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6月30日星期一

Code of Ethics for Teachers in China

“范跑跑”是“天使”还是“魔鬼”?  
老师保护学生拟入师德规范  

面对突如其来的特大地震灾害,灾区广大教师始终把学生的生命安全放在首位,舍生忘死,奋不顾身,保护学生……这一切,引发了国民对教师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的深入思考和广泛讨论。日前,教育部在其官方网站上公布新修订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征求意见稿)》(下简称“《规范》”),将在全国范围内公开征求意见。 
 记者发现,《规范》出现了不少新的要求,其中,“保护学生安全”这一条被首次加入其中。 

 
对“德才”要求提高  
既要“志存高远”也要“终身学习”  

此次修订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征求意见稿)》在条目数量上有所减少,但在具体内容上却得到了充实。可以发现,新《规范》的二、三、五条都对教师品德提出了具体要求。例如,第二条要求教师要“志存高远”,而“知荣明耻”则在第五条中提了出来。  
最突出的是,“保护学生安全”被首次写入了《规范》。“这相当于明确了教师保护学生安全为‘师德’的一项内容”,华南师范大学一位教授表示,“换句话说,保护学生安全成为了衡量一名教师是否遵守职业道德的标准之一”。  此外,《规范》也十分强调老师的“自我修炼”。比如首次提出了“终身学习”的概念,要求教师要不断学习,与时俱进。  

评价学生观念要改变  不再以分数作为评价标准  

不仅在思想、业务上对教师提出“德才兼备”的要求,《规范》还对教师在对学生的评价标准上做出了引导。《规范》指出,教师“不违规加重学生课业负担,不以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这个要求很符合时代的需求。”广州市第七中学一位老师认为,在目前提倡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唯分数论”、“题海战术”等旧的、不合时宜的理念确实该摒弃。  “这将从源头上有效确保素质教育的推行。”广州市越秀区寺右新马路的一位小学生家长说,“同时,它对孩子们来说是一个好消息,也使我们做家长的更加理性地对待孩子的发展。”  《规范》不仅在对学生的评价标准上与时俱进,还在教育学生成才上引入了比较新的人才观。比如,当中的第四条明确教师要“培养学生良好品德,塑造学生健全人格”,“启发学生创新精神”。  

教学方式有所改变  高徒未必出自严师 
 据了解,上一次修订《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还是在1997年,距今已有11年。记者注意到,相比而言,还处于征求意见阶段的《规范》更加切合实际,更加人性化。比如,在“热爱学生”条目下,旧条款提出“严格要求”学生,新条款则修改成“对学生严慈相济,做学生的良师益友”。  在与家长配合共同培养学生方面,《规范》不再仅仅是“尊重家长,主动与家长联系”,而加上了“平等对待家长”和“不以粗鲁言行对待家长”。  “我们希望通过对《规范》修订,更深入学习和大力弘扬抗震救灾英模教师的崇高师德精神,进一步加强师德教育和师德建设。”教育部有关负责人表示,广大教师和各界社会人士可在7月30日前,登录中国教育新闻网(www.jyb.cn)下载调查表,以电子邮件方式反馈意见。  

用新师德规范终结“范跑跑”?  

本报讯《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征求意见稿中,新增的“保护学生安全”引起了网民极大关注。  
不少人立即联系到最近在坊间讨论得沸沸扬扬的“范跑跑事件”,甚至有人认为此次《规范》的修改,就源于“范跑跑事件”,并能终结“范跑跑”。  

但也有网友认为,“保护学生安全”是人类社会的一种美德,与教师的这一职业无关。虽然《规范》没有法律约束力,但在实际操作上很可能成为教师聘用等的依据。而把它作为一种规范式的硬性约束,似乎还引起“道德法律化”的可笑。  新增规定源于“范跑跑”?  《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征求意见稿在第三条“热爱学生”中规定教师要“保护学生安全”;加上近日教育部发言人王旭明针对“有人提出在地震灾害的时候,除了我的女儿我谁都不救,我妈都不救”的言行,提出“我们可以不崇高,但是不能允许无耻”的言语,使网友们一下子就把新规联系到最近在坊间讨论得沸沸扬扬的“范跑跑事件”。一位名叫“小树林”的网友在其博客质疑:“如果没有‘范跑跑’这次法规会修改吗?”  也有网友表示:将“保护学生安全”这一内容写入《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意味着“范跑跑”的任何诡辩都无力,因为“保护学生安全”此时成为规定、成为“职业道德”,如果违背这样的规定、道德,那么将会失去教师这一职业,甚至会沦为众人共愤的“无德”之人。  而面对王旭明“可以不崇高,但不能无耻”的评价,范美忠回应道:“我是一个优秀教师,不崇高,也不想崇高,但并不无耻”。同时,他还认为,当前的中国教育难以容忍像他一样的老师:“崇高是一个好老师的必要条件吗?”  “保护学生”纳规是把“道德法律化”? 
 有人为新规拍掌叫好,也有人认为需要“冷思考”。  有声音认为:“保护学生安全”应是职责规定,不属于道德范畴。“有个省教委曾出台了‘教师不得强奸学生’的规定,十分‘幽默’,而现在‘保护学生安全’规定也出来了,真有点‘道德法律化’的味道。”一位royce的网友说,“因为,作为一种伦常与道德,教师本身就要保护比他/她软弱的学生群体,但这是道德范畴,不需要‘规定’啊。”  
“首先,教师保护学生是人类社会的一种美德,并不与教师职业有直接的关系,无需硬性规定。教师当然要有保护学生的美德,但这种美德并不是教师职业所附加的,而是人性的美德。”江苏省南京高校教师乾羽说,“教师的工作是传道、授业、解惑,并不包括保护学生,尤其是危险情境下保护学生。”因此,这位教师认为,虽然按照人性的美德去判断,教师应该保护学生,但这样的要求应该放在社会美德的层面去考虑,应该是对所有人提出的要求,不能也不用在出现“范跑跑”后,把教师当成“盯防”的重点,并且将其写入职业道德规范。  更多的网友认为,“热爱学生”就已经包含了“保护学生安全”的含义,不需要额外写入规定。“为什么同是人民教师,就有谭千秋,也有‘范跑跑’呢?”网友“蜜蜂猪”说,可见不是规定出了问题,而是道德的问题。 
 保护学生后,谁来保护老师?  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征求意见稿)》在网上一露面,即遭到不少教师的反感和反对。有的教师认为,有关部门在修订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同时,也应该修订和完善有关教师权利的规定,对教师不仅在道德责任上有“规范”和要求,而且在权利上也要有明确的保障。 
 有的老师认为,教师的待遇太低,而教师的责任和义务却很多很沉重。“(新规)几乎每一条都带有强制的意味,但教师的权益却鲜有提及。”某网友说,“教师有那么多的责任与义务,但并非是教师节的几束鲜花这样的‘荣誉’所能对等的。”  “我认同教师应该保护学生,但是请把房子修成保护祖国未来的真正避难所。老师的权益和义务应该成正比。”湖南网友“小丸子”说。  “在修改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时,要求老师首先保护学生,又没有任何前置条件,这样怎么可以呢?”网友俊臣天反问。  
荆楚网上,一篇署名为“陈谊军”的文章指出:目前,教师队伍是我国最庞大的财政供养序列人员,不可否认,在这个庞大的系统中良莠并存,如何深化这个系统人员的教育,增强其责任心与道德感,提升多数教师的修养及改善办学条件,想方设法增加师生的安全系数,教育部门要走的路还很长。

  美国:不能扔下学生不管  据了解,美国不同的州对学校老师有各自不同的安全规划,总的原则就是:教师必须对学生负责,不能扔下学生不管。  在美国当了十几年全职教师的网友Eminiem_Q举例,加州Claremont校区“紧急状况职责”的文件明确规定在紧急情况发生时“每一个教师都有责任直接监管学生,一直与学生在一起直至被指示其他的做法”,“如学生当中有伤亡,教师还有可能被公诉人刑事起诉或家长民事起诉”。 
 一位“蜜蜂猪”网友还说:“加州圣荷塞OakGrove高中的2007—2008年度安全计划规定”:“在全校范围的紧急状况时,所有的员工都被要求与他们的学生在一起。任何情况下员工都不能离开学生不管。”  日本:地震时不能离开学生  在日本。有明确的规定:“老师不能离开学生。”  近日,《国际先驱导报》记者拿到了一份山梨县教委编写的学校地震灾害对策指导手册,上面详细介绍了地震发生时老师如何正确引导学生逃生的方法,还明确了老师在地震时必须要说的几句话,比如“一切都听老师的!”“藏在桌子下!”等。  当听说中国发生的“范跑跑事件”后,日本民众很是吃惊。他们一致表示这样的事情不太可能发生在日本。“灾难前保护学生是老师的职责啊,怎么可能自己先跑呢?”一位家长在接受采访时说。
□ 南方日报

2008年6月22日星期日

如何做父亲 Parenting: How to be a father?

License required for parenting!!!

Parenting is the most challenging job in one's life. Ironically, unlike any professional job that requires extensive training and even a license in many cases, any one who fathers or mothers a child automatically becomes a parent with no other qualifications or training required in child development and education. I propose, any adult who wishes to be a parent or to raise a child be required to receive training in parenting, and only those who successfully complete the training should be granted license to have children. If teaching is not a job for everyone, why should parenting? Isn't parenting the most important job one may have in a lifetime? Good parenting is learned, so training is essential.

JF
__________

·鲁 鸣·   
From CND.org

如何做父亲,这是大多数爸爸想过的问题,至少这思索瞬间闪过。对我而言,这是实际困难。

  人身上很多素质品性,一是天生,二是学来的。后者其中多是从自己碰到过的榜样那里得来的,这种获得常常是潜移默化的。我缺乏这种潜移默化:我两岁时父亲做牢,五岁时他狱外保医,没有正式工作,身心两伤,三年后就病逝了。我的记忆中没有父爱两字。  
 当我有了儿子,我真得不懂如何做父亲。他小时候,我爱他的成分里充满了好奇乐趣。以后,虽然我很爱他,但我们之间没有自然的chemistry和亲近。他有些怕我,如果我批评他,他会很紧张。所以,我很少说他。我常想,如果他是女儿,我是不是会爱她如爱天使或小情人,是否会很宠她。我给别的家长讲授家教心理学,却不知怎样教育儿子才最好。自己不是一位称职父亲。理论之树常青而实践果实平平。  
 妻子现在国内探亲,我和儿子过日子。发现儿子晚上不睡觉在玩电脑游戏,便把他的游戏机和谍片没收了。我和他说好了,除了假期,平时只能周末玩。我认真和他谈了一些问题,比如如何控制自己不要玩游戏上瘾。我告诉他,人生要有计划,不要等到他20、30岁时后悔莫及。我给他举例,我现在的计划是:如果可能,他上完大学我就提前退休,专门写作和周游世界。没想到,他两眼湿润地说,如果那样,高中毕业他就不上大学而找份工作,帮助他妈妈(妻子平时不工作,只周末教学生画画)。他以为我的计划不考虑他妈妈在内。  
 听了他的话,我很感动。儿子心很善良。他妈妈若在旁边听到,肯定心花怒放,一定会感到这孩子没白养,或许会更宠他。妻子和他在一起时间很多,儿子和她很贴心。那天我和他谈话后,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给妈妈打电话,寻求安慰。  
 增强父子亲和力,做一个好父亲,首先要多花时间和儿子玩。这才是最重要的。当然不能说我完全没有在这方面去努力。我前几年曾试图陪他玩电子游戏,可我玩了一会便眼花缭乱头晕。我以后必须多花时间和他在一起。这个寒假,他想看的电影,我都打算陪他一起看。   
我俩的兴趣实在太不一样。他喜欢摇滚乐和流行曲,我喜爱古典乐曲和爵士。他喜欢待在家里,我酷爱旅行。每次我们外出旅行,他最喜欢的地方是旅馆,让我哭笑不得。他喜爱汽车和电脑,而这些东西对我来说仅仅是工具。我们都是电影迷,然而他喜爱动作(action)片,我喜爱剧情(drama)片和悬念片。做一位好父亲,就是做孩子最好的朋友。情趣相投,才能成为朋友。否则,无疑难有亲和力。恐怕这将是我一辈子的遗憾。  
 妻子去探亲前说,让你们有机会父子情深。我向朋友请教如何培养孩子,得到的经验是多鼓励表扬孩子,少批评。这是美国文化的特征之一。我倒能接受,我平时也很少批评他。问题是,经不起批评的人能否长大成器。   
写到这里,儿子问我在写什么。得知我在写如何做父亲,便问我:“你够格(qualify)写这个话题吗?”我告诉他,正因为困惑和不称职,我写了以上文字。我想,不懂得如何做或懂得却做不好,干脆给儿子更多的自由,适当地提醒一下就行了。既然在美国,就多多鼓励表扬他吧。

Code of Ethics for Educators in USA: Teacher Responsibility in Case of Emergency

In case of mergency, it's a teacher's professional responsibility and moral obligation to help students, or the school and its employees may be liable for damages caused to students. The Code of Ethics and school laws (legal and ethical issues in schools) are part of required curriculum in every teacher education program in the US. To teach is to lead by example.
jf

From xys.org

当遇到校园枪击案美国教师也不能当跑跑
·方舟子· 
 
有些网友说,美国学校规定地震时教师不能独自跑掉,是因为美国房子坚固不跑也死不了,如果是更极端的情形呢?比如说碰到校园枪击案,难道教师也不能逃,要去堵枪眼啊?他们认为在中国发生大地震就跟在美国发生枪击一样,教师可以当跑跑。还有人想当然地以为:“美国学校没办法对枪击案这类恐怖事件时的教师的职业行为进行规定,因为在任何人都可以瞬间死亡的时刻,绝大多数人的理性不会起支配作用,起支配作用的是人的本能。”  

美国学校恰恰对枪击案等恐怖事件中教师的责任都做了规定。当然,它没要求教师必须去堵枪眼,但是也规定教师不能离开学生独自逃生。我上次提到的加州圣荷塞Oak Grove高中的2007-2008年度安全计划,就有很详细的规定。在“歹徒入侵、枪击和劫持人质”这一节的开头,它规定:“在全校范围的紧急状况时,所有的员工都被要求与他们的学生在一起。任何情况下员工都不能离开学生不管。如果决定学生和员工要前往集合地点,那么员工必须伴随他们的学生前往预定的集合地点。”后面对此还有更详细的一些规定和指南,不赘。 

 它还规定,在遇到恐怖主义袭击时,如果员工正在上班,那么必须留在其工作地点,直到上司让其下班;如果员工在回家的路上而且学生已解散,他应回家,在家中等待电话指示;如果员工在回家的路上而学生还没有解散,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他应立即回到工作地点;如果员工在上班的路上,道路能通就继续前往工作地点,不通则应与工作地点联系告知自己所在的位置;如果发生在员工下班时间,员工到了上班时间时应照常上班,除非另有通知。 

 该安全计划对火灾、洪水、停电、化学药品泄露、爆炸、炸弹威胁、骚乱甚至飞机坠落等等各种能想到的紧急情况都有规定,总的原则就是:教师必须对学生负责,不能扔下学生不管。这些规定只是对教师责任的具体化以便教师照办,如果遇到没有具体规定的特殊情形,不等于教师就可以不对学生责任,就可以独自逃生。有无规定并不是有无责任的条件。正如国内许多大学都没有有关学术规范的具体规定,不等于你就可以剽窃、造假。如果不愿或不能对学生负责,就不要当教师

2008年6月17日星期二

Only in America: 面临灾害时教师的责任

范跑跑 incident, in my view is not a legal issue but an ethical issue concerning a teacher's ethical conduct in case of emergency. Teachers are entrusted by parents, community and society to protect, educate and care for our children, and it is a teacher's moral obligation and ethical responsibility to ensure the safety and security of each and every student under his/her supervision. 范跑跑 may not have broken any Chinese law, but he has certainly betrayed the trust of his students and parents.

I do not know if there is such thing as Code of Ethics for Teachers in China. If not, this is high time to put the Code of Ethics in place as it is so much needed in today's China to beef up teacher's images and professionalism.

A teacher is expected not only to teach by his words but also to lead by his deeds.

JF


美国学校对面临灾害时教师责任的具体规定
方舟子
From www.xys.org

美国学校都制定有详细的安全计划,对面临地震等灾害时各方的责任做出具体的规定。下面摘译自加州圣荷塞Oak Grove高中的2007-2008年度安全计划(原文共121页,见:http://og.ca.campusgrid.net/home/2007_08+safety+plan.pdf),第19页,关于教师的责任的规定)

教师、助教和其他正规员工应当负责:
a. 根据信号、警报、书面通知、对讲机的命令或对情况的自我判断,指导他们负责的学生直接进入或离开集合区域。
b. 根据情况发出“卧倒”、“躲藏”、“离开大楼/区域”的命令。
c. 在教室被重新安置在外面/里面的集合区域或其他地点时,携带花名册。花名册必须放在教师桌附近可被拿到的地方,以便在紧急情况时它能被容易地发现并带走。
d. 向管理团队/被指定者报告失踪的学生。
e. 指引需要急救的学生去找卫生员或其他指定的急救区域。为他们的学生提供健康和安全保障。
f. 维护他们负责的学生的秩序、纪律和士气。
g. 遵循与紧急情况有关的学区指南。
h. 助理教师应当协助他们的教室教师,除非负责人另有指示。
i. 教师将负责管理他们负责的学生,直到负责人允许教师下班。
j. 所有其他不直接管理学生的正规员工将向其负责人报告以分配任务。

(第34页,地震时,师生在学校大楼里的情况)
学生必须听从教师的命令,并且:a. 立即躲藏到书桌、桌台下面,并远离窗口。
b. 保持躲藏姿势至少60秒。
c. 保持沉默,并听从指挥。
d. 在地震时,教师应当:——躲藏——平静地与学生交谈——等60秒,然后从教室疏散

Francis off to Harvard!

Congrats, Francis!!! You are well on the way to success in life. Wish you the best!
A very smart and handsom boy!

Read the news story about Francis and how he got to Hardard
http://www.renzaius.com/index.php?q=node/2893

A book "Harvard Dad on Education" by Bing, Francis' father will be out soon.

教师职业道德: "范跑跑”事件

If you are the captain of a ship, you must be the last one to leave the ship in case of emergency. If you are a teacher, it is your responsibility to protect all students under your care. Running away from danger instead of helping students out of danger is unethical and inmoral for a teacher. There is some Code of Ethics for Educators in every state of the USA that spells out expected standards of teacher conduct. For example, go to www. gapsc.com and check out the Code of Ethics for Educators in Georgia.
In my view, 范跑跑 has failed to conduct himself as a responsible teacher.
jf


From xys.org
当教师要有教师的样子
——也说“范跑跑”事件
·方舟子·

最近一个在四川大地震刚发生时丢下满班学生以最快速度独自逃到足球场的中学教师很出名。这位被戏称为“范跑跑”的教师先是在网上自我曝光、辩护,引起一番争论,然后又被传统媒体注意到,又是接受报纸采访,又是上电视台参加辩论,俨然成了红人。
不过,这事如果发生在范跑跑以及他的某些支持者所向往的“自由、公正”的美国,没什么可争的,他铁定会被学校开除,而且这辈子别想再当教师了。原因很简单:他的所作所为非常不具有professionalism。 这个词在汉语中没有恰如其分的对应词,翻译成“专业精神”、“职业道德”、“敬业态度”都不太准确。它其实是某些特殊行业的业者所必须达到的行为规范和道德要求,干这一行就要有这一行的样子。这些特殊行业对公共事业至关重要,不是普通人所能从事的,其业者必须受过专业教育和训练,有自己的行业组织,社会地位崇高,因而也就必须承担相应的责任,有严格的行为规范和更高的道德要求,讲求行业自律,才对得起公众的信任和尊敬。一旦违反了行业准则,就会被清除出那个行业,即使道歉也未必能被原谅。 像医生、护士、律师、工程师、建筑师、会计师以及教师都属于这样的行业。

既然选择了教师这一职业,就有了特殊的责任,需要对学生和公众做出一定的承诺,而不能特立独行。美国全国教育协会制定的《教育行业道德准则》规定,教育者为了满足对学生的义务,“必须尽合理的努力保护学生避免有害学习、健康、安全的情况”。在灾难来临时,教师不一定要舍己救人当英雄,但是采取保护学生的必要措施,例如组织学生疏散,是根本要求。抛下学生不管独自逃生肯定是不行的,虽然那也许是人的本能,也不犯法,但是对不起社会和学生的信任,不像个教师的样子,也就不配再当教师。当然,他可以去从事其他行业。范跑跑的校长不仅不开除他,还替他辩护,同样也不像个校长的样子。

范跑跑能成为媒体红人,还有那么多人为他辩护,也正说明许多国人还没有意识到教师这一行业的特殊性,或者意识到了也不以为然。其实当前中国的一些严重的社会问题,例如学术腐败、医疗腐败、教育腐败等等,都可以归结为特殊行业人士没有特殊行业人士的样子:科学家不像科学家,工程师不像工程师,医生不像医生,护士不像护士……只是将行业当成谋生手段,而不承当相应责任,没有行业自律,还被公众容忍,岂止是教师这个行业。
2008.6.14.

2008年6月12日星期四

亚裔迷思 (3)

刻板印象限制亚裔发展(3)
2008年6月12日
多维新闻
柯宇倩

亚裔学生成绩好?亚裔员工工作认真?被视为“模范少数族裔”的亚裔,在人口逐渐于美国成长的今日,仍被外界的刻板印象所困。
亚裔在职场上所面对的负面刻板印象
虽然自己主修广告,但伊利诺香槟大学的柯小姐表示,其实大传(communication)是最不利亚裔学生未来出路的科目之一。“看看电视上的主播或记者就能发现,亚裔非常少,外界常常认为,亚裔给人的印象就是英文不好,他们也认为如果你是亚裔,就应该采访跟亚裔有关的新闻。”柯小姐补充:“或是查查亚裔的艺术、歌手、演员等,也很少,他们都说要比一般人更努力,因为他们给人一种:走这条路不OK的感觉。”
“另一种刻板印象,就是感觉一部戏里,如果有亚裔出现,一定有个理由,他们不会是个普通人,他们要不是讲话有亚洲人的口音,要不就是一个非常聪明的工程师。”柯小姐对多维社说。
她另指出一项实验,实验者在一个班级里放白人教授的照片在前头,并播放录音带上课,另一个班级则是放亚裔教授的照片,播放的仍是同一卷录音带,但结果显示,放亚裔教授照片的班级,学生普遍反应听不太懂。
另外,亚裔给人的感觉也是“认真工作又听话”。柯小姐对多维社说:“在‘Harold & Kumar Go to White Castle’这部电影中,提到很多对亚裔的刻板印象,其中有一段,韩裔演员John Cho的同事在周五时工作没做完,就把工作丢给John Cho做,John Cho虽不甘愿还是接受了。”“寻堡奇遇”(Harold & Kumar Go to White Castle)为一讽刺外界对亚裔刻板印象的电影,两名主角分别是韩裔的John Cho与印度裔的Kal Penn。
目前在美林证券工作的许建程便对多维社指出,自己部门内的亚裔员工确实就是“听话又认真工作”,不特别想出头,也许亚裔本身的表现也加强了刻板印象。不过,许建程表示,自己在康乃尔大学念书时,班上有许多亚洲人,有的成绩好,有的成绩差,并非所有亚裔都会得到高成绩。但他并未感觉教授对亚裔有刻板印象,除非自己先表现出“很聪明”的样子。此外,许建程指出,印度裔的学生较会主动与教授互动,在工作上也较想表现。

亚裔在领导职位的“缺席”
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教育学教授张米契尔(Mitchell J. Chang)对多维社指出,当亚裔学生在寻找工作时,也因为刻板印象而面临挑战。“尤其是在争取需要领导力、管理能力的工作时。在职场上的刻板印象,认为亚裔是认真工作者,他们会努力做好被交代要做的事,但却不一定适合管理者的位置。”张教授说,“认真工作”乍听之下好像是正面的刻板印象,但仔细审视后会发现,它限制了亚裔的求职机会,这也是为何亚裔在领导者职位出现“缺席”现象的原因,在包括企业、政治、高等教育等领域均如此。
密西根州立大学心理学教授梁天乐则从心理辅导者角色探讨亚裔在职场上遭遇的困境。
曾为几个大企业员工做谘询的梁教授对多维社表示,他所接触的员工为工程、医学、电脑领域,员工中有很多亚裔,他们多会遇到“亚裔的玻璃天花板”,或是被他们称做“竹子天花板”的升迁障碍。
而针对不同公司,梁教授所做的辅导也不一样。他表示,自己曾前往一电话公司辅导管理者,让他们认识亚裔在职场中所遭遇的困难,包括刻板印象让亚裔被认为领导力不足、不够强、不具表达能力,使得亚裔在争取领导位置时缺乏竞争力。
梁教授也介绍了在另一间公司的经验。“这公司有很多成员是亚裔,他们表示,自己在技术层面的表现被视为良好,但在人际关系与领导力上,却不被认可,于是,这个亚裔团体自己收集资料,向人资部门报告公司哪里出了问题、亚裔是如何不受重视,而这绝大多数起因于刻板印象。”于是,该公司拨了一笔款项给这个亚裔团体,让他们成立一个针对亚裔的训练课程,每年选出25名亚裔受训,并找来不同领域的专培训员工,梁教授是其中一位受邀培训的专
有报告指出,亚裔少年在父母的高期望下,得到忧郁症的比例很高,而在职场上面对“竹子天花板”的亚裔员工,是否也容易患上忧郁症?梁教授对多维社表示,刻板印象的确对亚裔造成压力,但是否最后会演变成忧郁症或自杀倾向,还没有数据显示这两者之间的关系。梁教授解释,这是因为职场心理学与临床心理学之间所负责领域的不同,使得两领域之间的资料没有整合起来所造成。

大众媒体强化种族刻板印象
“当你在工作上遇到困难,它属于‘职业心理’(vocational psychology)的一部份,也属于‘工业与组织心理’(industrial and organizational psychology)的一部份。”梁教授说:“而那些学习临床心理学的人,是从医院的例子中来学习的,因此,职场心理学与临床心理学这两个领域并未互相连结,例如当一个人感到忧郁或想自杀,他会去找临床心理医师,临床心理处理的就是忧郁、精神障碍等问题。”
“而职业心理学与工业与组织心理学则检视视刻板印象、工作调解等等问题,也因此,刻板印象与忧郁等问题之间的关连大不大,还没数据显示。”梁教授说。

大众传播加深刻板印象
伊利诺香槟大学的柯小姐对多维社表示,刻板印象在媒体的助长下显得更加定型。“一般亚裔给人的感觉就是科学、工程师很多,当然不可否认很多亚裔读的是这些领域,但如果你仔细检视电脑或科学杂志,会发现很多广告都刻意找亚裔当模特儿。”柯小姐说。柯小姐表示,她曾见过一个广告,是个亚裔宝宝坐在电脑上,上头写着类似“如何领先他人”的文案。“可是你看流行杂志或旅游杂志上的广告,亚裔模特儿的比例就少很多。”柯小姐介绍,有部探讨刻板印象的电影,可推广给身旁各族裔的朋友欣赏。“‘Better Luck Tomorrow’(中文译名:明天会更好)是一部完全由亚裔拍摄与演出的电影,目的在打破‘模范少数族裔’的印象。”
参与“亚太美人——事实,非虚构:让报告归真”研究的纽约大学文化、教育与人类发展系副教授寺西(Robert Teranishi)对多维社表示,长久以来外界将亚裔视为一个没有差异的群体,“但我们必须让外界正视亚裔群体中的不同。”寺西指出,其中一个对于亚裔的迷思便是这群人只申请科学、科技、工程学与数学的系所,他们的报告指出,一部份亚裔的确攻读上述学科,但也有很大一部份人研读社会、人文、教育等学科,因此亚裔并不能以单一标准视之。“我们希望研究者、政策制订者、教育者能对亚裔能有更正确的了解,在政策制订上也能更符合亚裔的需求。”寺西对多维社说:“为了找出学生的需求,学校必须发觉学生的差异,一个成功的故事不能代表所有亚裔的情况。”

亚裔迷思 (2)

刻板印象限制亚裔发展(2)
2008年6月12日
柯宇倩

亚裔学生成绩好?亚裔员工工作认真?被视为“模范少数族裔”的亚裔,在人口逐渐于美国成长的今日,仍被外界的刻板印象所困。毕业于伊利诺香槟大学(UIUC)的柯薇薇安(Vivian Ko)以自身经历,向多维社道出师长与同学对自己的“错误认知”。
亚裔不应被视为一个整体
在学校积极参与“亚美协会”、“台美学生会”,且是学校学生会亚美委员会一员的柯薇薇安6月11日对多维社表示,外界一般将亚裔视为一个整体,认为在这个群体中的人,教育程度、学校成绩等等都较优异,另一方面也产生仇视心态,认为亚裔抢走了他们的大学名额、抢了他们的工作。柯小姐解释,全国委员会有关亚裔刻板印象的报告指出,亚裔实际上分为两种阶层,一种是高收入、高教育,一种则是低收入、低教育,这是因为亚裔实际上来自许多个国,而他们移民到美国的目的不同。
对亚裔的刻板印象,使得亚裔在求学过程中易受教师忽视,或是过度期待。(来源:伊利诺大学香槟分校亚美文化中心)柯小姐说:“来自中国、韩国或菲律宾的移民,到美国是为了生意、追求更高等的教育,他们可能在自己的国时就已经有不少积蓄,而那些来自寮国、越南等国的移民,他们多半为了政治原因、工作机会来美,他们的教育程度可能较低。”
对亚裔的刻板印象在生活中常见
“她成绩好,因为她是亚洲人”
=柯小姐回忆自己的求学过程中,会有同学开玩笑指着自己道:“跟她同组好了,反正她会把功课做完。”也经常有人认为柯小姐的数学一定很好,到最后,柯小姐在团康活动自我介绍时反而自嘲:“我虽然是亚洲人,但是数学真的很差。”“我高中白人朋友的妈妈见到我成绩不错,要我朋友学着点,我朋友不服气,反驳说:‘那是因为她是亚洲人!’”柯小姐无奈地说:“学校老师也会对亚裔期望特别高,觉得亚裔小孩应该很聪明、很努力,例如出去比赛就希望亚裔拿好成绩,或是对亚裔学生很放心。”

亚裔移民来自许多国,不应视为一个整体。柯小姐对多维社补充道:“被认为是‘模范少数族裔’已经够气人了,更糟的是,一般美国人不觉得这个刻板印象是负面的,甚至觉得很好,像非裔、拉丁裔的同学在聊刻板印象时,就会加句:‘亚裔的刻板印象都比较正面,哪像我们!’我真不懂哪里正面了,成绩好会被视为理所当然,抹煞了我们的努力,成绩不好就被质疑:你不是亚洲人吗?在期望下,我们也感受到压力。”柯小姐认为,“刻板印象”本身就带着负面意涵,没有所谓“好”的刻板印象,因为它使得一个人看另外一个人的眼光变得狭窄,而在人们口尔相传、在媒体一次次的强化下,被冠上某些形容词的族裔受限越多。柯小姐表示,她之前跟一位白人朋友讨论到此议题,告诉他“模范少数族裔”的刻板印象实际上是种困扰,这位朋友很讶异,因为他从以前就很“羡慕”亚裔有这样的刻板印象,直到听了柯小姐的解释后才了解不适当之处。
低收入教育资源缺乏
外界普遍认为华裔、韩裔、日裔等亚洲族裔的庭注重教育,但柯小姐对多维社表示,一个人教育程度的高低,应与长本身教育水准和庭经济能力较有关。
对亚裔的刻板印象,使得亚裔在求学过程中易受教师忽视,或是过度期待.“长都会注重教育吧,我觉得这跟种族没有直接关系,当然亚洲长因为较习惯跟其他庭的孩子比较,会更督促孩子成长,而白人庭的教育方式比较自由。”柯小姐说。
“但影响更大的是,如低收入户跟知识水准不高的父母,较不懂怎样在小孩的教育上拿捏;不是只有亚裔如此,各族裔低收入户小孩都这样。”柯小姐对多维社解释,知名作艾赫伦里奇(Barbara Ehrenreich)曾提到,当穷人比当富人要花更多的钱,因为大部分的穷人没有足够的信用,也没足够的钱开一个银行帐号,他们多半一拿到薪水支票就去银行兑现,而兑现收取的手续费为5到50块美金;在车贷与房贷上,他们要支付更多的利息、车子要付更高的保费,没车的人,则没办法到远处的大型超市购物,必须在自附近又小又贵的商店买东西。“在处处资源受限的庭中成长的孩子,学习机会也不同。穷人小孩的校区不一样,学校资源差很多,可能教科书已经是20年前的,或是学校没有升学辅导老师,也没有AP(大学先修)课。”柯小姐表示,这些孩子下了课可能要去打工,没时间参加社团,没办法加入校队,父母也因学历不高,无法辅导功课。“但富裕庭的小孩可以从小学习其他专长,父母大部分受过高等教育,可辅导孩子,或是请教。”柯小姐说。
当然,低收入庭的孩子不代表申请不到好学校,柯小姐在举以下例子时,也谈到了低收入者之间所给予的升学压力。“我有一个同学,她从小在农村长大,当她表示要申请伊利诺香槟大学时,全校的人都笑她,连她的父母都劝她不要妄想,因为在她的学校,大部分人高中毕业就到农田帮忙,女生则结婚生子,一些人则去念社区大学或技术学校。”柯小姐对多维社说。不过,该名同学仍成功申请到伊利诺香槟大学,成为该从村里第一个从四年制大学毕业的人,目前正准备申请法学院。
柯小姐指出,就如之前提到的,亚裔因为来美的目的不同、来美前的背景不同,因此有高、低收入两种阶层,低收入亚裔庭的子女较有可能教育程度不高或成绩不佳。“我高中白人朋友的妈妈见到我成绩不错,要我朋友学着点,我朋友不服气,反驳说:‘那是因为她是亚洲人!’”柯小姐无奈地说:“学校老师也会对亚裔期望特别高,觉得亚裔小孩应该很聪明、很努力,例如出去比赛就希望亚裔拿好成绩,或是对亚裔学生很放心。”

亚裔移民来自许多国,不应视为一个整体。柯小姐对多维社补充道:“被认为是‘模范少数族裔’已经够气人了,更糟的是,一般美国人不觉得这个刻板印象是负面的,甚至觉得很好,像非裔、拉丁裔的同学在聊刻板印象时,就会加句:‘亚裔的刻板印象都比较正面,哪像我们!’我真不懂哪里正面了,成绩好会被视为理所当然,抹煞了我们的努力,成绩不好就被质疑:你不是亚洲人吗?在期望下,我们也感受到压力。”
柯小姐认为,“刻板印象”本身就带着负面意涵,没有所谓“好”的刻板印象,因为它使得一个人看另外一个人的眼光变得狭窄,而在人们口尔相传、在媒体一次次的强化下,被冠上某些形容词的族裔受限越多。柯小姐表示,她之前跟一位白人朋友讨论到此议题,告诉他“模范少数族裔”的刻板印象实际上是种困扰,这位朋友很讶异,因为他从以前就很“羡慕”亚裔有这样的刻板印象,直到听了柯小姐的解释后才了解不适当之处。
柯小姐指出,就如之前提到的,亚裔因为来美的目的不同、来美前的背景不同,因此有高、低收入两种阶层,低收入亚裔庭的子女较有可能教育程度不高或成绩不佳。在学校积极参与“亚美协会”、“台美学生会”,且是学校学生会亚美委员会一员的柯薇薇安6月11日对多维社表示,外界一般将亚裔视为一个整体,认为在这个群体中的人,教育程度、学校成绩等等都较优异,另一方面也产生仇视心态,认为亚裔抢走了他们的大学名额、抢了他们的工作. 柯小姐解释,全国委员会有关亚裔刻板印象的报告指出,亚裔实际上分为两种阶层,一种是高收入、高教育,一种则是低收入、低教育,这是因为亚裔实际上来自许多个国,而他们移民到美国的目的不同。

对亚裔的刻板印象,使得亚裔在求学过程中易受教师忽视,或是过度期待。柯小姐说:“来自中国、韩国或菲律宾的移民,到美国是为了生意、追求更高等的教育,他们可能在自己的国时就已经有不少积蓄,而那些来自寮国、越南等国的移民,他们多半为了政治原因、工作机会来美,他们的教育程度可能较低。”
柯小姐回忆自己的求学过程中,会有同学开玩笑指着自己道:“跟她同组好了,反正她会把功课做完。”也经常有人认为柯小姐的数学一定很好,到最后,柯小姐在团康活动自我介绍时反而自嘲:“我虽然是亚洲人,但是数学真的很差。”“我高中白人朋友的妈妈见到我成绩不错,要我朋友学着点,我朋友不服气,反驳说:‘那是因为她是亚洲人!’”柯小姐无奈地说:“学校老师也会对亚裔期望特别高,觉得亚裔小孩应该很聪明、很努力,例如出去比赛就希望亚裔拿好成绩,或是对亚裔学生很放心。”
亚裔移民来自许多国,不应视为一个整体。

对亚裔的刻板印象,使得亚裔在求学过程中易受教师忽视,或是过度期待。“长都会注重教育吧,我觉得这跟种族没有直接关系,当然亚洲长因为较习惯跟其他庭的孩子比较,会更督促孩子成长,而白人庭的教育方式比较自由。”柯小姐说。“但影响更大的是,如低收入户跟知识水准不高的父母,较不懂怎样在小孩的教育上拿捏;不是只有亚裔如此,各族裔低收入户小孩都这样。”
柯小姐对多维社解释,知名作艾赫伦里奇(Barbara Ehrenreich)曾提到,当穷人比当富人要花更多的钱,因为大部分的穷人没有足够的信用,也没足够的钱开一个银行帐号,他们多半一拿到薪水支票就去银行兑现,而兑现收取的手续费为5到50块美金;在车贷与房贷上,他们要支付更多的利息、车子要付更高的保费,没车的人,则没办法到远处的大型超市购物,必须在自附近又小又贵的商店买东西。“在处处资源受限的庭中成长的孩子,学习机会也不同。穷人小孩的校区不一样,学校资源差很多,可能教科书已经是20年前的,或是学校没有升学辅导老师,也没有AP(大学先修)课。”柯小姐表示,这些孩子下了课可能要去打工,没时间参加社团,没办法加入校队,父母也因学历不高,无法辅导功课。“但富裕庭的小孩可以从小学习其他专长,父母大部分受过高等教育,可辅导孩子,或是请教。”柯小姐说。当然,低收入庭的孩子不代表申请不到好学校,柯小姐在举以下例子时,也谈到了低收入者之间所给予的升学压力。“我有一个同学,她从小在农村长大,当她表示要申请伊利诺香槟大学时,全校的人都笑她,连她的父母都劝她不要妄想,因为在她的学校,大部分人高中毕业就到农田帮忙,女生则结婚生子,一些人则去念社区大学或技术学校。”柯小姐对多维社说。不过,该名同学仍成功申请到伊利诺香槟大学,成为该从村里第一个从四年制大学毕业的人,目前正准备申请法学院。柯小姐指出,就如之前提到的,亚裔因为来美的目的不同、来美前的背景不同,因此有高、低收入两种阶层,低收入亚裔庭的子女较有可能教育程度不高或成绩不佳。

2008年6月11日星期三

亚裔迷思

刻板印象限制亚裔发展(1)
2008年6月11日
多维新闻网
柯宇倩

亚裔学生成绩好?亚裔员工工作认真?被视为“模范少数族裔”的亚裔,在人口逐渐于美国成长的今日,仍被外界的刻板印象所困。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的教育学教授张米契尔(Mitchell J. Chang)6月10日对多维社表示,这些乍看之下为正面的刻板印象,实际上都会让亚裔贴上一个标签,进而成为一种限制。

学习上较被忽视
美国国会亚太裔小组在6月9日举行的教育高峰会上公布了一份关于亚太裔学生接受教育时所面临问题的报告,这份由全国委员会、大学理事会委托纽约大学两研究机构所撰写的“亚太美人——事实,非虚构:让报告归真”的研究指出,对亚美人不实的刻板印象导致了教育方式的错误,反而伤害了亚裔学生。
报告称,被称为“模范少数族裔”的亚裔,整体所得高于全国平均,平均教育程度也高,但实际上除了位在社会高层的人外,亚裔也分布在社会低层,高教育、高收入的一群掩盖了许多亚裔也在另一阶层的事实。
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教育学教授Mitchell J. Chang。(来源:UCLA网站)
研究校园多元教育成效的张米契尔教授,曾撰写过包括“跨族裔互动”、“高等教育族裔”、“族裔多元影响”等50篇文章与书籍章节,他6月10日对多维社表示,许多亚裔学生的确在高等教育中表现杰出,特别是在加州;其中洛杉矶与北卡的加州大学校园里,就有约40%的亚裔学生。
但当亚裔学生在学业上遭遇困难时,较会被教师忽略,尤其在数学与科学学科上,因为这些外界认为亚裔在这些学科上较拿手。但另一方面,受到刻板印象影响,教师又对亚裔学生抱有高期望。为了符合‘模范少数族裔’的印象,这些亚裔学生经常感受到极大的压力;在被忽视与被期望下,他们的心理压力是双重的。”张教授说.

根据美国人口普查局的数据,美国目前有将近1700万亚太人口,包括48个不同的民族团体,部分亚太人士来美的原因,除了美国需要他们的技能外,也有人为了避难而来。另外的原因包括求学,有的人在结束学业后返回乡。但这些人却全被外界视为用功、满意自己成就的人。
根据最新研究,加诸在亚裔身上的刻板印象可造成教育问题。张教授对多维社说,除了刻板印象外,亚裔学生在学习上被忽视也与本身的学习态度有关。根据张教授的研究,他发现亚裔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很少,以大学生来说,张教授比对了亚裔、非裔、拉丁裔、白人等族裔学生与教授间的互动后发现,亚裔学生在所有族裔中与教授的互动程度中“严重低落”,因此更不受到教授的重视。
张教授指出,互动低的最主要原因是语言障碍。“我们将亚裔学生分成两组来检视,一组为英语是母语的学生,一组则是英语非母语的学生,英语是母语者,与师长之间的互动较多。”“但即使是英语为母语的亚裔学生,比起白人和非裔,互动程度仍较低。”张教授认为,这与亚裔学生的自信度有关。
至于从亚洲来的国际学生,张教授笑称:“他们受师长的关切度又更低了。”(chinesenewsnet.com)“不是因为师长假设他们不需要帮助,而是亚裔学生自己的想法问题。在亚裔国际学生的心中,会认为主动去找师长,就代表他们能力不够,此外语言障碍也是一大挑战。”张教授对多维社说。

亚裔在学习上可能遇到因刻板印象产生的障碍
而相对来说,张教授指出,白人与非裔学生去找教授,则是认为自己还可以更好,认为此举是达到成功的一步。“这与文化差异有关,在亚洲,询问师长的举动表现出自己的能力不足,但在美国,则是对课程有兴趣的举动,代表这名学生努力求知,教授也非常欢迎学生来询问。”

低收入户亚裔生更倾向选择专业导向学科“亚太美人——事实,非虚构:让报告归真”的报告中指出,虽然亚裔的SAT平均分数高于其他少数族裔,而拥有学士学位的亚裔又比全国平均高约20个百分点,为44.1%,但亚裔中48个民族团体的成就却差异颇大. 如2000年时,约有60%的孟族来自中国南方与东南亚,但孟族移民仅有7.5%拥有学士学位,柬埔寨裔为9.2%,寮国裔为7.7%,但菲律宾和韩裔却高达43.8%。虽然在许多名校中,亚裔人数遽增,但社区大学的亚裔学生成长也很惊人,比四年制大学要多一倍,许多亚裔学生来自低收入庭,英语能力有限。
报告称,亚裔的成功印象来自于美国的移民政策,政策偏好亚洲和欧洲那些拥有高教育背景与受过训练的人士来美,亚裔的成功与移民父母是否注重子女的教育无关.
张教授对多维社表示,学校成绩较低的学生,较有可能来自低收入庭,但不是绝对,也有许多来自低收入庭的学生表现很好,不过一般来说,较高收入庭的学生有较多资源,可能让学习效果较好,此现象不光只在亚裔庭出现,在全美均是如此。
“以UCLA来说,亚裔学生中大部分来自低收入庭,他们不会选择私立学校,他们申请时只会考虑UCLA或加州州立学校系统。”张教授说。张教授指出,另一个有趣的现象是,与来自高收入庭的亚裔学生相比,来自低收入庭的亚裔学生更倾向主修科学与数学学科,而较不倾向选择人文、英语、历史、教育等学科。
“尤其是第一代移民学生兼低收入庭者,更倾向攻读科学、工程、数学等学科,除了他们对英语较没自信外,他们也较喜好这些专业导向的学科,认为这些学科更适合他们,因此我们在第一代学生中较少见到成为人文学科教授的,或是在主流工司中从事这个领域职业的。”张教授对多维社说。
此外,张教授表示,在亚裔学生中,非英语为母语与英语为母语的学生,选择大学主修的倾向也很不一样,非英语为母语的学生,“非常”喜欢主修科学,这也与语言问题和喜好专业学科有关。

2008年6月10日星期二

无题 Whatever

有感而发, 不用装腔作势;
随心所欲, 何必无病呻吟.


世事变幻莫测, 大智若愚, 泰然自若;
人生喜怒哀乐, 柳暗花明, 苦尽甘来.

Home, Homeland

"Your home is where you raise your children,
Your homeland is where you build your home"

-- From A Free Life by Ha Jin

身在异乡不做客,
已把他乡作故乡.

2008年6月7日星期六

Psychological Aftermath: China Earthquake and PTSD

From CND.org 06-07-2008

大地震后的心理创伤和心理重建——突发性事件对心理的打击
                             
·李 昶·
四川汶川大地震,劫波未尽。关怀的手,同情的泪,慷慨解囊,让人感动。 可以知道,大地震给活下来的人们、给儿童和伤残者,造成的心理创伤,是巨大的。这种心理创伤,在今后几十年间,将影响当事人今后生活的方方面面。它留下来的后遗症,也会包括救护人员以及救灾军人们心理上受到的震撼和创伤。 颠覆生活的可预见性和可把控性 这些心理创伤,统归于PTSD(Post 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即 “创伤后心理压力综合症” 的范畴。

但自然灾害带来的心理创伤,又与一般意义上谈的心理创伤有所不同。它留下的诸多问题,将在从目前到今后几十年间,在当事人的心态、行为、情绪以及思维方式上表现出来。 突发的自然灾害给人们造成的心理创伤,最直接的和最严重的是它把人们的对生活的把控感,可安排性和可预见性给打掉了。这是什么意思呢?比如说,我知道我今天吃完早饭送孩子上学,然后上班,在工作中我要完成这几件任务,下班回家有几件事要做,明天后天又有些什么安排,等等。 然而,突发性的地震或自然灾害,会把人们对生活的控制感给消灭掉。比如,我太太的姨妈、姨父,五月十二日从成都骑摩托车出游,与一帮朋友中午约一点过,刚到映秀镇附近,正吃着午饭,其中有十位朋友吃得快一点的,吃完马上登上旁边山坡上,拍照着那风光娓丽的山水,两点过,大地震突然爆发,七位朋友在一瞬间被山崩给埋了,余下三位拼命往山坡下跑,均被滚下来的巨石砸死,有位瞬间头给砸开花了。 你说这活下来的人,心理是会怎么样?前两分钟大家还谈笑风生,转眼间人给埋没了,或一具尸体摆在面前,还几乎没有了头。

你知道这是什么样的心理打击吗?这不仅仅是恐惧和伤痛,最可怕的是生活的那种不可预见性和可颠覆性。 所以,从突发性事件中活下来的人,是不相信生活的可安排性和预见性,不相信生活的可把控性,不相信他人的可依靠性,进而不相信人际关系的稳定性,因为,一切在一个瞬间,都可以被颠覆掉或被消灭掉。 接下来的是恐惧和害怕。正常的情况下,人们一般都是自信的,相信我能做我所愿意的,相信我是安全的。而突发性事件,特别是大自然灾害,会让我们突然觉得原来我是那么渺小,那么得微不足道,那么轻易得就可能从这个地球上给抹掉。会感觉我自己渺小得像只小蚂蚁,什么东西一过,就可能把我碾得粉身碎骨。

因此,经历过巨大突发性事件的人,尤其是灾难型事件,其大脑心理好似给重新编码编过一遍。他心里有着深深地恐惧,生怕生活中一不小心出轨,把他给消灭掉,或把他一生为之奋斗的全给毁灭掉。而由于丧失亲人和损失财物以及感到个人实在太渺小的这些感受,会导致当事人内心的巨大的悲伤。这些损失了或不能完成的人或事(unfinished business),会给当事人从此造成巨大的精神折磨。 巨大心理压力致人麻木和心理上的扭曲 这种精神痛苦,一开始表现为哭泣或哀嚎。

但人的心理和生理,都不可能长期经受这种痛苦,在巨大的心理压力下,一些生化物质会分泌出来,当事人无论是身体上的伤痛还是心理上的伤痛,逐步会变为麻木。人的表情多为迟缓并有点痴呆。 这种情况,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说:这种麻木茫然,实际上起了一种心理保护作用,让人不至于精神彻底崩溃,或因忍无可忍走向自杀。但另一方面,这属于一种心理压抑。而长期的心理压抑,会让人心理上扭曲变形,如无缘无故哭泣,忽然大发脾气,不愿与他人交往,常做恶梦。这类人极易患上忧郁症和焦虑症。

生活中的不安全感(insecurity)和对他人的不信任(distrust),也是心理后心理压力综合症的通常表现。这种不安全感和不信任感,往往会深深地根植在心理大脑深处。比如说,有过心理创伤的人,往往可能今后较难与他人包括家人配偶处理好关系。 高度紧张的惊恐反应和起过度反应是心理创伤人常有的表现。

记得我在英国读研究生时,同学中有一位来自莫斯科大学的讲师。那时苏联才刚刚解体,听她讲起苏联克格勃等,她不仅是面部带有那种惊恐,还一边讲一边回头看看后边旁边有没有人偷听。我们这些常人可能不能理解这种过度的惊恐反应的,但是如果你同她在同一环境中生活过,即按她的说法,在那个时代的苏联,你如果说话不小心触犯政治,又被他人听去,在某个夜晚,你可能就会永远消失。没有安全感,是遭受过心理创伤的人们的最强烈的表现。

这里还要指出,根据我搞心理工作十多年的经验,个人看法是:人们所有的心理障碍、情绪问题、行为问题、精神问题,加在一起,成千上万。如果你要问我最困难的心理问题是什么,我会说是心理创伤(trauma or PTSD)。因为心理创伤带来的问题和后遗症,实在太多。还不说是不是专业人员,就是专业心理工作者,真正把心理创伤研究透了的人也很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