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8月4日星期三

美国的公共图书馆

一,美国公共图书馆历史与现状的概况

对美国公共图书馆的历史我没做过专门的研究。只是收集了一些明显过期的二手资料。据人民网上《美国公共图书馆见闻》一文所述:17世纪的时候,从英国来的移民在北美大陆开始建立图书馆,主要是为宗教服务,18世纪开始,美国逐渐出现了为大众服务的图书馆。这些图书馆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联谊性图书馆(Social library) ,特点是靠兴趣相同的人集资并对会员开放,每个集资人相当于图书馆的“股东”。另一类是流通性图书馆(Circulating library)。特点是依靠出租图书来维持经营。主要收藏大众喜爱的读物,比如通俗小说、杂志等。这两类图书馆可以说是美国公共图书馆的雏形。

根据《美国图书馆目录 2002-2003》(American Library Directory)刊登的数据显示,2002年,美国国内总共有117,000个各类图书馆。其中:

公共图书馆(Public library)9,445个;

学术性图书馆(Academic library)3,480个;

政府图书馆(Government library)1,326个;

专用图书馆(Special library)10,452个;

还有94,342个中小学图书馆(室)。

……调查表明,全美国大约65%的家庭在过去一年中曾经光顾公共图书馆,有小孩的家庭光顾比例更高。来自美国教育部出版的《美国公共图书馆年度统计报告》显示,在2000财政年度内,共计有11亿人次光顾了全美范围内的9,074家公共图书馆,相当于每个美国人光顾了4.3次;共借阅各种图书、音像等17亿册/盒,平均每人借阅6.4册/盒。

二,美国公共图书馆的普及与发展

美国公共图书馆事业能够得到迅速普及与发展与钢铁大王卡内基(Andrew Carnegie)有着密切联系。

卡内基1835年生于苏格兰,1846年举家迁至美国宾州匹兹堡附近的小镇。卡内基从小没有受过正规教育,他的成功完全来自个人的勤奋。所以他深信教育、读书能让人自立自强。在事业有成之后,卡内基依然记得当年他和几个年龄相仿的移民孩子每周六下午热切地盼望安德逊开放他的私人图书馆,以及阅读图书馆藏书带给他的快乐与满足。因此,他于1881年捐赠了第一座图书馆予他的家乡,此后他本人先后捐款56,160,000美元,在欧美各国建造了2,509所图书馆馆,其中1,679所分布于美国各社区中。所以,走进美国很多公共图书馆常常可以看到这样一块“大匾”。

商业上精明的卡内基,为自己的捐助开出两个条件:

(一)任何社区如申请卡内基金会捐助图书馆,必须无偿提供土地用于图书馆修建。

(二)该地方政府必须保证每年利用地方税收作为图书馆维持费用,每年投入费用必须至少是卡内基所捐赠款项的10%。

如果说卡内基的第一个条件是推动了美国公共图书馆的设立,那么他的第二个条件就从财政上保证了这些图书馆的长久运作。因为地方的长期投资比他本人的捐赠金额将大得多。卡内基终其一生热心于慈善事业,并贡献个人财富90%(约三亿多美元)给各类慈善事业,因此有“捐助图书馆的圣人”(Patron Saint of Libraries)之美誉。

卡内基的慷慨不仅使全美各地大兴土木,修建起一个个公共图书馆,而且开创了一个新的职业领域——图书馆管理学。因为随着大批公共图书馆投入使用,卡内基基金会开始关注图书馆的服务质量。他们认为,管理员素质将成为决定图书馆服务的重要因素,故而积极促成一些大学开设图书馆学专业。

美国公共图书馆的普及与发展还与国会和各州政府的立法保障以及财政支持密切相关。2002财政年度的数字显示,该年度全美公共图书馆经费总计77亿美元,其中联邦政府拨款占0.7%,州政府拨款占12.8%,地方政府占77.1%, 其他收入占9.4%。而政府的支持都来自税收。

各州通过立法,规定建立公共图书馆的必要性,使公共图书馆思想深入人心,并为美国社会的进步、民主的发展和经济繁荣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我曾在《热忱推荐几位“业余作家”》一文里推荐了作家林达。他们夫妻俩就是在美国亚特兰大地区的公共图书馆里查阅历史文献,撰写了深受好评的《近距离看美国》丛书。

另外,美国公共图书馆的普及与发展也与名人效应有着重要联系。比如,每一位美国总统卸任之前就要开始筹备建造自己的总统图书馆,以保存与收藏有关的资料信息。这种传统已延续多年。美国巨富、微软创始人比尔·盖茨也对美国公共图书馆事业慷慨解囊。1997年盖茨和夫人一起设立了“盖茨图书馆基金”。该基金用于低收入地区公共图书馆添置计算机和网络设备,以及图书馆管理人员计算机知识的培训。按计划,基金将为此在五年内投入2亿美元现金和2亿美元价值的设备。(以上信息参见陈蓬撰写的《美国公共图书馆见闻》)

三,美国公共图书馆的特点

1,场馆设立的普及性:美国的公共图书馆大约有九千所以上,以三亿国民来计算,平均每三千多人就有一个图书馆。服务范围几乎涵盖全美所有人口。全美公共图书馆的藏书量也非常惊人。“美国联邦博物馆图书馆服务机构(Institute of Museum and Library Services 简称 IMLS)发布的公共图书馆调查报告,根据对全美9217个公共图书馆所进行的调查(返回8994个馆的数据),美国公共图书馆流通率持续增长,2006-07财年总流通22亿册件,其中儿童读物的流通率为7.397亿册件,占全年流通总量的34%;读者可上网电脑3.6台/5000人,总数为20.8万台,比前一年19.6万台略有增长。与2000年财年相比,人均借阅图书量从6.4册件增长到7.4册件,增长16%;总接待读者14亿人次,全国人均年访问图书馆4.9次,比1998年的4.2次增加17%”。(引自《美国图书馆最新数据》)

2,信息技术的广泛性:随着网络的普及与发展,现如今,美国98%的公共图书馆已向读者提供免费的上网服务;八成以上的图书馆为读者提供其他各种网上服务。比如,网上查阅、网上续借、网上阅读、快捷借阅、预定借阅等等。读者在家里就可以通过网络受益。图书馆还订阅收费的报纸档案,音乐播放等网络资源,图书馆提供的语音图书下载供居民足不出户就能得到最新的语音图书,在开车和做杂事的同时“读书”。总之,在传统的图书馆业务中,信息技术的使用已越来越普遍,为读者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方便。

3,居民管理的参与性:图书馆的经费主要来自地方政府,来自本地居民的税收,所以本地居民对于图书馆的经营理念与管理方针有着决定性的作用。目前我们本地居民的最大意见就是因经济不景气与税收减少,导致图书馆开馆时间的缩短与限制。

由于美国国民包括大量来自世界各地的移民,好多地方图书馆还提供各种外语书籍。比如,我所居住的县的好多居民来自亚洲(大陆、香港、台湾、印度、韩国、越南等等)。在我们县二十多家居民图书馆里,几乎每家公共图书馆都有西班牙文的书籍。其中六、七家图书馆里还有印度文、韩文、越文与中文书籍。这些都是各族居民据理力争的结果。

4,服务范围的多样性:美国的公共图书馆绝对不是单纯的“藏书楼”,还具备了多种功能。

学习中心--在我所居住的地区,好多孩子放学之后就去图书馆自学,有的看书做功课,有的上网查寻资料,并在图书馆等候家长的到来。有些公共图书馆还与中小学结成联盟,为学生提供学习帮助,出借课堂教学的参考书籍。每年暑假学校会给各年级的学生提供暑期读书清单,有些图书馆特意将这些图书另外陈列,方便学生借阅。图书馆还会单独或与学校联合举办有奖读书等各种活动,鼓励和培养学生阅读的习惯。

为了吸引儿童及其家长,各个图书馆都划出大片区域,用充满童趣、五颜六色的书架来陈列儿童图书与有声读物。好些孩子刚开始学步就在父母的带领下走进图书馆,与父母共同感受文化氛围的熏陶。好多公共图书馆还定期举办讲故事的活动,为孩子与家长提供母婴教育。

会议中心---图书馆是居民讨论社区建设的会议中心。当地政府如果有什么议题需要听取居民的意见(比如有什么施工项目或改建措施涉及到居民生活),常常在公共图书馆召开听证会或讨论会。

讲演中心---常常举办各种讲座或讨论会。内容涵盖写作、集邮、讲故事、烹调、学习主持宴会或即席演讲等等。

展览中心---图书馆的橱窗里常常展出当地居民(尤其是孩子们)的艺术作品。比如绘画、摄影、雕塑、诗歌或手工艺作品等等。

信息中心---居民可以从公共图书馆了解纳税、选举、征兵、献血等信息,领取到各种资料和表格。比如,本地的公交路线图,税表等等。

影视中心---图书馆还会不定期地举办一些影视活动。我所居住的地区住着很多华裔居民,图书馆曾免费放映了一些中国影视。我曾在图书馆观赏了中国导演黄蜀芹的作品。

培训中心---美国人申请大学时,常常需要提供为社区义务服务的经历,图书馆就是孩子们的首选,我所在地区的好多中学生都曾利用放学之后的闲暇时间去图书馆义务劳动。

总之,在我的印象之中,美国的公共图书馆已成为当地民众工作、生活、文化、娱乐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5,服务质量的卓越性。在美国工作生活了二十年,我曾去不同机构(包括政府部门、商业财务机构或医疗机构等等)办理各种事务,总体感觉是图书馆的服务最为上乘。记忆之中每次去图书馆咨询,工作人员永远是耐心、和善与笑脸相迎。


以下文字来自一位曾在美国选修图书馆学的作者。他在文章里写到:任课教授在第一堂课做了个小调查。其中一个问题是让每个学生用三个形容词来描述读者心中的满意的图书管理员。结果,使用最多的是“有知识的”(knowledgeable)、“乐于助人的”( helpful) 、“友好的”( friendly )以及“专业的”(professional) 。由此可见,所有去图书馆的人员都渴望获得这样的优良服务

《2003年美国统计摘要》数据显示:2001年,全美共有13万全职员工工作在9000多个公共图书馆。截止2002年,在美国图书馆从业人员中,23%的人已经拥有图书馆专业硕士学位(MLS)……全美上千所大学中,设有这个专业的不过60所。通常是每个州只有一所大学设有图书馆专业。由于图书馆专业在大学设立的时间不短,整个课程的框架都设计得很合理。许多大学都是先有几门核心必修课,像信息科学基础学、信息组织学、信息查询检索入门等。然后,学生再根据将来的去向(比如大学图书馆、公共图书馆、中小学图书馆等)来选择不同的选修课程,最后是实习。正因为图书馆从业人员素质比较高,因此各类图书馆都做得非常有“专业”水准。

因为图书馆管理员职位的工资并不高,因此,年轻时就选择图书馆专业的人不像其他热门专业那么多。结果,做图书管理员对很多人来说都是“迟到的选择”。据统计,在校的学生中,1/5的人年龄在45岁以上。很多学生是从别的专业转行过来,而以前的专业也是五花八门,比如教师、记者、汽车修理工等等。另外,还有一些同学是已在图书馆工作,然后回到学校再进修拿学位。这些来自一线的同学对活跃课堂起了很好的作用,有时候别的同学提个问题,在职的同学就直接回答了,有时则告诉任课的教授哪些知识已经过时了。教授也相当幽默,每遇到这种情况就连声道谢……(引自陈蓬撰写的《美国公共图书馆见闻》)

四,阅读的功效与魅力。

现如今,阅读的含义已变得更加宽泛,获得信息与知识不仅可以通过书页,还可以通过网页。但无论是看书或上网,阅读终究是人类获得知识信息的主要途径。有人曾经断言,网络普及之后,书的魅力将大大消失。甚至有人断言,若干年之后人们将不再需要书本。对此,我难以想象。在我看来,书的魅力似乎是网络世界所无法替代的。对我而言,手捧油墨飘香的书本阅读与在电脑之前阅读网页,还是有着巨大的差异。


在我的印象之中,对书本魅力的描绘莫过于奥地利作家茨威格的小说《象棋的故事》。它描写一位被关押在纳粹德国监狱里的知识分子,饱尝着没有书可读、没有报纸可看的痛苦经历。有一次候审的时候,他冒着生命危险从悬挂在审讯室门后的一件德国军官制服里偷了一本书。当他满怀喜悦地回到牢房,打开一看,偷来的竟然是一本记录着世界级象棋比赛的详细过程的棋谱。在愤怒、失望又别无选择的情况之下,他把这本棋谱一页一页地阅读、研究、消化。最终,他成了一名棋坛高手......我从来没有读过一本书能够与《象棋的故事》那样把对书的渴望,对知识的渴求,写得如此的深刻,如此的淋漓尽致,如此的惊心动魄。



97的《译林》刊载了茨威格的散文《书:走向世界的入口》。他写到“有了书,人就不再视野受限,孑然独处,而能分享古今所发生的一切,分享全人类的所思和所感了......书;成为一种东西,标有价钱,可以卖,表面看来没有意志,象摆在橱窗玻璃后面的货物,但同时又头脑清醒,每一册都有灵魂,虽然可以被买走,但它属于自己,也属于好奇地翻翻它的人,特别是读它的人,而归归根结底属于不只读,还会欣赏的人......”



他还写到:阅读的过程就象是输血,读书就象是“把自己身上的东西,几乎是一滴一滴注入别人的血管,把命运注入命运,把灵魂注入灵魂......越是深思,我越是认识到,我们的精神世界是由千百万单个的印象构成的,其中只有极小一部份来自亲眼所见,亲身所历,而其他一切,本质的交织一起的主体,则应归功于书本、阅读、传播和学习”。

在我居住的地区,每个星期六上午,公共图书馆都要设摊销售居民捐赠的图书(平装本五毛一本,精装版一元一本)......我曾经从那些摊位买过好些书,我向图书馆捐赠的图书则更多。我期盼那些曾经被我拥有、被我欣赏、被我喜欢的图书,能够到其他主人手里延续它们的生命,被更多的读者阅读、欣赏和收藏。“把自己身上的东西,几乎是一滴一滴注入别人的血管,把命运注入命运,把灵魂注入灵魂......”

(From 多思的博客)

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