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0月20日星期二

做学问还是长本领

做学问还是长本领
——有感于中美对待知识的态度

叶宝生

在美国大学听课,发现教师总在问问题,一个学生回答,又有学生有其它想法,接着说。学生们此起彼落的发表意见,举了一个又一个例子,变成讨论了。教师呢?一直在关注地听,有时候发表一些自己的见解,有时候回答一些问题,有时候做一下概括总结。一次三个小时的课结束,总感觉不知教师讲了哪些主要内容。反观中国大学课堂,教师在讲台前,滔滔不绝,口若悬河,挥汗如雨。虽然学生精神不起来,但教师是绝对敬业的。课上也举例子,但那是教师精心选择的典型地支撑其理论的例子或说是最符合其理论要求的例子。课堂上也会组织讨论,但好像不是学生自发的内在需求,而是教师寻求的某种形式的改变。仔细想来,美国课堂是一个个实际例子与理论的接触和冲突,寻求知识的应用;中国课堂是教师储备的知识源源不断地向外传递,体现的是教师的学问。这种差异,使我产生疑问:做学问还是长本领?

想起华裔美国朋友对中国大学奢华校门的痛斥:“建豪华的大门,花去纳税人那么多钱,为什么不把这些钱用在学生身上?美国大学校门,都是很简单的!”我无语。我进出过很多中国大学,由那些大门进去又出来,有时候也感叹这些大门的华丽,但基本上是熟视无睹的。打开电脑,搜索大学校门。中国大学校门确实一般都很气派,美国大学校门都难称得上叫门,一堵矮墙写上大学名字,顶多有个体现学校特征的装饰,不过是一个标志而矣,相当于一户人家的门牌号。但是我发现,中国大学校门不是现在才如此讲究。看看北京大学的校门,清华大学的牌楼,都是威严庄重。不是简单的钱的问题,也不是说中国人好面子的事,往深处想想,那是对待知识的态度问题。大学——高等学府,是做学问的地方,学问被推崇倍至,做学问的府第自然台阶得高,门脸得阔,威严得像高衙大内,因为那是“才高八斗,学富五车”的人进出的地方。这种传统却沿袭至今,又逢中国经济发展,扩增大学,于是大兴土木,拿国家的钱拼富斗阔,奢华大门到处矗立。美国大学是什么地方?也是作研究搞学问的地方,但对多数学子来说,是学习谋生本领的地方。吸引学生的不是大学建筑的气派豪华,是走出校门是否获得了更好的生存生活本领。其实中国的教育也已经大众化,更多的人已经不是“博闻强记”、“满腹经纶”为学习目的,而是确实需要有服务社会的本领,求得自己的生存空间。中国大学的教师和学生,都要关注现实的社会,教授与学习现实社会需要的本事。

中国人对待知识的态度,得改。不是不做学问,是既要做学问又要长本领,学问不求其多,但求其有用!

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