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6月22日星期五

已把他乡作故乡

6月7日是我人生中一个值得记念的日子. 就在1987年的那一天, 我只身一人来到美国, 至今已经整整二十年. 华发已生, 乡音不变. 今日, 独坐窗前, 一杯白干, 几丝轻烟, 多少思念!!! 二十年功名尘与土, 往事忧喜如云烟. 仅以此文聊作记念.

已把他乡作故乡
阿华

今年春节期间, 我照例给国内各位亲朋好友电话拜年,互致节日问候。 自从孤身一人漂泊海外以来, 年年如此, 早就习以为常了。 不过,今年的感受非同一般, 每每想起, 思绪万端, “剪不断, 理还乱”。

正月初五, 我刚拨通母亲的电话就听到她不停的惊呼, “太巧了, 阿华。你的电话来得正是时候。” 显然, 母亲听起来又惊又喜。 没等我领悟,电话那端传来了一个十分熟悉而又陌生的声音, “阿华, 你猜我是谁?还记得我吗?” 经过几个回合的他问我答, 总算彼此验明正身。 原来是 高中时代的几位好友正巧在家给我年迈的母亲拜年, 其惊其喜可想而知。 二十六年前从高中毕业后, 我们好友五人便各奔东西,但一直保持密切联系。 特别是头几年, 各位兄弟还是王老五,逢年过节一定齐聚一堂, 把酒言欢。尤其是 每逢春节, 我们更是一起挨家挨户拜访各家父母,简直 比亲兄弟还亲。 后来各位好友相继成家, 即便拖家带口也要春节相聚, 叙友情拉家常。 身在海外的我尽管已经缺席多年, 但好友们总是年复一年相邀在春节时拜访我的母亲, 替我尽上一份孝子之心。可这一幌竟已是二十年。 华发已生, 友情依旧。

二十六年前高中毕业时, 五位兄弟中只有我一个人有幸高考中第, 榜上有名。“鲤鱼跳龙(农)门”,我也从此背井离乡开始了漂泊的人生。 那年我刚满十六岁,可谓 血气方刚,风华正茂,为学业远走他乡正是孜孜以求的梦想。 同年,好友中的老友卫国和老二建军也先后应徵入伍, 如愿以偿, 各得其所好不威风。 而耀武和建平因背有靠山, 各自父母乃当地乡镇有头有脸呼风唤雨之辈, 不必回乡或待业就被稳妥地安置在旱涝保收的国营单位,优哉游哉, 贻然自得。 我在省 城上大学的时候,那里便自然而然地成了好友们南来北往,走东串西的落脚点和相聚而欢的根据地. 每次相聚必豪饮海聊, 痛快淋漓, 使我四年异乡的大学生活平添几分浓浓的乡情友情, 竟无半点“他乡异客”的隐隐乡愁。

出国留学本是我这个农家子弟做梦也不曾想过的事, 可穷人自有憨福. 大学毕业之际, 承蒙师长恩德, 慧眼识才, 我也晕晕朦朦地卷入了八十年代中期的出国潮, 而一不小心竟来到了美国留学深造. 有人说我的幸运是天上掉下的馅饼或者瞎猫子碰到死耗子, 而知己的好友都说兄弟我最有出息, 中学时一块偷鸡摸狗时就我最灵光, 但于我而言只是命运, 才气运气心知肚明. 从此, 我便是一只断了线的风筝, 飘泊异乡他国. 先是忙於学业生计, 夜以继日, 后又为就业居留而奔波, 马不停蹄. 一路风尘扑扑, 南征北战, 直叹"异国求生存酸甜苦辣几人知, 梦里思故园春夏秋冬何时了". 等一身尘矣落地时, 七年光景已过, 自己已到而立之年. 这期间, 年迈的祖父母离开人世, 兄弟姐妹成家立业, 家中红白喜事亦或 逢年过节, 我是唯一的缺席人. 可幸亲朋好友于我宽宏大量, 慈悲为怀, 异口同声劝慰我, "月有阴晴圆阙, 人有悲欢离合", 年青人当以事业为重方可顶天立地. 可怜天下父母心亲友情!

星转斗移, 岁月如梭. 屈指一数我已在美国生活了满满二十年, 比我在中国乡下老家的时间还多五个年头. 好友问我何时回家, 我竟然满心惆怅无言以对, 或答非所问, 且叹,"二十春秋烟云过, 功不成名无就, 衣锦还乡未有期". 乡下老母已是儿孙满堂, 福星高照, 老家的儿时好友也已升官发财, 飞黄腾达. 而我已过而立之年, 少了年青时的轻狂, 多了中年人的坦然, 不求轰轰烈烈出生入死, 只愿 风调雨顺家和业兴, 尽力为业, 尽心为家, 竭诚为人足矣! 异国他乡 落叶生根, 生儿育女 安居乐业, 欲我何求? 面对今日的海归潮 淘金热, 我自巍然不动.

"身在异乡不做客, 已把他乡作故乡".

穷鬼和猛兽

穷鬼和猛兽--- 回乡杂感 (China News Digest 07/03/2007)

2007年6月15日星期五

不错就好

不错就好
马二
平常往日,工作繁忙,无瑕顾及孩子的学习。值 圣诞假期,无心远游, 只求借机修身养性,与家人颐享天伦之乐,也好对孩子的学习检查监督,给自己补课聊尽养育之责。

有一天, 查看孩子的学校作业,教师评语皆大欢喜, 不是“Excellent (优秀)”,“Outstanding (杰出),”,就是“ Very Good (很好)”, 而且总是无一例外的配有老师信手画就的大笑脸 (smiley face)。 这不禁令我欢欣鼓舞,对孩子的表现亦褒奖有加。 但孩子的中文作业本上的评语却让我啼笑皆非,不敢恭维且无法苟同。中文作业本中遍体鳞伤,充满中文老师批改时留下的非叉即圈血红的笔迹,即使偶尔侥幸无伤, 老师留下的也只是“不错”二字。 中美老师在作业批改和评语上为何会有如此反差?这不得不引起我的疑虑和深思,心情难以平静。 孩子在中英文程度上的差异是显而易见的, 但老师对孩子的作业评语所表现的中美文化和教育理念上的差异恐怕要深刻的多。“不错”的评语可能是中文学校的中国特色之一吧?

这使我联想起教育文化比较中的一个经典例子。 一个孩子期中考试得了85分, 回到家里, 他的美国父母对孩子的成绩表示赞赏,会热情洋溢地说,“哇,你考得真好, 亲爱的! 我为你感到骄傲。希望你继续努力, 尽自己最大的能力。” 既是拥抱又是亲吻。 换成中国父母, 他们会不冷不热甚至对孩子一眼不看地说,“哦, 才考了85分,怎么搞的?你给我好好用功, 下次一定要考满分”。 孩子很听话, 努力学习,好不容易期末考试得了九十五分。 美国父母喜形于色,热心地夸奖道,“亲爱的, 这太好了。 你应该为自己的成绩感到骄傲。 我真为你高兴。 我要请你饱餐一顿, 犒劳 犒劳你。” 而中国父母会不以为然地说,“哎,才九十五分,还有五分跑哪去了?好好反省一下。”

这个例子也许过於简单夸张, 但中美文化, 教育,价值观念的差异是无可争辩的事实。 美国文化更具包容性,积极进取,着眼优点,教育以表扬鼓励为主,即使是不得已的批评也是措辞委婉。 而中国文化似乎更倾向着眼短处,苛求完美。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教养方式 对孩子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 积极的文化和教育造就乐观, 自信,冒险,创新的个性;消极苛求的文化和教育使人因循守 旧,亦步亦趋,唯唯诺诺。“不求无功, 但求无过”的官场文化 也算是很中国的了。

回到中文老师的评语 “不错”。 “不错”者, 没有错误也,完美无缺是也。既然如此, 将老师的评语换成“很好”, “优秀”, “完美”, 给人的感觉和效果会有天壤之别。孩子也一定会倍受鼓舞,再接再励,热情洋溢兴趣盎然地学习中文。 其实, 除文化差异以外, 这也是一种交流表达的艺术。 同样的信息通过不同的语气和用词给人的感觉是截然不同的。 肯定的语气含有积极的情感,否定的语气消极悲观。

旷课也违法

旷课也违法 (China News Digest July 8, 2007)
马二

可怜天下父母心

可怜天下父母心
马二


每逢课后周末, 华人社区有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爸爸妈妈,爷爷奶奶或姥姥姥爷, 全家出动,匆匆忙忙陪孩子赶场,先去中文学校再画画,漫画国画西洋画; 学完美术去学琴,杨琴钢琴小提琴;练完钢琴又跳舞,民族舞芭蕾舞兼而有之踢踏舞;见缝插针,里应外合,连哄带骗还练球,网球足球乒乓球。。。从早到晚,一家人忙得不亦乐乎。 家长们可谓用心良苦,孩子们也疲惫不堪。 朋友如是, 邻居如是,家家如此。真是可怜天下父母心阿!

可是,最近一则中央电视台的公益广告使我如梦初醒。 广告中,“要上学了!该弹琴了!要跳舞了! 写作业了! 该画画啦!”, 一个妈妈的声音不停地急切地催促着。 “我能有时间玩吗?”, 一个稚嫩的童声无奈地恳求道。 可怜天下父母心, 可怜天下孩子情。忙碌的父母们, 我们给了孩子足够的时间玩吗?

曾几何时,在我们成长的那个年代,父母们没日没夜地抓革命促生产,根本无瑕顾及我们,连督促功课的时间都没有, 更谈不上为我们请家教学琴学画, 能让子女吃饱穿好就已功德无量了。这样也使得我们的童年天真无邪,在无忧无郁中自由自在,从容不迫地成长。物质生活也许贫乏,但我们有充分自由的时间和空间去尽情地享受童年期的嘻戏玩耍。玩家家,捉蝴蝶捕青蛙;捣鸟窝上树杈,摸鱼又抓虾; 踢毽子跳皮筋,摸爬滚打都不怕。 没钱买玩具乐器,就自力更生,动手又动脑,弹弓火枪百发百中,竹笛胡琴悠扬动听。 没有笔墨纸张,我们以地当纸,以水为墨树枝当笔杆, 其乐无穷。我们在游戏中愉快学习, 在游戏中健康成长。然而今天, 我们学有所成, 安居乐业,生儿育女,物质生活的丰富多彩不可同日而语。 为人父母, 我们依然墨守“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古训, 尽一切能力为孩子提供各种各样学习发展的机会,有时也禁不住哀叹“恨铁不成钢”。 但可曾想过, 当我们充分为孩子付出和给予的同时,是否也在剥夺孩子发展的时间和机会呢?好心必有好报吗?强扭的瓜会甜吗?


当今社会,竞争激烈,优胜劣汰, 这是不争的现实。 还在娘胎里的婴儿就已经义无反顾地加入了竞争的行列,急切地来到这个弱肉强食的世界。 一出生,婴儿要比体重身高,接下来要比走路说话,算术识字,上学后要比考分,琴棋书画吹拉弹唱,比TAG, AP, SAT, 比大学比专业,比薪水职业,比房子票子车子,比比比比。。。如此这般,永无止境。 人生的目的和内容仿佛就是与别人比拼,出人头地。“比上不足, 比下有余”,“吃得苦中苦,敢为人上人”。 近年来, 所谓的哈佛女孩, 牛津才子,少年作家等,在卑劣的商业炒作下,搅得国人心神不宁。中国社会已然快步进入了一个人才培养的大跃进时代, 各类神童层出不穷。“人有多大胆, 田有多高产”, “惟有英雄多壮志, 敢叫日月换新天”, “人定胜天”的大无畏革命精神和英雄气慨又在震撼神州大地。现今中国有两岁能写长篇小说的奇才,十二岁能当博导的天才, 十四岁能写男欢女爱言情小说的怪才。 身处如此光怪陆离,浮躁骚动的年代, 为人父母能不着急吗?


但是,儿童身心的成长发育毕竟有其自然规律,游戏玩耍正是儿童期的主要任务。 父母的一厢情愿恐怕会事倍功半,甚至事与愿违。 偃苗岂能助长乎?给孩子们多一点玩的时间吧!快乐的童年奠基幸福的人生。

荒腔走板也是戏

荒腔走板也是戏 (China News Digest)

有理还得有据

有理还得有据——也说考试舞弊 (新语丝)
(China News Digest)

教育的理想与理想的教育

教育的理想与理想的教育

冯建华

教育的理想什么? 理想的教育是什么? 这是古今中外教育所面对的根本问题。人们对这些问题的回答也是千差万异, 莫衷一是。 教育是人类特有的社会文化活动, 教育的理想和理想的教育随著人类历史的发展, 政治经济和社会文化的变迁而有不同。 古希腊罗马教育与当今欧美教育不可同日而语, 东西方教育也各具千秋。那么, 教育是否存在“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遍规律呢?

简单的说, 教育的理想就是理想的教育, 理想的教育是实现教育理想的保障。教育的理想实质上就是使每一个人的潜在能力得到充分发展并使每个人已有的能力得到充分发挥。综观古今中外教育, 教育的理想似近在眼前却远在天边。 其根本原因就在于, 我们的教育还不是理想的教育。 那么, 理想的教育究竟是什么? 概括而言, 理想的教育必须具备四大基本特征即科学化,大众化,个性化,和人性化。

理想的教育必须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之上, 遵循科学规律。 教育的科学化要求教育者对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和特点有深刻的认识和正确的理解,对教育内容有牢固的掌握和充分的准备,对教育规律的有效运用。这一 点与教育学和心理学研究以及教师的培训直接相关。研究表明, 教育是一个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交流互动的过程,受教育者的积极参与有助于对教育内容的理解和掌握。
理想的教育必须是大众化的教育。只有大众化的全民普及教育,让每一个人, 无论贫富贵贱,智愚美丑,男女老少, 都享有平等的教育权力和机会, 我们才有希望真正地提高一个国家的全民教育水平和人口素质, 促进国家, 社会和个人的发展。相对而言, 美国教育以大众化普及教育为核心,中小学义务教育实行名符其实的免费教育, 甚至除少数顶尖大学外,高等教育的大门也是敞开的。只要你愿意学习, 就一定有你学习的机会。

理想的教育必须是 “因材施教 ”的个性化教育。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特的个体, 有自己独特的个性, 家庭环境, 成长经历, 兴趣爱好,学习方式和特长, 对教育的形式,内容和方法会有不同的反应和要求。这就需要教育者对每一个受教育者要有充分的了解,量体裁衣,因材实教。 教育研究表明, 最有效的教育方法是根据个人特点进行的,一对一教育。 但是, 由于工业革命带来的大批量生产方式的影响和实际的人员和经济的局限性, 进现代教育基本上以学校班级为单位,个性化个别化教育还是一个美丽的童话。 现代科学技术在教育上的广泛运用为教育的个性化带来了一线希望之光。

理想的教育必须充满人性的教育。人不是一个单纯的学习机器,而是一个具有五情六欲的复杂的社会动物。人的心理情感因素对学习的功效有直接而强烈的影响。师生关系,同学关系, 社会交往能力,自信心与自尊心等都是教育过程中不可忽视的因素。 现今流行的所谓智商与情商之关系讲的就是这个道理。教育者对受教育者关心爱护,平易近人,保护受教育者的自信心,尊重受教育者, 会使教育收效事半功倍, 反之, 则事倍功半。

传统的教育以知识为重, 考分为准,师道尊严正是与教育理想背道而驰。世界上并无完美的教育,理想的教育也不过是教育的理想。但当我们对教育的理想有了清楚的认识后, 教育的改革才会有明确的目标和方向。 有的放失乃为上策。

家庭即学校, 父母即教师

家庭即学校, 父母即教师
Home School 在美方兴未艾

冯建华

近几年来, 在全美各地各级的拼字比赛(SpellingBee)中,许多未上正规学校而在家就教于父母的孩子们(Home Schoolers) 纷纷脱颖而出,引起了广大媒介,社会公众和教育人士的关注。 大家更希望对“在家就学”(Home School) 这一独特的美国教育现象有更深刻的了解。

所谓“Home School" 是指学龄阶段的儿童不上正规的学校而主要在家里接受父母的教育和教学,即在家就学,它是美国教育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家庭和学校,父母与教师合为一体。(Mayberry, Knowles,& Marlow, 1995). 据不完全统计, 目前全美国大约有两百五十万学龄儿童在家就学,而且人数正在迅速增加。(Weston, 1996).


其实, 在家就学并非是美国特有的现代教育现象。早在十九世纪后期美国公立学校普及之前的慢长岁月里,除少数私立学校和教会学校以外,大多数儿童都是伴随父母和其他家庭成员共同生活劳作,在日常生活中学习必要的知识和技能,在家就学十分普遍。(Ornstein & Levine, 2002). 自1867年起,美国各州先后颁布和实施强迫九年义务教育制,凡适龄学童必须接受一至九年级的学校教育。此后,在家就学除零星存在于穷乡僻壤外几乎消声匿迹。


但是,1950年代后期兴起的美国教育改革风潮,使沉寂以久的在家就学死灰复燃,蔚然成风。 1957年的苏联人造卫星上天使美国朝野大为震惊并深刻检讨美国教育。不满于低劣的学校教育质量,一些父母便以身试教,在家亲自对子女进行教育和教学,担负起家庭教养与学校教育的双重重任。尤其最近二十多年以来,美国学校暴力事件频繁发生,校纪校风每况愈下,而且,公立学校长期迫于政教分离的原则对学生的道德品质教育含糊不清, 教育改革雷声大雨点小, 致使许多家长对公校教育怨声载道,心灰意泠。所以,作为对公立学校教育的挑战和反叛, 在家就学得到了蓬勃发展,使在家就学儿童数从1970年代的一万人,1990年的三十万,猛增到现在的二百五十万之众。(Lines, 1998; Weston, 1996).


自强迫义务教育制实施以后兴起的在家就学曾经在不同程度上受到来自社会的指责和法律诉讼 , 主要是因为政府部门担心在家就学的教育质量没有保障,儿童享受义务教育的权利遭到父母的剥夺,学区教委害怕公校学生人数下降影响教育经费, 以及教育学者担忧孤立的教育可能对儿童造成的心理障碍等等。(Barbour & Barbour, 1997; Ornstein & Levine, 2002)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各州有关在家就学的法律和规章制度已经逐步得到改善,在家就学作为一种特殊的私立教育形式也越来越得到社会和政府的理解和认可。


尽管全国并无统一规定和标准,但 几乎每一个州对在家就学儿童的学习科目,学习量,成绩考核,以及父母的教育资格等都有具体的规定。(Mayberry, Knowles, & Marlow, 1995). 有的州要求父母必须拥有大学学历甚至教师证书,儿童必须学习与公校学生基本等同的课程并参加规定的统一考试,父母必须对儿童的学习进度和程度进行记录整理,考核备案,成绩合格的儿童可以获得相应的结业或毕业证书并可升入大专院校就读。 显然,并不是任何家庭都可以做到让子女在家就学的。 父母的经济能力,教育程度,教学能力, 以及其对子女在家就学的信心,决心和恒心都是在家就学成功与否的决定因素。所以, 实施子女在家就学的家庭之共同点是:有稳定的双亲家庭,家庭收入在中产或中产阶级以上,父母亲受过高等教育并从事专业化的工作,家庭教 养传统保守,信仰新教,有鲜明独立的个性,并以孩子为中心,以及住在乡间或郊区。(Barbour & Barbour, 1997).

姓名趣谈

姓名趣谈 (China News Digest, 07/01/2007)

龙的传人

永远是龙的传人 (China News Digest)

童言童趣

童言,童趣, 童心
一。
莫莉是中国人一天, 女儿告诉我,每次穿袜子的时候,她的脚趾甲总是戳到袜子,要我帮她把脚趾甲修剪一下。 当我注意到她的右脚的小脚趾甲边有明显的分叉时,就说,“戳你袜子的正是这个分叉的小脚趾甲, 知道吗?”。 女儿不解地问, “为什么就这个脚趾甲分叉呢?” 于是, 我用有限的人种医学知识解说道,“小脚趾甲分叉正说明你是中国人,因为小脚趾甲是不是分叉是人种的一个标志, 只有中国人的小脚趾甲才是分叉的。” 女儿连忙惊呼,“那莫莉也是中国人罗?!”我明知莫莉是女儿二年级班上的一个非洲裔同学, 不可能是华裔。 但还是好奇地追问道, “你怎么知道莫莉是中国人呢?” 女儿煞有介事地说,“因为我有教她学中文, 然后她的脚趾甲就开始分叉了。”听罢,我哑然失笑。

二。 别扎到圣诞老人的屁股圣诞节前,七岁的 女儿和我一起在家里忙著圣诞节的装饰。 当我刚把圣诞的礼物袜子在壁炉上挂好,女儿连忙要求我把壁炉前的一大钵仙人掌也搬到一边去。 我不解地问,“仙人掌放在这儿不是挺好看的吗? 为什么要搬走呢?”女儿忙说, “因为我不想圣诞老人来送礼物的时候, 不小心被仙人掌把屁股扎了。”

三。 爸爸是个teenager自从老二出生几个月后, 我大部分时间呆在家里帮忙照顾孩子。 一天,七岁的女儿放学回家后, 我说, “真希望你快点长大帮爸爸妈妈照看弟弟。 等你十三,四岁是个teenager的时候, 你就可以独立做弟弟的babysitter了。”女儿说, “爸爸,你就是个teenager。” 我问,“爸爸都快老了, 你为什么说我还是teenager呢?” “因为你是弟弟的babysitter呀!”女儿答道。

4. 一天早晨,四岁的女儿醒来,睡眼惺忪。望窗外,雾蒙蒙。“天还没亮,我不要起床”,女儿说着又想倒头大睡。我连忙说,“天早亮了, 看看都九点中了。今天天气多云, 太阳不见了。” 正试图说服她尽快起床。 “那太阳是不是没电磁了?” 女儿问道。 我一时哑然无言。 太阳也许在充电吧?

5. 有一次,我们一家三口出门远游。闲聊中说起一年前侨居南卡时的旧事旧友, 四岁的女儿对那时的小朋友也津津乐道。 我和太太正说着希望有空时重游故地探访旧友,女儿却冷不丁地说,“我不想回南卡去”, 严词拒绝。“那为什么呀?” 我问。 “因为我不想变小”,女儿声泪俱下。 啊,假如时光能够倒流!要是回中国, 我也该年轻十五岁了。

6. 经济不景气,打工族惶恐不安。 有一天晚餐的时候,太太对四岁的女儿说,“上班太累,要是天天能呆在家里该多好。。。” 女儿连忙接着说, “那太好哪! 这样我就不用上Pre-K 了”。 “不过,如果妈妈不上班,就没有钱吃饭。怎么行呢?” 太太问女儿。 女儿好不犹豫地安慰道, “不要紧。我们就吃水饺。” 哈,北方人真命好, 能吃面食,啥都不用愁。 可怜我这湖北佬,没饭吃怎么活呀!

7. 儿童是天使的化身, 无忧无郁,天真可爱。没有蹉跎岁月的世故,少有沧海桑田的阅历,不屑装腔作势的虚伪,无需东施效颦般故作深沉。 童心最为纯真,透明。所言即所思,所思即所感,心口一致, 童言无忌,童心可贵。 儿童少的是无知,多的是想象;缺的是虚伪,多的是真诚。 可曾几何时, 少年老成却是对孩童聪颖的最好肯定? 现代社会,竞争激烈,超级儿童大比拼始于母腹,止于坟墓。 尤其在华人社会,望子成龙, 望女成凤心切, “学完中文学美术,弹了钢琴又跳舞,游泳下棋踢足球, 真忙乎!”(引自爱默蕾中文学校陈苑生 编 <<三句半: 说说咱的新鲜事>>)。童年本是自由自在快乐玩耍的年龄。 可忧的是,当家长们高瞻远瞩用心良苦之时,儿童们被迫在身心疲惫中过早地结束天真无邪的童年期。 高压下的短平快成长,获得的也许是少年老成,永远失去的则是童趣童心。亲爱的朋友, 当你每天为子女 的教育发展苦心积虑,疲于奔命的时候,不妨稍稍放慢脚步,和孩子聊聊,倾听孩子的心声,给自己也给孩子一点自由活动的时间空间吧。 童言无忌, 童心可贵。 儿童才是我们最好的老师!

朋友, 如果你听到机智的童言,请记录下来和我们分享好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