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2月29日星期一

中美教育的差异: 管教孩子的方法

在美国育儿的“痛苦”经历
董月玲
中国青年报
2008-12-24

十多年前,蔡真妮移居到了北美,那时,儿子小州7岁。后来她又生了女儿凯莉、儿子三猪。现在,他们一家住在美国的宾夕法尼亚州,仨孩子分别上高中、小学和幼儿园。

蔡真妮大学念的是师范,在国内当过老师,教育孩子有自己一套想法。但到美国生活后,异质文化的冲击,使她的育儿方法不得不改变,先前习以为常的手段,被硬生生地拧了过来。 经历过用国外方式管教孩子的“痛苦”后,蔡真妮真切地领悟到了中美教育观念上的差异。 咱们拿孩子当“物”,他们把孩子当“人” 出于职业习惯和当妈的责任,来到国外,蔡真妮特别留心人家是怎么管教孩子的,通过点滴生活小事,细细地品味观察着。

“老外当父母的,特别尊重孩子,跟小孩说话,父母都要蹲下来,平视孩子。他们把孩子看成一个完全独立的人,从小就让孩子自主,学会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比如,到人家做客,主人拿东西给小孩吃。这时,一般中国孩子都要看父母的眼色行事,等爸妈发话才敢动手。老外的父母绝对不表态,拿不拿,吃不吃,是孩子的事,你自己决定好了。

“看他们给小婴儿换尿布,妈妈嘴里会唠唠叨叨的:宝贝,我要给你换尿布了,可能你会有些凉呵,没关系,马上就好。咱们会觉得,小婴孩能听懂啥呀!可人家从孩子很小时起,无论对孩子做什么事,会告诉孩子为什么这样做,父母总是平等地对待孩子。” 在美国这些年,蔡真妮说她没见过一个老外的小孩是大人追着喂饭的,都是自己吃。几个月能抱住奶瓶时,就自己抱奶瓶喝,等到一岁左右,大人给系个大饭兜,小孩就用自己的一套小盘小碗,坐在小孩吃饭的特制椅上,用手抓着吃,抹得到处都是。 “我家老大生在国内,老二从小是姥姥带的,吃饭那叫费劲儿,都是追着喂的。等到三猪时,我自己带得可轻松了。说了你可能都不信,我家三猪现在3岁半,饿了,能自己烤面包、抹果酱吃,拉开冰箱自己倒牛奶喝。凯莉9岁,早餐都是自己弄,吃完了上学去。老大更不用说,从高中开始我就没给他做过早饭,而且到了周末,他还会为全家人做顿早餐呢。老外从小就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不像咱们,只要孩子学习好,生活上的事老妈全包了。”
有了三猪后,蔡真妮参加了当地的“妈妈俱乐部”。这个俱乐部有五六十人,全是在家带孩子的母亲,每周活动一次。大家聚在一块,分享育儿心得,带着孩子一起玩。跟这些美国妈妈比,蔡真妮感觉美国妈妈对孩子更放手。 “咱们见孩子摔了,会赶紧扶起来,她们不。两岁小孩摔趴了,妈妈顶多看一眼,该干嘛干嘛。像我女儿小时候跌倒,姥姥不仅要去扶,还要哄着,什么东西磕绊的,还得打那东西几下。这样其实会让孩子有一种心理,不管出了什么错,都怨别人,是别人的责任。老外不这样,你摔跤了,那是你自己不小心,是你的责任。摔痛了吧,下回该知道注意了。”

在“妈妈俱乐部”里,蔡真妮不断地进行比较,自我调整,有意识地接受美国好的育儿观念。她说跟这边华人妈妈比,觉得自己做得不错,但与美国妈妈比,还差得挺远。 美国人牙齿都很整齐,因为大多是经过矫正的,他们认为一个人的笑容很重要。蔡真妮认识的一个中国女孩牙不好,向妈妈提出想矫正牙齿,她妈就说:矫什么矫,好几千块钱呢,不耽误你吃饭就行了。女孩本来就内向,现在笑得越来越少,走路都是低着头。 “想想,她心里该多自卑,多苦恼!老外的孩子牙不齐,脸上长个青春痘什么的,家长可在意了,马上带孩子去看医生。那些美国孩子,不管学习好坏、高矮胖瘦,个个都是趾高气扬,神气活现的,谁都觉得自己特重要,是个人物。” 美国父母不仅注重培养孩子的自信和自尊,对于孩子的品德教育,也极其看重。 有天下午,邻居茹娜让蔡真妮的大儿子小州帮她家割草,蔡真妮也领着三猪在外边玩。突然,她看见邻居家4岁半的卡顿,紧张兮兮地从身边跑了过来,跟他打招呼也不理睬,一溜烟儿地窜进自家后门。 “割完草,小州见我劈头就问:妈,你有没有拿信?我说:没有啊!”原来茹娜要出门,把装着割草工钱的信封放在信箱里,等小州完工了,却发现信箱里是空的。或许是茹娜走时忘了,蔡真妮这么认为,但小州说肯定是让谁拿走了。 做晚饭时,门铃响了,蔡真妮开门一看,是卡顿和妈妈茹娜站在门外。卡顿两眼通红,显然哭得不轻。他手里拿着一个破损的信封,看到蔡真妮就递了过来,信封上写着:给小州,茹娜。 卡顿的妈妈问他:“你要说什么?” “对不起,我知道做错了,我不会再做这种事了。”卡顿抽泣着说,蔡真妮一下恍然大悟。

卡顿的妈妈讲,她发现儿子在房间里鬼鬼祟祟的,进去一查看,结果在枕头底下找到了钱。最初以为拿的是姐姐的钱,证实是小州的钱后,她马上领儿子还钱、道歉来了。
“为了缓解尴尬气氛,我和她开玩笑说,这孩子这么小,就对钱的兴趣这么大,将来可以去华尔街管理基金了。她叹口气说,卡顿是她家4 个孩子中最聪明的,又是老小,被宠坏了。越聪明的孩子越难管教,现在,已到了让他知道什么是正确,什么是错误的时候了,而且犯了错误要去面对,要自己亲自改正才行。” 送走了卡顿娘俩,一个念头不停地在蔡真妮脑子里转悠着:假如三猪偷了别人的钱,我是否也会有勇气领孩子上门道歉? 任何一种惩罚,都会给孩子心里留下阴影 天底下,哪有小孩子不犯错的。犯了错咋办?打呀!“咱小时候,不就是这样被‘教育’出来的,不打不成器。”没出国时,蔡真妮认为打屁股,是管教孩子正确合理且立竿见影的办法。 “这边,别说老师打学生,我们在家里,都不敢打。”打孩子的后果有多严重,华人老严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

自认为智力超群的老严,来美国的奋斗目标是当科学院院士,得诺贝尔奖。岂料他的远大前程,竟断送在自己的几巴掌上。 老严的女儿比较迟钝,有一回他辅导女儿学习,一个问题讲了若干遍女儿仍是不懂,老严失去耐心,打了女儿两巴掌。第二天上学,老师见孩子胳膊上有瘀痕,不像是摔伤的,问咋回事,小孩子说是昨晚爸爸打的。这可不得了了,老师马上通知校长,校长立即召集学校负责儿童心理、特殊教育的老师,详细询问孩子挨打的细节,最后通知了警察,警察当即就把孩子领走。很快,老严收到警局通知,他被控虐待女儿,在法院正式判决前,孩子将被放在寄养家庭里,不许老严两口子探望。官司打了近一年,老严被判虐待罪成立,剥夺孩子的抚养权,罚社区劳动几百小时。不得已,老婆和他办了离婚手续,自己申请将女儿从寄养家庭领了回来。 来美国后辛辛苦苦攒下的几万美金,老严全贡献给了律师不说,判决后不久,老板就找了个借口炒了他的鱿鱼。在参加社区劳动的同时,老严满世界地发简历,可没一家单位接收他,因为他有“犯罪记录”。走投无路的老严,最后带着满腔的愤懑和遗憾,领着老婆孩子海归了。

千万不能打!于是,蔡真妮试着用美国方式惩罚犯了错的孩子,这个办法叫“time out”。“这个词,用中文很难直接翻译,有人译成‘隔离反省’,让犯错的小孩单独待在某个地方。这个地方,可以是教室的某个角落,或者家里单独的房间,只要与其他人隔离,不参与众人活动就行。反省时间的长短,一般根据孩子的年龄而定。老外使这招儿特管用。”但蔡真妮用得不顺手,在博客里,她细述了自己使“time out”时的“痛苦”。 凯莉6岁大时,一天,又把蔡真妮气得七窍生烟,她决定使出这个撒手锏。“Time out!”一听到这个词,凯莉当即色变,抓住妈妈的衣服大喊:“我不要!不要!”看来,她在学校里一定见识过这种处罚。蔡真妮听了,暗自解气,呵呵,终于有你怕的事了。 怕关厕所里吓坏她,折中一下,让凯莉回自己房内反省10分钟。“我想,屋里有书、有玩具,随便干点什么,时间一蹭就过去了。可因为我说的是‘time out’,在她心里,这几分钟就是很严重的惩罚。所以,她死死地拽住我的衣服,不肯挪步。” 连拖带拽拉女儿回了屋,这时的凯莉已是嚎啕大哭。蔡真妮说当时都想起了小时候在农村看杀猪,猪被捆绑时的凄厉叫声。等她把女儿拖进屋时,发现自己难以脱身了。 “凯莉两手紧紧抱住我的腰,头伏在我的胸前扭动着,鼻涕一把、眼泪一把全抹在我身上,嘴里还呜噜呜噜地为自己申辩。我想掰开她的手,每次就要脱身时,只听她又是一声惨叫,我一愣神的功夫,她就又缠了上来。天哪!是她被‘time out’了,还是我被‘time out’了?”。
时钟指针一秒一秒地挪动,真是度秒如日,看凯莉痛苦的样儿,当妈的怎能不心疼?挨过了6分钟,蔡真妮受不了了,提前宣布“time out”结束。 经此,女儿的行为好多了,每到关键处,只要一说出这个词,她立刻会收敛,但蔡真妮轻易也不敢再使了。有回到姑姑家玩,凯莉又一次屡错屡犯后,蔡真妮忍无可忍,下决心一定要“time out”。因为知道女儿接下来的反应,蔡真妮对老公说:“我判决完了,轮到你执行了。” “我老公上前拉女儿的手,一下子就被她像八爪章鱼一样缠上身,连哭带嚎,老公一下子就懵了。转头看我,想让我放女儿一马。我想,岂能就让我一人被女儿‘time out’,我严肃地摇摇头。老公无奈地连抱带拖拉凯莉上楼,女儿凄厉的哭声和老公殷殷劝告声,延绵不绝地沿楼梯向上飘去。可不一会儿,老公就下来了,身上的衣服皱皱巴巴,还沾着黏黏糊糊的东西。” “这么快就下来了,还不到10分钟呢!”老公抹着头上的汗,说:“6分钟可以了,我已经到极限了!” 三猪因为特别调皮,在他3岁时,蔡真妮不得已就使了这一招,但效果却不尽如人意。
第一次出招前,蔡真妮先解释了无数遍什么是“time out”,但三猪依旧我行我素。开始执行了,他也只是瞪着小眼睛冷静地看着妈妈。蔡真妮把他关进主卧室,又在外头听了,没哭也没闹,看来不会有什么大问题,她回厨房做饭。炒好一个菜后,蔡真妮又返身回去查看,一开门,看到的景象,让她的血压一下子蹿升上来。 “三猪坐在地上,身上、脸上、手上,到处抹着黑乎乎的巧克力,嘴里还大嚼着。看我进来,冲我笑着,一丝褐色的口水顺着嘴角流下来。因为他嗜吃巧克力,我把家里的巧克力都藏在了卧室。这下可好了,趁没人,他翻出来大吃特吃。这哪里是在受惩罚,分明是开洋荤呀!” 第二次,蔡真妮狠狠心,把三猪关进厕所。刚一转身,就听见里边“哗——”的冲水声,过一会儿,又是“哗哗哗”的水声。这小子在厕所里玩起水了。蔡真妮打开门,三猪嬉皮笑脸地,好快活的样儿,“time out”无效。 第三次终于出效果了。这回犯错后,蔡真妮把三猪放进封闭阳台。阳台有落地门和屋里连着,他在外面可以看到屋内人在干什么。“我和他的哥哥姐姐,在屋里又说又笑地吃东西,他趴在门上看着,两只小手使劲拍门上的玻璃,嘴里喊着:让我进去,让我进去!看我们都不理他,小嘴慢慢地瘪起来,眼泪在眼圈里打转。小州看不下去,说:妈妈,让他进来吧!我说再等等,这才一分钟呢。”又过了两分钟,小脸憋得通红的三猪才被放进来,他扑到妈妈身上抽噎不已,蔡真妮就此谆谆教育了一番,希望这次能够生效。 效果是显著的。后来,只要三猪一调皮,当妈的指指阳台,说一句“Time out”,他马上就老实了。但也落下了后遗症,三猪从此不单独到阳台,也不和妈妈一起去,看到蔡真妮一个人进了阳台,他一定要过去把门关上。
“这让我反思:任何一种惩罚,都会给孩子心里留下阴影,还是要少用,不得不用时,也要点到为止。” 美式教育的“绝活” 凯莉上的小学,一年开两次家长会。开会时,老师不是把全体家长召集到一块儿讲,而是单独谈,打开文件夹给家长看,孩子这学期,哪哪哪有进步。比如语文,以前能造俩句子,现在能造4个啦。人际交往上,知道与同学分享自己的东西啦…… “老师不但不告孩子的状,而且说的全是好话。照咱中国父母的思维,就想知道孩子有啥缺点,改正了才进步不是?开始,我直截了当地问,老师绝对不直接讲孩子哪里不好。”
知道凯莉话特别多,蔡真妮忍不住问:她喜欢说话,会不会影响到你上课呢? “你猜人家咋回答?老师乐呵呵地说:凯莉太开朗了,我非常喜欢。她哪天没来上课,我会觉得教室里少了点什么,一下子没有了生气。瞧瞧,人家多会讲话。我自己的孩子,有时候我都觉得她太吵了,老师能一点没感觉?但她会从好的角度想,把凯莉的多话,绝对看成优点,加以赞扬。” 后来,再开家长会,蔡真妮转弯抹角地问老师:我家凯莉,有没有什么地方,我们可以帮到她,让她做得更好?这么着,老师才会提到不足的地方:“在单词拼写上,凯莉要是再努力一点,可能会减少错误率。”呵,蔡真妮明白了凯莉拼写不太好。 凯莉班上有个男孩,照蔡真妮看,智力肯定有问题,别人做对10道数学题,他能做对一道就不错了。就这样的,老师还不停地表扬他有进步。 从上一年级开始,班干部就是大家轮流当,上讲台演说,人人都有资格,怎么讲都行。那么小的孩子讲话也没个章法,嗑嗑巴巴的,可老师同学都热烈鼓掌,夸好好好!你太棒了!
刚开始,蔡真妮捉摸:是不是就这一个老师这样?她留心观察后发现,不同年级、不同班级的老师全一样,这边的教师受到的基本训练就是如此,否则不够资格。 蔡真妮悟出了美国人教育孩子的最大特色,或者说“绝活”——鼓励。 “他们是千方百计地挑出孩子的优点、亮点,可劲儿地表扬,忽略不足的地方。久而久之,小孩子好的地方就会越来越好,长处会越来越长,而缺点却被慢慢地弱化了。”
小小年纪的三猪有了一句口头禅,不管自己还是别人做了什么,他都要喊一句“Good job!(干得好)”。有一天,幼儿园的老师说起这事儿,笑着问蔡真妮:平时,你都怎样表扬他的?蔡真妮想了想,好像自己说的就是这句“Good job”。 “这就对了。”老师讲:“孩子都是跟外界学的,无论是行为还是语言。这句话,一定是被你用了无数次后,在他心里成了最有力量的表扬话。”老师建议试试用其他表扬、鼓励孩子的词,淡化这句“Good job”。“咱中国人不太习惯,也不擅长夸别人。老外的特点是不说不好、不行这样否定的话,说‘Good’(好),那基本上就是做得很一般,不甚满意了。这里的孩子,无论做完一件多小的事,比如画了一幅画,写了一个字,剪了一个东西,帮了别人一下等等,老师和家长都会表扬。很多时候,还要拥抱孩子给以鼓励。妈妈们‘我爱你’不离口,说得可自然了。他们认为正面的表扬、鼓励和爱,永远都不嫌多。” 隔天,三猪的老师给了蔡真妮一张纸,说:“这个或许对你有帮助。”纸上打印的是,《101种表扬孩子的话》,蔡真妮看了大受启发。 这里边的好多话,现在常挂在她的嘴边:Excellent!(太出色了);Great work!(做得太好了);Beautiful!(漂亮); Fantastic!(太奇妙了);Awesome!(真了不起);What a great imagination!(多妙的想象);Super work!(超级棒);Super!(极好); I'm proud of you!(我为你骄傲);You really tried!(你确实尽力了)……
蔡真妮的体会是,常说这些表扬话,不光孩子受用,就是大人听了,也会感觉很好。“可以用在夫妻、朋友、同事、上下级等所有和人打交道的时候,用得恰当,一定比‘挺好’、‘不错’、‘对’这样普普通通的字眼效果好,会成为人际关系中绝佳的润滑剂。” 《101种表扬孩子的话》,最后一句是:常对孩子说“I love you”。
蔡真妮特别提醒道:这句“我爱你”,一定要挂在嘴上,时常对孩子讲。 尊重孩子选择的权利,这是做父母最起码的原则 小学四年级的孩子,可以在学校学一门乐器,至于学什么,由学生自己选,老师负责教。因为小孩还在长,所用的乐器也是由小到大,不能固定。所以,乐器一般先不买,由家长到店里租。 选乐器那天,教室里放了各种各样的乐器,蔡真妮没料到凯莉选了中提琴,这琴她压根儿没怎么听过。“大提琴吧,知道有个马友友。小提琴,更是路人皆知。我周围中国人的小孩,想学弦乐的,都选小提琴。小提琴在乐队里多重要,可以拉到首席,而且曲目丰富,有很多协奏曲、独奏曲。那个中提琴,在乐队里只是个伴奏的,几乎没什么独奏曲目。”
蔡真妮又习惯性地从中国父母的角度想,反正都是拉,你干嘛要拉中提琴,换小提琴多好,等到了五年级参加乐队,演出机会也多。她带孩子去乐器店租琴,发现小孩用的中提琴和小提琴大小是一样的,相差的只是一根弦而已。 老公想起他姐姐家就有一把小孩拉的小提琴,寄来就行。琴到了,蔡真妮得到琴店换弦,人工加琴弦要100多美元,她心里更别扭了。又做女儿的思想工作:咱有现成的琴,要不你就学小提琴吧,都是拉,一样的。
“不要!我不喜欢小提琴的声音,太高,中提琴的声音好听。”凯莉坚持不换。 “要在国内,我肯定会想办法把她给拧过来。现在,我也不是不敢,是我不愿意那样做。虽然心里别扭,但我知道这不是孩子的问题,是我的问题。毕竟学琴的是凯莉,她有这个选择的权利,我得尊重她,这是做父母最起码的原则。在这边,凡事都是这样,强调孩子的选择权,大人必须尊重。所以,小孩一个个特别有主意,他们打小就被培养出了这种态度。”
有一天,凯莉高高兴兴地放学回来,告诉妈妈自己是下一周班上的“明星学生”。在一学年里,她们班上每个人都有一次机会做“明星学生”,每周谁来当,以抽签方式决定。成为“明星学生”的孩子,在一周里要做的事是:给全班同学读一本自己最喜欢的书;把自己做的贴纸挂在教室里供大家浏览;给同学介绍自己和家人的照片;最重要的是要在全班做一次报告,向同学、老师介绍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和大家分享自己的生活。 蔡真妮饶有兴趣地看着凯莉带回来的那张大硬纸,右上方凯莉贴上了自己的大照片,下面填上年龄、生日、住址、年级、老师的名字、家里有几口人等等信息。左下方罗列了一些她最喜欢的事物,如最喜欢的颜色、动物、食物、运动,最喜欢在学校做的事,最喜欢在家里做的事等等。蔡真妮瞅着瞅着,忍不住偷偷地乐:这不是那些大明星们才回答的问题嘛。贴纸最下边,是列举出三样自己超酷的事,凯莉第一条写的是她足球踢得好,第二条是她会说、会写中文,第三条是她数学好。最后一个问题是你长大后想干什么,凯莉回答是当老师。学校用这种方式,给每个孩子当“明星”的机会,让学生展示真实的自己。
蔡真妮在当地学校做义工,学校会给每位申请当义工的家长发一本小册子,里面详细写了注意事项,其中有这么几点:
★学生的名字是非常重要的,要尽最大努力去记住你要面对的那些学生们的名字,也一定要让学生们知道你的名字。 ★通过向学生问问题,来表现你对他们正在进行的活动的兴趣,然后——聆听。
★不断地指出学生们在学习、遵守纪律和文体活动等各方面的点滴进步,以此来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心。即使在帮助孩子改正作业中的错误,或是提醒他注意纪律时,也要从他做的好的地方开始谈。
★只和老师谈论学生们的行为问题,决不能当着孩子的面议论。
★如果要给学生留纸条,上面写的一定是鼓励和友好的话。
★要记住,学生们会模仿周围大人的言行,不管这个大人是老师还是义工。

寥寥数语,蔡真妮已经清楚地知道了对待学生的基本态度,那就是鼓励和尊重。 学习只是很小一部分,健全人格的培养更重要 时至今日,蔡真妮仍感到对不起大儿子。“刚来美国时,我还是用国内那套对待小州,现在想想太粗暴了,心里很愧疚。但我最大的成就感,就是在这里把他培养成了一个有爱心、负责任、善良勤劳的孩子。” 在爷爷奶奶们的眼里,小州简直就是一个“模范孩子”。蔡真妮的妈妈说她:你真好命呵,现在就得儿子济了!

从高中开始,小州就打工挣钱,除了在餐馆工作外,他还为周围的邻居夏天割草、冬天除雪。蔡真妮夸儿子特能干,说他现在即使不上大学,也完全可以在社会上独立生活。妈妈忙不过来时,只要喊他帮忙,小州二话不说,马上洗碗、吸地、做饭,照顾弟弟妹妹。家里花园的活儿,他也全包了。“如果还在国内上学,小州肯定是另外一个样子。”国内的亲朋好友,对孩子的要求只有学习好。 小州今年上11年级,相当于国内的高三。“美国的高中生很忙,课业很重,也有压力。他们没有班级,只有辅导员。你选了什么课,到时间自己去上,跟咱们的大学生一样。他们写的报告,就像写论文,要自己查资料。”
小州带回家一份选课单,看得蔡真妮眼花缭乱,她仔细数了数,天哪!整个高中期间一共有120多门课可以选。 “课分得特别细,像音乐课,就包括了:音乐理论、电子配乐、钢琴、古典吉他、爵士乐、声乐、交响乐等14门科目。英语部分,开设了大学英语、演讲、写作、新闻采访、语法、美国文学、世界文学、戏剧创作等26门课。就连家政这类课,也细分为烹饪科学、生活管理技能、室内设计、驾驶员教育等。” 蔡真妮明显地感觉,美国的高中,不光是教学生文化知识,更注重学生的兴趣爱好、生活技能、自理自律、人际交往等方面的培养。上大学,除了要看高中成绩,要参加入学考试外,还有一项重要内容就是,看学生有什么特长爱好,组织参加过什么社团,做过哪些社会服务等等。
小州的学校,学生社团有上百种,还有各式各样的运动队。每天下午两点多就放学,学生个个都要利用课后时间参加社团活动啦、训练啦、比赛啦。还得忙着谈恋爱,开Party,打工去。 “很疯狂、也很快乐!可以留下很多记忆。看我儿子的高中生活,是那么丰富多彩,让人羡慕。我真觉得,学习只是很小一部分,健全人格的培养,能力的培养更重要。”
蔡真妮在国内有个表姐,她女儿学习很好,考上了市里最好的重点中学,成绩在年级排名第一,表姐特骄傲,同事也都羡慕。为了让孩子一心学习,表姐从小到大不用孩子干一点活,连鞋带都是出门前妈妈蹲地下给系好的。高考前三个月,表姐的女儿一人得了三项优秀学生奖,有同学妒嫉不服气,对她挖苦讽刺。本来不善跟人打交道,被人中伤又不知怎么处理,加上高考的巨大压力,表姐的女儿精神崩溃了:紧张焦虑,出现幻觉,只要一想到上学,就头疼得满地打滚。表姐领着女儿四处求医后,状况才好转。虽说最后几个月没看书,可这孩子高考成绩依然达到了重点大学录取线。但除了清华北大,别的学校她都不想上,觉得丢人,最后家里送她出国自费留学。 “她就是会学习,在语言学校学了一年日语后,拿到日本一所著名大学的录取通知书,现在,在大学成绩还是名列前茅。但我知道,表姐俩口子每天是提心吊胆地过日子。女儿的精神问题就像一颗炸弹,不知在她以后的人生路上,会被什么东西再次引爆。”
蔡真妮觉得这不能全怨孩子,表姐的育儿观念和方式都有问题。“中国有句老话:天下没有不是的父母。意思是讲父母对孩子干什么,叫孩子干什么,都是为了孩子好。孩子读高中、上大学了,当爹妈的还不撒手,事事操心,样样干涉,代替孩子作选择,这实际上是让孩子为父母活,是在精神上控制孩子,孩子成了父母的傀儡。中国父母最喜欢跟孩子说的一句话就是:我都是为了你好,大了,你就明白了。其实根本不是那回儿事。”

在美国,蔡真妮亲眼看见不少华人家庭,因为教育观念上的矛盾引发家庭大战。一方面,华人父母用传统观念和手段对待孩子,比如独断专行,过度关心、管教、干涉等等;另一方面,他们的子女受到的是美式教育,强调个人独立意志的实现和自由。所以,双方免不了会强烈地冲突、碰撞。 也许,无论中国还是美国的父母们,都要习惯一件事:别把孩子当成自己的附属物,别对孩子为所欲为,别紧紧抓牢孩子不撒手。给他们一片属于自己的天空,给他们一个自由成长的空间。相信你的孩子。 (XYS20081224)

2008年12月18日星期四

投诉湖北省襄樊职业技术学院:教学实习沦为自行就业  
尊敬的梁书记, 蔡校长:  
您好!  

我是贵校一名三年级学生的家长, 为襄樊职业技术学院近年来在您的得力领导下所取得的快速发展倍感欣慰. 但是, 今年以来贵校有关教学管理的做法令我十分忧心, 特此向您简报如下, 望请调查处理.  

我家的孩子现为贵校三年级商务专业的学生, 按学校学习计划本应该是完成规定的课程后于下学期开始实习. 可是, 本学期不到一半, 学校便要求学生自行联系实习离校就业, 而我家孩子不得不开始在一家餐饮单位打工, 从事与所学专业好不相干的廉价劳动. 等於是变相就业.   

据了解, 学校对学生的实习没有具体的规划安排, 不为学生联系实习基地, 没有对实习单位, 实习内容, 实习指导, 实习评估等详细要求, 所谓的学生实习完全是学生自行就业, 既不与学校实习要求挂钩也没有教师指导, 对学生的所学专业的职业培训毫无意义.   

学生实习是职业技术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 通过有计划有系统的教学实习, 学生得以在有经验的教师和技术人员的精心指导下学习和掌握行业所需的专门技能, 为就业做好充分的准备. 但是, 襄樊职业技术学院对学生实习的不作为, 已经将教学实习沦落为学生自行就业, 这不仅严重违背职业教育的课程标准和教学规范, 而且严重损害学生的教育权益, 误人子弟.   

本人严正恳求学校领导正视问题的严重性并立即采取有效措施, 保障学生的教育权益, 保护襄樊职业技术学院的声誉.  

此致,  
一学生家长  

抄送:  
 
中国教育部高等教育司  
湖北省教育厅   
襄樊职业技术学院

2008年12月6日星期六

“高、大、全": 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思维惯式模式

试析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惯式思维模式
From DWNEWS.COM
刘道玉 (武汉大学前校长、教授,湖北省刘道玉教育基金会会长)

近十年以来,我国高等教育以超常的速度发展,虽然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同时也出现了诸多的问题,有些问题是十分严重的。教育界对于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曾从多方面进行了讨论,但鲜有人从思维模式上进行剖析的。作者首次提出了中国高等教育发展中的“高、大、全”的思维惯式模式,列举了它的种种表现,剖析了产生这种思维模式的认识、体制和文化的根源
近十年以来,我国高等教育以超乎寻常的速度发展,2008年大学毛入学率已达23%,大学生在校人数已达2700万人,就其规模已经超过了美国居世界第一位。但是,无可讳言的是,同时也出现了许多严重的问题,如学生质量下降、大学毕业生就业困难、学风浮夸、学费变相上涨、债台高筑、教学评估弄虚作假、研究生质量泡沫化、等等。这些问题已经引起了教育界和社会各界的广泛的关注和舆论,甚至存在严重的不满情绪.

这些问题是怎么造成的呢?对此,论者颇多,有的认为是教育产业化,有的认为是大学体制问题,还有的人从大学理念、官本位和左倾冒进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应当说,他们从不同的角度指出了我国高等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也确有某些参考的价值。但是,直到目前为止,我尚没有看到从思想根源上进行分析的,如果不刨根溯源,即使其他因素消除了,仍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我国高等教育上的问题。我所说的思想根源,就是“高、大、全”的思维模式,它已经成为国人的思维惯式,不仅根深蒂固,而且陈陈相因,几乎渗透到一切方面。因此,只有转变了国人的思维模式,不仅能够从根本上解决我国教育上的问题,而且还可以消除在诸如经济、政治宣传、思想教育、科学和文化等方面存在的痼疾

(一)乍看起来,“高大全”似乎是一个人名,但它不是人,而是中国人的一种思维模式,而且已经似乎已成了一种思维惯式.
什么叫思维惯式?我在文章中用了一个“惯”字,“惯”即习惯之意。所谓惯式思维,就是一种习惯性的思维模式。日本哲学家三本清(1897—1945)在谈到习惯时说:“一般以为习惯是同样行为的反复所造成的。”⑴一个民族的思维习惯,是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的,受着社会形态、群体生活方式、文字、语言等因素的影响。三本清甚至认为,“可以说东方的传统文化是习惯文化。就如习惯是自然一样,东方文化的基础中存在的也是某种自然。”习惯是非纯粹的精神形式,它们是在人们思考和行事的时候表现出来。
一般说来,惯式思维有以下的特点:第一是定势型,即我们常常所说的“脑子不转弯”。这种思维方法是从事发明创造最忌讳的,因为他们总是见怪不怪,把现存的一切都看成是天经地义的,从不想要去改变它们。持这种思维方法的人,当面对多种并存复杂的事物时,不注意多种纵向线索之间的互相关系,往往按照自己所需要的那一条线索进行精心处理,而忽视了其他可能性的选择。
第二是趋同型,也即随大流的思维方法。总体上,我国不少人有人云亦云、随波逐流的毛病,以至于形成了一种保守的思维习惯。为什么我国经济或教育建设中出现重复建设,为什么我国常常出现“热点”,如下海热、出国热、考研热、从政热……这些都是趋同思维导致的结果。
第三是形而上学型,即只图表面而不注重实质的思维方法。持这种思维方法的人,容易走极端,只求数量而忽视质量,只看形式不注重实质,只图表面不顾内容。其实,形而上学的思维方法是一种省心的懒汉思想,对事物不作具体分析,抹杀事物的个性,用简单化、程式化、固定化的思维看问题,从而抹杀了人们的创造性。
东西方各民族,由于种种因素的影响,如历史进程、科学文化、宗教信仰和民族个性等,他们的思维的特点是完全不同的。据我个人的观察与归纳,中国人与欧美人在思维方法上至少有三点不同:中国人“求多不求新,求同不求异,求稳不求变”,而西方人则恰恰相反。也有人说,中国人夸多识,而西方人夸新知,也许这正是我国知识分子缺乏创造性的原因。
为什么“高、大、全”是中国人的一种思维模式?因为自古到今,无论是官员或是老百姓,也无论是商人或是科学研究人员,他们崇尚“高、大、全”,我们只要打开媒体看一看,冠以“高、大、全”或变相的最、快、多等词句,简直是满天飞。既然“高、大、全”成了中国人思考问题和行事的出发点和追求的目标,那么事实上也就形成了一种习惯的思维模式。
日本作家中野美代子(1933—)曾经写了一本书,书名是《中国人的思维模式》,读后感慨颇多。⑷作为一个日本人,居然通过中国近代小说,分析了中国人的思维模式,我们至少应当感到愧疚,因为至今还没有看到由我国学者写出有一定力度的这类著作。在书中,她罗列了中国人思维上的弱点,如缺少立体思维、缺少好奇心、缺少虚幻思想、缺乏游戏意思、缺乏幽默感等。她毫不隐讳地指出:“历史上所谓的中华‘思想’阻碍了人们对未知世界的认识,这种阻碍渗透到小说中,使周游异国的故事变得无聊乏味。”她进而说道:“与欧洲人常常为开拓认识世界奔向未知土地而进行的鲁莽旅行及冒险的传统不同,中国人的伦理理念是把认识的疆界限定在五官可及、手足可触摸的领域中……”。她的分析不仅说明了为什么近代科学技术没有诞生在中国的原因,而且也指出我国国民当今仍然缺少创造性思维的根源。
习惯的力量是巨大的。英国哲学家培根(Francis Bacon,1561—1626)曾说:“但是假如个人的单独的习惯其力量是很大的,那么共有的联合的习惯,其力量就更大得多了。”⑵对此,列宁也深有感慨地说:“千百万人的习惯势力是最可怕的势力。”⑶因此,如果人的习惯一旦形成了一种思维模式,那么它的破坏作用就是十分巨大的,我国高等教育出现的种种问题,正是这种惯式思维模式所造成的。

(二)
在惯式思维模式中,“高”居于首位,它在我国高等教育发展中所起的副作用是非常明显的。我这里所说的“高”,是指在发展高等教育中所表现出来的高速度、高指标、高跨越等,以及在办学过程中为数不少人所追求的“高级”(级别)、“高攀”、(高攀名校)“高峰”(高峰论坛)、“高规格”(建筑和装修)、“高职称”、“高学历”、“高学位”,等等。然而,却偏偏忘记了高质量(教学)、高素质(人才)高标准(论文)、高难度(科学研究),而舍弃了这些真正意义上的高标准和严要求,只能导致进行评估弄虚作假和研究生教育的泡沫化。
近10年的大学扩招,最明显不过反映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中高速度、高指标的指导思想。自1999年开始,我国大学开始以超常的速度扩招,当年高校招生160万人,比上一年净增加52万人,增幅速度高达48%,相当于新建了52所万人大学。这是典型的冒进,是1958年教育大跃进在新形式下的翻版。问题是自1999年到2008年的10年中,一直保持着较高的发展速度,平均增速为19.2%,头7年的增速为25.3%。与此同时,研究生的招生也急剧增加,自2000年到2008年,平均增速为23.06%,最高年份增速为46.2%。
据国家教育部网站消息称:“中国高等教育规模超过俄罗斯、印度、美国,成为是世界第一。经过短短数年的努力,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实现了从精英教育到大众化,走完了其他国家需要三五十年甚至更长时间的道路。”值得注意的是,我国既没有经过产业革命,又没有现代工业基础,在高等教育基础十分薄弱的情况下,用10年时间走过了西方国家50到100年需要走的道路,这不是冒进又是什么呢?在师资、设备条件很差的条件下,怎样能够保证教育的质量呢?可是,教育教育发展研究中心的负责人竟然说,10年扩招没有方向问题,但是政府投入不足严重的制约了教学质量。这绝不是实事求是的态度,教育质量严重下降、学风严重浮夸、教学评估弄虚作假,这不是方向问题,那还有什么是方向问题呢?
根据我国经济建设的需要,不是不可以适当扩大招生的规模,但必须与经济发展的速度和市场对人才的需要相适应。可是,我国在扩大招生问题上,既违反了经济的规律又违反教育发展的规律。在具体执行扩招时,又犯了一刀切的错误,重点大学本是肩负提高的任务,完全不应该扩招,但也下达高指标的扩招计划,以至于造成了师资、设备、图书馆、宿舍、运动场所等严重紧张的局面。
为什么历时10年的扩招运动能够得以顺利地推行呢?除了跟风的同向思维以外,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受自身的利益所驱使,因为扩招会给大学带来数千万甚至数亿元的学费收入。
据我所知,全国只有中国科技大学例外,该校10年不扩招,每年招生的数字是1860人,它被认为是一个恒数。在全国大合并、大扩招和搞大而全之风盛行的情况下,中国科技大学是个另类,他们不跟风、不合并、不扩招,“行不改名、坐不改姓”,保持自己的办学特色,这的确是难能可贵的。有了这种独立精神,还愁培养不出杰出的人才和做出创造性的成果吗?

(三)

阿尔温·托夫勒(Alvin Toffler,1928—)是美国著名未来学家,他在《第三次浪潮》中对“好大狂”的思维模式,进行了猛烈的抨击。他说:“第二次浪潮文明的‘好大狂’也受到了攻击。‘大就是好’的鼓吹者从来没有象现在那样受到‘小就是漂亮’鼓吹者的非难。只是到了七十年代,一本《小就是漂亮》为题的书,才在全世界范围内成为极有影响的畅销书。”⑸
随着新的技术革命的深入,人们的观念已经发生了转变,树立了“小就是好”的生产、消费理念和审美观点,而抛弃了“好大狂”的思维方法。可是,我国虽然初步实现了市场经济体制,但大多数人的观念仍然停留在工业文明初期阶段,抱着“大就是好”的老观念不放。从历史上看,中国人对“大”情有独钟,它几乎渗透到一切领域里。例如,讲朝代要加上“大汉”、“大唐”、“大宋”、“大明”、“大清”;街道要命名为大街、大道;楼房要叫“大厦”、“大楼”;破旧立新要叫“大破大立”;整风远动叫“大鸣大放”;形容有智慧的人叫“大智大勇”;结婚叫“大婚”,出自传叫“大传”;有关“大开发、大跨越、大发展”的标题,在各种媒体上屡见不鲜。建设现代化的城市,也是高喊“大上海”、“大武汉”、“大西北”、“大都市”。1990年提出了国际化,于是就有47个城市要建国际化的大都市。这是明显的浮夸,西方发达国家一般也只有一两个国际化的大都市,中国怎么可能建成这么多的国际化的大都市呢?⑹近年大兴“论坛”和“讲坛”之风,但觉得不过瘾,又纷纷推出了各种“高峰论坛”、“百家大讲坛”、“世纪大讲坛”、“和谐社会发展大讲坛”、“健康大讲坛”、“长江美联大讲坛”等。甚至连月饼、保健品包装盒越来越大,书刊的版本也越来越大,街心花园和草坪也越来越大。每思及此,我都感到心痛,国人的这种思维方法是多么的不合时宜呀!
同样地,我国在发展高等教育上“好大狂”的思想表现得尤为突出。自1992年开始的大学改名、升格和合并浪潮,就是“好大狂”典型的表现。据统计,自1992年到2000年,历时8年进行大学的大调整、大合并,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60多个部委参与了这次合并远动,全国900多所大学受到这次浪潮的冲击。大学合并始于1992年,把江西大学和江西工业大学合并为南昌大学,目的是要挤进“211工程”,打造全国的名校。接着,1998年把浙江农业大学、浙江医科大学、杭州大学与浙江大学合并,从而掀起了全国大学合并的浪潮,2000年达到了高潮。当时,似乎已经造成了一种舆论:“合并则兴,不合并则亡”,由各部委和各省政府出面,强行进行合并,甚至搞“拉郎配”式的合并。
值得指出的是,这次高校大合并的指导思想是值得怀疑的。指导思想之一是所谓的实现“强强”联合,这是根本站不住脚的,因为很多被合并的大学并不是重点大学,甚至把一些专科学校和干部管理学院合并进来,这怎么是“强强”联合呢?相反地,真正的重点大学并没有实现合并,所以很显然合并的指导思想强调的是“大”,而并非是“强”。
合并指导思想之二是建设一流的研究型的大学,这也是不能自圆其说的,因为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与学校的规模没有线性关系。大并不意味着强,这是人所共知的浅显道理,为什么国家主管教育的领导人就不明白呢?问题在于,他们追求的不是真正的强,而是“好大狂”。
指导思想之三是中国大学多了,不便管理,所以需要调整、合并,这也是与事实不符的。真的中国大学多了吗?结论是否定的。美国只有2.81亿人,有4000所大学,而13亿人口的中国只有1900所大学,怎么能说我国大学多了呢?到底是分散超大型大学好管理拟或是小型大学好管理,道理也是很明显的,这只不过是强词夺理而已。
我们不妨看一看几个具体的例子。例如,吉林大学是由原吉林大学、吉林工业大学、白求恩医科大学、长春科技大学、长春邮电学院、解放军军需大学等6所大学合并的,合并后的吉林大学分散在6个校区、9个校园,占地661万平方米,在校学生7万多人,堪为全国第一。白求恩医科大学是一所既有特色又有纪念意义的大学,为什么把她取消?当地群众讽刺地说,要找长春市就到美丽的吉林大学校园里去找。更为荒唐的是在遥远的珠海,建立一个分校,占地居然达到330万平方米,这到底是办教育还是搞创收?合并后的吉林大学,水平和效益到底是提高呢抑或是降低了呢?事实事实胜于雄辩,除了规模居全国第一以外,剩下的恐怕就是30亿的高额债务了。
另一个例子是贵州大学,她是经过几次合并,最后由6所大专学校合并的,其中专科和干部管理培训机构就占了4所。合并后的贵州大学,有24个学院、101个专业,在校本科生为45000多人,研究生3030人,一下子进入全国规模最大的大学之列。据说,合并后顺利地进入了“211工程”,如果不合并就进不了。这是典型的拉郎配,是纯粹“好大狂”的表现,明显的是以功利主义推动大学的合并。
对于这场大学改名与合并,舆论纷纷,反对者亦众。但是,当政者置群众的舆论于不顾,完全由上而下,由长官意志拍板决定。为了指导大学的改名与合并,国家教育部制定了大学改名的7个必备条件,规定学生在8000人以上,正教授在100人以上,硕士点需要10个以上,必须具备3大门类学科,等等。正是在这种“求大”的指导原则下,掀起了大学改名的浪潮,并导致了全国范围内各大学追求大、求多的风气。
目前,专科学校都改成学院,而学院统统改成大学了,而大学的名称是一改再改。纵观这场改名与合并的浪潮,反映出了“求大”的普遍规律:一是地名越改越大,如由城市、省名、大区(如华东、中南、西南等)直到冠以“中国”才罢休;二是学科内容涵盖越广越好,如原来的工学院改为理工大学,后又改为科技大学;三是原来的化工、煤矿、石油等学院,也都改成“工程大学”了。

随着大学的改名,大学中的系也水涨船高,统统地升格为学院了,如数学—数学与统计学院,物理—物理与技术学院,化学—化学与分子科学学院、生物系——生命科学学院、环境科学系——环境资源学院、中文系——文学院,历史系——历史学院(也有改为旅游学院)、经济系—经济与管理学院、图书馆学系—信息情报学院、政治学系——行政公共关系学院、哲学系——哲学学院、新闻系——新闻与传播学院……不一而足。
这场轰轰烈烈的大学改名与合并远动,是世界从没有的先例,完全是违背科学和教育规律的。如果按照中国教育官员的逻辑,那么美国的麻省理工学院、加州理工学院、威廉·玛丽学院和法国的巴黎高等师范专科学校、巴黎高等工业专科学校、巴黎行政管理学校等,早就应该改名了,但他们却坚持不改名。可是,这些学校,有的是拥有“媒体实验室”的发明创造的摇篮,有的是诺贝尔奖获得者的大户,有的却囊括了世界最多的菲尔兹奖(7人),有的培养了多名总统。然而,即使中国拥有再多的“航母型”的大学,与包括上述那些大学在内的世界著名大学相比,也是难以望其项背的。从与国外大学办学思想的对比看出,中国人的形而上学思维方法是多么的严重,“好大狂”的思想又是何等的狂热啊!与大学合并的同时,国内又掀起了一股“人为造城”的运动。自1999年北京外企投资建设廊坊东方大学城奠基开始,又拉开了大建大学城远动的序幕。⑺据不完全的统计,到2003年12月,全国已建成和正在建设的大学城共有54座,占用耕地1646万亩,占我国耕地面积减少的65.6%。这股人为的“造城运动”有以下上个特点:
第一,相互攀比,规模越来越大。最初,上海松江大学城只有几平方公里,可是后来大学城的规模越来越大,如广州大学城一期工程是17平方公里,二期工程又扩大到43平方公里;岳麓山大学城是44平方公里,湖北黄家湖大学城占地50平方公里,陕西西部大学城占地400公顷,辽宁大学城占地543公顷,而重庆和江南大学城占地居然达到5万平方公里。据说,南京市的大学城的规模相当于26个北京大学,严重的供大于需。
第二,追求时髦,越来越洋气。一些大学城中建设了度假村、娱乐设施,东方大学城中居然建了占地6640平方米的高尔夫球场。
第三,上行下效,中等城市也建大学城。例如人口不到200万人的郑州,仅有20多所大学,规划要建4座大学城。其他的还有:甘肃渝中大学城占地18——24平方公里,无锡大学城占地10平方公里,常州、泰州、大庆等也都争先恐后地建设大学城。
值得指出的是,“大学城”这个名称是从国外舶的,但我国对大学城的理解的片面的,建设大学城的方向是错误的。国外的大学城是历史逐渐形成的,是围绕着大学自然形成的为学校服务的社区。我国大学城是人为建造的,是政府与开发商联手促成的,开发商是为了赚钱,而政府是为了炫耀政绩。所以,群众讽刺说,大学城中没有大学,大学城不是为学生服务的,像这样的大学城恐怕也是世界上绝无仅有的。

(四)
在中国传统思维模式中,求全是其中之一。成语“十全十美”,是形容事物完美无缺,把它作为人们追求理想的目标,当然也是无可指责的。但是,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所以任何完美无缺的事物是没有的。同样地,在创办世界一流大学中,盲目追求“高”和“大”是是不可取的,而求全也是不可能的。
可是,在近10年高等教育大发展中,一股追赶时髦和贪大求全之风盛极一时,又掀起了一股“大办文科的远动”。⑻例如,关于发展法学教育就是典型的例子。在文革以前,我国大学中只有6个法律系。可是,在恢复和发展法学教育时,又出现了一哄而起的情况,不仅普通综合大学、工科大学统统建立了法学院,而且师范大学、农业大学、海洋大学以及各民办大学,也都建立了法学院。据统计,目前我国已有600多所法学院(系),培养的毕业生严重过剩,大约只有30%的毕业生能够就业。这是贪大求全思想造成的。有人讽刺说,全国砍掉60%的法学院,也不会影响法学教育的生态平衡。
)再一个例子是生命科学学院,这是在“21世纪是生命科学时代”口号的导向下出现的一窝蜂现象。其实,所谓的生命科学学院,绝大多数都是由原来大学中的生物系升格而建立的,现在全国几乎没有一所大学没有生命科学学院。生命科学涵盖极其广泛,包括植物、动物、微生物、病毒、遗传学、分子生物学、农业、医学、人体科学、古人类学等。实事求是地说,现在各大学里的生命科学学院绝大多数都名不副实,充其量只是挂一漏万而已。目前,不仅普通大学都建立了生命科学学院,甚至出现了“院中院”的现象,如九江学院生命科学学院、湖南文理学院生命科学学院、湖州师范学院生命科学学院、临沂师范学院生命科学学院、佛山科技学院生命科学学院、中国计量学院生命科学学院……其实,这些所谓的生命科学学院多是由师专或中专升格而建立的,如果由他们来培养生命科学的人才,那怎么能够保证质量呢?
在大学办学的过程中,求全的表现是多方面的,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表现之一是,什么是热门就上什么专业,如随着开放,为了迎合人们出国的心理,又出现了大办国际经济、国际金融、国际贸易、国际财会等专业的热潮。表现之二是,什么时髦就办什么专业,如WTO(World Trande Organization)学院、国际软件学院、艺术学院、城市学院、边界学院等。表现之三是,什么吃香就上什么专业,如艺术、广播电视、节目主持人一时很吃香,于是不少大学争先恐后地上这些系科,甚至连一个艺术教授也没有,也要办艺术系,这是求全的思想作怪。
国际著名大学的办学经验表明,建设研究型和一流水平的大学,并不要求规模大和学科齐全。在这方面,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堪为一个成功的典范。雪莉·蒂尔曼(Shirley Tilgman)是该校建校260年历史上的第一位女校长,她认为:“规模不大,学科不全,恰好是我们的优势之所在,正因为我们不需要什么都做,我们才能够集中所有的精力和资源来干两件事:一是非常严格的本科生教育,二是非常学术化的研究生教育。我们把这两件事情做到了极致。我认为,小就是一种美!”⑼令人难于想象的是,普林斯顿大学居然没有被认为最热门的医学院、商学院和法学院,这正是他们独特性的表现。对此,蒂尔曼认为:“不设这三大学院的理由是,一旦设立,会分散我们的精力,干扰我们从事最主要的工作。”
我相信,国外这些大学的经验,我国大学的校长们不可能不知道,“小而精”的道理也不是不懂。但是,为什么还要追求“高、大、全”呢?这充分的说明,形式主义、形而上学的思想对他们影响是多么的巨大,已经深深陷入到了传统的“高、大、全”的思维模式而不能自拔的地步!

(五)
中国传统的“高、大、全”的思维模式,对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破坏作用是巨大的。要转变这种思维模式,就必须要剖析产生这种思想的根源,采取必要的和坚决有力的措施。那么,产生“高、大、全”的思维模式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呢?通过学习与思考,我认为主要有三个原因:
首先是认识的原因。一般认为,人类的认识大致可以分为两种:一是以逻辑分析为代表的言传认识,西方人的逻辑分析发达,故言传认识论较强;东方人直觉领悟源远,故会意认识论较强。刘仲林先生认为:“一个民族的语言,潜含着这个民族思维的全部奥秘。谈到中华传统思维,我们不能不谈及中华的语言,特别是汉字。”⑽众所周知,中国的文字起源于象形文字,在5000多年的发展历史中,对华夏民族的智慧与思维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
从整体上说,中华传统思维可以称为“象思维”,或“意象思维。中国人的思维方法直接或间接地受《周易》影响很大,意象思维不仅是贯穿于《周易》思维的主线,也是贯穿于中华思维的主线。这种思维的特点,是从形式上用相似、象征的手段进行思维的一种方式,这就很容易演变成为“高、大、全”的思维模式。本来,长于”象思维“的民族,其想象力很丰富,应当富有创造精神。但是,由于长期封建社会的小农经济、专制制度和经文化,就形同“三道紧箍咒”,把人们的思想束缚得死死的,从而失去了由传统思维向现代思维转变的活力,同时也丧失了创造精神。

其次是体制的原因。我国近代大学起源于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期间,是在“中体西用”的实用主义思想下从西方舶来的,从一开始就被置于集权统治之下。1952年院系调整,取消了教会大学和私立大学,使公办大学成为独霸的一统天下,教育集权的体制不仅没有改变,而且是越来越严重了。目前,我国教育依然是“大一统”的领导体制,它的特点是:教育领导部门垄断了一切教育资源,把持了一切教育的决策与管理大权。这种体制最大的弊端是“政出一门”,剥夺了大学本来应当具有的独立自主权。实际上,这种集权教育体制是与国家的集权政治体制相一致的,它们相辅相成。

十分可怕的是,一旦教育主管领导部门的决策错了,那么各级学校都会跟着犯错误。事实上,我国高等教育所出现的诸多问题,都是主管部门错误政策所造成的。例如,大学合并、学院升格、大学改名、系升格为学院、大学扩招、兴建大学城、教学假评估、特聘教授假引进,以及用计划经济指导思想制定的许多“教育工程”,没有一项不是出自教育主管部门,或是由他批准和倡导的。在官本位盛行的情况下,如果领导部门不转变观念,这些错误是很难纠正的,甚至会用新的错误来掩盖旧的错误。这就从反面说明,教育当局必须尽快彻底放权,实行大学独立自主,即使大学自己决策有了失误,他们不难进行自我调整和纠正。

再次是文化的原因。在我国历史上,“高、大、全”一直是文学创作的指导思想,无论是帝王或是圣贤、领袖人物、英雄人物,都是“高、大、全”的象征。由于受文学作品的熏陶,大多数人都有追寻圣人的足迹,立志做一个完人的愿望。于是,在国人的心目中,圣明都是完人,如孔圣人、孟贤人、诸葛孔明、关圣人、神医华佗,等等。在这种视野之下,国人的思维方式发生了扭曲,形而上学的思维方法占据了主导地位,要么肯定一切,要么否定一切。这是一种简单化、程式化的思维方式,扼杀了人们的创造性,具有极大的破坏性,我国高等教育出现的种种问题,就是这种思维模式造成的。

冰冻三日,非一日之寒。“高、大、全”的思维模式是一种循旧性的惯性思维方式,是中国人劣根性的一种表现,它是通过陈陈相因、代代相传沉淀而形成的,根深蒂固。“高、大、全”是传统思维中的三种表现,它们不是孤立的,往往是你中有我,而我走有你,相互影响,并由它们衍生出其他种种表现。由于惯性的作用,要克服这种传统思维模式是极其困难的。我们必须要从幼儿教育抓起,趁他们思维尚没有定势以前,培养他们的创造性的个性,训练他们的创造思维方法,并把这一教育原则贯穿到各各级各类学校中。唯有如此,才能开发我中华民族本具有的创造潜力!

2008年12月4日星期四

教授上课批评政府,学生竟告发其“反革命”??? (A case about teachers' rights and responsibilities)

It appears that this case, if it's true, has to do with the rights and responsibilities of teachers and students. One must bear in mind, one's rights always come with responsibilities. To exercise your rights, you must also be prepared to take responsibility and face the consequence. A teacher has the right to freedom of religion but is not free to indoctrinate students with his or any particular religion; a teacher has the right to academic freedom but is not free to impose his personal beliefs or political opinions onto students. A teacher's job is to teach not to preach. What is taught and how it is taught must be based on solid academic ground and sound professional judgement, not merely on personal opinion. -jf

教授上课批评政府,学生竟赴公安局告发其“反革命”

From cnd.org

近日,一条题为《有同学告我是“反革命”》的帖子引起网友热议。帖子转载了一篇华东政法大学人文学院杨师群教授的博客文章,透露两名女大学生到上海市公安局和市教委检举他在上课时有批评政府等内容,有关部门已立案侦查。对此网友议论纷纷,有人理解学生,有人则力挺杨师群。
新快报报导,近日,在各大论坛博客上,一条题为《有同学告我是“反革命”》的帖子引起网友热议。帖子转载了一篇华东政法大学人文学院杨师群教授于11月24日的博客(blog)文章,博客透露两名女大学生到上海市公安局和市教委检举他在上课时有批评政府等内容,有关部门已立案侦查。记者追踪到杨师群先生的博客时,相关内容已经被删去,无法得知最新的情况进展,但是有不少网友留言,支持杨师群表达自己观点的权利。同时,也有网友表示学生宣示自己立场的做法也是无可厚非的。对于华东政法大学一教授的博客爆料,网友希望双方能对质说明真相。杨师群,华东政法大学人文学院教授,他在博客(blog)“个性介绍”中称:“江湖小隐,隐而不驯,超凡脱俗。”他的博客名称是“还原历史,正视当前,探索未来”。
11月24日,华东政法大学教授杨师群在其私人博客(blog)上发表了题为《有同学告我是“反革命”》的博客文章。在文章中他透露,由于在上《古代汉语》课时批评政府被两名女大学生告密而遭到相关部门的调查。杨师群教授在博客中称:“今天被领导叫去谈话,说有上《古代汉语》课的学生到公安局和市教委告了我,说我在上课时有批评政府等内容,上面已立案侦查”,“为了告发老师为反革命,可以不择手段。可悲啊!”他披露道:“记得在上《古代汉语》课时,我当然会批判一些与课文有关的中国传统文化,在某些传统文化问题上如果与当今有一些关系的话,我也会联系当今和批评政府。记得下课时有两位女同学找我,愤慨地指责我怎么能批评中国文化!批评政府!甚至眼睛里已经含有泪水”,“我很敬佩,你们有这样的权利!但为什么我就没有批评中国文化和政府的权利呢?所以我告诉她们:我也有发表自己看法的权利,如果你们不愿意听我的课,以后不要选我的课就是了。
不料,她们居然到上面去告我,甚至还添油加醋地加给我一些‘莫须有’的罪名,真让我大跌眼镜。”杨教授继而写道:“这种事情发生在21世纪的中国,并且发生在中国的大学里,这就太让人匪夷所思了。想到最近中国的学校中发生的一系列怪事,我只有默默地为中国的社会和人民祈祷:什么时候中国社会才能走出愚昧?中国教育才能走上正轨?中国的学生才能比较正常的思维?”在论坛上,有不少人对两位女生的行为表示难以理解。
网友“冬天的梦”认为:“如果在大学课堂里老师还没有言论自由,那大学还叫大学吗?”网友“jinxiao7318”也表示认同:“这位杨老师到底说了什么我们尚且无从得知,但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思想,大学生是思想价值观成型的关键时期,大学老师也扮演着思想传播者的角色,他的言论应该受到尊重的。至于那两个学生,并不足以代表这个时代的所有大学生!”网友“傅琰”也以身说法:“我现在的民法老师也经常在课堂上说一些我不认同的观点,但我始终捍卫着他说话的权利。”
网友“guibshey”还搬出了有关法规来加以说明:“《宪法》第三十五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宪法》第四十一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对于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有提出批评和建议的权利;《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第十条:国家依法保障高等学校中科学研究、文学艺术创作和其他文化活动的自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第七条:作为教师享有从事教育教学活动、从事科研并在学术活动中‘充分发表意见’、指导和评定学生、参与学校民主管理等权利。”
网友“guduyixiao”感慨道:“杨师群老师,您委屈了!”对于事件双方,网友们也并非一边倒。网友“形散神聚”认为:“光提老师言论自由,学生有举报的自由么?如果有,学生做的也没错。而且学生是光明正大地质问后去反映举报的,怎么给扣上告密的帽子?你要认为老师的言论属于秘密,那在课堂上讲就很不合适了。”网友“星期天不休息”的想法则颇具体:“作为一个大学老师,你对政府的哪条政策不满意,或者说是对政府的哪个部门有意见,你可以去检举,可以去控告,这是你在宪法上有明文规定的权利。要是还不行的话,还觉得不过瘾,你可以写文章,发论文,或者是在有关的学术研讨会上讨论。你可以有自己的观点,但你不能把你的政治观点在课堂上强加给你的学生,并不是人人都喜欢你那套,作为成年人的大学生也有人家自己的政治观点。你可别忘了,课堂虽不是什么沙龙,可也算是个公共场合。你的一些偏激、不恰当的观点在讲课的时候不能也不应该单方面强行灌输给你的学生,你的学生没有义务成为你忠实的听众,你也没有权利要求他们这样做。如果你这样做了,那么你就是没有职业道德的。”
网友“风吹草动”则质疑道:“1.学生有没有权利公开报案?这是告密吗?2.有什么证据说学生告他反革命罪?3.杨先生因言获罪了吗?”多数网友都认为杨师群事件应该对事不对人,一位署名为“ymw_521”的网友跟帖说:“大学之大,不在于有无高楼大厦,而在于有无大师。大楼已经遍地开花,而我们的大师呢?曾经大师已经逝去,他们去后继无人。大师,全国还有几个?”网友“浩天”也称:“其实想想也不能怪学生。以前我上班时总会经过一个小学,每天经过时就是他们做课间操的时间,大喇叭每天广播要同学们报告身边没有好好做操的同学。”对于此事,知名时评家、也是大学教师的张鸣说:“我本来以为,文革结束以后,中国人因言而获罪的时代,已经过去了。现在,我发现我实在太乐观了,完全低估了传统管理模式对学生和老师的影响力,即使在讲究和谐的今天,在人们互相敌视、互相告发的文化环境还没有完全消除的情况下,无论发生什么事情,都有可能。”也有不少网友希望能理性地看待此事。网友“罗伯特”说:“不知道杨老师到底说了什么,希望他把那些言论贴出来,以正视听。”网友“德老先生”也认为:“事情需要真相,举报师长,总比菜刀弑师理性许多。学生是公民,老师也是公民,大家平等,还是让事实说话!”
网友“牛皮不是这样吹的”则强调:“我觉得应该知道那个老师到底说了什么以后才发表评论才好一点。批评政府可以,但是也要批评得有理有据,不能见风就是雨。”网友“海枯石烂”也谈了自己的揣测:“我感觉这事不会像杨师群在他的博客上写的那么简单,一定牵扯到一些令人激愤的事情,弄得自己学法律的学生认为自己的老师可能触犯了我们国家的某条法律。立案侦查这个结果恐怕不是两个学生能够决定的吧?没有重大的事情发生警察局会立案?警察能立案,说明问题不小。不信你随便去警察局举报谁,要求立案试试。”网友“海叶”认为:“到现在为止我们听的都是该老师的一面之词而已,我们现在所知的所有消息来源,也就仅仅是该老师的博客的一篇为自己辩解的博文而已。在更多资料出台以前,无论对谁做出怎样的评价,都是不公平的。老师没有天然正确的权利,学生也不见得就都是错误的。当然,我们更希望双方能对质说明真相,真理越辩越明。”
记者查到杨师群的博客,发现引发事件已被删去,但网友的跟帖评论与日俱增,已达3000多条。附:杨师群博客文有同学告我是“反革命”杨师群今天被领导叫去谈话,说有上《古代汉语》课的学生到公安局和市教委告了我,说我在上课时批评政府等内容,上面已立案侦查。真令我啼笑皆非:政法大学的学生居然还和文化大革命时的思路一样,为了告发老师为反革命,可以不择手段。可悲啊!这几个中国的大学生。记得在上《古代汉语》课时,我当然会批判一些与课文有关的中国传统文化,在某些传统文化问题上如果与当今有一些关系的话,我也会联系当今和批评政府。记得下课时有二位女同学找我,愤慨地指责我怎么能批评中国文化!批评政府!甚至眼睛里已经含有泪水。这样热爱中国文化与中国政府的同学,我很敬佩,你们有这样的权利!但为什么我就没有批评中国文化和政府的权利呢?所以我告诉她们:我也有发表自己看法的权利,如果你们不愿意听我的课,以后不要选我的课就是了。
不料,她们居然到上面去告我,甚至还添油加醋地给加我一些“莫须有”的罪名,真让我大跌眼镜。要知道,这种事情如果说它发生在清朝末年,可能还会有人相信;而要说它发生在民国初年的“五·四”时期,就不会有人相信了。你们知道那时候的青年,已经基本接受了“民主”、“自由”、“人权”的理念,所以一般不会发生这样的怪事了。而如今,却依然还会时常发生在21世纪的中国,并且就发生在中国的大学里,这就太让人匪夷所思了。
想到最近中国的学校中发生的一系列怪事,我只有默默地为中国的社会和人民祈祷:什么时候中国社会才能走出愚昧?中国教育才能走上正轨?中国的学生才能比较正常的思维?

Recipe for WOW!!!

Recipe for WOW!!!

By Lulu Feng (age 11)

· 1 tablespoon of fun
· 2 teaspoons of surprise
· 1 ½ cups of thrill
· 3 tablespoons of phenomenon
· 1 ounce of screams (delight)
· 2 fluid ounces of amazing
· 1 cup of excellence
· A dash of humor

Preheat the oven to 250 degrees Fahrenheit. Mix all the ingredients except humor and ½ of the excellence in a large mixing bowl. Once well mixed, pour onto a baking sheet that is greased with the other half of excellence. Spread the mixture of WOW!!! evenly all over the baking sheet. Place the baking sheet in the oven and bake for about 25-30 minutes or until golden brown and more exciting. Take the golden WOW!!! out of the oven and cut them into bite-sized pieces. Take them out of the baking sheet and sprinkle with a dash of humor to taste. Serve hot with an event.

The BEST Thanksgiving Ever

The BEST Thanksgiving Ever! (Fiction)

By Lulu Feng (age 11)

“SSSSSSSSSS……” Picking up the hair curler off my carpet, I desperately tried to wrestle my hair into ringlets for the billionth time. I plopped criss-crossed in front of my mirror and carefully wrapped my rat-tail hair around the curler almost burning my poor fingers. Unfortunately for me, I stunk at doing this sort of thing and I would probably never get finished before the guests started arriving for Thanksgiving dinner in two hours.
“LIAN!!!!” My mom’s voice screeched as I quickly put up the hair curler. “COME DOWN HERE RIGHT NOW AND STOP WASTING TIME UP THERE!!!!!
“Coming, Mom!” I shouted as I threw on my sweater and bounded downstairs.
“Ohhh…Is Lian in trouble again?” My think-he-knows-everything-little-creep brother, Jayson, asked innocently in that smooth voice of his as he sat at the kitchen table mixing the batter for our carrot cake.
“No, Jayson, now do be quiet unless you have something reasonable to say.” Mom said as she opened the oven to check on the sweet potato fries. “Lian, do you mind finishing making the mashed potatoes? Please don’t get angry when I say this, but Grandma and Grandpa might not make it here in time from New York with the turkey. It started snowing over there and the airline might delay their flight if the snow doesn’t clear up—“
“WHAT?!”I cried stopping mid-way to the kitchen counter and turning to goggle at her.
“Yes, I know----“ A loud ring filled the house and was silenced abruptly signaling that my dad had picked up the phone. It was amazing what one call could do to our whole house. Not knowing how important this phone call was or even who was calling, I rapped my fingers on the table and grabbed the mixing bowl from Jayson. Judging by the looks on my mom and Jayson’s faces, I could make out that something extremely important was going on. I swear I saw my mom’s ears prick up like my friend’s dog, Cookie, does when he’s listening hard. Seconds later my dad walked into the kitchen with a grim expression on his face.
“The light snow just turned into a blizzard in New York.” He sighed.
“So?” I asked even though I already knew the answer.
“To sum it up, we don’t have a turkey for dinner.” No turkey for Thanksgiving?! I put my face in my hands and hurtled up the stairs and into my room slamming the door.
Tears came pouring down my face by the millions. I buried my face in my mom’s velvet blanket and tried to hold back some hiccups. My eyes burned from all the tears and my head felt as if it had expanded to the size of a hot air balloon. My body shook and swayed and I pressed the blanket closer to my face to muffle my cries and gurgles. I cried until I had no tears left in my body to cry. Feeling dizzy, I pressed my head against the cool post of my bed. Why did this Thanksgiving have to be so awful?
Lifting my head slightly I stared into my mirror when the doorbell rang. I sat up so hurriedly that I crashed my head on my bedpost. The Thanksgiving feast! I completely forgot about it!
Jumping off my bed, I sprinted to my closet. I quickly pulled on my party dress and hastily brushed the knots out of my hair. After washing my face quickly and placing a little dab of lip-gloss here and there, I rushed down into the kitchen hoping that I looked nice.
I entered the kitchen and was greeted with a mixture of overwhelming scents filling my nostrils and enveloping me with a warm, happy feeling. Most of the guests were already here mulling around eating some appetizers. I glanced at the table. The stuffing and everything else was there. Even the turkey looked beautifully seasoned and crisp! Wait, the turkey?
My mom came out of the bathroom and wiped her hands on her apron. She noticed me and smiled. I ran up to her and threw my arms around her neck.
“Where did you get the turkey?” I murmured quietly into her ear.
“The turkey? Well, your dad went out and bought a full ready-made chicken. Do you think the guests will be fooled?”
“Are you kidding? Even I was tricked!” I laughed. Then, I saw my best friend Kathryn standing by the kitchen doorway holding a beautifully wrapped gift. I didn’t really expect anything that happened, but I was pretty sure now that this was going to be my best Thanksgiving ever!

2008年11月27日星期四

中国"博士大跃进"

官员博士化"渐成奇观:中国"博士大跃进
半月谈

近年来,在中央提倡干部年轻化、知识化的背景下,很多地方在选拔干部时,已明确把博士学历作为一个优势条件。然而,这一原本体现国家对知识和人才尊重的良好举措,却在一些地方和部门走了形、变了味,“博士大跃进”浮躁之风愈演愈烈。更有甚者,在这场由官员和高校担任主角的“二人转”中,官员以权力谋学位,教授以学历谋资源,“博士帽”变成了权力腐败和学术腐败同流合污的筹码。一些缺乏独立精神的高校将学位化为献媚的礼物,得到了项目、经费和资源,成为“博士帽”批发商;不少官员也凭借职权,将“博士顶戴”轻松加身,以图在今后的提拔升迁中,让“博士帽”兑换来更高级别的“乌纱帽”。  

提拔升迁是官员攻博原始冲动  
今年6月,原中国证监会副主席、西南财经大学博士王益据传被“双规”。全国政协委员、复旦大学教授葛剑雄撰文《请查一下王益的博士学历来历》,在社会上引起广泛共鸣。  
葛剑雄对王益的博士学历提出了一系列质疑:本科和硕士都是历史学专业的王益,如何能在繁忙的工作中,用约两年时间完成经济学博士课程,写成博士论文,发表若干篇学术论文,并通过答辩?从理论上讲,要修完一门课程就得定期到学校听讲并参加考试,王益任职单位在北京,西南财经大学在成都,学校不可能派人到北京为王益单独上课或单独命题考试,王益上课和考试是如何完成的?正常情况下,全日制博士生需要3年多时间才能拿到学位,在职博士生往往需要更长的时间,王益为何能比正常学制的学生还要早毕业?如果王益真的按规定上课,参加论文撰写和答辩的各个程序,就必须每周往返于北京和成都之间,旅费是自己出还是花了纳税人的钱?  
中国首批博士诞生于1983年5 月,此后25年间,在校博士生数量和博士学位授予量迅速增长。根据教育部统计公报,1998年,我国在校博士生45246人,到了2004年,猛增至 16.56万人,个别年份新招博士生超过5万人。来自国务院学位办的最新统计显示,2007年我国的博士授予数量超过美国,攀升至世界第一。  
在这场“博士大跃进”中,官员攻博又是一种怎样的发展态势?据半月谈记者多方调查,一些国家部委领跑了“官员博士化”进程,有的部委博士比例已占到了总人数的一半左右。在经济发达地区和高校集中的省份,省部级、司局级、县处级官员攻读博士几乎成为潮流。  行政机关真的需要这么多博士吗?有关专家认为,政府的职能是公共管理,除了个别专业性岗位外,大部分行政岗位本科学历足以胜任。既如此,众多官员为何对博士文凭情有独钟?  
据记者调查,官员攻博主要有四种心态。一是在实际工作中确实感到还有知识欠缺,希望通过攻博开阔视野,提高对专业领域的研究水平。二是塑造个人形象,把高学历当作光鲜外衣包装自己。三是把攻博作为扩大社交范围,结识更多专家、官员和企业家的机会。四是想用博士学位把自己“武装”成拥有高学历的知识型干部,以此获得提拔晋升的优势条件。  
葛剑雄认为,官员在职攻读博士学位,不是不需要,但绝大多数官员所追求的,与其说是某一方面的专业能力,还不如说是博士学位的象征意义。是否拥有博士学位往往成为提升的先决条件和关键因素,直接导致一些官员对博士学位趋之若鹜。  

权力侵蚀学历换来“博士顶戴”  
官员攻博,最大难题就是学习时间无法保证。许多官员所在单位与攻博学校并不在一个城市,有的甚至相隔千里。按照我国行政机关每周5天工作制,对于只有周末才有时间听课的官员而言,很难在两天之内往返千里去聆听导师的教诲。就算每周末都能保证听课时间,攻博官员的学习时间也只占全日制博士的1/3。但令人匪夷所思的是,官员博士生往往比全日制博士生毕业得还要快。  
葛剑雄感叹:作为负有指导博士生之责的教师,我深知,要获得博士学位,即使原来有良好的基础,也并非易事。就我见闻所及,那些在高官位置上获得的博士学位,很少不含水分,甚至少不了权力或者金钱的介入。  
全国政协委员、清华大学教授蔡继明曾经上交了一份“要遏制党政干部的文凭腐败”的提案。蔡继明认为:许多在校生10年寒窗才能拿到博士学位,但是一些党政干部凭借手中的权力,课也不上,稀里糊涂就混到了文凭,这很不公平。  蔡继明透露,相当数量已经获得和正在攻读研究生的党政干部,大多是利用自己的地位和手中的职权,动用公款混取文凭。入学考试往往是瞒天过海,或者名义上报考统招生,实际上参加校外班单独考试;或者考试舞弊,甚至根本没有经过考试就取得了入学资格。在课程学习过程中,又投机取巧,或者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或者由秘书代听课。在学期考试中,由秘书代考或者根本不考,反正总有办法得到高分。完成整个博士学业所必需的发表学术论文、接受答辩等诸多严格的程序,一些官员也有应对之策,论文可以找人写,答辩委员会的成员可以提前“ 做工作”。  
凭借手中所掌握的各种资源,很多官员在博士考试中“脱颖而出”,一帆风顺摘得“博士帽”,由“学而优则仕”而“仕而优则学”,“官员博士化”渐成奇观。  

高校“文凭钓鱼”演绎学位换资源  
官员“博士大跃进”引发了不少让人瞠目结舌的怪现象。北京高校云集,但一些外地高校却纷纷将在职博士集中培训点开设到北京。对博士学历的这种强劲需求,甚至连菲律宾、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的一些高校也难挡诱惑,先后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地设立招生机构。  
某些缺乏独立精神的高校,趁机将文凭化作谄媚的礼物,从入学到毕业,主动为官员们设计了一条秘密“绿色通道”,入学考试一般都是学校单独命题,有些高校甚至打出了“免试入学”的旗号,不断扩大官员博士招生规模。一些在职领导干部也投桃报李,利用手中握有的各种项目审批权,给学校安排土地批租、增加经费等许多好处,搞起权学交易。  官员以权力谋学位,教授以学历谋资源。河南省一位曾获得某著名高校经济学博士学位的副市长告诉半月谈记者,博导与官员结成的“师生关系”是一种“双赢合作”。有了这层“师生关系”,导师不仅可以顺利拿到很多科研项目,而且能借助官员的行政权力获得诸多社会资源。  
某大学一位教授向半月谈记者透露,因为带了两名官员博士生,该校一位博士生导师的儿子被安排到某重要单位工作,博导夫妇每年都被邀请到“官员博士”所在市的国家级风景区度假。这位博导在郑东新区买了一套新房子,两名“学生”,一名“赞助”了装修费用,另一名赠送了一套家具和电器。丰厚的回报对该校其他导师带来了心理上的冲击。一些导师也开始自降身份,有意识地招收官员学生,并在入学、考试、论文等方面主动帮忙。  
郑州市某高校一位副校长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承认,虽然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但是学校其实无力抗拒拿文凭换利益的“官员博士化”。因为学校需要主管部门方方面面的支持,特别是掌管科研经费、项目、计划指标的教育、财政等部门,你不做别人做,结果不仅会被上级“穿小鞋”,而且还会被扣上“思想不够解放”的帽子。
  
“国家的耻辱”:权学交易歪风亟待刹住  
“官员博士化”的迅速膨胀,不仅加剧了官员群体升迁道路上的彼此攀比,更加剧了权力腐败和学术腐败的媾和。有限的教育资源被大量消耗,真正的求学者被排斥,“劣币驱逐良币”使人们对国家教育制度产生了信任危机。  
著名数学家、哈佛大学教授丘成桐在南开大学的一次演讲中,痛斥中国高校的学术腐败是“国家的耻辱”。很多教育界人士在接受半月谈记者采访时尖锐地指出:官员 “博士大跃进”中的种种权学交易,为一些不学无术、滥竽充数的官员提供了升迁的台阶,伤害了那些刻苦学习、勤奋钻研的学生,使我国的学位含金量不断下降。  
令人欣慰的是,为了捍卫博士学位的尊严和品质,一些高校已经开始对招收在职博士生提出严格要求,包括引入匿名评审员制度、论文评审公示制度等。一些著名高校的个别专业和身怀学术良心的学者,已明确提出不再招收在职博士生。一些党政机关对干部文凭腐败现象已有所警觉,在公选干部时,对需要拥有博士学历的岗位,提出了必须是全日制博士研究生的要求。

2008年11月25日星期二

Thanksgiving

Thanks to those who
Have supported me
And my family.
Never give up your hope is the
Key.
Success with
Gratitude
Is
Very
Important. May
New Year bring you all
Good luck and prosperity!

I am thankful for my family.
I am thankful for my friends.
I am thankful for all I have.
To me,
Life is how I make it to be.
Work hard, Love my kids,
Raise a happy family!

HAPPY THANKSGIVING TO YOU!

2008年11月22日星期六

美国人的一种择业观

Questions to Consider When Choosing a Career or Major of Study

From CND.org
·刘以栋·

秋天了,树叶变得五颜六色。秋天是上学的季节,以前是我们自己上学,现在是孩子们上学。友人见面,常聊起某人的孩子上了哪个大学,学什么专业。中国古人讲,男怕入错行,女怕嫁错郎。现在男平等,家长对女儿的学习也很重视。所以,孩子学什么专业常常变成全家有争议的问题。

有时与美国人聊天,问起同样的专业选择问题,回答也是因人而异。美国家长同样不喜欢子女去学唱歌跳舞一类的专业,不同的是美国家长往往不太强求子女顺从自己的意志。道理讲明白了,做最后选择的是孩子。当然,美国机会多,随时可以调整专业,不象我们那时一个志愿定终生。

美国家长与子女讨论选择专业时,常会问下列几个问题。有时觉得这些问题问得也有一定道理,现择录在这里与大家一起探讨。
第一,你是否喜欢这一行(Do you like it)?
首先,争取选择学自己喜欢的专业。 每天做自己喜欢的事是人生的一件幸事。爱好与工作的区别在于,爱好是自己花钱去做,譬如看电影,钓鱼,打高尔夫球;工作是别人付钱让我去做,譬如每天上班。如果工作与爱好是同一件事,那将会多么美妙。一边高高兴兴地做事,一边开心地赚钱。 许多成功人士,都很喜欢自己的工作。美国许多人,也很喜欢自己的工作岗位,所以他们每天也比较高兴。 中国人常感觉许多美国人胸无大志,但无可否认,总体来讲,美国人比中国人相对说来过得更开心。

第二,你在这一行是否杰出(Are you good at it)?
大家都喜欢做自己喜欢的事,但关键是,你是否在这一行会比别人做得好。同样是打高尔夫球,有人挣钱,有人花钱;同样是打篮球,大部分人是花钱,花业余时间去打;但姚明打篮球却打得全世界闻名,当然也不少挣钱。这里的根本区别在于,你在同行业是否杰出。中国人讲,行行出状元,应该指的是同一回事。 选择自己的爱好并不难,难的是能否客观认清自己的潜力。这牵涉到对某一行业的喜欢程度,同行业的竞争程度和自己的客观条件。各方面综合平衡以后,何尝不可拼搏一下。

第三,你是否可以靠这一行谋生(Can you make living on it)?
美国人也需要穿衣吃饭,所以生存问题也是他们必须面对的现实。一般来讲,每一行做好了都可以生存,但不同行业的处境是不一样的。譬如,从事音乐,绘画,舞蹈,天文等行业,只有比较杰出的人才不会为生计担忧。而学工程管理,医疗保健方面的专业更容易找到一份收入稳定的工作。朋友开玩笑说,医学院里最差的一名毕业生,工作以后别人也叫他医生(Doctor)。

可以肯定的是,我们的孩子在这里长大,没有语言,文化方面的障碍,没有身份问题需要解决,前途一定会超过我们的想象,生活问题根本就不应当成为问题。如果他们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专业,很可能干出一番事业。我们这些做父母的,可以参照美国人的以上几个问题,引导,鼓励孩子们去做他们真正喜欢的事。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或许指的就是这一层意思。

2008年11月18日星期二

中美高中生对比, 值得深思 Education in USA and China: Another Case for Comparison

From CND.org
据报导:前不久,中央电视台「对话」节目邀请中美两国即将进入大学的高中生参与。其中,美国的12名高中生都是今年美国总统奖的获得者,国内的高中生也是被北京大学、清华大学、香港大学等着名大学录取的优秀学生。 整个节目中的两个环节因为中美学生表现的强烈对比,令人震撼。  

他们几乎一致地选择了真理和智慧,而我们选择了财富和权力   
在价值取向的考察中,主持人分别给出了智慧、权力、真理、金钱和美的选项,美国学生几乎惊人一致地选择了真理和智慧。他们有的这样解释,如果我拥有智慧,我掌握了真理,相应我就会拥有财富和其他东西。而中国高中生除了有一个选择了"美"外,没有一个选择真理和智慧,有的选择了财富,有的选择了权力。   
中国学生直奔权力和财富这样的结果,忽视了如何实现的过程,不去思索实现这些目标的途径。我们文化中的官本位在他们的观念里已根深蒂固,社会上对於金钱的过分热衷追逐深深地影响着他们。我们的孩子的选择清楚地映照出了我们的文化传统和社会环境的一些劣根性。
  
我们吟诗弄赋,他们脚踏实地   
接下来的环节是制定对非洲贫困儿童的援助计划。首先由中国学生阐述。我们的孩子从中国悠久的历史入手,从歌颂丝绸之路、郑和下西洋,到吟咏茶马古道,然後有人弹古筝,有人弹钢琴,有人吹箫,三个女生大合唱,一人一句,一会又是一个人深情地背诵,然後是大合唱。最後对非洲的援助计划轻描淡写地一笔带过。只说组织去非洲旅游,组织募捐,还去非洲建希望小学。整个感觉是一个大扫帚,後面拖个小尾巴。   
有一个留美的华裔作家发问,你们募捐,要我掏钱出来,首先你的整个援助计划得打动我,我还要知道我的钱都花在什麽地方,我捐出去的每分钱是不是都真正发挥作用了。我们的学生对於这样的问题面面相觑,谁也回答不出来。   美国高中生的方案,则是从非洲目前的实际情况,从也许我们都想不到的非洲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食物、教育、饮用水、艾滋病、避孕等一些看起来很细小的实际问题入手,每一项,做什麽,准备怎麽做,甚至具体到每项的预算,而那些预算竟然准确到几元几分。每个人分工明确,又融成一个整体,整个计划拿来就可以进入实施阶段。   
与美国学生的成熟干练稳重不同,从节目表现的东西来看,中国学生完全与社会实际脱钩,眼光局限,而且欠缺整体意识,除了才艺展现,就是书本上的知识。   

经过这两个环节,使人无由的悲愤:当中国学生该展现出理想和精神的崇高的时候,他们要追逐金钱和权力;当中国学生该立足实际,脚踏实地解决问题的时候,他们又吟诗弄赋,在实际问题的外围不着边际地轻轻飘浮。我们到哪里寻找既有理想,又能做事的公民?   
值得人们深思!
□ 网络中文论坛

2008年11月14日星期五

何时恢复中国农民的平等权利?——奥巴马当选随想

【透视中国】        
何时恢复中国农民的平等权利?——奥巴马当选随想                
·马失途·  
From CND.org

从林肯解放黑奴到马丁·路德·金的民权运动,再到今次奥巴马当选总统,经过一个半世纪一步一个脚印的努力,美国黑人的社会地位终于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在咱们中国,存不存在种(民)族歧视甚或种(民)族隔离呢?这个问题比较新鲜。尽管西方政要和人权活动家们爱把眼光聚焦在中国的少数民族地区,并提出种种质疑和批评,但中国少数民族受歧视之说却证据不足。笔者倒有几个反例。  
那还是八十年代初,笔者所在的学校为“公平”分配房子,所有教职员工一律按分数排队。影响计分的变量中,除了职务、职称和工龄等外,还有一项就是民族籍别:少数民族加两分,等值于两年的工龄。这对青年教职工太重要了,两分之差可要管一大排人!于是,一位家住湖北宜昌地区的同事从家乡开来证明,一下子成了土家族!  
恢复高考后,各省市间起分线差异很大。一般来说,少数民族和边远地区受照顾。前些年,我有几个堂侄举家移民青海省打工,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子女的高考优势(内地的竞争实在太激烈)。内地移去的人多了,居然产生了一个新名词:高考移民。至于北京、上海等大城市也受到照顾,笔者愚昧,实在想不出受照顾的理由。农民工若想往北京上海“高考移民”,那简直是大白天说梦话。外地城市人口进京尚且难上加难,农民工?甭谈!  
从七十年代起,中国实行严格的计划生育政策。在城市里,哪怕贵为中央委员,生第二胎也不可能。只有少数民族例外。有一位朋友,他的老哥当年生了第二胎,有失去工作的危险。幸亏有一半满族血统,才得以解危。满人自入关后,逐渐被汉人同化。至民国再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满汉差别已消失殆尽。满族人之“复满”,大约是拨乱反正以后的事。既然有分房、招生、生育等诸多优越性,何乐而不为?当年的我,因职称低工龄短(回乡劳动不算工龄,除非是民办教师。下乡知青算工龄,但此“工龄”仅分房有效)而分不到单门独户的房子,只能与校办机械厂一青工合居一套两室一厅,不知有多别扭。若能加上两分,慢说是土家族,把我改成鄂伦春族我也求之不得(对不起,鄂伦春族的同胞们别见怪)!  
综上所述,似乎可结论如下:在中国,基本不存在种(民)族歧视,至少在生存权范围内如此(个人意见,不代表组织)。  
但若把“种族”或“民族”二字改为“户籍”,那么歧视和隔离在天朝不仅存在,而且还很严重。  自解放以来,严格地说自五十年代以来,中国农民就失去了迁徒自由,尤其在农村和城市间横出一道虽看不见但却不可逾越的鸿沟,比柏林墙或巴以隔离墙还管用。城里人犯了事,就发配农村劳动,比如五七年之右派流放和文革中称为“牛棚”的五七干校。文革中更有高招,为保证大城市的“纯洁”,有“问题”的家庭统统下放,还美其名曰“我们也有两只手,不在城里吃闲饭”。更不用说千万知青上山下乡。林副统帅称之为“变相劳改”,其实就是百分之百的劳改。中国农村是什么?说穿了,整个一俄罗斯的西伯利亚。而农村人若想逆向流进城市,那比蜀道还要难百倍。唯一的途径是高考。所以至今仍是千军万马挤独木桥,亿万鲤鱼跳“龙”门。除少数幸运者外,绝大部分农民的后代只能继承父母的农业户口,努力修补地球。  
六十年代中期,我姐姐的一位闺中好友嫁到了附近的小城镇,却没吃到商品粮,而且连小孩也上不了城镇户口,因子女户口随母亲。所以隔三差五地总跑回娘家背粮食。更令人心寒的是,她丈夫是个残疾人。  
七十年代,我的高中同学中,有些人先后参了军。其中多数复员回家当农民,只有少数“有幸”参加了对越“自卫反击战”的老兵,九死一生后,才提了干部,吃上了商品粮。战友们的血助他们跳出了农门。据说这是最后一批从战士中提干,以后部队干部均来自军校毕业生。  
八十年代起,改革开放,农民工“盲流”大量涌入城市和沿海开放地区。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的血汗工厂为维持中国二十多年的经济高增长和国家近两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贡献了决定性的力量。农民工贡献的不仅是力气,还有鲜血和生命。一张暂住证上浸满辛酸和屈辱的泪水。派出所、城管局或地方保安队(如东莞等地)常常半夜把农民工堵在民工宿舍里检查暂住证。不论你的身份证多么正规多么无暇,若无暂住证,罚款交钱没商量。若无钱,立马送往集中营强迫劳动。劳动三月后,赚够遣返费用,押上火车遣回老家。大学生孙志刚就因为受不了这一屈辱,把小命也搭上了。也正是孙志刚的血,换来公安遣返条例这一恶法的废除。  
农民工没医保,没退休,没伤残保险,也没城里人的生活低保。病了、残了或老了,一句话,没有“使用价值”了,就没人要了,也没人管了。只有老家那一亩三分地,才是自己的栖息之所。而后生崽妹,象长江的浪,又一波接一波涌向城市,涌向沿海。所以劳务市场永远是资方市场。几亿农民工,老板召之即来,挥之即去。国家也没有任何负担。今日之金融危机怕什么?经济危机又怕什么?珠三角的工厂要关门?简单得很,关门了事。农民工亦工亦农,是世界上最容易辞退的劳工。资方不用补偿,政府不用负担,这就是咱们中国的优势!以前我还天真地以为:只要政府愿意,予农民以真正的公民地位,只是举手之劳的事。其实这中间的经济利益大了去了。细想想,若每个农民工甚至所有农民都能享受医保、退休保、伤残保和失业生活低保的话,国家的财政开支上将添上一个天文数字。政府能愿意吗?  
子女上学难,是另一桩让农民工们焦心的事。不少农民工承认自己这辈子窝囊(出生不由己,道路无选择),但希望后代能像城里人一样体面地生活(其实城里人也并非都体面,亦有不少生活艰难者),挤“独木桥”便是不二选择。在首善之区的京城,农民工子女上学,那才叫个难!没有京城户口,外地人入学赞助费,岂是农民工们交得起的?自己因陋就简办学吧,又说办学条件不达标,每予取缔。可怜的孩子们只好打游击,打一枪换个地方。农民工也有和马丁·路德·金相同的梦想:唯望自己的子女能与城里的孩子们同室学习,不受歧视。  
好不容易熬到高中毕业吧,还是因为没北京户口,只能回老家参加高考。凭心而论,首善之区的这一歧视政策并非仅仅针对农民工。据说连海归人员,若不交出护照(还想脚踏两只船?),也一样上不了户口,子女一样不能在京城高考。如此“一视同仁”,农民工们还有啥可抱怨的呢?  
和美国黑人不同的是,中国农民解放前(解放了谁?)曾经有过迁往城市的自由。否则,沈从文就不能从湘西的山区挤入北京城,中国文学界就会少一个大师。毛泽东也不能走出韶山冲到长沙的橘子洲头中流击水。这样一个中国几千年、世界几百年才出现的天才,若被埋没在山沟里,中国革命的损失之巨大便可想而知。  
在毛泽东的新社会,不经过高考而跻身城市的农民,也不能说绝对没有,陈永贵便是一例。小道消息称,“文盲宰相”永贵大叔一直没转正,一生都是个亦工亦农型的背米干部。此说证据不足,因陈氏晚年享有高级干部的退休待遇。农民有退休的吗?也许在华西?再说了,贵为副总理,转正与否都一样。正如开国初,毛泽东与一级教授的工资同档。他免费住丰泽园,出行有专列,中南海有特供,警卫勤务一大排,您说说,他那三百元和一级教授的三百元含金量等同吗?  时间永是流驶,城乡依旧太平。孙志刚的那点血是不够的,正如煤的形成,不仅需要大量的木材,还需要绵长的时间。

五十年代至今,半个多世纪过去了。依照美国黑人的经验,再过一个世纪,中国的次等公民们应该能够转正了吧?同样依照黑人的经验,光有黑人自己的和平非暴力争取还不够,只有大多数白人觉悟了,觉得种族歧视的可耻,黑人取得公民权才会水到渠成。那么在中国,是不是要等到大多数城里人放弃相对于农村人的优越感而坚信人人生而平等,城乡二元结构才会有所“突破”呢?一如十七届三中全会公报所描绘的美好前景?只是这个“突破”会发生在二零二零年吗?而且“突破”与平等权利的彻底恢复之间又还有多长的路程?但愿农民们有足够的耐心!但愿“群体事件”不再发生!□ 寄自法国

Chinese American: Model Minority?

Discrediting the "Model Minority" Stereotype
Study finds that while Chinese American adults are twice as likely as U.S.average to hold college degrees, Chinese Americans graduate from high schoolat lower rate than other youth.

November 13, 2008

Discrediting the "Model Minority" Stereotype

Chinese Americans are not as homogeneous as they are sometimes portrayed ?br> this is particularly apparent in their college-going rates and enrollmentpatterns
?according to a new study from the Asian American Studies Programat University of Maryland at College Park and the Organization of ChineseAmericans.

"Some of the popular beliefs about Chinese Americans simply don't withstandour findings, as you might expect with most stereotypes," Larry H.Shinegawa, director of the Asian American Studies Program at Maryland andco-author of the study, said in a press release.More than half ?51.7 percent ?of Chinese Americans 25 or older have earnedsome sort of college degree. This is, proportionally, nearly twice as muchas the rest of the U.S. population, 27 percent of whom have a collegedegree. In contrast, 18.5 percent of Chinese Americans have not graduatedfrom high school, compared to 15.9 percent of the general population. AmongAsian Americans, they have the second highest proportion of individualswithout a high school degree. Only Vietnamese Americans, at 27.8 percent,are less likely to graduate high school.

Shinegawa said there could be any number of reasons for this disparity. Hechalks some of these figures up to generational differences among ChineseAmericans. Newer immigrants to the United States, he noted, contributegreatly to the number of individuals without high school diplomas. Moreover,he said, as immigrant families reunite, those who are more recent immigrantsmay not have the educational attainment of their relatives who immigratedearlier.Shinegawa said he expects the number of Chinese Americans with a collegedegree to decline in the future, considering the high percentage of thosewithout a high school diploma currently. Additionally, he said the collegegraduation rates for those beyond the first generation will also probablyfall as the percentages regress toward the mean of the rest of the U.S.population.

The study also finds that Chinese Americans cluster at a small number of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the United States.
Shinegawa said about 85percent of all Chinese Americans attend only three percent of all the highereducation institutions in the United States. While data are not availablenow on the specific institutions Chinese Americans are most likely to attend?Maryland's Asian Studies Program plans to release a follow-up study onthis phenomenon next year ?Shinegawa said a map pinpointing theseinstitutions would have institutions almost entirely marked along thecoasts, with a few scattered throughout the rest of the country.He added that ?contributing to this phenomenon ?the children ofworking-class parents tend to attend public institutions near their homes,while children of middle-class parents tend to attend more prestigiousinstitutions that might not necessarily be near their homes.Socioeconomic status further diversifies the quality of educationalattainment. Working-class and middle-class Chinese Americans, the studyfinds, not only live in different places but send their children todifferent types of postsecondary institutions, if they do at all.Working-class Chinese Americans typically live in "ethnic enclaves" in urbanareas and are more likely to send their children to "lower-tier public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By contrast, middle-class Chinese Americans livein "suburbs and ethnoburbs" ?suburban areas with a high concentration of acertain ethnic minority ?and are more likely to send their children to"top-tier public universities and select Ivy League institutions."Lin said when looking at more prestigious institutions, first-generationChinese American are overrepresented and those within U.S.-born generationstend to be either slightly underrepresented or proportionally represented.This, he said, is probably because of "selective migration" ?the notionthat many first-generation immigrants, who have the means to immigrate, arelikely to achieve greater educational success.After Chinese Americans graduate from college, the study finds that theyearn less than non-Hispanic whites in every group of educational attainment?those who did not graduate from high school, high school graduates, thosewith some college, college graduates and advanced-degree graduates. Forexample, Chinese Americans with bachelors degrees have an average income of$55,571, while non-Hispanic Whites with the same credentials earn $62,285.The average income for those with a bachelors degree in the generalpopulation is $59,344.Additionally, Lin noted overall disparities and inequities exist for ChineseAmerican faculty members in higher education. He said Chinese Americans areoverrepresented in entry-level and pre-tenure positions ?especially whenconsidering the fields of science, technology, engineering, and mathematics?but underrepresented in tenured and administrative positions. He said thelack of Chinese American leaders and mentors in the professional world islikely to blame for the both the ethnic group's lower average income thannon-Hispanic whites and underrepresentation in upper-level positions inhigher education?David Moltz

2008年11月6日星期四

奥巴马获胜演讲全文 Barack Obama speech

如果还有人对美国是否凡事都有可能存疑,还有人怀疑美国奠基者的梦想在我们所处的时代是否依然鲜活,还有人质疑我们的民主制度的力量,那么今晚,这些问题都有了答案。

这是设在学校和教堂的投票站前排起的前所未见的长队给出的答案;是等了三四个小时的选民所给出的答案,其中许多人都是有生以来第一次投票,因为他们认定这一次肯定会不一样,认为自己的声音会是这次大选有别于以往之所在。这是所有美国人民共同给出的答案--无论老少贫富,无论是民主党还是共和党,无论是黑人、白人、拉美裔、亚裔、原住民,是同性恋者还是异性恋者、残疾人还是健全人--我们从来不是“红州”和“蓝州”的对立阵营,我们是美利坚合众国这个整体,永远都是。

长久以来,很多人一再受到告诫,要对我们所能取得的成绩极尽讽刺、担忧和怀疑之能事,但这个答案让这些人伸出手来把握历史,再次让它朝向美好明天的希望延伸。已经过去了这么长时间,但今晚,由于我们在今天、在这场大选中、在这个具有决定性的时刻所做的,美国已经迎来了变革。

我刚刚接到了麦凯恩参议员极具风度的致电。他在这场大选中经过了长时间的努力奋斗,而他为自己所深爱的这个国家奋斗的时间更长、过程更艰辛。他为美国做出了我们大多数人难以想像的牺牲,我们的生活也因这位勇敢无私的领袖所做出的贡献而变得更美好。我向他和佩林州长所取得的成绩表示祝贺,我也期待着与他们一起在未来的岁月中为复兴这个国家的希望而共同努力。

我要感谢我在这次旅程中的伙伴--已当选美国副总统的拜登。他全心参与竞选活动,为普通民众代言,他们是他在斯克兰顿从小到大的伙伴,也是在他回特拉华的火车上遇到的男男女女。如果没有一个人的坚决支持,我今晚就不会站在这里,她是我过去16年来最好的朋友、是我们一家人的中坚和我一生的挚爱,更是我们国家的下一位第一夫人:米歇尔·奥巴马(Michelle Obama)。萨莎(Sasha)和玛丽亚(Malia),我太爱你们两个了,你们已经得到了一条新的小狗,它将与我们一起入驻白宫。虽然我的外祖母已经不在了,但我知道她与我的亲人肯定都在看着我,因为他们,我才能拥有今天的成就。今晚,我想念他们,我知道自己欠他们的无可计量。我的竞选经理大卫·普劳夫(David Plouffe)、首席策略师大卫·艾克斯罗德(David Axelrod)以及政治史上最好的竞选团队--是你们成就了今天,我永远感激你们为实现今天的成就所做出的牺牲。

但最重要的是,我永远不会忘记这场胜利真正的归属--它属于你们。我从来不是最有希望的候选人。一开始,我们没有太多资金,也没有得到太多人的支持。我们的竞选活动并非诞生于华盛顿的高门华第之内,而是始于得梅因、康科德、查尔斯顿这些地方的普通民众家中。我们的竞选活动能有今天的规模,是因为辛勤工作的人们从自己的微薄积蓄中拿出钱来,捐出一笔又一笔5美元、10美元、20美元。而竞选活动的声势越来越大则是源自那些年轻人,他们拒绝接受认为他们这代人冷漠的荒诞说法;他们离开家、离开亲人,从事报酬微薄、极其辛苦的工作;同时也源自那些已经不算年轻的人们,他们冒着严寒酷暑,敲开陌生人的家门进行竞选宣传;更源自数百万的美国民众,他们自动自发地组织起来,证明了在两百多年以后,民有、民治、民享的政府并未从地球上消失。这是你们的胜利。

我知道你们的所做所为并不只是为了赢得大选,我也知道你们做这一切并不是为了我。你们这样做是因为你们明白摆在面前的任务有多艰巨。因为即便我们今晚欢呼庆祝,我们也知道明天将面临我们一生之中最为艰巨的挑战--两场战争、一个面临危险的星球,还有百年来最严重的金融危机。今晚站在此地,我们知道伊拉克的沙漠里和阿富汗的群山中还有勇敢的美国士兵醒来,甘冒生命危险保护着我们。会有在孩子熟睡后仍难以入眠的父母,担心如何偿还按揭月供、付医药费或是存够钱送孩子上大学。我们亟待开发新能源、创造新的工作机会;我们需要修建新学校,还要应对众多威胁、修复与许多国家的关系。前方的道路会十分漫长艰辛。我们可能无法在一年甚至一届任期之内实现上述目标,但我从未像今晚这样满怀希望,相信我们会实现。我向你们承诺--我们作为一个整体将会达成目标。我们会遭遇挫折和不成功的开端。对于我作为总统所做的每项决定和政策,会有许多人持有异议,我们也知道政府并不能解决所有问题。但我会向你们坦陈我们所面临的挑战。我会聆听你们的意见,尤其是在我们意见相左之时。

最重要的是,我会请求你们参与重建这个国家,以美国221年来从未改变的唯一方式——一砖一瓦、胼手胝足。21个月前那个寒冬所开始的一切不应该在今天这个秋夜结束。今天的选举胜利并不是我们所寻求的改变--这只是我们进行改变的机会。而且如果我们仍然按照旧有方式行事,我们所寻求的改变不可能出现。没有你们,也不可能有这种改变。因此,让我们发扬新的爱国精神,树立新的服务意识和责任感,让我们每个人下定决心全情投入、更加努力地工作,并彼此关爱。让我们铭记这场金融危机带来的教训:我们不可能在金融以外的领域备受煎熬的同时拥有繁荣兴旺的华尔街--在这个国家,我们患难与共。让我们抵制重走老路的诱惑,避免重新回到令美国政治长期深受毒害的党派纷争和由此引发的遗憾和不成熟表现。

让我们牢记,正是伊利诺伊州的一名男子首次将共和党的大旗扛到了白宫。共和党是建立在自强自立、个人自由以及全民团结的价值观上,这也是我们所有人都珍视的价值。虽然民主党今天晚上赢得了巨大的胜利,但我们是以谦卑的态度和弥合阻碍我们进步的分歧的决心赢得这场胜利的。林肯在向远比我们眼下分歧更大的国家发表讲话时说,我们不是敌人,而是朋友……虽然激情可能褪去,但是这不会割断我们感情上的联系。对于那些现在并不支持我的美国人,我想说,或许我没有赢得你们的选票,但是我听到了你们的声音,我需要你们的帮助,而且我也将是你们的总统。那些彻夜关注美国大选的海外人士,从国会到皇宫,以及在这个世界被遗忘的角落里挤在收音机旁的人们,我们的经历虽然各有不同,但是我们的命运是相通的,新的美国领袖诞生了。

那些想要颠覆这个世界的人们,我们必将击败你们。那些追求和平和安全的人们,我们支持你们。那些所有怀疑美国能否继续照亮世界发展前景的人们,今天晚上我们再次证明,我们国家真正的力量并非来自我们武器的威力或财富的规模,而是来自我们理想的持久力量:民主、自由、机会和不屈的希望。这才是美国真正的精华--美国能够改变。我们的联邦会日臻完善。我们取得的成就为我们将来能够取得的以及必须取得的成就增添了希望。

这次大选创造了多项“第一”,也诞生了很多将世代流传的故事。但是今天晚上令我难忘的却是在亚特兰大投票的一名妇女:安·尼克松·库波尔(Ann Nixon Cooper)。她和其他数百万排队等待投票的选民没有什么差别,除了一点:她已是106岁的高龄。她出生的那个时代奴隶制度刚刚结束;那时路上没有汽车,天上也没有飞机;当时像她这样的人由于两个原因不能投票——一是她是女性,另一个原因是她的肤色。今天晚上,我想到了她在美国过去一百年间所经历的种种:心痛和希望;挣扎和进步;那些我们被告知我们办不到的世代,以及那些坚信美国信条——是的,我们能做到──的人们。
曾几何时,妇女没有发言权,她们的希望化作泡影,但是安·尼克松·库波尔活了下来,看到妇女们站了起来,看到她们大声发表自己的见解,看到她们去参加大选投票。
是的,我们能做到。
当30年代的沙尘暴和大萧条引发人们的绝望之情时,她看到一个国家用罗斯福新政、新就业机会以及对新目标的共同追求战胜恐慌。是的,我们能做到。当炸弹袭击了我们的海港、独裁专制威胁到全世界,她见证了美国一代人的伟大崛起,见证了一个民主国家被拯救。
是的,我们能做到。
她看到蒙哥马利通了公共汽车、伯明翰接上了水管、塞尔马建了桥,一位来自亚特兰大的传教士告诉人们:我们能成功。是的,我们能做到。人类登上月球、柏林墙倒下,世界因我们的科学和想像被连接在一起。今年,就在这次选举中,她用手指触碰屏幕投下自己的选票,因为在美国生活了106年之后,经历了最好的时光和最黑暗的时刻之后,她知道美国如何能够发生变革。
是的,我们能做到。

美国,我们已经走过漫漫长路。我们已经历了很多。但是我们仍有很多事情要做。因此今夜,让我们自问——如果我们的孩子能够活到下个世纪;如果我们的女儿有幸活得和安一样长,他们将会看到怎样的改变?我们将会取得怎样的进步?现在是我们回答这个问题的机会。
这是我们的时刻。
这是我们的时代——让我们的人民重新就业,为我们的后代敞开机会的大门;
恢复繁荣发展,推进和平事业;
让“美国梦”重新焕发光芒,再次证明这样一个基本的真理:
我们是一家人;一息尚存,我们就有希望;
当我们遇到嘲讽和怀疑,当有人说我们办不到的时候,我们要以这个永恒的信条来回应他们:
是的,我们能做到。
感谢你们。上帝保佑你们。愿上帝保佑美利坚合众国。
□ 华尔街日报中文版
~~~~~~~~~~~~~~~~~~~~~~~~~~~
Barack Obama speech
Full text of Barack Obama's speech
November 4, 2008

If there is anyone out there who still doubts that America is a place where all things are possible; who still wonders if the dream of our founders is alive in our time; who still questions the power of our democracy, tonight is your answer.

It's the answer told by lines that stretched around schools and churches in numbers this nation has never seen; by people who waited three hours and four hours, many for the very first time in their lives, because they believed that this time must be different; that their voice could be that difference.

It's the answer spoken by young and old, rich and poor, Democrat and Republican, black, white, Latino, Asian, Native American, gay, straight, disabled and not disabled -- Americans who sent a message to the world that we have never been a collection of Red States and Blue States: we are, and always will be,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It's the answer that led those who have been told for so long by so many to be cynical, and fearful, and doubtful of what we can achieve to put their hands on the arc of history and bend it once more toward the hope of a better day.

It's been a long time coming, but tonight, because of what we did on this day, in this election, at this defining moment, change has come to America.

I just received a very gracious call from Senator McCain. He fought long and hard in this campaign, and he's fought even longer and harder for the country he loves. He has endured sacrifices for America that most of us cannot begin to imagine, and we are better off for the service rendered by this brave and selfless leader. I congratulate him and Governor Palin for all they have achieved, and I look forward to working with them to renew this nation's promise in the months ahead.I want to thank my partner in this journey, a man who campaigned from his heart and spoke for the men and women he grew up with on the streets of Scranton and rode with on that train home to Delaware, the Vice President-elect of the United States, Joe Biden.

I would not be standing here tonight without the unyielding support of my best friend for the last sixteen years, the rock of our family and the love of my life, our nation's next First Lady, Michelle Obama. Sasha and Malia, I love you both so much, and you have earned the new puppy that's coming with us to the White House. And while she's no longer with us, I know my grandmother is watching, along with the family that made me who I am. I miss them tonight, and know that my debt to them is beyond measure.

To my campaign manager David Plouffe, my chief strategist David Axelrod, and the best campaign team ever assembled in the history of politics -- you made this happen, and I am forever grateful for what you've sacrificed to get it done.But above all, I will never forget who this victory truly belongs to -- it belongs to you.I was never the likeliest candidate for this office. We didn't start with much money or many endorsements. Our campaign was not hatched in the halls of Washington -- it began in the backyards of Des Moines and the living rooms of Concord and the front porches of Charleston.It was built by working men and women who dug into what little savings they had to give five dollars and ten dollars and twenty dollars to this cause. It grew strength from the young people who rejected the myth of their generation's apathy; who left their homes and their families for jobs that offered little pay and less sleep; from the not-so-young people who braved the bitter cold and scorching heat to knock on the doors of perfect strangers; from the millions of Americans who volunteered, and organized, and proved that more than two centuries later, a government of the people, by the people and for the people has not perished from this Earth.

This is your victory.I know you didn't do this just to win an election and I know you didn't do it for me. You did it because you understand the enormity of the task that lies ahead. For even as we celebrate tonight, we know the challenges that tomorrow will bring are the greatest of our lifetime -- two wars, a planet in peril, the worst financial crisis in a century. Even as we stand here tonight, we know there are brave Americans waking up in the deserts of Iraq and the mountains of Afghanistan to risk their lives for us. There are mothers and fathers who will lie awake after their children fall asleep and wonder how they'll make the mortgage, or pay their doctor's bills, or save enough for college. There is new energy to harness and new jobs to be created; new schools to build and threats to meet and alliances to repair.

The road ahead will be long. Our climb will be steep. We may not get there in one year or even one term, but America -- I have never been more hopeful than I am tonight that we will get there. I promise you -- we as a people will get there.There will be setbacks and false starts. There are many who won't agree with every decision or policy I make as President, and we know that government can't solve every problem. But I will always be honest with you about the challenges we face. I will listen to you, especially when we disagree. And above all, I will ask you join in the work of remaking this nation the only way it's been done in America for two-hundred and twenty-one years -- block by block, brick by brick, calloused hand by calloused hand.What began twenty-one months ago in the depths of winter must not end on this autumn night. This victory alone is not the change we seek -- it is only the chance for us to make that change. And that cannot happen if we go back to the way things were.

It cannot happen without you.So let us summon a new spirit of patriotism; of service and responsibility where each of us resolves to pitch in and work harder and look after not only ourselves, but each other. Let us remember that if this financial crisis taught us anything, it's that we cannot have a thriving Wall Street while Main Street suffers -- in this country, we rise or fall as one nation; as one people.Let us resist the temptation to fall back on the same partisanship and pettiness and immaturity that has poisoned our politics for so long. Let us remember that it was a man from this state who first carried the banner of the Republican Party to the White House -- a party founded on the values of self-reliance, individual liberty, and national unity.

Those are values we all share, and while the Democratic Party has won a great victory tonight, we do so with a measure of humility and determination to heal the divides that have held back our progress. As Lincoln said to a nation far more divided than ours, "We are not enemies, but friends…though passion may have strained it must not break our bonds of affection." And to those Americans whose support I have yet to earn -- I may not have won your vote, but I hear your voices, I need your help, and I will be your President too.And to all those watching tonight from beyond our shores, from parliaments and palaces to those who are huddled around radios in the forgotten corners of our world -- our stories are singular, but our destiny is shared, and a new dawn of American leadership is at hand. To those who would tear this world down -- we will defeat you.

To those who seek peace and security -- we support you. And to all those who have wondered if America's beacon still burns as bright --tonight we proved once more that the true strength of our nation comes not from our the might of our arms or the scale of our wealth, but from the enduring power of our ideals: democracy, liberty, opportunity, and unyielding hope.For that is the true genius of America -- that America can change. Our union can be perfected. And what we have already achieved gives us hope for what we can and must achieve tomorrow.This election had many firsts and many stories that will be told for generations.

But one that's on my mind tonight is about a woman who cast her ballot in Atlanta. She's a lot like the millions of others who stood in line to make their voice heard in this election except for one thing -- Ann Nixon Cooper is 106 years old.She was born just a generation past slavery; a time when there were no cars on the road or planes in the sky; when someone like her couldn't vote for two reasons -- because she was a woman and because of the color of her skin.And tonight, I think about all that she's seen throughout her century in America -- the heartache and the hope; the struggle and the progress; the times we were told that we can't, and the people who pressed on with that American creed: Yes we can.At a time when women's voices were silenced and their hopes dismissed, she lived to see them stand up and speak out and reach for the ballot.
Yes we can.

When there was despair in the dust bowl and depression across the land, she saw a nation conquer fear itself with a New Deal, new jobs and a new sense of common purpose. Yes we can.When the bombs fell on our harbor and tyranny threatened the world, she was there to witness a generation rise to greatness and a democracy was saved. Yes we can.She was there for the buses in Montgomery, the hoses in Birmingham, a bridge in Selma, and a preacher from Atlanta who told a people that "We Shall Overcome."
Yes we can.

A man touched down on the moon, a wall came down in Berlin, a world was connected by our own science and imagination. And this year, in this election, she touched her finger to a screen, and cast her vote, because after 106 years in America, through the best of times and the darkest of hours, she knows how America can change. Yes we can.America, we have come so far. We have seen so much. But there is so much more to do. So tonight, let us ask ourselves -- if our children should live to see the next century; if my daughters should be so lucky to live as long as Ann Nixon Cooper, what change will they see? What progress will we have made?

This is our chance to answer that call. This is our moment. This is our time -- to put our people back to work and open doors of opportunity for our kids; to restore prosperity and promote the cause of peace; to reclaim the American Dream and reaffirm that fundamental truth
-- that out of many, we are one;
that while we breathe, we hope,
and where we are met with cynicism, and doubt, and those who tell us that we can't, we will respond with that timeless creed that sums up the spirit of a people:
Yes We Can.
Thank you, God bless you, and may God Bless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马丁·路德·金:我有一个梦 Martin Luther King: I Have A Dream

按语: 1963年8月28日,逾二十万美国人聚集于美国首都,为全体人民同享公正在林肯纪念堂和华盛顿纪念馆之间的林荫道上以和平集会方式举行示威。在当天激动人心的演说中,小马丁·路德·金的《我有一个梦》这篇演讲尤其扣人心弦。他用高昂雄辩的言语自觉地将宗教修辞与人们耳熟能详的爱国主义象征熔为一炉,表达了一种对理想世界的预言和振奋人心的观念。这篇《我有一个梦》演说词作为对民权运动目标的精辟阐述迅速进入了美国语言和全民意识。
~~~~~~~~~~~~~~~~~~~~~~~~~~~
马丁·路德·金:我有一个梦
1963年8月28日

一百年以前,一位伟大的美国人——我们就站在他象征性的庇荫下——签署了解放宣言。这一重要的法令犹如灯塔把辉煌的希望之光带给千百万饱受屈辱、处于水深火热中的黑人。它就像欢快的黎明来临,结束了奴隶被囚禁的漫漫长夜。
然而一百年后的今天,我们不能不面对这一悲剧性的事实,即黑人仍未获得自由。一百年后的今天,黑人的生命仍惨遭种族隔离桎梏和种族歧视枷锁的束缚。一百年后的今天,黑人仍生活在物质繁荣的汪洋大海所包围的贫穷孤岛上。一百年后的今天,黑人仍蜷缩在美国社会的偏僻角落,感到自己是自己国家里的流放者。因此我们今天来到这里以引起人们对一种骇人听闻的情况的注意。
在某种意义上,我们来到我国首都是为着兑支票。当我们共和国的创建者们写下宪法和独立宣言时,他们也就签署了一份期票,每个美国人都有它的继承权。这期票是一种许诺,保证给予每一个人不可转让的生活、自由和追求幸福的权利。 显而易见,今天美国在关系到她有色人种公民的问题上已对这份期票违约。美国没有承兑这一神圣的契约,而是给黑人一张空头支票;该支票被写上“存款不足”退回。但是我们不相信正义的银行已破产。我们不相信这个国家机会的金库中已存款不足。所以我们来此兑支票—一这支票将按要求给予我们自由的财富和公正的保障。 我们来到这神圣的地点,也是为了提醒美国记住现在极端紧迫的任务。
目前不是享受一下清静或服用渐进主义镇静剂的时候。现在该实现民主的许诺了。现在该从种族隔离黑暗荒凉的峡谷走上种族公平的金光大道了。现在该向上帝所有的孩子们打开机会的大门了。现在该把我国从种族歧视的流沙中救出,置于兄弟情谊的坚硬岩石之上了。 倘若这个国家忽视了此刻紧迫的形势,低估了黑人的决心,那将造成致命的后果。这一黑人合理不满的闷热夏季将不会过去,直到自由平等的爽朗秋季来临。一九六三年不是终结,而是开端。倘若国家一如既往恢复原样,那些希望黑人只是需要出出气,现在可以满意的人将会大失所望。美国将没有安宁和平静,除非黑人获得了他们的公民权。反抗的旋风将继续震撼我们国家的基础,直到公正的晴天出现。 但有件事我得告诉我的站在通向公正之宫温暖入口的人民。
在争取我们合法地位的斗争过程中,我们不应干违法之事。我们切莫端起苦涩和仇恨的杯子来满足自己对自由的渴求。我们必须永远在尊严的纪律的高水平上开展斗争。我们决不能让我们创造性的抗议堕落成为暴力行动。我们必须一次又一次升华到用精神力量对付武力的崇高境界。 黑人社区洋溢着崭新的战斗精神不应导致我们对一切白人都不信任,因为我们许多白人弟兄,正如他们今天的到场所证明的,已意识到他们的自由与我们的自由血肉相连,不可分割。我们不能独自行进。 我们一旦起步,就必须发誓勇往直前。我们不能往回走。
有人这样问民权运动的忠实斗士:“你们何时才能满足?”
只要黑人仍是警察暴行难以形容的恐怖的受害者,我们就决不会满足。 只要我们虽经旅途奔波浑身疲乏仍无法在公路或城市中租用汽车游客旅馆,我们就决不会满足。
只要黑人的基本流动方式只是从一处较小的黑人区迁到一处较大的黑人区,我们就决不会满足。
只要密西西比州有一个黑人不能投票,只要纽约有一个黑人认为没有什么东西值得他去投票,我们就不会满足。
是的,我们不满足,而且我们将永不满足,直到公正如洪水,正义如激流滚滚而来。
我不能不注意到,你们有些人经历了巨大的痛苦和磨难来到这里。你们有些人刚从狭窄的牢房出来。你们有些人来自某些地区,在那里你们因争取自由惨遭迫害,被警察的暴行所摧残。你们已是为创造而受苦的老战士。继续怀着这一信念工作吧:并非由自己招致的苦难将带来补偿。
回密西西比去,回亚拉巴马去,回南卡罗来纳去,回佐治亚去,回路易斯安那去,回到我们北方城市的贫民窟和黑人区去,既然你们知道因某种原因形势可能而且必将发生变化。
我们且莫在绝望的山谷中打滚。 我今天对你们说,我的朋友们,尽管眼下困难重重,颇多挫折,我仍然有一个梦。它深深植根于美国梦。
我梦见总有一天这个国家将站立起来,实现它的信条的真谛:“我们认为这些真理不言自明:人人生而平等。”
我梦见有一天在佐治亚的红山上,原先的奴隶的儿子们与原先奴隶主的儿子们坐在一张桌子旁共叙手足情。
我梦见有一天甚至密西西比州遭不公正和压迫的酷热煎熬的沙漠将变成自由和公正的绿洲。
我梦见有一天自己的四个孩子将生活在一个国家,在那里人们对他们的评价不是根据肤色,而是根据品格。
我今天有一个梦。
我梦见有一天亚拉巴马州——其州长最近大谈干预,鼓吹拒绝执行国会的法令——将会大变样,黑人儿童与白人儿童携手并肩,亲如手足。
我今天有一个梦。
我梦见有一天每一条山谷都升高,每一座山头都降低,地势崎岖的地方变得平坦,弯弯曲曲的地带变得笔直,而上帝的光辉得以展现,让所有的人都看见。
这是我们的希望。
正是怀着这一信念我回南方。
怀着这信念我们将能从绝望的大山中开凿出希望的石块。
怀着这信念我们将能把我国的一片嘈杂吵闹声变为一曲华丽的兄弟情谊的交响乐。
怀着这信念,我们将能够一起工作,一起祈祷,一起斗争,一起入狱,一起为自由挺身而出,因为我们知道有一天我们将会自由。
那将是这样的一天,届时上帝所有的孩子将能唱出新的意义:“你是我的祖国,美好的自由之邦,我要为你歌唱。
父辈葬身之处,移民夸耀之土,让我自由之声,响彻每个山冈。”
如果美国要成为一个伟大的国家,这就必须变成现实。
让自由从新罕布什尔的崇山峻岭响起。
让自由从宾夕法尼亚高高阿勒格尼山响起!
让自由从科罗拉多白雪覆盖的落矶山脉响起!
让自由从加利福尼亚透迤的群山响起!
不仅如此,还要让自由从佐治亚的石山上响起!
让自由从田纳西的卢考特山响起!
让自由从密西西比每座山头和小丘响起。
让自由从每一处山腰响起。
当我们让自由鸣响,让自由从每一座村庄响起,
从每一个州和每一个城市响起,
我们就能使这一天更快来临,那时上帝所有的孩子们,不论是黑人还是白人,犹太人还是非犹太人,新教徒还是天主教徒,都将手拉着手高唱一首古老的黑人圣歌的歌词:
“终于自由了!终于自由了!感谢万能的上帝,我们终于自由了!”
~~~~~~~~~~~~~~~~~~~~~~~~~~~
英文原文:
I Have A Dream
Martin Luther King
March 28, 1963

I am happy to join with you today in what will go down in history as the greatest demonstration for freedom in the history of our nation.Five score years ago, a great American, in whose symbolic shadow we stand today, signed the Emancipation Proclamation.

This momentous decree came as a great beacon light of hope to millions of Negro slaves who had been seared in the flames of withering injustice. It came as a joyous daybreak to end the long night of their captivity.But one hundred years later, the Negro still is not free.

One hundred years later, the life of the Negro is still sadly crippled by the manacles of segregation and the chains of discrimination. One hundred years later, the Negro lives on a lonely island of poverty in the midst of a vast ocean of material prosperity. One hundred years later, the Negro is still languished in the corners of American society and finds himself an exile in his own land.

And so we've come here today to dramatize a shameful condition.In a sense we've come to our nation's capital to cash a check. When the architects of our republic wrote the magnificent words of the Constitution and the Declaration of Independence, they were signing a promissory note to which every American was to fall heir.

This note was a promise that all men, yes, black men as well as white men, would be guaranteed the "unalienable Rights" of "Life, Liberty and the pursuit of Happiness." It is obvious today that America has defaulted on this promissory note, insofar as her citizens of color are concerned. Instead of honoring this sacred obligation, America has given the Negro people a bad check, a check which has come back marked "insufficient funds."But we refuse to believe that the bank of justice is bankrupt. We refuse to believe that there are insufficient funds in the great vaults of opportunity of this nation.

And so, we've come to cash this check, a check that will give us upon demand the riches of freedom and the security of justice.We have also come to this hallowed spot to remind America of the fierce urgency of Now. This is no time to engage in the luxury of cooling off or to take the tranquilizing drug of gradualism.

Now is the time to make real the promises of democracy.
Now is the time to rise from the dark and desolate valley of segregation to the sunlit path of racial justice.
Now is the time to lift our nation from the quicksands of racial injustice to the solid rock of brotherhood.
Now is the time to make justice a reality for all of God's children.

It would be fatal for the nation to overlook the urgency of the moment. This sweltering summer of the Negro's legitimate discontent will not pass until there is an invigorating autumn of freedom and equality. Nineteen sixty-three is not an end, but a beginning. And those who hope that the Negro needed to blow off steam and will now be content will have a rude awakening if the nation returns to business as usual. And there will be neither rest nor tranquility in America until the Negro is granted his citizenship rights.

The whirlwinds of revolt will continue to shake the foundations of our nation until the bright day of justice emerges.But there is something that I must say to my people, who stand on the warm threshold which leads into the palace of justice: In the process of gaining our rightful place,
we must not be guilty of wrongful deeds. Let us not seek to satisfy our thirst for freedom by drinking from the cup of bitterness and hatred.
We must forever conduct our struggle on the high plane of dignity and discipline.
We must not allow our creative protest to degenerate into physical violence.
Again and again, we must rise to the majestic heights of meeting physical force with soul force.

The marvelous new militancy which has engulfed the Negro community must not lead us to a distrust of all white people, for many of our white brothers, as evidenced by their presence here today, have come to realize that their destiny is tied up with our destiny.
And they have come to realize that their freedom is inextricably bound to our freedom.
We cannot walk alone.And as we walk, we must make the pledge that we shall always march ahead.
We cannot turn back.There are those who are asking the devotees of civil rights, "When will you be satisfied?" We can never be satisfied as long as the Negro is the victim of the unspeakable horrors of police brutality.
We can never be satisfied as long as our bodies, heavy with the fatigue of travel, cannot gain lodging in the motels of the highways and the hotels of the cities. *

We cannot be satisfied as long as the negro's basic mobility is from a smaller ghetto to a larger one.
We can never be satisfied as long as our children are stripped of their self-hood and robbed of their dignity by a sign stating: "For Whites Only."*
We cannot be satisfied as long as a Negro in Mississippi cannot vote and a Negro in New York believes he has nothing for which to vote.
No, no, we are not satisfied, and we will not be satisfied until "justice rolls down like waters, and righteousness like a mighty stream."¹
I am not unmindful that some of you have come here out of great trials and tribulations. Some of you have come fresh from narrow jail cells. And some of you have come from areas where your quest -- quest for freedom left you battered by the storms of persecution and staggered by the winds of police brutality. You have been the veterans of creative suffering. Continue to work with the faith that unearned suffering is redemptive.

Go back to Mississippi, go back to Alabama, go back to South Carolina, go back to Georgia, go back to Louisiana, go back to the slums and ghettos of our northern cities, knowing that somehow this situation can and will be changed.

Let us not wallow in the valley of despair, I say to you today, my friends.And so even though we face the difficulties of today and tomorrow, I still have a dream. It is a dream deeply rooted in the American dream.I have a dream that one day this nation will rise up and live out the true meaning of its creed: "We hold these truths to be self-evident, that all men are created equal."

I have a dream that one day on the red hills of Georgia, the sons of former slaves and the sons of former slave owners will be able to sit down together at the table of brotherhood.
I have a dream that one day even the state of Mississippi, a state sweltering with the heat of injustice, sweltering with the heat of oppression, will be transformed into an oasis of freedom and justice.
I have a dream that my four little children will one day live in a nation where they will not be judged by the color of their skin but by the content of their character.
I have a dream today!
I have a dream that one day, down in Alabama, with its vicious racists, with its governor having his lips dripping with the words of "interposition" and "nullification" -- one day right there in Alabama little black boys and black girls will be able to join hands with little white boys and white girls as sisters and brothers.
I have a dream today!
I have a dream that one day every valley shall be exalted, and every hill and mountain shall be made low, the rough places will be made plain, and the crooked places will be made straight; "and the glory of the Lord shall be revealed and all flesh shall see it together."²
T
his is our hope, and this is the faith that I go back to the South with.With this faith, we will be able to hew out of the mountain of despair a stone of hope.
With this faith, we will be able to transform the jangling discords of our nation into a beautiful symphony of brotherhood. With this faith, we will be able to work together, to pray together, to struggle together, to go to jail together, to stand up for freedom together, knowing that we will be free one day.

And this will be the day -- this will be the day when all of God's children will be able to sing with new meaning:My country 'tis of thee, sweet land of liberty, of thee I sing. Land where my fathers died, land of the Pilgrim's pride, From every mountainside, let freedom ring!
And if America is to be a great nation, this must become true.And so let freedom ring from the prodigious hilltops of New Hampshire.Let freedom ring from the mighty mountains of New York
.Let freedom ring from the heightening Alleghenies of Pennsylvania.
Let freedom ring from the snow-capped Rockies of Colorado.Let freedom ring from the curvaceous slopes of California.But not only that:
Let freedom ring from Stone Mountain of Georgia.Let freedom ring from Lookout Mountain of Tennessee.
Let freedom ring from every hill and molehill of Mississippi.
From every mountainside, let freedom ring.
And when this happens, when we allow freedom ring, when we let it ring from every village and every hamlet, from every state and every city, we will be able to speed up that day when all of God's children, black men and white men, Jews and Gentiles, Protestants and Catholics, will be able to join hands and sing in the words of the old Negro spiritual:
Free at last!
Free at last!
Thank God Almighty, we are free at last!³

2008年11月5日星期三

美国大选为何定在周二?

今年美国大选定于11月4日举行。
美国法律规定,大选固定在11月第一个星期一之后的星期二。为什么不像许多其他国家,在星期六或星期日举行选举,而要安排在星期二呢?港台媒体公布了有关这一法律规定的资料。

在19世纪中叶前,美国大选是各州自行决定投票日期的。直到1845年,国会认为有全国同一天举行选举的必要,才立法确定大选日期。 当时国会议员的决定,纯粹是基于经济和宗教因素考量,与政治无关。

19世纪美国还是农业社会,一切以农民作息为优先考量。春天农民忙着播种,夏天忙着灌溉除草,秋天忙着收获,冬天下雪不利出门。因此11月初,农作物收获完毕,雨季已过,雪季未到,被认为是举行选举最恰当的时间。 国会议员在考虑选举日期时,首先就排除了星期日,因为星期日民众要上教堂。 而由于当时的主要交通工具是马车,乡下居民坐马车长途跋涉到城里投票,往返通常要花两天时间,因此星期六和星期一也被排除,因为如果星期六选举,民众可能无法在星期日赶回家上教堂;又因星期日上教堂,而无法在星期一抵达城里投票。 星期三是许多城镇每周固定的市集日,民众忙于去市集,不适合举行选举,星期四也无法赶到城里投票。 星期五是一周的最后一个工作日,也不适合选举。 因此,一个星期中,就只剩下星期二最适合举行全国性选举。

为什么要像绕口令似的,规定大选必须在"11月第一个星期一之后的星期二"举行,而不干脆规定11月的第一个星期二呢?理由也是基于宗教因素。 因为11月1日是万圣节,是农业社会的重要宗教节庆,不适合举行选举。为避免11月1日刚好是星期二,因此就规定第一个星期一之后的星期二,完全排除于11月1日举行选举的可能性。
□ 新华网

President Obama only in America

Only in America

Only in America
Is there Prez Obama
For it's the land of opportunity
It doesn't matter
Who you are.

The son of an African man
and a white woman
Dreamed a big dream
Worked very hard
Now won the big game
firing the flame.

No matter where you come
Or what your last name
If you dare to dream
just get in the game
One day you can
Make yourself a big name
Yes you can.

Congrats to Prez Obama
I am so proud of America!

2008年11月4日星期二

Vote Today! Be part of history.

This is a historical election in the USA. Be part of it, Vote today!
I did. Did you?
Want your voice heard?
Speak out.
This is your chance.

Obama: Black or White? VOTE TODAY!

鲁 鸣·
From CND.org
(很不想写这个题目。争论太大。可明天就是总统大选日,还是忍不住。】

很多华人骨子里是瞧不起黑人的。只是美国有反歧视法,华人不敢在媒体上公共说罢了。不过,这绝不是华人的问题。

许多亚裔是不会选奥巴马的。且不说奥的政见,就因他是黑人,没法让这些人接受。其实奥只有一半是非裔血统。我就不明白,既然他有一半是非裔血统,就可以把他称之黑人,为什么不因他有一半是殴裔血统而称他为白人?更何况奥是在白人家庭中长大的。说穿了,就因他的肤色偏黑而不是偏白。凭心而论,我们华人是很歧视别人的一个民族,看不起外地人、乡下人,大城市的人歧视小地方的人。

我们华人普遍非常歧视黑人。我在一次纽约华人聚会上问大家:“如果你和一个美国黑人相爱,你会不会和他(她)结婚?”一个在华尔街工作的女士立刻回答说:“你的这个问题本身不会成立。如果对方是黑人,我根本不会爱他。”另一个男士说:“就算我爱她,我怎么把她带回中国去见父母和家里人以及朋友?”大家七嘴八舌,所有结论最后归结为以上这两个回答,这让我大吃一惊:我们在谴责白人歧视我们的同时,却如此根深蒂固地歧视黑人。我们华人还很歧视南美人,比如墨西哥人,把他们叫做“老墨”,就像把黑人叫做“老黑”。我从来没有听到华人把白人叫做“老白”。

我们反歧视,首先要反我们自己灵魂深处的歧视观念。我这样说,不是不要抵制别人对我们华人的歧视,而是说我们需要在自己身上找原因,反思一下。很多华人忘记了自己在美国一直被歧视的历史,忘记了美国排华法是什么时候才解除的。

话又说回到亚裔。亚裔移民大都崇尚白皮肤。我们老家有“一白(掩)盖三丑”的说法,代表了亚裔移民的普遍观念。嫁娶白人,是高攀;嫁娶黑人或深色人种,是低就。不论钱财地位,至少心理上是这样。我曾有位非常英俊的印度朋友,爱上韩国女同学。两人爱得如漆似胶。女孩父母知道后,坚决反对,理由只有一个:朋友的肤色黑。否则断绝家庭关系和钱财来源。女孩无奈,远嫁了一个韩国男孩。朋友追到远方,对女孩说:“我不在乎你已婚,只要你离婚,我带你走。”可是,天下雨人已嫁。朋友空手而归。这是我刚到美国第二年身边朋友的故事。

近20年过去了,很多亚裔移民歧视黑人的观念没多大改变。今天,一位从哈佛毕业的韩国单身女士对我说,选奥巴马当总统或许无所谓,但她实在没法接受黑/深色的男人做丈夫。她一再向我解释,她在哈佛的韩裔朋友们都如此。有一次聚会,有位女同胞带位深色男友来,大家都觉得这女孩有毛病,纷纷离场。我惊咤,说:“你这个哈佛出来的研究生都有如此肤色歧视。”她回答说,“这是没办法的,我的这种审美观根深蒂固。我看到亚裔女孩跟黑人DATE,我就会认为那女孩是没受过良好教育或是妓女。不过,我已好多了。我在德克萨斯工作时,我的美国白人男友比我糟糕得多了,还唱《黑人应回非洲去》的歌曲。”

此时此刻,我内心担忧:奥巴马可能会输掉。因为决定美国总统往往是农村(rural areas)和中部南部那些州的选民:投票率高,而他们往往是保守的共和党。大城市例如纽约的人虽然上媒体的机会多,可就整体而言投票率低,而且很多人都是永久居民而非美国公民,没有选举权。美国农村和中部南部那些州的选民,很多人都去教会,而教会是这些人工作外的唯一社交网络,影响选民的决定。四年前小布什政绩如此烂而仍然当选,缘由之一就是利用了教会。
(2008/11/3/总统选举前)

2008年10月31日星期五

假文凭: 诚信危机的集中反映 Education in China

内地五十万人持假文凭  诚信危机的集中反映  
作者:华夫、一萍  
明报月刊二零零八年十一月号  

今年三月中,国务院总理温家宝的新一届“内阁”亮相,其中一位引人注目的成员就是新任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张平。“引人注目”之处,不仅因为发改委有“小国务院”之称,更因为位高权重的“掌门人”张平只有“中专”学历。  
由于忽视了管理,滥发文凭的现象一度盛行,以致一些官员利用手中的权力,疏通关系、找替身做枪手,与一些高校“合谋”,轻易就成了硕士、博士。以张平的官位,只要他愿意“提升”自己的学历,硕士博士什么学历拿不到?对比时下大学文凭氾滥、尤其是“权力文凭”颇受诟病,张平一纸中专学历更显珍贵、诚实与自信。一时间,民众对张平好评如潮。换一个角度看,这正是对一些官员文凭造假的反讽。  三百元一张假文凭  一位业内人士认为,官员文凭造假有两种情况:一是“真的假文凭”,即办假证;二是“假的真文凭”,即文凭“注水”, 没有相应的学业经历和知识含量。  
媒体披露出来的官员文凭造假第一人恐怕要属胡长青了。这位因为腐败被处以死刑的原江西省副省长,曾经委托他人到北京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弄一个假文凭,结果受托人没有弄到,只好到北京的中关村买了一个假的法学学士文凭。从此之后,胡长青就开始以“北大才子”自居,甚至自称是“法学教授”,直到其腐败案发,媒体才挖出他文凭造假的事实真相。  
具有讽刺意义的是,北京市假文凭贩卖最为氾滥的正是在北京大学附近。几位文凭贩子声称,一张北大假文凭,本科三百元,硕士五百元,三天之内可以制假完成交货;而清华大学、人民大学等假文凭也是一样的价格。  
当然,一般官员很少会去街上购买假文凭,因为这些假文凭毕竟容易鉴别,一旦被查出来,当事人就会完全名誉扫地。而教育部对这种文凭的鉴别也已轻车熟路,教育部全国高校学生资讯咨询与就业指导中心负责人说,为遏制假学历证书,教育部几年前就已开通高等教育学历查询系统,对假文凭的鉴别大为方便。  

高校合谋造假  
真正让大量官员趋之若鹜的,是“假的真文凭”。一般来说,官员由于具备一定的资源优势,有条件搞到“假的真文凭”;再者,使用“假的真文凭”,不容易被识破,风险要比使用“假文凭”小得多。于是乎,一些官员利用自己手中的权力,与高校“合谋”,通过非正常管道,轻而易举便拿到所谓硕士博士文凭。如一些官员因握有各种专案的审批权,这种行政资源可以给学校安排土地批租、增加经费等许多“好处”,这使一些高校自降“门槛”,与官员进行权学交易。还有一些高校因有利可图,纷纷开设各种官员“文凭速成班”,包括开设各类本科、硕士、甚至博士培训班,许多官员的文凭造假正是将这些短期培训班的资格证书也算做自己的学历,公开声称自己是某某硕士,某某博士。  
在学历造假问题中,地方又比京城要严重得多。虽然不排除有人的确是靠自身努力获得学位,但其中造假“混”出来的学历恐怕也不在少数。如在西部的一个贫困地区,从县委书记、县长、副县长,甚至镇长、乡长,名片上大多印有“经济学硕士”、“法学硕士”等名衔,令人匪夷所思。  同样因贪污被判处死刑的沈阳市原副市长马向东,在职期间就曾通过造假手段,“名正言顺”地获得了研究生学历。但知情者都明白,他在学习期间所写的论文,都是由秘书组成“写作班子”代劳的。  这些“假的真文凭”,尽管不是街头巷尾文凭贩子造假出来的,但却是与高校合谋造假而来,同样都是假学历。难怪有评论一针见血地指出,如此学历造假“不但损害了高校的学术风气,助长了官员造假之风,也动摇了整个社会的公平和信用基础”。 
 
社会过份注重文凭惹祸  
在注重文凭的今天,弄张假文凭当然不仅局限于官员的升迁之需。事实上,随着社会各行各业对文凭异乎寻常的看重,推动假文凭市场需求日增,造假现象有越演越烈之势。  翻开许多公司的招聘广告,往往有一条用人标准:“大学本科以上”;一些机构更是不问缘由就提出“非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不聘用”。在这些公司和机构看来,大学生、硕士,这就是人才市场准入的最低门槛,否则,你就是想要做办公室助理也不成。  
专家分析,对求职人员来说,文凭、学历就像一块敲门砖,能立即吸引用人单位的注意;对在职人员来说,越高的学历则意味着越多的晋升、加薪机会。正是这种主要依据学历来决定待遇、薪酬的用人制度,促使了一些急功近利的人,不把心思放到提高自身素质上,而是铤而走险,通过造假的手段达到个人目的。当学历仍然作为求职、升迁等的先决条件时,假文凭假学历的出现就是一个无法避免的社会问题。
  
“没有办法才出此下策”  
假文凭市场最初以知名高校为主,后来假文凭市场瞄准了一些不出名的高校。现在越来越多的假文凭开始仿冒一些不知名的大学,比如某偏僻省份的理工大学、政法大学或者冷僻的农林水利学院、师范类大专学校等。  而且与以往相比,“毕业”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造假者在增加。有关专家认为,这是因为近年毕业的本科学历的学生可以在网上查询到,这让假文凭贩子难以下手。  
中国内地两年多前的一次人口普查发现,全国填写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人数比国家实际培养的人数多出五十万人。这就意味着,中国至少有五十万人持有假文凭。难以想像,就业时出示假文凭,提拔时使用假文凭,评职称时使用假文凭……五十万假学历多么令人触目惊心!  
在湖北随州辖下的一个区,有一百三十二名教师弄虚作假,在评职称时用的是假文凭。这些假文凭既有大学本科,也有大专、中专,都是教育局在评审教师职称时查获的。“如此多的教师以假文凭蒙混过关,真让教育系统蒙羞。”当地教育局对这些教师作出处罚决定:假证没收,师德量化考核作不及格处理,三年内不得再评职称,且不能获得任何形式的荣誉和奖励,并在全区内通报批评。面对处罚,部分教师为假证感到羞愧,同时大吐苦水:“我们年纪大了,评职称很困难,实在是没有办法才出此下策。”  
河南蒋桥,一个省级地图上找不到地名的弹丸之地,在全国的知名度却超出了它所在的县市,原因是这里假证生意兴隆。当地制假形成了产销一条龙的庞大体系,生意不但做满了河南全省,还做到了全国。从大学毕业证、高级职称证甚至到军官证、警官证等,什么证件都能造假出来。有目击者说:“在这里,无论是批发还是零售,假证买卖过程就像是在集贸市场上买袜子一样方便。”  

正规学校涉足其中  
如今在假文凭市场里,造假早已不再是“路边摊、小作坊”,许多正规院校也涉足其中分一杯羹。北京某大学的网路远端教育大专文凭,标价两万元;东北某大学成人高考文凭价格二万二千元……只需一万到两万块钱就能买到一个大学文凭,更为古怪的是,这个文凭不仅可以通过人才大市场的验证,居然还可以在教育部的网站上查到。  “成人教育现在是各高校非常挣钱的一个项目,而且市场又很大。”一位业内人士介绍说,学校为了扩大招生量,会把一些指标分给一些签约的培训机构,也就是所谓的教学点,同时会给教学点很大的自主权。教学点为了能招到人,一般都会许诺不用上课、不用考试以及提前毕业等,尽量满足学员的要求。其中,最容易办的是高校网路教育文凭证书,“网路教育从注册到考试基本上都是由学校自己操作,刚开始时还相对正规些,现在越来越乱了”。  

造假网站几可乱真  
近年来,中国有关部门加强对假文凭假学历的惩治力度。如中央组织部、教育部等四部委四年前掀起一次清查风暴,严厉打击官员文凭造假,清查发现六十七万名县处级以上官员中,每四十名就有一人的文凭有问题。此次清查风暴一度让官员文凭造假有所收敛。但是时隔不久,官员文凭造假又死灰复燃。  
为了有效打击假文凭,教育部对高等学校的学历证书实行电子注册制度。全国高等学校学生教育咨询和就业指导中心,这是教育部认可的唯一一家具有权威性的学历资讯库管理系统,也是唯一得到国家承认的学历证书的认证机构,上网即可以查文凭真假,原本以为这一下假文凭就无处遁藏了。但是,陆续查到有多个假网站进行文凭造假和贩卖活动,它们的名称和网址与真实网站相似,进行造假欺骗和诈骗活动。  

莫非是道高一尺、魔高一丈,造假制假防不胜防?  
增设“伪学历罪”  
对于打击官员文凭造假,一些专家认为,官员注重理论素质的提高和知识更新,如能刻苦攻读获取更高学位,无疑值得鼓励和提倡。但在选拔官员问题上,不断追求高学历,有的甚至以学历层次划杠,造成以权谋学、文凭造假,却极不可取。他们呼吁,有关部门还是应该建立起一种长效机制,包括监督制约机制、惩处机制等,在官员选拔任用中,结合“德能勤绩”等项全面客观地综合评定,重学历但不单重学历,全面杜绝官员文凭造假现象。  
还有学者提出建议,有关部门应建立起一种对官员在职读书的报批制度,严格审查其学费支出及学习情况。同时用公示的方法来预防“权学交易”,即官员的学历变更要公示,把官员学历变更的就读院校、专业及学习年限、学习方式、证明人等内容以张贴公告的方式,在官员所在单位进行公示,并设立专门举报电话,接受群众和舆论的监督。  对于为数更多的五十万人学历造假,一些有识之士认为,这是社会诚信危机的集中反映。借助法制、道德、诚信体系的建设,杜绝假文凭,这是当务之急。有专家则反省当前的用人制度,认为盲目以“学历论人才”的方式,不仅导致人才“难尽其才”,加剧人才的浪费和人才市场的恶性竞争,而且也导致一些人不择手段地追求假学历这种“学历”符号。只有改革现行的用人制度,改变社会的价值评判体系和观念,假文凭、假学历问题才能根治。  
还有人大代表认为,现在对于使用假文凭大多数是道德上的谴责,最多是纪律处分,远远没有达到法律层面。对于制造假证,购买并使用假证的人,应该同样要在法律层面上进行约束和制裁。为此,这位代表提出议案,建议修改刑法,在刑法中增设“伪学历罪”,明确伪造和贩卖学历、学位等文凭证书的定性、罪名、处罚等法律条文,作为惩治学历造假的法律依据,加大惩处,明确定罪。所谓治乱用重典,这一招不知能否收效呢?

中国教育病入膏肓

就在人们还为前一段时间,各地不断发生中学生砍杀老师事件震惊不已的时候,内地校园暴力又再升级,学生杀老师现象由中学校园蔓延到了大学校园。
前日,中国政法大学的一名学生手持菜刀冲进教室,将正在上课的一名教授当场砍死。这一凶杀事件爆出后,成为近两天来内地媒体争相报道的头条新闻。一段时间以来,内地校园到处血雨腥风,笼罩着恐怖气氛,不论大学还是小学,老师都人人自危,学生个个暴力,学校不再是读书求学的场所,而变成了一个暴力横行的角斗场。在这师生之间、同学之间、老师之间相互仇视,你砍我杀,各种暴力事件不断上演,乱象不断。
仔细分析,这些不过是内地教育弊病不断累积的一次集中爆发。近些年来,主管机构盲目决策,导致教育脱离正常发展轨道,成为民众最为不满的领域之一。由于学校管理失序,虽然投入不断增加,但却不见收获,教学科研品质反而不断下降,很多大学教授不再安心学术,而是奉行论文基本靠抄、学术基本靠蒙、职称基本靠骗,抄袭丑闻、造假丑闻此起彼伏;老师也不再为人师表,而是道德沦丧,各种桃色新闻层出不穷,各地还不断爆出老师强姦女学生的丑闻,因桃色绯闻而引发的校园血腥事件也时有发生。
教育产业圈钱工具
近年,由于内地推行教育产业化,致使学校沦为圈钱机器,教师沦为赚钱商人。愈来愈高的收费每年都把很多寒门学子阻挡在大学校门外。而大学收了钱,却只会用来做表面文章,不是用来安装观光电梯,就是用来修建豪华校门。大学圈钱无数,中小学也不甘落后。近期正在开庭审理的北京中关村第三小学腐败案显示,这所小学拥有帐外资金超过一亿元,全部是违反当局规定的乱收费资金。安徽省芜湖市一所由港商赞助的中学,被校长当成自己的「取款机」,先后用五十二张借款白条取钱数十万元。
过去几年,教育领域改革出现错误,政策出现了问题,已经是明摆的事实。过于仓促的高校扩招留下无数后遗症,错误的产业化更将中国教育带进万劫不复的死胡同,违背教育规律的高校评估,令大学「被迫」弄虚作假等等问题,都成为久治不愈的顽疾。但更令民众失望的是,主管部门不仅不承认错误,反而想方设法为自己辩解。
最近,人们又看到,主管部门又在为内地研究生收费辩解,明明又是准备发起一场磨刀霍霍的收费运动,却宣称是为了提高教育品质而进行的改革。人们都记得,现在教育领域存在的种种弊病,当初都是打着提高教育品质的旗号推出来的,最后却製造出一地鸡毛。
面对当下校园存在的各种乱象,面对病入膏肓的教育,主管部门是否应当反思一下自己应该负起甚麽责任呢?
□ 太阳报

2008年10月30日星期四

Vote Obama

Time to vote

Democrate or Republican
Obama or McCain
Black or White
Young or old
Inexperience or veteran

I have made up my mind
Obama is the man

Time for change
Let Obama
lead the charge

White, black, or yellow
That's the way to go!

What Life?

If life is all about money,
and success is measured
by your bank account,
the size of your house,
the model of your car,
then I am a total failure.

If life is about freedom,
and success is measured
by your feeling,
quality time with family,
the books you read,
the friends you make,
then I am doing well.

I may not make much money,
but I am making a difference
touching young lives everyday
in my profession.
How about you?

I get paid for doing
what I love and
still make a decent living.
Do you?

Some work to live
Some live to work
But I live to make
a difference in the world!

2008年10月5日星期日

美华裔男童拒做功课遭父打伤 家长涉虐童被捕

中新网10月5日电 据美国《星岛日报》报道,纽约宾臣墟6岁华裔男童的家长因他拒绝做学校功课而使用武力惩罚他,导致男童手臂胸部红肿,该名家长已遭警方逮捕,并被控攻击、虐待等严重控罪。
  查案的宾臣墟市警62分局指出,被打伤的男童只有6岁,和父母住在74街17X4号,警方说,男童家长于9月29日下午2时30分因他拒绝做功课而惩罚他,男童回到学校后被老师发现而报警。  
 警方调查发现男童身体有多处受伤,手臂严重瘀青,胸部红肿。男童过后被送院接受治疗,家长则被警方逮捕,警方进一步调查发现,该名家长曾有虐待孩子的前科,曾在去年10月间也因打伤儿子而被捕。
  由于案件涉及未成年的儿童,同时涉案者又有前科,警方对案件不愿发表太多内情,但据了解,除了涉及打伤儿子的家长被捕外,该名男童也遭市儿童保护局带走。  
 布鲁克林华人协会小区服务部主任周金兆华指出,区内的华裔家长应以上述案件为借鉴,她说,华协会主办的课后补习班不时发现有孩子身上出现伤痕,该会对轻者会向家长反映教育,如果严重必须依法向当局报案。  

 她表示,许多华人家长虽移民来美国,仍对孩子打骂,使孩子身上留下伤痕,孩子上课被老师发现后必定报警处理,而当市儿童保护局插手后,孩子一定被带走,不少家长因此后悔莫及。  
 周金兆华说,根据州法令,不但暴力,语言怒骂和疏忽都可构成家庭暴力,家长如果当庭广众对孩子大声怒骂,如果有路人报警,家长也构成对孩子的暴力行为,同时,家长如果不注意孩子整洁例如孩子每天穿着肮脏的衣服上课,也可被批评。

美华人子女回国抚养 返美儿童面临适应难题

From ChinaNewsNet

中国有句古话,三岁看老。如果三岁以前由祖父母带,父母与子女的亲子关系很难建立,从小养成的坏习惯也难以改变。如果三岁以前由父母亲自抚养,孩子的生活习惯可以掌握。

  中新网10月5日电 据美国《世界周刊》报道,胖妹来自福建长乐,在纽约法拉盛开家小商店。2000年,她从长乐偷渡来美,嫁给一个有美国居留权的老乡。几年过去了,她生下两个女儿,大的刚5岁,小的还不到2岁。两个女儿都在几个月大时被送回老家,由女儿的外婆照料。
  她说,福建人一般喜欢男孩,是“生男止”。“美国的好处可以多生。”如果第一胎生个儿子,有人就不再生了。如果想要女儿,可能还会再生一个。如果前两胎是女儿,他们一般还要继续努力。但是,如果再生两个女儿,那么只好算了。
 她生下大女儿后,因和丈夫都要上班,就请了一个保母照看孩子。“每月的保母费就要花一千多元。”在大女儿五个多月时,她将孩子送回长乐。女儿和外婆住在长乐市,女儿上当地幼儿园,讲的是普通话。
学校对孩子来说是个陌生的环境。因此,家长们陪伴孩子入学,可以给孩子信心,对返美孩童尤其如此。
开学了,孩子开始上学。面对新环境,返美孩童常会感到无所适从。
  她说,福州人都是在孩子在出生几个月后送回老家,交给孩子的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照看。如果夫妻两人经济条件好,孩子在两、三岁时接回来。如果经济条件不好,小孩都是在5、6岁时再回来,因为孩子在6、7岁时要上小学了。但是,她的大女儿在2岁半就回到美国。她说,这是因为她要上移民法庭,“法官要看到孩子”。后来,法官批准了她的庇护申请。
  在她丈夫的亲戚将大女儿带回美国时,她一家和亲戚一家都开车前往机场接机。“女儿见到我不要我,要上那位亲戚的汽车。”她就骗女儿说,要给她买东西,“但是,她一进到汽车内就大哭”。回到家里,她不要妈妈抱,要求回外婆家,这让她心里很难过。
  不良习惯 狠心纠正
  胖妹说,因为大女儿自小由外婆带大,养成一些坏习惯。例如,吃饭时东张西望,学习时三心二意。她说,要趁孩子还小的时候赶快纠正,不然的话,将来就像美国孩子那样“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了。
  后来,一个朋友送给她两根竹子末梢,用做教育孩子的鞭子。“鞭子很细,打在身上很痛,皮肤上会起红印子,但不会伤到皮肉。”一到吃饭,她就把鞭子放在饭桌旁。“如果她不好好吃饭,我就把鞭子拿出来亮亮。”这样,女儿就会专心吃饭。
  她说,她把这个鞭子称作牛鞭。如果女儿不听话,她就威胁要拿出牛鞭。“一听说要拿牛鞭,女儿很听话。”有一天,一个朋友带着孩子来到胖妹家做客,这个孩子听说胖妹要拿牛鞭,就以为是好吃的菜,嚷着要吃牛鞭。“大人们笑了起来。”
  等到女儿3岁时,她把孩子送到法拉盛一家华人创办的幼儿园。幼儿园的老师告诉她,别的孩子都能从1数到100,而她的女儿只能从1数到10。“我听到后很生气,回到家就用鞭子打了她一顿。”结果,两周后,女儿从1就数到100。“老师感到很惊奇,还问怎么进步得这么快。”
  胖妹说,因为女儿长期不在身边,和母亲有隔阂。如果一味地打女儿,女儿就会和母亲不亲。因此,既要打,也要讲道理。女儿到纽约不久,有一次尿床,她就用鞭子打了女儿一顿。“打过后,我就让女儿闻闻床上的尿味。”女儿知道自己错了,从此再也不尿床了。她说,女儿现在和她很亲。
 孩子送回 夫妻打拼
  在纽约福州人小区,将孩子送回国抚养成为一个普遍现象。来自福州的移民陈林说,纽约福州人主要集中在三个地方:第八大道、华埠和法拉盛。许多福州人在外州餐馆做工,怀孕后就回到第八大道待产,生产后几个月就把孩子送回中国大陆。她估计,住在第八大道附近的福州人应该最多。
  陈林自己也是这种情况。她于10年前从福州来到美国,和同乡结婚后,生下两个女儿,分别为7岁和4岁。她说,公公和婆婆经常打电话催促,希望他们再生个男孩。“我就告诉他们‘等有空再说’。”她和丈夫达成共识,两个女儿就够了,不想再生了。
 在大女儿3个月的时候,她把女儿送回自己福州农村的家中,由自己父母负责抚养。她和丈夫美国挣钱,每月给母亲几百元的抚养费。后来,他们用挣的钱在长乐市买下一个公寓。“当时价格是30多万,现在已经翻倍了。”女儿在长乐市就读私人幼儿园。
  从中国来的孩子必须打疫苗,才能在美国读书。她女儿打疫苗的医院是育幼医院。“每到打疫苗时,医院会打电话通知。”因此,女儿的疫苗针没有错过。外公外婆比较溺爱大女儿。“她想要什么他们都给,想要月亮也会给她。”
  她说,大女儿脾气很倔强,想要什么就要拿到。“不是她的东西,她也要。如果不给,她就哭。”一次,他们带大女儿去玩具城,大女儿看中一个玩具。“我对女儿说,这种玩具家里有。”但是,大女儿认为这个玩具与家里的玩具不同,坚持要买,不买就哭着不走。他们没有办法,只好买下玩具。现在,大女儿懂事多了,知道父母工作很辛苦,不再吵着要买玩具了。
  大女儿刚到美国时,什么都不习惯。英语一点都不会。她将女儿送进学前班,每天补习半个小时的英语。一年后,女儿的英语进步很快。“现在讲得已经很好了。”
  专职母亲 抚养孩子
  陈林说,两个女儿都在几个月时离开父母,而这段时间正是孩子生长发育的重要阶段。她非常遗憾,就是女儿走路、长牙齿和牙牙学语的过程没有看到。“这都是没办法的事情,因为生活所迫。”她说,福州人差不多都是这样。老人在美国孩子就不送走,老人不在就送回中国。
  大女儿在中国时,他们经常给大女儿打电话,大女儿和他们也有交流。但是,大女儿刚来美国时,见到她不叫妈妈,只叫阿姨,她感到很难过。“一个多星期后才叫我妈妈。”她感觉与大女儿分别久了,相互之间不太亲近。去年,他们决定把小女儿早点接回美国。今年1月,小女儿回到美国,刚好4岁。她认为,母亲自己带孩子,对孩子好,对大人也好。
  她说,当小女儿在中国时,他们经常在视频上交流。因此,小女儿比较随和。小女儿一回来比大女儿好很多。“她一来到就叫我妈妈。”如果小女儿要什么,他们说不要,小女儿就说不要了。9月份,小女儿上了幼儿园。
  她现在辞去工作,专职带两个女儿。她和妹妹在纽约法拉盛租下一个两房公寓。“我和孩子住一间,妹妹住一间。”但是,有时孩子也去妹妹房间住。丈夫在外州和朋友合伙开餐馆,每两周回来一次,一次能够待上3、4天,一家人的感情越来越亲密。
  孩子回国 减轻负担
  美国福建同乡会总顾问陈清泉说,他每次从长乐机场登机,就会发现一些5、6岁的孩子在大哭,因为不愿意离开养育他们几年的祖父母。他说,把孩子送回中国大陆抚养, 在美国福建人中相当普遍。他说,没有统计到底有多少小孩送回中国,但估计数目不少。
  这位前福建同乡会主席称,送小孩回国的主要原因是父母都要打工,无暇照顾子女。他说,“在美国,母亲都要工作,请个保母要花费一千多元。”在中国,有的祖父母帮助照顾,有的请保母带。国内的幼儿园既教中文,也教英文。孩子等到5、6岁时再回到美国上小学,语言一般没有障碍。
  在中国大陆,孩子普遍都打预防疫苗。“这些疫苗基本上和美国的一样。”他说,孩子的父母到美国后,挣钱寄回家乡,在当地城市买房子,也有的人为了孩子也在城市租房子。因此,孩子送回福建后,大多数都在城市。如果住在农村,打疫苗也没有问题。“村里用广播通知打针。”
  他认为,部分孩子没有上幼儿园,来美后学习上有困难,小学英语跟不上。但是,小孩的智力不是问题。他认为,孩子送回的好处是,孩子可以学习中文。现在中国经济高速发展,许多外国公司在中国做生意,会中文可以优先聘用。因此鼓励孩子多讲中文,对他们将来好。
 返美孩童 越来越多
  纽约市第2小学位于曼哈坦华埠的亨利街(Henry St.),距离福州移民集中的东百老汇仅有一街之隔。该校校长高百利(Brett Gustafson)说,第2小学有750名学生,华裔学生占86%,其中福建籍占多数。他发现,过去5、6年中,从中国回来的华裔学生越来越多。这些孩子一般都是5岁左右回到美国。
  他说,这种现象就像把孩子从一个熟悉的环境突然移植到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中,语言和生活完全不同,孩子适应起来有困难。这类孩子一般一年后会逐步适应。他说,一年看起来时间不长,但与孩子的年龄相比,这个时间不能算短。
 为了帮助这类孩子的过渡,学校设立双语班,老师都会说中文和英文。同时,学校还有会讲中文的社会工作者,辅导父母如何教育孩子。他说,许多华人父母听说不能打、不能骂,感到很难管教这些返美儿童。他建议,父母要在孩子身上花费时间,多和孩子交流。
  他说,这些孩子的父母专心挣钱、买房子、开商店,心思不在孩子身上。把孩子接回美国后,就交给学校,自己不管。他认为,这与以前的华人不同。他的华人朋友的父母不是这样。那些父母来美前都是专业人士,在美国只能找个一般工作。但是,他们千方百计把子女教育好,希望他们有个光明的前途。
  返美孩童 问题很多
  高百利认为,许多孩子8月从中国回来,9月就开始上课,子女和父母互相“不认识”,对其他人也不了解,语言不通,有的在中国没有上过学,因此问题很多。
  从学业上来说,这些孩子与在美国生活的孩子差距很大,他们不知道26个英语字母,不会读也不会写,讲话听不懂,“甚至简单的一句话都听不懂”。在情绪上,这些孩子要什么就要有什么。“如果不给,他们就在地上打滚。”有的孩子见人就打,甚至还打老师。有的孩子自己随便跑出教室。他估计,这些孩子都是由祖父母或亲戚带大,受到过分宠爱。
  有的小学生整天泡在网吧里,因为不想回家,甚至待到凌晨。有的孩子一早就赶到网吧门口,等着网吧开门,比老板去的还早。有的孩子逃学。有的孩子为了交朋友,就从家里偷钱,把钱分给同学,“讨好他们”。例如,一个孩子从家里偷了两、三百元,分给同学。
  纽约华人家长会会长朱宝玲曾经接待很多家长,发现这类孩子都有这些问题:不合群,他们以自我为中心,别的孩子不愿意和他们玩,因此他们没有朋友,感到孤独;抢别人的东西,不给不高兴,打别人,学校发现这种情况,只好把家长叫到学校。“有的家长说,她一个月被叫去学校几趟。”学业上不一定跟得上。学习不好,老师不喜欢。有的孩子染上祖父母的坏习惯,如抽烟、喝酒、打牌。有的小学生就会抽烟。
  法拉盛韦波教育中心专门向孩子提供课后教育和中文教育,其服务的对象是4岁至14岁的学生,现有学生100个左右。校长韦剑波说,把孩子送回大陆抚养的主要是福州人和温州人,占其学生人数的10%至15%。她认为,送回去的孩子有许多问题。一、喜欢拿别人的东西,别人不给,就偷偷拿走。二、说谎。美国老师问拿了没有,回答“没有”,实际上拿了。三、屡教不改。答应过不再犯的错,仍照样做。
  专心赚钱 忽略教育
  高百利说,孩子出现这样的问题,父母有责任。许多父母把很小的孩子送回中国,接来美国后仅在一起住上两周,赶快去外州开餐馆。有的父母只管挣钱,没有时间照顾孩子。有的父母没有经验,不知道如何管教孩子。
  他说,这样的学生面临很多困难,对学校、家庭需要重新适应。孩子与父母没有建立感情,这些孩子不相信家人,甚至父母。有的孩子在国内有许多朋友,现在来到一个陌生的环境中,没有任何朋友,甚至住在亲戚的家里。
  华埠的第130小学也是返美学生的就读学校之一。校长伍小珍说,该校的学生80%是华裔。她认为,华裔父母大部分都关心孩子的学习,不关心的家长是少数。有人为了自己上班,在早上7点多钟就把孩子送到学校门口,到晚上下班后才来接回孩子。孩子希望父母注意他们,有的孩子说谎,说自己有病,实际上想回家和父母在一起。有个孩子哭了一整年,就是想念爷爷,因为爷爷把他带大。
  她认为,这些孩子特别需要父母的关心和爱。但是,一些父母与孩子没有建立亲情关系,孩子不听父母的话。有的父亲在外州开餐馆,几个月回来一次,和这些回来的孩子几乎没有感情上的交流。父母总是要求孩子做这做那,而孩子则觉得自己像个无人关心的孤儿。“他们没有感受到父母的爱,因此表现出来的一种方式就是不听话。”
  她说,美国法律规定,6岁至16岁的孩子必须读书,不读书学校要报告警察局,警察局要把父母送进监狱。有的华人父母让孩子帮忙卖东西,不去上学,就违反法律。有的父母经常带孩子回大陆,说是有急事,一去两个月。结果,孩子考试过不了。学校每天向市教育局报告,如果有学生不上课,教育局就要追问孩子去向。
 母子亲密 非常重要
  韦剑波说,孩子1至5岁是个宝贵的经历。子女与父母要相互信任,没有信任,孩子感到不安全,也无法学习。从教育学的角度讲,这些孩子与父母没有建立“亲密关系”。他们回到美国后,需要与父母重建这种关系。
  她曾经遇到这样一个孩子。母亲在指甲店工作,孩子送给中国大陆的奶奶抚养,奶奶认为孩子很聪明,但是妈妈说儿子不听话,认为是奶奶宠坏了。韦剑波认为,孩子与奶奶建立了互相信任,经常鼓励孩子。儿子来到美国后,没有与妈妈建立互相信任,马上就学英语,当然不行。妈妈早出晚归,每天只和儿子见面一个小时,无法建立亲密关系。
 有的人家里环境不好,一家人挤在一个房间,大床挨着小床。她说,这类孩子的教育与家庭有关。例如,一名福州籍的孩子,母亲生个妹妹,在两个月时送回中国,但是母亲喜欢赌博。母亲一发脾气,孩子就知道母亲把钱赌输了,但是没有办法。
  有的母亲是知识女性。孩子回美后,母亲抓紧教育,培养孩子的学习习惯。孩子虽然来得很晚,但是学习没有耽误。例如,一名孩子11岁才从福州来美,英语自然跟不上。妈妈逼迫他跟上,不行就打。孩子每天背10个到15个单字。“只要书上有不认识的单字,就请老师讲解。”结果,孩子进步很快。现在,孩子不讲中文,全讲英文。老师也感到吃惊,说“从来没有见过这样像海绵一样吸收知识的孩子”。
  母子关系的建立很重要。例如,一个孩子到7岁才来美国,上二年级。因为听不懂英语,成绩最差,感到很沮丧。但是,一打起游戏机,两眼就放光。他很排斥英语,感到学不好英语,曾经透露“想自杀”。但是,妈妈很有爱心,母子关系建立得很好。她说,这个孩子的问题是没有建立自信,如果自信建立起来,这个小孩很有前途。“我看好这个孩子。”
  她说,孩子回美后,如果家人不帮,孩子学习就跟不上。“老师压根不看这些学生。”好的学生给作业,差的学生不给作业。例如,一个孩子原来数学很好,来到美国后,老师光给数学作业,没有英语作业。孩子如何提高英语?
  教育孩子 注意方法
  华人有个传统的观念,认为孩子不打不成器。但是,高百利认为,有的孩子调皮,做错事情,父母打一下屁股是可以的。但是,如果父母多次打孩子,给孩子造成身体伤害,学校发现后就要报告纽约州儿童保护局(Child Service),该局就会报告警察局。他说,学校有这个责任,如果发现,一定会报告。但是,许多华人父母不知道。
  第124小学位于曼哈坦华埠的地威臣街(Division St.),与东百老汇相隔一条街。该校华裔校长谭玲芳说,从中国回来的孩子与在美国生活的孩子有些不同。他们很难完成作业,不听话,喜欢争论,不按要求做。“但是,美国的文化是尊重孩子。”因此,学校教育父母帮助孩子完成作业。她建议父母与子女多交流,对孩子投入时间,要鼓励,不能逼迫。
  朱宝玲说,部分这类孩子对父母有怨恨心理,对伤害父母有“成就感”。但是,在美国,打孩子犯法,如果打孩子,孩子可能报告学校。也有的孩子故意弄伤自己,然后让其它孩子知道,由他们再报告老师。学校获知消息后,要在24个小时内报告州政府有关部门。
  如果发现父母“虐待”孩子,政府就会把孩子送到领养家庭(foster family)。有的非洲裔家庭收入不高,也申请领养儿童,获得政府补助。儿童保护局把孩子领走后,负责分配领养家庭。有的孩子送到领养家庭后就后悔了。
  自己能带 尽量不送
  朱宝玲认为,三岁以前是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中国有句古话,三岁看老。如果三岁以前由祖父母带,父母与子女的亲子关系很难建立,从小养成的坏习惯也难以改变。如果三岁以前由父母亲自抚养,孩子的生活习惯可以掌握。
  她说,不仅福州人把孩子送回中国大陆,而且许多高学历的人也把子女交给保母,以便自己拚事业。她认为,作父母要负起这个责任。既然生子,就要养育。如果把小孩送回中国大陆,祖父母和外祖父母四个大人围着小孩转,还有姑姑阿姨从旁协助,良好的行为规范很难建立。
  陈林说,她经常劝其它人不要把孩子送回中国大陆,别人就会反问她:为何你把自己的孩子送回中国大陆?她的回答是,因为自己有过这样的经验,所以不赞成别人也这样做。她说,送与不送是个矛盾。“讲是这样讲,但是没有办法还是要送回去。”
  她说,因为没有和孩子一起成长,对孩子的许多动作代表意义不了解。刚来时,孩子发脾气,她不知道是发脾气,就打电话回去问母亲。母亲就告诉她孩子生气是什么样子。同时,女儿也不知道母亲生气是什么样子。“现在,我们都互相了解了。”
  福州籍的林太太也同意这个观点。她一共生了3个孩子,分别为6岁、4岁和2岁。前两个是女儿,第三个才是男孩。因为她的父母在台湾,公婆在加拿大,她只好请大陆亲戚帮助照看两个女儿,她和丈夫在法拉盛开家商店,就自己抚养儿子。
  她的两个女儿分别在福州市和长乐市长大,她说,两个女儿和照看他们的亲戚建立了感情,刚到美国一段时间,他们还要求回到中国去。因为两个女儿回来得早,很快就适应了这里的生活。现在,他们在法拉盛分别上小学一年级和幼儿园。她的建议是,“如果自己能够带,就不要送回去了”。

2008年10月3日星期五

Jayson

Joyful
Active
Young
Smart
Outgoing but
Naughty sometimes

Lian

Lovely
Intelligent
Artistic
Never give up

LEARN

Listen
Explore
Ask questions
Research

Never too old to learn

TEACH

Teachers must
Engage students
Actively in the learning process and
Challenge them with
High standards

EDUCATION

Educated teachers who understand the
Developmental needs of children
Undertake tremendous
Challenges to
Assist each child
To grow and learn
In ways that provide ample
Opportunities for
New discovery and explorations

2008年10月2日星期四

Life is but a dream

Thinking of where I am
Is my life a dream?
Came to the land
with a brief case
in my hand
Now a family of four
contend and all

Always an underdog
Not a lucky hog
for I believe
in hard work
not good luck.

I don't brag
And never beg
For what I am worth
It's all
in the bag

Going up
Or coming down
It’s not how
I plan
Doing what I love
It’s all
that counts.

I teach
I research
And service too
Doing it all
With an itch
For positive change
And work
Of top notch

In teaching
It’s all about
Learning
Exciting
Motivating
Connecting
Explaining
Guiding
Advising
Feeling
Modeling
Cooperating
Participating
Discussing
Engaging
Reflecting
And improving

In researching
It’s seeking
For meaning
Reading
Thinking
Hypothesizing
Experimenting
Analyzing
Understanding
Writing
Publishing
Presenting
And sharing

For teaching
is my life’s calling
I teach
Therefore I am
Is my life adre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