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5月9日星期五

中国教育的产业化与教育大跃进之一瞥 Educational Inflation in China

China is leading the world in producing Ph.D. s today, but is China a real leader in education? Judge for yourself. Education, more exactly college and graduate degrees are so much inflated in China that the real meaning and purpose of education is eroding. Quantity is not necessarily quality! It's time for quality control in China' education system. --jf

From CND.org
应届毕业生像被榨的柠檬?
季 吴

  这些年来,中国高等院校通过“211工程”建设、教学水平评估、扩大招生、以及公办院校举办所谓“民办独立学院”等改革措施,的确膨胀得更大了,校园也更美了。尤其扩大招生,让更多的青年进入大学学习,老百姓确实高兴了好一阵子。教育部的官员更为中国的高等教育这么快就实现了大众化而沾沾自喜。可是,他们听喜不听忧,看不到或不愿承认这些改革正面作用的同时,所出现的一些负面影响和弊端。他们不是直面矛盾,建立“纠错”机制,以防止矛盾的扩大和发散。相反的总爱粉饰太平,盲目乐观,为其负面和弊端辩护。  

三周前,教育评估中心李志宏副主任就媒体揭露高校教学水平评估中出现的劳民伤财和做假一事,回应说:“劳了民,花了钱(伤财),只要有效果就不是形式主义。”这一表态遭到了网民的激烈批评;此事还没完,前两天中国国务院学位办公室主任杨玉良又透露,中国获准授予学士学历的大学有七百多所,美国有一千多所,但中国拥有博士学位授予权的大学已经超过310所,而美国则只有253所。据称,美国2006年培养出51000名博士,中国大陆(不包括台湾香港和和澳门)培养出49000名博士,但到2007年中国就“造出”了五万多名博士。今年博士人数继续还将上升,一跃而超越美国。中国成了博士工厂,“中国制造”的博士产量冠全球。显然,杨玉良先生是将其作为一项伟大成就来批露的,而没有看到博士高产背后的新问题。  

正如只强调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数量而不愿多谈质量一样,杨玉良主任强调的也是博士的数量,而没有讲博士的质量。这里我们暂且不去讨论中国博士的质量,也用不着深究那些日理万机的“高官博导”们是如何培养博士的,但愿“中国造博士”不会像某些“中国制造”的产品在国外市场被从货架上“取下来”。  笔者特别注意到那个学位办主任所批露的另一个情况:以前中国培养的博士,95%留在大学或科研机关工作,而现在半数进入政府部门,当了公务员。这种变化,除了工资待遇的吸引之外,也许博士们更看重的是官位。在“有权就有钱,权钱两相联”的中国文化背景下,官本位仍然是最重要的政治生态环境。所以,许多在学的学生都想继续攻读更高的学位,以期能成为一个公务员,这就博士人数急剧增加的原因之一。而大学教师能当上博导,每个月工资外的补贴之多就让一般人垂涎三尺。以致大学教师们都想争当博导,而且要当“高产”博导,一个人博导不仅要带几十个博士,有的还要当学校领导或兼任校外公司的CEO。这种博导的能耐哪是美国博导能与之较量的?  
这里更想说,这些年由于大学的盲目扩招,就业市场供不应求,本来可以由大学本科、甚至专科或中等技校毕业生端的饭碗,被高学历的博士们抢走了。于是硕士、学士和专科学生都遭遇到就业的极大难题,就连许多拥有博士学位者都在网上抱怨工作难找。可悲的是,一些老板或企事业单位,看准了大学毕业生就业难,就使出了狠招去剥削毕业生,个别“外资”企业更为苛刻。  例如由一些加拿大籍中国人举办的“加拿大教育××会”在国内好几个省市与该地大学合作举办的“中国—加拿大××学院”,加方老板(中国人)专门在国内以“实习”名义,招聘一些应届大学毕业生去任秘书或办公室的工作,条件是:不签协议、不给工资、不提供住宿,只有口头许诺:“实习”三个月,或半年以上,如果实习合格,可以转为试用期,经过试用考核(无期限)再考虑转为正式聘任。  
这些“实习生”实际承担的是正式工作人员所要做的全部工作。可他们每天只有10元钱的误餐补助(一般中午不休息),还是老板同情他们辛苦特批的。这些实习生不仅经常周末不能休息,连国家的法定假日,也得照常上班。加方老板经常在国外,他要求实习生们手机24小时不得关机,他随时要发指示或检查工作人员是否在岗位上。这就是说,这些大学生为了取得“实习”合格资格,还得支付金额不菲的国际长途费(注意!中国手机是双向收费)和租房费。更可恶的是,老板不管国内外的时差,他可以半夜叫醒这些年轻的男女实习生。 

 可想而知,在这样的压榨下,那些抱着满腔热情和希望的年轻毕业生,会有什么样的反应。他们私下说,我们真像柠檬一样,只有被榨干的结局。但是,即使他们一个个被搞得精疲力竭,却不能公开埋怨。否则,一旦会被老板知道,就会被炒鱿鱼。反正大学生有的是,你不干,别人会来干。这不,前些时,某老板半夜打电话给该公司设在南方某校的一个办公定副主任(也是老实习生),那女孩子接完电话,在收拾手机时(不敢关机),轻轻埋怨了一句“这个该死的老板!”,哪知被老板在地球那边听见了,随后她便被“取消”了实习资格,白干了将近五个月。有的“实习生”实在受不了自己走了,有的实习到期了,工作也很好,老板却用各种借口要其“走人”,然后再进行新的招聘。  
正是用这种方法,老板可以长期不花钱,或少花钱,不断“聘”到素质较高的工作人员,业务运行非常好,那真叫一本万利。对此,与之合作的中方学校也听之任之,任外商胡作非为(那样的办学老板哪有学者风范,只能叫他商人)。然而究竟该商人外聘的是什么水平的教师,办学的主体高校也完全不能过问,教学质量令人担忧。学校本来是利用外资,结果反被外资利用,本来是中外合作办学,结果是形成的却是中外“合作剥削”(实习生们的语言)。 
 以上例子,人们也许认为太特殊。不过,据笔者了解,国内不少企业(如房地产、金融、商场)和一些外资单位都学会了吸收大学生“免费实习”的方法,进行超额剥削。既使用上高素质人才做较低级的工作,保证了工作质量,既节省了大笔开支,又比请民工少操心。还听说,一些县乡以下的学校也搞起自行招实习教师代课的花招。当有教师请产假、病假无法上课时,便发出广告招收应届大学生去免费代课,有的学校连误餐补助都不给,但声言代课好的可以“诚聘”为正式教师。刚毕业的大学生们想,教师工作比较稳定,于是前去应聘者甚众。可是一旦该校原来的教师“复课”时,这些大学生就从“代课”再次变成“待业”,还是空欢喜一场。  当然,也有一些运气好,有家庭背景或有人情关系的大学生,也能找到工作,但工资都偏低,不仅无法与他们上大学所花的钱相比,有的比农民工的工资还低。而且还得到一个不好的名声,说这些大学生技能太差,比不上中专生。什么《劳动法》,企事业单位根本没把它当回事,而处于弱势地位的年轻人则只能忍气吞声,哪敢拿起劳动法与老板论理。这使许多毕业生感到沮丧,家庭感到无赖,所以当前社会上又出现了新的读书无用论思潮。  
总之,中国高校扩大招生的负面影响已经逐步显现出来,学生们为找工作而不安,有的成了“啃老族、泡脑(电脑)族、烦恼族”;家长为子女工作而操心,请客送礼,“求神拜佛”,使出了一切可能的怪招,往往还是“无功而返”;一部分大学生因此以“愤青”自居,经常在网上发牢骚,怪话连连,骂这骂那,发泄不满。  

试想,如果当中国的博士生都高产到满街走的“发达”水平,实现了博士大众化、甚至博导大众化(现在高校的教授、副教授几乎已经大众化了),在社会上引起的后果会是怎样?当然我不是说,中国的高等教育已经发达到不能再发达了,而是说,我们天天在讲科学发展观,中国的高等教育如何科学发展,是必须研究的战略问题,难道这不是教育部领导应当研究,并向人民做出回答的吗?

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