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9月17日星期六

与阿州无缘

与阿州无缘 阿骅 最近, 有朋友一家要从北部的明尼苏达州搬到南方的阿拉巴马州。我很高兴, 多年以后,我们终于又可以比邻而居,常来常往了。 说来真巧, 朋友要去工作的大学,曾与我两次擦肩而过。如果时光倒流,我们也许不只是邻居, 而是同事,更是同一战壕的战友。 我生活在乔治亚,比邻阿拉巴马州, 屈指数来都三十多年了。也许命中注定,阿州没有变成我在美国的故乡。 当年读博快要毕业的时候,我还是单身一人,可以四海为家, 但作为一名普通大学冷门专业的文科生,要找到一份大学教职, 特别是终身轨道的教授职位,简直是癞蛤蟆想吃天鹅肉,痴心妄想。而且我是一个留学生,英文也不流利,更是比登天还难。 也许是初生牛犊不怕虎,或者是背水一战,我还是鼓起勇气广投简历,瞎子碰老鼠,试试运气。不管学校如何,只要公开招聘的职位与我的专业背景粘一点儿边,我就着手申请, 可以说是乱点鸳鸯谱。 在那个还没有互联网的年代,信息不如现在发达,通讯不如现在便利。 那时互联网才刚刚兴起,没有学校的网址网页,找招聘信息主要靠翻查相关报刊杂志的广告版;没有电子邮箱邮件, 发求职申请要通过邮局邮寄或电话传真;没有手机可以随时随地接打电话或接发短信,我就特意换上有留言录音功能的电话机;没有视屏电话或网上会议视屏, 面试除电话交谈外,如果有幸进入候选人名单,还得亲身去学校实地考察,面对面访谈交流。那时的求职可真是件即费时花钱又费精力的全职工作。对互联网时代出生长大的人来说, 也许这一切听起来像天方夜谭。 好事多磨。发出一封封求职申请信后, 就开始了漫长焦急的等待,可是多数求职信寄出后如石沉大海,没有任何回音,很是令人失望气馁,甚至怀疑人生, 不知路在何方。可能是初出茅庐,无知者无畏,我宁愿相信天生我才必有用,不到黄河不死心。终于,在漫长的等待后,好消息接踵而至。先是三天两头的电话面试, 顺利过关之后便是接二连三的校园访问,我心中慢慢升起了希望的太阳。果然,功夫不负有心人。就在毕业典礼日的一周内,我先后收到来自两所大学的聘用合同书,真是好事成双! 一所学校在阿拉巴马州,另一所学校在俄亥俄州州,两所学校各有千秋,难以取舍。但是,我必须二选其一。阿拉巴马的学校位于南部小城,是公立综合型大学,规模较大,而且所聘的职位是梦寐以求的终身制轨道;而俄亥俄州的学校地处偏远小镇,是小有名气的私立文理学院, 规模不大, 但所聘的职位只是临时性的全职合同工。经过反复思考多面权衡,我最终大胆地作出了一个将改变人生的决定,去俄亥俄州州的学校。因此, 也十分遗憾地与阿拉巴马州擦肩而过,失之交臂。 人算不如天算。几年之后,我又一次与阿拉巴马州亲密相遇。那时我已有家有口三人行,而且已经有了工作经验, 便有了跳槽的打算, 开始骑着马找马。相比之下,这次找工作目标更加明确,要求更加具体,信心更大,机会也更多,投发申请时更加有的放矢。一切倒是顺利,很快就得到了几个面试的机会,不久就收到了一份自己满意的聘书,而且还约定好了另一个学校的校园面试。聘书来自乔治亚州的一所学校,而校园面试的邀请就在隔壁的阿拉巴马州。 为了有比较和选择,我在签下手中乔州学校的合同之前,仍然应邀如约赴阿拉巴马州学校的校园面试,就当是一趟免费旅行而已。手中有合同, 心里不慌张。而那所学校又是在阿拉巴马州。按照当日的面试议程,我先后与招聘委员会和系主任面谈,感觉良好,接着与付校长单独会面。可一见面,这位老兄一口浓重的南方口音和傲慢无礼的态度令我大跌眼镜,心里不禁打起了退堂鼓。而且他无视有关劳工法规,在面试中竟然询问与我职位和工作毫无关系的个人隐私情况包括国籍,年龄,和婚姻状况,很可能是明知故犯。忍无可忍,一出校长办公室,我即刻果断地鼓起勇气但礼貌地要求招聘委员会终止面试议程,将我从应聘候选名单中除名,这让系主任十分惊讶和失望, 有点措手不及。我去意已定, 随即打道回府。如此意外的不欢而散,我又一次与阿拉巴马州分道扬镳。 回家后,我立即毫不犹豫地签下了乔治亚州学校的聘用合同。此后便告别俄州,以乔州为家, 与阿州为邻,转眼三十年,相安无事。 就这样两次与阿州有缘相遇, 但无缘相处。正是有缘无份,天意使然。等朋友一家搬来后, 我期待重访阿拉巴马,或许还有不期而遇的机会。 (此为文学创作,虚实结合, 艺术加工,如有雷同,纯属巧合,切忌对号入座)

没有评论: