们将来能和我们一样有一技之长,能自食其力,衣食无忧就应该满足了。中国人讲“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西方人说:“The apple never falls far from the tree”。 这是千古不变的真理。遗憾的是,我们华人父母望子成龙的心态也是千古不变的。而且我们往往把这种望子成龙的希望全寄托在学校教育上。希望孩子上最好的小学,最好的中学直至最好的大学。而为了最终能够进入名牌大学。我们不仅要求他们成绩优秀,而且让他们学钢琴,学绘画,学舞蹈...。参加各类补习班。总之是不记一切代价。似乎只有这样,才能在孩子身上实现我们自己无法实现的梦想。这样做的结果是给孩子很大压力。而这种压力的结果只有两个:一是孩子如愿进入名校。但是仍然继续背负着这种压力,因为前面还有继续深造和选择事业的问题。二是未能如愿者,他们往往长期心怀着辜负父母期望的愧疚和“失败者”的阴影。这对他们未来的事业和生活都极为不利。
我的女儿算是幸运者之一。她按照我们的期望进了哈佛。可是最近我无意间看到一篇女儿在大学写的文章。其中一段话大意是:
“。。。我的父母只手空拳来到美国,用艰苦努力完成了从几乎一文不名到中产阶级的转变。作为他们的女儿,我一生下来的宿命大概就是要完成从中产阶级到上流社会的跨越。否则我的一生就是失败。。。”
看到这段话,我的眼睛湿润了。不知是出于深深的自豪还是更深刻的愧疚!

++++++++++++++++++++++++++++++++++++++++++++++++++++++++++++++++++
哈佛!哈佛! --名校申请及子女教育杂谈(二)

这是网上看到的一篇故事:
话说美国某个大公司总裁退休后到佛罗里达海滨度假。一连几天他都到海边垂钓。发现有个年龄和自己相仿的貌似墨西哥移民的人也总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垂钓。不同的是对方的衣着和鱼具都相当简陋。于是他和那个墨西哥人攀谈起来。得知对方虽然很小就来了美国,但是高中都没毕业就辍学打零工。而且终身没有什么固定职业。如今年纪大了做不了工了,没事儿钓鱼打发时间。这位总裁于是感慨道:你看,我和你大致同样年龄到美国。不过我努力读书,进了个好大学。找了一份体面的工作。最后一直做到总裁。现在退休了来这里度假垂钓。多轻松自在?你要是当初好好念书,完全能和我过一样的生活。那墨西哥人扬了扬手里的鱼竿笑笑说:我现在不就是和您过一样的生活?那位总裁一时哑 然无语。

看了到这儿,有些人大概要说了:按照你的逻辑,我们大家就该一切顺其自然好了。何必为儿女教育问题烦恼。你还有必要在这儿发表什么关于名校申请的高论吗?我的回答是:您误解了。首先,我并不否认让孩子受到良好教育将来找到好职业的的重要性。更没有否认进入名牌大学对孩子一生的积极影响。即便是多数美国人甚至墨西哥人想必也不会否认。其次,我也不完全赞成很多美国父母对子女那种小时顺其自然,长大无论干什么只要开心就好的说法和态度。因为这种态度也许对一部分人是对的,甚至是最理想的。例如那些某些方面有天份或者特殊爱好的孩子。这种顺其自然的方式使得他们的天份和特长发挥到极致。最后在某个领域取得超常的成功—尽管其中某些人甚至连大学都没进过, 比如球星, 影星。可是对于绝大多数普通孩子这种放任自流的方式无疑是有害的。说到这儿我想起了钱钟书《围城》里那段著名的“吃葡萄”寓言。我们中国人的人生态度就属于钱先生寓言中的第一种人:永远挑最小的葡萄吃,把最大的留到最后。而很多美国人则正好向反。网上有个流传很广的寓言故事:一个美国老太太三十年前买了房子,退休才还清贷款;中国老太太攒了三十年钱退休后终于买了栋房子。这个故事很形象地说明了这两种不同的人生态度。这种不同态度反映在子女教育上:我们从小到达鼓励督促孩子努力上进,就如同迫使他们永远从最小的葡萄开始吃。这样虽然眼下似乎不快乐——因为总吃最小的,但是知道最大的还在后面 ,希望永远存在。许多美国父母(主要是中下层)则对孩子从小放任自流,孩子童年倒是快乐无比。可是成年后一无所长才开始体会生活的艰难(所以才有美国是“儿童的天堂,成年人的战场”一说)。他们就只有回忆而没有希望。正所谓“少小不努力,老大图伤悲”。这个“吃葡萄”寓言和上面的“钓鱼”故事正好相反相成:人生的最终结果就如同吃完一串葡萄。也就是说,无论人生贫富贵贱,都是那么几十年,结果都是一样的。不同的在于整个人生的过程。应该如何选择取舍因人而异,见仁见智。也许并无对错之分。但是我个人觉得,在教育培养下一代这个问题上,我们中国家长只有一种选择。这不仅是自孔老夫子以来几千年的传统。即使我们移居美国,我们的孩子,如前所述,还是更像中国人。他们还会带着我们的传统和习惯去生活。其中就包括出人头地,相互攀比的心态。如果我们像美国人那样放任自流,有些孩子恐怕连普通大学都进不了。将来势必落入社会底层。那时他们会非常痛苦懊悔。说真的,我个人尽管非常羡慕墨西哥等族裔那种贫贱不惊,安于现状,自得其乐的生活态度。遗憾的是流在血管里的中国人血让我们无法效仿这种生活态度。就如同我非常羡慕那些虔诚的基督徒(或者别的教徒)一样。因为人家到了人生终点就还可以等待进天堂,而我这个无可救药的无神论者却自知连地狱也不对我开放。只有灰飞烟灭了。所以对我和绝大多数中国人来说,我们的孩子必须努力学习,必须上大学。从而保证他们将自食其力,衣食无忧,维持中产阶级的生活。这是我们最低限度的希望和要求。既然如此,那么能让孩子进入一流名校当然更是我们所有家长的理想。我之所以绕这么大个弯儿只想说明,人生道路可以多种多样。不必让孩子都往一流名校这根独木桥上挤。更不该把孩子未来的希望全都寄托在名校身上,为此不惜一切代价。因为毕竟只有少数人能挤上这根独木桥。而且即便是那些侥幸过了独木桥的人,将来也未必一定比没上独木桥的人更成功。这一点,美国有关机构和学者早就作过研究。除了个别领域外(比如政界),长青藤名校毕业生在各行各业的精英阶层中并不比普通大学毕业生占优势。这个话题以后有时间可以详细探讨。总之如果您的孩子喜欢学习且成绩优异,那么尽量给他们提供力所能及(注意,这四个字至关重要)的条件,让他们发挥自己所有潜力,将来能够进入名校何乐而不为?即使未能如愿也已经尽力而无憾了。如果您的孩子不爱读书却对电脑和网络颇有兴致。何不鼓励他向这个方向发展。将来进工学院当个工程师有什么不好。或者您的孩子虽然各科成绩平平却喜欢写点东西,那进个普通大学将来做个自由撰稿人也是很好的归宿。至于在体育,音乐和绘画上有天份和热情的孩子就更不必说了。一流名校无疑压根儿就不该是他们的考虑方向。
总之一句话,上名校固然是孩子成才的一条理想途径,但绝非唯一途径。
西谚曰:“All roads lead to Rome”。国人说:“天涯何处无芳草”。

2009年11月12日星期四

中国教育: “吃馒头”的教育?

“吃馒头”教育是中国现实教育的生动写照

 张能立
From xys.org

  过了不惑之年,豁然回首自己所受的教育,再观察现在从幼儿园、小
学、中学直到大学,学生所受的教育可以用一句“吃馒头”来高度概括之。对于
教育而言,可以初步分为“吃馒头”教育和“做馒头”教育。所谓的“吃馒头”
教育就是教会学生吃别人做好的“馒头”,也就是教会学生学习和掌握已经存在
的知识而“不逾矩”;所谓的“做馒头”教育,就是在“吃馒头”的基础上,教
会学生做好“馒头”给别人吃,也就是利用学到的知识来产生新知识,以供其他
人学习。如果进一步扩展,更好的教育不仅仅是教会学生做“馒头”,还要教会
学生做“蛋糕”等“点心”,还要鼓励学生做出他们梦想中存在,而现实不存在
的“点心”。所谓的先进教育就是不仅仅教会学生“吃馒头”,而且还鼓励学生
放手“做馒头”,虽然刚开始学生做的“馒头”味道不怎么样,但这样的教育无
疑是一流教育;所谓的落后教育,就只要求和教会学生“吃馒头”,并且还要求
学生不能尝试“做馒头”,禁止学生逾越雷池半步,从而符合教育者心目中的
“不逾矩”。我们的应试教育实质上就是“吃馒头”教育,我们搞的所谓的素质
教育实质上就是“吃花馒头”教育,这也是一种“吃馒头”,只不过是稍微变一
点花样罢了。

  以前一直存在一种流行观点:说我们的基础教育比西方发达国家,特别是比
美国要强,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比外国的学生扎实。现在回想起来,即使是这样,
不就是我们的学生比美国的学生多吃了几个“馒头”而已,有何值得骄傲的?我
们培养的学生,先不说我们的学生是否能“做馒头”,他们有“做馒头”的冲动
吗?先进国家的学生,一直在“做馒头”这种教育模式下培养,他们走出校门后
发挥出的创造力,自然就不是我们的学生所能比拟的。“吃馒头”教育模式与
“做馒头”教育模式,高低立判,这也是中国本土不能培养出诺贝尔自然科学奖
的重要原因之一。只要优秀的华人脱离中国传统的“吃馒头”教育,而接受西方
“做馒头”的教育,获得诺贝尔自然科学奖就不是梦想,而是活生生的现实,这
已经被高锟等好几个华裔诺贝尔自然科学奖得主的经历所实证。

  我们现在的教育虽然一直在进行所谓的改革,取得了一些所谓的成果,但都
没有逃脱“吃馒头”这个范畴。现在更令人焦急的是,不论是中小学教育还是大
学教育,课堂教学已经是“死气沉沉”。以笔者为例,第一节课都是要向学生公
布电话、邮箱,甚至还特意建立一个供老师学生讨论的QQ群,但每次不论是下课
时还是下课后,主动来质疑老师的学生寥寥无几,并且呈逐年递减之趋势。笔者
的高中同学,有不少现在不同层次的重点中学当老师,问及他们下课后,是否学
生会主动来质疑他们,他们的回答出乎意料的一致:几乎没有!这种局面虽然是
意料之外,但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我们仔细想一想,如果学生不来质疑老师,
这样的教育难道不是“吃馒头”教育吗?这样的教育不是禁锢人性的教育吗?这
样的教育能有前途吗?这样的民族难道会有辉煌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